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40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贾心宇(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员工对高校的后勤保障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看一个高校是否具备社会竞争力,最主要的是看高校的后勤保障是否到位,而师生员工对后勤保障服务的满意程度正是衡量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标准。
这对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必须探索后勤服务新模式,对后勤社会化深入改革,为高教事业保驾护航。
但是,由于社会化改革速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停滞不前。
高校要发展,离不开后勤保障,而高校后勤要提高保障力度,就必须进行深入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来,各高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摸索前行,寻求适宜本校实际情况的最佳后勤发展改革模式。
在食堂管理上,高校有的采用社会餐饮竞争性经营的模式,有的采用学校自主经营和社会餐饮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其目的均是为了维护了师生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餐饮企业的积极性和竞争力;在生活服务设施上,各高校由原来的自主经营模式转变为校外招标服务项目,致力于学生日常服务方便快捷;在物业管理上,高校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管理,对学校绿化、卫生、维修服务等项目进行专业的、自主的管理,校方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管理负担,使学校更致力于教学建设。
然而,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就让我们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现状提出了新的思考。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至今,如何继续深入发展,成为如今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何走,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必须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目标、大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各方依法监督”相结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有限、有力的保障。
浅谈学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关于学校后勤工作的思考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学校后勤化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极为重要。
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
《决定》不仅为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改革明确了目标,也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后勤管理与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后勤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具有产业的性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后勤面临必须摆脱计划经济赋予的特别属性--"小而全"、封闭式自给自足,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一套体系的任务。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后勤服务配套过程就是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后勤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后,可以为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地减员增效、转岗分流创造新的岗位,从而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校后勤社会化有利于提高物力、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现在,高等院校的后勤社会化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两校共同承担着创建职业技术学院的任务,作为后勤工作,也必定走后勤社会化道路。
目前,两校食堂、锅炉、保安、绿化等工作都是后勤服务社会化的雏形、都为日后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积累了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两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基本做法一是租赁承包,互相竞争。
两校根据上级精神和学校实际,首先是将学校创办的第三产业,如服装厂,出租门店等承包出去。
这一部分产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已经分离,由承包人自主经营,学校只收承包费,这样既减轻了学校负担,又保证了学校有固定的收入,而且承包人又为国家贡献税收。
其次是将两处师生食堂全部走向社会化,彻底改变以往学校发工资聘请炊事员,并安排后勤人员管伙采购的办法。
管理采购与饭菜服务两张皮,质量上不去,价格还贵,学校一方面消耗人力,一方面还得投资,既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钱财。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就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加强,后勤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续提高,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在这样背景下,学校后勤必须选择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
具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打造和谐校园,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细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各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适合本校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甲乙方关系”模式,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当然,这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结目标,而是过渡期内的一种选择。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化管理的机制改革。
1.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管理学的经典理论指出:“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
作为高校后勤的管理,同样不外乎于此。
后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的保障。
制定制度时,我们充分考虑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和评议,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1.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管理。
目标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整体目标层层分解,最终形成尽可能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分类进行责任制管理和过程管理,对结果绩效评价。
其特点就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职能管理和效率质量相结合。
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历史的必然。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后勤社会化实体将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和统一,以促进后勤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机制后勤产业高校后勤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工作,没有后勤作保障,教学科研就上不去,高校教育就无法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设施问题和管理水平滞后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并已成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
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笔者认为,除进行运行机制上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体制上的转变,只有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后勤社会化具有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时代的需要我国的高校把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混在一起,存在诸多弊端,如事业经济来源单一化,消费市场封闭;供给制、福利性等“小而全”的服务特征和运作方式,造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超负荷运转的包袱越背越重,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人财物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等。
致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教学科研水平上不去,办学效率不高。
因此要加快学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变把高校办成小社会的状况,逐步使高校从沉重的负担下面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完成社会赋予它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经营宗旨不改变的情况下,把生活部分分流出去,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建立起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师生员工服务,就成为目前高校求得发展的关键。
二、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良性发展几十年来,我国高校后勤工作的运行,完全是依靠拨款驱动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需将后勤逐渐从学校分流、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服务型企业实体。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对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现阶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后勤运营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从根本上讲,要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
改革,就要从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多元文化、着力解决服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引导管理部门和社会服
务部门,让改革活动更加有序、科学、规范。
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同时,要把社会公民道德树立好,促
进人们公德和道德观念的强化,落实各项政策,规范行为表现,发展良好社会秩序,确保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序进行。
其次,应当构建多元文化,广泛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加强交流与协商,建立多种不
同的文化,促进彼此的交流和合作,深化社会领域的思想交流,促进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形
态和社会文化发展。
此外,还要强调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推进高校后勤自动化运营,实现
高效、便捷的服务。
最后,要凝练改革理念,加快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遵
循合理原则,提供有效的服务,保证资源有序配置,在合法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把改革
落实到位,保证社会化改革取得实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高校后勤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同时,高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也需要考虑到人性化、可持续、尽可能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研究秩序等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要明确目的和意义。
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有效节约成本。
但是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不会受到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后勤服务商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
高校管理层应当依据实际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选择有实力和信誉的服务商进行合作。
另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上严格管理。
高校应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对后勤服务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高校也应当适时调整后勤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满足师生需求。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必要的,但要在实际操作中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在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同时保证师生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点思考摘要:21世纪初期,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
它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教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
我们身处这场改革大潮中,充满蓬勃雀跃之势,以期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学校实际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在此,根据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并结合本人工作,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财务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长时间以来,在传统计划导向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成规化的特点。
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研、后勤保障占有的总资产量一般均在80%以上,这三类的事业费用都由国家财政预算单位统筹统拨,学校财务部门期初按计划领拨经费,在期末核销经费支出数目。
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理财方式,弱化了后勤财务管理能力,固定资产投入量大,但实际管理松散,会计人员的工作局限在账簿和凭单的常规工作之中,会计工作方式具有程式化和单一性特点。
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一次将“教育成本”和“经营结余”的理念贯入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中。
随后,在市场经济变革力量的策动下,高校后勤改革持续推进,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行政管理向部分经营实体转变的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仅“记账式”和“报账式”的简单核算模式已不适应改革推动下的管理要求,这就使得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不能局限在账簿凭单中,应把核算管理当作立足重心,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记账报账”工作。
资产和财务管理也应从传统计划的影迹中走出来,摆脱过去陈旧核算模式的局限,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充实新知,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政策方法途径,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管理要求。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宁 品 良
科
关于深化高校 后勤社会化改革 的思考
( 江苏省 常熟理工学院 资产与后 勤管理处 , 江苏 常熟 25 0 ) 15 0
摘 要: 高校后勤工作是 一项庞 大的 、 复杂的 系统工程 , 涉及到方方 面面。 高校都 在积极探 索如何进一步深化后 勤改革 , 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 障体 系。就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作 出了详 细的 阐述 , 并提 出进一 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 思考。 关键词: 高校 ; 后勤 ; 改革 近年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已进人深层次 的发展阶段,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逐渐自强 , I 后勤运行效率、 1 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持 续提高, 其中部分高校的改革已 经取得 了质的突 破, 进人了良性发展阶段。其改革的目标 , 是要建 立“ 市场提供服务, 学校自主选择, 政府宏观调控 , 行业 自 律管理, 职能部门监管” 的新型后勤保障体 系。 在这样背景下, 学校后勤必须选择与社会发展 必须扬长避短 ,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具体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 建 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打造和谐校园, 就成 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段时间案。 报人 各管理服务 进入学校服务始终在社会竞争和学校考评的压力
中心主任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书。 实行全员劳动 下运营, 企业 自 身要求不敢放松 , , 否则 就会面临 合同制。 . 财务管理制度。 b龟垒 《 我校各管理服务中 淘汰。这种管理机制本身就为企业注入了为了 生 心执行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 独立核算,自 负盈 存和发展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内在动力。 别 新机制 , 创 亏。各管理服务 中心的财务放在学校财务处结算 这与传统的后勤有了质的区 。因此 , 中 。 心 财务实行管 服 中心主任负责制。 蓬 务 各管理 造新效益, 提高新水平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降低 服务中J主任的年度奖金 ,劳务费以 及各管理服 办学成本, 提高办学效率平 收益已成为现实。 唾 务中心的奖金总额 由资产与后勤管理处负责审 l 5继续发挥学校在后勤市场上的主 导作用, 核。 改革分配制度, 。 建立竞争激励制度。 采取按岗 加强学校监督管理。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是带有一 取酬 , 多劳多得 , 奖勤罚懒的原则 , 具体做法是企 定公 益 性的特殊服务市场 , 不管是校内转制的企 业内部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为主 业或者引进的社会企业 , 进入高校后勤市场时 , 均 体的结构工资制。 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 d 在注重 享受到政府或学校给予的种种优惠待遇 : 诸如提 重 要课 题。 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 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 通过 供教学用地 , 零租金或低租金使用基本设施等经 l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 各种方式和途径 , 有计划地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 营优惠等 , 以 其消费者主要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稳定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 。 各高校都已经建立起 老带新 , 形成 人 才梯队, 使年轻人在老同志的带领 的弱势人群 , 他们和经营者之间并非是势均力敌 了 适合本校牦 和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 下, 从实践中增长才干。 的搏弈。所以, 学校必须主导后勤市场 , 把种种非 行机制。 甲乙方关系” “ 模式, 就是后勤社会化改革 1 适度开放校内市场 , . 4 积极引入竞争 , 不断 市场化的优 惠转化为合约上的权利 , 去限定 、 规 后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 当然, 这种管理体制 完善后勤市场化机制 , 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 范、 监管经营者 , 让高校后勤改革始终保持姓‘ ” 镦 并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终结目标,而是过渡期 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社会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与 的方向。 高校在开放市场的过程中, 要坚持有序开 内的 —种选择。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了深化管 完善,有条件的学校选择社会企业进 入 高校服务 放、 适度竞争 、 依法管理的原则 , 参照有关行业标 理的机制改革。 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种必然的重要趋 准,制定相应学校后勤 的准入制度和严密的监控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 1 管理学的经典理论指 势。对于企业 , 形成 “ 开、 公 公平 、 公正” 的市场竞争体系 要在市场上要求得生存与发展 , 必 办法 , 出: “ 管理的基础在于制度” 。作为高校后勤的管 须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服务价位为支撑 , , 和制度化、 否则 规范化的约束机制 , 从而确保高校后勤 理, 同样不外乎于此。 后勤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 就会被淘汰, 这是市场经济规雒所决定的。 正是这 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制定制度时, 我 只“ 无形的手” 促进了这些企业努力地提高服务水 2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们充分考虑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在 平、 主动地降低服 务价位, 而这些恰恰是消费者所 后勤工作是 高校这座马车前进 中不可缺少 执行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和评议, 在实践 中 不断修 希望的。 我校在引进后勤服务4 —时 , — ̄ 正是遵循这 的—个轮子, Pl l , 进一步发展壮大无论对促进教学、 科 正完善, 从而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些基本原则 , 在选择企业时做到了优中选优 , 在选 l 2实行 目 标管理责任制 , 坚持过程与结果并 择服务价位时做到了物有所值。 我校的后勤保服 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今后改革中应重点做 重的管理。 目 标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务大致可 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保障服务性 好 : 第一, 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高校与社会企业之 将整体 目 标层层分饵 , 最终形成尽可能定量化的 质, 比如四个服务管理 中心 , 它们保障的是教学、 间的甲、 乙方关系, 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 是 指标体系 , 分类进行责任制管理和过程管理 , 对结 科研和师生基本生活。对于此类企业 , 我们进行的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第二 , 要处理好经济 果绩效评价。其特点就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 积极探索是:开展有偿服务。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 a 使改革 结合 , 职能管理和效率质量相结合。 我校从校情出 应根据各中心服务 的对象和性质,按照市场经济 得到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认同和拥护,加快高校后 发, 将难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和考核的项 目, 比如 的规律和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特殊性 , 做到有偿服 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第三,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 绿化、 维修 、 水电等实行 目 标管理责任制 , 围绕学 务 、 规范经营、 合理收费。 参与市场竞争。 h 后勤管 摇, 继续细化各项管理措施 , 加大落实力度和决策 校总体 目 , 标 层层制定分目标 , 落实责任制 , 建立 理服务 中J—方面继续引入竞争机制,规范校园 执行 力度 。 目 标管理体系, 实行定性要求, 定量考核 。通过制 市场 , 努力降低经营 、 服务成本和收费价格 ; 另一 总之 ,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全面深入和 订目 , 标 检查考核 , 兑现奖惩 , 责任到人, 夯实基础 方面积极开拓市场 , 参与校外市场的竞争 , 扩大市 攻坚 阶段 , 实现这一 目 , 标 时间十分紧迫 , 任务十 工作, 使单纯的行政管理变为合同管理。 合同的服 场份额 , 增加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的积累 , 为今后后 分艰巨, 困难依然不少。 但是, 只要我们坚定售 , 务内容、 服务标准、 服务要求 、 服务时限、 量化考评 勤进一步社会改革创造条件。 另—类是经营性质, 求真务实 , 勇于创新 , 积极进取 , 采取有效措施 , 加 的细则、奖惩条理以及相关费用等都有明确的标 此类企业通过公开招标进入校区进行商业服务 , 大推进力度, 从解决每—个具体问题做起 , 就—定 准和约定。 从而改变了后勤只讲服务 不计成本, 不 按照招标规定和合同内容,享受相关权利和承担 能够全面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实现新型的 讲核算, 不讲效益的状况 , 也有利于节约型和谐校 相关义务。 后勤保障体系的目 标和任务。 园的建设。 参 考 文献 市场化机制的引入解决了高校的后顾之忧 。 l 3建立科学的企业化管理制度 。 新型的管理 首先 , 引进企业 的服务价位是公平的、 合理的, 这 [林明. 1 】 构建高 校和谐后勤机制的探讨 湘潭师范 体制建立后, 后勤按照��
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问题的思考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趋势,它保证了高等教育顺利进行,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师生的生活等方面。
本文试分析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改革的困难和对策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思考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规模要扩大,后勤设施要完善,教学和管理工作对后勤不断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与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如何使高校后勤管理得以改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良方。
社会在发展,高校在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当中虽然有部分高校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仍有很多高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概念与内容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将后勤的服务经营活动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分流与重组,将之纳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
它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高校后勤应当进入市场,让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应以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
再次,社会化的高效后勤必须满足高校办学需要。
最后,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
具体表现为: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的性质管理分离,使之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中;在资本制度上,建立社会化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根据后勤工作自身需要,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劳动市场吸收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各种生产、技术服务人员。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容,总体上包括学生生活后勤、教职工生活后勤以及学校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服务性工作。
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主要是学生宿舍和食堂的改革;二是在新建学生宿舍以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方面,应该坚持主要依靠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方针,地方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高校后勤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后勤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最早实行单个项目的“承包制”、到后来的全面“承包责任制”,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终于在1999年确定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特别是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离《意见》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多数高校还处在后勤社会化的初级阶段。
学校领导还没有真正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后勤依然是高校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方面。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就高校后勤社会化问题谈些体会和看法,希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步骤,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六部委在1999年联合下发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后勤社会化的远大目标,各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至2008年,这一目标已在大部分高校得到实现。
社会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逐步转变为后勤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由社会承担,实现后勤社会化;二是为现有的后勤发展创造条件,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在后勤服务集团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高校的剥离,使之走向社会。
应该说,不管采取哪一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剥离或精简越来越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提高办学效益,最终实现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何进行社会化改革,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水平,成为了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
由于管理体制不够科学、信息不够透明,往往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现象。
有些高校在食堂用餐的人数较少,但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往往依赖于人工和纸质文件,工作效率较低,给师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不便。
再次是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也给高校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校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为了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需要进行社会化改革。
社会化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引入市场机制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往往是由高校自行管理,管理模式单一、效率低下。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服务公司或者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来管理高校后勤,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
2. 强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后勤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通过建立后勤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用电、用水、用房等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分权分利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中,往往由高校统一管理,决策效率低下。
通过分权分利的方式,可以让相关单位或者个人自行管理部分后勤工作,并根据管理绩效来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4. 完善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管理应该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通过建立投诉管理系统、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师生的需求,及时改进服务。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学生参加社会化大学教育,一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学习。
社会化教育的结构发展很快,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不仅仅是针对当前的学生需求,也包括对未来的学生的服务要求,以满足社会化教育的要求,推动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服务的关键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责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改善和完善后勤服务,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
社会化改革的方案应从后勤机构的人员、组织结构、功能以及责任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好整体性原则,选择合适的机构安排和流程设计。
关键是要保证责任机构与被责任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联系上下级机构功能,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保证社会化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同时着眼于学习服务、安全保障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等多种服务,以满足高校普及率的提升、改善学习环境、构建教学条件、提升学科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要求。
具体而言,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了解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知识;第二,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平台的功能,增加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促进社会化改革的良性环境;第三,建立正确的学术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术性的实践活动,强化学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第四,建立科学的收费机制,使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高校建设和改造;第五,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管理,加强后勤工作精神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养成主动服务的习惯。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是实现社会化教育发展和学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只有把握好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才能实施社会化教育,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推动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2021年关于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机会是极难得的,但他具备三大成功的条件,那就是“像鹿一般会跑的腿,逛马路的闲功夫,和犹太人那样的耐性。
下面是博通为您推荐关于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对比看后勤社会化管理前后,农村中小学后勤服务工作的运行情况当前,各地农村中小学的“食宿难”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热点、难点一方面,农民子女渴望得到更好的食宿条件,另一方面,“一费制”严禁教育机构收取除书本费以外的其余费用,从而消除了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改善学生的食宿条件的可能。
笔者认为,在目前政府财力紧张,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学校自身的改革,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到后勤的建设,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后勤工作推向社会化管理,不失为一个有效地解决难题的办法。
1、后勤社会化前的学校后勤工作后勤一直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存在,享受同教育职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但随着社会发展,后勤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队伍进入老龄化,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学校职工家属,这些年一直没有补充新的人员到队伍中来,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主要是为学校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再次可以照顾一部分没有固定工作的教师家属重新就业。
其次,分工不明确,吃大锅饭的现象很常见。
学校后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食堂和学生宿舍。
工作中,交叉管理,责任风险意识不强,为学校后勤服务的意识薄弱。
由于服务质量跟不上,寝室管理水平落后,一段时间,学校四周饭馆林立,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的红火,许多学生外出吃饭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合伙到外面租房子居住,给学校的管理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后勤社会化管理后的学校后勤工作近几年,由于受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的成功启发,一些规模大的中小学也尝试着通过将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推向社会,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他们借助外来的雄厚资金改善了校园的落后的食宿条件,提升了学校现有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实践表明,后勤社会化管理的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上的不足,满足了学校对后勤工作的紧迫要求,他所取得的经验值得推广和总结。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几点思考为尽快落实去年11月初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精神,吉林省教委在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多次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座谈会,摸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后勤体制目前全省高校后勤管理已基本实现半企业管理,少部分实行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根据高校后勤服务对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后勤服务大体分三个层次,即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保障性服务,与之相对应的管理体制为半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1.半企业管理体制。
半企业管理体制是针对收费低于市场标准、利润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福利性服务,主要包括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浴池等。
例如,吉林大学对这部分管理采取各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制度,同时模拟市场运作,按市场规则办事。
学校要求学生食堂按15%的利润率定价,而市场上餐饮业的平均利润率在70%以上,其中的利润差额由学校补贴。
可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福利性服务的管理体制都是非完全企业化或非完全行政化。
2,企业管理体制。
这里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就高校后勤管理内部相对而言,因为高校内部实体的经营者尚未完全具有法人资格和权益。
企业管理体制的对象是那些建立在校园中价格完全市场化、随行就市的经营性服务。
如吉林工学院新建成的8800平方米的食堂,实行机制转换,设有24小时营业的餐厅,有包房,有名牌菜点,就属于此类经营性服务。
3.行政管理体制;吉林省各高校对目前尚不具备创收能力的后勤保障性服务主要实行行政管理体制,采取单项承包或综合承包方法给予行政拨款。
例如,校园绿化、设备维修和卫生清扫等。
这部分如何转换机制,如何与学校母体剥离,成为省内各高校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吉林省高校后勤现存的几种管理体制并不是孤立、绝对分得开的,一般存在着两种以上体制的交叉管理,相互渗透。
但总的趋势是企业化管理逐渐加强,行政化管理逐渐减弱,为高校后勤实体最终与母体剥离创造了条件。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索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式的后勤服务体系与当代高等教育的需要已经不相适应,甚至给高校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针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考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7-104-01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境1.资产的归属问题导致决策权的丧失: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之前是高校的直属部门,是附属于学校的。
我国的高校后勤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下,采用的是“供给制”模式,即由高校自己来办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财产、物资就都属于学校所有,学校拥有所有权。
现在后勤要深入进行社会化改革,自然要独立,但他又能从学校的资产中带走什么呢?归属于后勤的是哪些?很明显,作为原附属机关的后勤根本无法拥有这些财产、物资。
从法律的角度讲,归属权代表着所有权,所有权是强而有力的,它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
当学校拥有资产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现后勤的某些经营有违他所谓的限度,或者超出他预想的结果时,他就会以所有者的姿态出现,并喊“停”。
而此时的后勤就像徒有一身武功,却无施展功力的高人,只有被动的按着学校给你圈定的范围走。
这也就意味着后勤丧失了最高决策权,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管理经营领域的局限,高校后勤则陷入了被动的地位。
所以,高校后勤不得不与学校签定一些约定或协议。
2.后勤的公益性与追求最大利益的冲突。
后勤的公益性与追求最大利益的冲突是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以来,一直存在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后勤的任务就决定了它的公益性及服务性。
俗语“民以食为天”,这就决定了这个天的任务就得由后勤扮演、完成。
我们要进入改革领域,就是要进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领域,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要求我们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它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以及它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比喻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同一股春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这股春风,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还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个改革措施,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可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能。
观点分析和思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是多方面的。
首先,改革思路是关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后勤服务中的突出问题。
其次,改革措施是核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等,以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
最后,改革效果是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该注重改革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改革措施,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形容词进行评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强改革思路、改革措施和改革效果的评估,我们可以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
关于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内容提要】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理应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形势下要认真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经验,坚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工作的主旋律,是最重要的大局,也是目前高校工作的重点。
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理应成为高校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正视现状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起点高校后勤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伴随着高校的大扩招、大发展,后勤工作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服务保障,在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方面,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后勤既是高校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
近些年来,后勤改革的呼声不断。
2000年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此为标志,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
各地改革的模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将总务处摘牌更名为后勤集团;有的将所有后勤服务性质的单位如总务处、基建处、劳动服务公司、医院等整合成立后勤集团;有的“模拟甲乙方”,将总务处等一分为二,设立后勤保障处和后勤集团,后勤保障处作为代表学校的甲方行使后勤管理的职能,后勤集团作为乙方履行后勤服务和经营的职能;有的则是几个模式前后调整。
后勤集团根据学校大小,规模则有大有小,一般后勤集团并没有注册为法人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旨在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后勤资源,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条件,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以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并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口李晋平
[摘要]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 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打破高校后勤“小而全”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转向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校际联合的社会化新格局。实现后勤社会化,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搞好教学 科研、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加优质的后勤服 务,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使用到教学和科研上去。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思考
自己。
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 化,高校后勤工作功不可没。在原有基础较差,社会 物价调整幅度较大,学校规模发展较快的情况下,后 勤通过改革和广大职工的辛勤工作,保障了高等教 育的发展。改革解放了后勤的生产力,激励了广大后 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后勤服务能力,提高了 服务质量,减轻了学校财力和领导精力的负担,使得 学校领导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基本保证了 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职工的生活秩序。 (二)高校后勤问题分析 在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旧格局还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 伐依然太慢,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 要。问题主要在于: 1、在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 许多人对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 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仍留恋“小而全”的封 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缺乏长 远的眼光。 2、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不适应 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也 反映在学校和后勤部门的关系上。学校行政性的管 理体制与后勤社会化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校后勤 改革有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后勤在走向社会 的同时,如何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二者之间 也会经常出现摩擦和碰撞。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0引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等学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它的实质是实现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社会化”是相对于“学校化”而言的,同时蕴含着“市场化”的含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校后勤走出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校后勤组织的企业化和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和目标“高校后勤”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和高等学校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泛指高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一切行政事务和物质保障事务,狭义上主要指高校后勤服务业。
“社会化”概念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辞海》将社会化解释为普遍化,如“劳动社会化”、“功能社会化”等。
就高校后勤改革而言,社会化指“按照社会分工,组织社会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
概而述之,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应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后勤服务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主、高校自主选择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它从三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了质的规定,一是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经济背景;二是明确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内部新型的市场关系;三是突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应以社会承担为主。
2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高校内部领域之间改革进展不平衡。
高校后勤要真正从计划经济型转到市场经济型,必须全面搞好企业、宏观、内部改革三个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但三个方面的改革进展还很不平衡。
而新型高校后勤的建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的改革,都必须基本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如果各个方面的改革明显不平衡,就意味着在客观条件下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并存,运行中的矛盾、问题必然很多;教学和生活秩序混乱,就在所难免,也难以完全制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了质的规定,一是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经济背景;二是明确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内部新型的市场关系;三是指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应以社会承担为主。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消除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国务院自1999年底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截至目前,这场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
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更新不够。
一些高校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意识到服务也是商品,片面地认为社会化就是对后勤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但对后勤提供的一些应该计入成本的服务项目又要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费。
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及后勤领导知识层次较高,总认为自己能够适应各种转变,更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形势。
领导观念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恰恰是制约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广大师生员工而言,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原先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增大了个人支出,因而对改革有抵触情绪。
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多数后勤职工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大锅饭思想和铁饭碗思想。
此外,高校原先统一的人事计划管理使得高校的后勤部门成为解决学校教职工家属就业、安置的地方。
加上后勤部门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较低,造成职工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不高、后勤队伍老化严重。
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2.后勤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以陕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陕西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
据粗略计算,这些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就有
3.15亿元,许多高校现有的财力除维持运转外仅能保证付息。
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困难,欠费率较高,这也加剧了学校筹集资金的难度。
不少高校后勤设施的拥有量离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差甚远,供水供电设施陈旧,地下管网线老化,不少道路、校舍严重破损。
这些办学基础条件的改善,单靠高校后勤社会化将是难以解决的,改革后的后勤实体根本无法承担这种“包袱”。
3.内部管理和体制层面的问题。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均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政府和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难估计不足。
包括:(1)劳动人事用工制度不到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后勤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后勤在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转化过程中,后勤人才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求。
(2)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
目前,很多高校后勤职工工资的大部分仍由学校承担,工资分配中论资排辈,尚未形成适应企业管理的工资和奖励制度,没有形成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利益分配关系。
(3)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不到位。
如何解决老职工问题,后勤职工如何提高业务技能,相关就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势在必行。
明晰产权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但困难重重。
4.后勤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
按照“事企相对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应该通过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使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常常混成一体。
例如:有的院校虽然实行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但其“小机关”却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
在确定各经济实体的承包基数时,“小机关”一方面代表学校与各实体签订各类契约;另一方面又代表各实体的利益向学校讨价还价。
而且,由于“小机关”的经济行为不规范,各经济实体又上行下效,结果使学校与实体间的经济契约变得软弱无力,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5.后勤企业的教育属性问题。
高校后勤企业较之一般企业运作环境更为艰难。
企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由于高校所处的特殊环境,要将高校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因而必须牺牲一部分利益来完成“保稳”工作。
在其开展有偿服务时,要考虑教职工和学生的承受能力,这就导致了两种倾向:有些后勤实体只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有些企业又只强调社会效益而不顾及经济利益。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理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从高校领导到一般的教职员工,从大学生到后勤职工都需要改变观念,主要包括:改变后勤服务“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的传统观念,树立后勤商品化、产业化的新观念;改变计划经济单一行政管理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服务第一的观念;改变后勤服务一切由学校“包下来”、高校办社会的观念,树立后勤社会化的新观念。
3.加强高校内部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学校领导要把后勤改革与学校教育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对后勤改革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后勤实体的自主权,保证其服务市场。
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坚持服务的优质优酬。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工作力度。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纳入城市综合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当中,加强对高校改革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优先优惠政策,主要有: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为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服务的各项收入免征税费;对高校后勤服务设施,银行予以贷款支持,政府给予财政贴息;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要从快审批,特事特办并减免各项建设配套费;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需用土地要减免土地转让费、土地管理费、土地补偿费、新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对企业和社会力量等用于高校校舍建设及后勤设施建设的捐款减免税收;高校应对原有后勤资产认真盘清,无偿划拨或低价租赁给改制后的实体,对其各项收入不得无偿平调或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
为改善学校后勤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和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增加专项拨款。
学校也要积极扶持,加大后勤设施投入。
改制后的后勤实体,也要利用创收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后勤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成为后勤服务市场建设的推进者和管理者,必须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和高校后勤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促进高校加快后勤服务市场的开发力度,加速校内市场与社会市场接轨的进程;提供优惠条件促进高校后勤基建实体向现代企业转变;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对改制后的后勤经济实体加强监督,建章立制,完善监督机制,使其经营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
5.分配制度革新。
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学校运行机制在进行着重大的改组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很容易造成利益冲突。
在利益冲突中,人们对群体利益的认同感将越来越强,这预示着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可能演化为自觉的有组织的冲突,进而产生利益群体之间及学校之间的矛盾。
因此,在后勤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正确地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体现校内政策的公平性,确保学校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唐志成.科学发展观与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4(3).
[2]孟昭华,等.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03(3).
[3]王富.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