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本文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与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主导型”和“工业重型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 GDP 或GNP) 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本文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按人均GDP的变动又可以细分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3个分阶段。以1964年美元计,人均GDP 介于200 -400 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400 -80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

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需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换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换言之,须将美国经济增长的物价波动因素予以扣除,以此来准确反映钱纳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8)》(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8)公布的CP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计算出2007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折算因子为7.966。据此分别得出在2007年美元水平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变动水平(表1)。

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1866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454美元。对比表1,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初级阶段(第2阶段)。

产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因市场化程度较高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 %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 %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开始进入后期阶段。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1.7%,略高于10%,第二产业比重为49.2%,近年来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而第三产业比重为39.1%。据此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对于这个结论,不宜盲目乐观,而应保持清醒认识。笔者认为,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发展模式,导致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途径和发展历程有着明显不同。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1952年我国开始工业化时,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19元人民币,按当时平均汇率换算大体相当于50美元,大大低于一般模式中作为工业化起步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第二,我国是在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经得到较大进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市场化继续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保持缓慢上升。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市场化程度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没有明显提高。

第三,我国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打下基础并留下了滞后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的工业化,使产出结构的变动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分离,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中市场机制的形成和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不仅表现为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强制性高速推进工业化,而且产生了工业比重畸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结构偏差,大大制约了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阶段的演进。

正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存在以上特殊发展特征,导致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超常规快速发展。因此,无视我国工业化演进的特殊性,仅仅简单依据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来评判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显然是不科学的,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对工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作出开拓研究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以“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之比)为评价指标,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霍夫曼系数处于4-6之间为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占优的阶段),霍夫曼系数处于1.5-3.5之间为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速度加快的阶段),霍夫曼系数处于0.5-1.5之间为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相当的阶段),霍夫曼系数稳定在1以下为工业化的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占优的阶段)。

为便于统计,学者们多以轻工业总产值代替霍夫曼定理中的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以重工业总产值代替资本资料工业产值。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0306亿元和265205亿元,由此计算出霍夫曼系数为0.42,我国应处于霍夫曼定理中的第四阶段,即资本资料工业占优的发展阶段。

这样的结论显然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水平不符。我国重工业比重虽然很高,但是与相同发展阶段下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与工业化先行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点原因,导致了霍夫曼系数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工业实际发展阶段:霍夫曼定理仅以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而忽略了各国、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因此,仅从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来划分工业化阶段是不全面的,霍夫曼比例相同的国家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霍夫曼忽视了既非消费资料,又非资本资料的工业产品(即中间资料)。随着工业化向较高阶段的演进,中间资料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仅仅依靠霍夫曼比例很难准确反映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总体判断

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给评估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带来了困难。从国际经验看,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三大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据此得出的评估结果也是大体一致的。而我国依据三大指标得出的结果却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从人均收入水平指标看,如果简单按照现行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水平进行衡量,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已经开始进入发达经济高级阶段。这显然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