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中医养生调理五篇(冬藏)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冬
中医四季养生知识——冬
中医认为冬属水,主于敛藏,肾气旺。
冬时,自然界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气候寒冷。
阳藏阴盛,万物闭藏,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特点和规律,以静养、藏精为主。
1、为什么要“冬令进补”?冬季阳藏阴盛,万物闭藏,是进补的好时节。
以保阴潜阳、藏精御寒为原则,选用温补的食物进行调养,可以温养全身组织,增强体质,提高人体防寒的能力。
不同体质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进补方法和种类。
如阳虚质宜食牛羊肉、狗肉、鸡肉、韭菜等温热之品。
既要少食生冷及寒性食物,以免伤及阳气,也应注意不要因天冷,过食辛辣、燥热等食品,而耗伤阴气。
平时宜多食白菜、萝卜、豆芽、山药、核桃、桂圆、大枣温甘食物。
冬季除加强饮食调补外,还可适当施以药补,如选用黄芪、党参、枸杞子、阿胶、乌枣或六味地黄丸等益气养血补肾之品,但必须注意不要自己随意乱用补品,最好在中医的指导下,可根据不同体质制做膏剂调养。
2、“冬天静养”就是安静不活动吗?冬季寒冷阴盛,应静养。
即宜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天虽冷,但仍要坚持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季锻炼应选择合适的地点,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及空气污染的地方健身。
运动项目宜以缓和、运动量不大的为主,如太极拳,慢走、慢跑、健身操等。
锻炼时间不宜太早,以太阳初升为宜,以身体微热不出大汗为度。
尤其是在市区里,清晨的空气中往往污染物尚未散去,过早外出锻炼很有可能引起体质较弱的人生病,如果本身就有慢性病,这一习惯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四时中医养生调理五篇(冬藏)
四时中医养生调理——冬冬日寒冷,万物趋于收敛,是养精蓄锐的好季节,是以四时养生中冬天以“藏”为主——衣食住行都要减少外发性,以缓缓内收调养之。
饮食篇多吃未必能正确进补佛山健翔颈腰医院冯晓明刘丹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养生也讲究与四时气候、大自然生长规律等特性结合,才能更适宜地做好调理养生、所谓“秋润、冬藏、春发、夏收”,冬季重“藏”,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也是冬季饮食的重要原则,进补是最常见和冬藏养生方法,然而这“进补”也有规律和窍门。
1、进补要先“热身”冬季进补一方面可以增加血液的循环,另一方面身体的免疫力功能也会提高,尤其是冬季里因气候寒冷干燥,小感冒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适时进补能起到预防作用。
可“进补”不是很多人自以为的凡是大补的东西都大吃一通就有效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损伤脾胃,再多的再补的食物也吸收不了。
因此进补时适量的“热身”,让肠胃适应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可服用生姜羊肉大枣汤、蔬菜、水果等作引补,调整好脾胃功能,再吃滋补品,不仅能达到更好的营养吸收进补效果,也避免补出病的情况。
2、萝卜和稀饭也养人很多地方都有“冬日萝卜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说法,其实萝卜有行气、下气解毒、消积、除燥生津等作用,且秋冬季节的白萝卜新鲜,是寒冷干燥的冬天里滋润、下气除浊的佳品。
粥和稀饭是健脾养胃、养心除躁的好食物,在冬季大量进补之前,适量的进食茯苓粥、大枣粥、核桃粥、粗粮粥等,起到引补的作用。
3、蔬菜水果促健康冬天天气变冷、我们体内为保持温暖,产热加快,身体维生素代谢程度也加快。
因此在冬天,我们不能只注意大鱼大肉地补充蛋白质、脂肪等,需多吃各种水果蔬菜,加强维生素A、维生素C和各种微量金属的补充,才能保持身体营养平衡和冬季耐寒能力,更促进代谢和保护血管,预防冬季的心脑血管突发疾病运动篇冬季运动也能“藏”佛山健翔颈腰医院尹丽娟冬季养生讲究“冬藏”,是指人在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那我们是否应学习蛇冬眠那样多休息、少活动锻炼?其实,冬藏和运动并无绝对的冲突,且在冬季适量的运动,对养生更有好处。
四时养生之冬“藏”—肾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冬“藏”—肾(2009-01-12 12:48:06)二十四节气之冬三月时令,自“立冬”后起,止“立春”。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冬天养生关键—“养藏”冬天的这个时候叫闭藏。
经历了秋天的万物的收杀和萧条,万物“收”到一定阶段,那就要蕴积能量,准备春天的再次生长。
这个时候动物冬眠,不冬眠的也躲在洞里不出来了。
所以我们人也在这个时候顺应自然规律,不要干扰阳气,早点睡晚点起,有太阳的时候再起床,离寒冷的事情远一点,离温暖的事物近一点,也让阳气蓄积修养,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这就是“养藏”“奉生”之道。
“养藏”“奉生”就作为冬天养生的指导思想了,下面是我们不同方面进行行动探讨。
2、冬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肾中医理论中,冬天对应的脏器是“肾”,主气是“太阳寒水”,所以内经里讲“水冰地坼”,外面是一片冰雪的世界,所以这个时候自然也要防寒。
这正是“肾”水的形象,那为什么叫“太阳寒水”呢,寒是太阳蒸腾的水气之变化而来的,在天上就变为寒冷,到地上就变为水了,其实道理和水蒸气凝结成水,而吸热使外界环境变冷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人对应得的就是膀胱了,膀胱是人体的水液气化和液化的管家,而肾就是那个水液汽化和液化的太阳,脏腑之间对应,所以膀胱是肾的府,所以冬天也归肾水。
“肾”在中医里是藏精,主生殖,主骨生髓,主腰腿,称其为“先天之本”,可见其重要,盖因一年生发需要的能量全由冬天“封藏”而来。
所以冬天“封藏”不足,就会影响到这些个功能,大部分表现就是春天困顿,老是感觉睡不醒,或者有的厉害一点的就是腰酸腿痛,四肢没有劲,有的男性春天早泄,这些都是冬天的封藏作的不好。
冬天封藏工作做得好,肾的功能就好,膀胱的功能也就好了,人体的寒冷和温暖的调节才能维持正常。
中医养生秘诀顺四时
作者:白有春 更新时间:2007-4-11 14:55:58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额方法。《黄帝内经》有几大观点:
1.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自然界的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人的阳气都跑外面去了,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2.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3.意志观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影响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有助于肝气的生发。
五季养生 冬藏养肾
五季养生——冬藏养肾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由于冬季的气温较低,人体的代谢也会变慢,寒东季节,阴虚盛极,万物凋零,是肾脏疾病最易发生器。
冬季属于冬藏、收藏的季节!由于冬季万物收紧,一切都处于停滞阶段,是一个收藏的季节,但也是肾脏疾病表现的季节这是因为:肾主水分的代谢,水分的排除和人体毒素的排除,故肾脏功能不好的人可表现出来下肢浮肿,如果毒素排不出去外侧会出现色斑,如肾脏骨骼发育不好会有耳鸣、腰酸等现象。
因此我们在冬季也要清理全身血脉经络。
百脉通畅,经络疏通全身轻松,利于排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有助于身体及其他疗程更好发挥。
冬天气候寒冷,万物肃杀,是寒冷当令季节。
中医理论认为,寒与肾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
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萎遣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
首先要对证调补。
肾虚有阴阳之分。
肾阴虚者,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
也可服知柏地黄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1支。
肾阳虚者,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用肾气丸,每次6—9克,每天3次。
肾阴阳两虚者,则选用补肾益气胶囊,每天1—2次,每次1粒。
其次要体育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取得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的目的。
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
冬季锻炼还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出汗时应停止运动,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有条件者换去汗湿的内衣,以防感冒。
再者是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冬季养肾的有效方法。
常采取二种方法。
一是搓擦腰眼。
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
“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
二是揉按丹田。
两手搓热,在用部丹田按摩30—50次。
关于冬藏文章
关于冬藏文章博大智慧的中国文化就一年四季的季节特征,总结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经典论断。
而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四时养生",就是提醒人们养生也应与四季的自然特征相应,在不同的季节,养的不一样!那么,人在进入冬季之后养生对应的是"冬藏",需要"藏养"的方面都有哪些呢?第一点:藏"情绪"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所以更应有意识地锻炼、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做到目清耳静,调理情志,内敛宁静。
只有做到性情平和,不轻易动肝火,体内的环境才能更稳定,人体气机运行才会顺畅无碍,人体脏腑和机能才能够保持良好状态,抵御寒邪侵袭,不得病。
第二点:藏"温暖"中医认为,冬天应该防寒祛寒,重视保暖。
因为在室内有暖气,在室外有寒风,这样室内外温差加大,容易使人(尤其是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者)患上风寒感冒、风湿骨痛、心血管疾病。
因此应该重视随气候变化而加衣,护藏身体温暖。
"藏温暖",并不是把大部分时间窝在暖气室或者沙发上看电视、玩电脑,认为不动就是保存能量,是不正确的;同时也需要散步或打太极拳,促进人体产生热量、深呼吸和血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有益健康。
第三点:藏"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早睡晚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第四点:藏"热量"我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
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
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四时中医养生调理五篇(春生)
四时中医养生调理——春春季万物生发,身体调理不可因此而废,更要做好一年的调养准备,本文从饮食、运动、皮肤等方面在春季的调理进行总结:饮食篇立春,舒肝养生正当时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生机蓬勃,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正是饮食进补养生的最最佳时期,这饮食调养有五大原则:1、饮食以养肝为先。
春季是发散的季节,最有利于肝气舒发,这时候养肝最佳。
白领们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紊乱易导肝气郁滞,养肝特别重要,可以脏血补肝、舒肝等方式。
如鸡肝补肝,鸭血有益养肝血,菠菜等有助滋阴润燥、舒肝养血,对肝气不舒并发的胃病和肝血不足导致的眼干眼痛有良效。
2、饮食清淡宜养阴。
春季因肝火上升,致使肺阴虚容易,经常加班熬夜的人特别容易肝火旺,小便赤黄、便秘、舌苔发黄、感冒肺炎、肺结核等病菌容易乘虚而入。
因此,春季饮食以清淡为好,以滋阴为重。
3、辛甘的食物助养阳。
春夏季节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
味辛甘的食物如葱、生姜、花生、小麦粉、荞麦、豆腐、赤豆、韭菜等都可。
4、酸甜有度防“肝旺”和春困。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春季为肝气旺之时,多吃酸食会使肝阳偏亢易伤脾;甜味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如胡萝卜、菜花等食物佳。
但甜食过多会导致人体疲惫、反映迟钝,加重春困,应避免以零食或糖果为主食,多补充维生素C也能有效防春困。
5、进补当因地制宜。
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大,进补也当因人而异。
初春北方寒气未退宜温补,随着气候渐暖,阳气渐升,温补渐减少。
可选桂圆、红枣、栗子、猪肚等温阳补气之物。
南方春雨连绵,寒暖交替,湿气困脾健脾去湿,如鲫鱼、黄鳝、莲子、豆浆等;温暖之日可进清淡滋阴凉补之品,如银耳、莲子、绿豆之类。
春季养生进补要求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养好身体一年不用愁,因此无论是老年人还是白领都要多留意。
运动篇春季运动适宜和禁忌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进补休养和藏精养生,肌肉和韧带也比较僵硬,春天天气变暖最是适合运伸展筋骨,提高身体器官的功能和肢体灵活性,可是春天乍暖还寒时候剧烈运动、过量出汗、空腹运动等都是非常不适宜的,因此春季运动锻炼要适度。
中医四时调护
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
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冬季—起居
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冬季养生贵在空气新鲜。在冬季,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尤为重要, • 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室温以18℃~25℃最合适 ;外 出所穿的棉衣应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暖。 • 要注意颈部保暖、背部保暖、脚的保暖。 •
防寒保暖,防病保健;在此季节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
尽量让机体保持于凉爽状态,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具
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秋季—秋燥
• • • • • • 声音沙哑 鼻敏感 皮肤干燥 惊厥 头发干燥 便秘
秋季—秋燥
• 秋燥伤肺少吃辛: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 椒、胡椒,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 • 肺燥伤肝要吃酸: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有保肝 护肝的作用,但也不可过量。因为许多酸性食物,如 醋、乌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发生胃溃疡、胃炎 等病,对身体不利。
夏
长夏 秋 冬
火
土 金 水
南
中 西 北
热
湿 燥 寒
苦
甜 辛 咸
心
脾 肺 肾
赤
黄 白 黑
喜
思 忧悲 惊恐
四时由来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
,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
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 境保持协调平衡。
四时养生原则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五脏应五时”
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 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春季—起居
春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复苏,各种生物 欣欣向荣的季节。人们也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晚 睡早起,起床后要全身放松,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 以舒畅自己的情志。
四时养生之一日分为四时篇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一日分为四时篇(2009-01-12 12:50:50)黄帝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余知其然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上面这段文字是描述一天之内人的阴阳盛衰变化的,早晨是春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六点是夏天,傍晚是秋天,夜里是冬天。
我们就暂且把六点、十二点、下午六点,晚上十二点定位分界。
六点中人的正气开始生长,所以这个时候抵抗病邪,病气变弱;到中午十二点,阳气达到隆盛阶段,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战胜病邪;到了下午六点阳气逐渐变弱,这个时候邪气逐渐回复,所以症状又会渐渐加重;夜里十二点,人气蛰伏于五脏,所以这个时候是邪气最盛的时候。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三伏”贴,它治病的机理就是在一年内人体正气最旺盛的时候用药,所以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我们平时生病吃药也最好能在中午12点有一顿药,这样会促进我们的疾病的痊愈。
上面这个是一天的四分法,经络学说里有一种分法是人身的气血在一个时辰会流过一条经脉。
其歌诀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焦子丑胆肝通”。
从凌晨三点开始,每两个小时流注一条经络,那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按十二时辰进行养生,那对我们的身体也将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们按照顺序为大家介绍1、寅时(凌晨3:00-5:00),这个时候该养气这个时候是肺经值班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睡的最熟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有内热的人就会咳嗽醒了,醒了就很难睡着。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时候,阳气萌动了,所以有内热的人,在这个时候初动之阳气引动内热,所以就会发生咳嗽。
中医四季养生――冬季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冬季养生冬季的养生总则:“立冬季渐冷,要御寒伤肾”。
冬季:在五行为水,在五味为咸,在五色为黑,在五化为藏,在五气为寒,在五方为北,在五季为冬,在五脏为肾,在六腑为膀胱,在五官为耳,在形体为骨,在情志为恐。
《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如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负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闭藏”就是关闭,珍藏和储蓄的意思。
也就是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活力闭藏的季节。
在这一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必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同样(自己美滋滋地享受);还要远离寒冷之地,凑近暖和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批丧失。
这乃是适应冬气、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法例。
违反这一法例,就会损害肾气,到了春季还会致使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
究其原由,是因为身体的闭藏机能在冬季未能获得应有的保养、致使供应春时节焕发活力的能量少而不足的缘由。
冬季是四时养生的重中之重,原由有三:其一,因为冬每日气寒冷,易引起或加重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
其二,若冬季养生不好,来年易患病,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其三,冬季“养藏”,藏精不好会影响来年的精力,所以冬季一定特别关注养生。
冬季是提升人体正气(免疫力)的重要期间:人抵挡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以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
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亲密关系。
此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
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脾胃”和“肾脏”。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就是吃进饮食到胃里头此后起到腐熟作用。
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
中医以为,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天生之本。
生命就像一棵树,脾就像土壤,好的土壤能帮助树来汲取营养。
以冬季为例探讨中医“治未病”之四时养生
·164.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会议暨第四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
养状况,让人有一种暖融融,陶醉不已的感觉;七种可见光对人的情绪还各具独特作用,如红、黄
部分能使人兴奋,蓝、紫部分则让人平静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大地表面一派严寒之象,而地表 之下反而温和不冷,如深井之水盛出后会缭绕腾起热气,而暴露在严寒空气中的河流因气温过低,
表面凝结成冰。人与天气相通,张仲景认为“冬季阳在里、阴不足而胃中热”,冬季阳气趋里,体
邪与防病复发的治未病思想。体力劳动和形体锻炼能增强脏腑功能,使“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还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对于缓解疲劳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运动疗法的相关研究表明,其在心血管系 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病等康复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疗效隅1,它是对医学治疗方法的重要 补充,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临床和康复医疗手段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对于运动有度, 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原则要求,而冬季运动更加强调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无扰乎阳”, 还要注意合理的选择时间、地点及运动方式。
防颈椎病‘9l。“动而不衰”是中华民族运动养生的基本原理,生活中我们如能热情地投身于运动锻练、 形体劳动、学习工作中,做到,D无旁念,精力集中,而又注意劳逸结合,弛张有度,这种健康的生 活方式有利于人们保持神旺体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4.冬令进补,药食同源
秋收冬藏养生
秋收冬藏养生“春养肝、夏清心、秋养肺、冬固元”,中医养生讲求天人相应,顺应四时。
时下天气转凉、雨量减少、气候干燥,许多市民开始出现不适症状,如皮肤干燥、掉头发、便秘、反复感冒等等,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隐匿了一个夏天的毛病开始显现,如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患者开始咳嗽,“老寒腿”开始不舒服了。
从中医养生的思路来看,凡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大多可归因于外邪入侵。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夏季时人体容易过多流汗,各个组织水分不足,而到了初秋时节,依然有高温天气,阳气依然旺盛,暑热很容易伤气伤阴,加上干燥空气容易伤人阴津。
市民可以多吃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梨、蜂蜜、藕、乌骨鸡、豆浆、芝麻、糯米、乳品等,还可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当然,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而对于有气管炎、哮喘、关节痛等疾病的人来讲,这个季节应当注意些什么?杭州的秋季是短暂的,气温一降冬天马上就要来了,随着而来的冬季又该如何去“养”?方法1、【多"点"水】立冬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
立冬一般每日补水应很多于2000~3000毫升。
2、【出"点"汗】立冬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
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立冬阳气伏藏之道。
3、【早"点"睡】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
"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因而,立冬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4、【护"点"脚】立冬健脚即健身。
天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
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
顺四时春生冬藏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顺四时春生冬藏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黄帝内经》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换句话说,就是不因得病而亡,是因衰老而终。
这应该是一个人终身的追求,也是可以做到的。
下面了解一下吧!顺四时,春生冬藏春天万物生发,应早睡早起。
晨练时的最佳选择是走路、打太极拳等。
穿衣宜“下厚上薄”。
但老年人应注意保暖,尤其背部不可受寒。
春天要忌怒,否则伤肝,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心脏病发。
饮食上,建议多甜少酸,清淡为主,忌食热。
山药、大枣、韭菜等对春天的生发很有好处;橘皮、金橘、萝卜或梨可泡茶或煮汤喝;胡椒、辣椒、肥肉等食物应少吃。
夏季强调午睡,忌贪凉。
建议多吃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西瓜、绿豆汤、酸梅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
适当吃点苦的东西,如苦瓜、野菜,能够解暑、护心、健脾胃。
情绪上,忌大喜大悲。
秋天重润肺。
特别是北方地区要防秋燥。
多吃一些护脾胃和润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银耳、梨、蜂蜜、甘蔗等;适当食用葡萄、苹果、柠檬、山楂等。
早晨宜吃粥,少吃韭菜,忌油炸食品。
有条件的人可以选择用西洋参、麦门冬、天门冬、枸杞、冬虫夏草、山药、茯苓、川贝母、柿霜、玉竹、石斛等炖汤润肺。
冬天万物收藏,适合早睡晚起。
建议日出以后再活动,且不宜运动量过大。
避寒就温,以不过热、不觉寒、不出汗为宜。
冬天进补可以吃鱼类、肉类及木耳。
枸杞子、黄精、人参也是不错的补品,但一定要注意防止因补上火。
一旦出现口舌干燥、口咽疼痛、鼻出血,要及时调整饮食。
施五养,身心并重要学会适应自然。
这主要是强调养生需遵循自然规律,饮食、起居、生活习惯都要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春夏季阳长阴消,自然界阳气逐渐生发,人们应该补充营养、保护体内阳气,且不做损害阳气的事,如不过度吃凉,不过度使用空调等。
秋冬季阴长阳消,万物逐渐敛藏,人也应该顺势收藏体内阴气,并使精气内聚,从而滋养五脏六腑,抗病延年。
要保养精气。
精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其精气源于先天,养于后天,保养精气要做到清心寡欲,节制食、色、名、利等欲望。
中医四时饮食养生
中医四时饮食养生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相应,宇宙的圆运动与人体五脏四肢百骸是相应的。
四时阴阳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关系密切。
所以,人必须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中生存,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春天属木,肝脾之气应于春季。
春季阳气升发,万物复苏,人也应顺应春天的特点,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身体肌肉,使肝气顺畅条达,脾胃之气也能升发鼓舞起来。
春季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顺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而升发条达,如果升发不利,可以影响到夏天,使夏天不能正常出汗散热而中暑。
所以,春天饮食应以升散为主。
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
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
夏天是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阳气在外,阴气在内,暑热湿气交蒸,人们就会感到头昏脑胀,心悸多汗,烦躁厌食。
当暑湿之邪侵入体内后,往往会导致倦怠乏力、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等。
因此,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天气转凉,万物收敛,气清风寒如秋气。
秋季五脏应于肺,秋季肺气旺。
中医认为,“肺主秋,燥为秋邪,过燥伤肺”,人体对气候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干咳、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因此,秋季饮食应以润燥为主。
冬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冬季五脏应于肾。
冬天气温较低,天气寒冷,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
尤其是那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容易在冬天发作。
所以冬季饮食应以热食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时阴阳的变化与五味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
五味入五脏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不同变化而随时变化才能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同时五味也是制约四时阴阳变化的“五行”因素之一。
中医治未病四季调养的一般原则
中医治未病四季调养的一般原则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总结的保健防病的一门科学,同时也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论。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在注重衣食住行的同时,还要注意季节的变化,按季节变化调整养生方略。
一、春季养生原则――升发阳气,条达肝气春季(立春至谷雨)气候变化多,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特别是对于具有气血虚弱,痰湿困脾体质的人来讲,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
再加上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而肝阳上亢之人也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
此外,由于春为少阳胆气升发之时,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
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溃疡病等也易在春季发作。
春季饮食以平补,清淡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少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另外,辛甘之品助春阳,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稍微有一些辛味的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在生活起居方面,内经有云:“春日当早卧早起”,人们应早睡早起,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
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
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
整个春季,人体的经气分别运行于肝胆脾胃,如果以上脏腑素有旧疾,则可能在春季复发,可以通过保健操及养生功法来健体强身,以达到疏肝健脾,疏经活络,消除体内积滞的作用。
二、夏季养生原则――益气养心,清暑化湿夏季(立夏至大暑)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中医四时养生
中医四时养生一、中医四时养生概述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
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
伴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
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中医四时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
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说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四时气候天气变化情况,在防治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
【四季养生】养好身体,重在“冬藏”
【四季养生】养好身体,重在“冬藏”
小雪节气过后,我们还要经历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几个节气才能等到立春的到来,而这段时间正好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时节。
此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而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之说。
因此,自古以来的冬季养生之道都重点在一个“藏”字。
养足精神
冬季养生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寒冷的冬季,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早睡晚起,才能保证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注重保暖
冬季外界寒冷,温度低。
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疾病复发、加重等现象。
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服。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做好脚部的保暖工作尤其重要,如果脚部着凉,易引起腹痛、腹泻,长此以往,会影响肠胃健康。
寒冬夜晚,入睡前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对心脏、肾脏及睡眠都有益处。
如果泡脚和按摩合在一起做则效果更好。
适当进补
民间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因此,人们一般都会在冬季进补,冬季饮食对正常人来说,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宜食大枣、山药、白果、薏苡仁、莲子、桂圆、核桃、黑木耳、百合等食品及时令水果。
提高免疫力
冬季要持之以恒的进行自身锻炼,但应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
尤其是清晨,寒冷刺激会引起血压明显升高,易诱发心梗、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因此提醒老年人最好把晨练放在太阳出来之后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时中医养生调理——冬
冬日寒冷,万物趋于收敛,是养精蓄锐的好季节,是以四时养生中冬天以“藏”为主——衣食住行都要减少外发性,以缓缓内收调养之。
饮食篇
多吃未必能正确进补
佛山健翔颈腰医院冯晓明刘丹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养生也讲究与四时气候、大自然生长规律等特性结合,才能更适宜地做好调理养生、所谓“秋润、冬藏、春发、夏收”,冬季重“藏”,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也是冬季饮食的重要原则,进补是最常见和冬藏养生方法,然而这“进补”也有规律和窍门。
1、进补要先“热身”
冬季进补一方面可以增加血液的循环,另一方面身体的免疫力功能也会提高,尤其是冬季里因气候寒冷干燥,小感冒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适时进补能起到预防作用。
可“进补”不是很多人自以为的凡是大补的东西都大吃一通就有效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损伤脾胃,再多的再补的食物也吸收不了。
因此进补时适量的“热身”,让肠胃适应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可服用生姜羊肉大枣汤、蔬菜、水
果等作引补,调整好脾胃功能,再吃滋补品,不仅能达到更好的营养吸收进补效果,也避免补出病的情况。
2、萝卜和稀饭也养人
很多地方都有“冬日萝卜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说法,其实萝卜有行气、下气解毒、消积、除燥生津等作用,且秋冬季节的白萝卜新鲜,是寒冷干燥的冬天里滋润、下气除浊的佳品。
粥和稀饭是健脾养胃、养心除躁的好食物,在冬季大量进补之前,适量的进食茯苓粥、大枣粥、核桃粥、粗粮粥等,起到引补的作用。
3、蔬菜水果促健康
冬天天气变冷、我们体内为保持温暖,产热加快,身体维生素代谢程度也加快。
因此在冬天,我们不能只注意大鱼大肉地补充蛋白质、脂肪等,需多吃各种水果蔬菜,加强维生素A、维生素C和各种微量金属的补充,才能保持身体营养平衡和冬季耐寒能力,更促进代谢和保护血管,预防冬季的心脑血管突发疾病
运动篇
冬季运动也能“藏”
佛山健翔颈腰医院尹丽娟
冬季养生讲究“冬藏”,是指人在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那我们是否应学习蛇冬眠那样多休息、少活动锻炼?其实,冬藏和
运动并无绝对的冲突,且在冬季适量的运动,对养生更有好处。
由于现代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压力大,适当的运动对锻炼意志力、促进血液循环、保暖防寒有一定作用。
冬季运动中的“冬藏”,应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的有氧运动,达到舒展筋骨、血脉通畅即可。
适合项目:
1、慢跑和散步。
慢长跑和散步是很好的有氧运动,与呆在室内训练相比,户外长跑、散步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愉悦心情,是两全其美的健身方法。
运动需持续半小时以上,可增加腿部力量,消耗体内热量,达到健身效果。
2、太极。
老人家练习轻柔又舒缓的太极拳,既能舒展筋骨、促进气血运转,又能改善老人平衡功能,不仅适合在户外锻炼,室内也能达到好效果,是冬天里强身健体、预防心脑疾病的好方式。
3、爬山。
爬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还可以提高耐力和腿部力量,增强心肺功能。
此外,把自己臵身大自然中,尽情呼吸,是舒展筋骨、减压散心的极佳有氧运动。
4、室内锻炼。
很多朋友在冬天不喜欢户外大风,则可在室内活动筋骨,如瑜伽、扎马、仰卧起坐、呼啦圈、健身单车等,也可达到较佳的锻炼效果。
注意事项:
1、不适宜太早晨练。
冬日的清晨寒气重,且空气质量差,晨练者应避开清晨这段时间而选择日出之后。
因日出之后,气温开始上升,污染物也减少,这时才是晨练的好时间。
2、不宜激烈运动。
运动得“汗流浃背”易伤气,同时冬天出汗受寒而造成风寒感冒,尤其是年老者不应冒着严寒而做一些超体力的运动。
3、避免浑浊空气。
冬天大部分地方天气干燥且大风,空气中灰尘量大增,容易吸进更多的灰尘,寒冷天气和大量灰尘容易引起肺部不适甚至其他肺部疾病。
调理篇
冬季非食疗进补——养藏
佛山健翔颈腰医院林宇经(医师)
进补一般以食补为先,“冬令进补”大家通常选用产热高、富有营养的食物,但是在营养普遍过剩,心血管疾病高发的现代社会,高热量摄入不仅达不到进补的目的,甚至可能因摄入机体过多的糖、脂,加重或诱发心血管疾病。
其实除了食补,古人提出更简单科学的“冬令进补”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志若伏若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
补眠: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此时。
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阴气逐渐盛极。
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以应
寒冷的袭击。
养精蓄锐,待来年的春天孕育生机。
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人类也应与自然生态一样,人的睡眠时间相应增多,早卧晚起。
早卧以养阳;晚起以护阴,待日出而作。
避严寒,求温暖。
使人体阴平阳秘。
补闲:使志若伏若藏,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冬主收藏,冬季情绪养生的核心是“内敛宁静”。
应避除平日傲气、锐气、戾气,避免扰动潜藏的阳气。
由活跃、外向阶段,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
趁这个冬季,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品一下茶,静听《大约在冬季》。
补动: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去寒就温。
运动更可促进脾胃运化,提高食补效率,亦可减轻高糖高脂对心血管的负担。
在冬天运动,则应以“无泄皮肤”为度。
人体的皮肤此时应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
另外,运动后要保暖,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
防治篇
“三九天灸”治哪般?
佛山健翔颈腰医院林宇经(医师)
冬季“三九”期间,是天灸治疗的好时机,冬天是以冬至为“头九”的“三九天”。
在《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
即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
外来的营养,驱散寒邪。
因此在冬至前后是人们开始进补或治疗寒性疾患的最好时机,“三九天灸”是辅助的好疗法。
天灸又名敷贴发泡疗法,它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致使穴位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之功的一种外治法。
天灸发展至今,适应病症多样,涉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及骨科痛症、乳腺疾病、皮肤病等领域。
天灸疗法虽然适应症多样,但每种疾患所用药物可谓大相径庭。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在清初张璐《张氏医通》中有详细的介绍,治疗寒性“哮喘”病,应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姜汁这些温性药物。
目前常用的天灸药物处方,多在此方基础上变化。
但治疗神经系统(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骨科痛症(颈肩腰腿痛)等,多用到斑蝥、马钱子、巴豆、蟾酥等能破血瘀、消症散结、通经的药物,药物机理不同于常用天灸处方。
也就是说,常用的天灸处方主要治疗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若需要治疗其他方面的疾患,需另配药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三伏”和“三九”天灸适合慢性、寒性疾病患者使用,对于有脾气暴躁、舌红苔黄的热证,或有目赤、咽干、喉痛、心烦、苔少的阴虚火旺症状患者不适宜使用。
由于操作简便、疗效好,各大中医院多有开展,甚至有些药店有天灸药膏出售供群众自行使用,但因天灸有一定适应症,并可能产生创伤,请群众朋友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皮肤篇
冬日皮肤养护须内外兼修
佛山健翔颈腰医院兰绍芬
进入冬季,人们皮肤分泌的汗腺和皮脂腺也大大减少,此时皮肤分泌的少量皮脂已经控制不住冬天温度降低、空气干燥导致的水分的散失,使皮肤的平衡保湿机构遭到破坏,干燥粗糙、皮屑、干纹、皮炎等皮肤问题加重,如何让皮肤安然过冬?
内部调理:养肺是护肤关键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体表皮肤是肺部功能健康与否的外在表现,因此护理皮肤要从肺入手。
冬天由于天气干燥,体内津液损耗严重,肺失滋养,导致皮肤也干燥瘙痒,可通过健脾润肺解决问题,如食用有润肺、滋阴、养胃、益气等功效的白木耳、百合、花生、白果、猪肺等食物,能有效滋阴养气,预防皮肤干燥瘙痒。
多吃水果和喝水都是补充体内津液和养肺的直接方法,许多新鲜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能滋阴养肺、润燥生津。
外部调理:护肤习惯见效快
皮肤自身保湿是减少皮肤干燥的最便捷方法,及时使用保湿润肤类护肤品能有效防止皮肤干燥瘙痒和皲裂,在洗澡或洗完脸后,皮肤还有一些湿润时抹上保湿霜效果更佳。
碱性洗剂用品对去除皮肤油脂效果强,过多使用会让皮肤干燥
加重,建议使用温和的洗剂用品。
选用纯棉或真丝制的衣物,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化纤、皮毛,让皮肤发痒、敏感,或产生静电刺激皮肤。
很多人认为冬天出汗少,没必要经常洗澡,且少洗澡还能保留身体皮肤油脂避免干燥。
其实冬天长时间不洗澡,身体分泌的油脂也会滋养大量细菌,易造成皮肤瘙痒、体臭甚至皮炎,冬天保证两天一次洗澡的频率是必要的。
洗澡时建议用温水,清洁的同时促进皮肤代谢和油脂分泌保护皮肤;而冷水浴会刺激皮肤毛孔收缩,导致洗后油脂分泌不足;过热的水把皮肤的天然油脂过度清理,皮肤水分蒸发加快,也会导致皮肤干燥。
(佛山健翔颈腰医院治未病中心供稿,办公室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