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爬行纲
爬行纲概述ppt课件
皮肌
斜方肌
背阔肌
爬
行
动
物
皮肌
的
肌
肉
横 肌
系 统
(
部
分
)
斜方肌
背阔肌
外内 外 肋
伸 臂
层层 斜 骨 肌
肌
(五)消化系统
➢ 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 消化道:口→口腔→食道→胃→小肠→大
肠→ 泄殖腔。大小肠交界处出现盲肠。 ➢ 口腔里有齿,齿有多种类型,口腔腺发达,
胸廓
➢ 由胸椎、肋骨、 胸骨围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四)肌肉系统
➢ 躯干和四肢肌肉比两栖发达,分节消失。 肋骨间肌肉分为肋间肌、皮肤肌。肋间 (外)(内)肌牵引肋骨的升降,协同腹 壁肌肉完成呼吸动作。皮肌(来源于胚胎 的骨骼肌)使鳞片活动,特别是蛇类的从 肋骨连至皮肤,用以牵引腹部鳞片,辅助 爬行。
羊膜卵的 发育
二、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鳄型
➢ 具四足动物基本形态(头、颈、躯干、 尾和四肢),体表被角质鳞片,趾端具 爪。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 厚, 皮肤腺不发达(干燥);有丰富的色素细 胞(调节体温、保护色)。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 ➢ 蛇和蜥蜴要定期蜕皮。
脑的表面,其中有六层重叠排列的神经细 胞。(原脑皮、古脑皮只有2-4层)
(十)感官
➢ 1.犁鼻器 ➢ 2.眼:睫状肌是横纹肌,晶体可变. ➢ 3.耳:首次出现耳蜗、外耳道。 ➢ 有些具红外线感受器
➢ 1嗅觉器官: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扩 大。首次出现了鼻甲骨。鼻腔粘膜布满鼻 腔背侧、内侧和鼻甲骨表面,上有嗅觉细 胞。
动物学
第十八章爬行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次生腭2 胸腹式呼吸3 新脑皮4 犁鼻器5 封闭式骨盆6 卵胎生7 爬行动物8 羊膜卵9 尿囊10 蜕皮11 自残断尾现象12 毒牙13 潘氏孔14 尿囊膀胱15 巩膜骨二、判断与改错(对的写“+”,错的写“-”)1 羊膜动物冬天都没有冬眠习性。
( )2 变温动物的脑神经都为10对。
( )3 爬行动物口腔内着生有圆锥形的同型齿,具有咬捕和咀嚼食物的功能。
( )4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肾脏都属于中肾。
( )5 蝰科、蝮亚科毒蛇位于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以及蟒科蛇类上颌前缘的唇窝,是一种极灵敏的热能感觉器官,属于红外线感觉器。
( )6 变温动物因白天吸取太阳能,因而白天的体温比晚上体温高。
( )7 枢椎是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
( )8 大多数爬行动物所排尿液中的含氮废物为溶于水的尿素。
( )9 爬行类的鳞片和鱼类的鳞片都是由皮肤的真皮层演化而来。
( )10 避役类的表皮里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其体色可快速变化,有“变色龙”之称。
( )1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指(趾)端具有爪,是对陆生的适应。
( )12 爬行动物四肢同两栖动物一样,前肢四指,后肢五趾。
( )13 爬行动物表皮高度角质化,皮肤干燥,皮肤腺很不发达。
( )14 爬行动物的胸椎和腰椎两侧附生发达的肋骨,颈椎两侧无附生的肋骨。
( )15 爬行动物的肋骨都由软骨合成。
( )16 爬行动物中皮肤最发达的类群是蜥蜴类。
( )17 毒蛇的毒腺由上唇腺转化而来,一般位于眼后部、口角上方或上颌外侧。
( )18 从爬行动物开始,呼吸道开始出现支气管。
( )19 蝮蛇和避役类的肺脏结构比较特殊,前部为呼吸部,后部为一膨大的气囊。
( )20 爬行动物小脑比两栖动物发达,而不及鱼类发达。
( )21 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与口腔相通,需要舌的活动共同完成嗅觉;鳄类无犁鼻器,鼻骨发达,龟鳖类的犁鼻器与鼻腔相通而不与口腔相通。
( )22 爬行动物眼都有活动性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18爬行纲
变色龙和壁虎 蜥蜴拟态2
三、爬行类的起源
起源于古生代石炭纪末期的类似两栖类 的四足类
1. 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 化史上的意义。 2.归纳爬行类适应于陆生的主要特征。 3.现存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的常见 动物种类。
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
绒毛膜
尿囊膜
羊膜
卵黄囊
(1)羊膜卵的结构及各部的功能:羊膜ຫໍສະໝຸດ 绒毛膜羊膜腔 胚外体腔
尿囊膜 卵黄囊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① ②
③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并在陆地孵化。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 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 干燥的威胁,又减少了振动,以防机械 损伤。 体内受精,受精可无需借助水为介质。
皮肤腺不发达:股腺、臭腺
爬行类的雄性 大多有交接器,保 证精子能直接运送 到雌性的生殖道。
蟒蛇
蟒蛇残余 的后肢
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
中国十大毒蛇
白唇竹叶青
蝮蛇(草上飞,土丘子)
尖吻蝮(五 步蛇,白花 蛇)
金环蛇(金脚带 金报应)
蝰蛇(百步蛇,金钱豹)
烙铁头(龟壳花,金钱斑)
眼镜蛇(饭铲头)
眼镜王蛇(过山风)
银环蛇(银脚带,过基甲, 白花蛇)
竹叶青(青竹蛇)
蛇的拟态视频
5、鳄目
体型蜥蜴型 心室有几近完全的分隔 发达的次生腭 泄殖孔纵裂
扬子鳄
长吻鳄Gavialis
gangeticus
尼罗鳄
Crocodylus niloticus 非洲鳄
爬行纲_精品文档
由于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 中对水的依赖,而真正适应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 脊椎动物。
2.大脑皮层出现了新脑皮
3.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
皮肤干燥,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角质鳞片的 相邻部分以薄层相连,因而构成完整的鳞被)或兼有来源 于真皮的骨质板。角鳞及骨板的形态和数目为爬行类分类 的一种依据。
5.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
与两栖类相比,消化道有更多的分化:尤其口腔中的 齿、舌、口腺等结构均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次生腭的出现,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使动物在取 食时不妨碍呼吸。
牙齿着生在上下颌缘,也有生于腭骨(幼年楔齿蜥) 、翼骨甚或犁骨上的。
牙齿依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顶面,如蛇);
(2)卵内有大的卵黄囊(储存卵黄保证胚胎发育的营养 需求)。
(3)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最终包在一个具有2层 膜的囊中,外层为绒毛膜,内层为羊膜。密闭的羊膜腔充 满羊水,使胚胎浸于其中。
(4)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胚胎后肠突出形成尿囊。尿囊 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为胚胎的呼吸和排泄 器官。
生物学特征
1.体表被以角质鳞,皮肤缺少皮肤腺 2.具典型五指(趾)型四肢,指、趾端具爪 3.头骨具单一枕髁,有颞窝形成,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 生腭 4.荐椎和颈椎数目增多,胸廓出现 5.完全以肺呼吸,血液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已出现 不完全分隔 6.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脑神经为12对 7.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水生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助 呼吸
7.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包括2心房1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房除具完全的 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的室间隔比较 完全)。因而,心脏中的多氧血和缺氧血的混合程度较两 栖类降低。
第18章-爬行纲
九、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1对,以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楔齿蜥
外,皆有交配器。 雌性:卵巢1对,位于体腔背壁。1对输卵管两端开
口,一端以喇叭口开口体腔,另一端开口泄殖腔。 体内受精,多为卵生,少数有卵胎生。
卵生:卵借阳光、腐叶产生热量孵化。
卵胎生:孵化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营养来自卵黄,
孵化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气体、营养物质
5
四、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amniote egg):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 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 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 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发育。
6
意义:产羊膜卵是一个极重要的进步。羊膜卵的结 构和发育特点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 对水的依赖,确保了进行陆地繁殖,从而真正适应 了陆地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变体色。
13
三、骨骼系统
骨骼系统的特点: ① 大多由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具
很大灵活性。 ② 脊柱分区明显,躯干部有发达的肋骨和胸骨; ③ 颅骨为高颅型; ④ 很多种类具有颞窝和眶间隔; ⑤ 具单一枕骨髁; ⑥ 具次生鳄。
14
(一)头骨 ① 头骨顶部隆起,为高颅型。颅腔增大,几乎全
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10
2、蜕皮: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 期蜕皮时脱落。蛇蜕皮完整脱落,而蜥蜴成片脱落。
蛇、蜥蜴约2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 替旧。
11
3、皮肤腺 ① 股腺:雄性蜥蜴大腿基部内侧具股腺,腺孔排成1列。 包括:鼠鼷窝、股窝、肛前窝。 功能:与繁殖有关,分泌物干后在孔外形成黄色短
爬行纲
8
2、羊膜卵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在胚胎发 育过程中都发生羊膜,统称羊膜动物。 无羊膜动物:圆口类、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 发育中都不发生羊膜,故称无羊膜动物。 羊膜卵的出现,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的 束缚,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 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条件 。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 大突破,生活范围从此也更加广泛。
14
颞窝类型 1、无颞窝 2、合颞窝 3、双颞窝
颞窝数目与位置 无颞窝,头骨坚固 颞窝1个,位于眶骨 后,鳞骨之下 颞窝2个,位于眶骨 后,鳞骨之上面
主要动物类群 杯龙类、龟鳖类 盘龙类、兽齿类( 犬、狼) 喙头目、鳄目、有 鳞目、鸟类、由双 颞窝类演化而来恐 龙类、翼龙类
15
16
4、次生硬颚位于颅底口腔顶壁,由前颌骨、颌骨的腭突 及腭骨的水平突所组成,把口腔和鼻腔分隔开来,并使内鼻孔 后移。鼻腔是嗅觉和呼吸的通道。口腔则是食物的通道。两者 在咽部交叉。
《动物生物学》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爬行纲
1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第二节 爬行类的躯体结构第Fra bibliotek节 爬行纲的分类
2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羊膜卵 一、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有机结构和机能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 (1)爬行类皮肤角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外被角质鳞片 (horny scale)或骨板(bony plate),皮肤干燥,少腺体,已无呼吸 功能,但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出现了胸廓,肺的结构较两栖类复杂,完全用肺呼吸。
35
右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
肌肉系统: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羊膜动物特有)。 ❖ 皮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止于皮肤,皮
肌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的鳞片产生活动。 ❖ 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降,
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 咬肌:始于颞部及上颌后部而止于下颌的颞肌和咬肌。 ❖ 躯干肌:不发达,背部为最长肌。 ❖ 附肢肌:肌肉粗大。
分为3类:①无颞窝:龟鳖类; ②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如哺
乳类; ③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少变
化,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
(2)咽颅
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成 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和 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盾。
次生腭(次生硬腭):──羊膜动物所具有 颅骨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
四、现生爬行动物的分类
全世界现生爬行动物约有6300多种,分为4个目。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 龟鳖目(Chelonia) 有鳞目(Squamata)
蜥蜴亚目(Lacertilia或Sauria) 蛇亚目(Ophidia或Sauria) 鳄目(Crocodilia)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1)口腔与咽分界明显(由于次生腭出现) ; (2)牙齿一般为同型齿,均呈一致的圆锥形(可再
生) ; 根据着生部位不同可分为: 端生齿:颌骨顶面:喙头蜥,最原始的类型; 侧生齿:颌骨边缘内侧,蜥蜴、蛇; 槽生齿:颌骨齿槽内:鳄,人; 龟鳖无齿而具角质鞘。
(3)首次出现了盲肠(适于消化纤维):小、大肠 的交界处。
一、进化地位
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 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成体 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繁殖也脱离了水 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
爬行纲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e)概述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由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而来是鸟类和哺乳类的演化原祖第一节爬行纲躯体结构概述一、外形1、体表被角质鳞片2、有3种基本体型:蜥蜴型、蛇型、龟鳖型。
地栖、树栖、水栖或穴居3、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和四肢4、四肢强健,五指(趾),末端具爪5、有外耳道,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二、皮肤1、特点:皮肤角质化程度深,外被角质鳞,皮肤干燥,缺少腺体,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图18-1 爬行类的皮肤切面2、角质鳞片(horny scale)、角质盾片(horny epidermal shield)、真皮骨板(bony plate)、爪及蜕皮(ecdysis)3、股腺(femoral gland)和臭腺(scent gland)4、色素细胞及变色三、骨骼系统(一)、头骨1、颅骨高而隆起,为高颅型(tropibasic type),表明颅腔的扩展及脑容量的增大2、有单枚枕髁3、有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4、具有颞窝(temporal fossa)secondary palate:口腔顶壁(颅底)是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共同合成的水平隔板,使内鼻腭骨孔的位置后移。
外翼骨内鼻孔图18-2 鳄的次生腭temporal fossa:颅骨的两侧、眼眶的后面的1个或2个孔洞,由附生咬肌的颞部向内低陷所成,当咬肌收缩时,可使膨大的肌腹向颞孔凸出而纳入其间。
有4个类型。
图18-3 爬行类的颅骨类型及其演变(二)脊柱、肋骨和胸骨1、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部分2、椎体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低等种类为双凹型3、颈椎数目增多,第1枚称寰椎(atlas),第2枚称枢椎(axis)4、荐椎2枚5、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6、有了胸廓(throax)图18-4 爬行动物的颈椎和荐椎图18 -5 扬子鳄的胸廓和腹膜肋乌喙骨锥肋肩胛骨中胸骨胸肋骨后胸骨腹膜肋前胸骨锁间骨前耻骨图18-6 蜥蜴尾椎的自残部位及原生尾与再生尾的比较(三)带骨及附肢骨骼肩带: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腰带:髂骨、坐骨、耻骨四肢:间锁骨坐骨联合髋臼图18-8 蜥蜴的腰带图18-7 蜥蜴的肩带和胸骨图18-9 爬行动物的四肢姿态与其活动方式的关系A原始爬行类和蜥蜴;B鳄类和兽齿类;C恐龙及沙蜥髂骨股骨图18-10 沙蟒的腰带及后肢骨的残迹四、肌肉系统1、出现了肋间肌(intercostal muscle)2、出现了皮肤肌(skin muscle)3、咬肌(masseter)发达五、消化系统1、有发达的口腔腺: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2、具发达的肌肉质舌3、龟鳖类颌上无齿,其他颌上有齿,多为同型齿(homodont)。
第十八章 爬行纲
(二)脊柱、肋骨及胸骨
1. 脊柱多样化
颈椎、胸腰椎、荐椎、尾椎
• 寰椎:第一枚颈椎,椎体极薄或无,椎体相 连成环。无横突。 • 枢椎:第二枚颈椎。椎体前方有一齿突(原是 环椎椎体)正好伸入环椎的环内,作轴心回转。
(一)头骨 1.枕髁
• 枕骨大孔周围枕骨与颈椎连接部位形成的 突起。1-2个.鲤1、蛙2、蜥蜴1、鸽1、鼠1. 骨骼的骨化程度高,发育良好。
2.颞窝——增强捕食能力及消化能 • 眼框后面的穿洞,是藏颞肌的地方,颞窝周围 力
骨片形成的骨弓叫颞弓,附着咬肌.
3.次生硬腭
• 由前颌骨、上颌 骨、腭骨、翼骨联 合形成后延的腭, 使内鼻孔后移。
幻灯片 11
• 胚膜的形成: 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不断生 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保护膜:内 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胎之间为羊膜 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燥和损伤.同时,原 肠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尿囊.是储存代谢废物 和进行呼吸的器官.
•羊膜形成的意义: 使胚胎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为胚胎提供一个专用水池,在这个恒定的水环境里, 发育中的胚胎可以免受干燥、震荡和各种机械损伤。
第一 节 爬行 纲的 主要 特征
幻灯 片9
第二节 爬行动物的躯体结构
• 一、外形
1. 体分头、颈、躯干、尾四部分 2.有明显的颈部:加强头部运动的灵活性 提高头部感官的功能 3.体型分为蜥蜴型、蛇型和龟鳖型
• 二、皮肤: • 特征: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保水);真皮加厚, 皮肤腺不发达;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干燥)。 • 表皮衍生物:角质鳞,龟甲的角质盾 • 真皮衍生物:骨板和腹膜层
第十八章
爬行纲
定义: 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部贴地, 呼吸空气, 产带壳的卵,变温的脊椎动物。 真正的陆生动物: 成体能在陆地上生活 胚胎能在陆地上发育
第十八章:爬行纲
• 棱皮龟科:海生。无爪,桨状肢,被革质皮。
• 鳖科:淡水生。三爪,仅头可缩入壳内,具裙边。
• 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
背甲长330~470mm,宽300~410mm。栖息于江河、 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我国古代即 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由于鼋的背甲骨板 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 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 多。产于云南、海南、 广东、广西、福建、浙 江、江苏。
• 4、蛇咬后的预处理 • 镇静 • 结扎 • 冲洗或灼烧伤口 • 扩创排毒 • 就近就医
• 游蛇科
无毒牙 或具后沟牙
• 眼镜蛇科:
前沟牙
• 海蛇科:
身体后半侧扁
• 蝰科:管牙
蝰亚科:不具颊窝 蝮亚科:具颊窝
鳄目
扬子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体全长可达2m左右,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 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 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孵化期约为60天。具 冬眠习性。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
• 羊膜腔:内具羊
水和胚胎
• 尿囊:
• 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 使脊椎动物能在陆地上繁殖,真正完
成了从水生到陆生的飞跃,是脊椎动 物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开始。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 • • •
1.外形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 五指(趾)具爪 四肢强健、颈部明显
体型 蜥蜴型 蛇型 龟鳖型
巨蜥、鳄 蛇蜥、蛇 龟、鳖
第十八章
爬行纲(Reptile)
爬行动物概念?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 的变温羊膜动物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
动物学(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第18章两栖纲第 19 章爬行纲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古生代石炭纪末期,从古两栖类中演化出来一支以羊膜卵繁殖的动物,从而获得了在陆地上繁殖的能力,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在陆地上运动等方面,均超过两栖类水平,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的原祖,称为爬行动物。
鸟类和哺乳类是爬行类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后裔,由于它们的胚胎也具有羊膜结构,因而统称羊膜动物。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一)主要特征:(1)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2)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3)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毛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
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4)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
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
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盐。
通过尿囊所排泄的尿酸盐废物能以较少的失水量和较小的容积来解决胚胎在蛋壳内完成发育的难题。
(二)意义:1、卵壳坚韧,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2、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3、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爬行纲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是身披骨质鳞片,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动物 .1 体形多样化
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发展 可分成三种类型: 龟鳖型:五部分化明显,躯体扁平,尾长短于体长 蜥蜴型:五部分化明显,尾长长于体长
蛇 型:五部分化不明显,四肢退化,尾长短于体长
7 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 后肾完全失去体腔联系,以血管收 集废物,后肾管输尿。 排泄产物为尿酸。爬行类中的蜥蜴 和龟鳖类具有尿囊基部扩大形成的膀胱, 在干旱地区的种类膀胱具有吸收水分的 功能。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部附近具有 盐腺,能排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盐腺 的重量甚至超过肾脏
8 生殖
• 喙头目: 现存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仅留1 属1种,即喙头蜥(楔齿蜥)。双颞窝类, 生活在新西兰的30多个小岛屿上。仍保 留一系列最原始的特性,如具有位于头 骨中部的顶眼。寿命达300年之久。
• 龟鳖目: 约330多种,异常特化,具背甲和腹 甲(真皮衍生的骨质板形成)与脊椎骨 和肋骨相愈合。表面覆以表皮衍生的角 质盾板(龟类)或软皮(鳖类),胸廓 不能活动,头和尾可自由伸缩。无齿。
• (6)肌肉系统:躯干肌复杂化,肋间肌 和皮肤肌出现。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 和肋间内肌)的运动牵引肋骨改变胸廓
容积以完成呼吸动作。皮肤肌连接角质
鳞片,其收缩可牵引鳞片辅助爬行,蛇
类尤其发达。
骨骼
1)骨化程度较高,硬骨比重大,趾端具爪,适于爬 行。
2)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颈椎数目增多,荐椎增至 2枚 第1、2节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与枕髁形成可动 联接
11(4)爬行纲
7.
三、爬行纲动物其他特征
体型:龟鳖型、蛇型、蜥蜴型
骨盆:耻骨、坐骨分开,左右耻、坐骨分 别在中线处联合,使腰带构成一盆腔,内 容生殖器官 肱骨、股骨与地面平行(腹部贴地) 消化:口腔腺发达,齿有多种,出现盲肠雏型 循环:不完全的双循环
体型
龟鳖型、蛇型、蜥蜴型
骨盆
耻骨、坐骨分开,左右耻、坐骨分别在中线处联合, 使腰带构成一盆腔,内容生殖器官
消化
口腔腺发达,起湿润 食物,有助于吞咽的 作用。包括腭腺、唇 腺、舌腺、舌下腺。 毒蛇的毒腺是由上唇 腺转化而来,而毒蜥 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肌肉质舌发达,避役 (变色龙)的舌几乎 与身体等长,粘捕昆 虫。蛇的舌尖分叉, 具化学感受体。 首次出现雏形盲肠, 大肠和泄殖腔均有重 吸收水分的功能。
齿无咀嚼功 能,仅能防 止食物滑脱。
循环
心脏
心室分隔不全(鳄分隔完全);动脉圆锥消失
动脉
肺动脉在心室右方发出. 左体动脉弓在心室中间发出. 右体动脉弓在心室左方发出.
胸廓
由胸椎、肋骨、 胸骨尾成的骨框, 保护肺、心。并有 呼吸运动作用。
呼吸系统 组成:内鼻孔、气管、支气管(从爬行类才开始出 现)、肺
颞窝
无颞窝类: 龟、鳖目
眼框后面 的穿洞,是 藏颞肌的 地方,颞窝 周围骨片 形成的骨 弓叫颞弓, 附着咬肌.
合颞窝类: 兽齿类
双颞窝类: 蜥蜴、蛇、鳄
上颞窝类: 鱼龙类
次生性腭
由前颌骨、上颌 骨、腭骨、翼骨联 合形成后延的腭, 使内鼻孔后移。
脊椎
颈椎:多枚。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有齿突); 腰椎:低等为双凹型,高等为前凹或后凹型; 荐椎:2枚 ; 尾椎:数目随种而异
第18章 爬行纲1
楔齿蜥成体头部前端呈鸟喙状,口内无齿,又名喙头蜥。 楔齿蜥与海鸟有“鸟蜥共栖”现象。幼体生长发育20年 左右才性成熟,口内端生齿。曾有生活77年的记录。
楔齿蜥
第二节 二 .龟鳖目(chelonia)
爬行纲分类
主要特征: 特化的类群。体被骨质硬壳(背甲和腹甲), 头、颈、四肢和尾外露,可缩入壳中,硬壳外覆角质板或
巨蜥
避役科 (Chamaeleontidae)
杰克逊避役
毒蜥科 (Helodermatidae) 钝尾毒蜥
第二节
爬行纲分类
四.
蛇目(Serpentiformes)
体细长,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颈部不明显。四肢消失。 缺乏鼓膜,鼓室萎缩,耳咽管消失。椎骨(除寰椎和尾椎) 附有可动的肋骨,是爬动的支持器官。成对内脏器官受体 形影响,变为前后交错,或只保留一侧器官。无膀胱。雄 性具成对交配器,卵生或卵胎生。
蛇身不能竖起,颈不膨胀
几种毒蛇的头部与体纹
蛇毒类型和毒蛇的防治
神经毒 蛇毒类型 血循毒
A 非鳄鱼类
B 鳄鱼类
二、爬行纲动物的躯体结构 (八) 泌尿系统 Excretory S.
肾脏: 首次出现后肾,肾单位数目多,排泄能力强 输尿管 膀胱:尿囊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演化而来
(鳄类和蛇类无) 。
排泄物:尿酸和尿酸盐 肾外排泄器官:盐腺
蜥蜴的泄殖系统
海栖爬行动物的盐腺
海蜥
泥龟
二、爬行纲动物的躯体结构 (九) 生殖系统 Reproductive S.
脑 中脑:又称视叶,仍为高级中枢,内有中脑导水管。 小脑:运动协调中枢。 c.n.s. n. s. 延脑:“活命中枢”,与多种生命活动有关,如呼吸, 皮肤感觉,体色调节等,背有第4脑室,后接脊髓。 脊 外白质由上、下行神经纤维组成,内灰质,为低级 反射中枢, 分节构造明显,每节有传出、传入 髓: 神经,其分支与交感神经相联系。 脑神经:首次出现12对 p.n.s. 脊神经:每节1对,背根、腹根、背支、腹支、脏支 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爬行纲ppt课件
•脊柱:进一步分化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椎体:低等双凹型,其余前凹或后凹
颈椎:数多、灵活(寰椎和枢椎)
荐椎:多数(2枚),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使后肢 承受体重的机能加强
• 胸椎、胸骨和发达的肋骨
胸廓
肋骨:颈、胸、腰椎两侧都有肋骨
双头肋骨
海 龟 的 骨 骼
四肢骨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关 系,不能将身体抬离地面,运 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4、肌肉系统:躯干肌复杂化,出现肋间肌和皮肌
陆地动物特有肌肉: 皮肤肌:起于躯干、附肢或咽肌止于皮肤的肌肉
连接鳞片,牵引鳞片辅助爬行 肋间肌:内外两层,牵引肋骨改变胸廓容积
(胸腹式呼吸)
• 咬肌分化出颞肌和翼肌——颌功能进化
肝静脉
前腔静脉 肝
肝门静脉 后腔静脉
肾静脉 侧腹静脉
肾门静脉
股静脉
鳄的静脉系统
外颈静脉 内颈静脉 肺静脉 锁骨下静脉
静脉窦 肝静脉
皮静脉
后大静脉
肝脏
肝门静脉
肾静脉 腹静脉
肾门静脉
臀静脉
股静脉
两栖类静脉系统
8、排泄系统
•泌尿器官:后肾——肾单位数量多
皮质部:肾小体、肾小管 髓质部:集合管、肾盂 •输尿管 • 膀胱为尿囊膀胱
2、皮肤:干燥具角质鳞
•高度角质化(约10层细胞),被角质鳞片(鳞被, 蜕皮) 真皮形成骨板 [表皮革质(鳖)或角质(龟)]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富色素细胞
鳞被 皮肤腺
3、骨骼系统:坚硬而灵活
•头骨:
骨化好、穿孔少 背面(顶墙)隆起,为高颅型 具眶间隔 单个枕髁,与第一枚颈椎相连 出现颞窝(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ia)[知识点]结构、分类、起源与演化。
[重难点]哪些特征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羊膜的出现及其意义。
爬行类: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动物。
因其运动的特点为腹部贴地爬行,故称为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由于成功地解决了:1.体被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2.完全用肺呼吸;3.陆上运动,四肢较两栖类发达;4.具羊膜,陆上繁殖。
因而摆脱了水环境的约囊,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某些爬行动物如龟、鳖等生活在水中,这是次生现象。
两栖动物已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生活的有关矛盾,但必须回到水中繁殖,所以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水的囊缚。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体被角质鳞片(表皮角质化程度较高),指(趾)端具爪,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有些蜥蜴,雄含的具股腺,所分泌的胶液干后形成临时的短刺,辅助交配。
某些蛇和龟,下颌或泄殖孔附近有香腺,以引诱异性。
二、骨化程度高,脊椎分区明显,出现次生腭,具1枚枕骨髁,具胸骨,封闭式骨盆。
胸廓:羊膜运动所特有,的活动下(羊膜动物所特有),构成陆上肺呼吸的新的呼吸机制。
5.次生现象(1)蛇类无胸廓(无胸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①使肋骨有较大的灵活性;②支配腹鳞运动。
(2)龟鳖类无胸廓:因其具背腹甲(骨甲) (3)蛇类的腰带退化不具骨盆:适于钻穴生活。
6.封闭式骨盆腰带与荐椎的横突相连,左右耻骨和坐骨于腹中(线)联合,构造牢固的骨架,即封闭式骨盆。
成为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7.肩带埋入背部肌肉,不与脊椎相连(与两栖同)(只是更为坚强)。
8.次生腭(羊膜运动共有),鳄类最明显,其它种类不完全,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
次生腭形成模式图9.颞窝①概念:是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是爬行动物的重要特征。
课本:颞的膜性硬骨有穿孔现象(借相连骨块缩小或消失而形成)②作用为咬肌的附着处,增强下颌的活动和取食能力。
③类型: A .无颞窝类:出现于古代爬行动物(原始型),也有人认为现代龟鳖属此类。
蛇类上下颞弓全失去,故不存在颞窝。
B .双颞窝类:头骨每侧有两个颞窝,大多数古代爬行类属此类。
现代鸟类也属此类。
鳄与楔齿蜥也属此类。
C .单颞窝类:(合颞窝)头骨每侧仅1个颞窝。
古代兽齿类属此类。
现代哺乳类也属此类。
脊椎分区明显D.上颞窝,左爬行动物鱼龙类具有。
三、具肌肉质舌,有牙齿者均有同型齿,具盲肠具发达的肌肉质舌是陆生脊椎动特征,舌除完成吞咽基本功能外,有的还特化为捕食器和感受器。
龟和鳄的舌不能伸出口外;蛇类、蜥蜴类可伸出口外很远。
1.舌板书:(舌)的功能(1)吞咽:主要功能(2)捕食器:(特化)充血后能迅速“射出”粘捕昆虫,舌呼与体长相等,如避疫(变色龙)。
(3)特化为感觉器:蛇的舌尖分叉并具有化学感受器小体,能把外界的化学刺激传送到口腔顶部的犁骨器,起特殊感觉器的作用。
(蜥蜴和蛇的(锄)犁鼻器十分发达)。
(犁鼻器的内壁具嗅粘膜,有嗅神经的分支通入)。
2.牙齿爬行类多具牙齿,其形态、大小相似,均为同型齿。
(无咀嚼功能,只能咬住食物)。
根据牙齿的着生不同分为三类:(1)端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咬合面的顶端)的顶端。
如蛇。
(2)侧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内侧缘的突起上)边缘内侧。
如蜥蜴,其些蛇。
(3)槽生齿:牙齿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如鳄鱼、哺乳类。
槽生齿较牢固,各种齿脱落后可不断更新。
(4)无齿:龟鳖类无齿,代以角质鞘。
3.具盲肠:大、小肠交界处的突出物。
盲肠从爬行类开始出现,与纤维消化有关。
蜥蜴、蛇类:盲肠为萌芽状。
龟、鳖类:盲肠发达(植食性)。
附:蛇和蜥蜴的下颌与头后有方骨相连。
蛇、蜥蜴类头骨后缘的骨块消失,剩下的方骨成为一块很活动的骨,以韧带相连,下下颌相关节,口能张开很大的角度,因而能吞下比头大的食物。
这里仅加以简单介绍,以后在分类中加以详细说明。
四、肺结构较两栖类复杂,具喉头、气管及支气管,完全肺呼吸(支气管:爬行类开始出现)。
肺的内壁出现许多分隔,呈蜂窝状,外观似海绵状呼吸表面积增大,呼吸管道有气管与支气管分化,具长气管是与发达的颈部相适应的。
1.呼吸方式具2种①吞咽式:象两栖动物一样,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和鼻孔的开头相配合来完成。
②羊膜运动的特殊呼吸方式,即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和排出。
就是当肋间外肌收缩时,牵引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随之吸入;肋间内肌收缩时,牵引肋骨下降,胸廓缩小,空气随之呼出。
2.水栖的龟鳖类,由泄殖腔壁突出两个副膀胱,其上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水中可进行气体交换,为辅助呼吸结构。
3.有些种类,一对肺为前后排列;但缺四肢的蚓蜥和蛇类,左肺大多退化或消失。
相之适应的支气管也仅为右支。
五、心室具不完全分隔,混血双循环(爬行类的高等种类如鳄心室已分隔为左右两部,其血液循环已接近于完全的双循环)1.心脏结构①2心房②心室具不完全(完全)分隔(鳄的心室间隔比较完全,仅留一孔相通,名潘氏孔,血液通过此孔可以由左心室进入左体动脉弓。
)③静脉窦呈退化状态,仅成为右心房的一部分。
④动脉圆锥已退化消失。
静脉窦和动脉圆锥退化直至消失的演变从爬行类开始。
2.爬行类动脉特点:三支独立的血管分别由心室发出。
①左右体动脉弓分别从心室右、左侧发出,即右体动脉弓从心室左侧发出,向后会合成背大动脉。
爬行类混血双循环示意图A.由于心室间隔的出现及三条血管从心室不同部位发出,使其混血程度稍好于两栖类。
B.鳄鱼的心室分隔完全,但仍为混血双循环,其原因:①潘氏孔:左右动脉弓基部交叉处潘氏孔相通;②交通支:左右动脉弓后方又有一交通支相连;鳄心脏及动脉示意图六、后肾、排泄尿酸(两栖类为中肾、排泄尿素)从爬行动物开始,羊膜动物的排泄器,均为后肾,位于体腔背侧后部。
尿酸为难溶水的含氮(化)废物,白色,糊状,其作用:是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排泄尿酸显然是爬行类陆上生活成功的适应性特点之一。
爬行动物除有以上特点防止水分散失外,此外,爬行动物的膀胱、泄殖腔和大肠都具有重新吸水或盐分的功能。
雄输尿管不输精,通过单独的输尿管将尿输至泄殖腔排出体外。
(属中肾者,膀胱其上富毛细血管,为辅助呼吸器官,羊膜类膀胱是由尿囊基部扩大而形成——名尿囊膀胱。
肾外排泄器——盐腺盐腺存在于许多特别是生活于海水里或干旱地区的爬行动物。
功能: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盐腺能分泌比海水含盐量高达50-60%的液体。
如蠵龟的盐腺位于眼后上方。
蜥蜴的盐腺位于嗅囊外面,分泌的含盐液体通过小管流入鼻道,在鼻孔处或鼻道内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
鳄鱼的盐腺位于眼的附近,能排除含高浓度的K+Na+盐溶液,在吃食前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以调节肾功能的不足,所谓“鳄的眼泪”纯属误传。
八、体内受精,卵生具卵壳,(防止水分蒸发,防止机械损伤)胚胎发育具羊膜(陆上繁殖特点)羊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直接包被胚胎的一层胎膜,叫羊膜。
羊膜内为羊膜腔,里面充满羊水;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发育成长。
即能在安定的环境中发育,又能防止干燥及机械干挠(摆脱水环境)。
羊膜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又一新的飞跃(为陆生动物征服干燥的陆地环境,向纵深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它解决了陆上繁殖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约囊)。
九、大脑出现新皮(脑皮)脑神经12对(无羊膜动物10对)新脑皮:大脑表面由一薄层神经细胞组成的聚集层叫由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
原脑皮:两栖类大脑背面出现的零星神经细胞。
脑神经12对:①前10对与两栖类相同;②具11对脑神经、副神经(蛇和蜥蜴)还没从迷走神经分出来;③第十二对为舌下神经分布颈部肌肉和舌肌;④第十一对为副神经,由迷走神经分出,分布咽、喉和肩部。
十、感官①嗅觉:比两栖类发达,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扩大。
A.由于爬行动物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延长,使嗅觉感受面积比两栖类大为扩展。
B.犁骨齿(器)锄骨齿(器)(蛇和蜥蜴):为腭骨前方的凹窝,开口于口腔顶部的前方,其表面布满嗅觉上皮,具感知化学气味的功能。
蛇和蜥蜴的犁骨(齿)器十分发达。
②蛇舌无味觉,常伸出口外收(搜索)空气中的化学分子,送入犁骨器产生嗅觉。
③红外线感受器(热感受器)是仿生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这是存在于蝰科(蝮亚科)蛇及蟒科大多数种类的一种。
热能感受器:颊窝和唇窝就是这类感受器。
能感知千分之几度(0.001℃)微小的温差,并能测知其方向和距离。
颊窝:位于鼻眼间,相当于颊部,窝腔被薄膜分为内外两个小室,内室以小孔与外界相通,其内保持与环境相同的温度;其外室侧朝向发出温热的物体,以接受热射线。
造成颊窝两面的温度不同,在两室之间的膜上形成温差电动势,通过神经(第五对脑神经:即三叉N)传导到中枢,产生感觉。
唇窝:位于唇鳞或吻鳞上(上唇部)资料:颊窝:实验证明它是一种极灵敏的热能检查器,仅约2×10-5卡/cm2的微弱能量就能使之激活并在35毫秒内发出反应,为现今最灵敏的红外探测仪所不及。
颊窝对于波长0.01-0.015毫米的长波红外线,相当于一般恒温动物身体发射的红外线,极为敏感。
响尾蛇能觉察周围气温0.003℃(千分之三度)的变化。
④听觉:A.鳄类瓶状体延长,并开始有卷曲。
(哺乳动物就是以瓶状体为基础,延长并卷曲呈耳蜗管)。
B.蜥蜴的鼓膜内陷出现雏形的外耳道。
(鼓膜随中耳稍下陷,为形成外耳道的开端,对保护鼓膜有利)C.蛇类中耳退化(无鼓膜、鼓室)不能接受空气传导的声波,适于穴居生活:但耳柱骨一端连于内耳的卵圆窗,另一端连于方骨上,此结构对于地表传导的震动极为敏感。
(传导途径:下颌骨→方骨→耳柱骨→内耳)所以“打草惊蛇”是有一定道理的。
资料:鳄类能接收20-3000HZ(赫兹,为频率单位,代表周/秒)蜥蜴能接收100-1000HZ(有些种类达19000HZ)龟鳖能接收3000HZ、蛇能接收100-700HZ人的听觉范围:15-20000HZ十一、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变温动物具冬眠习性。
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爬行动物多分布于温、暖的地区,但其范围远比两栖动物广泛,沙漠和海洋均有分布。
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盛极一时,其种类繁多,体态多样,大小悬殊(体长1/2-30m,重量达40-50T),分布广泛:(陆、海、空均有)。
但到中生代末期,大部分灭绝(如恐龙的各种类群全部灭绝)。
现行爬行动物全世界约5700种(杨),我国315种,湖北50种,分为四个亚纲。
6个目;(武现存仅1目(喙头目),1种(喙头蜥),其数量不足千只,分布于新西兰,有活化石之称,为珍稀动物,因外形似蜥蜴,尾似鳄鱼(侧扁),故称。
又名:鳄蜥,嘴长似鸟喙,故称喙头蜥。
躯体结构与2亿年前喙头蜥化石极相似(称活化石),其所具有的一系列类似于古(生)代爬行类的结构特征,在动物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为现代爬行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类。
全球5500种左右(杨),我国290种,湖北40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