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第2课时 “边角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12.2 第2课时 “边角边”2【精品】
小结提高 布置作业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 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 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1.必做题: 2.选做题:
通过课堂小结,归 纳整理本节课学习 的内容,帮学生完 善认知结构.形成 解题经验.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 识,注意学生能力 的发展.
再次探 究,释解 疑惑
接 BC 并延长到 E,使 CE=CB.连接 DE,那么 合运用了三角形全
量出 DE 的长就是 A、B 的距离,为什么?
等的判定和性质,
体验数学于实
践.又服务于实践
的思想.同时使学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 步的依据.
(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 如下分析:
生进一步熟悉推理 论证的模式,进一 步完善学生的证明 书写.
要想证 AB=DE,
只需证△ABC≌△DEC
△ABC 与△DEC 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
要……)
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
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
等解决.
出示思考:
让学生思考、交流、
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探讨,通过学生之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 境,引入 课题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SSS”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对 话,探求
新知
应用新 知,体验
成功
多媒体出示探究 1:已知任意△ABC,画△A'B'C',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难点3:在书写证明过程时,学生可能忘记标注已知的全等关系或使用错误的几何符号,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示范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上述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边角边”判定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几何问题的解决中。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边角边”判定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对“夹角”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容易与“角”混淆。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我通过强调和举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点。但在后续的教学中,我还需要继续关注这个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
其次,学生在运用“边角边”判定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如何快速识别符合条件的三边和夹角还不够熟练。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在识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识别技巧的讲解,并结合更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识别能力。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边”和“夹角”的识别以及全等证明的步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边角边”判定法则相关的实际问题。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和拼接三角形纸片,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边角边”判定法则的应用。
最后,我也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和教学手段。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是否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知识点?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些都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几何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边角边(SAS)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并简要介绍边角边(SAS)判定方法的含义和应用。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边角边(SAS)全等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概念。
2.方法演示:通过几何画板或PPT动画,直观展示边角边(SAS)全等的判定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规律。
2.多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等,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和性质,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几何知识。
3.技术工具:几何画板、互动白板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操作、互动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形象、直观地展示几何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3.同行听课反馈,汲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反思结果,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
3.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例题解析:结合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解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要领。
4.归纳总结:在讲解完例题后,组织学生总结边角边(SAS)全等判定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精选练习含答案
12一、选择题1. 如图,AB=AC ,AD=AE ,欲证△ABD ≌△ACE ,可补充条件( )A.∠1=∠2B.∠B=∠CC.∠D=∠ED.∠BAE=∠CAD2. 能判定△ABC ≌△A ′B ′C ′的条件是( )A .AB=A ′B ′,AC=A ′C ′,∠C=∠C ′B. AB=A ′B ′, ∠A=∠A ′,BC=B ′C ′C. AC=A ′C ′, ∠A=∠A ′,BC=B ′CD. AC=A ′C ′, ∠C=∠C ′,BC=B ′C3. 如图,AD=BC ,要得到△ABD 和△CDB 全等,能够添加的条件是( )A. AB ∥CDB. AD ∥BCC. ∠A=∠CD. ∠ABC=∠CDA4.如图,ABC 和△DEC 中,已知AB=D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C=EC ,∠B=∠E B .BC=EC ,AC=DCC .BC=DC ,∠A=∠D D .AC=DC ,∠A=∠D5.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AD ,CB=CD ,若连接AC 、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1对B .2对C .3对D .4对 6.在△ABC 和C B A '''∆中,∠C =C '∠,b-a=a b '-',b+a=a b '+',则这两个三角形( )A. 不一定全等B.不全等C. 全等,按照“ASA ”D. 全等,按照“SAS ”第1题 第3题图第4题图 第5题图7.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BC 边上的高,下列能使△ABD ≌△AC D 的条件是( )A .AB=ACB .∠BAC=90°C .BD=ACD .∠B=45°8.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且MB=MC ,若AD=4,AB=6,BC=8,则梯形ABCD 的周长为( )A .22B .24C .26D .28二、填空题9. 如图,已知BD=CD ,要按照“SAS ”判定△ABD ≌△ACD ,则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 10. 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AO=BO ,AC =BD ,∠DBA=30°,∠DAB=50°,则∠CBO=度.第9题图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10题图第11题图11.西如图,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A 、D 在直线BE 的两侧,AB ∥DE ,BF=CE ,请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 ,使得AC=DF. 12.如图,已知AD AB =,DAC BAE ∠=∠,要使 ABC △≌ADE △,可补充的条件是 (写出一个即可).13.(2005•天津)如图,OA=OB ,OC=OD ,∠O=60°,∠C=25°,则 ∠BED= 度.14. 如图,若AO=DO ,只需补充 就能够按照SAS 判定△AOB ≌△DOC.15. 如图,已知△ABC ,BA=BC ,BD 平分∠ABC ,若∠C=40°,则∠ABE 为度.16.在Rt △ABC 中,∠ACB=90°,BC=2cm ,CD ⊥AB ,在AC 上取一点E ,使EC=BC ,过点E 作EF ⊥AC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F ,若EF=5cm ,则AE= cm . 40︒D C B A E17. 已知:如图,DC=EA ,EC=BA ,DC ⊥AC , BA ⊥AC ,垂足分不是C 、A ,则BE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 . AC E B0 CE DB A 第13题图第14题图第12题图第15题图第16题图第17题图D18. △ABC中,AB=6,AC=2,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AD的取值范畴是.三、解答题19. 如图,点A、F、C、D在同一直线上,点B和点E分不在直线A D的两侧,且AB=DE,∠A=∠D,AF=DC.求证:BC∥EF.20.已知: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 ⊥AD,AE=DF,AB=DC.求证:∠ACE=∠DBF.21.如图CE=CB,CD=CA,∠DCA=∠ECB,求证:DE=AB.22. 如图,AB=AC,点E、F分不是AB、AC的中点,求证:△AFB ≌△AEC.23.如图,一个含45°的三角板HBE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的两邻边重合,过E点作EF⊥AE交∠DCE的角平分线于F点,试探究线段AE与EF的数量关系,并讲明理由。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边角边
下列说法中: ① DA 平分∠ EDF ;②△ EBD≌△FCD ;
三、解答题(共36分)
16 . (10 分 ) 如图 , 已知∠ 1 =∠ 2 , AC = AE , BC= D
BC上,求证:AB=AD.
证明:∵∠1=∠2,∠AOE=∠DOC,∴∠E=∠C
AE,BC=DE,∴△ABC≌△ADE(SAS),∴AB=A
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C )
A.∠B=∠C B.∠D=∠E
C.∠BAC=∠EAD D.∠B=∠E
4.(3分)如图,若线段AB,CD互相平分且相交于点O
错误的是( D )
A.AD=BC B.∠C=∠D
C.AD∥BC D.OB=OC
5.(3分)如图所示,AC=DF,BD=EC,AC∥DF,∠
80°,∠B=30°,则∠F=_______. 70°
△ACD面积相等;③BF∥CE;④△BDF≌△CDE.其中正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4.如图,在△ABC中,AB=BC=CA,∠ABC=∠
BD=CE,AD与BE相交于点F,则∠AFE=______. 60
15.如图,在△ABC中,AB=AC,AD是角平分线, ④AD⊥BC.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②③④
:CD⊥BE.
证△ABE≌△ACD(SAS),得∠ACD=∠ABE=45°
∠ACB+∠ACD=45°+45°=90°,即CD⊥BE
• • • • • • • • • • • • • • • • • • • •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3、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其实是心态在控制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一生。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5、也许有些路好走是条捷径,也许有些路可以让你风光无限,也许有些路安稳又有后路,可是那些路的主角,都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6、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7、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这一切消极的东西都是我进取成功的催化剂。 8、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来是流水。 9、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10、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 11、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 12、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13、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八九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 14、相信自己,坚信自己的目标,去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磨难与挫折,不断去努力去奋斗,成功最终就会是你的! 15、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 1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7、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就是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18、幻想一步成功者突遭失败,会觉得浪费了时间,付出了精力,却认为没有任何收获;在失败面前,懦弱者痛苦迷茫,彷徨畏缩;而强者却坚持不懈,紧追不舍。 19、进步和成长的过程总是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的。有时我们是由于志向不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碌碌无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退缩,与自己“亲密”的妥协没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使得机会逝去,颗粒无收。 20、任何人都不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它来自完全的自我约束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永远别放弃自己,哪怕所有人都放弃了你。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课件-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用“边角边”的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能运用“边角边” 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 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个三角形只有一个或 两个条件相等时,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
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 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证明:分在析C∆AA:BCC构D和造∆边DE角C 边中,条件
1 2
CB C∆EABC≌∆DEC
∴∆ABC≌∆DEC (SAS) ∴AB=DE
AB = DE
画法:(1)画∠DB′E=∠B;
不一定全等.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
线B′E交于两点C′,F.
课堂练习
1.如图,两车从南北方向的路段AB的A端出发,分别向东、向西行进相同的距离,到 达C,D两地.此时C,D到B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几何语言:
在∆ABC 和∆A′B′C′中,
AB = A′B′ ∠A = ∠A′ AC = A′C′
是两边的 “夹角”
∴∆ABC≌∆A′B′C′ (SAS).
C
A C′
B
A′
B′
例题分析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边角边”
12.2
全等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边角边”
第2课时
知识点1: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下列三角形中是全等三角形的一组是( ) D
A.Ⅰ和Ⅱ B.Ⅱ和Ⅳ
C.Ⅱ和Ⅲ D.Ⅰ和Ⅲ
2.下列四组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 A.AB=DE,∠A=∠D,BC=EF
) D
B.AC=DF,∠B=∠E,BC=EF
15.如图,A,F,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AF=DC,AB∥DE,且 AB=DE. 求证:(1)△ABC≌△DEF; (2)∠CBF=∠FEC. 解:(1)由SAS可证△ABC≌△DEF (2)由(1)可得∠BCF=∠EFC,BC= EF,从而由SAS证△CBF≌△FEC,即可得∠CBF=∠FEC
5.如图,C为BE上一点,点A,D分别在BE两侧,AB∥ED,AB=
CE,BC=ED.求证:△ABC≌△CED.
解:∵AB∥ED,∴∠B=∠E.在△ABC 和 △CED 中, AB=CE, ∠B=∠E, BC=ED, ∴△ABC≌△பைடு நூலகம்ED(SAS)
知识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的应用 6.如图,AC=DF,BD=EC,AC∥DF,∠ACB=80°,∠B=30°,
10.(2017· 泸州模拟)如图,AC=AE,∠1=∠2,AB=AD.求证:BC= DE.
解:∵∠1=∠2,∴∠CAB=∠EAD,在△BAC 和△DAE 中, AC=AE, ∠CAB=∠EAD, AB=AD, ∴△BAC≌△DAE(SAS),∴BC=DE
11.在△ABC和△A′B′C′中:①AB=A′B′;②BC=B′C′;③AC=A′C′; ④∠A=∠A′;⑤∠B=∠B′.则下列条件中,不能保证△ABC≌△A′B′C′ 的是( ) D A.①②③ B.①②⑤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并学习了用“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仍然感到困惑,不易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和发现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素材:例题、练习题、多媒体课件等。
3.学具:学生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全等三角形是如何判定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规律。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2课时 “边角边”
作法:(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 '.
思考: ① △A′ B′ C′ 与 △ABC 全等吗?如何验证?
②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
在△ABC 和△ DEF中,
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
C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考虑,只具备SSA时是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
全等三角形判定“边角边”的简单应用
∴ △ABC ≌△ DEF(SAS).
文字语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边角边”判定方法
几何语言:
必须是两边“夹角”
如果AB=CB ,∠ ABD= ∠ CBD,那么 △ ABD 和△ CBD 全等吗?
分析:
△ ABD ≌△ CBD.
B
3、如图,AA′,BB′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 AA′,BB′的中点,经测量AB=9 cm,则容器的内 径A′B′为( ) A.8 cm B.9 cm C.10 cm D.11 cm
B
4、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连线.
5、如图,两车从南北方向的路段AB的A端出发,分 别向东、向西行进相同的距离, 到达C,D两地, 此时C,D到B的距离相等吗?为什么?
在△ABD和△ACD中,
AB=AC
∠BAD=∠CAD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_第(2)课时SAS
三角
(3)三个条件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8cm
8cm
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一定否全等:
(1)一个条件
一边
(2)两个条件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一角 ×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边一角 × 只有两个条件对应相 两角 × 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 两边 × 定全等。
三角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 (边角边或SAS)
2. 求证两个三角形中的边或角相等时, 一般要先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
1、准备条件
2、指明范围
3、摆齐根据
4、写出结论
课堂小测
课本39页练习1.、2。
作业
1.课本43页练习第2题; 2.课本44页第10题
1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边角边公理“SAS”
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1)一个条件
一边 一角 一边一角
(2)两个条件
两角
两边 三角
(3)三个条件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8cm
8cm
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1)一个条件
一边 一角 一边一角 两角 两边
×
两角一边
8cm
8cm
满足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
一个条件 一边 一角
× ×
只有一个条件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只有两个条件对应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 定全等。
两个条件
一边一角 × 两角 × 两边 × 三角 × 三边 两边一角 两角一边
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2.2 第2课时 “边角边”教案2(2)
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例1,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第2课时“边角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
2.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再次探究,释解疑惑
出示思考:
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让学生思考、交流、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也释解心中的疑惑.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
巩固练习
学练优练习
教给学生寻找全等条件的方法,完善学生全等的证明书写.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1.判定三角Leabharlann 全等的方法;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通过课堂小结,归纳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形成解题经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12.2 第2课时 “边角边”2【精品】
教学重点
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 境,引入 课题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SSS”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对 话,探求
新知
应用新 知,体验
多媒体出示探究 1:已知任意△ABC,画△A'B'C', 使 A'B'=AB,A'C'=AC,∠A'=∠A.
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 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 三角形是否全等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 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 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出示例 1,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 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 A
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使学生 可以非常直观地 获得结果.
培养学生的概括 能力和语言表达 能力.
使学生有更深 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测量池塘两 端的距离这样一
成功
再次探 究,释解 疑惑
和 B 的点 C,连接 AC 并延长到 D,使 CD=CA, 连接 BC 并延长到 E,使 CE=CB.连接 DE,那 么量出 DE 的长就是 A、B 的距离,为什么?
小结提 高
布置作 业
小结与作业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 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己将知 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边角边” 公开课课件
什么?
证明:在△ABC 和△DEC 中,
A
AC = DC(已知),
∠ACB =∠DCE (对顶角相等),
·C
CB=EC(已知) ,
∴△ABC ≌△DEC(SAS),∴AB =DE , 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B D
归纳 证明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 边或对应角来解决.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课时 “边角边”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重情境点引)入 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重 点)
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
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
“边边边”或“SSS”).
A
2.符号语言表达: 在△ABC和△ DEF中
AB=DE BC=EF CA=FD ∴ △ABC ≌△ DEF(SSS)
B
D
E
C F
除了SSS外,还有其他情况吗?
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3个时,有四种情况:
三角
×
三边
√
两边一角
?
两角一边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考虑,只具备SSA时是不能判定三 角形全等的.
当堂练习
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进行连线.
30º
Ⅰ
ⅢⅢ
30º
2.如图,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第2课时 判定方法(二) 边角边(SAS)
11.如图,在△ABC 中,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求证:2AD<AB+
AC.
证明:延长 AD 到 E,使 DE=AD,连接 BE,证△ACD≌△EBD,得
AC=EB.在△AEB 中,∵AB+EB>AE,∴AB+AC>2AD.
12.如图,AB=AE,∠ABC=∠AED,BC=ED, 点 F 是 CD 的中点.
ABE≌△ACD.∴∠B=∠C.
9.如图所示,已知 D,E 分别为等边三角形 ABC 的 AB, AC 边上的点,且 AD=CE,BE 与 CD 交于 F 点,求∠BFC 的度数.
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AB=AC=BC,∠A=∠BCE=60°, 又 AD=CE,∴△ACD≌△CBE,∴∠ADC=∠CEB,∴∠BFC=∠ACD +∠BEC=∠ACD+∠ADC=180°-60°=120°.
14.如图,在△ABC 和△BCD 中,∠BAC=∠BCD=90°,AB=AC,
CB=CD.延长 CA 至点 E,使 AE=AC;延长 CB 至点 F,使 BF=BC.连
接 AD,AF,DF,EF.延长 DB 交 EF 于点 N. (1)求证:AD=AF; (2)求证:BD=EF.
第4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同步考点
手册 P10
5.如图,在△PAB 中,∠A=∠B,M,N,K 分
别是 PA,PB,AB 上的点,且 AM=BK,BN=AK,
若∠MKN=44°,则∠P 的度数为( D )
A.44°
B.66°
C.88°
D.92°
6.如图,点 A,B,C,D 在 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
=FD.求证:AE=FB.
证明:∵CE∥DF,∴∠ACE=∠D.在△ACE 和△FDB 中,∵EC= BD,∠ACE=∠D,AC=FD,∴△ACE≌△FDB.∴AE=FB.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12.2 第2课时 “边角边”2【精品】
个实际问题.让学 生综合运用了三 角形全等的判定 和性质,体验数学 于实践.又服务于 实践的思想.同时 使学生进一步熟 悉推理论证的模 式,进一步完善学 生的证明书写.
让学生思考、交 流、探讨,通过学 生之间的交流、探 讨活动,培养学生 的协作精神,同时 寻找全 等条件的方法,完 善学生全等的证 明书写.
小结提 高
布置作 业
小结与作业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 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 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1.必做题: 2.选做题:
通过课堂小结,归 纳整理本节课学 习的内容,帮学生 完善认知结构.形 成解题经验. 让学生巩固所学 知识,注意学生能 力的发展.
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 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 三角形是否全等
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 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 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 出示例 1,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 A、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 A 和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 步的依据.
(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 如下分析:
要想证 AB=DE, 只需证△ABC≌△DEC △ABC 与△DEC 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 要……) 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 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 全等解决. 出示思考: 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 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 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 一定全等.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说课稿: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 -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的第12章是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其中第2节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边角边(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几何直观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一步学习几何学、图形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如角的度量、线段的度量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 了解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的概念和原理; 2.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 能够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教学难点为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新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图形,导入现实生活中的“全等”概念,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规律。
2. 概念解释与示例分析讲解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通过几个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判定的思路和方法。
3. 练习与巩固组织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巩固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全等三角形判定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归纳总结与展示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吸取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或思维导图,展示给全班。
五、板书设计#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角边)## 边角边(SAS)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十二章 12.2 第2课时 运用“边角边”证三角形全等
7. 如图,已知 AD 是△ ABC 的角平分线,在不添加
任何辅助线的前提下,要使△ AED≌△AFD,需添加一
个条件是:
,并给予证明.
解:添加条件:AE=AF, 证明:在△ AED 与△ AFD 中, ∵AE=AF, ∠EAD=∠FAD,AD=AD, ∴△AED≌△AFD(SAS).
8. (2017·武汉)如图,点 C,F,E,B 在一条直线上, ∠CFD=∠BEA, CE=BF,DF=AE,写出 CD 与 AB 之 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①
图②
小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他通过对图①的分析,
证明了△ ABQ≌△ACP,从而证得 BQ=CP 之后,将点 P
移到等腰△ ABC 之外,原题中的条件不变,发现“BQ=
CP”仍然成立,请你就图②给出证明. 证明:∵AP 绕点 A 旋转至 AQ, ∴AQ=AP, ∵∠QAP=∠BAC, ∴∠QAP+∠PAB=∠BAC+∠PAB, 即∠QAB=∠PAC,又 AB=AC, ∴△QAB≌△PAC(SAS), ∴BQ=CP.
(1)求证:△ BCD≌△FCE; (2)若 EF∥CD,求∠BDC 的度数.
解:(1)证明:由旋转得 CD=CE,∠DCE=90°, 再证∠BCD =∠FCE,进而证△ BCD≌△FCE. (2)由 EF∥CD,得∠E=180°-∠DCE=90°, ∴由(1)得∠BDC=∠E=90°.
复习“全等三角形”知识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如图①,在△ ABC 中,AB=AC,P 是△ ABC 内任 意一点,将 AP 绕点 A 顺时针旋转至 AQ,使∠QAP= ∠BAC,连接 BQ,CP,则 BQ=CP.”
解:由 SAS 证△ CDF≌△BAE, 得,CD=AB,∠C=∠B, ∴CD∥AB,∴CD 平行且等于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