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合集下载

风湿病中医学的分类

风湿病中医学的分类

风湿病中医学的分类风湿病是一大类病种繁多的疾病的总称,各病种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及预后差别很大,不少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人们对某种疾病的认识观点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历代医家对风湿病的分类不尽相同,名称相当复杂。

归纳起来,大致从病因、病位、证候、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按病因分类,始见于《黄帝内经》,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或命名。

从病因角度对风湿病进行分类,至今仍为风湿病的主要分类方法之一,指导着临床实践。

1.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串,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

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

2.寒痹 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

<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

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

4.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特点。

因火热阳邪,色赤人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

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述之为“疼烦”。

5.燥痹 是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一类痹证。

《内经》即已论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对于燥邪致痹,虽未展开论述,但已意在其中。

“燥痹”之表现,因“燥胜则干”,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于濡养,出现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而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

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
风湿病- 9关节 炎 2 0 1 3年 第 2卷 第 3期 R h e u ma t i s m a n d Ar t h r i t i s 2 0 1 3, V o 1 . 2 , No . 3

。 4 1 ・
学术探讨 ・
中医卫气理 论与免疫性风湿病
沈 丕 安
【 关键词 】 卫气理论 ;免疫功能 ;风湿病 ;中医药
是针对体内的。 《 内经 》还提出卫气 的运行只在脉 沛 , 抵 抗 力越 强越 不容 易患 病 ;反之 , 则 容 易致病 , 外 ,与脉内之营气一起运行 ,不进入脉内,如果卫 但正气和抵抗力不会 因太强而致病 。因此 ,卫气与
气进入脉内,机体就会患病 。
卫气主要 由水谷精气所化生 , 《 灵枢 ・ 五癃津
表的功能 , 以抵御外邪六气 的人侵 , 捍卫人体健康 。
卫 气傈 悍 ,驱 邪才 能强 大有 力 ;卫气 滑疾 ,祛邪 才 能 快速 利落 ,从 而使 人 体不 易感 受外 邪 的侵袭 而致
病 。因此 ,卫气 的作用只是针对外来 的入侵 ,而不
抵御抗击外邪之力 ,是对外而不是对内的。正气充
液 别 》日 : “ 脾 为 之卫 ” ,即说 卫气 是从 水谷 等食 物 中取 得 ,脾气 强盛 ,食 物 营气 充实 ,卫 气 才能 强 悍 ,身体才 能健 壮 ;脾 气虚 弱 ,食物 营气 不 足 ,卫 气 就会 虚 弱 ,容易致 病 。 1 . 2 卫气 的病 变
正 气 、抵抗 力 既相 同又有 所不 同。 1 . 3 卫气 异常 而致 的病证
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稽留于阳则 阳气满 ,阳
气 满则 阳跷 盛 ;不 得人 于 阴 ,则 阴气 虚 ,故 目不 瞑 矣 。”G r a v e s 病 、甲状腺 功 能亢 进 、突 眼 ,严重 者 不 能闭合 ,为免 疫病 。卫气 留于 阳而不 人于 阴 ,阻 滞 于 阳跷 ,阴虚 阳盛 ,因而 目不 能 闭合 。这 与卫 气 内伐 而致 病 为一 实证 的观点 是一 致 的 。 1 . 3 . 6 睢 目证 睢 目为 上 眼 睑 下 垂 而 睁不 开 来 。

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中医中药·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何 烜1,马悦宁1,金 玥2,应森林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与其五脏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肾虚不固、无藏精之力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根本,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是导致其发病的机理。

按照中医五脏理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五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脉络痹阻不通,需以扶正祛邪、兼调五脏、疏肝活血、益肾壮督、健脾化湿、宣肺除痹、化瘀定痛为治疗原则,故疏肝益肾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从肝、肾、脾、肺、心五个方面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以便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五脏理论;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10-0196-0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关节软骨和骨骼逐渐被破坏,最终导致其发生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累及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甚至会危及其生命[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最先受到侵蚀的部位是手、足等部位的小关节,在发病的初期或疾病的活动期其多表现为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和活动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周身性、游走性、反复性关节炎,在发病的早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全身多关节(以四肢小关节为主)肿胀、疼痛、压痛、僵直、功能障碍,在病情进展至晚期其会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功能丧失及其他器官的器质性损害等临床表现[3-4]。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

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

社区中医药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第24期 (第10卷总第201期)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姜仁昌 梁建峰135000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医院散寒解表问题痹证是风寒湿杂至所致疾病,所以祛风散寒除湿为本病的常用治法。

因此历代医家都把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作为治疗本病之药,例如:把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白芷、细辛称为祛风湿药。

但是由于这些药物有的辛散作用强而除湿作用弱,加之风之性动、行、散,湿之性粘滞而难化,所以在治疗本病时最容易发生风去湿存的现象。

正如张仲景 金匮要略 所说: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祛湿问题湿为阴邪,性黏滞,且郁久容易化热,损阳,又常与其它诸邪相兼为病,因此治疗时,常常根据发病的部位与相兼的病邪不同而治疗。

例如:仲景 金匮要略 称: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东垣称: 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

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阴之不足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若偏里偏下者则应利小便。

仲景 金匮要略 云: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热痹问题既然热痹是 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 的疾病,所以它必然存在阳气多、阴气少、湿多热少、热多湿少的问题。

因此,治疗上必须有清热、养阴、除湿清热、清热除湿的区别。

正如仲景 金匮要略 所说: 病者一身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若发表攻里均不可施者,治宜清热利湿,吴鞠通 温病条辨 云: 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

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小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风湿性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或者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在传统医学中称为”痹证”、”历节病”等。

主要症状为肌肉、关节疼痛,急性期伴有发热及关节的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

主要病因有内因、外因、痰淤等,内因主要包括气血不足和肝脾肾亏虚以及痰淤闭阻,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而发为本病,痰淤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与症状相互错杂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使疾病缠绵难愈。

标签:中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风湿性关节炎是较为常见的急性或者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会反复发作,且会累及心脏。

临床症状主要为关节与肌肉游走性酸痛或者疼痛,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通常是以急性发热以及关节疼痛起病[1]。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肌肉、关节疼痛,伴有中、轻度发热、及多关节的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具有游走性、对称性,主要损害大关节,如:腕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严重者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或一个关节病变消退之后,可以在其他关节引起病变而出现症状。

急性期治疗症状于2~4 w消退不留后遗症,易反复发作,长时间造成关节受累而形成慢性全身性关节滑膜炎,若不及时控制,严重者会影响心脏,引发心肌炎甚至导至心脏瓣膜的病变等严重症状。

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1古代医家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属祖国传统医学”痹证”、”历节风”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

第一章、中医风湿病概述

第一章、中医风湿病概述

• 按发病及病程长短分类 • 有暴痹、久痹、留痹、顽痹等。
• 按季节分类 • 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孟夏痹、仲 秋痹、季秋痹,孟冬痹、仲冬痹等。
• 按证候分类 • 根据痹症正邪盛衰之不同,分虚痹、实痹 两大类。 • 实痹——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等; • 虚痹——气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等。
痹病
• 3.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 。曰:“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 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 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 ,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 自宋以后此称谓被“痹证”等所代替。 • 根据本病的证因脉治特点,一些专家建议把“痹 证”改称为“痹病”。 • 因此,“痹病”与“痹证”的概念是相同的。
八.中医风湿病鉴别 之与骨病鉴别
• 两者在病因病机、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上 既有重叠,又有差异。 • 骨病是骨与关节系统自身的病变; • 风湿病则是风寒湿热之邪闭阻于肢体关节 筋骨肌肉引起经脉不通的一类疾病。
• 1.6指病程或心理状态:明·马莳《黄帝内经 素问注证发微》曰:“痹者,卑也,有病 则日降日深之义,又有不得自如之义,故 曰痹。”这里前者指病程长久,后者指心 理状态。
痹证
• 2.痹证,原作“痹症”,见明·徐彦纯《玉 机微义·痹症门》,近代均称“痹证”。其 即指狭义“痹”,如《玉机微义·痹症门》 曰:“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 多重痛沉着,患者易得难去。”
中医风湿病诊疗进展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 第一章 中医风湿病概述
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

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等,是人体 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由内 生痰、瘀、热毒等引起),出现以肢体关 节肌肉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 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 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风湿和类风湿具体区别有哪些

风湿和类风湿具体区别有哪些

风湿和类风湿具体区别有哪些?1.类风湿和风湿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都有风、寒、湿外因及关节疼痛,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风湿病多数应称风寒湿性关节痛,寒冷地区绝大部分是这类风湿病,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从中医角度看风湿病属寒痹症,而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属热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状也是真热假寒或里热外寒。

有少数风湿热病人系链球菌感染所致,而类风湿属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状不同:风湿病是脉道内血液循环不畅阴寒而痛。

类风湿是脉道外有异物压迫脉道不通而痛。

从外观看风湿病初期不肿,后期关节也不变形。

类风湿初期手指、足趾小关节呈现对称性肿胀,后期关节变形,风湿病脉象常见沉迟,类风湿脉象常见细数。

三、治疗法则不同:风湿病用一般抗风湿西药或中医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药常能速愈,而类风湿用一般抗风湿中西药不但不能治愈,有时反而会越治越重。

2.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

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咽峡炎、丹毒等感染病史。

风湿热起病较急,且多见于青少年。

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

血化验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

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遗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

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

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三十、历节风候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

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

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

血气虚,则汗也。

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三十一、风身体疼痛候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

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

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

三十二、风入腹拘急切痛候风入腹拘急切痛者,是体虚受风冷,风冷客于三焦,经于脏腑,寒热交争,故心腹拘急切痛。

三十三、风经五脏恍惚候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

脏气实者,邪不能伤;虚则外气不足,风邪乘之。

然五脏,心为神,肝为魂,肺为魄,脾为意,肾为志。

若风气经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三十四、刺风候刺风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

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

邪气与正气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

《养生方》云∶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

三十五、蛊风候蛊风者,由体虚受风,其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画若刺,一身尽痛,侵伤气血。

其动作状如蛊毒,故名蛊风也。

三十六、风冷候风冷者,由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

血气得温则宜流,冷则凝涩,然风之伤人,有冷有热。

若挟冷者,冷折于气血,使人面青心闷,呕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谓之风冷。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如丁字样,转身倚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

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又云∶蹲坐,身正头平,叉手安颏下,头不动,两肘向上振摇,上下来去七七。

亦持手三七,放纵身心。

去乳房风冷肿闷、鱼寸不调、日日损。

又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长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迭互亦然。

胡兰贵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经验

胡兰贵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经验
柴胡加 龙 骨 牡 蛎 汤 治 疗 常 常获 得 奇 效 。胡 老 师 还 认 为: 经 络上 肢为 心肺 所 主 , 下 肢 为 肝脾 肾所 属 , 因此 在 临证 之际 , 上肢 风湿 病 每 从 心肺 论 治 , 注重 宣 达 辛 通 , 疏 风 散邪 , 下肢风湿病每从肝脾 肾论治 , 注 重 健 脾 祛
诊断和治疗经验。 关键词 : 胡兰贵 ; 风 湿病 ; 名 医经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0 8 . 0 0 9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4 ) - 0 8 — 1 6 0 0 . 0 3

1 6 0 0・
光 明 中医 2 0 1 4年 8月 第 2 9卷 第 8期
C J G MC M A u g u s t 2 0 1 4 . V o l 2 9 . 8
【 薪火 传 的经 验
张德 雄 胡 兰 贵
摘要: 胡兰贵教授治疗风湿病经验丰富, 且独特强调风湿病要从五脏论治, 主张风寒湿邪侵入人体, 除外界因素外, 与内脏亦有 密切关系。因此, 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邪, 应 当从整体 出发, 衡量正气的盛衰与邪气的强弱, 综合治之。所谓“ 有诸内必形诸 外” , 故有五体痹、 五脏痹的说法。本文详细介绍了胡兰贵主任学探古今形成的对风湿病病因、 病机、 病理、 传变规律的中医认识及
胡 兰贵 主任 中 医师 , 是 全 国第 5批 名 老 中 医学术
继 承指 导导 师 , 国家 中医药 管 理 局 全 国优 秀 中 医临 床 人才 ;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局 第 二 批 全 国老 中 医药 专 家 学 术经验 继 承人 ; 山西 省 中医 院名医 ; 山西 省优 秀 中医临 床人才 研修 项 目指 导 老师 ; 山西 省 中医 药 学会 常务 理 事; 山西省 中 医内科 专业委 员会 副 主任委 员 ; 山西 省风 湿病专 业 委员会 副 主任委 员 , 从医 3 0余 年 , 学 验俱 丰 . 在 风湿 痹证 的治 疗 方 面有 着 丰 富 的 经验 , 临 床疗 效 显

镇万雄从痰论治风湿病的经验

镇万雄从痰论治风湿病的经验
证实 了肝 生 痰 的科学 性 。 1 5 心生 痰 . 心 为 阳 中之太 阳 , 主血 , 神 。心 生 痰 , 藏 或缘 于 心气 虚 弱 , 脏痰 浊 乘虚 乘 心 , 由本 脏 阳气 不 他 或
类 病症 , 宜 升则 健 , 脾 胃宜 降则 和 , 因此 治 疗 上 还 须 兼
之性 , 肝 的生理 功 能 失 常 , 产 生 各 种病 证 。《 证 如 可 类 治裁 》 中言 “ 病 多 自肝 来 ” 故 中 医有 “ 为 万 病 之 诸 , 肝
贼 ” 比喻 。 肝 生 痰 只是 其 病 变 之 一 。 肝 的 疏 泄 失 的
常 , 了影 响本 身 阴 阳气 血失 衡外 , 直 接影 响脾 胃的 除 还 消化 吸 收 。《 医 随笔》日 :脾 胃乃升 降 之 径 , 者 升 读 “ 肝 降之 枢也 。朱 丹 溪 说 : 善 治 痰 者 , 治 痰 先 治 气 , ” “ 不 气
痹心 痛 。张仲 景讲 得 很 清 楚 , 痹 心 痛 , 上 焦 阳Fra bibliotek , 胸 乃
也就 是说 心 阳不 足 , 能 推 动 血 液 、 液 运 行 , 阻心 不 津 痰
之痰 , 又指 肺 不 能输 布 津液 和 阴虚火 旺灼津 为 痰 , 涉 还
及 脾 肾之 痰 上壅 于肺 。 1 3 肾生 痰 肾寄 元 阴元 阳 , 调 节 水 液 而 司 开 阖 ; . 主 脾 阳、 肺气 源 于 肾 阳 , 阴 、 阴源 于 肾 阴。 因此 , 阴 脾 肺 肾 阳不 足 或 肾开 阖 失 调 , 可 引 起 脾 、 二 脏 失 调 而 生 都 肺 痰, 尤其 痰 病 久延 不 愈 , 肾 阳不 足 、 阳失 调 尤 为 密 与 阴 切 , 日肾为 痰 之本 。如 。 开 阖不 到 , 水 湿 停 滞 , 故 肾的 则

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顾护脾胃的经验

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顾护脾胃的经验

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顾护脾胃的经验作者:李云龙冯文杰马艳云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2年第11期【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在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活动不利的同时,由于需要长期服用西药或者中药制剂,常伤及脾胃,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甚至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临床症状。

娄多峰教授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用药采用虚邪瘀辨证分析,针对类风湿关节炎伴发的各种脾胃证候,执简驭繁,重视顾护患者脾胃,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脾胃;中药;虚邪瘀;娄多峰娄多峰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幼承家学,弱冠行医,造福乡里,后得平乐郭氏正骨真传,执教于河南中医学院,自20世纪70年代起主研风湿病,博取百家之长,打破了业内研究风湿病的传统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中医风湿病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虚、邪、瘀”理论,总结出部分治疗顽固性风湿病的有效方药和康复、调摄方法,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风湿病诊疗体系,其治痹理论被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采用,并被国内外同行称为“现代中医风湿病学创始人”“国医圣手、风湿泰斗”。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侵犯的靶器官主要是关节滑膜,滑膜炎可反复发作,而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1]。

中医学称RA为“顽痹”“尪痹”等,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闭阻气血经络,不通不荣,导致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等出现肿胀、疼痛、重着、僵硬、麻木,甚则关节屈伸不利、肿大变形等症状。

RA属难治性风湿病,目前西医学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

但是,久病服药,尤其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刺激严重。

蔺亚东等[2]认为,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

桂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直中五脏论治

桂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直中五脏论治

桂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直中五脏论治六气直中五脏论治、伤寒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寒邪干肾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 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黄元御谓解太阳、阳明经郁之方);其著也,则两®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郑钦安名肾着汤,解中湿腰痛)寒邪乘肝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 不能转侧,柴胡黄苓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心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寒邪乘脾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飨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 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肺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隘干, 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中湿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

湿气在上, 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英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O湿气在下, 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O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

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中医风湿病概论

中医风湿病概论

肿胀
关节肿胀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关节 肿胀的症状,表现为关节 局部红肿、疼痛、压痛明 显等。
肌肉肿胀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肌肉 肿胀的症状,表现为肌肉 局部红肿、疼痛、压痛明 显等。
神经肿胀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神经 肿胀的症状,表现为肢体 麻木、感觉异常等。
僵硬
关节僵硬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关节僵硬的 症状,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晨
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
目前中医风湿病的研究多为小样本的观察性研究 ,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影响了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究
01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风湿病进行深入研究,揭
示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规律。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02
诊断与治疗
诊断
中医诊断风湿病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其中,望、闻、问 、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治疗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和有效 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中药汤剂、中药散剂、中药丸剂等。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也有很好的疗效,但需要专业医 生进行治疗。饮食疗法则是以食疗为主,通过调整饮食来辅助治疗风湿病。
僵明显等。
肌肉僵硬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肌肉僵硬的症 状,表现为肌肉紧绷、活动不利等 。
神经僵硬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神经僵硬的症 状,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迟钝等 。
麻木
关节麻木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关节麻木的 症状,表现为关节局部感觉迟钝
、刺痛等。
肌肉麻木
中医风湿病患者常有肌肉麻木的 症状,表现为肌肉局部感觉迟钝

五脏风寒积聚第十一专家专业

五脏风寒积聚第十一专家专业

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
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
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带五
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16-1)
专家资料
12
【解析】
四 其人身体重——湿性重着
腰中冷,如坐水中——寒湿为患
有 腰以下冷痛
寒湿痹阻腰部,
阳气不行
腰重如带五千钱

形如水状——湿盛
专家资料
13
三 反不渴——上焦无热
定处,推之不移,难治。
聚:无形之邪,病在腑,病位浅,在气分,痛
无定处,推之可移,易治。
谷气:无形之气,谷气壅塞脾胃,木壅土郁,
肝失疏泄, 气结胁下,按之痛缓。
宿食:为有形之邪停积专家资,按料 之痛剧。
28
专家资料
29
中 肺中风——口燥,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1)
肝中风——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嗜甘(4)
风 心中风——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呕吐(8)
五 脾中风——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瞤瞤,短气(13)

寒 肺中寒——吐浊涕(2)
中 肝中寒——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

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汗出(5)
心中寒——心如敢蒜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譬如蛊注,脉浮(9)
专家资料
30
五脏病证治
专家资料
2
4、五脏中风:多属阳证,既可由外界的
风邪所引起,也可由于五藏本身机能失调阴 虚所导致。
5、五脏中寒:多属阴证,既可由外界的
寒邪所引起,也可由于五藏本身机能失调阳 虚所导致。
五脏中寒、中风,既是五藏证候归类的一
种方法,也是脏腑经络辩证和八纲辩证的具

金明秀教授补虚化痰祛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

金明秀教授补虚化痰祛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

金明秀教授补虚化痰祛瘀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总结作者:岳月于静高明利金明秀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年第08期【摘要】金明秀教授认为,“虚、痰、瘀”是风湿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根据“虚、痰、瘀”的病因病机理论,采用补肝肾、健脾胃、条畅气机、化痰行瘀的方法治疗风湿病,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病理产物有出路,邪无所藏,临床疗效显著。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亦发现本法有实现风湿病临床长期缓解,防止疾病复发的作用。

【关键词】风湿病;补虚化痰祛瘀法;经验;金明秀金明秀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于2016年开始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金明秀教授行医近50年,临床经验丰富。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杂合侵袭人体,导致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生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症。

金明秀教授基于风湿病缠绵难愈的特点,从“虚、痰、瘀”的角度,提出了“补虚化痰祛瘀法”治疗风湿病,并在临床中发现此法可使部分患者实现疾病的长期临床缓解,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金明秀教授对风湿病的认识根据风湿病病邪偏盛和症状特点,可将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根据邪气所侵脏腑,将风湿病分为五脏痹及六腑痹。

根据病变部位,将风湿病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西医学认为,风湿病是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疾病,主要侵犯人体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软组织[1],具有以下特点:①自身免疫特性;②病变累及多系统;③病情复杂,慢性病程;④通常需要糖皮质激素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疗[2]。

风湿病可累及多系统,多脏器,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其病因复杂,发生、发展、转归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环境等多因素相关[3]。

在治療上,需要长期及规范用药,复查随诊,调整用药,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随着医学的进展,提出了缓解后停药的目标,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长期用药所致机体的累积损伤。

风湿病

风湿病

节疼痛是因老化和非正常使用所造成的,外界因素仅是一个方面。
之所以会被混淆成这样,都是中国传统医学在对疾病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命名造成的,当患者有了关节疼痛的症状后,必须区分这三种疾病,才能对症治疗,不能任由一些水平不高的医生,随意的把它称作风湿,结果导致临床上常常误诊或漏诊症状,甚至长期求治于江湖医生,不去正规医院就诊,导致人财两空,对治疗丧失信心。
病理
中医分类(-)按病因分类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命名,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是风湿病的主要分类方法之一.《素问·痹论》云:“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均是以病因之风、寒、湿、热分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以及后世医家明确提出了“风湿”、“湿痹”、“风寒湿痹”等的病名。
患者的诊断不仅需要详细的病史和查体,而且需要进行各种抗体等检查,确诊后的治疗更是一个长期过程。多数风湿病是难以根治的,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尽管多数风湿病难以根治,但仍是可以治疗的,通过正规、系统的用药,绝大多数的患者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预防残疾、提高生活质量和挽救生命。如果患有风湿病,不进行治疗或治疗不系统,常会延误病情,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随着风湿病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风湿病的根治?法,如干细胞移植等,正在临床试验中,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风湿病是一定可以根治的。
第二,风湿性关节炎:区别于第一种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关节炎不对称,游走性强,是链球菌引发的风湿热的一种症状,也是免疫系统的问题,但主要症状还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由于青霉素的使用,风心病已经从心脏病的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以后。
第三,普通的关节痛:受冷刺激影响的关节损伤。自孩童时开始,我们常常听到家里或邻里的老人说,风湿病的元凶是“风”和“湿”。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人都相信,产后吹了风、洗了澡,将来会得风湿病。因此,炎炎夏日,产妇都要呆在闷热的屋里,不敢扇扇子,不敢开窗户,更不敢洗头洗澡。可是,西方国家的产妇普遍是产后体力缓和过来后即起床洗澡,并住在空调房或通风的房间,许多居住在西方的亚裔移民也是这样,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得风湿病。的确,长期受寒冷刺激(包括寒风和湿冷)的人容易出现关节痛。天气变化尤其是台风前夕,腰酸腿痛者常常发作,甚至可以做天气预报。其实,这是受损的关节滑膜、软骨、韧带、纤维疤痕组织对天气变化的一种过敏反应,以及关节滑膜腔对气压变化的反应。如果长期受寒冷刺激,会导致关节软骨的损害、变性,出现或加快关节劳损。过去曾有动物实验发现,处于高湿度、长期吹风似乎都容易出现关节病变;而现代医学则认为,温度、湿度的影响只是风湿症的导火线,并非致病因素,绝大部分的风湿关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

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

《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

《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

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

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

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一、从肝论治《内经》云:" 诸筋者, 皆属于节"," 膝为筋之府"," 肝主筋" 。

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 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的功能失于疏泄, 一则肝血不足, 筋失所养, 则关节运动不利; 二则肝气郁滞, 气滞则水滞, 水湿停于关节, 可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

如" 鹤膝风", 为肝失疏泄, 气血运行不畅, 水湿停滞所致。

治疗当从肝论辨, 方选四逆香佛之花汤。

药用柴胡1Og, 白巧10g, 甘草饨, 中只壳1 饨, 香橡1 饨, 佛手10g, 玫瑰花10g, 代代花10g, 黄苓饨, 丝瓜络10g 。

此法疏肝理气解郁, 使气行则血行, 气行则水行。

又如" 风湿性关节炎"之两膝关节疼痛可选用逍遥散治之, 具有疏肝养血之功, 使肝血充盈, 筋得所养, 关节病, 变自愈。

二、从肾论治《内经》云:" 肾主骨"," 骨者, 髓之府"," 肾主身之骨髓" 。

骨指人体的骨悟, 是λ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 促使关节屈伸和旋转从而表现躯体的运动。

肾藏精, 精生髓, 髓又能养骨, 故有“肾生骨髓,其充在骨" 的说法。

如肾精亏虚, 骨髓空虚, 则骨略软弱无力, 骨质脆弱, 出现骨质常, 失疏松, 脊柱强直, 韧带骨化, 两慨瞎关节变形为主的病变。

又肾阳为一身之阳, 主温照, 肾阳一虚, 虚寒内生, 外邪容易侵犯人体。

风湿类疾病多为顽疾, 久病人肾。

因此, 这类疾病应当从肾论治。

如" 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称" 骨痹" 、" 肾痹", 与。

风湿病

风湿病

风湿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风湿病在中医学里已有千年的历史记载,中医药对风湿病的治疗也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优势,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医学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分期论治、“对药”应用、基础方或单方单药应用等特色治疗方法,同时介绍了一些医家对风湿痹症的不同认识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风湿病痹证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属中医“痹证”之范畴 ,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及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是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病。

大体上包括了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疾病。

它可侵犯关节、浆膜、皮肤、血管,甚至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而以心脏和关节的损害最为显著,且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彻底,可由于心脏反复受到损害,致使心脏瓣膜粘连,斑痕形成,形成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这是引起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

它所造成的关节损害,虽然不会威胁生命,却给人们的身体带来较多的痛苦,发展到后期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残疾。

对这种常见病、多发病应给予重视。

现就中医药对其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一中医概念中医学对风湿病的称谓有些亦称“痹证”,很古老的时候,就有关于“风湿病”的记载。

例如:长沙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风湿”描述;《神农本草经》有二十多处记载“风湿”;《黄帝内经》还专门有一篇《痹治篇》;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提到“风湿”两字有三十多处;《金匾要略》中更是极为明确的首先以“风湿’作为病名,如“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至清朝时期的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则是把“风湿”作为专论,详细论述风湿为患引起肌肉、关节病证的机理及治疗处方。

由此可见,“风湿病”一名在中医学里已有干年的历史。

风湿病是病因病机极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性的一种疾病,有些流传的中医书中则以“痹证”命名,《痹证论》、《痹证治法》、《灵机微义痹症门》、《类证治裁痹证》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病从五脏论治
一、从肝论治
《内经》云:" 诸筋者, 皆属于节"," 膝为筋之府"," 肝主筋" 。

筋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 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的功能失于疏泄, 一则肝血不足, 筋失所养, 则关节运动不利; 二则肝气郁滞, 气滞则水滞, 水湿停于关节, 可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

如" 鹤膝风", 为肝失疏泄, 气血运行不畅, 水湿停滞所致。

治疗当从肝论辨, 方选四逆香佛之花汤。

药用柴胡1Og, 白巧10g, 甘草饨, 中只壳1 饨, 香橡1 饨, 佛手10g, 玫瑰花10g, 代代花
10g, 黄苓饨, 丝瓜络10g 。

此法疏肝理气解郁, 使气行则血行, 气行则水行。

又如" 风湿性关节炎"之两膝关节疼痛可选用逍遥散治之, 具有疏肝养血之功, 使肝血充盈, 筋得所养, 关节病, 变自愈。

二、从肾论治
《内经》云:" 肾主骨"," 骨者, 髓之府"," 肾主身之骨髓" 。

骨指人体的骨悟, 是λ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和筋的收缩弛张, 促使关节屈伸和旋转从而表现躯体的运动。

肾藏精, 精生髓, 髓又能养骨, 故有“肾生骨髓,其充在骨" 的说法。

如肾精亏虚, 骨髓空虚, 则骨略软弱无力, 骨质脆弱, 出现骨质常, 失疏松, 脊柱强直, 韧带骨化, 两慨瞎关节变形为主的病变。

又肾阳为一身之阳, 主温照, 肾阳一虚, 虚寒内生, 外邪容易侵犯人体。

风湿类疾病多为顽疾, 久病人肾。

因此, 这类疾病应当从肾论治。

如" 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称" 骨痹" 、" 肾痹",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