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与殉情文化

合集下载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解析

丽江纳西族“殉情文化”现象解析
大理学院学报
J OURNALOFDAL VERST I UNI I Y
第 1 卷 第7 2 1 年7 O 期 0 1 月
V10 N . J1 2 o. o7 u. 0l 1 1
丽江纳 西族 “ 殉情文化" 现象解析
杨沐 晓 , 薛祖 军
( 大理 学院 文学 院 , 南 大理 云 6 10 ) 7 03

游舞纳西
在《 被遗忘的王国》 一书中写到 :L i gcu a “i a l r l k n o de —
l o d t e do btu o o r o e n h rd S s i y h l h u f lh n u f b i g t e wol u - cde c pia . e e wa ta f mi h td d no u - i a t1Th r sno a l t a i tB m- y
— —
云 杉 坪 、情 峡 ” “ —— 虎 跳 峡 等 。纳 西 语 中亦有
许 多 殉 情 用 语 ,如 :游 舞 ” 意 为殉 情 )“ 无 孜 ” “ ( 、游 ( 为情死 之 树 )“ 无施 底 ”意 为情 死 之 乡 )“ 意 、游 ( 、游
精神家园高度追崇 的意识 , 以说是纳西族的共同 可 心理素质 , 造就纳西族“ 生与死 与 , 天地并与 , 神明
往 与 ” 的 生死 观 , 是 纳西 族 殉情 幻 境 诱 因 的来 [ 亦 源 。费孝 通先 生在 《 民族 与社 会》 中强调 民族 的共 同 心理素质 , 他认 为 :这 种 心理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 且 “ 而
吉 ” 意为殉情之房 )“ ( 、哈拉 里肯” 意为殉情仪式 ) ( 等 。“ 草乌” 以“ 则 殉情之酒 ” 著称 , 杜鹃——被冠称

纳西的殉情风俗

纳西的殉情风俗

纳西的殉情风俗在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之后,便对纳西族的殉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看到其中弟弟呼唤着姐姐,亲人们送走那对有情人的时候忍不住流泪了,本来还在想是不是自己太感性了,当时坐在高处,倒数四五排的样子,往下看去,擦眼泪的也是到处可见啊,所以这个算是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所以我就以纳西的这一习俗作为调查报告的切入点。

丽江的确称的上是世界的殉情之都,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荣耀,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有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依我看,在丽江,青年男女盟约殉情至少占自杀数的80%。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

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

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这是记载在东巴经中的故事。

在这里,久命是第一个殉情者,羽排是随之而去。

纳西女人即便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作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

只是从此以后,男女双方尽量争取同时殉情,一起到爱情的国度里去。

集体殉情也是寻常事,据说有一次人们发现六对青年男女死在文笔锋旁边的马鞍山树林中,另有一次发现两个姑娘紧紧抱在一起,立身于雪山脚下的小湖中,他们的脚跟拴在一起,槌上一块大石头。

"殉情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个愿意随他(她)而去。

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

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

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们在选择好的地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

然后将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

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区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姑娘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

纳西族葬礼的文化隐喻分析

纳西族葬礼的文化隐喻分析
文化旅 游
纳西族葬礼 的文化 隐喻 分析
文/ 和 成玲 薛 祖 军

● ● _ ●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_ - 一 ● - ● - ● - _ - - ● - ● - - ● _ ● _ - ● - ● _ _ - - - ● _ ● ● ● 一 ● - 一 一
的这 一 演变 过 程 体现 出了 不 同时 期 纳
西社 会 的 一 种发 展 形 态 .特 别是 民众 信仰 对 象 的 不 断转 变 。纳 西 族 的葬 礼
里. 执 举跳 以 护 尸 为 内容 的 “ 阿 仁仁 歌 舞” 。 纳 西 族 的护 尸舞 “ 仁美 磋 ” 实 为
以保护 图腾 为 核 心 的巫 术 行动 .体 现 出 纳 西 先 民 以 护 尸 为 内容 的 葬 尸 过
寿 衣 时 东 巴 念 诵 寿 衣 服 饰 来 历 的 经
出一 个 民族 的 内在本 质 。对 于纳 西族 的 葬礼 而 言 。 融合 了古 羌 、 藏族 、 白族 、
汉族 等 多 民族 的文 化 因 子 .是 纳西 族
文. 死 者 穿好 寿 衣 后 . 头 朝 外 的 正面Leabharlann 躺 放, 意 为正寝 。
( 一) 纳西 族 葬礼 的演变 过程
追 溯纳 西族 丧葬 文化 的起源 . 东 巴
典籍 《 普尸董 姆 》 ( 意 为人死 后 的规矩 )
中记 载 到 : 普子 考 奴 美 姆 子 . 意为 普 子
入棺后 , 等 到 鸡 叫头 遍 时辰 , 寿男
寿 女要 跪 拜 在 灵 柩前 执 举 “ 岩 局 巴 达

从开美九咪金的凄惨爱情看 纳西族《鲁般鲁饶》的悲剧艺术

从开美九咪金的凄惨爱情看 纳西族《鲁般鲁饶》的悲剧艺术

从开美九咪金的凄惨爱情看纳西族《鲁般鲁饶》的悲剧艺术摘要:《鲁般鲁饶》是纳西族殉情文学的先河,开美久咪金和朱古羽勒排是作品中殉情而死的一?η槁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作品中对他们殉情故事的描写,来看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纳西东巴文化中殉情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鲁般鲁饶》;开美九咪金;悲剧丽江纳西族的殉情风俗最早记载于光绪《续云南通志》一书:“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岩之颠,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

”纳西族的殉情悲剧主要发生在青年牧人中,纳西族先民认为肉体的死亡不代表生命的结束,他们会到另一片“爱之乐土”延续幸福与爱情。

一、生之痛苦,爱之凄惨的开美久咪金《鲁般鲁饶》是纳西族第一部反映殉情悲剧的著作,“鲁”指的是要去殉情的青年男女,而“般”与“饶”分别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高处到低处,从作品的具体描写来看,应该是指青年牧人在去往殉情的路上。

爱情往往被称作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当它遭到不幸或被毁灭时,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哀怜与同情,引起人们心灵的震动。

由于纳西族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纳西族青年可以自由恋爱却要被父母“包办婚姻”,所以青年人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往往选择殉情,《鲁般鲁饶》中也把纳西族青年爱情的痛苦和生命的悲哀高度凝练,塑造出凝聚着生之痛苦、爱之凄惨的悲剧人物。

《鲁般鲁饶》中,开美久咪金与朱古羽勒排是高山牧场上的一对情侣,他们原本过着自由恋爱的美好生活。

可是当朱古羽勒排的父母却反对他们的婚姻,因为父母单方面认为开美久咪金已经不再纯贞。

虽然被爱人的父母误会,可是善良的她却依旧抱着一丝希望请黑乌鸦寄口信给朱古羽勒排:“你应该快来迎接我,备上骏马金鞍鞯,来迎接我和我的嫁妆。

”无奈,听命于父母的朱古羽勒排的回答却是:“冬天想去接,大雪漫天飞,山谷积满雪,脚上没穿鞋,冬天未接成;春天想去接,布谷成对飞,凄声阵阵鸣,草木虽绿了,庄稼还未熟,青黄不接啊,没有口粮带,春天未接成……”开美久咪金听了这个回话后悲痛地哭了,哭声中带着无尽的绝望。

纳西殉情文化面面观

纳西殉情文化面面观

纳西殉情文化面面观徐晓明(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4)[摘要]婚前自由恋爱与结婚不自由的矛盾,引发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殉情事件。

对殉情天堂的向往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观。

大祭风仪式的举行,反映了殉情者亲属对逝去灵魂的畏与爱。

[关键词]纳西族;殉情;玉龙第三国;祭风Cultural Outlook on Naxi People’s Suicide for LoveXu Xiaoming(College of Humanit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650504,Yunnan) Abstract: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marital love freedom and the unfree marriage has triggered the suicide for love in Lijiang Naxi ethnic area.Their yearning for the paradise after death reflects their outlook on life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 Great ritual of sacrificing to soul of the dead is held to show their relatives’love and fear towards the soul of the dead.Key words:The Naxi nationality;suicide for love;the Third Kingdom of Yulong Snow Mountain; sacrifice to soul of the dead丽江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在此地生活着一支被人视为十分神秘的民族。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

血色情殇: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遗风作者:李建军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李建军(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摘要:殉情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自杀现象,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澜沧拉祜族同胞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纳西族、拉祜族的殉情自杀有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原因,这既与社会制度的剧变、文化的变迁相关,也与宗教信仰紧紧相连。

关键词:殉情自杀;纳西族;拉祜族;历史文化;原因中图分类号:C952;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3�0063�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杀行为的社会文化研究”(07BSH057)作者简介:李建军(1963 ̄),男,云南楚雄人,历史学博士,安顺学院院长,教授。

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殉情自杀成为一种古老的遗风昭垂绵延,影响至深至久,其流风馀绪至现代尚未绝响。

在云南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中心的拉祜族同胞中,尤为突出,甚至曾经震惊世界。

一、“世界殉情之都”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的永宁区、德钦、永胜、鹤庆、剑川、兰坪等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人口32.47万。

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多能使用汉语。

纳西族曾在古代有过表意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为哥巴文。

纳西族先民一部分是源于甘肃省和青海省的黄河、湟水地带的古羌人。

这些游牧的羌人先是向南迁到岷江上游,又逐渐向西南迁徙至四川省西部的雅砻江流域,再继续西迁至云南境内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带及丽江等地定居了下来。

另一部分则系古代我国西南民族中称为“旄牛夷”、“白狼夷”的一支所谓“夷人”族系。

由于这些人居住在笮都(今四川西部)一带,又被称为“笮都夷”,经多年的发展演变而渐成为纳西族的先民。

还有一部分据估计是当今云南省丽江县一带的土著居民。

香格里拉的爱情与习俗

香格里拉的爱情与习俗

香格里拉的爱情与习俗丽江、迪庆、怒江等地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观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但在这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最让人感觉神秘的是那里的爱情与习俗。

情死:为了最真的爱而生死同在云杉坪是丽江纳西族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殉情之地,见证着一个民族在爱情面前的浪漫和悲怆。

云杉坪集纳了丽江纳西族人们精神意义上的中心地带。

它的南北两面分别是丽江境内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黑水河和白水河。

它的西边紧接着纳西人的神山:玉龙雪山,那一片平缓的草地,充满了从森林里溢出来的从来没有被世人的目光和呼吸污染过的空气。

野花从云杉坪黑色的土壤里慢慢地生长起来,始终牢固地坚守着自然的灵性,不让喧哗与骚动改变世界原本的幽静。

那深不可测的原始森林环抱着草地,密密麻麻的枝柯,呈现出了一个个小小的空间,却又让人感觉那森林里看不到的地方,仿佛居住着让人崇敬的诸神。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被纳西人当做爱情不幸的祭台,用惊心动魄的行动,实践了一个民族对爱情生死同在的诺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一对纳西族青年男女彼此相爱,把一生的幸福深深地嵌进了生死相许的诺言,但在父母的反对声中,他们在人间的生活失去了继续厮守的可能,于是,他们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日子,为自己选择了通过死亡来表达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对世俗势力强烈的抗争。

在忧伤的命运的驱使下,他们用生命相约,穿上他们最好的衣服,把美酒佳肴放进一个背篓里,来到纳西民族神圣的殉情之地云杉坪。

他们似乎忘记了在俗世里的不公正,把一生的恩爱浓缩在几天的与世隔绝的“夫妻生活”里,抬头就可以看见他们神圣的玉龙雪山,侧耳就可以听见风声带来森林里诸神的祝福。

此时此刻,他们肯定早已擦干了眼泪,目光里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最后的生命的感恩,漫步在云杉坪的草地上,呼吸着云杉坪的空气。

云杉坪的鲜花馥郁着他们的脸庞,云杉坪的露珠打湿了他们的新鞋。

于是,在某个时辰,他们互相紧紧地拥抱着,从一个世界抵达另一个世界。

云杉坪在他们的眼里,既是一种生命的结束,也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圣地”和“情人节”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圣地”和“情人节”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圣地”和“情人节”作者:刘拴虎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7期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是纳西人心目中的神山,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神”的化身。

玉龙雪山有大小13座山峰,绵延起伏,常年白雪皑皑,宛若一条玉雕飞龙。

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常年云雾缭绕。

因而,万里无云、红日高挂的日子被人们认为是大喜之日,当地流传着“贵客到,雪山笑”的谚语。

云杉坪在玉龙雪山海拔3000多米处,纳西语为“吾鲁游翠阁”,是“殉情圣地”之意,殉情就是为情跳崖自杀。

因此,感觉那一定是个很凶险、很恐怖的地方,一定怪石嶙峋,阴风阵阵,鬼影憧憧。

可是,到达后发现并非我想象的那样,那是一处平坦开阔的高山草甸,四周是一望无际、整齐挺拔的云杉林,屏风一样围护着草甸。

因为是早春,山上气温低,草甸上绿草如毡,点缀着朵朵鲜花,与峰顶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俨然一幅清新亮丽的风景画。

不禁疑惑,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是恐怖的“自杀圣地”呢?这就得从纳西族特殊婚恋风俗说起,纳西族的恋爱和结婚是相互分割的,青年男女恋爱完全自由,爱谁、喜欢谁父母决不干涉。

但要与谁结婚,就由不得他们了,必须由父母包办,相爱的人不一定能结婚,不相爱的往往被捆绑成夫妻,造成极大痛苦。

所以,为爱殉情自杀的就格外多。

为什么要到云杉坪来殉情呢?原来,纳西人认为玉龙雪山下面有一个“玉龙第三国”,据《东巴经》记载,玉龙第三国是自由之国、幸福之国,“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鲜果珍品,喝不完的美酒甜奶,用不完的金沙银团,火红斑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玉龙第三国的入口就在云杉坪的下面,情侣在这里殉情,灵魂便可双双进入玉龙第三国,享受在阳间享受不了的美满幸福生活。

所以,婚姻不幸的男女便双双来到这里,先在定情石前结为夫妻,然后相拥跳崖自尽。

说过了“殉情圣地”,还必须说说纳西族特有的一个“情人节”。

一般的情人节都是为未婚男女设立的,而纳西族的这个情人节却是专为已婚男女幽会设立的。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丽江纳西族风俗

丧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后部分地区开始盛行土葬。

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与汉族相同。

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青布大包头,佩大银耳环。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

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习俗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臵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关于纳西族丧葬文化的资料

关于纳西族丧葬文化的资料

关于纳西族丧葬文化的资料第一篇:关于纳西族丧葬文化的资料纳西族的丧葬习俗丽江纳西族的丧葬,是由火葬逐渐改变为土葬的,它在很多方面保存着民族特点。

人将死时,至亲们围优在病者身旁守护。

把米(男丸枚,女七粒),茶叶和碎银少许,用红纸包好,放人奄奄一息的病人口中,并诸东巴或族中长者诵开路经,指引死者灵魂前往祖先住地。

人一断气,全家即嚎陶大哭,派人向亲友报丧,孝子需执香和几枚铜钱到河边“买水”,然后洗尸(男用九碗,女用七碗)。

洗毕,把尸体全身涂上酥油,涣上干净衣服,在耳、鼻、眼角、嘴里塞些棉花,停在堂屋正中的板床上,头朝外,脚朝里,尸身上盏白布单,中压一段土坯,脸上盖一张阴阳白纸,敞开格扇门,床前方桌上。

摆着插有十字交叉筷子的一碗夹生米饭,及茶、酒、内,蛋等祭品。

点灯烧香,举行祭奠,死者的家属披麻(孝子)威孝,跪在死者两旁守灵,每逢近亲来祭奠,都必须以哭泣示哀。

按习惯。

人死后的当晚或次日晚需人棺。

人棺时间、依属相生辰而定,盖棺时,与死者属相相同者要回避。

办丧事择吉日举行,一般有“悬白”“开吊”.“出殡安葬” 等程序。

大多数人家只办二至三天,人们依照死人不能见天的习俗,在天井中搭天棚,地上铺松毛及扎有松枝的“柱坊”。

请本族中能干的长者负责情挥司库、司厨、司礼仪、司水火等从事人员操办丧事。

纳两族认为办丧事是人生第二件大事,所以,即使是卖大牲畜,借帐或典卖田地,也要杀鸡宰猪来招待二、三十桌亲友,耗费很大。

办丧的第一天是“悬白”。

当天清晨,夹家大门前竖立一根几丈高的木杆,在东巴或道士念经和吹鼓手们的哀乐声中,由孝子把买来的“白”(由麻线接连忖圈,外贴彩花纸花。

画,呈圆桶形、有垂穗,中间还有白纸同心,良者有十二节)升于杆顶,让其随风飘荡,表示死者升人乐土。

当晚举行“燃灯”仪式,即由死者的子女在两三个铜盘内,放油及几排棉蕊,跪拜后在灵前点燃,哭泣致哀,为死者照亮通往光祖住地的路程。

之后,村邻亲友们围绕火堆,跳唱“哦仁仁”等哀歌。

丽江玉龙雪山凄美传说

丽江玉龙雪山凄美传说

玉龙雪山凄美传说美丽的纳西女子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深深相爱,却遭到男方父母的极力反对,伤心绝望的开美久命金殉情而死,朱补羽勒盘冲破重重阻挠赶来,已是阴阳两隔。

悲痛之中他燃起熊熊烈火,抱着情人的身体投入火海,双双化为灰烬……开美久命金死后化为“风”神,她在玉龙雪山顶上营造了一个情人的天堂:没有苦难、没有苍老、无比美好的玉龙第三国,专门诱惑失意的情人步她的后尘。

开美久命金和朱补羽勒盘是纳西传说里最早殉情的一对恋人……后来,民间逐渐相传,在丽江玉龙雪山顶上,每到秋分的时候,上天就会撒下万丈阳光,在这一天,所有被阳光照耀过的人们都会获得美丽的爱情和美满的生活!可这招来了善妒的“风”神的嫉妒,因此,每到这天,天空总是乌云密布。

人们的所有梦想都被那厚厚的云层所遮盖。

风神善良的女儿,因为同情渴望美好生活的人们,就在那天,偷偷的把遮在云层里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的阳光剪下一米,撒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山洞中,让那些爱情的勇者,让那些对爱情执着同时又不惧怕困难和危险的人们,可以在那天得到那一米阳光的照耀,而因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是那个一米阳光的美丽传说!一米阳光’是一个典故,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爱情。

意思就是让大家去把握现在可以得到的东西,追求一瞬间的真爱据说丽江的“万丈爱情阳光,你要几米?”:“壮美的玉龙雪山上有一个神秘的山洞,每年只有一米的阳光照进洞中,如果有情侣可以沐浴到这短暂而可贵的阳光,就可以得到永久的爱情……”这个流传于云南丽江的美丽爱情传说,如今演绎成令人心动的现代爱情剧《一米阳光》。

玉龙雪山一侧终年不见阳光,每年的秋天才会照射到一米长短的阳光,而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会得到世上最美的爱情。

据说,在丽江的玉龙雪山顶上,常常在特别偶然的时间,才能看到有一米长的阳光照在上面,那场面非常宁静,非常壮美。

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真正灿烂、终生难忘的爱情一闪即逝,正如这“一米阳光”般短暂!“一辈子无法成就的永恒,或许在某一点便凝成;一辈子无法拥有的灿烂,或许只在那一米之内。

纳西族殉情现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纳西族殉情现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纳西族殉情现象的精神分析解读【摘要】:目前,对我国纳西族发生的殉情现象的解读仅有从社会学角度所做的分析。

心理学的分析是从心理方面对纳西族殉情现象的贴近理解,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纳西族殉情现象。

然而,精神分析的解读仅仅是对这种浪漫的自杀现象的一种解释,一种尝试。

【关键词】:纳西族;殉情;精神分析一、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学解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殉情现象普遍存在于四川、云南地区的纳西族。

[1]丽江县纳西族的殉情最为惨烈,因此,丽江一度被一些西方人称为”世界殉情之都”、”亚洲殉情王国”等。

从1723年,清政府开始在丽江”改土归流”,强制实施”以夏变夷”的民族政策,纳西族的殉情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性悲剧。

自解放后,殉情人数锐减,渐至罕见。

五六十年代,殉情事件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直至七八十年代,丽江地区仍有零星的殉情事件发生,但也只是纳西族殉情现象的余音了。

纳西族学者杨福泉指出,在元朝以前丽江地区并未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元明两朝实施的”顺俗施政”的民族政策也没有对纳西族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

[2]直到清朝,清政府实施”改土归流”、”以夏变夷”的政策,强制性的变革纳西族婚丧嫁娶甚至服饰上的民族习俗,与纳西族传统民俗严重冲突。

这种政治变革所致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变迁是最早导致纳西族殉情悲剧的原因。

在变俗之前,男女交往及性爱都有相当大的自由,在强制性的移风易俗政策冲击下形成了二元婚恋形态”婚前恋爱自由, 婚姻不自由”,也形成了殉情的习俗。

另一方面,纳西族神话中的英雄都没有最终得到长生不老药,纳西族人也理性地接受了死亡是无法回避的这一事实。

[3]他们相信死后的彼岸世界--”山中灵界”,世俗生活气息浓而神灵气息淡,纳西族人在那里过着平和安详的田园生活。

殉情者所向往的”雾路游翠郭”(意为,雪山上殉情者居住之地),其性质类似于”山中灵界”,是殉情男女的理想国,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恋爱,永远年轻不老,这样美好的彼岸世界是殉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略论艺术与纳西人的殉情悲剧之关系

略论艺术与纳西人的殉情悲剧之关系

略论艺术与纳西人的殉情悲剧之关系一歌与诗中完成的人生悲剧世界上各民族的殉情可能五花八门,但恐怕唯有纳西族的殉情大都是在歌与诗中进行,诗歌与音乐自始至终与殉情的整个过程相伴随,殉情可以说是在歌与诗中完成的人生悲剧㊂久而久之,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吟唱调 骨泣 和民间乐器口弦就成为与殉情密切相关的两种音乐形式㊂骨泣 (gguq qil)是纳西语, 骨 意为痛㊁痛苦㊁悲伤, 泣 意为歌吟,特别指吟唱心中的痛苦悲伤㊂因此, 骨泣 有悲痛吟唱㊁吟诉悲苦㊁长歌当哭之意㊂ 骨泣 调旋律郁怨,声调凄哀,颤音和装饰音特别多,节奏比较自由㊂听 骨泣 调,即使不懂所唱歌词内容,也会很快使人感受到一种幽幽深沉的叹息㊁哭诉人间悲苦的印象㊂它是一种咏叹和诉说式的歌调,摄人心魄㊂歌者可按吟唱过程中自己内心情感心绪的发展,将歌吟的声音拖长或缩短㊂把吟唱的声音拖长时,声音苍凉而凄切,如悲风长鸣,暗泉呜咽㊂这种 骨泣 调凄伤悲凉的风格是非常独特的㊂在传统东巴音乐中没有这种音乐风格,与其他各地纳西族民间流行的几种歌调形式如 哦孟达 哦热热 四喂喂 阿丽丽 喂喂调 的风格也差异很大,是一种特别用于吟唱悲歌的民间调㊂在纳西族的歌唱传统中,历代相传,基本定型的那些民歌,称为 悲 (bee与汉语的 歌 或 调 意义相似),又因其一些情节或唱词多为歌手们在即兴演唱时作典故引用,故又含有 谱 或 典 的意思㊂传统调依其所表达的内容分类,有 考悲 (kaq bee,盘歌)㊁ 游悲 (yeq bee,殉情调)㊁ 花华悲 (huahuaq bee,欢乐调)等㊂故传统调又称为 大调 ㊂在民间传唱中,大调都配合某种特定的曲调流传,而这种493纳西学新论曲调都与大调的内容和情感特点相吻合㊂ 骨泣 是一种悲哀凄伤的调子,因此就专门用来吟唱以诉苦情为主的那些民歌㊂从 骨泣 调所吟唱的内容分析,它主要是在清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与纳西族殉情悲剧的大量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可能就是殉情悲剧的产物㊂据大东乡老东巴和士诚讲, 骨泣 调在大东又被称为 毗仔游仔 cee zzer yeq zzer 毗 (cee)指自缢殉情者, 游 (yeq)指一切殉情者, 仔 (zzer)意为 唱 ,这个短语意为 殉情者的歌调 ㊂可见 骨泣 调与殉情之间的关系密切㊂殉情者们用这种凄切忧伤的歌调倾诉心中的痛苦哀怨,所有的殉情调 游悲 (yeq bee)都是用 骨泣 调吟唱的㊂其他倾诉苦情的一些短歌和传统大调如‘逃到美好的地方“‘逃婚调“也用 骨泣 调吟唱㊂ 骨泣 调是男女二人对唱,一问一答,相互诉苦情,相互宽慰㊂因其内容多是倾诉爱情婚姻和生活的痛苦,内容触犯到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因此, 骨泣 调被视为有伤风化的歌调,过去普遍有母亲不让女儿唱,丈夫不让妻子唱的事以及兄弟姐妹不能对唱,不能在家里唱等规矩㊂因此,想唱 骨泣 调的青年男女往往避开家人,到山野郊外去唱㊂骨泣 调为殉情者沟通心灵㊁深化感情搭起了一座桥梁㊂他们用这种悲伤的歌调倾诉郁结心头的心情意绪㊂凡是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不如意之事的青年男女,特别是碰到包办婚姻痛苦的青年人,都用 骨泣 调向自己的恋人或初识的异性伴侣倾诉自己的痛苦,有不少青年男女是在对唱 骨泣 调时相识,越唱越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相互同情对方的身世命运,最后在 骨泣 调中相约去殉情㊂因此,在过去,父母亲对子女去听唱 骨泣 调十分忌讳,怕有不测㊂据老人们讲,过去,青年男女常常在山间野外听唱 骨泣 ㊂当好歌手对唱 骨泣 时,众人凝神细听,唱到极伤心处,歌手哽咽,听众泪下,常常有歌者听者泣不成声的场面㊂上面讲到人们忌讳在深山里 骨泣 ,即因这种歌调极易触动人们悲哀情绪的心弦,也正因为此,它为众多青年男女所钟爱,成为传递心声的主要歌调,成为殉情者之间的一种音乐媒介㊂纳西族的口弦是殉情悲剧的另一重要音乐媒介,它的产生远远早于 骨泣 调㊂在东巴经作品里和民间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口弦的传说㊂我们在上面引述了一些年轻人在山林旷野听到神秘的口弦声后去殉情的传说,这种传说是相当多的㊂可见口弦在殉情悲剧中的神秘含义㊂过去,口弦是情侣之间一种重要的定情信物,当一方送口弦给意中人,对方接受了,就说明愿意与之恋爱㊂我小时候,逢年过节,在丽江古城常常可见来自四面八方的著名歌手云集四方街吟唱 骨泣 的盛大场面,身着民族盛装的纳西青年一个个紧挨着坐在古城大石桥两边的护栏石上,男女各坐一边,以口弦相互对奏,那时不知道这些乡下青年弹奏的是什么调子,只是觉得那很少停歇的音调如深山中的小溪絮语,轻风动叶,很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和浓浓的神秘感㊂我在后来的田野调查中曾处处留意作为殉情媒介的这两种音乐形式的盛衰, 骨泣 调倒还比较风行,各地都有高手㊂在乡村集会上,还可以时常看到来自各村的歌手来斗歌赛歌,有的甚至在家里也举行 骨泣 歌会㊂在山野,也能经常听到牧人在用 骨泣 调悠悠地唱着似乎是倾诉给风和云或是山峦林莽的歌㊂前几年,每逢年节庆典,四乡农民云集丽江古城,这里一团,那里一伙,到处都有人在用 骨泣 调吟唱人生悲欢离合㊁历史沧桑和民情风俗㊂若非特别邀请老歌手来吟唱 游悲 大调,现在已很少有人吟唱这种往日风行纳西古王国的大悲歌了㊂在丽江塔城乡依陇㊁洛固(今属于玉龙县)的几个山村,我听几个纳西女子和小伙子用口弦弹奏过殉情调,尽管他们已经弹奏不出过去那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尚能弹奏出殉情调中的一些美丽片断,音调凄清而幽怨㊁悲伤,似乎可以在寂静的月色清辉和震颤的音波中触摸到过去那一个个早已飘逝的纯情而不幸的青春之魂㊂他们短暂的一生曾与这山中的竹片口弦相依相伴,生死与共㊂他们的惊世骇俗之举与竹弦的清韵相融成世上一首首朴素而纯情的爱之悲曲㊂纳西族的口弦称为 阔阔 (kue kueq),约长13厘米,宽约0.5厘米,用竹制成,中间挖一道槽,刻一片簧㊂有单口弦和二片口弦两种,以二片口弦为多㊂吹奏时将口弦对准口腔用手指轻轻拨弹,声音在口腔里起到共鸣,以气息的调节使音色加以变化㊂吹奏者将即兴创作的词以五言诗的形式,按口弦传统调式,以气息调节口弦声表达出来㊂相传口弦调有77种,比较流行的有 蜜蜂过江 铜壶滴水 狗追马鹿 鹤舞鹤咳 鱼水相会 母女夜话 牧人数羊 赶马牧羊 等㊂古时,口弦是纳西族喜闻乐见的乐器,弹者众多,并未与殉情有某种593略论艺术与纳西人的殉情悲剧之关系。

《东巴经》中关于殉情的记载

《东巴经》中关于殉情的记载

《东巴经》中关于殉情的记载
前几个月去云南演出,事后一起去了丽江参观游览。

经过导游的介绍,突然觉得对丽江的“殉情”颇有感触
在纳西族的人们看来,死了以后就会回到没有出生的地方去了
青年男女很相恋,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如果父母不同意,两人就会带上喜欢吃的东西,告别朋友,去玉龙雪山玩几天,然后服用当地的叫“断肠草”的毒药,两人就很安静的离开了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里的表演,也触动了我。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

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

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这是记载在《东巴经》中的故事。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发生过六对男女集体殉情的事情。

曾几何时,殉情成为痴情男女论证“真爱”的最严厉考验。

在这种行为中有着沁人心魂的悲壮美。

2023年度论纳西族的殉情现象

2023年度论纳西族的殉情现象

2023年度论纳西族的殉情现象2023年,纳西族的殉情现象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殉情,是纳西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指的是因爱而死的行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操表达。

然而,殉情现象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现象,甚至被法律明确禁止。

那么,为何纳西族的殉情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呢?一方面,纳西族的殉情现象与纳西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古以来,纳西族一直将情感表达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而殉情则被视为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

在纳西族的文化传统中,殉情并不是简单的自杀行为,而是表达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对于纳西族的年轻人来说,殉情仍是一种美德的象征,甚至有一些年轻人会为展现自己的坚定信仰和爱情,特意选择殉情。

另一方面,殉情现象也与纳西族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纳西族逐渐融入现代化生活方式中,但是传统文化、社会关系和价值观仍然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社会中。

纳西族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和身边的人,往往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决策,他们往往被传统和家庭的观念所约束,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态度也更加理性和保守,殉情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很容易被传承和赞美。

然而,纳西族的殉情现象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安全问题。

殉情者往往选择在奔驰的流水线、陡峭的山岭、深谷峡谷等危险的场所自杀,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险甚至死亡。

其次,殉情行为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文化健康。

殉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被认为是有违社会伦理和法律规定的,有悖于当代文明文化发展趋势,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要是加强对殉情现象的宣传和引导。

宣传负面信息,引导年轻人理性看待爱情与生命,推广现代化、开放化、科学化的思想,培养健康的文化观念。

其次,加强社会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宣传和鼓励殉情的不良行为。

最后,还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询方面给年轻人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对待爱情与生命的观念。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殉情之都:云岭深处生命与爱的自由王国

初中语文文摘社会殉情之都:云岭深处生命与爱的自由王国

殉情之都:云岭深处生命与爱的自由王国坐落在滇西北的丽江,曾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

由于云贵高原崇山峻岭的阻隔,它长时期被外面的世界深深遗忘了。

住在那里的纳西人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大研古镇、白沙古镇、束河古镇、石鼓古镇、宝山石头城都已经扬名世界;今天,玉龙雪山、虎跳峡、金沙江、纳西古乐不再是人们陌生的名词,丽江也成了名闻天下的世界遗产地和旅游接待地。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会或早或晚注意到丽江。

每一个对丽江感兴趣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很多人关注它是因为历史上那里曾经是殉情之都。

殉情是一个充满了惆怅意味的词,带着凌厉的杀伤力,像白衣上的血迹一样醒目而端庄。

我们不敢直视它神圣的光芒,以免被那种纯洁无瑕的火焰灼伤。

年轻生命的不辞而别打动了平淡的日常生活,把我们从有条不紊的轨道上抽离出来,让人们重温生命超凡脱俗的气质与不可靠近的尊严。

从某些角度去看,生命的确是一个无法分享的过程,所有的骄傲都植根于卑微,就像一切都从大地孕育而生,它们消失的时候依然散留着尊严的香气。

殉情的历史及传说纳西先民从中国版图西北部经过了漫长的迁徙,最终在金沙江流域停止了漂泊,由游牧民族开始演变为农耕民族,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1500百年。

古老的东巴经书中有一部叫《鲁般鲁绕》的经典描写了最早的一次殉情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的青年男女们成群结队居住在高山上集体放牧,他们不愿意放弃自由自在的生活,当他们的父母要把他们带回家去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集体逃亡了。

他们的父母不仅安稳地过着田园牧歌自给自足的生活,而且遵守着严格的道德规则。

为了让儿女们就范,他们开始追寻逃亡者。

更奇特的是,典籍与传说都把主人公的殉情自尽归结于受了情死鬼的诱惑,甚至还认定存在一个独立的情死者王国,纳西语叫乌鲁游翠阁,民间习惯称它为玉龙第三国,来作为情死者鲜花烂漫栖息缠绵之地。

一部古代经典往往是一个民族历史命运的浓缩。

很多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动人魂魄的爱情故事却流传到了今天:逃亡者中一对恋人康美久命金和朱古羽勒排被冲散了,分别被家人带回家中,两人失去了联系。

丽江后面(十一)

丽江后面(十一)

丽江后面(十一)以前我(老尹)在书上看过关于纳西人殉情文化的论述,殉情是纳西人的一种古老的浪漫传统,我理解就是对那种正式的规范的婚姻的一种诗意的反抗,使爱情回到她的荒原时代去。

纳西古代诗歌热情地歌吟过这种爱情的荒原时代――“白天无蝇飞,夜晚无蚊咬;云在青杉屋,地铺红绿毡;白鹿当耕牛,红虎做乘骑;雉鸡当晨鸡,狐狸做随犬;织下一件衣,一世穿不完;播下一季种,一世吃不完;春天布谷叫,夏天百花开;男耳笛音脆,姑娘弦声扬……”青年男女常会几对恋人一起相约殉情。

我一直以为这些殉情者都是为爱情而死的处男处女,老尹告诉我,殉情者也有结过婚的,六几年,黑龙潭的一栋楼上,一个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跑上去殉情,住了好几天,公园的人一点都不知道,后来这两个人一把火把楼烧了才发现。

老尹告诉我,殉情的人并不是立即就去死,浪漫得很,两个要殉情了,就约好跑到风景好不为人知的地方,丽江多的是这种地方,砍些树围起来,做个家,俩个要在一起住十多天,才殉情,殉情前还要剪下一缕头发,送给对方,也有住了几天,不想死了,又跑回来的。

下里都在一座山头上,进村就是一棵巨大的香油树,把一片山坡装修得像个吊着绿色顶的大厅。

一位老婆婆在地上放了一块棕毯,躺在树下。

这棵大树下就是东巴的祭天台。

老婆婆的儿子在一个大城市的医院当副院长,他把母亲的户口转到了那个城市,并把老婆婆接过去,但老人在电冰箱、微波炉、卫生间、电视、洗衣机、席梦思……中间住了几个月,又回来了,成了在故乡没有户口的人。

每天躺在着香油树底下,像是树上落下来的一片叶子。

我进她的屋看了看,火塘旁边有一床睡觉的褥子,还有两只旧的木箱子,一个装着米,另一个装着几个鸡蛋。

梁上挂着一块腊肉,一只母鸡在不停地叫唤着。

和振兴过来叫我们去吃饭,他是下里都村最优秀的木匠。

这个村的木匠在丽江很有名,每一家都有人在搞雕花窗子,雕得好窗子的拿到丽江一扇可以卖一千多元,一般的也要卖三百多,和振兴雕得最好,他家世代都是木匠,他雕一个窗子要用30多种凿子,四五天的工夫,一般是农闲时才搞,农忙就不搞了。

纳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纳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纳西族婚俗中的“殉情”究竟是怎么回事>殉情是丽江纳西族婚姻关系中突出的现象,丽江纳西族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过年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

男青年在姑娘门前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借此达到交往的目的。

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

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纳西语称为“命若货”。

然而,纳西族的婚姻在1723年的改土归流之后已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法定夫妻,不是老头陪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姑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于是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时,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至玉龙雪山或者是村寨周围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情死的方法:用一根绳双双吊在一起;或在一棵树上各自吊死;两人用绳子仅仅拴在一起,互拥着跳水而亡;同服毒药(草乌)或鸦片自杀等等。

丽江的确称的上是世界上的“殉情之都”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徒记),并把它作为超度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

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

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社会学期末论文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姓名:陈敏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10级行政管理
年级:三年级
学号:L01014042
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陈敏
摘要:在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曾经是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以至于外人将丽江成为“殉情之都”。

这种殉情之风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改土归流后与原有的自由婚姻相冲突的包办婚姻,对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的纳西东巴教,封建礼仪压迫下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心理。

如今,在新时代下殉情之风已成为过去,但它作为纳西族的过去,仍然是每个爱好纳西族必定要了解和尤为关注的方面。

关键字:纳西族,殉情,改土归流,东巴教,心理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的作者谷雪儿这样评价过纳西族-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悲剧;羞涩与奔放的民族。

也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大部分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它用历史演绎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殉情文化。

丽江这个被成为世界的殉情之都的地方,就是纳西族源远流长的悲剧情节所在之地。

家家都可以数出其家庭成员中一两个殉情死去的。

不得不悲叹的是,这是何等让活着的人伤心的荣耀。

殉情,为爱情而自杀的行为。

在丽江纳西族的社会里,他们用生命解释着这个词,将由于生所带来的痛苦,寄托在对死后环境的迷恋,信任和向往上。

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殉情的美好传说。

传说"久命"是第一个为爱情而死去的人,她与"羽排"相亲相爱,但受到羽排父母的阻挠。

久命虽作了种种努力,但都无济于事,绝望之时,她愤然死去,被居住在玉龙第三国的爱神"游主"接纳,在那里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后来羽排赶来,也跟着到玉龙第三国去。

久命与羽排,便在处处开满鲜花的爱神的国度里生活。

在《纳西人的最后殉情》中如此描述了他们的殉情之后的美好生活。

“久命和羽排,肩并肩来心连心;走也走到自由的国度,来呀来到幸福的乐园。

名眼看到晶莹的银龙,快脚踏上软绵的碧毯;巧手采着艳丽的鲜花,步入白云缭绕的乐园。

这里有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里有吃不完的鲜果珍品;这里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这里有用不完的金沙银团。

火红拌虎当乘骑,银角花鹿来耕耘;宽耳狐狸
做猎犬,花尾锦鸡来报晓。

自己苦呀自己得享受,自己放牧自己得温饱;织一件呀一代穿不烂,播一季呀一世吃不完。


第一次听完这个传说的时候,笔者并没有就殉情文化这方面想太多。

而仅仅以女性身份,对于“久命”这样的的纳西女子,在死亡问题上,也象在其它问题上一样,扮演敢做敢为,敢恨敢爱的主动角色的很是敬佩。

后来也了解到,在这种殉情文化中,以女子居多且殉情意志较男子坚定的现象打破了比较自杀学中性别差异的“男之即遂,女之未遂”的原则。

纳西族女子不愧素以刚烈勇敢著称,也只有这样的纳西女子才得形成以今日纳西族独有的殉情文化。

殉情的核心是情,原因是爱,方式是死。

简言之就是,因为爱情,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一起,于是男女相约,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然后自杀,这就是古老的纳西殉情风俗。

殉情是有一个相约过程,一人主动提出,另一人愿意随他(她)而去。

有时还向亲密朋友告别,朋友亦为其保密。

殉情前,两人尽可能地买些东西,作好充分准备。

殉情过程,也是殉情者最后享乐的过程,她们在选择好的地点吃喝玩乐,穿上新衣裳,向生命作最后的诀别。

然后将钱币撒在周围(据说那样可以阻止野兽撕扯尸体),双双相拥相抱,上吊,服毒或跳崖,以求同归于尽。

纳西族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偏爱殉情,从而形成了纳西殉情风俗?殉情作为一种追求爱情的方式,对于殉情者来说,可能只是一次冲动,一次失误,一种解脱;但对生者来说,莫过于巨大的悲痛。

纳西族人又怎会偏爱这种殉情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纳西族这种独特的殉情文化。

一.改土归流
首先,这要从清代雍正元年的改土归流说起。

虽然最初零星的殉情事件的产生是在元代,但真正呈现潮流化发展趋势的时段是在清代,关于殉情的历史记载,也是首次见于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凌云南通志。

言归正传,在改土归流之后,婚姻变成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

法定夫妻,不是老头配着妙龄少女,就是包办的姑舅表兄妹,双方没有任何感情可言。

这也硬生生的拆散了一些热恋着的男女青年,他们无法获得婚姻自由,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下生活,岂不是度日如年。

于是他们便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相约至玉龙雪山或者是村寨周围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纳西族最初作为“随畜迁,毋常处”的游牧民族,有着自由奔放的传统习俗。

相对应的自由奔放的婚姻恋爱观也就代代相承。

而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汉文化,他们失去了选择婚姻的权利。

当个人不想违背自己的意志与屈从变迁后的社会体制及其与体制融为一体的外来文化规范,在个人既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又因为个人需求和欲望的实现受到了社会的制约的前提下,殉情事件频频发生。

曾经纳西族婚前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到改土归流之后,婚前恋爱自由,婚姻不自由。

这之间的反差的直接诱因是改土归流。

丽江纳西族的古已有之的民风是:男女在结婚前,有社交的自由,各种节日和大小庙会,姑娘们相约同去游玩,小伙子也结队出门,手持柳枝在路旁等候,依据传统风俗,过年要带些米花糖,糕饼之类在身边,以分赠给向自己讨吃的小伙子。

男青年在姑娘门前路过时,向自己看中的姑娘讨东西吃,借此达到交往的目的。

节日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河边相会,并通过弹口弦,唱调子,表示情意。

但男女不能面对面和肩靠肩坐在一起,一般需要隔一道水沟或一簇茨蓬,至少也要相隔两三米才能交谈或唱和。

情投意合的男女常常私订婚约。

婚恋制度改造之后,婚姻现实与婚前的恋爱自由相矛盾。

婚姻变成由父母包办,本人无选择配偶的权利。

彼此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却要跟不爱的人生活,生儿育女,情不甘,心不愿。

或许很多人会被这样的婚姻现实所麻痹,但敢爱敢恨的纳西的年轻人,不畏惧选择殉情这种方式以此表达对婚姻现实的反抗和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二.东巴教
其次,文化总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纳西族,他们信仰东巴教。

在宗教领域,对于殉情一直以来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殉情而死的人,不仅不谴责,不轻视,反而认为是勇敢,舆论上给予同情。

东巴教还专门为殉情者举行“祭风仪式”,把情死的灵魂送到情死鬼集中居住的地方。

他们还为死者设计身份的归宿,将其送到“雾路游翠都”-亡魂的栖息之所。

东巴教的这种超度仪式,对人的心理起到强烈的暗示效果,使参加祭风仪式的青年,接受暗示,使殉情行为在其思维中合理化。

笔者认为,这种独具蛊惑的仪式与殉情之风息息
相关。

在祭风仪式影响下,除去青年男女结伴情死,也不乏东巴祭司殉情事件。

针对东巴祭司也频频殉情,作为东巴祭司,他是与神灵沟通的智者,是理性与智慧的象征,在面对死,面对情死时依然表现出他们决绝的一面。

可以说,殉情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无处不在,受“祭风仪式”影响,使殉情行为在其思维中合理化的说明。

三.心理原因
最后,要将丽江纳西族殉情这种社会现象与这个民族形成的普遍的心理素质联系起来。

在纳西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素质。

对纳西族影响最大的儒家文化,对人们言行规范的严格限制使得纳西族形成了要求个人的言行举止要与众人一致,不能有稍微的越轨和偏离,稍有越轨,便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的心态,从而在遇到越轨之事时,容易失去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形成自寻短见的社会风气。

很多人,一旦自己有了越轨行为,在各种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下,就很容易产生畏惧别人议论之情绪,走上自杀的极端。

纳西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突然被中止婚姻自由,虽然受着儒家伦理规范和儒家规范的强烈制约,但其心理素质仍存有对自由的向往和行动,担忧承受不住外界压力和自我内心谴责的干扰,在面对不能与相爱的人结成夫妻,却被迫与不爱的人成家育人的情况下,从而内心产生厌世的情绪而迫于世事无奈选择了殉情。

综上所诉,纳西族社会的殉情文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宗教,以及心理的原因。

可是一种文化的形成绝不是几种单一因素的简单组合,笔者这里只是就自己认为最为代表性的三种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

在当代,婚姻自由已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下,丽江纳西族社会也不再是滋养殉情的土壤,殉情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和古老的话题。

但纳西族和殉情文化的神秘,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集在丽江纳西族,缅怀那些纳西殉情文化而葬身的男男女女们。

参考文献:
[1]谷雪儿, 纳西人的的最后殉情[M],2007
[2]沈玉菲,纳西族宗教殉葬死亡仪式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二期
[3]徐畅,纳西族殉情原因初探[A],文史研究,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