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其一)
悯农(其一) 小学二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悯农(其一) 小学二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字词释义:①粟:泛指粮食。
②子:种子,这里指收获的粮食。
③四海:四方天下。
④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田地。
⑤犹:还,仍然。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悯农》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辛苦种粮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诗的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是春天种下一粒粒谷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粮食。
诗人用“春种”“秋收”来概括描写农民的劳动。
春天的“一粒粟”,在金秋时节可变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景象,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诗的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意思是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闲置的土地。
此句与前两句诗意互相补充,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诗的第四句“农夫犹饿死”,意思是却仍有不少农夫被饿死。
农民日晒雨淋、辛勤劳动、在丰收的年头,照理应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局是“犹饿死”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省: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诗人并没有点明悲剧的原因,而是将这幕后原因留给我们自己揣摩,但这种藏而不露的艺术,已将普天之下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
知识链接:粟,古代亦称“禾”“稷”“谷”,粮食的通称;现在一般指“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秆粗壮,茎细而直,花穗顶生每稳结实最多可达上千粒,颗粒呈淡黄色。
粟喜温暖、喜光,耐旱、耐瘠,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黄土高原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籽粒营养价值高,主要供食用或酿酒。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悯农古诗其一
悯农古诗其一
悯农·其一
【作者】李绅【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悯农》其一李绅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简析】《悯农二首》(又称《古风二首》)是诗人年轻时的佳作,这是第一首。
诗人的思想较贴近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诗歌创作也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
诗的前两句写农事耕作情况,农作物丰收了。
后两句叙述丰收后的农夫仍然吃不饱,仍然被饿死的悲惨境况,表达了诗人对剥削阶段的憎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注释】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3.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5.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6.犹:仍然。
【赏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翻译赏析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悯农(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悯农(其一)体裁:诗题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名字:李绅年代:唐代描述: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翻译: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原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赏析:赏析一:思想内容“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农夫犹饿死”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人人习见得常事让人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考点:一、必背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释:关键词:粟泛指谷类。
关键词:秋收一作“秋成”。
关键词:子指粮食颗粒。
关键词:四海无闲田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关键词:犹仍然。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
《悯农》深刻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生活写照《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怀。
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赏析:一、《悯农》(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赏析1.内容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丰收景象与农民饥饿的现实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与农民的苦难。
春天播种下粒种子,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田地,但勤劳的农夫却依然遭受饥饿之苦。
2.表现手法:a.对比手法: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微薄,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b.虚实结合:诗歌以“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具象描绘丰收的喜悦,再以“四海无闲田”的虚写展现物产的丰富,最后以“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收尾,使全诗充满张力。
3.情感表达: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与愤慨溢于言表,通过对比与虚实的结合,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苦难。
二、《悯农》(其二)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时分,烈日炎炎,农民还在田地里劳作,脸上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呢?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1.内容主题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强调了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2.表现手法a.细节描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情景,细腻地刻画了劳动的艰辛,汗珠滴入泥土的细节,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四海之
其次,诗人在说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
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累累,遍地“黄 接受鲜亮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
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 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接受了鲜亮的形象概
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 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
《悯农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找,去思索。要
依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第 3 页 共 13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 799 年〕所作。
农民不避寒冷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译文及注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
译文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劝说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
悯农二首古诗内容及翻译
悯农二首古诗内容及翻译1、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诗人在抒发感慨。
盘,盘子,这里指碗。
餐,指饭食。
皆,都。
意思说: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2篇
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也许是人人
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现出
习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
这就使下版本有所不同。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
粟:泛指谷类。
出出来了。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解释
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悯:怜悯。这里有怜悯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
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
粟:泛指谷类。
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
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
犹:仍旧。
查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
赏析
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
译文及解释
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呈
译文
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魏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 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 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 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 生产了畸形。”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旧。
赏析
原文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空景象也许是人人习 见,众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洞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 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空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大 夫犹饿死”空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样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 空印象。
其次,诗人在说明上述空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 是采纳鲜亮空形象和深刻空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 单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空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纳了鲜亮空 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空辛苦。这些辛苦并
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奉献和无穷空
解释
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悯:怜悯。这里有怜悯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
2023年《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2篇)
2023年《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2篇)《悯农二首·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农夫犹饿死的全诗的意思
农夫犹饿死的全诗的意思
一、原文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三、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组诗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四、中心思想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是多次入选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悯农二首·其一》学习资料
If others treat you well, you must be able to repay you in the future. If others treat you badly, you must strive to be able to raise your eyebrows one da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悯农二首·其一》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涵盖各学科分类和各类其它学习使用的资料,如:图书书籍,学习课件,视频教程,课后答案等,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悯农二首·其一》学习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悯农二首·其一翻译与注释
悯农二首·其一翻译与注释
悯农二首·其一
李绅〔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作者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居无锡。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第,补国子助教,历任刺史、淮南节度使、中书侍郎、右仆射、门下侍郎、司空公等职,册封赵国公。
元和十五年(820年),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
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
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
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
“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师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
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引:到了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生读:秋收万颗子。
2 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1)学习“夫”“饿”“死”。
夫:与“天”区别。
饿:学习新部首,食字旁,积累带有这个部首的字。
死:找反义词:活。
(2)看秋收图,师讲解:尽管四海之内(也就是天下)没有荒废的耕地,但是所有的粮食都被当时不劳动但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夺走了,虽然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
(3)带着同情农夫的心情朗读句子。
三巩固生字,背诵古诗。
1 对对子。
2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教学效果反馈这首诗对于现在的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理解第一句古诗时,我通过让学生看春种和秋收的画面,加入《锄禾》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农民的辛苦。
第二句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我通过讲解,让学生朗读表现农夫的可怜以及对他们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