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人生的反思。
这篇文章的开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决心和渴望。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心远地自偏”这一思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高洁和对世俗的不屑。
同时,作者也通过“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了自由和自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这篇文章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表达的情感陶渊明那篇《归去来兮辞》,写的可真是情真意切,让人一读就心里头暖洋洋的,仿佛跟着他一块儿辞官归田,过上了那逍遥自在的小日子。
一开头,陶渊明就说他终于想通了,觉得官场的那些事儿真是没啥意思,跟自己的心愿完全合不上拍。
他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话听起来就像是咱们有时候厌倦了手头的工作,心里头直嘀咕:“这活儿干得真没意思,还不如回家躺平呢!”只不过,陶渊明可是真的付诸行动了。
1.1 他说自己就像是鸟儿回到了树林,鱼儿回到了水里,那份自在劲儿,真是别提了。
读到这儿,我就感觉像是周末终于能睡个懒觉,不用被闹钟吵得心烦意乱,心里头那个舒坦啊!1.2 他还说自己虽然过去迷了路,但好歹是找回来了。
这话让我感觉就像是咱们有时候走了弯路,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正轨上,那种劫后余生的感觉,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接着,陶渊明开始描绘他回家后的日子。
二他说家里的那些小路啊,虽然长满了杂草,但一走上去,那种亲切感立马就回来了。
2.1 他还说自己喜欢看看院子里的松树和菊花,感觉就像是看到了老朋友一样。
这场景就像咱们有时候心血来潮,去逛逛小时候常去的公园,看到那些熟悉的树木和花草,心里头那个激动啊!2.2 他还说自己在家里种种地,喝喝酒,写写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这简直就是咱们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嘛!想想都觉得美!2.3 他甚至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一起聊聊天,喝喝茶,那种感觉就像咱们有时候约上几个好友,去茶馆坐坐,聊聊家常,真是惬意得很!最后,陶渊明总结了自己的心情。
三他说自己虽然过去有过遗憾,但现在总算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3.1 他觉得自己就像是重新活了一次,那种喜悦和满足,真是难以言表。
3.2 他还说自己现在就像是一只自由的小鸟,可以在天空中任意翱翔。
这种感觉就像咱们有时候放下了所有的负担,感觉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起来,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就像是陶渊明给我们描绘的一幅田园生活的画卷,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和向往。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 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掌握“胡、奚、曷、焉、何” “行、引、乘、策”,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的寄托手法。
探究辞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细品作品之美。
语言质朴美。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简介1、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
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
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
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2、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3、本文写于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因为家境贫困出任彭泽令,不久产生厌倦的情绪,80余天后,终于桂冠而去。
在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写下了这篇辞赋。
文中内容夹叙夹议,想像之景,真挚之情,和谐交融,浑然为一。
从我们今天来看,本文是一篇想像作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三、疏通字词附: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曷”通“何”;“景”通“影”;“衡”通“横”。
2、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义“交通”、“交友”等。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二十余载,教授《归去来兮辞》也已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之所以青睐《归去来兮辞》,是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文文章字里行间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而这种隐逸情怀我们一般表达为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快乐。
此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太笼统、太粗糙,没有真正读懂陶翁。
当再次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此文表现了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乐乃其表,悲乃其里。
一、先说其表——乐尽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由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为现实生活所迫的陶渊明最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实际陶翁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但官场这个大染缸由于太过污浊不堪,陶翁度日如年,灵魂备受煎熬,所以“三十年”的深义藏而不露。
所以在“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时,他很庆幸自己作者“实迷途其未远”“知未来之可追”,这是乐之一。
一旦冲破世俗的牢笼,“复得返自然”,作者归途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愉悦与“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归心似箭,这时乐已难以掩饰。
紧接着看到久违的家的“载欣载奔”,以及受到家人的欢迎和重享天伦的快乐,曾经的痛苦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回到家后的陶渊明犹如羁鸟归旧林,池鱼游故渊,其乐融融。
一是家居之乐。
闲暇之际,偶尔喝点小酒,在自家小院走走歇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或是和亲朋好友说说知心话,亦或是弹弹琴、看看书,一切是那么的悠闲惬意。
二是农耕之乐。
辞别了官场也就意味着生活完全得依靠自给,尽管作者对耕种并不在行(“草盛豆苗稀”),但当春及之时,作者“将有事于西畴”或是“植杖而耘籽”,累可能是累了点,但“衣沾不足惜”,这种与愿不违带给作者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出游之乐。
或驾着简陋的小车,或是划着一叶扁舟,路过幽深难测的深谷,历经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峰对天长啸,有时面临清澈的山泉吟诗作赋……这些无不体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的悠闲与自在。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浅谈《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
浅谈《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作者:李雁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3期摘要:仔细品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们不但可以品味到陶渊明那种清新自然、朴素、潇洒、淡远的语言风格,更可以从中感受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蕴含的那种飘逸、圣洁、浪漫、悠然的隐士情怀。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隐士情怀[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在我国的东晋时期,上流社会盛行清谈玄理之风,诗坛几乎全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诗在内容上则是大谈玄学高深莫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在艺术上则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没有一点艺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这种状况一直到被尊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横空出世,才给当时的文坛带来富于现实内容、自然纯真、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首开田园文学之风。
在他的诗文中充满了田园之风,他的质朴率真、淳厚善良、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士风范和对自然俭朴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影响到整个的中国文化。
他的优美的文学作品,连同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陶渊明回归自然生活的人生宣言,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恶,拒绝与庸俗的官僚队伍狼狈为奸,宁愿选择归隐田园躬耕劳作,去享受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怀。
下面,我们就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子来探讨分析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一、蔑视权贵阶层,归依山水田园年少时期的陶渊明,深受家庭环境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对当时的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意识,有救济天下苍生的豪情壮志。
但是由于当时的晋朝门阀制度相当的严重,出身低微的他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因此在官场的他混的郁郁不得志。
而陶渊明性格耿介,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就选择了解职归田并赋《归去来兮辞》一篇,以明心志。
离开官场,回到田园之后,他也并没有像不得志的迁客骚人一样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而是坦然对待自己的命运,尽情享受山水田园之乐。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下面是我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案3篇(《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欢迎参阅。
归去来兮辞教案1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二课时一.课堂导入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二.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精选11篇)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精选11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陶渊明是一个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君子,作为一个田园里的隐士,他向来不喜欢委曲求全、放弃傲骨,所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是他表明心志和决心的重大举措,而《归去来兮辞》更是表明他傲骨和傲气的佳作。
陶渊明是一个本性善良、性格坦率,不愿意矫揉造作、违背良心的有志之士,所以尽管家境贫寒、生活拮据、饥寒交迫,他也一直都有弃官归乡的念头,因为饥饿、寒冷、艰苦虽然是很急迫的事情,但是违反意志却是身心保守煎熬的事情,所以他总是感到很迷茫、惆怅、纠结、犹豫和忧郁。
但是实在不想要做一个壮志未酬、一事无成、一无所获的无能之辈,所以他总是找借口让自己在忍一忍、再等一等,惟愿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是奇迹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等到的,通达也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得到的,所以要想不同流合污、自甘堕落,那就只能归家去了,因为田园就要荒芜了,心灵也要干枯了。
过去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但是曾经的伤痛却是可以靠时间来治愈的,所以请不要兀自伤神、失意和悲哀了,你看家里妻儿环绕多么幸福,酒樽满满多么恣意,日子祥和多么静谧,闲庭散步多么惬意,琴棋书画多么怡然,亲朋好友多么自得啊!“登东帛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就是陶渊明的心声,因为荣华富贵不是他所求,羽化升仙亦不是他能所求,也因为官场与自己格格不入,所以他不想再继续怀抱无望的期待了,所以他想好好珍惜有限的时光,肆意自由地去过自己想要的简朴的田园生活了。
陶渊明这种蔑视功名利禄,追求高尚情操的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洁身自好、保持本心、坚守正义、乐夫天命的隐士。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2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
恨 . 其 一 个 “ ” 掷 地 有 声 . 含 强 烈 的 质 问 , 逼 达 了 陶渊 明 的 闲 适 自在 的 隐士 情 怀 尤 胡 字 饱 直 自己的 灵 魂 。 种 情绪 在他 的《 园 田居 》 中 也有 体 这 归 诗
现 , “ 落 尘 网 中 , 去 三 十年 . 鸟 恋 旧 林 , 鱼 思 如 误 一 羁 池
《 归去来兮辞》 中的隐士情怀
一 河北 省 藁 城 市 第 九 中 学 李 军 梅
细读 陶 渊 明 的 《 去 来 兮 辞 》 我 们 不 仅 能 品味 出 归 .
“ 庭柯 ” “ 南 窗 ” “ 眄 、倚 、 乐琴 书 ” “ 扶 老 ” “ 孤松 ” 、策 、扶 、
陶 渊 明 的 那 种 清新 、 纯朴 、 远 、 洒 的 语 言 风 格 , 淡 潇 更 涉 园林 、 自云 、 归 鸟 . 让 我 们 领 略 到 诗 人 的闲 情 观 瞧 更 能从 中感 受 到 陶渊 明 的那 种 圣 洁 、 逸 、 漫 、 游 的 飘 浪 悠 隐 士情 怀
隐 士 情 怀 三 : 穷 守节 。 耕 田园 固 躬
陶渊 明“ 年罕人事 , 好 在六经 ”《 酒》 , 少 游 (饮 ) 深
故 渊 ” 诗 人 自 比“ 鸟 、 。 羁 池鱼 ”把 官 场 比作 “ 网” 入 受 儒 家 思想 影 响 . 山 林 田间 当成 自 己 固穷 守 节 的 舞 , 尘 , 把
仕为“ 落” 误 。诗 人 理 智 地 认 识 到 “ 是 而 昨 非 ” 他 为 台 , 用 大 量 的 文 字 去 记 录 , 歌 劳 动 的 乐趣 . 在 当 今 , 并 讴 这 自己 “ 迷 途 其 未 远 ” 现 实 而 庆 幸 . “ 未 来 之 可 时 是 了 不起 的事 情 因为 中 国古 代 士 大 夫 写 劳动 都 是 实 的 为 知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长阳职教中心李胜归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它代表着我国古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提起古代的隐士以及这些人的隐逸生活,我们很快会想到陶渊明和他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说他是我国隐士的一个代表。
周振甫先生称《归去来兮辞》“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
钱钟书先生与《管锥篇》中引录之,且论此抒情小赋只谋篇机抒为“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也就是说《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前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辞。
事实证明他归隐后也是这么过的。
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我们可以解读陶渊明与众不同的隐士生活,探讨陶渊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最初并没有归隐的愿望,年轻时也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士时想出仕,出仕时要隐居,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一直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厌恶官场、扬弃功名的选择,是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当时的玄学思潮改变了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
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的、返归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新的额追求目标。
身外的功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人格。
另一方面,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人”的黑暗政治局面,使得他“大济与苍生”的愿望屡屡碰壁。
归隐是陶渊明对内在自我的“真”的最求,他内在自我的“真”是一种对生活的还原,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的真情真性。
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的“质性自然,非娇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表明他天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追求。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甁无储粟”是他糟糕的家庭状况,陶渊明应该知道“五斗米”的重要。
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更是对自己内在本性的追求,使得他下定了决心放弃官场而隐居田园。
开篇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欢迎参考。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赏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著名的文学家,更著名的则是他告别官场、做了真正的隐士。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重要的作品,是告别官场的宣言,欧阳修评论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辞是战国后期楚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韵文;赋体起源的时间要早一些,都是散文的滥觞。
两汉时期,辞赋不分,均重文采、讲铺陈、善用典,区别在于辞重韵而抒情,赋重在咏物说理。
《归去来兮辞》是辞赋的结合,既咏物说理,又抒发情感。
全文537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阐述入仕和出仕的原因。
陶渊明坦陈是为贫而仕,“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途”;诸侯、家叔帮忙,“遂见用于小邑”。
最后,“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辞官归隐的原因是“质性自然”,与官场的污浊格格不入,在彭泽当县令“八十余日”,“自免去职”。
第二部分是正文的第一、二、三段,写了归途的心情、到家时的心情和在田园里的心情,洋溢着诗人欣慰无比、怡然自乐的幸福。
归途的心情是立于船头,归心似箭,盼早日到家。
到家时的心情是“乃衡宇,载欣载奔”。
意思是,远远地望见简陋屋门,且喜且奔地飞跑回家。
在田园里的心情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意思是,整天在园中散步而自得其乐,虽然设有门户却常将它关闭。
着拐杖随处漫游歇息,不时抬起头来向远处望。
第三部分是最后一段,抒发诗人的人生感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意思是,顺其自然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这是一种哲学思考,是陶渊明对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
品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深深为陶渊明的自然品格所折服。
做人自然、自然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难就难在人有七情六欲,容易为物欲所困和名利所累。
陶渊明真正做到了自然。
陶渊明确信,自然是他的血脉、他的生命和他的全部,只要回归自然,他才会有幸福。
《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引导语: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品,那么这部作品中的陶渊明是如何的呢?我们通过下文了解。
归去来兮辞·并序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学习《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渭南高级中学
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启示我们要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冥想、 艺术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创造力,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淡泊名利,关注生 活的本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05 《归去来兮辞》在现代社 会的意义
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启示
追求内心平静
玄学盛行
当时玄学思想盛行,文人墨客追求 超脱世俗,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 放。
隐逸之风
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 选择归隐山林,追求自然与心灵的 和谐。
陶渊明的个人经历
01
02
03
家道中落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 官僚家庭,从小生活较为 优渥,但随着家道中落, 生活逐渐困顿。
仕途不顺
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做官, 但因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外在的荣誉 和财富。他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简单真实的生活,这也是他
向往的田园生活的核心。
陶渊明的思考与追求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 要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生活,而不是被物质和名利所迷 惑。
03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 色
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01
陶渊明的作品情感真挚,他通过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 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02
陶渊明的作品感人肺腑,他的文 字质朴无华,却能够深深打动读 者的内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共鸣和感动。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陶渊明的作品结构严谨,他善于将不同的素材和思想进行 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陶渊明的作品层次分明,他在表达思想时层层递进,逻辑 清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和情 感。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保洁守志,固穷守节:
夏 日 长 抱 饥 寒 夜 无 被 眠 先 师 有 遗 训 忧 道 不 忧 贫
,
, .
.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 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 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 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 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 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 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 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 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 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 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 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 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 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 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 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 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 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 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写成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厌恶甚至是鄙弃黑暗官场以及热爱自然风物和劳动生活的隐士情怀。
下面,笔者想就陶渊明归隐情怀的具体内涵作一些粗浅探讨。
归隐情怀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归去来兮辞》开篇即用一个感叹句和两个反问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自责、自悔、自觉、自醒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归去来兮”是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宣言书的话,那么“既自以心为形役”就是辞官归田的原因。
这里的“心”即“志趣人格”,“形”即“出仕为官”。
这种由“出仕为官”之累造成的心灵“惆怅独悲”,在他一百二十多首诗、六篇散文和三篇辞赋中均有表露。
其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中写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更是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表达了自己挨饿受冻之苦远远不及“违心折志”之痛,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作者厌恶官场与蔑视权贵的归隐情怀。
归隐情怀二:淡泊名利,闲适自在《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离开官场后的闲适愉悦,“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则灵动地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情状和心理。
至于抵家时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温馨情景,以及回家后“引觞自酌”“眄柯怡颜”“涉园成趣”“矫首遐观”的生活,无不与陶渊明“无适时之韵,爱丘山之美”的天性相吻合。
正是顺应天性、忘却得失、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精神使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的陶渊明终于超越世俗,活出了真实恬静、闲适自在的自我。
所以,苏轼才高度赞扬陶渊明“欲隐则隐之,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诵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时常会感受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清淡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然。
其实,这都源于陶渊明淡泊名利、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归隐情怀三:躬耕田园,享受诗酒琴书除远离官场的闲适自在外,《归去来兮辞》展现给我们更多的是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是酒酣归弹消忧的隐士本色生活,是“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雅致,是“有事于西畴,植杖而耘耔”的劳动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以及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这篇诗歌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读完这篇诗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这种向往故乡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
诗中说到“彼童而未足,忧心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倦,他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让人心力交瘁,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对于世俗的厌倦,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这种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纯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阅读《归去来兮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功利和名利所左右,追求物质和权力,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渴望和追求。
我们应该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远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
该作品写于刚辞官时,表达了其归隐田园之后内心的真实感受。
陶渊明在该作品中,描写了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并打造出了一种安宁闲适、自然舒畅的意境。
本文中所呈现出的景色和思想观念等,无一不彰显出隐士文化的特点。
从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看,这篇作品可称为代表之一。
一、排斥官场.淡泊功名该辞赋的陶渊明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排斥官场,淡泊功名。
这一价值观有一个具体的形成过程。
在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抱“兼济天下”的志愿,不愿意缩在茅庐之中,并想方设法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即出仕为官。
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陶渊明又有着鄙视名利,不为金钱和官衔折腰的气节,因此其仕途发展不甚光明,颇受阻碍。
所以,陶渊明曾经五次为官,但也只担任过类似县令、参军之类的小职位,在十三年时间中大多时候都在家赋闲。
这样的仕途并没能实现陶渊明的大志愿,反而让他见识到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这时,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隐逸的天性又被激发了出来,坚定了他隐居山林的意愿。
于是,他毅然辞去县令一职,走上了一条和仕途背道而驰的路。
《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刚回到家中时所写作品,开篇就表达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受。
这句话是陶渊明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他对于为官的悔恨,同时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谴责。
陶渊明认识到“今是而昨非”,并为自己“迷途未远”而感到欣慰庆幸,“知来者之可追”则表现了他对将来的期望。
这便是“归去来兮辞”中所体现的隐士文化,陶渊明排斥官场、淡泊功名之心天地可鉴。
二、饮酒赋诗,亲近自然在当时社会,饮酒赋诗属于隐士们生活当中主要活动之一,而诗与酒的呈现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性特点。
就以陶渊明来讲,其关于饮酒的诗就达到了二十首。
连苏轼都曾言:“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略显夸张,但也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酒在隐士文化中的地位。
陶渊明归隐之后,首先就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便“引壶觞以自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 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写照。 (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孤松”示孤高坚贞之 志,托物言志。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为什么; 遑遑,心神不定;何之,到哪里去。 ◆怀良辰以孤往:怀,爱惜,留恋; 孤往,独自外出。 ◆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乘化, 顺应自然;归尽,到死。 ◆乐天天命复奚疑:乐天知命,还有 什么可疑虑的呢?
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
回去 语气助词
课 文 朗 读
给下列的字注音
熹 (xī) 眄 (miǎn) ) 岫 (xiù 遑 (huá ng) (zǐ) 皋 飏 (gāo) (yá ng) o) 耔 棹 (zhà
解释与积累
来 胡 奚 而 以 谏 樽 觞 眄
审
容膝
策
皋
矫
委
岫
怀
盘桓
聊
棹
乘化
窈窕 遑遑
全文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表示辞官归 田的决心. 第二部分(2.3):写作者回 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士大夫精神上的—个 归宿。
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 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陶潜 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 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 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 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 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题 解
第三部分(4):抒发诗人“乐 天安命’’的情怀.
重点字词(第一段)
◆既自以心为形役:既,既然;以,让;为,被; 形,身体. ◆奚:为什么 ◆悟:知道;谏,劝止,挽回 ◆实:确实,实在 ◆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问征夫以前路:以,用;征夫,行人;用前面 的道路来问行人 ◆恨,抱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 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 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 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 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 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 痕”,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 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 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 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 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衡宇:衡,通“横”;横木为门的房子 ◆眄庭柯以怡颜:眄,斜视;柯,树枝;怡 颜,愉快神色 ◆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明白 ◆园日涉以成趣:涉,走;在园子里每天走 走成为了一种乐趣。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扶老,拐杖; 以,连词,相当于“而”;流,周游;憩, 休息。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翳 翳,阴暗;将入,快下山
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 的表达效果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陶 渊 明
归 去 来 兮 辞
作者档案
姓名: 陶潜(或陶渊明) 字号: 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 生卒年月: 365—427
朝代: 东晋 籍贯: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家庭出身: 没落官僚地主 职业:农民 田园诗人 个人爱好:喝酒 读书 写作 耕田
学习《归去来兮辞》
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归园田居 其三
4.译文: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 飞回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 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 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 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 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 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 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 “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 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 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 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 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3.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 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 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 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 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 膝”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 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 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 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 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 足庭园的乐趣。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当然我们在肯定陶渊明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个 性的同时,也不必否认他的人生观中有一种消极 的成份。我们当代青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整天想 着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而应以积极的姿态去拼 搏人生。
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 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 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 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 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 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 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 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 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 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 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 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1.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 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 因和归途中的心情。 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 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 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 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 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决计归去, 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 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 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远”是一种怎样的 心境?
“心远”:
是一种远离尘世、 自得自乐于自然的隐士 心境,也是追求自由的 隐士情怀的表露,更是 一种遗世独立的人格魅 力的体现,是中国古代
内容分析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富贵浮云( 反 ) 恬然自乐(正 ) 乐天安命
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 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参考思路: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
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 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 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 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 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 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 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 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 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 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 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 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
复驾言兮焉求:驾,驾车交游;言, 助词;焉求,追求什么。 ◆悦:意动,以…为悦;乐,以…为乐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得时,顺应天时;我羡慕万物恰逢繁 荣滋长的季节。 ◆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