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2023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23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4篇)2023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篇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进展,经济社会进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进展。

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对此,市关工委要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实行乐观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阔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乡(镇)、村、校进行专题调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有关同志一起,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作法和阅历、对策和建议等再次进行仔细研讨。

现将调研状况综述如下:一、现状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

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夫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

有的县初略估算,农夫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夫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状况进行了了解,农夫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夫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

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夫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进展与进步。

从长远分析,农夫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进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紧迫话题,虽然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独特时代背景下产生特殊现象。

但国外也会发生劳动力大幅度流动的浪潮,它不时发生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但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显得更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属于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应对的实际问题,但也存在因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异性,其问题特点也存在差异。

国外关于移民人口儿童抚育课题的研究大多反映在国际移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和由其亲属抚育儿童这两方面,这二者都属于亲子分离后的委托抚养范畴。

国外专家学者通过对上述两种留守儿童模式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委托抚育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Kuo认为,当孩子被留守后,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并且学习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并且也容易受到虐待,其被留守的经历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国外这些流动人口子女抚养问题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启发。

国外有专家从人口迁徙的角度研究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从物质生活保障方面来说,SHU Wen认为:如果父母外出打工能因此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能因此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

[2] 但Mordeno Imelu G在多项实证研究中发现,孩子在关键的成长时期因父母的缺位带来的是亲子关系不佳,让孩子与父母关系疏远,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位带来的是孩子长期成长中无可挽回的身心伤害。

[3]另外,儿童要想获得健康成长,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健康的孩子往往综合素质会更高。

但由于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庭教育缺失,缺少父母陪伴和关爱,他们大多数会有沟通障碍或性格孤僻的情况。

Davis Jason指出,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孩子们需要在家里做更多的工作,而这些家务活会耗费孩子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影响被遗弃儿童的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顾的儿童群体。

他们面临着孤独、亲情缺失和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心理问题原因、影响因素、心理问题表现和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分析,发现这些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在干预措施方面,提倡家庭关爱、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手段,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经验为社区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干预课程等。

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研究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有望深入探讨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心理研究、心理状况、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孤独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学习、社交以及未来发展造成长期影响。

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探讨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群体,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减轻他们心理负担,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孩子在家乡生活,与父母分离而留在农村由其他亲友或祖父母等照顾产生的一种特殊群体。

他们通常处于青少年阶段,面临着父母缺失的照料和关爱。

这些孩子在父母的缺席下,需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5篇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5篇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5篇中国留守儿童状况讨论报告(精选篇1)序言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

今年八月我被分到__区__镇__村担当村主任助理一职,从今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宽阔天地大有作为。

我来自__农村,高校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

在这片盼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进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原因,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非常关注。

工作后乐观调研,把握分析状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同时,乐观参加本镇__届优秀高校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当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将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学问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乏随即消逝,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始终坚持下去的。

__镇__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淌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统计,__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准时进行指出批判教育纠。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简单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化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盼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关心,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暖和。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急躁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看孩子们。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论文及文献综述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将子女留在家中由亲戚或奶奶爷爷等其他成年人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激增,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逐渐凸显。

本论文将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综述和讨论。

一、留守儿童现状留守儿童的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的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他们缺乏父母关爱,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其次,他们面临着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辅导;最后,他们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犯罪和青少年问题的风险。

二、留守儿童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学习压力和思想孤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亲子交流和家庭教育,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能受到严重损害。

此外,留守儿童还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情感空虚,易患抑郁症和焦虑症。

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可能对他们的未来造成长远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各级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1. 家庭关爱加强:父母尽量减少外出打工时间,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陪伴,创造更温暖的家庭氛围。

2. 学校支持与帮助: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制定更贴合他们需求的教育方案,提供更多的学习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

3. 社会关怀与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帮助中,开展关爱活动,提供爱心陪伴和心理支持。

4. 制度保障:政府需要加大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投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确保留守儿童的权益得到保障。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多方合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只有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多方合作,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外打工,留下自己的孩子在农村家中独自生活,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凸显,学术界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综述,探讨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以及相关的帮助与支持。

1. 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而无法陪伴的儿童,通常他们生活在农村地区,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

留守儿童通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匮乏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由于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孤独问题、焦虑和抑郁情绪、人际关系困难、自尊和自我认同问题等。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缺乏自信和自尊。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在家庭方面,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家庭分离和亲子关系冷漠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社会方面,农村教育和心理健康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个体方面,留守儿童的个人特点、性别和年龄等也会影响其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提出了一系列的干预和支持措施。

首先是加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建设,鼓励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增加亲子互动;其次是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资源,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团体等;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提供更多的关爱和资源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积极探索相应的干预和支持措施,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精选篇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

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

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

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

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

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

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

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精品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精品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国内综述国内学者研究留守儿童主要包括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成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方面。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方面第一,现状研究方面,蒋忠,柏跃斌(1998)在《“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思考》中指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科学的教育措施,虽然学校和家长都有意让孩子用过读书,可是现实的压力又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杨,任金涛(2013)在《中国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建议》指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系统有待完善,指导服务机构阵地不健全,针对性、专业性不够等。

第二,心理及安全方面研究,周宗奎(2015)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教育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配合。

卢德平(2006)认为留守子女和外出务工的父母之间存在“心灵沟通陌生化”,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

叶敬中(2014)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欠债隐忧在未来》中指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此时若有父母或教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交流和疏导,大部分潜在的心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若长期积压,有些潜在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发展成现实的心理问题。

戴利朝(2011)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其对留守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同时留守儿童心理脆弱,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安全状况而忧心忡忡。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方面研究第一,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

吴霓(2008)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综述及建议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可真是一道难解的难题。

想想看,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孩子们一个人在家,没了大人的陪伴和指导,心里难免会有些孤单。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家长不在,孩子的成长就缺少了那份支持和陪伴。

这可不是小事,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缺乏帮助,作业做得一塌糊涂,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

要是有时间聊聊天,孩子们也许能更轻松地面对这些问题。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当然有!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着手。

学校的角色很重要。

老师们不光是教知识,更是孩子们心灵的指引。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心理辅导和素质教育,帮助孩子们排解孤独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就像园丁培育花朵,老师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学会与人沟通,面对生活的挑战。

村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

比如,举办一些兴趣班,像绘画、音乐、体育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还能让他们结识新朋友,增加社交能力。

想想看,画画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心里那份孤独感也就烟消云散了。

小小的社团活动,往往能点燃孩子们心中那团火,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部门和社会的支持也不可或缺。

可以设立一些专项基金,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比如,提供免费的学习用品、补习班等等,让孩子们在学习上不再有负担。

这些支持,能够让孩子们觉得,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社会依然在关心他们。

孩子们心里会默默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大家的关心。

”说到家长,尽管他们身在他乡,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关心。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像视频通话、语音消息,时不时和孩子聊聊天,问问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虽然距离很远,但心的距离却可以拉得很近。

简单的“你好吗?”能让孩子感到无比温暖。

这种关心,不仅能增加亲子间的感情,还能帮助孩子们减轻心理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要学会自我管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和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

“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外出的副产品,数量不断壮大,根据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4000多万人。

[1]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不仅可以增加学术界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而且可以找到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目前关于“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中央教科所丁杰、吴霓对“留守儿童“做了如下界定: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2]。

从现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文献来看,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而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结出“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留守现象对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抱负、学习成绩等负面影响较大。

如新华社记者周俏春、邬焕庆与四川省仁寿县教育部门联合对全县2000名打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也发现,48%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3]。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

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新背景下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农村孩子被迫离开家庭照料,或者家长去城市打工留守,留守儿童的数量被迅速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做一个综述,并对相关机构及社会关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能够减缓留守儿童困境的有效政策,最终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留守儿童概况留守儿童是指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未把孩子随身携带出去,而孩子被迫留在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家庭外的监护人看护的孩子。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乡社会变迁进程中的特殊群体,它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家庭状况及乡村教育等综合因素。

根据2013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报告》,中国超过6500万儿童中,有超过3500万儿童受到父母缺失的影响,其中约有1/3是留守儿童,据估计,目前中国有1300万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暴露于多种困境当中,他们远离家庭支撑,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社会关系不良,由于缺乏父母的指导和照顾,职业意识不良,学习情况不理想。

目前存在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1、学习能力减弱;2、心理问题,其中有心理分裂、家庭暴力、学习焦虑、抑郁症和强迫症等;3、社会活动能力较低,容易变得疏远,表现不良;4、贫困家庭,家庭环境较差,没有足够的养育资源;5、缺乏社会保护,社会关系不良。

三、机构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困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进行了一系列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积极努力,立法有助于保护留守儿童的权利,推进儿童教育,改善儿童生活环境。

其次,社会组织和社会福利机构通过精准扶贫、五小、就业扶贫等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留守儿童的困境,提升他们生活水平。

另外,科技发展也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提供了强大帮助。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22),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22)。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范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

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范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潘璐叶敬忠,20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独自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农村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处于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还可以为制定相应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心理保护与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料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常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关注,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或监护人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长期寄宿在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家中、或是独自留守在家中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现状和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容忽视。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突显。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离家务工,他们失去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关爱,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教育资源不平等,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

其次,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易产生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内向、自卑等。

另外,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缺乏规范和监管,更容易接触到负面影响,如早恋、犯罪等。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资源不均的状况。

其次,父母需提高对子女的关注度,尽量减少留守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此外,社会组织、各界爱心人士也可提供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未来展望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多方合作。

除了政府、家长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外,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改善现状。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家中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抗压能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利用科技手段,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

这些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料,他们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揭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首先界定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明确研究范围。

然后,从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生活状况、教育问题、心理健康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本文将对现有的解决策略进行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他们通常与祖父母、亲戚或其他监护人生活在一起,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状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他们的监护人往往年龄较大,教育水平有限,难以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

这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在心理健康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情感支持和心理关爱。

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陪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超过9000万,他们生活在农村,父母则在城市务工,因此长期与父母分离。

留守儿童面临着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吸引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本文将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展开研究文献综述,探讨目前研究的发展和未来的方向。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与父母长期分离的困境,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孤独、依赖等心理问题,他们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2. 目前研究的主要发现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我价值感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现象。

不少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其心理问题就越严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受到村庄环境、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已有大量文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现有文献多局限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干预策略研究较少。

部分文献缺乏长期跟踪研究,无法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相对较少。

4. 未来的研究方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课题,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希望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和帮助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

一项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往往有更高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他们常常感到寂寞和孤单,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关怀。

他们的情绪问题也与身份认同障碍有关,他们常常对家庭和社交环境感到不安全,缺乏自信心。

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也面临一些困境。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缺乏和同伴的交流机会,社交技巧不够成熟。

他们也容易遭受欺凌和虐待,成为其他孩子的攻击对象。

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

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语言能力、注意力和学习动力都较弱。

这可能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有关。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留守儿童通常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发展。

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攻击性、冲动性和行为问题。

他们常常缺乏父母的引导和严格的家规约束,容易追求短期满足感,表现出冲动和叛逆的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问题、人际关系困境、学业成绩低下和行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或其他原因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则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亲戚或祖父母照顾。

这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中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这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导致儿童在家乡生活的一种现象。

这类儿童面临着父母长期分离、家庭关爱不足、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工作,留守儿童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贫困等因素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较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来自于对父母的思念,还来自于在家乡中缺乏同龄人、同伴的陪伴。

研究表明,孤独感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孤独感会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

2. 注意力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贫困和监护人水平的低下,通常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监督,导致注意力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因为注意力缺失问题而影响学业表现的情况较为普遍。

3. 自我认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面临着缺乏有效的亲子教育和引导,自我认知问题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常常存在偏差,容易出现自卑、自尊心脆弱等问题。

4. 情绪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种情绪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家庭支持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加强爷爷奶奶、亲戚的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责任感,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3、社交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容易形成不良 的社交习惯,如孤僻、内向、暴力倾向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
4、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在独自生活或与他人生活时,容易面临各种安全问题, 如意外伤害、拐卖、性侵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进展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留守 儿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论与展望
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留守 儿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摘要
摘要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离异等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家乡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问题,需要社会和学术界的和研究。本 次演示旨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 究方向。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根据搜集到 的文献资料,留守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 题,且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自卑、社交困难等情况。
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1、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长期 外出务工或离异导致儿童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家庭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提 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2、社会因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和支持也是影响其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和关爱,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 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年级: 2011学号: 1111010336学生姓名:罗雪2012年11月01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摘要】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教育前言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 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00 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

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

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

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

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吴霓等(2004) 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王艳波、吴新林,2003) 。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流动的不同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1.1国际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

杨淑爱(Brenda S. A. Yeoh) 和林翠凤( Theodora Lam) 指出,在孟加拉,18 %~40 %的农村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库恩( Kuhn) (2006) 利用1996 年社会经济调查的数据指出,在孟加拉5~14 岁的5 930 名儿童中有91 %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主要是父亲) ,另有2 %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柏瑞纳斯(Parrenas) 指出,菲律宾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达到900 万,占青少年总数的27 %;在蒙古,964 个被调查的迁移家庭和非迁移家庭中,4.7%的儿童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了农村地区。

1.2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由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亲子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

罗国芬等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

我国历史上海外人口的迁移,如华人劳工、非法移民以及留学生的国际人口的迁移也以单身迁移为主,这些都容易形成家庭内部的亲子分离。

1.3现阶段留守儿童群体的背景、成因及特性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让这一历史性现象备受关注,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成因密不可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现实特征。

1.3.1 受社会发展影响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1.3.2 受家庭环境影响外出务工父母的低收入水平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了巨大落差。

1.3.3 受政策体制影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农村儿童异地入学费用高、且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

1.3.4 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的关联性留守儿童问题隐含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等问题。

1.3.5 群体存在的持久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状。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教育学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

2.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2.1.1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

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

许立华、林宏认为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

蒋平、阳德华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尤其重要的影响,监护人意识的淡漠、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了青春期性知识的传授。

2.1.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2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2.2.1道德教育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

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

由于长期缺乏管束,一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成了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的主谋或被害人。

2.2.2 智力教育下滑。

根据《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表明: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现在成绩和父母外出打工以前相比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在班上排名上等和中等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中等和下等的人数则增加了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

2.2.3 情感教育缺失。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可是在这个时候留守儿童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健全。

周宗奎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有失落感,有寄人篱下的不适感,他们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2.2.4 教育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监管,较之非留守儿童,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和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

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自觉性差,家校合作难。

心理方面性格极端化,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有被遗弃的感觉,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

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生病了不能及时得到照顾,卫生习惯较差。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对策和建议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这不单单是其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

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

3.1制度和政策方面改革户籍制度,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和外出打工父母一起生活;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方面,项继权提出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张利萍认为要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和国民待遇随人走的机制,除以当地公办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的主渠道外,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黄祖辉、许昆鹏提出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体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或义务教育券,将义务教育经费结算到具体的受惠对象。

3.2学校、社区和家庭层面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留守儿童行动措施主要包括: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的培训;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

社区方面——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

社区可以建立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者妇联、团组织等开展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扶贫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群体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

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

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

4.总结总的来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受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孩子只能留在农村。

所以,我个人认为最迫切的就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为消除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障碍,尽早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1)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各种服务加强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建设,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远虑”和“近忧”。

(2)积极鼓励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农民工在外辛勤奋斗,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要通过家乡情的熏陶,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地方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所附属相关部门要创造一定的环境与空间给想回乡创业人员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