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2dfd1ebb9f3f90f77c61b18.png)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43L01B 学分数:5 周学时:5总学时:85 学时分配:理论85 开课学期:3.2开课学院:医学院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适用专业:供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使用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课程修读条件:基础医学课程及诊断学修读之后网络课程地址: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内科学教研室二、课程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与营养代谢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
通过内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培养学生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
其中的实践环节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通过见习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提高内科学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诊查病人的能力。
通过临床见习和门诊见习来完成,掌握完整病历的书写,培养独立观察和诊治病人的工作能力,初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全面培养医学生医德、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它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续上表:基本内容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及内容: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严重程度的分级。
内科学医学教案设计模板
![内科学医学教案设计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3cee46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5.png)
课程名称:内科学授课对象:医学本科学生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时间:2023年X月X日授课地点:医学楼X教室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识目标:- 了解所选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学。
- 掌握所选疾病的诊断要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 熟悉所选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医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疾病概述- 疾病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点- 疾病分类、病理生理学2. 诊断要点-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 诊断标准、鉴别诊断3.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体征- 不典型症状、体征4. 治疗原则- 常规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非药物治疗、康复治疗5. 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 预防性治疗、疫苗接种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简要介绍疾病背景、重要性2. 讲授新课(40分钟)-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预防措施3. 课堂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病例提出诊断、治疗、预防方案- 教师点评、总结4. 案例分析(5分钟)- 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总结课程重点、难点-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等。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内科学教材、相关医学参考书籍2. 网络资源:医学网站、数据库、学术论文3. 影像资料:病理切片、影像学图片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度、讨论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案例分析报告3. 考试成绩:期中、期末考试。
完整word版,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完整word版,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46d6a90bd64783e08122b8d.png)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 143L01B学分数:5周学时:5总学时: 85学时分配:理论85开课学期: 3.2开课学院:医学院英文名称: Internal Medicine适用专业:供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使用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课程修读条件:基础医学课程及诊断学修读之后网络课程地址 :课程负责人:所属基层学术组织:内科学教研室二、课程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与营养代谢性疾病和风湿性疾病。
通过内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并培养学生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
其中的实践环节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通过见习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提高内科学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诊查病人的能力。
通过临床见习和门诊见习来完成,掌握完整病历的书写,培养独立观察和诊治病人的工作能力,初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全面培养医学生医德、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它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和工作方法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15第五章高血压2第一章呼吸系统总论0.5第六、九章心肌和心包疾病2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2第八、十章心脏瓣膜病及感染性心内4性肺疾病膜炎第四章支气管哮喘2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18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0.5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2第六章肺部感染性疾病2第四、六章慢性胃炎、胃癌2第七章肺结核2第五章消化性溃疡2第八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第七章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2第十章肺血栓栓塞症1第八章炎症性肠病1第十一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1第十二、十五章肝硬化、脂肪性肝病(非4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第十二章胸膜疾病1第十七章肝性脑病1第十四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0.5第十八章胰腺炎(急性胰腺炎)2第十五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0.5第二十章消化道出血2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18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12第二章心力衰竭4第一章总论2第三章心律失常2第二、三章肾小球疾病概述及肾小球2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4第四章肾病综合征2(2、 3、4 节)续上表: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章节授课内容学时第八章尿路感染2第十章淋巴瘤2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2第十四章出血性疾病概述1第十三章慢性肾衰竭2第十五章紫癜性疾病(血小板减1少性紫癜)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12第七篇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7性疾病第二章贫血概述1第九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第三章缺铁性贫血1第二十一章糖尿病4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1第八篇风湿性疾病3第六章溶血性贫血2第三章类风湿性关节炎1第九章白血病3第四章系统性红斑狼疮2基本内容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及内容: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医学内科学教学设计
![医学内科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4e81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7.png)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提高自主学习能 力。
教师指导与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评估内容
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
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 家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 估。
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科研项目,培养其创新精神和 科研能力,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 逻辑关系,将教学内容进 行整合和优化,形成清晰 、连贯的教学思路。
突出重点难点
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应突 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以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 把握重点和难点。
课时分配与进度计划
制定课时分配方案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分配 各个知识点的课时,确保教学进度和 教学效果。
解。
临床医学技能实验
如诊断学、内科学等课程的实验, 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诊断 思维能力。
仿真模拟实验
利用医学模拟教学设备,模拟真实 临床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 行实践操作,提高应对能力。
临床实践环节安排
见习期
01
安排学生到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见习,了解临床工作流程和患者
诊疗过程。
实习期
02
学生分组到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
04 考核评价与反馈机制
考核方式及标准制定
01
02
03
04
理论考试
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测试学 生对内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
《内科学》课程标准
![《内科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70e0c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7f.png)
《内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内科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临床医学和相关医学学科的基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念与目标设定1. 课程理念: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目标设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临床思维,诊断和治疗内科疾病。
同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
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本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诊疗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手段:本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实践教学与考核1. 实践教学:本课程应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如见习、实习等。
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病例分析等。
同时,应注重过程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六、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1. 师资队伍: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
内科学教学大纲及全套教案讲稿
![内科学教学大纲及全套教案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9bc99a57a45177232e60a224.png)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内科学》是重要的临床医学骨干课程之一,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发展,这些新进展为《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素材。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在突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映医学研究的新成果,并能更好地切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单位组织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省立医学院等附属医院内科学教研室的临床骨干教师编写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大纲,本教学大纲有以下特点:(1)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我校的教学特点,对每个系统疾病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加切合当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兼顾到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要求。
(2)明确了每一章节“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增加了部分“课后思考题”,更有利于与前期基础课程的衔接,使《内科学》的理论教学安排更具有层次感,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引导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
(3)对《内科学》临床见习课教学大纲作了比较大的修订,如:明确了教学查房和临床医疗查房的内容和作用;明确了各系统必须见习的病种等。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
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示教和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获得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内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
![《内科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https://img.taocdn.com/s3/m/ffcbdb99daef5ef7ba0d3c47.png)
《内科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内科学》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52学时,其中理论 112学时,见习 40学时。
学分:8.4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医学影像学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为日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或基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内科学整个学习过程中,除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努力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尚的医德,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毕业时能独立地防治常见病。
在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内容简介: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课程,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
系统学习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堂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的临床见习。
毕业实习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作临床诊疗实践,要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内科学是二级学科,包括呼吸病学、循环病学、消化病学、泌尿系统疾病学、血液病学、内分泌代谢病学、风湿免疫病学。
教学内容丰富、结构科学,临床实践性内容与基础理论相结合,与周边科学有机结合,适应了该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陆再英,6版,2005年10月。
参考书目:1.《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16th Ed. 20052.《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灏珠,12版,2001年。
3.《呼吸内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蔡柏蔷,1版, 2000年。
《内科学》课程简介
![《内科学》课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ad507a64693daef5ef73dd0.png)
《内科学》课程简介(Internal Medicine)(Innere Medizin)一、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见习学时数、学分数1.总学时数5年制:140学时,7.5学分7年制:248学时,12学分2.理论学时数5年制:100学时7年制: 96学时3.见习学时数:5年制: 40学时7年制:152学时二、承担课程教学教研室内科学教研室。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对临床医学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
内科学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不仅与临床各科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基础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对整个医学均有重大的影响。
内科学教学强调实践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临床实践技能、临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以及临床科研思路。
通过内科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使学生掌握内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掌握临床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而为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为学习其它临床各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四、课程的基本内容(一)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肺结核、胸腔积液、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贫血、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中毒。
2.掌握下列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熟悉病因、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心律失常、胃炎、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慢性肾衰竭、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垂体性疾病、肾上腺皮质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机磷农药中毒。
3.掌握下列疾病的诊断要点,熟悉临床表现、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气胸、梅毒性心血管病、血友病、过敏性紫癜、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CO中毒。
《内科学》课程标准
![《内科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247072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9.png)
《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103,Z243111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120学时总学分数:6.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
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课程性质《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共12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人体解剖学》、《诊断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本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
本课程实行“临岗(课间见习)一协岗(毕业实习)递进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生理学》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生理学》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392d6ad2de80d4d8d05a4f4b.png)
1
第十一章 内分泌
4
4
0
第十二章 生殖
1
1
0
合计
72
57
15
h
15
(一) 理论课教学设计 教 研 室 活 动 情 况 图
h
16
(二) 实验课教学设计
培养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常用的 仪器使用方法,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 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态度,为基层输送 实用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突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 目标和定位,坚持把课程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以服 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 能训练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 原则,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理论和实 验教学改革,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需求。
h
6
一、课程设置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尽力适应 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胆地提出并实施理 论和实验教学改革设想,在保证理论教 学“必需、够用”的前提下,淡化学科 界限,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后 续课程需求,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从 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教学内容选取
各章节内容选取以理论“必需、够用”为 原则,重点讲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的知识,注重突出与应用性和实践性,突出 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教学和临床实践服务的观 念,为阐述临床上疾病发生、诊断、治疗和现 代医疗技术原理奠定基础。
h
13
(一) 理论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生理学》主要讲授正常生命活动发生的 机制、条件、以及体内外环境因素对生命活动 的影响。只有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 功能,才能深刻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 规律及防治疾病的原理和措施,为后续学习基 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https://img.taocdn.com/s3/m/a11a02cc19e8b8f67c1cb9c1.png)
课程名称
正常人体功能
年级
一年级
专业、层次
护理高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
2.掌握内环境和稳态,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与特点及调控原理
3.熟悉兴奋性及其衡量指标、刺激与反应的定义
主要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正常人体功能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来自究方法。10分钟简单讲述法2、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阈值25分钟理解记忆法
3、内环境和稳态10分钟举例讲授法
4、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与特点30分钟比较法
5、自动反馈控制的原理。15分钟结合日常生活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内环境和稳态,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与特点及调控原理
难点:自动反馈控制的原理。
学生学习方法:理解法、记忆法
课后记(包括教学目标的测评,教学反馈与矫正等)详见单元续页后
《内科学》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内科学》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dc993419312b3169a451a490.png)
附:学生校内实训的部分图片
学生在进行心肺听诊训练
学生在做肝脏触诊训练
学生在做心脏叩诊训练
学生在做腹腔穿刺训练
学生在做腰椎穿刺训练
学生在做心电图操作训练
3、 内科临床实践(下医院)的组织与安 排:历时18周,包括第三,四学期在医院 的课间见习2周及最后一年在医院的临床毕 业实习16周。
本课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努力做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 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临 床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农 村、基层的医疗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开发 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 性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设计
《内科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 论课教学、校内实验课及临床实践课 (下医院)教学。
1、课程性质与作用 《内科学》是 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
必修课,是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 它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其他临床专 业课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所以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位置。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 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 疾病、风湿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2、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名
称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风湿性疾病
神经系14 5 4 15 113
(二)校内实验课及临床实践课(下医院)设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内科学》校内实验课及临床实践课教学内 容的选取也是根据基层卫生院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能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
内科学专科教学大纲(新编)
![内科学专科教学大纲(新编)](https://img.taocdn.com/s3/m/5fe51f49ddccda38376bafea.png)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内科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e(三)开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学生(四)课程性质: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
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
它即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学科密切相关。
它既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又与它们存在密切的关系。
(五)教学目的:《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
培养学生的高尚医德,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六)教学内容:1、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特点。
2、内科学的范围和内容。
3、学好内科学的方法。
4、内科疾病的诊断。
5、内科学的新近展。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126 学时分数: 7学分(八)教学方式:以传统板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7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要点:1、熟悉内科学的范围、内容、学习方法、认识内科学的性质和任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2、了解内科学的新近展。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特点。
2、内科学的范围和内容。
3、学好内科学的方法。
4、内科疾病的诊断。
5、内科学的新近展。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二章慢性支气管炎教学要点: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2、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
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教学要点:1、掌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方法。
内科学第九版课程设计
![内科学第九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2efd3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8.png)
内科学第九版课程设计引言内科学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内科学的学习者,既需要掌握内科学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临床实践能力。
因此,内科学第九版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内科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技能,让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诊治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病因、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2.了解当前内科学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动态;3.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临床实践技能;4.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治思维和沟通能力;5.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课程结构1.第一部分:内科学基础知识本部分内容包括内科学的基础知识、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第二部分:内科学专业课程本部分内容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和血液疾病等方面的知识。
3.第三部分:与内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本部分内容包括药物治疗、感染控制、伦理学和法律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除此之外,还包括内科学领域中的新进展、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等。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病例讨论、实验以及临床实践等。
具体方法如下:1.课堂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
2.病例讨论。
通过分析具体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疾病问题的能力。
3.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内科学相关的实验技术和应用。
4.临床实践。
通过实地参与患者的诊治过程,让学生学习临床实践技能,并提高患者交流和沟通能力。
评价方法本课程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考试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
1.考试。
在每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
2.课堂表现。
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度、课堂表现等。
课程整体设计制定人 陈淑增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5[资料]
![课程整体设计制定人 陈淑增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5[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e5145dcff00bed5b8f31d55.png)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3.内容组织:
Ø 理论讲授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 为学生开设医学研究前沿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公共
卫生热点问题等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 视野。 Ÿ 近年开设学术讲座有: Ÿ SARS专题(2003年)、医院感染专题(2004年)、 Ÿ 幽门螺杆菌专题(2005年)、禽流感专题(2006年)、 细菌耐药专题(2007年)、手足口病(2008年)
三.教学内容设计
Ÿ(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Ÿ2. 内容选取:针对性、适用性和时代感
Ÿ 教学内容动态化、教学模块实用化: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内容 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使该课程更加贴近医学临床实际需要.
Ÿ 教学内容的选取:
Ÿ 1)根据目前世界、我国及本省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趋势
Ÿ 2)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
Ÿ 重新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对与专业有关的内容进 行扩充,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体精讲细讲, 根据①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②是否对后续课程起衔接作用 对知识点进行精选,重点讲解,横向比较.
医学资料
细菌遗传变异2
一.课程定位
Ÿ 1.课程性质
Ÿ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程是由两部分构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Ÿ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致病性与免
疫性、所致疾病诊治及预防; Ÿ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机制、免疫学应用; Ÿ 本课程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
课程.
Ÿ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慢性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是由该学科领域中的病原体引起, 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Ÿ 免疫学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已渗透到 临床各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4
本课程的作用是通过学习《内科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内科临床应用能力,为日 后学习其它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医疗实践 工作,尤其是内科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 础。因此本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 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支撑及明显的促 进作用。
h
5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突出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 和定位,按照实际、实用的原则,理论课 程以必须够用为度,适当减少理论课(减 少在基层医院不常见的疾病),增加实践 课比例,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改革,使学 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 力。
h
6
本课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努力做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 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重点培养学生的临 床应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农 村、基层的医疗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开发 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 性的要求。
h
7
二、教学内容设计
《内科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 论课教学、校内实验课及临床实践课 (下医院)教学。
2
9 泌尿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1
10 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电教
1
11 血液病的病例讨论
2
12 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电教
1
13 内分泌疾病的病例讨论
1
14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电教
1
15 急性脑血管病的病例讨论
1
类型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h
28
(三)选用教材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选用教材: 选用卫 生部规划教材《内科学》 第五版、马家骥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版。另外自编《内科学 习题集》、《内科学实 验指导》、《内科学实 习手册》充分调动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h
29
2、网络教学资源:《内科学》所有课件、 教案、习题、实验指导、试卷及答案、教 师现场教学录像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已 经能够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h
18
学生在做腹腔穿刺训练
h
19
学生在做腰椎穿刺训练
h
20
学生在做心电图操作训练
h
21
3、 内科临床实践(下医院)的组织与安排: 历时18周,包括第三,四学期在医院的课 间见习2周及最后一年在医院的临床毕业实 习16周。
h
22
课间见习应该初步掌握病史采集,全面查体, 并能完成病历书写,初步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诊断、 治疗。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作用 《内科学》是 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
必修课,是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 它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其他临床专 业课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起着承前启 后的作用,所以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位置。
h
3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 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 疾病、风湿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h
12
校内首次实验课安排(总课时:23学时)序号实验名称 Nhomakorabea学时
1 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2
2 呼吸系统疾病X线影像读片训练
2
3 循环系统疾病病例讨论
2
4 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与治疗电教 2
5 心肺听诊及心肺复苏训练
2
6 心电图操作与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
2
7 消化系统疾病病例讨 论
1
8 人体常见穿刺训练
毕业实习应完成呼吸、心脏、消化、血液、内 分泌、肾病、神经、感染风湿科等科室轮转,应该 熟练掌握系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完整病历书 写、常见的治疗方案及诊疗操作等临床工作方法。
h
23
附:学生在医院实习的部分图片
h
24
学生在做胸腔穿刺术
h
25
学生在询问病史
h
26
学生在给患者做心脏听诊
h
27
学生在给患者测血压
《内科学》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邓少雄
h
1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在 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校临 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课程的建设和设计 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 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现具体 介绍如下:
h
2
h
9
2、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名
称
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风湿性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合计
教学时数 21 27 19 8 14 5 4 15 113
h
10
(二)校内实验课及临床实践课(下医院)设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内科学》校内实验课及临床实践课教学内
h
8
(一)理论课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内科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 是根据基层卫生院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 重点阐述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情况、 发病机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 鉴别诊断与具体的治疗方法,着重于临床的 诊断和治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h
13
(2)校内实习前强化训练课:安排在下临床 实习前2-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历时1周, 主要内容包括体检、人体常见穿刺、心肺听诊及 复苏、心电图分析、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
h
14
附:学生校内实训的部分图片
h
15
学生在进行心肺听诊训练
h
16
学生在做肝脏触诊训练
h
17
学生在做心脏叩诊训练
h
30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适当减少理论 课,比原来减少36学时,重视理论与临床 实际病例相结合,理论课教学采用以问题 为基础的教学法、病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 法相结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容的选取也是根据基层卫生院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能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
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h
11
2、校内实验课的组织与安排:有两部分。
(1)校内首次实验课:总课时23学时,在校 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包括病例讨论、电教、人 体常见穿刺、心肺听诊及复苏、心电图分析等, 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h
31
2、增加实践课比例,提高学生临床实践 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安排 了校内首次实验课(23学时)、校内实习前 强化训练课(1周)、课间见习(2周)和临 床毕业实习(16周)四个阶段的内科实践性 教学。其中实践课比原来增加3周,主要增 加校内实习前强化训练课1周及增加临床毕 业实习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