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年级: 2011
学号: 1111010336
学生姓名:罗雪
2012年11月01日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背景中,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了关注,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教育
前言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 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00 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就业的同时,他们的大多数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亲戚代养或寄养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局面。从此,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大量的农民工父母“别家离子”,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事与愿违,就是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孩子因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受教育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随着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才得到各方关注。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吴霓等(2004) 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王艳波、吴新林,2003) 。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流动的不同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1.1国际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杨淑爱(Brenda S. A. Yeoh) 和林翠凤( Theodora Lam) 指出,在孟加拉,18 %~40 %的农村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库恩( Kuhn) (2006) 利用1996 年社会经济调查的数据指出,在孟加拉5~14 岁的5 930 名儿童中有91 %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主要是父亲) ,另有2 %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柏瑞纳斯(Parrenas) 指出,菲律宾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达到900 万,占青少年总数的27 %;在蒙古,964 个被调查的迁移家庭和非迁移家庭中,4.7%的儿童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了农村地区。
1.2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
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由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亲子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罗国芬等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历史背景进行了
分析。我国历史上海外人口的迁移,如华人劳工、非法移民以及留学生的国际人口的迁移也以单身迁移为主,这些都容易形成家庭内部的亲子分离。
1.3现阶段留守儿童群体的背景、成因及特性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让这一历史性现象备受关注,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成因密不可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现实特征。
1.3.1 受社会发展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1.3.2 受家庭环境影响
外出务工父母的低收入水平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了巨大落差。
1.3.3 受政策体制影响
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农村儿童异地入学费用高、且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
1.3.4 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的关联性
留守儿童问题隐含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等问题。
1.3.5 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状。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教育学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情况和心理健康问题等方面。
2.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2.1.1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
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许立华、林宏认为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蒋平、阳德华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尤其重要的影响,监护人意识的淡漠、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了青春期性知识的传授。
2.1.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2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2.2.1道德教育危机
留守儿童大都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孩子往往就成了家中的“孤儿”。如果是由祖辈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过多的溺爱,这样容易形成孤僻、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将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是托付亲戚监护,由于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亲戚们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