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2节 土壤的形成(001)

合集下载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

森林土壤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 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 力较高。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 而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 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 力较低。
红壤剖面
草原土壤
黑土剖面
黑钙土剖面
黑土剖面
草原土壤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 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 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 于耕作。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的形成
DILIKEJIANKU
土 双十一过后,你吃 了吗?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
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
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 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 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 气 候 生 物 地 形 时 间 人 类 活 动 空间因素
C . 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B . 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D .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热带土壤
生物
植物与土壤
动物与土壤
微生物与土壤
地形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 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 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 厚的土壤;
人类活动
成土因素小结
降水
成 土降因水素 小 结
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化学成分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 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

(4)分析材料二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 【答案】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发生垂直变化,形 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 垂直地带分化。 ②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由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于 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 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区域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土壤分布地区
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 或 运 用 土 壤 标 [综合思维]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形成因
素,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本,说明土壤
[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剖面,并根据观察结果思考土壤 的主要形成因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如 下。
(5)时间与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 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 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 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等。图解如下。
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生活常识可知,土壤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 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其中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是土壤 颜色,A项正确。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微生 物分解动植物残体,因此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生物,C 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生用书P72]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气候、生物长期作用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2)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4)地形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2.人类活动(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讲授】土地是人为产物,而土壤是自然产物,这也就赋予土壤及其重要的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文字和图片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成土因素 (20min ) 【承转】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那土壤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索土壤形成的奥秘。

【板书】成因【讲授】我们看这副“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包括成土母质、微生物,水、气等等。

首先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成土母质。

【板书】成土母质【提问1】成土母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同学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学过了风蚀风积作用,什么是风蚀和风积呀?【学生】略【讲授】这里我们再讲一个风力作用家族的其他成员,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讨论1】那我们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各自的定义和特点想一想哦 【学生】略【讲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

而联系在于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但成土母质也有不同的性质。

不同的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

【提问2】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幅对比图,有很明显的差异。

上面是砂土,下面是黏土同学们想一想这两类土壤产生差异的原因。

【讲授】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常形成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常形成砂土。

除了物理上的差异,成土母质还影响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5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5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4.其他因素
(1)地形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 显著的垂直分化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10 ___较__快___,不容易发育成
陡峭的山坡 深厚的土壤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11 __较__慢____,成土母质容易
素。
壤形成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识别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 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答案】C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 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 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12 __成__熟____。
(3)人类活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土壤资源利用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1.土壤的形成过程: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2.土壤类型及其特点:黑土、红土、黄土等。
3.土壤肥力的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方面的评估。
2.创设实际情境,如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3.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分布和特点,提高对土壤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过程、类型及土壤肥力判断等方面的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2.掌握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如黑土、红土、黄土等。
3.学会判断土壤肥力,了解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的土壤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土壤样本,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外观特征。
4.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防止土壤退化。
四、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土壤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形成和利用。
3.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利用GIS软件,分析土壤分布图,掌握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

5.2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多媒体教学平台、有关土壤形成原因的课件或动画、文字资料。
[导入新课]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所以,土壤在陆
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1
问题引入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生物的生长要靠 结合以往学习 通过 讲解土 壤的概 念和
解土壤状况,我们就可以通过这面反映自然 下梳理知识, 形成 与自然 地理环 境各
地理环境的镜子综合分析出不同的土壤源 回答并描述土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
自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 壤形成与自然
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 地理环境各要
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 素之间的相互
1、人地协调观:知道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成的。知道空气、水份、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 主要原因。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了解土壤类型和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产生亲近和探究的欲望。
1、知道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了解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结构。

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 经历和生活体 作用,学生了解了土壤对
新课讲解 等。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 验,思考、回 人类的重要性,为后面土
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答问题。
壤的学习做好铺垫。
实践操作 分别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成 对应的那种土 学生通过资料,加深了解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野外经历和生 标本 反向印 证和综 合分

5.2土壤的形成课时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5.2土壤的形成课时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 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望。
4.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植被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壤形成的实际环境。
5.2土壤的形成课时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的“5.2土壤的形成”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气候、母质、植被、地形等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
以我国南方某山区的土壤形成为例,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母质主要为花岗岩。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有何影响?2. 花岗岩母质如何影响土壤的质地和肥力?3. 该地区植被丰富,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4. 地形对土壤形成有何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 创设问题情境,如“如果你是这片土地的管理者,你会如何利用和保护这片土地?”引导学生思考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土壤类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形成的自然过程。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土壤形成的过程,如“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母质对土壤有何影响?”等。
2. 提醒学生关注土壤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讨土壤形成的奥秘。
五、案例亮点

5.2土壤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土壤形成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土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形成中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让学生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调查、研究等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以真实的农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亲切感和实际应用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的分类;
2.了解土壤与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
3.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养;
4.培养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掌握土壤的分类及其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壤,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土壤形成过程的研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探究土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形成中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让学生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调查、研究等方法,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提出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并撰写一篇关于土壤保护的文章。
3.通过作业的完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2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上学期地理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上学期地理必修一
4.结合本章节内容,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何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合理,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视。
5.针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布置适量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土壤形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土壤形成过程:详细讲解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结合案例、图像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类型与分布: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土壤类型分布图进行分析和判断。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土壤类型及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结与拓展: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分析题,如给出某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植被等信息,让学生预测可能的土壤类型。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梳理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强调它们在土壤形成中的重要性。接着,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对某些因素理解不深、土壤类型判断不准确等,并给出解决建议。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内容涵盖了土壤形成的各个知识点。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并在练习后进行即时反馈,纠正错误并解释正确答案。
4.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土壤类型及特点,提高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5.2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壤形成的概念,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成土过程、土壤物质转化和土壤剖面形成等。
2.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及其分布,学会分析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和土壤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对土壤肥力、水分保持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4.熟悉土壤化学性质,如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等,了解其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的意义。
5.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土壤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类型特点。
2.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1.土壤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不同类型土壤的分布规律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3.土壤性质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讨论效果。
3.撰写一篇关于土壤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短文,内容需包括土壤的重要性、当前土壤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在500字左右。
4.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土壤性质,设计一项实验,用以测试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等,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结论。
5.收集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改良措施,如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制作成PPT,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简要分享。
c.分析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对土壤功能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含解析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运用材料,能够分析自然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区域认知)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地理实践力)4.关注土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人地协调观)一、土壤1.概念: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功能: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1)地形⎩⎪⎨⎪⎧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 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 慢,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2)时间: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3)人类活动: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

[图表点拨] 教材第122页图5-18,该图展示出:(1)图中涉及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岩石、气候、生物、地形、水分等。

(2)土壤的主要成分有矿物颗粒、水分、空气。

[特别提醒]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湿热地区的土壤发育快,但往往比较贫瘠;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3)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高一5.2土壤的形成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高一5.2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 气 候 生 物 地 形 时 间 人 类 活 动 空间因素
成土母质
1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1 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 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 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 母质。
2.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 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
提示: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黄河三 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 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 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 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
东北黑土与热带雨林土壤相比,哪一个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为什么?
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 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 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 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 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 黑土。
东北黑土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 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 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 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 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 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1.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 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 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 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 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读图 5-23、 图 5-24,完成相关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热点链接】2019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阻止土壤侵蚀,拯救我们的未来”。

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地球表面形成2~3 cm厚的土壤需要长达1 000年的时间;土壤面临的头号威胁是侵蚀,每5秒钟可以侵蚀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

设立“世界土壤日”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的意识;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提升土地健康的质量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概述1.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表层。

203养分、温度、空气等营04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1)含义:0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02结构疏松的03风化物。

(2)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04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05物理和06化学性质。

2.气候(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07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08性质与09强度。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10旺盛,全年都能11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12减少。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生物是土壤13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14最活跃的因素,土壤15肥力与16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1)地形垂直变化与土壤: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17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不同地形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18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19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20深厚的土壤。

5.时间因素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21成熟。

1.判断正误。

(1)土壤的形成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2.下列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B.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C.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答案 B解析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氧化分解作用弱,不利于有机质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能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氧化和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多呈酸性。

3.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三土壤剖面1.含义: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01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02土层所构成。

2.土层(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03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04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05黑色。

(3)淋溶层:由于06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07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常与08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5)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发育的09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10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11岩石。

1.判断正误。

(1)任何一种土壤,从表层到成土母质,各层土壤的质地都是一样的。

(×)(2)土壤剖面包括整个土体层。

(×)2.某地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

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答案 A解析上层土壤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下渗;中层土壤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下层为底层,为了防止水肥下渗,应为黏土层。

3.就土壤剖面而言,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提示森林土壤有枯枝落叶层。

主题探究成土因素材料一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

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

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层深度(cm)土壤有机碳(g/kg)高草植被低草植被0~10 14.80 10.3510~20 11.93 8.2320~40 8.25 6.44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与土壤(2)生物与土壤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②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A.成土母质原始土壤B.成土母质风化物C.原始土壤成土母质D.原始土壤风化物(2)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A.岩石的风化原始土壤的形成B.岩石的风化人类活动的参与C.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聚集D.有机质的积累养分的流失[科学思维]成土因素的分析思路类题透析思路点拨成土过程成土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人工土壤。

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0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形成02原始土壤。

特点生物循环是03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植物为土壤提供04有机物和养分元素。

主题探究土壤剖面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

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

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序号物质组成特点①矿物质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②有机质集中在土壤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③水分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④空气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一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二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完成(1)~(2)题。

(1)土壤矿物主要来源于()A.有机层B.腐殖质层C.淀积层D.母质层(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Ⅰ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Ⅰ[科学思维]土壤剖面的判断方法类题透析思路点拨土壤矿物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的01物理和化学性质。

土壤矿物主要来源于02母质层。

判断方法森林地区降水量03大、淋溶作用04强,有枯枝落叶层,因而森林土壤有机质集中于地表,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草原地区降水较05少,淋溶作用06弱,因而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由材料可知,甲淋溶层最厚,位于湿润区;乙淋溶层最薄,位于干旱区,丙位于半干旱区。

由图可知,Ⅱ对应07森林土壤,Ⅰ对应08草原土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