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合集下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本规划旨在为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背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制定一份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城市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北京市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本规划将城市空间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区、新城、乡镇和农村四个层次。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城则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乡镇和农村地区则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

2. 城市交通规划本规划将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网络。

包括完善道路网络、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推广公共交通等措施,以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本规划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包括加强城市绿化、保护水源地、防治大气污染、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等措施,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规划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

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 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 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 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与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及 北京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2) 市域战略转移。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外围新城建设, 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3) 旧城有机疏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 筑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 (4) 村镇重新整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 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发展重要条件 (1)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北京承办 2008 年夏季奥 运会是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2)巩固首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 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北京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 (3)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 (4)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市发展规模 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5)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地区的 整体发展将为北京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尤其京津城镇发展走廊是未来京 津冀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是确定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 因素之一。 (6)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西部、北部的山 区(包括浅山区)应控制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是城市发 展的主要方向。 规划修编的重点 (1) 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打 破行政界限,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2) 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 策。本次规划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 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来了!2017-09-29 23:5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

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

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

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2.优化人口结构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近几十年来,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而且也面临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保持北京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北京市政府在2004年制定了一项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以“四个统筹”为基础,即统筹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统筹城市内外发展、统筹城市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统筹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使北京成为国际一流的历史文化名城、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根据总体规划,北京将实施“分散集约、生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

其中“分散”是指将一些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非核心功能迁徙至城市的非核心地区,以减轻城市中心的压力。

与此同时,北京将继续提高城市的“集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面积的开发利用率。

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同时,北京也十分关注环境保护。

总体规划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减少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这包括保护水源地、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动城市绿化等措施。

总体规划中还设立了多个城市功能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和发展。

其中,北京中心城区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将承担各项重要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地区;城市副中心将承担部分政府机构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地;以及新北京城市形态的规划开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在人口管理与社会服务方面,总体规划提出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目标。

这包括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过去15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oMcbyqM。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得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得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得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得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UxzaJPm。
200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占16、84%,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3328人。根据预测,2020年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将达55%,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可达8000人。4ArgsOT。
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二产、三产延伸,逐步提高农业得综合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得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得新型工业结构。限制与转移无资源条件得高消耗、重污染得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MOshjX5。
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得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得战略思想,建立完善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得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与谐社会得能力。X8goDy3。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2xk7A3I。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总体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况以及在2004年至2020年期间的发展成果。

二、概况1.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背景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于2004年,旨在引导北京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规划的重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规划原则和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节约型、绿色型、宜居型、现代化国际化首都”为目标,强调城市生态、文化和宜居环境的建设。

规划引导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的福祉。

三、发展成果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在规划期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土地整合和空间重构,建设了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这些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分明,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 交通系统改善北京在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修建了地铁和城市快速路网,并对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方便了居民出行。

3. 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多个生态保护区和公园被建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同时,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间,北京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和扩建,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居民的多样需求。

5. 文化传承和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规划期间,北京保护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并修复了一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 中心城——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经济 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 边缘集团——中心城承担产业与人口聚集的重 要地区,包括清河、北苑、酒仙桥、东坝、定 福庄、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十个 • 新城——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 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包 括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 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十一个 • 重点镇 • 一般镇
城市空间结构
• 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发挥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作用 • 加强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 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 运输体系,以及航空运输体系 • 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 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 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 筹协调发展
• 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 结构 • 两轴: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 南北轴 • 两带:“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 • 多中心:(1)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 城市职能中心,包括中心城的CBD、中关 村、奥林匹克中心等;(2)新城,如通州、 顺义、亦庄
• 推荐阅读: 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 题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09年03期(作者:孙洪铭 北京 规划委)
五年来的实施成效
•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产业 布局不断优化。
– 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首都经济更具活力和 竞争力。 – 产业布局优化,基本形成了两轴优化、两带聚 集、多中心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年来的实施成效
•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 探索实践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基础设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DOC 65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属分类:HOT北京城市提问添加摘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指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目录[隐藏]• 1 概述• 2 发展目标• 3 发展阶段• 4 人口规模• 5 空间布局• 6 城镇结构•7 交通规划•8 城市环境•9 城市绿化•10 市政系统•11 城市安全•12 旧城保护•13 基础设施•14 社会意见•15 参考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

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1991年-2010年。

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指明了北京未来16年的发展方向,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了解答。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新城11个,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并且新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

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

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4.11.22•【字号】•【施行日期】2004.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北京市城市环境建设规划(2004年-2008年)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目前的城市环境与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市政府要求,从现在起到2008年,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城市环境建设工作,解决城市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提高首都市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为此,编制本规划。

一、城市环境建设的主旨(一)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奥运理念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使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使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

要弘扬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为成功举办奥运盛会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给世界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北京形象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主题,既要体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果;既要体现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崭新形象,又要体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风貌;既要体现北京市民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又要体现首善之区的道德风尚。

(三)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把举办奥运会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奥运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城市环境的需求,让市民在环境整治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体现朴素大方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风格城市环境建设要坚持简约,力避繁杂;坚持朴素,力避铺张;坚持实用,力避浮华;坚持自然,力避造作;坚持和谐,力避纷乱。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第一章总则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3条发展重要条件(1)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北京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是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2)巩固首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北京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和重要保障。

(3)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是保障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城市发展规模应严格控制在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

(4)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城市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5)北京所在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将为北京城市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持,尤其京津城镇发展走廊是未来京津冀区域城镇协调发展最重要的地区,是确定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主导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6)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北京西部、北部的山区(包括浅山区)应控制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东部和南部平原地区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4条规划修编的重点(1)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打破行政界限,推动城市规划创新与城市建设模式的转变。

(2)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

本次规划着重城市宏观的、长远的规划内容,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放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编制,并采取滚动编制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3)本次规划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第5条规划的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4)《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第6条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期限为2004年-2020年近期 2004年-2010年远期 2011年-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8条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第9条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1)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2)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3)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4)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5)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6)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第10条城市发展阶段目标按照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第一阶段,全面推进首都各项工作,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第11条经济发展策略(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强化首都经济职能。

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 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29%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以下。

第12条社会发展策略(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北京”,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3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2)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王滩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3)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第14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1)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特别是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合作,加强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2)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

划定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

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第15条城市空间发展策略(1)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北京与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与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及北京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2)市域战略转移。

逐步改变目前单中心的空间格局,加强外围新城建设,中心城与新城相协调,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3)旧城有机疏散。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逐步疏解旧城的部分职能,构筑与世界文化名城相适应的空间结构。

(4)村镇重新整合。

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第三章城市规模第16条人口规模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