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简称形态学检查)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观察与计数、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学分类等。
它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评价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造血功能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的方式,可以了解骨髓内各种成熟度的细胞比例,以及有无幼稚细胞的存在,从而判断造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对于骨髓疾病以及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辅助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作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和分类,对于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判断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指导临床治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检测方法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形态学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适量的血液,经离心后涂布在载玻片上,后用Wright染色或其他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形态、胞质的颜色等来判断检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2. 血象计数血象计数是通过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类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三、结果解读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无尖角、破损和出血。
形态学异常的红细胞可能是贫血、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疾病的特征。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3 颗粒巨核细胞:胞体直径40-70um,有的 可达100um以上,常不规则.胞核巨大.胞 质丰富,胞质中充满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 粒而呈淡红色.周边可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4 产血小板巨核细胞: 胞体直径40-70um, 有时可达100um,胞核巨大且不规则.核染 色质呈团块状,胞浆极丰富,淡红色,颗粒 可聚集呈蔟.胞膜不清晰,其内外侧常有聚 集的血小板.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 碱性颗粒。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胞体呈圆形,胞核分叶状,常分为2-5叶,叶与 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胞质丰富,呈 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和 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 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淋巴细胞
(1)大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2-15um。胞核椭圆形,常 偏于一侧;核染色质致密均匀呈深紫红色;核仁消失。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常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直径6-9um,圆形或类圆形。胞 核类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紧密呈大块状,核仁 消失。胞质量极少,呈淡蓝色,常无颗粒。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较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大,圆形。胞核与中性 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满布粗大,大小 一致,橘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比中性中幼粒细胞略小,圆形。胞核椭圆 形,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 含有少量粗大,大小形态不一的深紫红色 嗜碱性颗粒。
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其凹陷程度与 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 侧,核仁消失。
裸核巨核细胞
胞核同产血小板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 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 仅剩一细胞核,故称为裸核巨细胞.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
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下面将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报告单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
1.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0-1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6.5×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范围为3.5-5.5×10^12/L,本次检查结果为4.2×10^12/L,属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正常范围为115-150 g/L,本次检查结果为130 g/L,属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本次检查结果为180×10^9/L,属于正常范围内。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 白细胞形态,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异常细胞。
2.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红细胞。
3. 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分布均匀,未见异常血小板。
三、结论。
根据本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各种类型的细胞形态均匀,未见异常细胞,提示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四、临床意义及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次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正常,提示患者目前没有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建议定期复查以了解血液状况的变化。
五、注意事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取全面的诊断信息。
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因外界干扰或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结果的误差。
六、结语。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实验
染色质 粗网状,疏松
聚集成索块
四、中幼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的鉴别
胞体 胞浆 胞核 染色质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圆形
椭圆形
圆形
嗜多色性,不 透明,无颗粒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 有时可见红色镶边,边缘 不规则,近核处有淡染区, 常有空泡,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 有核周淡染区, 可见颗粒
圆形,居中
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图
▪ 一、原始粒细胞与原始红细胞的鉴别
原始粒细胞
原始红细胞
胞体 10~18微米 15~20微米,可见瘤状突起
胞浆 透明,天蓝色
染色质
细砂粒状,均 匀平坦如薄纱
不透名,深蓝色,有油画感, 核周有淡染区
粗颗粒状,不均匀
核膜 不清楚
清楚
核仁
2~5个,较小, 清晰
1~2个,较大,界限不清
灰蓝,半透核明型,含无数散在圆粉尘形样嗜或天椭青颗圆粒,形有时可见空泡圆形或椭圆形
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薄纱
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折叠纤细网状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极圆圆粗形形密 或 ,,不常凝规偏染成则一色大形侧块,,质,有有似折切车叠迹轮纤细平状细,网致坦中状间的,有砂如明显粒薄空隙状 纱,,有色泽 颗粒状,稍粗
纤细网状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核膜浓厚,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隙,有色泽 核膜 不清楚 淡红或淡蓝,透明,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性中性颗粒 界限不清 圆形,常偏一侧,有切迹
不清楚
四圆、形中 或幼不红规核细则仁胞形、,浆有细伪胞足、样2清淋突~巴起晰细5胞个的,鉴别较小,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诊断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其中血液检验是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之一。
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作为血液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人体健康状态、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对血液细胞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直接镜检观察,可以发现异常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分布,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形态、数量和分布进行全面分析。
这些信息直观地反映了人体内在疾病的某些不正常情况,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发现血液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溶血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往往通过影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表现。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的贫血、白细胞形态学检验可帮助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或白细胞功能异常的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快速准确的疾病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液检查是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疾病情况的重要手段,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程度,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和监测。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作为评估疾病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连续对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及时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还可以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常见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红细胞指标1.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5.5×10^12/L之间。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如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等。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平均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MCV范围一般在80-100 fL之间。
MCV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V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位红细胞体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MCH范围一般在27-32 pg之间。
MCH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铁过多等原因,MCH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
正常成年人的MCHC范围一般在320-350 g/L之间。
MCHC的增高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脱水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HC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铁缺乏症或溶血性贫血等原因。
二、白细胞指标1.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研究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
研究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目前临床检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观察血液中各种成分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或临床实验室技师诊断患者血液相关疾病,并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本文将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定义、产生背景、重要性、应用范围、检验流程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进行深入探讨。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定义及产生背景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方法,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相关疾病的检验方法。
早期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19世纪初已有人开始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
并在20世纪初开始慢慢地将其发展成一种科学、系统、规范的检验方法,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已经构建成为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检验平台,能够有效地为医生识别血液疾病提供帮助,同时也方便临床实验室技师对血细胞形态分析和计数的自动化。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血液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传输液体,但如果人体中的血液出现异常情况时,就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检验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深入分析人体血液中不同种类的血细胞的数字、形态和尺寸等参数,有助于医生判断所检测的血液病变的类型及程度,从而在临床治疗方面提供指导。
血液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主要形态,各自在人体内扮演不同的角色。
红细胞负责将氧气输送到人体各组织器官,如果红细胞的数量或质量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贫血等病症。
白细胞则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和质量也能够反映出一些血液疾病的存在。
血小板则起着血液凝固的作用,异常的血小板数量会导致病人出血过多等现象。
因此,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对血液疾病的早期程度进行监测和指导,并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应用范围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和医疗研究等领域。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1. 引言1.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概述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各类血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的检验方法。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通过鲜涂片、染色片等技术手段对血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以了解血细胞的形态特征、数量和比例,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状况。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快速准确地发现各种血液疾病、感染和炎症等病变,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也可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性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血液作为人体中最重要的液态组织,携带着氧气和养分,运送代谢产物和废物。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颗粒细胞和细胞内含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
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而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可以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结果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各种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并评估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正文2.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原理与方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患者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比例,从而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及可能存在的疾病情况。
其原理主要是依靠显微镜的放大功能,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核的数量和形态等,以及其他细胞成分如血小板和血液凝块等。
2020福州检验学考试资料: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的鉴别
2020福州检验学考试资料: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的鉴别现中公卫生人才网为大家介绍【2020检验学考试资料: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的鉴别】: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的鉴别在临床血液学检验中占重要一部分,也是事业单位检验考试常考的高频考点。
骨髓中血细胞根据细胞发育阶段分为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及成熟细胞,三个阶段细胞。
骨髓中血细胞包括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单核细胞系统、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等六大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正常血细胞形态学中的淋巴细胞系统、浆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复习。
(1)淋巴细胞系统形态特点原始淋细胞幼稚淋细胞成熟淋细胞细胞胞浆淡蓝色透明,无颗粒偶有颗粒少量颗粒细胞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仍较细致聚集紧密、成大块状(2)浆细胞系统形态特点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成熟浆细胞细胞胞浆(丰富)深蓝色,不透明,核附同原浆有泡沫感近较淡染细胞染色质粗颗粒网状较原浆粗糙紧密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3)巨核细胞系统形态特点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裸核型巨核细胞胞体大小直径15~30µm直径30~50µm直径40~70um,可大于100µm直径40~70um,可大于100µm直径40~70um,可大于100µm细胞胞浆无颗粒部分胞浆颗粒化全部胞浆颗粒化产生血小板仅剩下细胞核以上是关于2020检验学考试资料: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的鉴别相关知识的整理。
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血细胞形态学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鉴定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从而评估血液系统功能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指的是在健康人体中,各种血细胞在形态、大小、数量及比例上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成人正常血细胞形态学主要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的红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形状:正常红细胞呈酒庄形或淡菱形,两端较尖,出现轻微的凹陷(即贫血性贫形)-大小:正常红细胞直径约为7.5-8.5微米-颜色:正常的红细胞呈苹果核黄色,中心较深且半透明-中心凹陷:正常红细胞有一个中心凹陷,称为中央凹陷,且形状对称-胞质:正常红细胞胞质透明,无细胞器,呈酸性染色(胞质染成粉红色)-数量:男性红细胞计数在400-540亿/L之间,女性为350-480亿/L白细胞是一类具有核与细胞质的细胞,以免疫和炎症反应为主要任务。
正常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大小:白细胞的大小因种类而异,淋巴细胞大约直径为7-18微米,而中性粒细胞大约直径为12-15微米左右-形态:淋巴细胞呈不规则的形状,核质比例高,胞质先呈亮蓝色后逐渐变深,可见一到数个小胞体;中性粒细胞呈多边形或多角形,胞质呈牛奶白色,内可看到石塞体(荧光小体)-核:各种类型的白细胞核的形状和排列方式有所不同。
淋巴细胞具有完整的圆核,中性粒细胞具有多核叶,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叶和颗粒体-数量: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3.血小板形态学血小板是无色小片状细胞,其主要功能为止血和促进血管损伤处的血栓形成。
-形态:血小板呈椭圆形或圆形,中央较亮(开窗样)或较暗(闭窗样)-大小:正常血小板直径约为2-4微米-数量: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形态学鉴定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等综合信息进行评估,因为单纯的血细胞形态学结果不能完全确定一个病情的确诊,只是一个辅助诊断的手段。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外周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的一种检验方法。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形态特征,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某些疾病及血液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并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疾病的鉴别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某些贫血病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特征,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病例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白细胞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为后续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三、治疗效果的监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
在化疗和放疗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的过程中,通过持续观察患者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可以及时评估治疗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在贫血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特征,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和治疗效果,指导治疗的进展。
四、疾病的预后评估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还可以帮助医生对某些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在某些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病变的治疗过程中,持续观察患者的血细胞形态特征,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有助于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生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和治疗。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中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
研究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必要性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疾病治疗的效果。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背景和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了解。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来诊断和监测疾病的方法。
它主要关注的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及其数量、比例和分布情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通过对血液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快速判断出许多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血液疾病,如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功能障碍等,都可以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得到初步的诊断和评估。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红细胞形态学: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有无异常结构等特征,可以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白细胞形态学:通过观察白细胞的细胞形态、核形态和数量等特征,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变化情况,如白细胞增多、减少、发生畸形等,从而对各种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等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血小板形态学:通过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形状、颗粒含量等特征,可以判断血小板生成和功能异常的情况,对于血小板减少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总之,血细胞形态学检验通过观察和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和特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许多血液疾病的存在和发展情况,是临床检验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它们的数量、形态和结构,从而为临床提供重要的信息。
诊断疾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中广泛用于辅助疾病的诊断。
通过观察血液中的异常细胞形态特征,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如贫血、白血病、感染等。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病因分析和诊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正常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砂,无浓集。
核膜薄较模糊,染成淡红色。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染成淡蓝或深蓝似天蓝色,透明绕于核周,无颗粒。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呈阳性反应。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或类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
核染色质呈粗粒状,较原粒粗,开始聚集。
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天青胺蓝颗粒,分布不均。
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3、中幼粒细胞:(1、)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常伴有少数非特异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性的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1、)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核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其颗粒粗大呈橘红色,大小一致,但有时见到深褐色或紫棕色颗粒。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者虽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染深紫红色。
胞质丰富,染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
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
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
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以致核的形态看不清,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
二、正常红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核膜增厚,约占细胞直径的4/5。
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较小,5-7μm,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
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
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但仍属未成熟红细胞,胞浆内仍含嗜碱物质。
在正常血液内占0.5%~1.5%,直径8~9μm。
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时,可在该细胞内看到蓝色网状、线状或颗粒状网织结构,此种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不成熟。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大小、形态较为一致。
三、正常单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不清晰,核仁1~3个。
胞质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有凹陷或切痕,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核仁隐匿或无。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不规则形,但常可见钝伪足。
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
浆内见更多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有时偶见空泡。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定居于组织的特异性巨噬细胞可有不同名称,如肝的枯否细胞等。
静止性巨噬细胞原称组织细胞。
胞体大小变异甚大,直径20~80μm,被激活后可达100μm以上,外形不规则。
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呈粗糙海绵状,分布不均匀,可有明显核仁,多为1~2个。
胞质丰富,嗜碱,呈灰蓝色,内含天青胺蓝颗粒,空泡多见,可含有大量吞噬物。
四、正常淋巴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多为1~2个。
染淡蓝色,由于其周围的染色质浓染呈围堤状而常清晰可见。
胞质极少,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
胞核圆或椭圆形,偶有小的凹陷,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较细致,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深染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3、淋巴细胞:(1、)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2~15μm。
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浓染呈深紫红色。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6~9μm,胞核圆形或有小切痕,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大块状,结块的边缘不清楚,染紫红色。
胞质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五、正常浆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4~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个。
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核附近较淡染,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μm,多呈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基本消失,有时隐约可见。
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通常近核处有淡染色区,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3、浆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
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六、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较大,圆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深紫褐色或深紫红色,粗大网状,排列紧密,可见核仁2~3个,染淡蓝色,且不清晰。
胞质量较少,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核周着色浅淡。
2、幼稚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μm,外形常不规则。
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
胞质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浅粉红色,出现少量天青胺蓝颗粒。
3、巨核细胞:(1、)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
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常层层叠叠、多叶扭曲或分叶状等,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
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2、)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
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
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3、)裸核型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4、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4μm,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
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接下页)(接上页)七、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与原始单核细胞的鉴别?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大小、形态中等,10~18μm,圆小,10~18μm,圆大,15~20μm,圆形或形、椭圆形、较规则形规则不规则,常有伪足核形状圆形或椭圆形,核居圆形,核居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折中,稍偏位叠核常偏位染色质呈细沙状,分布均匀呈粗颗粒状,排列紧呈纤细网状,有起伏不有轻度厚实感密,分布不均匀,有平感,薄而无厚实感明显厚实感核仁2~5个,较清楚1~2个,清晰常为1个,较大,清晰核膜不清楚清楚不清楚浆量少量至中等量很少较多颜色天蓝色,均匀,透明亮蓝色,仅环于核灰蓝色似毛玻璃状,周围边缘轮廓不大清楚参考文献:王鸿利主编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永才主编血液骨髓细胞检验诊断学大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