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合集下载

浅析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

浅析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

39艺术论丛浅析吴冠中绘画的抽象美刘明明海南大学园林学院摘要:吴冠中的绘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是因为其对美之追求的执着精神。

在当代艺术中,各种哲学思辨和主义流派泛滥,为了能够脱颖而出,无不极力模仿、臆造某种极致的形式或样式,与绘画这一视觉艺术的初衷渐行渐远,甚至与“美”无关,与“视觉无关”,而吴冠中却不为所动,不拘形式,始终执着于对“美”的追求,最终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

本文着重研究吴冠中绘画艺术的美的形式,从点构成、线构成、面构成及点线面结合构成视角分析吴冠中绘画作品的抽象美;从疏密对比、重复构成等形式分析其作品的形式美。

关键词:吴冠中绘画;抽象美;形式美吴冠中的绘画既吸收古今中外艺术精华,又不同于古今中外某一家的面貌而独成一派,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色。

吴冠中西学时正是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盛行,他深受抽象的现代艺术影响,使得他的绘画不可避免的有抽象美的面貌;他以独到的艺术感悟能力,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形式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极力推崇艺术形式美的独立意义;吴冠中的绘画讲究视觉的美和愉悦,同时他又在意作品的被欣赏和接受度。

“抽象”,与“具象”相对,是指对具体形象进行归纳概括,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吴冠中在文章《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这些因素和条件脱离了物象,是抽象的了。

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抽象美的探索。

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抽象美和形式美的喜爱是本能的。

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美术属视觉,赏心悦目是关键,本来是起源于模仿客观对象,但除描绘的像不像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个美不美的问题。

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对象本身就存在美不美的问题”。

[1]“人们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塞尚)绘画作品再现自然的功能被照相机所取代,抽象作品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充满激情和想象,是画家在自然写生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通过点、线、面和黑、白、灰为主要表现抽象美的手法,通过音乐般的律动感受画面的节奏感。

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

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2/03++TEXT/宋亮亮试论吴冠中绘画思想之抽象美与形式美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的吴冠中,是杰出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先生的绘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等造形来诠释自然之美。

其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

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等数十种。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

而在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吴冠中先生所提出的抽象美与形式美无疑是对其艺术理论精髓的诠释,本文就这两点作以分析:首先,学术界最为关注的是吴冠中在1979——1980年间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与《关于抽象美》两篇文章,由此掀起了对固有艺术形式审美的反思。

这场由他而起的画坛理论争辩,揭开了中国绘画现代表现形式探索的一页。

其主要论点是:“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受是本能的”。

与此同时,他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结构特点与形式框架,并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创造了富有中国审美内涵的现代抽象画形式风格,对今后中国画坛表现形式上的探索与追求起到了拓荒作用。

这一切源自于他对艺术形式表现的中西融贯的丰厚学识。

其次,用“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讨论吴冠中的形式美、抽象美,一定要先从吴冠中为自己设的底线开始,作画一定要有形象是吴冠中的主张,所以他的形式美和抽象美是和形象在一起。

“风筝不断线”和“笔墨等于零”是吴冠中最著名的话语,但“笔墨等于零”其实是吴冠中反对笔墨的独立化发展的一句话,即绘画要有形像而不能完全抽象。

浅谈山水画中的抽象造型

浅谈山水画中的抽象造型

浅谈山水画中的抽象造型王天真 2319 待学问中国画的造型不同于其他画种,始终着保持着以线造型的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强化了线的表现功能。

写意画是要求作品通过简练的笔墨,运用想象和概括能力,描绘出物象的形神,表现作者所欲营造的意境,体现万物的理法。

面对自然物象,画家都是从观察、认识、熟悉到了解。

作画也从写生、写形、写意到写神逐步深入。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多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

一幅画中,三笔不少,五笔不多的简括,对象生命的体现,既有生活,又有强烈感受。

同时笔墨要美,某种程度上抽象因素要大,才能很好的表现出物象内在的生命力、人为精神和中国哲理的内涵等。

中国画的难度也在于此,以极简极概括之笔墨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和美感。

在山水画学习及创作过程中,要更好体现画家主观想象与实际山水的结合,“师法自然”,进而达到师造化的境界,是每个画家的最高追求。

近几年在山水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发现写意山水画中大量的抽象因素直接影响山水画的创作。

抽象造型一词的“抽象”原指“提炼”““去除”,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造型”是指创造物体形象,抽象造型绘画艺术是通过抛开了物象的结构和特征,借助形象不明确的点、线、面来表现形式美,来预示某种哲学思想。

而写意山水画,是画家根据自然山水的结构特征和自我感受,创造出一种可辨别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或带有一定形象暗示的艺术符号,它包括了具象的造型因素和抽象的造型意味,即有象可据随心“造型”就是以意取“象”,达到主观和客观,情和理的统一。

其象为意中之象。

写意山水在某些画面的造型中所表现的抽象造型中,如模糊朦胧的墨块、留白,以及程式化造型的画法都含有抽象造型的意味。

因为写意山水画是意向造型艺术有象的造型,而抽象造型艺术无象的造型。

写意山水画中抽象造型的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

抽象—美的境界

抽象—美的境界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形象、色彩去表现有声美的境界关于抽象性绘画有无形象的问题,我在《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中曾有过论述。

这里就不重复了,形象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作为视觉三恒要素之一与色彩、声音构成美的整体,任何否定艺术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蒙德里安的几个色块,也同样构成了视觉形象。

因为几个色彩方块也是自然界中形象之所在。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来到一片高低不平的山丘,我一眼望去,远方出现几个红、黄、蓝、绿所组成的块状图案,我感到很神奇,走近一看,原来是由开着同样颜色的花家族所组成的几片色块。

当然,蒙德里安创作“红、黄、蓝”色块的目的,可能并不在于把审美者的思维带到具象的世界。

但是,任何抽象的绘画,任何视觉的反映,都不能脱离人们现实视觉立体空间的具体形象,无论现实的直接表现,还是抽象的,超现实的或潜在意识的表现,形象都是绘画艺术的主体。

任何否定形象的说法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

抽象性绘画既然不排除形象、色彩、那么也就不排除对现实有声空间的表现。

抽象性绘画同样是通过抽象的色彩、形象去表现带有抽象性声音的空间。

那么,抽象性绘画的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说抽象性绘画的声,可以分为有声的抽象和“无声”的抽象两种。

所谓抽象性绘画,其定义是相对的。

关于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种是对抽象的哲学理解。

它是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

这里讲的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的手段。

如关于对“人”这一概念的抽象,不管黄种人,还是黑种人、白种人,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更不管是大人还是小人,凡是有思维,并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就是人。

同样我们在绘画中,用一个红色的圆形来表示太阳,用一个黄色的月牙表示月亮,这种形式的本身也是一种抽象。

通过绘画的形式,刻画出一种具有女性特征的人体画,来表现生命也叫抽象,用几条线描给出山的特征也叫抽象。

这种抽象是我们平时讲的,正常的哲学抽象。

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
哎呀,说起现代绘画艺术噻,那可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脑壳都转不过弯来。

你看看那些抽象画,颜色一抹一抹的,形状也是奇奇怪怪的,有时候看半天都不晓得画的是啥子。

但是,这正是现代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它就是要打破常规,挑战你的视觉和思维。

抽象艺术,就像是画家们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藏得深深的,让我们去猜,去感受。

你看那些线条,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有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它们就像是画家的手指,在画布上跳舞,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颜色也是抽象画的一大特色。

红的、蓝的、黄的、绿的,各种颜色混在一起,就像是调色盘被打翻了一样。

这些颜色,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们还代表着画家的情感,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冷静深沉,有的忧郁悲伤。

抽象艺术,它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追求情感的表达。

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把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让我们去感受,去共鸣。

这种艺术形式,虽然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它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和自由。

所以说,现代绘画艺术的抽象表达,就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它让我们在色彩和线条的海洋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虽然有时候我们看不懂,但是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不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吗?。

谈影像时代抽象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谈影像时代抽象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谈影像时代抽象绘画艺术的形式美2019-09-13摘要:艺术作品的形式被认为是艺术表达的语⾔符号。

在绘画艺术中,通过对点、线、⾯、⾊彩以及构图等绘画形式在画⾯空间上的合乎规律的排列组合,从⽽使得主体产⽣审美冲动,这样的形式规律就被认为是形式美。

抽象绘画强调艺术由两部分构成:⼀是构图,⼆是形状,这两部分通过有序组合形成整体协调。

影像时代的形式美诉求在抽象绘画那⾥得到了极致的表达,但是依赖于抽象绘画本⾝则⽆法达到纯粹的美。

影像绘画在对完全抽象反思的同时,仍然坚持了形式美的道理,因此影像绘画从具象开始,然后依然⾛向了抽象。

关键词:形式美;…抽象绘画;影像时代艺术在起源上往往兼具实⽤性与审美愉悦,例如岩画就被认为是有着叙事、教育等实⽤性意义与审美意义。

然⽽,美是艺术的特殊的⽬的,如果放弃了美,艺术就不再是艺术了(宗⽩华,美学散步,上海⼈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进步就体现在提升审美意义⽽降低实⽤性意义的过程之中。

⼀、绘画作为纯粹的艺术美在于形式,这⼤概是东西⽅艺术理论家们的共同认识。

形式被认为是艺术表达的语⾔符号。

在绘画艺术中,通过对点、线、⾯、⾊彩以及构图等绘画形式在画⾯空间上的合乎规律的排列组合,从⽽使得主体产⽣审美冲动,这样的形式规律就被认为是形式美或者形式美法则。

西⽅艺术史上对形式美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将世界解释为数以及数的关系,甚⾄图形也被分解为数,诸如三⾓形数、正⽅形数,等等。

⽐例与和谐很⾃然地就成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的形式原则。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柏拉图强调美在于普遍性与永恒性,提出形式美是绝对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美不过是美的理念(形式美)的模仿和分有,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

柏拉图具体地说明了形式美在于图形的⼏何形状的美:“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所了解的关于动物或绘画的美,⽽是直线和圆以及⽤尺、规和矩做出直线和圆所形成的平⾯形和⽴体形。

艺术表现:书画中的抽象与具象

艺术表现:书画中的抽象与具象

艺术表现:书画中的抽象与具象艺术是一种通过创造性表达来呈现美感和思想的方式。

在书画艺术中,艺术家常常运用抽象和具象的手法来传达其想法和情感。

抽象和具象是两种不同的视觉表达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

本文将探讨书画艺术中的抽象与具象,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美学意义。

一、抽象的艺术表现抽象是一种追求形式、色彩和线条的艺术表现方式,它不在乎具象物体的真实再现,而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主题。

抽象艺术通过简化和提炼形象,使观者更加集中于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和内在感受。

在书画中,抽象常常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体现。

艺术家可以运用明亮的色彩组合或者大胆的色块来传达情感或者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比如,梵高的《星夜》中,他用鲜亮的蓝色和黄色组合、扭曲的线条和大胆的笔触,表达了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独特感受。

此外,抽象艺术还可以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

艺术家可以运用自由流动的线条、曲线和几何形状来创造出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的画面。

例如,俄罗斯艺术家康定斯基的《黄、红、蓝》系列作品中,他运用了简单的几何形状和明亮的色彩,创造出了一种非形象的视觉语言,表达了对于纯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抽象艺术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超越了具象形象的限制,更加注重观者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

观者在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进行解读和体验,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共鸣。

二、具象的艺术表现具象是一种通过形象再现来呈现现实场景或者具体事物的艺术表现方式。

具象艺术追求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通过形状、形象和细节的再现来表达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在书画中,具象的表现常常依靠准确的形象再现和细腻的绘画技巧。

艺术家通过对于光影、纹理和空间的处理,创造出逼真的画面效果,使观者感受到细节中的美和力量。

具象艺术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通过准确描绘人物的姿态、表情和动态,表达了对于人性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洞察。

他的作品《蒙娜丽莎》中,通过蒙娜丽莎微笑的面部表情,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引发观者共鸣。

回顾吴冠中谈绘画的形式美、抽象美、笔墨问题与写意精神

回顾吴冠中谈绘画的形式美、抽象美、笔墨问题与写意精神

回顾吴冠中谈绘画的形式美、抽象美、笔墨问题与写意精神如果说吴冠中在三十年当代美术史中,大部分是居于边缘与次要位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三十年中国美术理论史,吴冠中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在三十年美术理论史中,吴冠中的声音几乎是最响亮、最震撼、最具颠覆性的。

吴冠中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即是他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论述与探索,以及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著名论断。

早在1980年代之前,早已觉醒的他即提出了“形式美”与“抽象美”的著名论断,强烈质疑美术界此前流行的“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并在当时的官方美术刊物《美术》杂志连续撰文,引发了全国美术界的震荡,并形成了以吴冠中等为代表的激进派阵营与以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江丰等为代表的保守派阵营的持续论战。

这个论战,对于后来的“85美术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等当代艺术现象的出现作了重要的思想铺垫。

事实上,当时的吴冠中基本上是孤身奋战,舌战群儒,但他却影响、带动了栗宪庭、高明潞、水天中、郎绍君、贾方舟、殷双喜、刘国松等一批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的出现。

虽然关于绘画形式美的讨论已成过去式,但这个理论命题一直到现在,仍未得到学术上的廓清。

为什么吴冠中要提“形式大于内容”呢?为什么在他心目中,绘画的形式美大于一切呢?主要在于,当时的美术界,仍然笼罩于苏联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意识形态之下,尤其是受文革的影响,全国的美术创作,都处于一种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题主宰之下,并对所谓的“具有资产阶级情调的文艺创作”进行理论清算。

吴冠中就是一个典型。

吴冠中自到法国留学接受专业美术教育开始,就一直接受的是西方式的美术教育,并对中国传统的美术观进行了理论反思与批判。

他曾在当时的文章中写道:建国以来,—向是主题先行,绘画成了讲述内容的图解,完全丧失了其作为造型艺术的欣赏本质。

绘画的美主要依靠形式构成,我也极讨厌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但在绘画中讲形式,应大讲特讲,否则便不务正业了。

我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大型美展的评选,深深感到那么多有才华又肯下工夫的优秀青年,工夫不错,全不知形式美的根本作用及其科学规律,视觉的科学规律。

美术创作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特点

美术创作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特点

美术创作中的抽象表现主义特点在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中,抽象表现主义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特点吸引着众多艺术家和观众的目光。

抽象表现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和突破,为美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自由和即兴的创作过程。

艺术家们不再受传统的绘画规则和主题的束缚,而是凭借内心的直觉和情感,在画布上自由地挥洒颜料。

这种创作方式往往没有事先的草图或详细的规划,一切都在创作的瞬间自然而然地发生。

例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滴画”就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

他将画布平铺在地面上,然后提着颜料桶在画布周围走动,通过滴、洒、泼等方式让颜料自由地落在画布上。

这种创作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意外性,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特定时刻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

情感的直接传达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核心特点之一。

艺术家们试图通过作品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潜意识展现给观众,而不是描绘具体的客观事物。

这些情感可能是喜悦、悲伤、愤怒、迷茫等,它们以抽象的形式和色彩呈现在画面上。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常常由几个大色块组成,这些色块所营造出的氛围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情感力量。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不再仅仅是从视觉上接受图像,更是从内心深处与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共鸣。

色彩的大胆运用也是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特点。

艺术家们常常使用鲜艳、强烈、对比鲜明的色彩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冲击力。

这些色彩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和主观感受的象征。

比如,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的作品中,色彩的碰撞和交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活力和动感的力量。

在形式和构图方面,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往往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平衡和和谐的原则。

浅谈抽象绘画

浅谈抽象绘画

浅谈抽象绘画摘要:中国几千年的造型艺术,其根本的造型风格特征是抽象化的具象写照,万物皆有灵,是中国人普遍的信仰,而斤斤计较于对事物外壳描摹的科学精神则来自西方,属于自文艺复兴以来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

我认为绘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画的问题,真正的功夫在画外,要有一个持续不断地研究问题的精神,对绘画一丝不苟,研究绘画,仅仅对材料、技法探究是不够的,我认为工具、材料、技法、知识储备等等都是为个人想法服务的,不能陷在某种工具材料、技法之中,要舍得抛弃,只要有益于画面的就是好的,对画面不利的就要抛弃。

对抽象艺术的评论往往是除了对风格和技巧的说明之后,多半是一些形而上的阐述,加上文艺理论新词汇层出不穷,常常令我们只见云雾不见山,对内涵无从把握,不象对具象绘画的评论,有参照,有根据,对主题无非是社会评论、历史写照和褒贬评价。

关键词:抽象绘画理解特征思考一、对抽象绘画的理解我们熟知的毕加索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抽象画家,从《亚维侬的少女》到《格尔尼卡》再到他晚年的作品,皆为抽象作品,但无一不具创作意图,却又完全不似具象绘画,有明确主题,反映具体现实,造型观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场面,这样的艺术创作,在古代或为了教化,在今天或为了交流。

看抽象画展常常听到观众群中发出这样的议论:“这画,小孩子也能画得出来。

”或者:“这般涂抹算什么艺术。

”诸如此类散论不甚枚举,对错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小孩的确能涂抹出类似的抽象画。

具象绘画给人的快感或愉悦,是因为眼睛找到熟悉的形象,熟悉产生认同,好象内心找到某种亲切的感情一样。

这般的熟悉给人带来了快乐,相反,陌生让人警觉生疑,甚至害怕。

然而,小孩子的抽象画和一名成熟艺术家的抽象画,两者间的确存在着认识领域毫无可比性的质的区别。

二、抽象绘画概念性的特征抽象绘画诞生在20世纪初的西欧。

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无非是纯粹点线面与色彩构成,画面无确定主题,不显解释述说意图,无特写情节、内、布景,无指定时代与历史风貌,对传统约定俗成的规范义无反顾地背弃,画家耽于主观感受的剖析和内心情愫的独白,推崇人个主观想象力的驰骋,抛开依据理论的的习惯,拒绝参照或师承,与自身对话,与陌生交流,追求跨越疆界的自由,而且,抽象画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面是蓄意的,有目的、有动机的创作,是画家进入传统、经历常规后的逃避,是有目的的选择这可绝不是孩子所能做到的。

浅谈绘画艺术的抽象美

浅谈绘画艺术的抽象美

浅谈绘画艺术的抽象美作者:张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期摘要:美术,本来是起源于模仿客观对象吧,但除描写得像不像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有个美不美的问题。

“像”了不一定美,并且对象本身就存在美与不美的差距。

要在客观物象中分析构成其美的因素,将这些形、色、虚实、节奏等等因素抽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这就是抽象美的探索。

关键词:绘画;油画;抽象美作者简介:张超(1982.06-),男,西安美术学院教师。

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

绘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绘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绘画“语言”按照某种样式的观念进行分类。

按照这样的分类,即有所谓“写实”“具象”“表现”“意向”“抽象”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又可进行随机的组合,又有所谓“具象表现”、“抽象表现”,等等.沃林格(德国艺术家)指出‘抽象’的形式……与写实性的形象移情之不同在于‘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不是知性的象征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对于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宋徽宗画的祥龙石以及一些羽毛的纹样,是把握了某些抽象美的特色的。

陈老莲水浒叶子的衣纹组织中更具有独特的抽象美感。

一、绘画始于抽象。

“抽象”这个名词最先来源于哲学,其本意是:从具体事物中舍去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而抽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这就是最基本的概念,这个概念本与艺术无关,如仅从心理学或逻辑学范畴来看,它的含义是相对于“形象”而言的,是个“无形象”的东西。

画家吴冠中同志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抽象是无形象的,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的形象”。

黑格尔曾说:“雕刻所塑造的形象事实上只是具体的人体的一个抽象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对合理的抽象对于造型艺术,对塑造艺术形象是必要的,抽而有象的艺术探索是有利于造型艺术的发展的。

浅析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浅析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形式美

浅析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形式美□盛岚摘要:吴冠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及文学家,他以独特的绘画技艺和理念在国内外画坛享有较高的声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和文艺著作,在油画、中国画、艺术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建树,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

吴冠中将油画技法运用到中国水墨画中,形成了具有独特语言的绘画形式。

同时,他不断探索中西方的绘画形式,追求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表现,进而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该文论述吴冠中对绘画形式美的认识,分析构成绘画形式美的元素。

关键词:吴冠中形式美抽象美艺术语言吴冠中(1919—2010)是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绘画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对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表现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独特的见解。

吴冠中注重形式,他的情感是通过相应的美的形式传达的。

他认为破坏了形式,其中的情感就消失了[]86O因此,他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图1、2)。

一、吴冠中对形式美的认识形式美是自然及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而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当前,人们对形式美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形式美在绘画艺术领域的运用。

吴冠中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绘画艺术中的形式,形式美是他绘画艺术的特色之一,他曾说:“我们这些美术手艺人,我们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们的苦难也在形式之中。

”可见他对绘画形式美的追求和探索,成就了他在当今画坛的地位。

吴冠中认为:“我强调形式美的独立性,希望尽量发挥形式手段,不能安分于'内容决定形式’的窠臼里,但是我个人并不喜爱缺乏意境的形式,也不认为形式就是归宿。

”31这正是吴冠中追求绘画形式美的根本宗旨。

他利用点、线、面、色塑造作品,以此彰显作品的形式美。

在油画创作中,吴冠中善于运用粗细不一的线条,通过线条的穿插与韵律的呈现突出了作品的形式美,以点的豪放挥洒为绘画增添了别样的情趣,进而使点、线相互映衬、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绘画风格。

抽象绘画的美学观点

抽象绘画的美学观点

抽象绘画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观点。

它不受现实世界物象的限制,通过对色彩、线条、形式等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一种与现实脱离的艺术语言和感受。

抽象绘画的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抽象绘画强调形式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传统绘画往往需要以准确和真实的方式描绘物象,而抽象绘画则不拘泥于具体形象的再现,更多地关注艺术家对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这种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使得抽象绘画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色彩和线条的组合,以及形式的转化等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其次,抽象绘画追求的是对内在世界的揭示。

相比于传统绘画的客观再现,抽象绘画更注重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思考。

它通过运用抽象的形式和符号,呈现出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观者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去感受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绘画能够触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从而让人们对自我和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抽象绘画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知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未知和变化的探索和追求越来越重要,而抽象绘画则能够提供一个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视角,让观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现实世界。

同时,一些抽象绘画作品也包含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表达,反映出艺术家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因此,抽象绘画既是对未知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抽象绘画在审美上强调观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观者对于抽象绘画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诠释。

这种主观和多元的审美方式,使得抽象绘画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同一件作品,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的共鸣和情感交流的渠道。

总之,抽象绘画的美学观点强调形式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追求对内在世界的揭示,回应现实的批判和追求未知,以及观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思考和感受的空间,在艺术的世界中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和精神的享受。

试析绘画创作中的形式美

试析绘画创作中的形式美

试析绘画创作中的形式美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审美,从而使“形式美”渐渐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当中。

那么何为形式美;形式美在绘画创作等诸多方面是如何表现的;形式美城建构图形式与法则;形式美在中国画、油画以及借鉴当中是如何体现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创作中的两个方面:(一)形式美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事物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形式美是指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在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总而言之所谓的形式美不过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的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

恩格斯在分析数和形的概念的来源时曾经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还指出人们的实践中具有“一种在考察对象时撇开他们的数以外的其他一切特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长期的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和数的概念一样,性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第三卷这些论述虽然是指数学中的属于性的概念,但又对于了解形式美法则的来源也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形式美不只是来源于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且也是为了创造更美的事物形式美法则体现了人类审美经验的历史发展。

人类对各种形式因素的敏感来源于人类在长期活动中创造美的敏感,例如对于声、光、电、线条、颜色、造型等的敏感且逐渐的掌握了这些形式因素格子的特点。

这些形式美的特点等也随着与其有联系的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颜色既是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又是美感最普及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为不同颜色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热烈兴奋;黄色代表明快阳光;白色代表纯洁等,而这些颜色的不同的意义是因为在生活中红色常常使人们联想到笑脸、火焰以及彩旗等;黄色使人联想到灯光、阳光等;白色使人联想到天使、圣女等。

但是这些被人说赋予的意义不是不变的。

因为红色除了热烈兴奋外,还有警惕等意思;白色除了纯洁外,还有悲哀的意义。

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

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

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抽象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之美而深受人们喜爱。

它摒弃了传统艺术的具象描绘,通过色彩、形状、线条等抽象元素的组合,表达出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是多样而富有创造力的,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首先,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体现在其丰富的色彩运用上。

色彩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而抽象艺术作品在运用色彩上更显得丰富多样。

艺术家可以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饱和度以及颜色之间的对比,创造出充满活力和张力的作品。

比如,一幅用大胆鲜艳的红色和蓝色相互碰撞的抽象画作,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视觉享受。

其次,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还表现在形状的创造上。

抽象作品常常运用非常规的形状,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

艺术家可以通过创造出独特的形状和结构,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比如,一幅由几何形状组成的抽象雕塑作品,不仅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还能够引发人们对形状的探索与思考。

此外,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还体现在线条的运用上。

线条是抽象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它可以表达出艺术家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粗细、弯曲程度和长度等,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动感十足或者静谧宁静的艺术形象。

比如,一幅充满动态曲线的抽象油画作品,能够给观者带来流畅而富有生命力的视觉感受。

最后,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还体现在整体布局和构图上。

艺术家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构图,将视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综合的布局和构图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感,使人们对作品产生共鸣和思考。

比如,一幅由几个不同形状的色块构成的抽象画作,通过精确的位置安排和比例关系,创造出一种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抽象艺术作品的形式之美体现在色彩、形状、线条的丰富运用,以及整体布局和构图的巧妙安排。

这种独特的形式之美使得抽象艺术作品引人入胜,引发人们对艺术的无限想象和探索。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其他形式的抽象艺术作品,都能够以其形式之美打动观者的心灵,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记。

抽象主义艺术与形式美:探究艺术形式的本质与审美价值

抽象主义艺术与形式美:探究艺术形式的本质与审美价值

抽象主义艺术与形式美:探究艺术形式的本质与审美价值摘要抽象主义艺术以其摒弃具象描绘,专注于形式、色彩、线条和空间关系的表达,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流派。

本文将探讨抽象主义艺术的本质,分析其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并深入考察其审美价值的构建机制。

文章将从形式美的要素、抽象艺术的形式构成、抽象艺术的审美体验以及抽象艺术的社会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揭示抽象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探讨其对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抽象主义艺术,形式美,审美价值,艺术形式,现代艺术一、引言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本质在于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塑造审美体验。

在艺术的长河中,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艺术的本质,并不断突破艺术形式的边界。

抽象主义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艺术形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它彻底抛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转而专注于纯粹的形式、色彩和空间关系的表达,为艺术开拓了全新的领域。

抽象艺术的出现,引发了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深刻思考。

传统艺术以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为基础,而抽象艺术却将目光投向了纯粹的形式美,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形式与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重新审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抽象主义艺术的本质,分析其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并考察其审美价值的构建机制,旨在揭示抽象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探讨其对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的深远影响。

二、抽象主义艺术的本质抽象主义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形式的纯粹追求。

它摒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转而专注于形式、色彩、线条和空间关系的表达,将艺术创作从具象描绘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纯粹的形式世界。

1. 对形式美的追求:抽象艺术以形式为中心,将线条、色彩、形状、空间关系等元素作为创作的核心要素。

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形式美在抽象艺术中不再是服务于再现功能的工具,而是成为艺术表达的最终目的。

2. 主观情感的表达:抽象艺术注重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形式构成中,通过抽象的形式语言来传达内心世界。

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

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

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145文|王蔓莉论抽象油画的形式美感摘要:于具象绘画来说抽象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达立体的效果,它是对具象绘画的高度提炼,从具象中来,又区别于具象。

要说哪个更贴近现实,我觉得应该说是抽象绘画,它强调的是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之美。

抽象画中不像小孩子涂鸦似的,它遵循了一定的形式、法则。

艺术家利用点、线、面的抽象形式符号和色彩对丰富多彩、杂乱无章的周围事物进行概括,抽象画主要是通过它的形式来表现美感的,在油画中亦是如此。

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抽象画,总结其发展历程,介绍剖析注明抽象油画家及其作品,讲述抽象油画的形式美。

关键词:抽象;油画;形式;美抽象绘画是为了脱离人们一味的模仿自然的绘画习惯,从而与传统绘画划清界限,打破传统。

抽象绘画是以感觉和人们的想象力作为原点,将造型、构成、色彩重新分割组织使其成为一副完整的画作。

尽管抽象油画与写实油画面貌风格迥异,但它们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

抽象油画又可分为两种,冷抽象和热抽象即人们所说的几何抽象和抒情抽象。

几何抽象以塞尚为出发点,以蒙德里安为代表,最经典的画作《红、蓝、黄构图》。

抒情抽象以康定斯基为代表,虽说没有实物,但他表现了热情、奔放、律动、张狂,接下来到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抽象油画给人感觉是不着边际的抽象作品,其实画家是通过了光线、构图、色彩、线条等去完成一幅幅画作,它并不是小孩组的涂鸦,而是经过画者精心铺陈展开的,而其所表达的艺术性,只有通过了解艺术发展史、时代、艺术家的内心才能捕捉出来并明白其要表达的意境。

抽象油画可以分为两种:冷、热抽象即几何、抒情抽象两方面,分别以蒙德里安、康定斯基为代表,蒙德里安的冷抽象放弃了具体的物体的形状、透视等基本关系,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点、线、面、色块、构图等纯粹性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画者的内心、情绪、心境。

他创作的每幅油画都要经过精心的计算、黄金分割等等,主张完全脱离自然的形式。

形式美的抽象性与“抽象美”

形式美的抽象性与“抽象美”

形式美的抽象性与“抽象美”形式美的抽象性与“抽象美”00形式美,是艺术美中可以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

就造型艺术来讲,其形式美主要是点、线、体、面、色的组合所产生的整齐或参差,和谐或对比,壮伟或柔秀,疏朗或实密,运动或稳定等形式美感,二是造型艺术家们运用笔墨、色彩等媒介时的技巧,如笔墨、色彩、刀法的审美趣味等等。

我认为,形式美具有(也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内容有依附性和能动性,形式美是外部形式诸因素所产生的一种外在的美感,有外在性;造型艺术的形式美有视感性;形式美的继承性是相对的,变革性是绝对的,同时,形式美具有抽象的属性。

以上是形式美的一般特性。

为什么说形式美又具有抽象的属性呢?这是因为形式美是抽象的形式因素所构成的一种外在的统一,它虽然与具体的艺术形象相联系,但并非具体的艺术形象本身的统一,它虽然不能与内容因素绝对割裂开来,但又不是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

律诗的平仄所构成的声律美,还不是诗歌所要表现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及某种情感,它只是声律的抽象的统一。

山水画中的皴法、点法,人物画中的描法,源自于生活中具体形象的某些特征,但这些笔法又具有“类性”和“类相”的成分,即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质。

为了造成构图上的一种张力,有些老画家主张纵画要有横势,横画要有纵势,这是可以与作品的内容相对独立开来的一种比较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

中国画的线条是否是“写”出来的,是否具有“一波三折”的变化,是否有金石味,草书是否具有“隔行不断”的气势,油画的用笔是否有一气呵成的效果,线条的疏密、走向是否具有节奏感,版画的黑白布局是否取得了画面的均衡,虽然不是可以与内容的因素,情感的流泻,具体形象的特征绝对对立起来的,但它又毕竟是可以相对独立的一种抽象统一的要求。

所以黑格尔把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与和谐统称为“抽象形式的美”,又把节拍的规律,音质和颜色的明确纯洁等称为“感性材料的抽象统一的外在美”①。

概言之,形式美具有抽象的属性。

浅论中国画表现方法的抽象性

浅论中国画表现方法的抽象性

浅论中国画表现方法的抽象性何为“抽象”呢?“沃林格(德国艺术家)指出‘抽象’的形式……与写实性的形象移情之不同在于‘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不是知性的象征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对于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① “抽象是指艺术中不可辨识的,与外在世界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它虽然也属于一种反映,可是这种反映并不是像镜子似的忠实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化,情绪化的反映,它没有具体的形象,它只是点、线、面色彩的一种有意味的组合”。

②由以上解释我们可以从中对“抽象”的含义有所了解,抽象是以特定的方式对现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从哲学角度来解释,是指思想活动的一种特性,即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的属性。

由具体的形式变为抽象的形式,要经历一个不断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经由这样一个积淀过程,抽象的表现较之于具体的再现所表达的感情内容、想像内容、理解内容更加复杂,更加深刻,其目的是“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

中国画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品格的集中体现,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蕴涵着一定的“抽象”因素。

一、笔墨表现方式所具有的抽象性线条、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语言,董其昌云:“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巧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③注重笔墨,追求笔墨的精妙在传统中国文人画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这里笔和墨已具备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以“笔”而论,正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同来。

”书画同源使得书法的用笔和线条引注于绘画,通过流动有律的线条来表达生命的节奏,表现物象的“骨”和“神”,从而使画面物象的构成和用笔更加丰富多彩,使绘画的线条更富于力度、美感和文化的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的总和。

绘画作品中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是形式美的抽象因素。

本文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结合名家名作对艺术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進行简单的分析,指出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成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标签:抽象;形式美;色彩;肌理;笔触;构成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在绘画中,它区别于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是作者归纳出来的抽象形式。

它的具体表现是通过画面的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语言,按照抽象美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组织,构成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就是这些抽象因素,而内容则是通过思想和情感经验影响人。

对视觉美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绘画作品的魅力就体现在它形式美的营造上。

下面就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对绘画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分析。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

色彩有客观写实的色彩和主观感情的色彩。

现代主义之前的色彩,基本上都属于客观写实的范畴,印象主义以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仅限于对物体不受任何影响的整体印象的色彩,也就是“固有色”,事实上固有色也不是客观的颜色,在艺术家实际处理中往往采用了符合黑白布局需要的单纯色彩,这样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简洁和真实的形式美感,这种感觉在根本上仍属于抽象范畴,只是那个阶段的人们并没有系统的抽象认识,在无意中反映了抽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光色变化的热爱与追求,从现实主义开始直到印象派,画家们赋予了色彩新的表现意义。

这一阶段的色彩是美术史上最为“客观写实”的阶段,尽管如此,画家仍利用灵动的笔触来体现抽象的形式感。

随着笔触的发展,从修拉开始人们正式开始以科学方式研究色彩的抽象形式。

另外,色彩语言的表现被引向了注重主观感觉的道路,在绘画作品中赋予艺术家特有的主观感情,这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色彩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作画时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正如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凡高宣称的那样:“色彩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是精神的力量。

”不管是新印象的理性,还是后印象的感性,自此开始,抛开具象,纯粹抽象艺术,表现性色彩研究拉开帷幕。

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研究对抽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总结,自此人们也认识到真正对色彩美产生支撑作用的不是写实形象而是其内在的抽象组织形式。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变化,表现为高低、纵横的变化,粗糙或平滑的触感。

肌理作为绘画表现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而且还能独立的表现美,显示出艺术家的内心激情。

为了追求肌理效果艺术家们努力的创新,将生活中偶得的肌理,如墨滴入水
的晕纹,地面上斑驳的痕迹等效果运用到画面,不断的探索新得材料和方法,逐渐出现了颜料的厚涂与薄染、晕染与渗透、各种形状的排列甚至是绘画材料以外的特殊技法。

伦勃朗是传统绘画运用肌理的典范。

另外,肌理本身就是富有美感的,一幅抽象肌理作品我们可能不知道它是什么,却能被它的形式打动。

在近代画技越来越善于表现脱离客观物象的纯粹肌理,帕特里克·温顿利用块面堆砌,制造了憾世的抽象艺术,而基辅更赋予肌理更深的意识流价值。

笔触是在艺术家作画过程中工具接触画布时所留下的痕迹,笔在画面上会出现一些形状,这些形状组合形成了笔触的抽象形式。

运用颜色的厚与薄、浓与淡用笔的轻与重、快与慢等都是笔触形成的要素。

笔触的运用最常见的两种形式,一是为写实营造气氛,二是为肌理创造提供基础。

古典油画中讲究画面的平滑度,这平滑本身也可以视为一种笔触样式,古典大师中伦勃朗、鲁本斯都是早期运用笔触的代表,委拉斯贵支画面上一直不太重要的小狗,成了美术史上第一个“印象”式的笔触,印象派是写实艺术运用笔触的高峰,至此之后笔触的运用越来越大胆创新,自由多样。

在中国,国画虽然鲜用笔触这样的概念讨论问题,但实际上笔触是写意绘画最关键的语言要素,只是中国人习惯用“笔墨”去描述它。

除了肌理、笔触、色彩以外,构图作为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决定着艺术作品最终的画面构成和艺术节奏。

构图的实质就是将画面的视觉元素按照抽象形式美的法则合理安排。

不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只用善意经营抽象构图才取得的构图的成功。

传统的具象绘画大师都是构图高手。

达芬奇是一个神奇的构图“魔法师”,他将蒙娜丽莎的后背一边画低一边画高,竟然为人们制造了一个千年谜题。

而在岩间圣母这幅画中,将所有的视觉元素放到了几个相互关联的圆中,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达到一种至高的和谐境界。

最具代表的则是最后的晚餐。

通过分组,达到了冲突与稳定的统一。

近代立体派及抽象派则直接摒弃物象,专门研究几何形状的构成问题。

中国人历来都是构图高手,在笔触和构图方面影响了世界现代绘画,中国绘画除了精神因素外,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处理构图和笔触。

朱耷的鱼,只画画面下部一小块,却表现出极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美术史历代名家名作对色彩、肌理、笔触和构图这绘画四大要素的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无论哪种绘画样式,它的本质都是抽象的形式美。

因此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图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周颐.绘画形式与形式美探析[J].艺术研究,2005(04):64~65.
[2]张清.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形式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138~139.
作者简介:李巍(1981—),男,汉族,硕士,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