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哲学思想

朱熹哲学思想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既然“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出一个抽象的‘果实’——一般‘果实’。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扁桃等等上去。”(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 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 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必须要予以注意的是:朱熹讲的类推不是在感性材料上所 进行的理性推理,而是一种大彻大悟,豁然贯通是把认识 主体中先验存在的理推致于具体的万事万物。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另细说,致知 是全体说。”
(语类六二)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教案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及其意义。

一,“格物致知”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途径。

具体来讲,“格”是从事物的本质到现象的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物”则是指实在的事物本身,“致”则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知”则是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即达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格物致知”便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探究,来不断拓展个人认知的边界,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事物本质: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即追寻事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探寻事物的原理和本质。

2.培育内在情感素质:在认知和探究事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沉稳、内敛、恬静的个性素质,以此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认识水平。

3.注重经验和实践:朱熹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基于直觉的感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演绎,因此,人要不断进行探寻和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格物致知”思想的意义1.唤醒人们的“自我认知”: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情感素质培养,提醒人们要不断探究自我,通过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探求,让个人能够自我超越和提升,从而得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认知。

2.建立“知行合一”的价值观: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注重实践和经验,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地提炼和认知事物的本质,这样的实践和经验是知识和信仰得以相互促进和交织的必要途径。

3.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人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实践经验出发,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事物。

4.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支持: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应用,那么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量。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咱们熟知的宋代大儒,他的哲学思想可真是博大精深,简单来说就是个“老灵魂”,有着丰富的内涵。

今天咱们聊聊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哎,听上去有点深奥,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咱们就像闲聊一样,轻松看看。

1. 朱熹的哲学背景1.1 理论的起源首先,朱熹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说白了,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拿来,经过自己那颗聪明的脑袋一琢磨,变成了新的东西。

他特别强调“理”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普遍的、客观的道理存在,就像老天爷给我们的法律一样,谁也逃不过。

1.2 理与物的关系朱熹认为,这个“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的。

你看,万物都有其背后的道理,咱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个“理”的体现。

说得简单点,朱熹就像个大厨,把宇宙的各种材料都煮在了一锅汤里,让我们一尝,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多门道。

2. 客观唯心主义的含义2.1 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呢?其实它强调的是,虽然“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理”的认识却是主观的。

就像你和我都能看到一棵树,但你看树的方式和我看树的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喝酒,有人喜欢干杯,有人却喜欢慢慢品味。

虽然都是酒,喝法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

2.2 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朱熹把这个观点应用到了生活中,特别是在教育和修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触和理解这个“理”。

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有多练习才能过关,而不能只靠老天给你一张通关证。

朱熹提倡的这种自我提升,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对话。

3. 朱熹思想的现实意义3.1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那么,朱熹的观点对咱们当代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咱们现在的教育,常常是填鸭式的,学生们像小机器一样,拼命往脑袋里塞知识。

其实,朱熹告诉我们,理解和反思才是关键。

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

朱熹、王阳明、陆象山着名哲学思想一、理在事先——宋朝哲学家朱熹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

当时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探索和研讨,总结出一个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揉合拂、道思想的新的哲学体系——理学。

这套理论由北宋周敦颐开其端,程颢、程颐奠其基,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

因此,哲学界称朱熹为“理学巨擘”。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他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

“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朱熹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无形无影,不生不灭,没有天地之前,理就已经存在了。

由于理,才有天地的存在。

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了,理也依然存在。

但是,无形无象的理怎样产生有形有象的世界万物呢?理和气合,构成万物和人,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结合的产物。

但是理和气不是平等的,理为主,制约、决定着气。

二、王阳明:心外无物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

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

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

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成就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在继承和发扬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

他提出的“理气论”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由天理和气质两部分构成,天理是本性,气质则是人欲。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也有广泛传播。

2.教育事业:朱熹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为主。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

3.政治改革: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他主张从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的政治思想包括“正君心、厚风俗、立法度、兴水利、尚医学”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这些思想反映了朱熹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民众福祉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封建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4.文学作品:朱熹不仅在哲学、教育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等多种形式,风格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综上所述,朱熹的成就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思想反映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则表现出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朱熹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并且流传至今。

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答林择之》:“未发只是思虑事物之未接时,于 此便可见物已交之际,皆得其理,故可谓之和,而 不可谓之心。心则通观乎已发未发之间,乃大易生 生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朱文公文集》 卷43)
《已发未发说》:“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 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心体流行寂然不动之 处,而天明命之性体段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 不倚,故谓之中。然已是就心体流行处见,故直谓 之性则不可。”(《朱文公文集》卷67)
三.理气动静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阴阳二气的动 静,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朱熹要解决的是被 认为取代周敦颐的太极的理,是否能动静?他认为 动静属于现象世界的表现,动静是指二气的动静, 而不是指太极自身的动静。太极只作为本体存在于 阴阳动静之中的理,它自身并不动静。所谓动静只 是指太极所乘气机的动静。动静的主体是阴阳,动 静的根据是理,能够运动的二气与存在于二气之中 而自身并不动的太极,二者好像人骑马行走一样。 并不是指理在气中运动或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独 立的理的世界在运动。
他的思想体系中,基本的对峙是理性本体(生物之 本)和物质材料(生物之具)、道德理性和感性情 欲、理性方法和内向直观。理气论、心性论、格致 论成了体系的三个主体部分。他以理一分殊的宝塔 式结构,建立了哲学体系,体现了当时民族哲学思 维的最高水平。
理气先后——朱子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
理:是指一定社会的人由理性所共同确认的道德法 则、交往法则、行为规则、推理原理;又常指事物 具有的性质、规律和法则。在理学家看来,这两者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道德原则实质上宇宙普遍法 则在人类社会的特殊表现。
五.心性诸说、已发未发及心统 性情
心:知觉思维。是认知主体,区别于感性认 识的理性认识。强调理性有高于感性的一面; 心具有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的功能;心具有 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地应事接物,并预知 未来,使事物的变化按人们主观预定的方向 发展。张载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主张通过 尽心来认识事物及事物之理。陆九渊把心作 为区别于感官的思维器官和认识论范畴。朱 熹最重视心的认识论功能,强调“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四书 集注·大学章句》主张通过格物穷理来达到认 识的目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文化官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理学大师。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概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围绕“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他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本原和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试图通过理学来弥补儒学中的一些缺陷。

二、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世界和人性,就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真知。

朱熹注重对事物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和推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三、诚实守正朱熹主张“诚实守正”,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正直为原则,并努力追求善良和正义。

朱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欲”的理念,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越物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四、理学与儒学的结合朱熹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他借鉴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将经典的解释与个人的体验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思,试图通过理学来解决儒学中一些概念的不足和理论的问题。

五、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得到了后世儒学家的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对后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六、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为核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朱熹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朱熹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朱熹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朱熹生于1130年,我国南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那么朱熹哲学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朱熹哲学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朱熹哲学思想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

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朱熹理学主要内容朱熹反佛崇儒,他一直在探索可以用来治国的方法。

他的新主张对整个宋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理学,堪称绝妙。

他的理论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体系之庞大,是宋代理学的大成,他在理学方面所作的阐述,后人受益匪浅且对他的理学称赞有嘉。

他的理学思想到了元朝的时候受到欢迎,并作为治世之道和管理民风的良方。

朱熹总结儒家思想

朱熹总结儒家思想

朱熹总结儒家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四书集注》中,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注解。

朱熹总结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礼、正义、孝、忠、诚、信等核心价值观。

在以下的1000字里,我们将对这些核心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朱熹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社会公义的追求。

朱熹强调仁的实践,他认为应该将仁放在行动中,并通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来实践仁。

朱熹认为,个人的仁德可以通过修养和实践逐渐提高,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在礼的理念方面,朱熹认为礼是儒家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认为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

朱熹将礼仪分为两个层面:外在的礼节和内在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外在的礼节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内在的道德修养则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品德和仁德。

正义也是朱熹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正义是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

朱熹认为,正义是将个人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并通过合理的分配和公正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来实现正义,同时也重视个人的自律和道德修养。

孝是儒家思想中另一个核心价值观,也是朱熹关注的重点。

他认为孝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它是一种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同时也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敬畏之心。

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培养个人品德和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仁和达到和谐社会的关键。

忠义是另一个朱熹关注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忠义是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它是人们对朋友和社会群体的忠诚和责任。

朱熹认为,忠义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忠义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达到和谐社会。

此外,朱熹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实和诚信是学生与老师、朋友与朋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实践仁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朱熹强调通过言行一致和对他人的信任来实践诚和信。

朱熹的哲学

朱熹的哲学

朱熹的哲学一、朱熹哲学产生的背景1. 社会背景- 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这种社会环境促使思想家们思考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

- 宋代经济繁荣,商业和城市发展迅速,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促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思考哲学等问题。

2. 思想文化背景- 儒学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道的冲击后,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已经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探索,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理学。

二、朱熹哲学的主要内容1. 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一种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理”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例如,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形而下者。

“气”有清浊、厚薄等不同状态。

万物都是由“理”与“气”相结合而产生的。

“理”在“气”先,“理”生气并寓于“气”中。

就像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理”(人性本善之理等),但人又是由“气”构成的肉身。

2. 心性论- 人性论方面,朱熹提出“性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纯粹的善,是“理”的体现;“气质之性”则因为“气”的清浊不同而有善有恶。

他以“水”为例,“天命之性”如清澈的水,而“气质之性”可能因混入杂质而变得浑浊。

- 在心性修养方面,强调“居敬穷理”。

“居敬”就是保持一种敬畏、专注的精神状态,“穷理”则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究事物之理,从而恢复人的善性。

3.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方法。

“格物”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包括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的考察。

例如对花草树木生长规律的观察,对礼仪制度的研究等。

- “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推致心中的知识,达到对“理”的认识。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源于儒家经典《周易》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才能认识它们的真正本质。

他同时也注重学习和修养,提倡“修齐治平”的理念,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本善,但由于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和举动。

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同时,朱熹还提出了“心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心灵的清明和纯净可以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品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3. 朱熹的影响力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加强了对官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朱熹的哲学思想对日本和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翻译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的语言,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哲学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朱熹的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朱熹的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朱熹的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晚期著名学者,他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他也是经典教育哲学中重要
的代表。

朱熹在教育哲学上提出“教,雅”的理念,即把学习过程和文化传承同重。

他认为
教育者应当结合传统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从比较宽泛的角度,系统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去体验历史,去接受文化传承。

因此,朱熹着重进行教育改革,他鼓励教师以正确的思想角度,建立起“完善的学习体系”,带领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不能只注重课本内容,而要提供深入理论研究、加强实践
操作并结合神思学习方法,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礼乐”三者。

他还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否定过多的授受式的教学,并肯定双方相互尊重,教师以善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让他们发展思想。

此外,朱熹也提倡“启发式教学”,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偏好,发现差异,根据兴趣与
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各发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总之,朱熹的教育哲学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从理论上重视学习的提高,有助学生积极地准
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朱熹哲学思想

朱熹哲学思想

13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认识的角度不同,致知是就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 第三,认识的方法不同,格物是积习,致知是顿悟。
二者的统一:
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穷究事物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印证 我心中固有之理的过程,还是把我心固有之理推广开来的过程。
4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 则。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 当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 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 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5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6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朱熹认为: ①理本气末。 ②理在气中。 ③理先气后。
7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二)气与物
朱熹把气比作万物的种子,气生 万物如同种子生物。也就是说,万物 都是由气产生的。气有阴阳二种因素: 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就产生万事万物 。
8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 朱熹认为,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 理是万物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 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理与物的关系, 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 “理一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①理一是体,分殊是用。 ②理一是一,分殊是多

略论朱熹的哲学思想

略论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表现者,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哲学思想以“思想合一”和“至理合一”两大思想派别为主,是中国哲学史上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要搞清楚宇宙真理,必须要从真理统一这个抽象的概念出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采用“发现规律”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理解付诸实践,努力探求本质的结构。

朱熹认为,真理只有经过时间检验才能实现,所以他还强调“行行正”和“实事求是做人”,以正确地行走和真诚实慎地认识真理。

朱熹的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儒释合一”融合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在思想体系中,朱熹注重“道(刚毅与温柔兼容)”的价值,他的思想集合了“道(刚毅与温柔兼容)” 、“天(唯智)” 的观念,从而充分彰显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朱熹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巩固了儒家伦理之根本性原则,加强了中国伦理道德观念。

此外,朱熹在改革中保持了刚毅的原则,追求无私的奉献,他的伦理思想被深深的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将道德行动和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以“儒释合一”的思想体系,为东方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传统中国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东晋时期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将儒家学说,老子、庄子、荀子和其他儒家思想家的思想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至今仍是我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术主题之一。

朱熹的哲学思想既受儒家影响,又受道家影响。

他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他主张以仁为本,以上、下、中三者为主导本,即以精神主导肉体,以自制调节情感,以慎重调节思想。

朱熹强调以君子之道来统治国家,从而获得社会的和谐,他也重视朝政的参与,并认为宽容、礼貌、尊重他人是政治的发展重要素质。

朱熹的经典著作是《四书》和《五经》,他的思想也受到西方哲
学家的影响,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至善”思想、柏拉图的“人的出发点”思想、阿瑟的“爱的哲学”思想等等。

朱熹将这些西方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他一贯的哲学体系。

他注重实践,认为哲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做出具体行动时才能把理论付诸实践。

朱熹的哲学思想精炼明晰,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

他的思想也与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相符,例如自然功能论和实践精神,所以他的哲学思想仍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缩影。

他的哲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
他多元的哲学思想模式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朱熹曾经说过:“古人学者,以道德为本,以智慧为经。

”他的哲学体系以此做为根本宗旨,为中国哲学及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支撑与宝贵经验。

概括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概括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概括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武陵先生,汉族,湖北武当人。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学说被称为朱子理学或朱熹学派,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心学、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和诗经学。

首先是心学,也是朱熹学派最核心的思想。

朱熹认为“知者性也”,即知识来自于自身内在的致知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自我,通过修养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掘和运用这种自我。

朱熹注重通过修身养性和内省来发掘内在的知识和道德规范。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心的善良和完善,通过修身来修治社会,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是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认为天人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天地相融合,与自然相和谐。

他强调人应该遵循天理,顺应自然的规律。

朱熹认为,人应该质朴而真实地生活,以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为天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强调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存。

第三是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通过经验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研究,以求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运用真诚的心态和严谨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并强调要以实证来验证道德和知识的真实性。

朱熹强调理性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只有理论的指导才能使实践更加有效。

最后是诗经学。

朱熹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并将其作为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他认为《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道德品质的经典之作,可以通过感悟其中的琴瑟之音、恬淡之风、明理之言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思维力。

朱熹注重对诗经的理解和体悟,提倡通过诗经的学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朱熹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之一。

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其强调人的内心自我发现和修养的方法论而备受推崇。

在后来的明清时期,朱熹学说成为中国官方儒学思想的代表,并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观点

朱熹的哲学观点

朱熹的哲学观点辨证法朱熹的哲学观点是以“辨证法”为基础的。

辨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联系的,因此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来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朱熹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世界上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他把辨证法用在儒家伦理道德上,认为伦理道德以八戒为核心,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施行,不能一概而论。

朱熹也把辨证法用在哲学思想上,他强调必须把道德、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他认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道德规范和理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行动方案。

朱熹的哲学观点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及把有利于人们追求社会进步的努力纳入到哲学思想中去。

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倡导的是一种实用主义,即要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以达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此外,朱熹还肯定了关怀和慈悲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关怀和慈悲的态度,看待社会上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然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都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照顾,而不是剥夺其生存权利。

朱熹认为,人类的幸福和生活质量,都来自于关怀和慈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应该贯穿哲学思想的每一个方面。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朱熹的哲学观点一直被认为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而今仍在哲学史上享有卓越的地位。

由此可见,朱熹的哲学观点充满着东方哲学精神。

他认为实践是哲学思想的基础,即要通过实践来达到理解和实现真理的目的。

借助辨证法,他把道德、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结合实际情况施行伦理道德,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同时,他也强调关怀和慈悲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照顾,而不是剥夺其生存权利,以达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他的哲学观点对人们的思考、行动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国哲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2,理气关系.
①理本气末.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文集卷五十八) 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文集卷五十八) "五行阴阳士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语类) 五行阴阳士者滚合,便是生物底材料" 语类)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语类卷一)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语类卷一)
既然" 是无情意, 无计度, 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既然 " 理 " 是无情意 , 无计度 , 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 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正如马克思指出: 出一个抽象的' 果实' 一般' 出一个抽象的 ' 果实 ' ——一般' 果实 ' . 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一般 果实'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 , 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 ' 果实 ' ,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 , 返回到梨 , 苹果 , 扁桃等等上去. 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 扁桃等等上去 . " ( 全集二 ) 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 , 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 了唯物主义哲学" 范畴.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③理先气后.
《 语类 》 载 : " 或问 ' 理在先 , 气在后 , ' 曰 :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 语类》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 可言" 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 不消如此说' 可言".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 " 理 , 行而上者 , 气 , 行而下者 , 自行而上下言 , 岂无先后 "" 究 行而上者, 行而下者,自行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究 竟谁先谁后?"朱熹说"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 ""有是理 后生是气. 有是理, 语类一) 似,""有是理,后生是气." (语类一)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宋明理学之三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
朱熹简介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 古属安徽徽州) 朱熹 , 祖籍江西婺源 ( 古属安徽徽州 ) , 出生在福建南剑( 今南平) 出生在福建南剑 ( 今南平 ) , 十四岁遵父命 从师于胡原仲,刘至中, 刘彦冲等, 从师于胡原仲 , 刘至中 , 刘彦冲等 , 十八岁 举于乡, 十九岁中进士第. 1193年任潭州荆 举于乡 , 十九岁中进士第 . 1193 年任潭州荆 湖南路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 湖南路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 从师承渊源上讲, 从师承渊源上讲 , 朱熹是二程的嫡系四 传弟子.他是理学集大成者, 传弟子 . 他是理学集大成者 , 也是中国封建 社 会 影 响最大 的 思 想家 . 《 四 书集注 》 , 《 四书或问》 , 《 周易本义》 , 《 太极图说 四书或问》 周易本义》 语类》 文集》 解 》 及 《 语类 》 , 《 文集 》 等 , 是研究朱熹 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
朱熹的理通过气而产生了天地万物, 朱熹的理通过气而产生了天地万物 , 这个理又怎样 从天地万物返回到自身? 从天地万物返回到自身?
朱熹认为,理虽然通过气而产生了万事万物, 朱熹认为,理虽然通过气而产生了万事万物,便理从来就 没有离开过万事万物.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 没有离开过万事万物.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理是万物 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 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理 与物的关系,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 与物的关系,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理一 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理与物——理一分殊 (三)理与物——理一分殊
①理一是体,分殊是用.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 如为君须仁 , 为臣须敬 , 为子须孝 , 为父须慈 , 物物各具此理 , 而 物物各异其用" 语类十八) 物物各异其用". (语类十八)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 灵 , 莫不有知 , 而天下之物 , 莫不有理 . 惟于理有未穷 , 故其知有 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不尽也 . 是以大学始教 ,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 莫不因其已知之 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贯通焉, 理而益穷之 , 以求至乎其极 . 至于用力之久 , 而一旦豁贯通焉 , 则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集注大学补传》 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集注大学补传》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而且是他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 哲学体系结构中" ——理 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哲学体系结构中"物——理"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 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 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那 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 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 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格 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特点: 朱熹" 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 未有天地之先 , 毕竟也只是理 . 有此理 , 便有此天地 ; 若无此理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语类一) 语类一)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同上)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是根据与材料的关系,理决定气,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是根据与材料的关系 ,理决定气 ,而不是 相反. 相反.
2,理气关系. 理气关系.
②理在气中. 理在气中.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 理亦无所附著" 若气不结聚时,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 语类九四) 也."(语类九四)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 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 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 文集四六) 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文集四六)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朱熹 字元晦 号晦庵 1130~ 1130~1200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 为此用 , 此便是形而上之理 . 天地中间 , 上是天 , 下是地 , 中间有 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许多日月星辰 , 山川草木 , 人物禽兽 , 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 然这形 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语类六二) 语类六二)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