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语“站”(站立)及“在”单独使用,吴语仍用“立”释两义。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 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 “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第一节:虚词
的、地:个(“个”本字,音变)。 得、了:勒,例:跑得飞快--跑勒飞快。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 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 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 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在中国地区,吴语、 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最为频繁复杂。 文白异读,前者是白读,后者是文读
吴语分片
1.北部吴语 2.南部吴语
3.西部吴语
北部吴语
1.北部吴语虽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 故合为一片。
2.太湖片67县市,人口4730万人,是主流吴语,互通。
南部吴语
1.南部吴语四片除处衢<qú >片部分外,都在浙江境内。但分歧 很大,甚至片内也有部分点不能通话。一般说台州片婺<wù >州 片跟北部吴语尚有一定程度的通话可能(台州片语音与北区最 近),而东瓯、处衢两片与其他片差异最大,完全不能通话 (衢州与上饶市区除外)。 2.[江西] 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广丰、德兴(限陇头)。 3.台州片11县市,人口600万。
韵母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方言。因此吴语的单元音相对比其他汉语方言来的多, 上海话各地方言中一般有10至16个,奉贤区金汇镇的偒傣话更有多达20个,是 世界上元音音位最多的语言[9]。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 发音的时候声音拖得很长,而且口部很松,而吴语恰好相反,一般来说,对应 普通话ai,ei,ao,ou的音,在吴语中分别是ɛ/ø ,e,ɔ,o,都是单元音,并且发音的 时候口形是比较紧的。 介音[j]、[w]、[ɥ]发音短促,具有辅音性(金衢片金华地区例外)。 蟹摄一、二等不同韵。
52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官”[kwø ]≠“关”[kwɛ52](杭州话除 外)。 335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撑”[ʦʰã ]≠“称”[ʦʰəŋ335]。 335 113 “打”上海[tã ]字韵母同“冷”上海[lʱã ],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du113]。 绝大多数地区保留入声韵(除东瓯片、金衢片金华地区外,均收喉塞音[ʔ])。
潘宇
吴语,又称吴方言
吴语使用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高淳、 溧水、靖江、通州区、启东、海门] 【安徽南部】[宣城、芜湖县、博望区、郎溪、 广德、铜陵、当涂、青阳、黄山区、泾县、徽州] 【上海】[上海市区、嘉定、宝山、浦东、奉贤、 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金 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温州] 【江西东部】[上饶市、上饶县、广丰吴语使用 者在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吴语使用者在 中国大陆的主要分布地区。 、玉山] 【福建西北部】[浦城] 皖南吴语稍被侵蚀;浙南带越风;沿江北部现较 好保留有靖启海三市。
4.东瓯片12县市,人口420万(俗称“瓯语”)。
5.婺州片9个县市,人口400万。本片内有些县互相通话困难, 要用金华话作中介。从通话情况看,金华、兰溪接近,武义、 永康接近,东阳、磐安与义乌接近,浦江更较特殊。
6.处衢片23县市,分布在浙西南、赣东北、闽西北,人口650 万人。
7.[福建] *浦城(南部石陂、水北、临江等五乡的闽语区除外)。
文白异读
声母方面的“文白异读”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见系声母(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分别念舌面音与舌 根音(或喉音)。如上海“家”[ʨia52]文/[ka52]白、“颜”[ɦiɪ113]文/[ŋʱɛ113]白、 52 “樱”[ʔiŋ52]文/[ʔã ]白、“孝”[ɕiɔ335]文/[hɔ335]白、“学”[ʱjaʔ2]文/[ʱoʔ2]白。 微母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ʱw低元音]和[mʱ]。如上海“物”[vəʔ2]文/[mʱəʔ2]白; “网”[ʱwɑŋ113]文/[mʱɑŋ113]白。 奉母部分有文白异读——[v]和[b]。如上海“凤”[voŋ113]文/[boŋ113]白(凤仙)、 “肥”[vi113]文/[bi113]白(肥皂)。
日母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ɲʱ]。如上海“日”[zəʔ2]文/[ɲʱiɪʔ2]白、 “人”[zən113]文/[ɲʱin113]白。日母文读,在有卷舌音的无锡话、苏州话老派 读/ʐ]/,在杭州话部分(阴上声)读/ʔz]/,在江阴话有部分(如:“仍”) 读/dz]/。
“鸟”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ʔɲiɔ335]文/[tiɔ335]白,白读合古音“都了 切”。
西部吴语
1.宣州吴语分布于皖南、江苏西南部及浙江西北一角,内部分 三个小片,差别较大。太高小片古全浊声母没有通音化,石陵 小片有的点清化,铜泾小片则都通音化了。
2.宣州片15县市,308万人(其中安徽261万人)。
3.徽州片,徽州(今黄山市)436万人。(徽语拥有吴语式词汇 和变调系统,属吴语分支。)
吴语语法特点
1.定语后置:闹热、闹忙、楼阁、笋干、月大、人客、豆腐生等 2.状语后置:乃走先、乃坐那(god)、家去等 3.宾语前置:饭吃过哉、衣裳洗过哉、上海要到哉、扶手拉拉好、拉链拉拉好、侬字识否等 4.疑问词:奈何(naha,怎么)、奈能(怎么能)、为之/为甚(为什么)、甚she个/底个/啥么斯(什么)、……否 /啊……(……吗)等 5.语气助词:哉(**来哉/**到哉/困觉醒哉/做好哉/时辰晏哉)、也(扁口“呀”)、矣、兮、啦、了、焉、撒、哇、 啊、哩、外、嘛等。一些语境下的口语句子,习惯在末尾加个字,方才觉着舒服完整。 6.常用应答字:(1)同意应答:是(音hayi/嗨,同客家话/粤语/日语);(2)递交应答字:“诺”;(3)答应应 答字:“好”;(4)再见应答:“再会”;(5)招呼对方,如果亲昵,通常为“阿…”,如“阿蒙”。(6)感谢 应答:“谢sia谢sia” 7.量词直替:我支笔。 8.人称代词集锦:我[我ngou]、你[乃ne/尔ng/你/侬(上海和宁波)]、他[他/渠gi/伊/他li]、我们[我家/我俚/伲/ha伲/ 吾等/阿拉(上海和宁波)]、你们[乃na/唔笃/你家/你俚/乃笃/尔等]、他们[伊拉/佗家/佗俚/渠等/渠笃/俚笃] 9.特色口语词汇:明朝、晚夜、落雨、媪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记认、闲话、颈项、弄堂、家什、 结棍、写意、适意、时巧、日朝、清爽、欢喜、来势、笔立直、墨漆黑等 10.特色口语句式:把本书我。(水浒传用“把”字,吴语皆此用法。普通话为“给我一本书”)等 11.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字音:人(nyin,参见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韵脚)/任nyin/肉 nyioh/江gang(缸肛扛釭矼皆为gang)/风fong(古诗韵脚一查便知)/梦mong/雪sieh/新sin/加ga/监gae/街gai/晚 mae/千cian/白ba/将ziang/非fi/那go/的ge/热nie/日ni/瓜gu等,较多。吴音对。
越剧,汉族戏曲,我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 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评弹,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是一 门古老的说唱艺术。
吴语发音特点
1.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这些音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等中。
2.保留古汉语中强制性的规则连续变调。 3.保留古汉语平仄音韵。保留全部入声。 4.保留古汉语尖团分化音。 5.保留鼻音、边音声母有紧喉和带浊流的区别。 6.保留丰富的元音辅音。 7.无轻声。无多音。无er化。
掉、了:脱,例:扔掉--落脱。
地:较;,例:慢慢地--慢慢较。 吗(疑问):口伐;(“口伐”合体),为“弗啊”连读
吴语的代表曾经是苏州话,后上海脱离江苏并凭借多种优势崛 起,渐也有一些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总之,吴语的影响力一 直在吴地,故名吴语。
语系
汉藏语系 - 汉语族 - 汉语 - 吴方言
吴语戏曲
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吴歌”和“西曲”两大类
昆曲,“百戏之祖”,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曲词典雅、 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
历史
春秋战国 构成吴语的基础。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 隋唐时期 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 宋元时期
吴语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
明清时期 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影响全国。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用北方白话来自百度文库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吴语 的实际使用未受到任何限制。
连读调
吴语具有汉语中独一无二的广用式连读变调系统。形象地说,吴语 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 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 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 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 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 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 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 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 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 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 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吴语的连读变调现象为汉语族内最丰富的。 如同吴江全清与次清之间分调,从吴语部分地点(如苏州)的连读 调规律中,可以看出吴语历史上也有全浊与次浊分调的痕迹。这些 痕迹是现时的单字调所不能显示的。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 “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 十)、“镬”(锅)、“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 (比较:粤语“哋”)。
语音
声母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 的声母分别[t]、[tʰ]、[d](普通话“洞”的声母清化为[t])。北部吴语尽管全浊声 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浊声,而是浊音之弛声(过去描述为 清音浊流),但和全清声母的带前喉塞的张声读法迥然不同(“洞”[t̤]依然不等 于“冻”[ʔt]);在词或语句中则是浊声(“洞”[d])。温州吴语全浊声母在起 首或单念时很多还是真浊声。吴语中的浊音声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汉语的特点, 个数为8到11个,所以吴语的声母个数是汉语方言中最多的,一般为30个左右, 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 个,粤语17个。 清塞音爆破性较其他汉语强,可描述为带前喉塞的张声。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如上海“鳄”[ŋʱoʔ2]≠“恶”[ʔoʔ5], “艺”[ȵʱi113]]≠“异”[ʱji113]。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份粤语完全区分泥来母),“弄” 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lʱoŋ113]。 边、鼻音[l]、[m]、[n]、[ȵ]、[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 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在壮侗语族语言中,内爆音声母是最常见的声母,而浙南,古帮母和端母有好 些地方也念成先内爆音,如:“疤、带”等,这是典型的古吴语的遗留。
边、鼻音[l]、[m]、[n/ȵ]、[ŋ]能自成音节,并分为阴阳(清浊)两套。
声调
单字调
吴语大多有七八个声调(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各因声母清 浊分为阴阳,部分地区阳上并入阳去,如苏州)。 上海进一步将阳平并入阳上去(阳舒统一),阴上并入阴去, 所以只有五个声调(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