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

合集下载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02
奇经八脉
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主要作用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十二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数量约600个。
十四经穴
不在十四经上的穴位,数量较少。
经外奇穴
没有固定位置,以压痛点为穴,无固定名称,是腧穴的辅助组成部分。
阿是穴
腧穴系统
03
十二经脉腧穴
第五周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
第三周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第六周
督脉、任脉、耳针、头针、足针。
课程安排
02
经络腧穴概述
03
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四肢深入的部分,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和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
经络系统
01
十五络脉
手足三阴三阳经共15条,加上任脉和督脉,共16条,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1
课程目的
2
3
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和掌握常用经络腧穴的临床应用和操作方法。
了解和掌握相关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周
经络腧穴概述、十二经脉、腧穴分类和定位方法。
第四周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第二周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带脉腧穴
带脉
调理下焦气机,缓解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问题
气海俞
调理大肠功能,缓解便秘、腹泻、腹痛等问题
大肠俞
金门
阳白
太阳
阳维脉腧穴
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痛、腹泻等问题
三间
阴维脉腧穴

经络腧穴学总论(教案)

经络腧穴学总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总论2. 课时安排:共24 课时3. 教学目标:(1)了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2)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3)学会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 课时:经络腧穴学概述1. 经络腧穴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经络腧穴学的研究范围和重要性第2 课时:经络系统1. 经络的定义和功能2. 经络的分类和分布3. 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第3 课时:腧穴系统1. 腧穴的定义和功能2. 腧穴的分类和分布3. 腧穴的定穴方法和临床应用第4 课时:经络与腧穴的关系1.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影响2. 经络与腧穴的相互作用3. 经络与腧穴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第5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应用1. 经络腧穴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2. 经络腧穴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3. 经络腧穴学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讲解经络腧穴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2. 演示:展示经络腧穴的分布、操作方法等;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经络腧穴的感觉和作用;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经络腧穴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情况;2. 课堂实践: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经络腧穴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经络腧穴学教材;2. 课件:经络腧穴学的PPT课件;3. 模型:经络腧穴模型;4. 视频:经络腧穴操作演示视频;5. 案例:相关临床案例。

六、教学活动与设计第6 课时:经络测量与评估1. 经络测量方法的学习2. 经络测量工具的使用3. 经络测量结果的评估与分析第7 课时:腧穴的诊断与治疗1. 腧穴诊断的方法与技巧2. 腧穴治疗的操作步骤与要点3. 腧穴治疗的临床应用实例解析第8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科研方法1. 经络腧穴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2. 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科研结果的统计分析与解读第9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临床实践1.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分析2. 经络腧穴学在临床中的实际操作演示3. 学生临床实践操作的指导与评价第10 课时:经络腧穴学的未来展望1. 经络腧穴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2. 经络腧穴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3. 学生对经络腧穴学未来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 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教案

针灸学重点经络腧穴部分教案
涌泉、然谷、太溪、大钟 、水泉等。
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天泉、曲泽、郄门 、间使等。
常用腧穴介绍
手少阳三焦经
01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等。
足少阳胆经
02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等。
足厥阴肝经
03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等。
常用腧穴介绍
督脉
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 枢等。
任脉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 等。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症的常用穴位有肾俞、 大肠俞、腰阳关、委中 等,可减轻腰部疼痛、 下肢放射痛等症状。
肩周炎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常用 穴位有肩髃、肩髎、肩 贞、阿是穴等,可缓解 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 症状。
妇科疾病应用举例
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血海、归来等, 可调经止痛,改善月经周期和经量。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等 。
足阳明胃经
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颊车等 。
常用腧穴介绍
01
02
03
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 、商丘等。
手少阴心经
极泉、青灵、少海、灵道 、通里等。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谷等。
常用腧穴介绍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 、五处等。
足少阴肾经
04
经络腧穴的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
局部治疗作用
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 病症,如眼区周围的穴位均能治疗眼 病。
邻近治பைடு நூலகம்作用
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 器官的病症,如鼻旁的迎香穴能治疗 鼻塞。
远治作用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及禁忌
适用范围
针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 病、五官科疾病等。同时,针灸疗法还具有保健和美容的作用。
禁忌
针灸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病症。例如,孕妇、年老体弱、有严重 器质性疾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行针灸治疗。此外,一些急性病症、皮 肤感染、瘢痕体质的患者也需要慎重考虑是否进行针灸治疗。
热邪入侵
按摩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位,可 清热解毒,缓解高热、咽痛、流脓 涕等症状。
胃痛的选穴方法
总结词
寒邪犯胃
胃痛是由于脾胃受损、气机不利所致,按摩 某些穴位可以舒缓胃痛症状。
按摩中脘、气海、关元等穴位,可温中散寒 ,缓解胃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饮食停滞
肝气犯胃
按摩中脘、天枢、大横等穴位,可消食导滞 ,缓解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 教案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课件简介 • 经络基础知识 • 腧穴基础知识 • 常见病症选穴方法 • 常用针灸疗法简介 • 现代医学对针Hale Waihona Puke 疗法的认识01课件简介
课件背景及目的
背景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电子教案逐 渐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医学经络腧穴》是中医 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我们制 作了该课件的电子教案。
VS
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奇经八脉及功能
奇经八脉的定义
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经脉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

《经络腧穴学》教案

《经络腧穴学》教案

《经络腧穴学》电子教案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教学目的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教学重点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教学难点经络的概念、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对经络的初步认识导出经络的概念。

复习提问:提问并讨论对经络的基本认识板书设计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一、经络系统的组成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掌握要点(1)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举例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讲授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提问(1)经络的概念(2)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述了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含义4、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谈谈你对经络的认识。

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教学目的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教学重点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教学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导出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复习提问:经络系统的组成板书设计2、十二经脉的分布1)外行布分(1)四肢部(2)头和躯干布2)内行布分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5、十二经脉的衔接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2、十二经脉的分布1)外行布分(1)四肢部(2)头和躯干布2)内行布分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5、十二经脉的衔接掌握要点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举例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说明其分布提问1.十二经脉的分布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4.十二经脉的衔接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述了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4、布置作业复习、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十二经脉的衔接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教学目的掌握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教学重点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教学难点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复习经络系统的组成导出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复习提问:1.十二经脉的分布2.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板书设计二、奇经八脉1定义 2、命名三、十二经别1定义 2、循行分部特点四、十五络脉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4.十二经脉的衔接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二、奇经八脉1、定义2、命名三、十二经别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四、十五络脉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掌握要点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举例提问以督脉为例说明如何命名1.奇经八脉定义、命名2.十二经别3.十五络脉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述了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4、布置作业复习掌握奇经八脉定义、命名;十二经别;十五络脉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教学目的掌握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教学重点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教学难点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进程1.导言(时间):2~3分钟从复习经络系统的导出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复习提问:1.奇经八脉定义、命名板书设计五、十二经筋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六、十二皮部1、定义2、分部特点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2.十二经别1.经络的作用3.十五络脉2.讲授(时间)90分钟课题内容五、十二经筋1、定义2、循行分部特点六、十二皮部1、定义2、分部特点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1.经络的作用掌握要点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举例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例讲授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提问 1.十二经筋2.十二皮部3.经络的作用3.小结(时间)(2~3分钟)本节课讲授了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4、布置作业复习掌握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经络的作用课题第一章经络概述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下篇经络腧穴的分部关系及现代研究。

经络与腧穴教学计划

经络与腧穴教学计划

《经络与腧穴》教学计划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络与腧穴》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必备技能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包括经络、腧穴两大部分。

其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经络、腧穴等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人体上划经取穴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重点班的同学基础较好,对于上学期所学经络腧穴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好,本学期主要以引导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普通班的同学大多数经络基础也较好,但是主动学习能力较弱,需要不断督促,少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无学习目标。

三、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经络与腧穴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常用腧穴的类别、定位、主治、配伍和针灸方法,熟悉经络与腧穴的现代研究成果。

2、具有在人体上准确划出经络、点出腧穴的能力,具有在相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以讲授法和点穴演示与操作法为主,配合PPT演示法,问题讨论法及学生练习法等。

尤其要加强实训课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点穴能力。

同时学习方法的灌输也很重要。

四、教学计划进度表内容目的要求课时分配第六节小肠经熟悉小肠经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5(理论)2(实训)第十三节督脉熟悉督脉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3(理论)2(实训)第十三节任脉熟悉任脉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3(理论)1(实训)第七节膀胱经熟悉膀胱经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10(理论)4(实训)第八节肾经熟悉肾经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6(理论)2(实训)第九节心包经熟悉心包经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4(理论)1(实训)第十节三焦经熟悉三焦经的循行、主病、主治,掌握其重点穴位的定位、主治、手法及特定名称。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2023《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CATALOGUE目录•导言•基本知识•经络系统•腧穴系统•腧穴应用•课程总结与展望01导言介绍《医学经络腧穴》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技能。

课程目标介绍《医学经络腧穴》课程的学科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其在医学、中医学和针灸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

课程背景课程简介学习方法推荐多种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分段学习、归纳总结、实践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内容结构概述本门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经络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腧穴的分类和定位方法等,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整体结构。

导学02基本知识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络脉三部分组成,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等功能。

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经络系统通过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脏腑功能、传导感应、濡养组织等。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概述VS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其中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上的穴位,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

腧穴的分类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等功能,通过刺激腧穴,可以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腧穴的功能腧穴系统概述03经络系统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

•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桡侧端,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1、2掌骨间、进入合谷穴,行至第七颈椎棘突下缘,进入大肠。

•足阳明胃经:起自鼻翼旁的迎香穴,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再向下沿着颌骨后缘到大迎穴处。

•手少阴心经:起自极泉穴,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至肘横纹尺侧端,进入寸口,经过太渊、神门、少府、少冲等穴。

•手太阳小肠经:起自小指外侧端,沿着小指外侧向上,经过腕骨、尺骨、肱骨、肩胛骨一线到达肩俞穴。

•足太阳膀胱经:起自目内眦处,向上沿着额部两侧向后行至枕骨处。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学大纲《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经络学说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针灸临床及其他临床各科均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熟悉有关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辨证施治,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其中注有“*”的腧穴为常用穴,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本课程教学时尤应加强在人体的点穴,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本课程教学时数共160学时,其中理论课130学时,实验课30学时。

实验一手太阴经络与腧穴【目的要求】1.熟记手太阴肺经循行,准确划出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路线。

2.掌握手太阴肺经11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

3.掌握手太阴肺经腧穴主治概要及特殊部位的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手太阴肺经腧穴中府* 云门天府侠白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太渊* 鱼际少商*【授课方法与学时】实验室示教及划经点穴,2学时。

实验二手阳明经络与腧穴【目的要求】1.熟记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准确划出手阳明大肠经体表循行路线。

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20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

3.掌握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概要及特殊部位的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2.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商阳* 二间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 肘髎手五里臂臑* 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授课方法与学时】实验室示教及划经点穴,2学时。

经络腧穴学教学PPT学习教案

经络腧穴学教学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28页
(一)中府 云门
[定位]
云门
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
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 中府
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
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
凹下们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
中府
第10页/共28页
[主治] 1、清宣肺气、止咳平喘:咳嗽、 哮喘。
2、通络止痛:胸痛、肩背痛。 [操作] [配伍举例]
少商
第22页/共28页
[主治] 1、共性: (1)宣肺清热,止咳平喘:咳嗽,哮喘,外感 发热。 (2)清热利咽:咽喉肿痛。 (3)通络止痛:手指疼痛、肿、麻木
第23页/共28页
2、特点 鱼际: (1)清热利咽:发热,咳血,失音。 (2)小儿疳积,乳痈。 少商: (1)泻热:高热、鼻衄。 (2)醒脑开窍:昏迷、癫狂。 [操作] [配伍举例] 鱼际配合谷治疗咽喉肿痛、失音;少商配合谷治 疗咽喉肿痛;少商配关冲、中冲治疗中风昏迷。
第24页/共28页
[临床应用与研究]
王氏治疗失音。取双少商,点刺出血3—5滴,再 刺双内关,加电计仪针20min。共治82例,治2—6 次,75例痊愈,4例好转,3例无效。
第25页/共28页
小结: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胸、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
部位病变。 1、肺经所有的穴位都可治肺的疾患、局部病变。 2、肘以下的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可用于脏病、经络
第15页/共28页
(三)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定位]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 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缘 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 横纹上7寸。
尺泽
孔最
第16页/共28页
列缺:在前臂桡 侧缘,桡骨茎突上 方,腕横纹上1.5 列缺 寸处。当肱桡肌与 经渠 拇长展肌腱之间。 太渊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第八章 足少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一、足少阴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足少阴络脉 三、足少阴经别 四、足少阴经筋 第二节 足少阴腧穴
第九章 手厥阴
第一节 手厥阴经络 一、手厥阴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手厥阴络脉 三、手厥阴经别 四、手厥阴经筋 第二节 手厥阴腧穴
第四章 足太阴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足太阴络脉 三、足太阴经别 四、足太阴经筋 第二节 足太阴腧穴
第五章 手少阴
第一节 手少阴经络 一、手少阴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手少阴络脉 三、手少阴经别 四、手少阴经筋 第二节 手少阴腧穴
第十章 手少阳
第一节 手少阳经络 一、手少阳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手少阳络脉 三、手少阳经别 四、手少阳经筋 第二节 手少阳腧穴
第十一章 足少阳
第一节 足少阳经络 一、足少阳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足少阳络脉 三、足少阳经别 四、足少阳经筋 第二节 足少阳腧穴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1. 掌握《灵枢·经脉》经脉循行的原文;2. 熟悉十二经病候; 3.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非常用穴的定 位和归经; 4.熟悉络脉、经别的内容;
5.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病候和作用; 6.了解经筋的内容; 7.了解穴位的局部层次解剖要点。
第一章 手太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一、手太阴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手太阴络脉 三、手太阴经别 四、手太阴经筋 第二节 手太阴腧穴
第二章 手阳明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一、手阳明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手阳明络脉 三、手阳明经别 四、手阳明经筋 第二节 阳明经络 一、足阳明经脉 1 .经脉循行 2 .经脉病候 二、足阳明络脉 三、足阳明经别 四、足阳明经筋 第二节 足阳明腧穴

6-2-1 《经络腧穴学》教学标准

6-2-1 《经络腧穴学》教学标准

雷同)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
1、用课件、多媒体进行理
经别、十二经筋
12 学时
第二章经
论教学 2、实验实训:在人
2
教学要求:1、重点讲授十二经脉、任脉、督脉
(2 实
络各论
体上准确画出十二经脉及
的循行及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2、简单讲述剩余的奇
训)
任脉、督脉的体表循行
体进行教学,理论讲授为 4 学时
教学要求:1、重点讲授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2、
临床应用

简单讲述在其他两个方面的应用
内容:腧穴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分类、命名、
定位方法、作用、主治规律及特定穴
1、用课件、多媒体
12 学时

第五章腧
教学要求:1、重点讲授腧穴的概念、分类、定 进行理论教学 2、实验实
5
(4 实
序号 教学项目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建议
参考学时
内容:经络的概念、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
络系统的概貌、经络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用课件、多媒
第一章经
教学要求:1、重点讲授(学生掌握、熟悉的内
1
体进行教学,理论讲授为 4 学时
络概论
容,以下雷同)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组成及经络

生理功能 2、简单讲解(学生大体了解的内容,以下
《经络腧穴学》教学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康复保健(针灸推拿)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一门以中医 基础理论为指导,基于实际针灸推拿工作整合开发而来。面向针灸推拿工作的岗位职业要求, 对学生进行针灸推拿画经取穴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针灸推拿整体工作体系框架,所 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针灸推拿专业领域中被广泛运用。 2、课程任务 (1)经络腧穴定位方法:根据临床需要,正确运用腧穴的定位方法,特别是骨度分寸 和体表标志,结合解剖学知识,准确快速地进行腧穴定位。 (2)十四经画经与点穴:学会十四经循行与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特定穴属性, 依据国家标准,准确画经取穴,达到“记得住、找得准”的目标。 (3)奇经八脉画经与点穴:临床灵活应用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画经点穴。 (4)临床画经与点穴:运用临床案例,综合画经点穴。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 病候以及常用腧穴的类别、定位、主治、配伍和针灸法,熟悉经络的现代研究成果。 (2)能力培养目标:具有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运用能力,能在人体上准确画出 经络,点出腧穴,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职业培养目标: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 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勇于实践、善于自学的优秀品质。 三、参考学时 总学时:108(理论讲授:78;实验实训:30) 四、课程学分 6 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

《医学经络腧穴》课件电子教案xx年xx月xx日•导言•基本知识•经络系统•腧穴系统目•腧穴应用录01导言1课程背景23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医学腧穴是中医针灸学的基础之一,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学通过电子教案的编写,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电子教案课程目的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及主治病症。

熟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了解经络腧穴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理论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腧穴的起源、发展及作用机制。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定位及主治病症。

教学方法02基本知识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任脉和督脉。

经络系统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系统的作用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运行气血、平衡阴阳、传导信息等作用。

常用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腧穴系统常用腧穴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种类型。

腧穴的分类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作用,尤其是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中应用广泛。

腧穴的作用腧穴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是一种以骨节为主要标志的测量方法,将人体分为若干等份,每份代表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可用于腧穴定位。

手指同身寸法手指同身寸法是以手指的宽度为标准,将身体分为若干等份,可用于腧穴定位。

取穴原则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症取穴等。

03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经络系统的组成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腧穴学教案

经络腧穴学教案

经络腧穴学教案教案标题:经络腧穴学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能解释经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熟悉并能够识别常用的经络与腧穴名称和位置。

3. 掌握经络与腧穴的功能和应用,以及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常用的经络与腧穴的名称和位置。

3. 经络与腧穴的功能和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经络系统的深层概念和运行原理。

2. 掌握复杂的经络与腧穴名称和位置。

3. 理解经络与腧穴的功能和应用的关联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图片或图示展示经络与腧穴的名称和位置。

3. 经络与腧穴的功能和应用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介绍经络与腧穴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通过举例说明,引发学生对经络与腧穴学的兴趣。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a. 介绍经络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重点讲解经络的主要分类,包括经经络、络经络、输穴经络等。

b. 呈现经络与腧穴的名称和位置。

使用图片或图示展示常用的经络与腧穴,同时解释其名称和位置。

帮助学生记忆和识别。

Step 3: 经络与腧穴功能和应用的讲解a. 解释经络与腧穴的功能。

强调经络与腧穴作为信息传递和调节的通道和节点的重要性。

b. 介绍经络与腧穴的应用。

包括中医经络学、穴位按摩、针灸等。

给出相关案例和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其应用价值的理解。

Step 4: 案例分析和讨论提供一些经络与腧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Step 5: 总结与评价概括经络与腧穴学的重要内容,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要求学生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澄清。

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穴位按摩示范和练习,以强化他们对经络腧穴的认识。

2. 鼓励学生做进一步的研究,了解不同学派对经络与腧穴学的理解和观点,拓宽他们的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诊所或针灸学校,让他们亲身体验经络与腧穴的应用和实践。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教案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教案

2021/8/1
2
目的和要求
(二)腧穴学总论 1、 掌握腧穴的基本概念及腧穴的分类。 2、 了解腧穴的命名。 3、 了解特定穴的含义和用法。 4、 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5、 了解腧穴的主治规律。
2021/8/1
3
(一)经络学总论 1、经 络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
经络腧穴学总论
会计学
1
目的和要求
(一)经络学总论 1、掌握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发现及形成发展。 3、熟悉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分布规律、表里络属。 4、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相接规律。 5、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作用,掌握任、督二脉
循行规律,了解奇经八脉中其他六经循行特点。 6、掌握经络的生理作用,熟悉经络学说的应用。 7、了解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
经络是经脉和络
脉的总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 腑,沟通内外,贯 串上下的径路。
4
2021/8/1
2、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把人体
的脏腑、组织、器
官联结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使人体各
个部位的功能活动
保持相对的协调和
平衡。
5
2021/8/1
4、经络的发 现
A、体表反应点和针刺感应现象的归纳
B、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9. 《针灸逢源》(清 –李学川-1817年)—— 载穴361:复增眉冲,经穴至此得以“完 整” ,并沿用至今,但仍存在经外奇穴 “继续归经”问题;强调辩证取穴、针药 并重 。
10.《针灸精粹》(“民国”-李文宪)——将 腧穴按穴性分为:气、血、虚、实、寒、 热、风、湿八类,为腧穴按主治作用分类 奠定了基础。
2. 《伤寒论》(张仲景-东汉末年)——创立

中医经络学与腧穴技术教学设计

中医经络学与腧穴技术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选择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 专著、案例分析等,如《中医经络学研 究进展》、《腧穴技术临床应用》等。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中医经络学 与腧穴技术相关的网站、论坛、博客等, 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
实践教学资源:选择具有实践教学条件 的医院、诊所、养生馆等,让学生在实 际操作中掌握经络学与腧穴技术的知识 和技能。
手法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如按、揉、 推、拿等,熟练运用于穴位操作
力度适中: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 手法力度,避免造成不适或伤害
操作规范: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注重沟通: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 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腧穴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典型病例分析与实践
选取典型病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 分析病因病机:分析病例的病因、病机及病理变化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实践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治疗方案,观察疗效并调整方案
添加标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引入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 趣味性
增加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 方式,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建设与发展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中医经络学与腧穴 技术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中 医 经 络 学 与 腧 穴 技 术 概 述 03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04 教 学 内 容 与 方 法 05 教 学 评 价 与 反 馈 06 教 学 资 源 与 条 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基、经络腧穴教案第一章绪论Ⅰ课程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继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教学要求: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3.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4.课时数:4课时二、考核知识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2.《伤寒杂病论》四、考核要求(一)识忆: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二)理解: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

(三)简单应用: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阴阳五行Ⅰ课程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相互对立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也是作为区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

如运动的、上升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属阴等。

(三)阴阳的特性.阴阳具有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和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

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

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含义:"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动不息之义。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四)五行的相乘、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

1.五行相乘:乘,凌也,也是欺负之意。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亦即相克太过。

2.五行相侮:侮,亦为欺侮、欺凌的意思。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一、教学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以及与阴阳属性的区别。

(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掌喔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数:6课时。

二、考核知识点(-)阴阳学说1.阴阳2.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五行学说1.五行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三、考核要求(-)识忆:1.阴阳。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五行。

5.五行生克乘侮。

(二)理解:1.阴阳对立与互根的辩证关系。

2.五行相生与母子关系;五行相克与所胜与所不胜。

(三)简单应用:1.说明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联系与不同。

2.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规律。

第三章藏象Ⅰ课程内容概说:-、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其研究对象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组织结构。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借助于古代的人体解剖知识;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以及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步形成的。

必须指出,藏象中的脏和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

所以,不能把藏象中的脏腑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起来。

第一节五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五脏共同生理功能是生化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一、心(-)心的解剖形态(略)(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全身的作用。

亦即心能运血于全身;脉由心所发,脉之功能赖心维持。

2.主神志: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神志的功能与主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心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1.心在志为喜,心的功能与喜与相关,互相影响;过喜可伤心,出现心气焕散等。

2.心其华在面:是说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面部色泽反映出来。

这是由于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

3.心开窍于舌:舌能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

4.心在液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气化而为汗。

5.心在体合脉: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脉中血液依靠心气推动。

二、肺(-)肺的解剖形态(略)(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宫,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主一身之气:-是主气的生成,特别是主宗气的生成;二是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

2.主宣发和肃降:(1)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和发散之谓。

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膜理之开合。

(2)肺主肃降:"肃降",即是清肃、洁净和下降之意。

其生理作用有三: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肺主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上则又常常相互影响。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4.肺朝百脉、主治节:所谓"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而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这也是肺主呼吸之气具体体现。

"肺主治节",有治理、调节之意。

是说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三)肺与体、华、窍、液、忘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皮,称之"皮肤",其表面有毛发、汗孔等附属物。

皮肤的纹理和肌腠合称为腠理。

皮肤靠肺所宣布之卫气、津液的温养与润泽。

2.肺其华在毛:毛,毫毛。

人体毫毛依靠肺的宣发的卫气与津液滋润,方可毫毛光泽,皮肤致密,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

3.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鼻主司嗅觉而依靠肺气,故"鼻为肺窍"。

4.肺在液为涕: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故沸为肺液。

5.肺在志为忧:肺虚则易优,过优则伤肺。

三、脾(-)脾的解剖形态(略)(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于全身。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由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组织、经络、四肢百骸,同时水谷精微又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养料,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

即是脾能将多余的水分及废水及时转输至肺和肾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

运化水谷和水湿,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二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脾的运化功能,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高度概括。

2.主升清:升,是脾气的运动特点,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所谓"升清",一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心、肺、头目;二是脾气上升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