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的动能大小;2.掌握计算动能的方法,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理解动能和功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教材》;2.实验器材:小车、滑轨、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利用实际例子引入动能的概念,如一个飞越悬崖的人,一个滑下斜面的滑雪者等,通过视频或图片呈现,让学生猜测其中的物理原理。
第二步:学习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5分钟)1. 讲解动能的概念和公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用K表示,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K= mv^2/22.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物体的动能,加深对动能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动能的影响因素(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分析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对动能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动能与它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通过实验,使用小车、滑轨、定滑轮和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观察,考察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第四步:学习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30分钟)1.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的动能变化与所做功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K2-K1=W。
2.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导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动能变化和所做功的情况。
第五步:练习和巩固(20分钟)1.布置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1.向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1.给学生更多的实际例子,引导他们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解释现象;2.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实验,进一步巩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能定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三.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课题三.动能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动能定理与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新课教学内容(一)引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3.引入则,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1.演示实验:(黑板画图)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则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2.教师活动: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例1 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例题: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 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 ,速度增大到V 2 ,则: (1)F 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3)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2- V02=2 (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W =*(2- V02)/21/222-1/2123教师分析概括:合力F 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又根据功能关系,F 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a.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b.公式E k=1/22c.动能是标量 d.动能的单位:焦(J) (三)动能定理1.我们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则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W =E k2 -E k1 ( W 总=21=Δ )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的末动能;物体的初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概念。
2. 理解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单位:解释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即焦耳(J)。
3. 动能与速度的关系:阐述动能与物体速度的关系,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动能的概念。
2.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动能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的定义和单位。
2. 让学生解释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并给出实例。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学会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计算公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1. 动能计算公式:介绍动能计算公式,即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2.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解释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不同物体的动能。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计算公式及其含义。
2. 让学生运用动能计算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动能。
第三章: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2. 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定义: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即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释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教学活动:1. 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通过示例或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作业与评估:1. 让学生回答动能定理的定义及其应用。
2. 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给定的问题。
第四章: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介绍如何将动能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在碰撞、抛射和摩擦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动能定理》教案张海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通过对导出式进行分析,利用功能关系进行引导来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设计及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动能定理进行推导,得到定理的表达形式;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辨析,提高认识。
教学工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今天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质量为m 的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经位移s ,速度由原来v1的变为v2,则力F 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1v 2v F Fs推导:质量为m 的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经位移s ,速度由原来的1v 变为2v ,则力F 对物体做功:二、动能定理:1、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数学表达式:E =E E k k k W =∆-合末初或22211122W mv mv =-合3、含义:(1)、W 合为外力做功的“代数和”(2)、E k ∆为动能的增量,△Ek >0时, 动能增加;△Ek <0时,动能减少.4、应用范围:可用于恒力,也可用于变力,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三、动能定理的讨论:E =E E k k k W =∆-合末初动能定理说明外力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其外力可以是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若0W 〉合,E E 0k k -〉末初即E E k k 〉末初,说明外力为动力,在动力作用下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外力对物体做正功,它的值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1)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1)类比与等效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2)整体法(全过程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2)1、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第八章第3节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八章第三节动能和动能定理授课时间:2024年6月27日课型:新课(观察探究课)课时:一课时教教学目标物理观念:理解动能的内涵,能用动能定理分析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科学思维:能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和变力做功问题科学探究:能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科学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动能的概念(重点)2.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重点)难点: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或者多过程问题。
教学准备1.动能演示器演示器2.教学PPT课件教学思路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物体的速度、质量越大,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并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那么已有的认知经验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索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和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从而为我们接下来的探究教学提供有效条件。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1.课前引导提问 3.研究动能和它的变化的规律2.观察各种动能演示器 4. 课堂练习环节一:课前引导提问教师活动:提问1.什么叫势能?2.势能的变化条件是什么?3.能量和功之间有什么关系?4.什么叫动能?5.动能和势能的公式6.能量的单位是什么?学生活动:让学生回答1.物体受到重力的原因而得到的能量2.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变化3.做功是能量变化的过程4.物体运动而得到的能量5.Ek=0.5mV2 Eh=mgh6.J KJ环节二:让学生观察圆周运动环节三:讨论圆周运动的规律一、情境引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子弹穿扑克牌、风力发电等照片,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列车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磁悬浮列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速度逐渐增大? 二、新课教学 一、动能的表达式如图所示设某物体的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1υ,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大到2υ,则: 1.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W =Fl ) 2.物体的加速度多大?a =mF3.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al 22122=-υυ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5.在学生推导的过程中评析:21222122212221222121222υυυυυυυυm m W a m a Fl W a l al m aF -=⇒-⨯==⇒⎪⎭⎪⎬⎫-=⇒=-= 从21222121υυm m W -=这个式子可以看出,“υm 21”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_高中物理_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和单位3.熟练确定物体的动能值(二)能力训练点1.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动能的表达式2.简化物理条件,通过确定与做功有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二、学法引导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论证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明确动能的概念2.计算动能的大小2.难点理解动能的来龙去脉,领会动能和动量的联系和区别。
3.疑点为什么动能是表示力对物体的空间作用效果,是反映物体运动的状态量?4.解决办法(1)在功能的关系的基础上演绎推理(2)列表比较,针对学生认识上的薄弱环节举实例分析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斜面,滑块一块,铁球两个(质量不相同)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2.学生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略)(二)整体感知学生在初中就知道了动能的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问研究课题,利用前期学过的运动定律,运动学,功和能的知识进行计算,推理,得到动能的表达式,从而明确动能这个物理量的内涵,掌握动能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新课)上学生举出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归纳出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提出研究课题,功能的大小如何确定?(课新教学)先看一个具体的问题:质量不同的三个物体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不同的水平作用下,通过不同的位移,物体的质量、受力大小、位移列表如下,由三个同学根据表中的列项演算、填空:123物体质量m/kg所受水平力F/N位移大小S/m水平力做功W/J物体加速度(l)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功能是标量、无负值、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2.动能与动量的区别(l)定义表达式不同(2)确定要素不同(3)增量计算不同。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o掌握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和应用方法。
o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释和计算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弹簧、斜面、光电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实验演示、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功和能的关系,引出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能够运动吗?动能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内容讲解o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o动能定理的推导:通过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式。
强调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o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举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动能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变力做功、分析物体运动过程等。
3.实验探究o利用小车、弹簧、斜面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o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答有关问题。
o讨论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碰撞问题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o提醒学生注意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限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基本性质。
2、掌握动能定理,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应用。
3、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动能。
例如,我们可以提到飞行的鸟、行驶的车辆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然后,我们将对动能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包括动能的大小、方向等。
2、动能定理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将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
首先,我们将解释这个定理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在经典力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3、动能定理的应用在理解了动能定理之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讲解如何应用这个定理。
这些实例将包括不同情况下的碰撞、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等。
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将更好地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4、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我们将安排一些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
学生将通过实验设备,如滑轮、重物等,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三、教学评价和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安排一些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这些小测验将以简短的问答形式进行,包括概念理解、应用举例等。
2、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这些作业将包括一些理论题和应用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加深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3、学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和改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们将评估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内容是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础,包括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以及应用。
2023最新-《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可爱的帮大家收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3篇】,欢迎参考阅读。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一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动能定理等两部分,属于掌握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的基础上的知识。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可结合初中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涵义。
动能定理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课本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概念,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2、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动能和动能定理,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动能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对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的清楚认识,知道不论外力是否为恒力,也不论物体是否做直线运动,动能定理都成立,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要突破学生思维上的这一难点,设计实验是关键。
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做一道题,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比较方便、灵活。
三、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对动能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动能定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动能定理的内容3. 动能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动能定理的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动能定理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动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表达式为K = 1/2mv²,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3. 讲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W = ΔK,其中W 为合外力做的功,ΔK 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能定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涉及动能和动能定理问题的解答,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动能定理的课程设计
动能定理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能够运用动能定理分析实际物理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理解动能定理与力学其他定理的关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问题分析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介绍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2.动能定理的应用: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物理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动能定理与其他力学定理的关系:分析动能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的关系。
4.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介绍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表达式和适用条件。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物理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定理进行问题分析。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验法:进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如《物理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如《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动能定理。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小车等,进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评估学生对动能定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知识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功率和摩擦力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动能是标量。
2、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它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
3、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
3、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方程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并强调其重要性。
4、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
5、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
进。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高中物理教案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动能;
2. 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够分析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小车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并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能变化,并引入动能定理的公式。
练习:让学生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的计算题目练习,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体运动中的动能变化问题。
总结:回顾动能定理的概念、公式和应用,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五、课堂讨论和解答:
六、作业布置: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希
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的公式,会用动能的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养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学法引导通过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通过演绎推论从理论上来推导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提高认识;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通过实例分析,来确定动能定理的使用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解决办法在功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通过教师的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实例分析等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讲授法、电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CAI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对概念再认识。
2、学生通过观察、听讲、分析演练、讨论总结来确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运动员用200N的平均作用力将质量为
0.5kg静止的足球,以20m/s的速度踢出,在地面上滚动了50m远,那么运动员对球所做的功是________。
学生可能回答:W=Fs=200×50J=10000J 解释错误原因:做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足球有地面上滚动50m的过程中运动员并没有力作用在足球上;运动员对球做功的过程是踢球的过程,但位移不是50m,所以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留下悬念:用以前所学知识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想知道正确的解答方法吗?请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动能动能定理》。
二、新课教学
<一>、动能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观看视频:流动的河水能推动水轮做功,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演示实验:(用CAI课件中的动画) ①介绍实验装置:让小球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②演示并观察现象
a.让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小球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的小球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2、动能的公式推导思路:要使静止的物体获得一定的速度,就需要一个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力,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我们根据做功的多少可定量确定物体的动能。
推导过程: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静止物体,在恒定的水平外力F作用下开始运动,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则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用Ek 表示动能,则有:即: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3 、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无负值;它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都是焦耳。
1kg·m2/s2=1N·m=1J
4 、动能的变化末状态的动能减去初状态的动能初动能例:一物体以初速度v0=20m/s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落回地面的速度vt=15m/s,物体的质量m=2kg,此过程初、末动能是多少?动能的变化是多少?末动能解:动能的变化即动能减少了175J
<二>、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的变化存在什么关系呢?
2、动能定理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讨论: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 学生答: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
3、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用W表示合力所做的功,用Ek1表示物体初状态的动能,用Ek2表示末状态动能,动能定理可表示为:
4、动能定理的应用:例:某人将质量为1Kg的小球从10m高的平台上以5m/s 的速率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求此人对小球所做的功和落地时小球速度的大小?(g取10m/s2) 解:抛的过程人对小球所做的功抛出后到落地的过程方法一:根据动能定理有代入数据得:
三、学法指导:1、对W的理解:W为合力做功或者各力做功的代数和。
2、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1).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而且适用于曲线运动;
(2).不仅适用于恒力做功,而且适用于变力做功。
3、动能定理的优点:(1).动能定理只跟初、末状态有关,不涉及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时间,所以处理问题比较简便;(2).它能解决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
4、动能定理应用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合力所做的功;(3).明确始、末状态,确定始、末状态的动能;(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四、巩固练习
1、运动员用200N的平均作用力将质量为0.5kg静止的足球,以20m/s的速度踢出,在地面上滚动了50m远,那么运动员对球所做的功是________。
(此题为前面思考题,与前面相呼应)解:踢球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有
2、一质量为1kg的物体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现用水平外力F=20N拉其运动5m后,速度达到10m/s,求此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解:根据动能定理有:代入数据得:即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50J
五、小结
<一>、动能1、动能是物体运动的状态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共同决定;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只有正值,没有负值;2、动能是与力做功相联系的物理量,知道动能的变化是末状态的动能减去初状态的动能
<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方法,比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综合解题要简便,运用动能定理时,关键是正确计算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做功和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初、末状态的动能值。
2、求力做功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计算,但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知道如何求变力做功。
六、作业
一).阅读书上例题
二).课本P125
练习三1-7题
七、板书设计
●说明:这节课不可能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讲解得非常全面、深刻(可在后面加1课时——动能定理的应用),但一定要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确含义,因为动能定理实质上就是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掌握好动能定理,以后才能顺利地深入研究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如果一开始就概念不清,很可能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
教材分析:动能定理研究的是质点的功能关系,是力学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而动能又是动能定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高中前面已经学过功和能的关系,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推导方式可推导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设计思路:首先展示一思考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以此引入新课。
(在后面练习中解答这一思考题,首尾呼应.) 其次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先后引入动能的公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处理,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同时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叙述,学生容易接受. 最后通过演绎推理,导出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通过例题分析,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知识解题简便,在运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