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唐宋时期的政治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ppt课件
1)、隋朝时, 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
张, 又称“三教合一”。;
2)、唐朝时,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
教的发展,唐代韩愈等提出儒学复兴
2、科技: (1)四大发明: ①印刷术: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 ②火药:炼丹家发明,最早见于唐初孙思邈 著的《丹经》,唐末用于军事。
地位 的决策权、审议权和 行政权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趋向巩固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趋向完善
2、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 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①不同。 ②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 治的产物。
3、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 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答案】C 【解析】“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说明了隋代中央对 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 加强。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措施
①外轻内重
②实行兵将分离 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 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
(2)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军队叛乱。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②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 筋柳骨”; 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2)绘画:代表作有展子虔《游春图》、阎立 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莫 高窟璧画盛极一时。 (3)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 “梨园”。 (4)雕塑: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开始于 前秦,历时一千多年,直到宋元,以隋唐作品为 多;佛像、壁画为主)。
张, 又称“三教合一”。;
2)、唐朝时,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
教的发展,唐代韩愈等提出儒学复兴
2、科技: (1)四大发明: ①印刷术: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 ②火药:炼丹家发明,最早见于唐初孙思邈 著的《丹经》,唐末用于军事。
地位 的决策权、审议权和 行政权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趋向巩固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趋向完善
2、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 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
①都实行分权; ②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都有积极作用。
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①不同。 ②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 治的产物。
3、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 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答案】C 【解析】“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说明了隋代中央对 地方官员任免权控制的加强,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 加强。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措施
①外轻内重
②实行兵将分离 ③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出 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
(2)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唐太宗调整府兵制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军队叛乱。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②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后世誉“颜 筋柳骨”; ③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2)绘画:代表作有展子虔《游春图》、阎立 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莫 高窟璧画盛极一时。 (3)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 “梨园”。 (4)雕塑:莫高窟(甘肃敦煌鸣沙山,开始于 前秦,历时一千多年,直到宋元,以隋唐作品为 多;佛像、壁画为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思维拓展
宋代崇文抑武政策 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 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 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 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棉纺织技术推广
理学产生
陆九渊“心学”
活字印刷术、宋词、文人画、风俗画
杂剧、散曲
蒙古西征与 文化交流
阶段特征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 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 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重心 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 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
第8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 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考点定位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 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 答案 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 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 制约。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在南宋时转移到南方;封建
线索2 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租佃制度发达,土地兼并盛行;农业、手工
业、商业不断发展,宋代出现“商业革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思想文化上,儒学发展到理学,正统地位进一步稳固;传统科技大
线索3 发展,世界领先;宋词、元曲繁荣,市民化、多元化的文学成为文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凝练要点
内容索引
1强基础 固本增分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3练经典 强化提升
1强基础 固本增分
知识点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链接·选择性必修1·P6、31】
2.“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 称行省为“外廷”和“外宰相”。
——摘编自《元史》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元代行省制的性质。 提示 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机构。
教材深化·提认知 1.图解历史——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
2.历史概念——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 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 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3)影响 ①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定。 ②局限: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 行政效率 ,助长了因循 保守的政治风气。
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是北宋的另一个统治危机 (1)边防压力 ①宋辽关系:辽朝占领了 燕云十六州 ,几次战争后双方签订协议。北宋 每年送给辽“岁币”。 ②宋夏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 岁赐 ”。 (2)财政危机 ①“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 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
(必修1)唐宋元政治A共25页PPT资料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官位世袭 2、察举制:以官举士 (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 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 思 考: 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材料阅读与思考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执行 政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代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课件:唐宋的中央政治制度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结合材料二和中国古代政治及社会的发展,谈一谈 唐宋之际的政治变迁反映了什么趋势,有何深远影响?
趋势: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深远影响:制度革新能力日益丧失;社会活力的削减。
三.高考链接
❖ 1.(2012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1)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唐朝政事堂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材料二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 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 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中书 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 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 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 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 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记注; 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堂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 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 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 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时人语曰: “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虚名不足以砥砺天下若此。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结合材料二和中国古代政治及社会的发展,谈一谈 唐宋之际的政治变迁反映了什么趋势,有何深远影响?
趋势: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深远影响:制度革新能力日益丧失;社会活力的削减。
三.高考链接
❖ 1.(2012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1)根据材料一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唐朝政事堂的设置有什么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材料二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 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 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中书 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 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 皆出入分涖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 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 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记注; 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堂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 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 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 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时人语曰: “宁登瀛,不为卿;宁抱椠,不为监。”虚名不足以砥砺天下若此。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高中历史高考二轮通史复习:宋元政治(共48张ppt)
北宋灭亡
12世纪 灭亡
南宋(1127—1279)
10高宗宪帝(1127,赵构,赵佶子)建都临安 11孝宗成帝(1162,赵昚,赵匡胤8世孙) 12光宗慈帝(1189,赵敦,赵昚子) 12世纪 13宁宗恭帝(1194,赵扩,赵敦子) 朱熹和陆九渊 14理宗安帝(1224,赵昀,赵匡胤11世孙)金灭亡 15度宗景帝(1264,赵禥,赵昀侄) 16恭宗懿帝(1274,赵显,赵禥子) 17端宗愍帝(1276,赵昰,赵显兄)南宋灭亡 18末帝(1278,赵昺,赵显弟)
【两宋】960-1276
• 在学界,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这样介绍宋朝:一个 骁勇军人开创的国家,偏偏在武功上不及任何一个主要朝代; 它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率先转型...
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 其后势衰,终必复振。”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前敌指挥权) 遇有战事临时委任统帅
文臣 以
武将 文 制 武
武将
枢密院的基本职权: 1.对军队进行编制与管理; 2.保证境内治安与国防安全; 3.军备军需的措置; 4.武臣的铨选与除罢。
核心思想: 1.分散军权 2.以文制武
拓展延伸:文官政治的形成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
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 于官。
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 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王文公文集》
青苗法
一、不是固定不变地向各地征敛实物赋税,而主 要是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 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此即“徙贵就贱”。
2020届天津高考历史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课时6 隋唐宋时期的政治
固 响 国家
统一
科举制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儒家思 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 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 稳定
推动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 世界 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 文明 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考点一
-18-
主题一 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解读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 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是不能应试 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 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 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相对“公平”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 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 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在此基础上,宋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 步加强。
2.经济方面:隋唐宋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 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上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考点一
-4-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3.文化方面:思想上,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 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中国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 发展方向。
统一
科举制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儒家思 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 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 稳定
推动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 世界 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 文明 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考点一
-18-
主题一 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材料解读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 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是不能应试 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 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 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 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式的“机会均等”,这种相对“公平”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 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 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在此基础上,宋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 步加强。
2.经济方面:隋唐宋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 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上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考点一
-4-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3.文化方面:思想上,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 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中国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 发展方向。
北京市海淀区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三单元 隋唐两宋时期名师课件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 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 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 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 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 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 十日”。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 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庸 调由县尉负责徵收,八月开始收敛,九月运往京师 或指定地点。租即田租,则在收割後於十一月开始 运送。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 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 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子或部将,不受中央 委派
3.本地税收不上 交朝廷
4.拥有武装,不 听朝廷节制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唐三彩胡人执犁俑
筒车
唐
朝
制
瓷
睿宗子隆基杀韦后,睿宗复
业
位二年传位隆基
的
分
布
唐代瓷窑遗址
唐 越 窑 青 釉 秘 色 瓷 碗
唐 白 釉 马 镫 形 壶
武天则意天乎6!84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 7千04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 中7未1宗0闻显侄7为05天—子而据称姑复于位庙后者为也韦。后”毒杀
睿宗旦710— 睿宗子—隆基—杀《韦资后治,通睿鉴宗》复卷位二二零年六
712
传位隆基
玄宗隆基
高宗治649— 683
中宗显683— 高宗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684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武德七年(624),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 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 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 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 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 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 给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910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中外历史纲要上部分)
分 布 图
“皇弟”,而辽朝皇帝则称呼宋 宋
朝皇帝为“兄长”。……在新年 金
庆贺,皇帝生日,皇帝或皇后去 榷
世,以及新君登基这样的仪式场 合,要互派特使。
场 分 布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图
思 考
以上材料体现了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存在
着怎样的交流情况?
政治上,通过议和,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通使频繁。 经济上,各政权经济来往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一、宋初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2、宋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削弱相权)
(3)中央措施:
皇帝
二府三司制度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产生的影响:1、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 2、 权力分割过细,一定 程度上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思•议角展度1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 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①。通判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 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②。
• 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 性。
思考:结合材料思考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一: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 间……召而归之京师。
——范祖禹《范太史集》
强化了中央集权 集权,维护国家
安定;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 形成了重文氛围,文
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北宋童歌
• ——(元)脱脱等《宋史》
•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 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2023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复习第6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pptx课件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分化事权——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学术前沿] 北宋并未提出“守内虚外”的国策 ''北宋初期构筑了完备的防辽体系:设置泊塘,形成阻止辽骑南下的 “水上长城”。设置榆塞,大力营造林带,还在河北屯驻重兵。北宋 中期后则重兵防御西夏,驻扎禁军、乡兵、蕃兵等重兵,同时在陕边 地区修筑了众多具有防御功能的堡案。
知识点一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转运司统 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在地方设立四监司,从不同 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2)分散中央机构的权力: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 (3)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2.评价 (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 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 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宋辽和议和宋夏和议
2.财政危机 (1)原因:军队庞大,军费开支多;机构设置重叠,导致冗官冗费。 (2)影响: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1.措施
内容 富国
强兵
具体措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 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 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策,实行“四等人制”。 3.元朝灭亡: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
元朝灭亡。
1.构图解史——北宋中央分权示意图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课件:唐宋的中央政治制度22页PPT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课件:唐宋的中
央政治制度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 点
NO.3
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本讲命题点研究
年份·卷别
命题角度
2017·全国卷Ⅰ
对历史事实的判断
政治上
2017·全国卷Ⅲ 对历史记载的辨别与认识
2016·全国卷Ⅰ
宋代重史传统
2016·全国卷Ⅱ
科举制
综合考查
2013·全国卷Ⅰ 2011·全国卷
镇割据的局面
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 枢密__院_____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 “分 权一分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 权制 点刑狱司、提点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 衡” 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州
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 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 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 加强 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 对军 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 队的 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 控制 权的分离。握_兵__权____、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 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NO. 3ITEM
NO. 2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 制度
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新的中 央官制体系。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 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 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唐袭隋制,又有所变革。三省职事也基本延续隋制, 中书取旨决策,门下________,尚书奉而行之,三 唐 内 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 朝 容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 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 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 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 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 唐特 经由三省处理 朝点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 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 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 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 《新唐书· 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太宗本纪》
解析
NO.4 NO.
ITEM 4 “仿真达标检测”见“课时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 谢观看
(1)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 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 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唐 作 (2)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朝 用 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加强了皇权与_________、削弱了_____ (3)影响深远,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 沿袭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 ——唐宋时期
第九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 ——唐宋时期
[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治层面 经济层面 文化层面
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 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在此基 础上,宋代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 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 外贸易空前繁荣。
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进
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
科 目
及其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以义_理____代替记诵,重议论先
于声律。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当代时事的把
握,这对于选拔经世治世人才是有意义的
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_____三级考试制,确定了 体 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 制 ——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
认 知 深 化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选官原则 选官基础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知识点二
宋朝时期的政治 制度
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 削夺 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_____统统收归中央, 地方 又派文臣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 权力 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 积 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 极 说,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文代官__政__治_____ 性 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
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 局限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 积极 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 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 弊端 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 造成___机__构__重__叠、官员队伍庞大、___效__率__低__下 等问题。形成积_贫__积__弱____的局面
NO.2
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述”的分析能力
主题 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唐宋中央官制的演变
探
究
点 一
探
究
点 二
主题 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探
究 点
主题 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探
商__品__货__币___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 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 经济上 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 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 文化上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隋唐时期科用举__制_____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 政治上 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
思想上,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 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 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 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 文学艺术的考学什么——
NO.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 唐历史变迁
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变化 和原因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 败绩。”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 不利而旋。”
《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 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举的政治特权
①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 础。②九品中正制度衰微。③士族地主的腐朽。④加 原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⑤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 因 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 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演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 变 结合。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 形 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 式 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
①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 科举制打破了世以家往大_族________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 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 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 评 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 价 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 无形中思加想强了______的统一 ②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 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 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认 知 深 化
中央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相同点
地方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中央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
不同点
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
地方 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NO.3
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本讲命题点研究
年份·卷别
命题角度
2017·全国卷Ⅰ
对历史事实的判断
政治上
2017·全国卷Ⅲ 对历史记载的辨别与认识
2016·全国卷Ⅰ
宋代重史传统
2016·全国卷Ⅱ
科举制
综合考查
2013·全国卷Ⅰ 2011·全国卷
镇割据的局面
中央官制方面,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 枢密__院_____分掌军权,又设三司分掌财政,从而将相 “分 权一分为三。地方官制方面,在各路设转运司、提 权制 点刑狱司、提点常平司和安抚使司,分掌军政、民 衡” 政、财政、司法等权,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州
设知州,统领一州军、民之政,另设通判以分知州 之权,并对知州进行监督
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 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 加强 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 对军 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 队的 之重却无发兵之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 控制 权的分离。握_兵__权____、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 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NO. 3ITEM
NO. 2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 制度
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新的中 央官制体系。门下、内史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 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 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唐袭隋制,又有所变革。三省职事也基本延续隋制, 中书取旨决策,门下________,尚书奉而行之,三 唐 内 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 朝 容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 有九寺五监,分掌皇室和朝廷的一部分事务,成为 中央政府的办事机构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 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 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 唐特 经由三省处理 朝点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 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 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 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新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 《新唐书· 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太宗本纪》
解析
NO.4 NO.
ITEM 4 “仿真达标检测”见“课时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 谢观看
(1)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 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 监督,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唐 作 (2)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朝 用 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加强了皇权与_________、削弱了_____ (3)影响深远,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 沿袭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 ——唐宋时期
第九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鼎盛 ——唐宋时期
[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治层面 经济层面 文化层面
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 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在此基 础上,宋代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 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 外贸易空前繁荣。
北宋前期,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基本沿袭唐制,重进
士轻经生,进士重诗赋,诸科重帖经、墨义。北宋中期
科 目
及其后的科举改革,则力求以义_理____代替记诵,重议论先
于声律。有助于考查士子对于历代兴衰及当代时事的把
握,这对于选拔经世治世人才是有意义的
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_____三级考试制,确定了 体 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官主持考试) 制 ——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考试)——殿试(皇帝主持考试)。
认 知 深 化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选官原则 选官基础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知识点二
宋朝时期的政治 制度
以“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纲领,统 削夺 治者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_____统统收归中央, 地方 又派文臣任知州,削弱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从而 权力 彻底扭转了中唐以来由于地方势力膨胀而造成的藩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它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 积 广泛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就其进步意义来 极 说,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宋文代官__政__治_____ 性 的基础;它刺激了宋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
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科举取士名额不断扩大,致使官僚集团急速膨胀, 局限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了统一、稳 积极 定的政治局面,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 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 弊端 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 造成___机__构__重__叠、官员队伍庞大、___效__率__低__下 等问题。形成积_贫__积__弱____的局面
NO.2
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述”的分析能力
主题 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唐宋中央官制的演变
探
究
点 一
探
究
点 二
主题 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探
究 点
主题 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探
商__品__货__币___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 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 经济上 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 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 文化上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隋唐时期科用举__制_____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 政治上 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
思想上,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 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 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 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 文学艺术的考学什么——
NO.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 唐历史变迁
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变化 和原因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 败绩。”
《旧唐书· 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 不利而旋。”
《旧唐书· 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 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举的政治特权
①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 础。②九品中正制度衰微。③士族地主的腐朽。④加 原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⑤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 因 了迅速发展,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 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 演 隋朝科举考试属初创阶段,为地方荐举与中央考试相 变 结合。唐承隋制,使科举考试制度化并逐步完善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 形 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设 式 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分科取士
①积极:科举制满足了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 科举制打破了世以家往大_族________垄断选官的局面,使各 阶层人士能更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从而稳固了 政权的统一。其次,科举制度以才取士,能够选拔出 评 比较优秀的人才加入政权。再次,科举考试有固定的 价 考试内容,促使士子必须娴习辞赋,熟谙儒家经典, 无形中思加想强了______的统一 ②局限:科举考试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 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 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
形成冗官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认 知 深 化
中央 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相同点
地方 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
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
中央 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
不同点
来削弱相权 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
地方 监察机制
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