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64d095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3.png)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历程虽然不长,却是极具波澜壮阔和磨难的。
从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由落后走向富强的工业化的漫长艰辛路程。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实和评价来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分析与评价。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开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下子摧毁了中国传统的闭关自守模式与传统的经济体制。
战争后,中国的衰落一直没有停止。
经济萎靡、政局动荡,人民贫穷。
然而,曾经被列强欺辱的中国人民也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探索重新振兴的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萌芽始于1861年创立的江南造船厂。
此举使得中国可以自主制造和维修船只,增强了国家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力,而不再仅仅依靠外国的技术和舰队。
此后,由于内忧外患,一个又一个的工业重节诞生于中国,矿山和钢铁也开始在中国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所处社会的政局和战争爆发,使得其工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尤其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如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等,都使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很大的挫折。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中国的大力工业化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近代工业的重心一直在东北,特别是沈阳地区,因为那里拥有着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
同时,中国的纺织业、火药业、造纸业、采矿业等也在发展中。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评价针对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次艰难却值得赞扬的尝试,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被列强侵略所迫的产物,无法与那些自主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相比。
不论赞扬与否,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极大的作用。
中国在那个时候是一个被封闭的国家,工业化的推进使中国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
此外,工业化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工人的薪水,也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促进了中国国内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对我市工业化实现程度的评价
![对我市工业化实现程度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78fe68a680203d8ce2f246e.png)
对我市工业化实现程度的评价在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市委、市政府为我市经济发展定位为“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已实施了二、三年,现在我市“工业化”水平进展如何?本文想运用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我市工业化发展的现状,提出今后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供各位代表和委员参考。
一、工业化的定义、计算方法。
(一)工业化的定义工业化是任何现代化国家和地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基本标志,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化的历史过程。
从静态上讲,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已经由农业生产为主转为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形态。
从动态上讲,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活动在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步趋向高级化,即GDP中农业生产的份额逐渐下降、工业生产的份额逐步上升,直至超过农业;同时,社会劳动者也将由农业领域向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及其他非农业产业逐步转移。
(二)工业化进程的评价方法工业化进程的评价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是否实现了工业化;而是工业化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评价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工业化主要依据增加值和劳动力两个标准:增加值标准的含义是,工业增加值超过了农业增加值;劳动力标准的含义是,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超过了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一个地区只有同时满足了以上两个标准,才能说这个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或称其已进入工业社会。
如果两者都不满足,称之还处在农业化社会;如果满足了其中之一,称其进入了半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农业地区)。
工业化程度评价可以用国际通用的工业化系数来反映,具体计算方法:工业化系数=工业增加值/工农业增加值+非农产业劳动力/全社会劳动力。
二者比重直接相加,得出工业化系数,该系数越大,说明工业化水平越高。
二、我市工业化水平分析(一)我市工业化水平对比评价工业化进程所处的历史阶段,采用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居民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例指标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发展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发展状态](https://img.taocdn.com/s3/m/3e2df3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c.png)
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从初创阶段到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了丰富的发展状态。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初创阶段在新我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基础比较薄弱,国内战乱和外部封锁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工业设施和技术水平均比较低,生产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国内需求。
此时,我国在工业体系上的发展状态可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充满了艰辛和探索。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框架,提高了技术水平和产能。
第三部分:现代化水平随着对外开放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逐渐达到了现代化水平。
在制造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我国的工业体系已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正积极推进工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我国制造2025”等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总结回顾:通过对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发展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可以看出我国在工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初创阶段到现代化水平,我国工业体系的发展经历了艰辛探索和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之一。
可以预见,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在未来还将继续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发展状态展现出了韧性和活力。
我国始终坚持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未来,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60f91355270722192ef76f.png)
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标准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
工业化主要表现为:(1)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2)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3)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4)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5)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基于此,有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来衡量。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根据代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我们选择了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各个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如表1所不。
根据上述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再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检验。
为了准确反应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最终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通过国家或者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可以判断国家和各个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我们用“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为0),“二”表示工业化初期(综合指数值大于0小于33),“三”表示工业化中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33,小于66),“四”表示工业化后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66小于等于99),“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100);“(Ⅰ)”表示前半阶段(综合指数值未超过该阶段的中间值),“(Ⅱ)”表示后半阶段(综合指数值超过该阶段中间值);“二(I)”就表示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
试析对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试析对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c2f626cc58f5f61fb736662d.png)
兰
——
维普资讯
于 1 7 年 时期工业化 的第三阶段与 第四阶段 之间 , O 9 这说 明 . 不同年代 . 在 工业 化的美元标准是有差异的 . 它反映了工 业化发展的程度 。
注 :1 7 0年与 1 6 9 9 4年美元 的换算 因子为 14 7 ..1 0年与 1 8 9 2年美元 的换 算因子 为 26 9 . .取 自钱纳里 等人 的研 究结果 :1 6 4年 9
维普资讯
国
口 姜爱 林
大 多数学者都认 为 .中国工 业化正处于 工业化发展 的 中期 阶段 ,也有 少数学者认 为 ,中国工 业化已处于 初期与 中期 相互交错 时 期. 还有 学者认 为 .中国工业化 正处在完成 传统工业 化与推进工 业现 代化两个 阶段重叠进 行 的时期 。笔者认 为 .2 世 纪初中国工 业 1 化正处在 承前 启后 的转折 时期 ,工业化 的历史进程正 处于 中期 发展 阶段 。根 据反映工 业化阶段 的基本指标 .我们可 以从人 均收入水
1 3 99 1 4 99 1 5 99
30 7
47 0
49 0 53 0 62 0
15 0 9
1 1 0 9
233 0 251 0 29 20
15 8 8
2 9 08
22 77 2 475 2 653
87 1
表 1 人 均 收 人 水 平 变 动 所 反 映 的 工 业化 阶 段 工 业 化 阶 段 1 6 美 元 4年 9 17 0年 美元 9
人均 G P D 18 美元 2年 9
19 6年 美元 9
20 0 0年 美 元
第1 阶段
第 2 段 阶
20 4 0 0 - 0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9cc9263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c.png)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一、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
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
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
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
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回复
![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fa7719d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3.png)
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回复
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以解放初期为基础,通过国家的计划经济、政策调整和土地改革等方式,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的工业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主要生产军工产品和基础原材料。
第二阶段(1978年-2000年):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逐渐放开市场,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外资进入。
这个阶段的工业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力量,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主要生产消费品和中高端产品。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业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成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推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从传统重工业到中高端产业的转型,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中国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工业化,还为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d02c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9.png)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到目前的现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这几个阶段出发,对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现状进行分析。
1978年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和技术,中国的工业化步伐加快。
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工业化,如“南方沿海经济开发试验区”和“经济特区”等,以吸引外资进入中国。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国有企业逐渐走向市场化,私营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国家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强调加快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中国开始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着力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这个阶段,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工业品出口国,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经济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工业结构也在持续调整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的比重在经济中逐渐减少,服务业和消费需求的比重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力度。
总的来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
中国通过开放,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中国工业化的未来,将继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0483e41fa8956bec0975e3dd.png)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1995~2005年中国工业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1 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标准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
工业化主要表现为:(1)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2)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3)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4)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5)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基于此,有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来衡量。
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根据代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我们选择了人均GDP,一二三产业产值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一二三产业就业比等五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各个指标的阶段划分标准如表1所不。
根据上述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加权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再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检验。
为了准确反应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选择阶段阈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最终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
通过国家或者地区工业化综合指数的计算,可以判断国家和各个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我们用“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为0),“二”表示工业化初期(综合指数值大于0小于33),“三”表示工业化中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33,小于66),“四”表示工业化后期(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66小于等于99),“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综合指数值为大于等于100);“(Ⅰ)”表示前半阶段(综合指数值未超过该阶段的中间值),“(Ⅱ)”表示后半阶段(综合指数值超过该阶段中间值);“二(I)”就表示该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
工业化评价指标
![工业化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efd7ad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0.png)
工业化评价指标工业化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工业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并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阶段。
工业化评价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标准,它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从经济、环境、社会等角度全面评估工业化的效果和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工业化评价指标。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是工业增加值,即工业部门的产值减去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其他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代表着工业化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其次是工业就业率,即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工业就业机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
此外,工业化的水平还可以通过工业投资、工业产值、工业利润等指标来衡量。
环境指标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化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速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衡量工业化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对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减少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
社会指标工业化对社会的影响也是评价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每名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工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是工业创新能力,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此外,工业化还会带来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指标除了经济、环境、社会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作为工业化评价的参考。
例如,工业化的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能力,这些都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此外,工业化还会对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产生影响,因此,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耗效率也是评价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工业化评价指标涵盖了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评估工业化的效果和影响。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8a072d31b765ce050814ea.png)
中国工业化进程阶段及现状分析摘要: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农业大国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进程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对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介绍了工业化的定义以及钱纳里、库兹涅茨、配第和克拉克等人与工业化进程有关的理论,并通过核算和比较中国人均GDP、霍夫曼系数以及三次产业产值比值三个工业化进程衡量指标,来说明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根据数据结果对中国工业化现状进行分析,说明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字:工业化钱纳里霍夫曼系数三次产业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 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
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
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1.2 研究意义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标志着人类适应和运用自然能力的极大增强,而工业化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人民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奋斗了60余年,将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
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标准综述
![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标准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d3e876f5335a8103d22008.png)
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标准综述作者:吴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1期摘要:工业化发展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大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基于国内外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的文献,罗列有代表性的理论,通过对典型的理论进行梳理和讨论,以期为国外内学者进一步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问题提供基础,开拓思路。
关键词:工业化;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1-0008-02关于工业化的理论目前来说已经成熟,但对于工业化进程的判断却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从理论上,或从多国实证分析中归纳出相应的判断标准。
概括起来,判断标准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判断。
一、工业化阶段理论及判定标准(一)克拉克划分法克拉克通过对一些国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统计数据研究认为:随着一国人均国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这一规律,把工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为主、工业为主和服务业为主的阶段。
(二)库兹涅茨划分法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划分法的基础上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研究工业化的进程。
将工业化程度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工业化的起点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缓慢提高;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且在GDP结构中占最大份额;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
(三)霍夫曼系数划分法霍夫曼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并提出“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之比),根据“霍夫曼系数”的变化趋势,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标准综述
![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价标准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088c6931b765ce0508142c.png)
霍夫 曼系数具 有简便 、 操作性 强 的优 点 , 但 由于受 到所
化理论 , 在钱纳 里划 分法的基础上 , 从 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 结 构、 工 业结构 、 就业结 构和空 间结构等 方面构建 指标 对工 业 化阶段进 行综 合分 析。目前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综合 指标法 是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陈佳贵 、 黄群慧等 人发展的综 合指数法 。这一方法较全 面地概 括出了工业化的本质特征 ,
业 中消 费资料工业和 资本 资料工业 的 比例关 系 , 并提 出“ 霍
夫曼系数 ” ( 消费 资料 工业产值 与资本资料 工业产值 之 比) ,
根据 “ 霍 夫曼 系数 ” 的变 化趋 势 , 将工业 化过 程分 为 四个 阶 段。霍夫曼 的研究表明 , 随着工业化 的发展 , 工业 的重心逐渐 从轻工业( 主要生产 消费资料 ) 为主转 向以重工业 ( 主要生产 资本资料 ) 为主 。
夫曼定理 的适用范 围是 有限的 , 它仅适用 于工业 化初 期或轻
工业 向重工业转换的时期。
( 四) 钱纳里划分法 继库 茨涅茨之 后 , 钱 纳里等人 借助多 国模 型 , 对众 多国
家 和 地 区 的工 业 化 进 行 了 全 面 、 系统 的研 究 。 通 过研 究 , 揭 示
了工业化过程 中各个 主要方面的一些基本关系 , 形 成了完整
1 0 %以下 , 第二 产业 比重上 升 到最 高水 平并保 持稳 定 或有 所下降。 ( 三) 霍 夫曼 系数划分法
( 一) 克 拉 克 划 分 法
克 拉克通过 对一些 国家劳动力 在三次产业 间转移 的统 计数据 研究认 为 : 随着 一国人均 国 民收人 水平 的提 高 , 劳动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https://img.taocdn.com/s3/m/63735684561252d381eb6e8c.png)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摘要:1895年—1937年是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工业虽然处于外国工业与本国传统手工业的夹缝中生存,但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就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对资本、市场和矿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外国资本的压抑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结论。
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下的中国,能在极其艰难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发展到这一境况实属不易。
关键字:中国近代工业业1840年—1895年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这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它揭开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序幕。
从1895年起,中国的工业化开始步入发展阶段。
一 1895—1936年,中国近代工业出现三次发展浪潮。
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次浪潮的时间迄止点为1895年—1914年—1927年—1937年,分别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日本侵华战争。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95—1913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中国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19年间,近代工业发展成马鞍型(如下图)图中看出,1895—1989年,出现设厂高潮:1899—1904年,呈现低潮,主要原因是外资设厂多,民族工业受到挤压陷入低潮:1905—1908年,由于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私营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出现高潮:1909—1911年,中国工业再次跌回低谷;1912—1913年在辛亥革命政治热潮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再次呈现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14—1927年,这时期又被称之为私人资本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是中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1928—1936年,南京过明政府成立后,大力发展公家资本主义,并使之处于垄断地位。
清政府的介入,使工业发展再次掀起高潮,称之为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二次“黄金时期”。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fd2bc72c4b35eefdc9d33306.png)
错误 的事 。正 如刀不会 自动 “ ” 割破人 的手指 , 走 来 而割破手 指的直接 成 因最终 必是人 的行 为 , 丽刀 只 是个 中立 的工具 。 八、 救市论 一方面在指责官方权力过 大和滥用 , 另 一方 面又在 “ 市 ” 救 呼声 中希望强 化权力 , 渴求政 策 干预 。这两个 方 面其 实是 一个 矛盾体 , 究竟是要 限制权力 还是要 强化 权力 ?换言 之 , 究竟依 靠权 力 还是法律作 为我们行为 的最终判 断标 准?救市论在 这个基本 原则 问题 是 动 摇 的 或者 是 不 清楚 的。其 实 , 资本 市场中 , 在 人的逐利 目的是正 常的 、 合法的 、 也 是可以理解的 , 但如果 以“ 维护 国家安全 ” “ 、 保护 中小投资者利益 ” “ 管理 者 ” 堂 而皇 之 的借 口 、救 等 来 掩盖背后 真 实 的利 己 目的 , 就 不 正 常、 那 不善 良 了。从这 种“ 头痛 医头、 脚痛 医脚 ” 的救市行 为效果 来看, 最终必然 陷入一 种恶 性循 环 : 当救市成 功 、 股 价上涨时 , 政府得不到半 点赞美 , 投资者一个 比一个 自以为聪 明; 而好景总是 有限或不长的 , 当趋势逆转 市场下跌时 , 责谩 骂之声 就 来 了。现 在就 是这种 指 情况 。事实上 , 当年 16 点 的“ 功 ” 市( 6 4 成 救 从股价 或指数上看 的) 最终 也没 有逃脱今天被骂得狗血淋 , 头 的命运 。 所 以, 还是那句话 , 救市 论是一种幼稚病 。有人 说, 每一次 “ ” 底 都是 “ 出来 的。但 遗憾 的是此话 救” 只对一半 , 因为每 一 次真 “ ” 都 是政 策叠 加效应 底 , 与市场力 量形成 共 振才会 产 生 的 , 经 济规律 与人 是 为政策二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是无 形 之手与有形 之手合力 方成 , 一不 可。要 想 中国证券市 场在 规 缺 范化 的道 路上长治 久安 , 了要放 在整 个 国家 安全 除 与经济改 革大背景 中进行统一 的战略规划 或顶 层设 计 之外 , 唯一的道路就是重树契 约精神 与法治理念 , 分 清管理者 、 上市公司与投 资者 的三者 角色与定位 , 并 在此基础上加强 制 度化建 设 , 必要 时重新修 订一 套 能切实 限制 权力 、 击 欺 诈 、 护 投 资 的法律 规 打 保 则, 切实维护市场 “ 三公 ” 。 ( 王摘 自《 证券 时报 )0 2 9月 5日 ) 1年 2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1c60b0d17f1922791688e881.png)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一、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
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
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
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
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本文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与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主导型”和“工业重型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估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 GDP 或GNP) 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本文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
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按人均GDP的变动又可以细分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3个分阶段。
以1964年美元计,人均GDP 介于200 -400 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400 -80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
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需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换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
换言之,须将美国经济增长的物价波动因素予以扣除,以此来准确反映钱纳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
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8)》(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8)公布的CP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计算出2007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折算因子为7.966。
据此分别得出在2007年美元水平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变动水平(表1)。
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1866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454美元。
对比表1,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初级阶段(第2阶段)。
产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因市场化程度较高比重较大;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只是缓慢提高。
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 %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并在GDP中占最大份额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 %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开始进入后期阶段。
根据统计公报数据,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1.7%,略高于10%,第二产业比重为49.2%,近年来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而第三产业比重为39.1%。
据此判断,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对于这个结论,不宜盲目乐观,而应保持清醒认识。
笔者认为,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发展模式,导致我国与其他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途径和发展历程有着明显不同。
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
1952年我国开始工业化时,我国的人均GDP只有119元人民币,按当时平均汇率换算大体相当于50美元,大大低于一般模式中作为工业化起步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第二,我国是在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迅速推进工业化的。
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经得到较大进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市场化继续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继续保持缓慢上升。
而我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市场化程度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没有明显提高。
第三,我国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打下基础并留下了滞后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的工业化,使产出结构的变动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分离,并阻碍了工业化进程中市场机制的形成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不仅表现为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强制性高速推进工业化,而且产生了工业比重畸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结构偏差,大大制约了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阶段的演进。
正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存在以上特殊发展特征,导致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超常规快速发展。
因此,无视我国工业化演进的特殊性,仅仅简单依据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来评判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显然是不科学的,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
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对工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作出开拓研究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
他以“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产值之比)为评价指标,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霍夫曼系数处于4-6之间为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占优的阶段),霍夫曼系数处于1.5-3.5之间为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速度加快的阶段),霍夫曼系数处于0.5-1.5之间为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与消费资料工业规模相当的阶段),霍夫曼系数稳定在1以下为工业化的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占优的阶段)。
为便于统计,学者们多以轻工业总产值代替霍夫曼定理中的消费资料工业产值,以重工业总产值代替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0306亿元和265205亿元,由此计算出霍夫曼系数为0.42,我国应处于霍夫曼定理中的第四阶段,即资本资料工业占优的发展阶段。
这样的结论显然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水平不符。
我国重工业比重虽然很高,但是与相同发展阶段下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与工业化先行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点原因,导致了霍夫曼系数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工业实际发展阶段:霍夫曼定理仅以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而忽略了各国、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
因此,仅从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来划分工业化阶段是不全面的,霍夫曼比例相同的国家完全可能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霍夫曼忽视了既非消费资料,又非资本资料的工业产品(即中间资料)。
随着工业化向较高阶段的演进,中间资料生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因此,仅仅依靠霍夫曼比例很难准确反映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总体判断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的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给评估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带来了困难。
从国际经验看,衡量工业化阶段的三大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据此得出的评估结果也是大体一致的。
而我国依据三大指标得出的结果却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对上述评估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从人均收入水平指标看,如果简单按照现行汇率计算的人均GDP 水平进行衡量,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已经开始进入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这显然大大高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因此,笔者根据GDP缩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水平所反映的发展阶段折算到2007年美元水平。
这样一来,本文就剔除了美国物价变动对美元币值产生的影响,据此计算的不同工业发展阶段对应的美元水平应该是比较科学的。
其次,从产业结构水平指标看,2007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49.2%,大大高于多国模型中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标准值。
而第一产业的比重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11%左右,这标志着工业化开始从中期阶段逐步进入后期阶段。
据此看来,根据三次产业产出结构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
但是,如果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高达42.6%,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5.2%,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32.2%。
这种就业结构所反映的工业化水平只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它与人均收入水平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大体一致。
最后,从工业内部结构指标来看,当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
但在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消费品工业过度扩张,而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相应较快的发展,影响了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导致高加工度化阶段一直停留于一般加工工业为主的发展水平,还未实现向技术集约化阶段的转变。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水平,只处于霍夫曼定理中的第二阶段。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决定着需求结构的变动,是工业化阶段演进的基本动因,因而人均收入水平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是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
而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容易受到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结构导向机制以及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其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主观因素,特别是我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较大,使得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不能作为工业化阶段的主要评估指标。
因此,本文认为以人均收入水平指标为主要评估指标、以产业结构水平和工业内部结构水平两个指标作为辅助指标来判断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由此,可以得出对我国工业化阶段的总体判断:总体而言,我国应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其中,在钱纳里的三大六小阶段的划分中,我国目前应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初级阶段;在库兹涅茨的三阶段划分中,我国大致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在霍夫曼的四阶段划分中,我国大致处于资本资料工业速度加快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工业主导型”特征日益明显。
在工业内部,工业的重型化特征十分突出,重工业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1.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9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3.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