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了质的规定,一是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经济背景;二是明确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内部新型的市场关系;三是指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应以社会承担为主。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消除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国务院自1999年底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截至目前,这场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更新不够。一些高校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意识到服务也是商品,片面地认为社会化就是对后勤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但对后勤提供的一些应该计入成本的服务项目又要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费。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及后勤领导知识层次较高,总认为自己能够适应各种转变,更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形势。领导观念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恰恰是制约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广大师生员工而言,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原先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增大了个人支出,因而对改革有抵触情绪。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多数后勤职工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大锅饭思想和铁饭碗思想。此外,高校原先统一的人事计划管理使得高校的后勤部门成为解决学校教职工家属就业、安置的地方。加上后勤部门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较低,造成职工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不高、后勤队伍老化严重。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2.后勤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以陕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陕西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据粗略计算,这些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就有

3.15亿元,许多高校现有的财力除维持运转外仅能保证付息。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困难,欠费率较高,这也加剧了学校筹集资金的难度。不少高校后勤设施的拥有量离国家规定的标准

相差甚远,供水供电设施陈旧,地下管网线老化,不少道路、校舍严重破损。这些办学基础条件的改善,单靠高校后勤社会化将是难以解决的,改革后的后勤实体根本无法承担这种“包袱”。

3.内部管理和体制层面的问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均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政府和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困难估计不足。包括:(1)劳动人事用工制度不到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后勤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后勤在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转化过程中,后勤人才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求。(2)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目前,很多高校后勤职工工资的大部分仍由学校承担,工资分配中论资排辈,尚未形成适应企业管理的工资和奖励制度,没有形成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利益分配关系。(3)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不到位。如何解决老职工问题,后勤职工如何提高业务技能,相关就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势在必行。明晰产权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但困难重重。

4.后勤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按照“事企相对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应该通过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使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常常混成一体。例如:有的院校虽然实行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模式,但其“小机关”却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在确定各经济实体的承包基数时,“小机关”一方面代表学校与各实体签订各类契约;另一方面又代表各实体的利益向学校讨价还价。而且,由于“小机关”的经济行为不规范,各经济实体又上行下效,结果使学校与实体间的经济契约变得软弱无力,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5.后勤企业的教育属性问题。高校后勤企业较之一般企业运作环境更为艰难。企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高校所处的特殊环境,要将高校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因而必须牺牲一部分利益来完成“保稳”工作。在其开展有偿服务时,要考虑教职工和学生的承受能力,这就导致了两种倾向:有些后勤实体只强调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有些企业又只强调社会效益而不顾及经济利益。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对策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理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高校领导到一般的教职员工,从大学生到后勤职工都需要改变观念,主要包括:改变后勤服务“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的传统观念,树立后勤商品化、产业化的新观念;改变计划经济单一行政管理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服务第一的观念;改变后勤服务一切由学校“包下来”、高校办社会的观念,树立后勤社会化的新观念。

3.加强高校内部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学校领导要把后勤改革与学校教育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对后勤改革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扩大后勤实体的自主权,保证其服务市场。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坚持服务的优质优酬。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工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纳入城市综合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当中,加强对高校改革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优先优惠政策,主要有: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为教学科研及师生生活服务的各项收入免征税费;对高校后勤服务设施,银行予以贷款支持,政府给予财政贴息;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要从快审批,特事特办并减免各项建设配套费;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需用土地要减免土地转让费、土地管理费、土地补偿费、新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对企业和社会力量等用于高校校舍建设及后勤设施建设的捐款减免税收;高校应对原有后勤资产认真盘清,无偿划拨或低价租赁给改制后的实体,对其各项收入不得无偿平调或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加大投入力度。为改善学校后勤服务设施陈旧、老化和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增加专项拨款。学校也要积极扶持,加大后勤设施投入。改制后的后勤实体,也要利用创收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后勤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成为后勤服务市场建设的推进者和管理者,必须制定政策引导高校和高校后勤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促进高校加快后勤服务市场的开发力度,加速校内市场与社会市场接轨的进程;提供优惠条件促进高校后勤基建实体向现代企业转变;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对改制后的后勤经济实体加强监督,建章立制,完善监督机制,使其经营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

5.分配制度革新。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学校运行机制在进行着重大的改组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很容易造成利益冲突。在利益冲突中,人们对群体利益的认同感将越来越强,这预示着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可能演化为自觉的有组织的冲突,进而产生利益群体之间及学校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后勤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要正确地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体现校内政策的公平性,确保学校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