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制度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
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历朝历代的更迭,户籍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迁。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户籍制度变迁进行详细介绍。
1.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确立人口数量,实行兵役制度和征税计划。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轧制为基础的人口普查,并明确规定每户的人口数量。
2.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户籍制度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轧制制度。
但也有一些变化,如征兵对象的变化和户籍的正式制度化。
唐朝时期,户籍制度发展更为完善,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征兵制度,通过户籍人口数量的统计,确定每个户口需要提供的兵役人员,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统一、此外,唐朝还建立了正式的户籍制度,明确规定了人民的身份和职责。
3.明清时期:明朝时期,门第观念十分严重,户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籍贯制度,即根据出生地或家族的户籍确定一个人的身份。
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迁移和社会流动,加强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到了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清朝实行了户口迁移制度,并将户籍分为军户和民户等不同类型。
军户主要是为了征集士兵和维护边疆安全,而民户则是为了管理人口和收取赋税。
此外,清朝在户籍制度上还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信息。
总的来说,中国历朝历代的户籍制度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人口普查的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初步轧制到唐宋时期的明确统计,再到明清时期的确定记录,人口普查手段逐渐完善,为统治者征兵、征税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社会等级观念的加重:从明代开始,门第观念对户籍制度的影响逐渐增强,户籍成为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限制了人们的迁移和流动,加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
3.户籍类型的细分和功能的增加:随着社会发展,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分为军户、民户等多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户籍具有相应的职责和义务,为统治者的管理提供了便利。
4.记载内容的详细化:清代户籍制度在记载内容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对每户人口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包括人口数量、家庭成员、年龄、职业等,为政府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
现代中国户籍制度
现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由中国政府根据国情和社会管理需要制定和实施的一套居民身份管理制度。
以下是关于现代中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
1.户籍概述:中国的户籍制度基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用于管理和统
计人口信息,为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数据。
2.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主要针对农村居民,包括农民、渔民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这些
居民在农村有土地或农田经营权,并享受相应的农村土地政策和农村公共服务。
农业户口通常与农村所在地相关联。
3.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是指城市居民,包括城市雇佣工人、学生、退休人员等。
他们
根据就业、学习和居住的需要,获得相应的非农业户口,在城市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4.户籍迁移:中国户籍制度允许居民通过户籍迁移,即转移户籍所在地,实现从农村到城
市或城市到城市的转移。
这是为了适应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并提供更好的就业、教育和居住条件。
5.公共服务差异:由于户籍制度存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区别,所以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一
定的差异。
一些公共服务资源更倾向于城市居民,如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
政府正在努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户籍制度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户籍歧视、农民工权益保护等。
为了构建更加公正和有效的户籍制度,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以下简称“户籍制度”)是指国家对居民的居住地、身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在中国,户籍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与人们的身份、权利、义务等方面都有关系。
本文将围绕着户籍制度的概念、历史、现状及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户籍制度是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下,为了实现国家社会管理的需要而建立的管理制度。
户籍是指国家对公民及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和流动情况的登记,记录人口数量和人口流动情况,以便管理和服务,具有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监督等作用。
户籍制度是管理和控制人口流动,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律规定。
二、历史中国的户籍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户籍制度被称为“籍贯制度”,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的身份和所属家族是由出生地、祖籍地(籍贯)来确定的。
到了西汉时期,户籍制度经过一定的改革,成为了“乡里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人们的身份和地位是由他们所居住的乡里来决定的。
到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经历了更深层次的变革,成为了“户口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户口被确定为记录居民基本信息的主要手段,并且规定了居民的人口统计方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和管理,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居民的基本信息被记录在户籍簿上,并且规定了人口迁移、流动、变更等方面的规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户籍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和灵活。
三、现状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农业户口主要指农村居民,而非农业户口则包括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
在这两种类型的户口中,城市居民的非农业户口是高级别的户籍类型。
由于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划分很明显,其对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明显。
在现代社会中,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以下作用:1. 管理和控制人口流动。
通过居民的户籍来进行人口流动控制和管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由中央政府实施的一套管理人口的制度,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运行和人口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制度主要包括户(宅)籍和口(人)籍两部分。
一、户(宅)籍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通过户(宅)籍来管理人口。
它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登记,统计家庭成员的人口状况和基本信息。
每个家庭都必须按时上报有关信息,并随时更新。
户籍簿是一份详细记录各个家庭成员的人口资料的文书。
1. 家族血统在古代中国,家族血统非常重要,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户籍制度通过记录每个家庭成员的名字、年龄、关系等信息,帮助维护家族的血脉传承,确保家族的连续性和稳定。
2. 劳动力调配户籍制度也为中央政府提供了一个管理和调配劳动力的手段。
通过户籍,可以统计每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情况,根据需求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确保社会稳定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3. 社会管理户籍制度还是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登记和管理,可以掌握人口分布情况、劳动能力、财富状况等信息,方便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口(人)籍除了户籍,中国古代还有一种与户籍相辅相成的人口管理制度,即口(人)籍。
口籍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制度,记录个人的出生、死亡、婚姻等重要信息。
1. 人口统计口籍记录了每个人的出生、死亡、婚姻和迁徙等信息,可以为中央政府提供人口统计的依据。
通过统计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政府可以掌握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2. 社会控制口籍还可以用于社会控制。
在古代中国,一些重要的行政命令、政策通告等会通过人口登记的方式传达给各个家庭。
这种制度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播,并便于政府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
3. 缴纳税收古代中国的税收往往是按人头来征收的。
通过口籍,政府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个人的纳税情况,对税收进行合理安排和征收,保障国家财政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对个人自由和流动的限制,以及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等。
中国居民户籍管理条例
中国居民户籍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本条例旨在规范和管理中国居民的户籍制度,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居民户籍管理。
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一节户口登记1. 居民在出生、迁入或变更户籍关系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户口登记。
2. 户口登记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关系、住所地址等内容。
3. 户口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更新户籍信息。
第二节户籍证明1. 居民可以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户籍证明。
2. 户籍证明应当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的户籍情况。
3. 户籍登记机关应当依法提供户籍证明,并保护居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三章户籍迁移第一节户籍迁入1. 居民因故迁入他地的,应当到达地的户籍登记机关办理户籍迁入手续。
2. 户籍迁入应当满足相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第二节户籍迁出1. 居民因故迁出原地的,应当到原地的户籍登记机关办理户籍迁出手续。
2. 户籍迁出应当满足相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第四章户籍变更第一节个人基本信息变更1. 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2. 个人基本信息变更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经过户籍登记机关审核。
第二节家庭关系变更1. 居民的家庭关系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2. 家庭关系变更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经过户籍登记机关审核。
第五章违法行为和处罚第一节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1. 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包括提供虚假材料、隐瞒真实情况等。
2. 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二节处罚措施1. 对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措施。
2. 处罚措施的具体执行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章附则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以前的相关规定。
中国户籍制度简介
中国户籍制度简介一、中国户籍制度流变1954年宪法——公民具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8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
1963年——依据是否拥有计划供应商品粮,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1975年宪法正式取消了有关迁徙自由的规定。
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
1、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2、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3、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身边无子女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可以在其子女所在城市落户;4、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所、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
【地方改革的所谓“蓝印户口”政策依据】二、如此制度产生的原因1、历史:户籍与赋役;贵族特权;社会控制2、天朝: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合法的财产和人身权利。
自我分析:1、历史传统,制度的恢复;2、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即“大跃进,重工业生产,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的开展,以及城市无物可用;三、当前改革的进展2005年底——中国开始着手改革户籍制度,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截止至2009年3月,已有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问题是本质未变)。
目前,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户籍登记制度依然没有松动的迹象。
2010年3月1日——临近2010年两会开幕之时,大陆的13家媒体罕见地自发联合发表社论,呼吁两会“尽快废除1958年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此社论同时还得到境内3家网络媒体支持。
万恶的户籍制度
万恶的户籍制度万恶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指国家对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和统计的制度。
而在中国,户籍制度一直备受诟病,被称为万恶的户籍制度。
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不平等。
在中国,户籍分为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两类,对应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农村户籍的人即使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多年,仍然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和待遇。
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面临着缺乏社会保障的风险。
因此,许多农村户籍的人选择到城市打工,但由于他们没有城市户籍,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不仅工资低,而且生活条件也差得多。
其次,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工作的农民。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正式在城市定居、享受城市居民的权益。
他们往往在城市担任低技能、低薪水的工作,劳动条件差,待遇不公。
一方面,他们长期与家人分离,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没有城市户籍,也难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这使得农民工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户籍制度还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户籍制度使得人们没有自由选择居住和工作的权利,限制了人们的流动性。
许多有能力的人被困在了低效率的地区,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地区在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却无法吸引到外来的人才和劳动力。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户籍制度使得人们的基本权益受到剥夺。
根据户籍制度,人们只有将自己的户口迁往就业地才能享受该就业地的各项福利和权益。
然而,户籍迁移的条件和程序复杂繁琐,使很多人无法顺利迁户。
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而且面临着被开除出租房、被迫返回原籍等问题。
这对于那些迁出户籍地又父母亲居住并享受福利待遇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和剥夺。
综上所述,万恶的户籍制度使得城乡之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农民工陷入弱势地位,劳动力资源浪费,人们的基本权益受到剥夺。
我国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户籍制度仅指以反映人口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户籍登记、统计、档案、证件等内容的行政法律制度;广义的户籍制度则包括与户籍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不仅是提供人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而且包括与公民的身份、职业、迁徙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指出,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融入城市社会。
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新型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中国户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制度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并且两类户口的的规定作为区别对待。
公安部门正在起草《户籍法》准备提交全国人大,预计会对目前严格的户籍规定做松动。
目前部分地区(例如青岛)已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制度,统一为居民户口。
在中国,法律规定户口簿也是有效身份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歧视性政策得以实施的依据。
比如,在教育方面,不同城市户籍的学生,面临的竞争是不平等的。
拥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籍的学生,可以凭户口优势低于其他城市学生的分数(目前部分省市高考不为统考。
但需要指出的是统考卷的总分要高于地方卷。
)考取本地的大学。
在就业方面,很多城市招录公务员、一些公司招录职工,都会倾向于有本市户籍的应聘人员。
必须指出的是,在某个城市生活,不一定意味着拥有这个城市的户籍,除非是官方认可的有限的渠道。
为什么会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意义是什么?在中国,户籍制度一直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我国国内特殊的管理方式。
作为近代国家制度之一,户籍制度的出现与历史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户籍的形成初衷是为了区别不同的居民身份,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方式。
那么,户籍制度为何会产生?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下面将为读者详细解析。
一、为什么会有户籍制度1. 国家管理的需要户籍制度的产生与国家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国家需要对全国的人口进行精确的统计,通过一个严格的人口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调节社会经济秩序。
于是人口普查制度应运而生,为国家进行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2. 社会阶层识别的需要在封建时代,社会阶层分化极为严重,而户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阶层识别工具。
不同人的户籍在不同职业领域中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可以根据户籍推论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财富水平。
因此,户籍成为了封建社会中阶层身份的体现和划分。
3. 军队控制的需求在古代,军队的建制极为重要,因此政府机构也将户籍纳入到管理范畴中。
不同的户籍代表不同的兵役等级,从而更好地实施人口动员并控制军队规模。
二、户籍制度的意义1. 公民权利的保障户籍制度可以保证公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
户籍作为一个人口管理标识,可以决定公民各种权利的得与失。
户籍还是政府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它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更多保障,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大程度地维护了个人和家庭的稳定和发展。
2. 社会管理的必要工具户籍制度是国家推行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措施。
它可以通过对人口流动的管控,调配国内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性,建立社会秩序。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也是一种有利于公民安全与民生保障的手段,它为政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3. 购房、就业等方面的限制户籍制度既是利于社会管理,又有一定的限制性。
户籍所在地区在购房和就业方面插入了限制性,这是因为将户籍所在地作为限制因素可以进行有效的人口调节,在稳定和解决重大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公民的户籍信息进行登记和管理的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历史,它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公民权益、实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现行的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户籍是由出生地和父母双方户籍所决定的。
这一制度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否认非户籍者”的原则,也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户籍管理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施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同时也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此外,户籍系统还与公民权益、社会福利等方面密切相关,对公民的权益和福利享有一定影响。
然而,现行的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户籍制度造成了很多人口流动的限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员流动不便,影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资源配置、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此外,户籍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严格的限制条件和程序,容易造成办理手续复杂、时间长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政府近年来持续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取消了部分限制人口流动的措施,实行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户口制度改革,并推动了人员流动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改革户籍制度,减少了对公民权益的影响。
例如,大力推进居民医保、社会保障等福利项目的覆盖范围,增加公民福利享受的平等性。
此外,加速推进“全国一体化”的户籍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户籍管理平台。
但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利益格局的存在,使户籍改革难度较大。
其次,户籍改革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保障公民权益的同时,确保城市的有序发展。
此外,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配套建设信息技术平台,是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
总之,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管理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
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1.秦始皇的户籍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和征税管理。
此后,历代政权都继承了这一制度。
2.隋唐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581年-907年):隋唐时期,户口迁移制度逐渐完善,实行了“三纲六目”户籍制度,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统计,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统治者对人口的控制。
3.宋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公元960年-1912年):宋代多次进行户籍调查和修订,对户籍管理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明清两代又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户口迁移限制和人口普查,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的分级管理。
4.民国时期的户籍制度(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国政府,出现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尝试,如《户籍法》和《行政院户籍条例》。
但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权更迭,这些并未得以全面实施。
在方向上,中国现代化户籍制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放宽户籍迁移限制:当前户籍制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歧视,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给农村人口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障碍。
因此,方向之一是放宽户籍迁移限制,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民的平等权利。
3.完善多级管理体制:目前,户籍管理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但由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公安部门在户籍管理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因此,方向之一是建立多级管理体制,加强不同部门的协作,提高户籍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总之,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多次。
未来的方向应当致力于消除户籍差异,建立健全的个人身份认定制度,并加强多级管理体制,以适应人口流动和社会变迁的需要。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户籍制度:中国古代使用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户籍主要用于统计人口和征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
汉代开始,户籍制度逐渐与土地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每个家族有一本族谱,记载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婚姻等信息。
此后,户籍制度在历代统治者的改革中不断调整和变动。
2. 领导管理: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由领导和地方领导共同进行。
领导设立各级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制定法律法规。
地方领导设立县、乡等行政单位,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
领导通过征收赋税、颁布、管理土地、组织军队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3. 社会阶级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制度主要包括士农工商四大阶级。
士阶是统治阶级,代表了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拥有特权和特殊地位。
农民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口。
工商阶级是繁荣商贸、手工业的主要群体。
不同阶级之间的地位和权益有着不同的衔接和限制。
4. 社会秩序维护: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来维护。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以培养公民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同时,古代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法律和刑法,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在某些时期,还存在着宗法制度,即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社会控制的制度。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领导和地方领导为主导的,通过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征税、制定法律等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中国人口户籍管理制度
中国人口户籍管理制度
中国人口户籍管理制度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公民进行户籍登记、管理和服务的制度。
根据该制度,中国公民在出生时会被赋予一个户口,户口信息包括个人的身份、籍贯、出生地等。
户籍管理系统记录和管理着中国公民的基本信息。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基于农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它对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有一定的限制。
根据中国的户籍制度,人口被划分为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两类。
在农村出生并在农村居住的人被划归为农业户籍,而在城市出生并在城市居住的人则被划归为非农业户籍。
户籍管理制度对中国公民的各项权益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户籍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与其户籍地相关。
例如,教育资源、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等都与户籍地有关。
同时,户籍管理制度也对人口流动和迁移实施一定的控制,使得农民工和其他人口流动群体在城市中享有较少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开始逐步放宽户籍管理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推进居住证制度等改革,以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待遇。
但与此同时,户籍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限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
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必然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指将社会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层次,并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口不同的权益和福利待遇的一种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户籍制度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首先,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根据户籍制度,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之间设有垂直壁垒。
农村人口想要进入城市,不仅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和限制,还需要面对不少形式的壁垒,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
这种垂直壁垒使得人们在城市谋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许多人被困在贫困的农村地区,无法摆脱贫困。
其次,户籍制度导致了城市社会的割裂和不公。
根据户籍制度,城市户口的市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和权益,如教育、医疗等方面。
与此相反,农村户籍的人口无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导致了城市社会的割裂,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挫伤了人们的公平感和幸福感。
再者,户籍制度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资源浪费。
根据户籍制度,农村户籍的人口需要取得城市户口才能参加正式的就业和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
然而,由于城市名额有限,很多人无法取得城市户口,只能从事低收入的非正式就业。
这不仅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后,户籍制度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中国城市面临着高速发展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导致了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降低。
如果取消户籍制度,使城市更加开放和包容,将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取消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社会的割裂和不公,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资源浪费,以及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受限。
取消户籍制度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法律规定,依托户籍制度管理公民的人口、个人身份和基本信息的制度。
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起源于古代的户口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历史、现状以及问题与方面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二、现状:目前,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两类。
城市户籍由市、区、县进行管理,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享有城市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就业等。
而农村户籍则主要面向农村居民,享有农村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农田分配、农业保障等。
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的权益较少。
这种城市和农村户籍之间的差别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三、问题:1.城乡差距: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城市户籍居民在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享受较多权益,而农村户籍居民则相对较少,这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2.人口流动: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农民工等人员往往面临着难以转户、难以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等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社会融合:户籍制度对于城市中来自农村的人口社会融合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他们面临着对待不公、文化差异、社交不畅等问题。
四、方向:为了解决问题,我国已经开始探索户籍管理制度的方案1.放宽落户政策:一些城市开始放宽落户条件,减少对居民的限制,提升了农民工等群体的生活品质。
2.构建城乡一体化:逐步取消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区别,实现城乡人口的平等待遇,让农民工等人员在城市中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一样的服务与待遇。
3.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提升农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4.强化数据管理:建立统一的个人身份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口信息共享,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综上所述,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拥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口管理、社会平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朝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历朝户籍制度1.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户籍制度尚未形成,居民主要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管理。
人口主要以宗族和户为基础,籍贯与家族有关。
此时的房屋并不是居民的个人财产,而是宗族共有的。
2.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比较完整的户籍制度。
秦朝的户籍登记是由吏部负责,居民必须按照户籍登记进行迁徙。
户籍被视为地方控制和税收征收的重要基础。
户籍登记的内容除了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家族关系、土地面积和工种等。
户籍管理还涉及军事和财政方面,如兵役、赋税等。
3.汉朝:汉朝的户籍制度主要继承自秦朝。
汉朝将户籍登记制度与人口普查相结合,实现了对人口总数的统计。
汉朝实行了"黄籍派黄笔,男女老幼,无遗于写"的政策,以便控制和征税人口。
此外,汉朝还建立了家谱制度,将个体的生卒年月和家族的世系关系记录下来,以便追溯祖先和追求家族荣誉。
4.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户籍制度相对较为松散。
由于社会动荡和生产力下降,户籍制度逐渐混乱。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流民和逃亡者,他们无法在户籍制度中被准确记录。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的衰落导致人口减少,中央政府对户籍管理和征税的能力也相应减弱。
5.唐朝:唐朝在制度上对户籍进行了和完善。
唐朝建立了全国性的户籍制度,实行门第制和居民的地理迁移登记制度。
唐德宗时期,户籍管理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居民被分为"良户"和"恶户"两类,不同户籍享有不同的待遇。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徭役制度,根据户籍中的信息对居民进行兵役和赋税的收取。
6.宋、明、清时期:宋、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相对稳定。
在宋朝,户籍制度主要由县和州两级政府负责。
明朝将户籍分为"农户"和"市户",并对其实行不同的管制和征税政策。
清朝在管理户籍上更加严格,实行了"驱户"制度,即将流民和边疆的居民集中到中原地区进行管理,对居民进行登记和追求稳定。
各朝代户籍制度
各朝代户籍制度一、前言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它是国家对人口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户籍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也对今天的人口管理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夏商周时期户籍制度1. 夏朝户籍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户籍制度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管理。
在夏朝时期,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族谱和祖先名册,这些记录了宗族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
2. 商朝户籍制度商朝时期,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加之战争频繁,户籍管理逐渐由宗族转向地方政府。
商代人口普查主要依据土地所有权和田亩数进行统计,并以此作为税收征收标准。
3. 周朝户籍制度周朝时期,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户籍管理进一步加强。
周代户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族户籍,即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管理;另一类是土地户籍,即以土地所有权为依据进行管理。
三、秦汉时期户籍制度1. 秦朝户籍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户籍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秦朝实行的是“三家制”,即将人口分为三类:士、农、工商。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所属的“家”中登记,成为该家的成员。
2. 汉朝户籍制度汉朝时期,户籍管理进一步加强,并逐渐形成了以“乡里”和“里”为单位的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类型的户籍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并在该住所登记自己的身份信息。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户籍制度1. 唐朝户籍制度唐代实行的是“坊里制”,即将城市分成若干个坊,在每个坊里设立一个戶口簿进行管理。
同时,在农村地区也开始逐渐实行乡村戶口簿管理制度。
2. 宋朝户籍制度宋代时期,户籍管理进一步加强,并逐渐形成了以“里”和“村”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并在该住所登记自己的身份信息。
3. 元朝户籍制度元代时期,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其户籍制度也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代实行的是“三等九品”官员制度,对人口进行严格分类和管理。
中国户籍制度什么时候起源
中国户籍制度什么时候起源中国户籍制度起源于什么时候?户籍起源很早。
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
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情形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君。
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又将之与军事编组相结合,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行“什伍连坐法”。
秦统一后,使黔首自实田,遂系田亩于户籍。
汉代定户律,各地八月“案户比民”,将各户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资产记入户口登记册内,作为征收人口税和分派兵役、力役的依据。
户籍这时是人口、土地、赋役三种册籍的合一、汉户籍三年一造,谓之“大比”,并三年上计一次;每年征赋前的校核谓之“小案比”,属常常性登记统计。
唐代也是三年一造户籍。
由民户本身申报户口、田地,记入“手实”;里正据手实造籍。
官员按各户资产多寡、丁口强弱量定户等(户分九等),据以征收户税。
上计已改为一年一次,两次造籍中心年份按各年呈报的手实注于籍册,相当于异动登记。
又为防止低报丁龄、伪报病老等,由官员检阅人丁形貌,称“团貌”(三百家为一团)。
户籍制度趋于完备。
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户籍遂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客户,并按土地多少分别户等(农村分五等)。
同时,设置各种单行的田亩帐册图簿,地籍渐渐从户籍中分别出去。
宋取消人口税,仍征丁口之赋,差役也按丁抽派,因又有丁帐、丁口簿、五等丁产簿等单行户籍,均只计男口。
王安石主政时行保甲、完税诸法,很多地方又取消丁帐等,改设甲册,并作抽练兵勇之用,亦常作为催科、征赋之据,但亦限于男口。
宋以后,金的户籍登记包含男女老少,较宋为全面。
元代则户类、户等多而杂,户籍制度颇乱。
明初整理户籍,进行人口普查,颁发户帖,登记户种(民户、匠户等)、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各口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相当完备。
又在户帖的基础上建立黄册,除记录户帖项目外,并列徭役税粮科则。
黄册十年编造一次,十年内的更改也登录,借以调整赋役。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
户籍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户籍制度是一项古老而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它对于国家的治理、资源分配、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户籍制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要追溯户籍制度的起源,我们需要回到古代中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与户籍相关的制度雏形。
在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户籍制度的初步建立。
商鞅通过严格的户籍登记,掌握了国内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这为秦国的征兵、赋税征收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当时的户籍登记非常详细,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基本信息,还包括家庭的财产状况等。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户籍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秦朝实行了更加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编户齐民的方式,将百姓按照户为单位进行登记,并规定了严格的申报和审核程序。
这一制度有助于秦朝政府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力量。
汉朝时期,户籍制度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
汉承秦制,在秦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例如,汉朝实行了“案比”制度,即定期对户籍进行清查和核实,以确保户籍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汉朝还根据户籍划分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如平民、贵族、奴婢等,并对不同等级的人口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
随着历史的演进,户籍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所变化和发展。
在唐朝,户籍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手实”“计账”等制度,对人口的登记和管理更加精细。
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出现了“坊郭户”等城市居民的户籍分类。
到了明清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成熟和定型。
明朝建立了黄册制度,对人口和土地进行严格的登记和管理;清朝则实行了保甲制度,通过联保的方式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在古代社会,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的赋税征收、兵役徭役的征发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它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而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带来的经济后果,城 市物资短缺条件下的被动选择,以及农村推进合作化 运动的需要,都是促使中国户籍制度在50年代中期发 生一次强制性变迁的重要原因。 这种政策转变的直接后果,一方面改变了城镇人口在 建国后迅速膨胀的局面,减缓城市人口增长,但矫枉 过正的后果是迟滞中国城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户 籍制度阻碍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阻隔了经典 的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实现,虽然适应了当时短缺、 计划的经济环境,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不能 发挥。
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入镇农民转变身份,成为新 的城镇居民并与原有的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二 是农民入镇时要支付一定的建镇费、开发费等,即城镇户 口成为商品,农民要转变身份就必须购买或变相购买城镇 户口;三是城镇户口不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农转非指标,但 只在当地有效,迁往其它城镇时不予承认。这一措施也在 全国各地掀起了买卖户口热潮农民每人可以4000元到数万 元不等的价格购买小城镇户口。 1992年5月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同意,以公安部名义下发了 《关于坚决制止公开出卖非农业户口的错误做法的紧急通 知)),对各地卖户口行为进行制止。尽管如此各地并未停止 上述行为,最突出的是将户口同购房、投资、学历等不同 限制性条件相关联。
பைடு நூலகம்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户籍制 度的改革措施。首先,要求户口登记范围广泛,据 《商君书·境内》记载,国内的男女户口全部登记在册; 其次,要求出生的登记入册,死亡的注销户口,这是 中国最早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此外,还将 全国的人口进行身份和职业的划分。 (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时期 到秦朝建立时,户籍制度已略有规模。户口册上除了 写明户主的姓名、籍贯、身份及家内人口的情况外, 籍册中所有成员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也必须在户口册中 标明,便于官府区分不同身份和不同地位,以此来控 制社会秩序。
(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徭役征发的重要参考 (五)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管理的 重要手段 中国基层乡里组织作为古代户籍管理的基层组织来行使国 家行政职能。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 来负责所在区段的治安事宜。另外,族有族长、家有家长, 他们都承担着相应的治安任务,这种类似于军事化的社区 管理体制,便于中央统一管理。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模式成为封建社会治安管理的有效手段。 如清代的保甲制取代了明朝的里甲制,主要职责是警卫、 察看人员的出入情况。
1964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 案)》和1977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 定》两项制度的出台,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 和“适当限制”两个原则,基本堵住了从农村迁 往城镇的大门; 1975年的宪法修订中,则干脆取消了公民“居住 和迁徙自由”的条款。从此,公民的自由迁徙权 利受到严格限制,而城市准入资格也顺理成章地 成为一种紧缺的社会资源。
户籍管理制度出现根本变化是在1958年。当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 例》对公民从农村迁往城市做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 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否 则将无法办理迁出手续。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根本变 迁体现了制度的外生刚性,昭示了强大无比的国家意 志,并在后续出台的政策规定中一再强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准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以及在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新中国首部《宪法》里, 都明确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
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一)统治阶级通过户籍管理维护其利益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落后,生产效 益的高低只能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寡。是否清 楚地掌握国家控制下的国土面积和农民数量的多 少,成为一个国家盛衰的晴雨表。中国古代的君 王正是通过户籍制度达到对土地、臣民拥有无上 的统治权的。 通过户籍手段强制分户,鼓励以自耕农小家庭为 社会单位组织生产活动,既便于户口登记和统计 也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1949-1978的中国户籍制度演变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建立,肇始于城市,以1951年7月 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为标志。当 时从巩固新中国政权出发,中央政府把“维护社会治 安,保障人民之安全”作为城市户口管理的首要任务, 规定了立户、迁入、迁出、出生、死亡、临时居住以 及其他相关事项必须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原则。 1953年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为建立全国范围的户 口登记制度奠立了基础。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 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时,开始把农村纳入到 户口登记管理的范围之内。
同年,为规范流动人口的管理,公安部又颁发了《关于城镇暂住人 口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明确:对暂住时间拟超过三个月的16周 岁以上人员,可申领《暂住证》;对外来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 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时间较长的人员,采取雇用单位和 常住户口所在地主管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由这些单位的负责人 登记造册,及时报送派出所或户籍办公室,登记为寄住户口,发给 《寄住证》。 1992年8月,公安部拟制了《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 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涉及对象为外商亲属、投资办 厂人员、被征地的农民。执行办法是实行“蓝印户口”(由于“当 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户口簿印鉴为蓝色,故也称作“蓝印户 口”),即允许他们以“蓝印户口”形式在城镇入户,享受与城镇 常住户口同等待遇。
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农民 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也就是要求公安 部门准予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 农民及其家属转为非农业人口,落常住户口等。 但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仅局限在县以下小集镇 层面,县城和城市的户籍制度依然未有丝毫松 动。
第二阶段(1985年一1992年):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农转非”政策引发的矛盾不断凸显 1985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居 民身份证制度。根据此项条例的规定,凡16周岁以上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要申领身份证;居民在办理 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权益事务时,可以出示 身份证,证明其身份。 身份证携带方便,突破了传统“一户一簿”的局限性, 不记载农业、非农业户口类型,转变了户口簿在证明 身份时可能隐含的公民地位的不平等,有利于构建平 等的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
中国户籍制度
户籍与户籍制度
户籍,依《辞源》的解释是指登记居民户口的簿册。 《维基百科》中的解释为:户籍,又称户口,是一种主 要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管理方法。 户籍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户籍制度仅指以 反映人口基本信息为核心的户籍登记、统计、档案、 证件等内容的行政法律制度;广义的户籍制度则包括与 户籍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制度,不仅是提供人 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而且包括与公民的身份、职 业、迁徙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
源于三代、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建立于秦朝,此后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社会中影响最久、意 义最深远、历史作用最大的社会制度。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的雏形 我国古代最早实行的是人口登记制度,考古发现早在商代, 就有关于人口清查统计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如“八日辛亥 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以人八千,在驭。”等数 字比比皆是。 随着奴隶制度的不断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奴隶主为了能 牢固控制奴隶、扩大耕地,必须对奴隶数量及具体情况有 所了解,人口登记制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周设有 “司民”这一官职,掌理户籍、计点民数;三年进行一次 人口调查,数字上报周王,以辅佐其施行政治。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最终作为体系而确立 清初沿袭明制,直到光绪年间,对户籍制度进行 了彻底的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户口编审制度,成 立了警察局,发布巡警清查户口条规,并制定户 籍法,进行户口调查。户数调查按照民政部所定 的门牌号码来编订,门牌号一旦确定,若要迁移, 户主3日内需报巡警机构注册。 自此,中国户口统计日渐形成规模,户籍管理制 度渐入正常轨道。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了户 籍法,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户籍法。
第三阶段(1993年一2001年):小城镇户籍制度改 革由试点到全面实施
1995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试点方案》。1997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方案允许已经在小 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乡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 城镇常住户口。同时,继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人口数量的 增长。 但仍然在制度上做出一定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进入 的仅仅是小城镇,大中城市仍然门槛高筑;二是农民进入小 城镇必须购买商品房或有合法的自建房,实际上是以货币 形式在农民面前筑起了一道门槛,将大批低收入的农民拒 之门外;三是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必须首先将承包地和自留 地无偿上交,增加了农民入城的风险和机会成本,许多人 也因此而放弃了进城的努力和尝试。
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口登记内容要求非常详细, 并且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时期 “三长制”的基础上,加强基层管理,整顿入户编制,用 “三长”这个基层组织实行“大索貌阅”。到唐朝时户籍 管理已相当完备,实行“团貌”和“输籍定样”,一年一 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管理较为缜密。 户籍制度经过宋朝和元朝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明朝推行了 户帖制度。为防假冒、伪造,每份户帖上有编号,加盖官 印,一式两份,一份交于百姓留执、一份上交户部。明政 府还在里甲制的基础上编造黄册(即户口总册)。
(二)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和随意迁徙 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带动了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 展,大面积的土地需要开垦,需要控制人口流动, 将农民长期固定在一定的区域内。 从秦朝的“什伍连坐”到汉朝的“案比”都实行 十分严厉的互相监督、互相检举的连坐制度, “脱籍”不仅本人要治罪,而且亲属乡邻以及执 掌户籍的官吏都要治罪,以此将劳动人民强制地 束缚在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