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 度量衡制度
度量衡
换算关系
01
市制单位
02
面积单位03地积单位 Nhomakorabea04
体积单位
06
质量单位
05
容量单位
1
古代质量单位
2
英制长度单位
3
英制面积单位
4
英制重量单位
5
英制体积单位
1里 = 15引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分= 10厘 1厘 = 10毫 1毫 = 10丝 1丝 = 10忽 1忽 = 10微 1微 = 10纤
1立方里 = 3375立方引 1立方引 = 1000立方丈 1立方丈 = 1000立方尺 1立方尺 = 1000立方寸 =立方米 1立方寸 = 1000立方分 1立方分 = 1000立方厘 1立方厘 = 1000立方毫
1石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 1升(公制) 1合 = 10勺 1勺 = 10撮
1盎司(oz)=28.350克 1盎司(oz)=16打兰(dram) 16盎司(oz)=1磅(pound)
1立方英寸 (cu in)=16.387立方厘米(cm³) 1立方码 (cu ya)=27立方英尺 (cu ft)=0.7646立方米 (m³)
其它相关
渊源
相关故事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 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 《史记·五帝本纪》:“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 衡,脩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禹“身为度,称以出”,则表 明当时已经以名人为标准进行单位的统一,出现了最早的法定单位。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作者: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年第05期秦半两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发行的货币。
铜铸,圆形方孔,面文有“半两”二字。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各国在货币和度量衡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实行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国家的钱币往往也不同。
虽然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但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和铜贝币四类。
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镈,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
刀币的形状像刀,主要在齐、燕、赵等国流通。
圆钱的外形是圆的,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
铜贝币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礙了各地商品的流通及国家的财政收支。
所以,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
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逮捕和严惩。
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
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
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
最后,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币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而秦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态,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国统一六国前,各国的度量衡也十分混乱,计量单位不统一。
单以长度而论就有数种传世铜尺可以为证,如长沙楚国铜尺两边长度分别为22.7厘米和22.3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为22.5厘米,洛阳金村铜尺长22.1厘米。
1尺的长度相差多达0.6厘米。
在量制方面,各国的差异更大。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量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秦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清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中国的度量衡
中国的度量衡中国的度量衡发展很早。
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私有制的形成,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度量衡也就应需而生。
传说黄帝“设五量”(《大戴礼记·五帝德》)、“少昊同度量,调律吕”(《世本·帝繫》)。
度量衡单位最初都是和人体相关联的:“布手知尺,布指知寸”(《孔子·家语》),“一手之盛谓之掬,两手谓之溢”(《小尔雅》)。
用这种方法计量,不仅粗略,而且因人而异,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
《史记·夏本记》中有禹“身为度,称以出”的记载。
根据当时某名人身体某一部位的长度制造了“尺”,形成了最早的法定长度单位。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骨尺、牙尺(见彩图),长度约合16厘米,与中等身高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开的指端距离相当,尺上分寸刻划采用十进位,它和青铜器一样,反映了当时生产和技术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政权分散,度量衡也无法保持一致。
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后,为适应生产和政治的需要,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央集权,保证了度量衡的准确一致,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汉兴以来,政治经济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
西汉末年历律学家刘歆,将秦汉以来的度量衡制度加以整理行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中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古代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制造的标准量器(公元前 344)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数审其容(见彩图)。
方升流传至今,经过测量可以准确地得到战国时代秦一尺的长度,反映了当时应用数学的发展。
栗氏量是战国时代齐的一件标准量器,它包括升、豆、鬴三个容量单位。
《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以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中国古代度量衡PPT精选文档
先秦亩制换算表 6尺=1步,100步=1亩
战国之后亩制换算表 6尺=1步,240步=1亩
唐代之后亩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25
秦汉里制换算表 6尺=1步,300步=1里
隋唐里制换算表 6小尺=1步,300步=1里 5大尺=1步,360步=1里
元代里制换算表 5尺=1步,240步=1亩
清代里制换算表 5尺=1步,360步=1亩
26
历代 1 里折合今之米数
清乾隆 清康熙
元 唐大里 唐小里
东汉 西汉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7
中国古代度量衡 1
关于度量衡的传说
• 《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设五 量。”
• 《世本·帝系》:少昊“同度量、调 律吕。”
• 《尚书·舜典》:舜“协时月正日, 同律度量衡。”
2
最原始的度量衡应当与人体有关
• 《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 知尺,舒肘知寻。”
• 《说文解字》:“妇手为咫,人长为 丈。”“六尺为步,步百为亩。”
22
唐代之前重量换算表 10黍=1累,10累=1铢,24铢=1两
16两=1斤,30斤=1钧 唐代之后重量换算表
10毫=1厘, 10厘=1分, 10分=1钱, 10钱=1两, 16两=1斤, 30=1钧,4钧=1石
23
历代 1 亩折合今之亩数
1.2 1
0.8 0.6 0.4 0.2
0
周 战国 秦 汉大 汉小 魏 晋 唐 宋 明 清
5
0
商 周 战国 秦 汉 三国 晋 唐 宋 元 明 清
历代尺度换算表
1黍=1分 10分=1寸 10寸=1尺 10尺=1
传统文化手抄报wordA4横版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
后来发展思想、行为、待人、处
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
文
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
化”是
“教化”、“教行”
的意思。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文名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代表性人
物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图片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图一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图二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图三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图四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手抄报的资料弘扬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犹如满天繁星,有兵马俑、中国结、虎头鞋……真是各种各样,我最感兴趣的是国旗!提起国旗,我就先给大家说说她的样子。
我的这面国旗不太大,长2分米,宽1.6分米。
国旗的颜色是红色,上面有5颗星星,1颗大,4颗小。
我喜欢这面小国旗,于是就踏上了了解国旗的旅程。
原来,国旗的身后还藏着许多秘密:国旗表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国旗上的大五星表示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国旗在天安门广场由毛主席亲自升起。
如果国家有重大伤亡,有重要人物去世应下半旗致哀。
我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更爱智慧的中国人民!传统文化资料【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钟繇习书【传统故事】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钟繇,他是楷书的创始人。
钟繇小时候聪颖好学,酷爱书法艺术。
为了练习书法,他经常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练习书法。
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还趁玩耍的间隙蹲在地上写字呢!他的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在练习书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繇终于成了一代书法名家。
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度量衡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度量衡体系越来越完善但文化手抄报:度量衡制度
日常生活离不开物件的计量,其中,长度、体积和重量是最常用到的计量项目,中国古代分别称为度、量、衡。度量衡的计 量取决于它们所依据的标准单位,因此,中国古代计量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制订和统一度量衡标准的历史。
各朝的度量衡
一、汉代的衡重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文物实测:汉光和大司农铜权,铸于光和二年闰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权,实测为2996克,1斤为249.7克,约等于250克,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
汉1斤=250g;1两=15.625g;1铢=0.65g二、汉代的容量《汉书·律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文物实测:汉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三、汉代的度量《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文物实测:汉1寸=2.3cm ;汉1尺=23cm汉1丈=230cm四、中国度量衡制的变化汉代以后的两千年来,上述度量衡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晋朝以後到唐到宋,其变化尤其显著。
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
到宋以後元、明、清则基本稳定。
五、中药计量的历史变革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含唐代)保留了汉制。
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晋书·律历志》:“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
”《唐会要》: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
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
六、经方药量的折算以重量计量者,折算为现代计量(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者,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
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1尺(中等厚,宽3.5厘米,长23厘米)=15克。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围棋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围棋1.先后手的确定对局的先后手,由大会抽签编排或对局前猜先决定。
2.贴子为了抵消黑方先手的效率,现行全国性正式比赛在终局计算胜负时,黑方需贴出三又四分之三子。
3.计时计时是保证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切有条件的比赛应采用计时制度。
时限:根据比赛性质的不同,应事先规定一局棋的每方可用时限。
棋手用时不得超过规定时限。
规定一局棋的时限可长可短,基层比赛可规定为1-2小时,全国比赛要求在一天之内结束。
读秒:在采用读秒的比赛中,应事先规定在时限内保留几分钟开始读秒。
全国比赛保留五分钟读秒,基层比赛亦可保留一分钟开始读秒。
读秒时,凡一步棋用时不足一分钟的不计时间。
每满一分钟则在保留时间内扣除一分钟,但不得用完规定时间。
读秒工作由裁判员执行,在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一分钟时各报秒一次。
每扣除保留的一分钟,裁判员应及时通知棋手“还剩X分钟”。
最后一分钟读秒的方式是30秒、40秒、50秒、然后1、2、3、4、5、6、7、8、9……以准确的语声逐秒报出。
最后的报法是“10,超时判负”。
快棋比赛的读秒办法,可根据具体情况由竞赛大会另作规定。
4.终局规定无单官或其他官子时,为终局。
对局中,有一方中途认输,为终局。
另一方中盘胜。
认输就是将两个自己的棋子放在右下角即可。
凡比赛一方弃权或因各种原因被裁判员判负、判和的对局,也作终局处理。
双方确认的终局,确认的次序应是,先由轮走方,后是对方以异色棋子一枚放于己方棋盘右下角的线外。
活棋和死棋:终局时,经双方确认,没有两只真眼的棋且不在双活状态下的,都是死棋,应被提取。
终局时,经双方确认,有两只真眼或两只真眼以上都是活棋,不能提取。
所谓的真眼就是都有线连着,且对方下子不能威胁到自己。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
下面是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希望你能喜欢。
生活中的我们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给我们留下一座宏大的宝库,宝库里有着许多的“宝藏”。
有精巧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等;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元宵节闹花灯等……但是,我对民族艺术国画情有独钟。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水墨画,也是一幅名扬中外的国画,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画的。
这幅画很长,有528厘米呢!它宽24.8厘米。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清明上河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安然无恙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呢!张择端画这幅画下了很大的功夫,光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撑着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摆小摊的摊贩,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每一行的人都画上了。
那里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各样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里面热闹极了。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小毛驴,有的小孩在欢快地放风筝,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那时的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街头溜达……画面上的人有的还不到一寸,但我们能看清楚人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的民族艺术真是有趣!咱们中国真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哦,我忘记了,我们可不要只观看不发扬呀,我们要把祖国流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哦!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报word模板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报word模板中华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
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号左右)。
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俗:吃粽子、XXX。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
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俗:喝腊八粥。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俗:看灯,吃元育、猜灯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爱好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标识之一。
京剧简介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中国传统文明中华传统文明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好看的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5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一、树立“国以人为本”的爱民思想。
孔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仁得国者、有之矣;不仁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晋朝的陈寿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都奉行“国以官为本”的“官本位”贱民思想,“民以君为天”的“君权神授”的皇权思想。
解放后六十二年来:1949—1978年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1979—2002年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才真正回到老祖先提出的“国以民为本”的正确轨道。
但“官本位”、“唯我独尊”的封建特权思想,至今阴魂不散,仍需彻底批判。
二、树立“人以德为本”的贵德思想。
孔子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富润屋、德润身”。
孟子曰:“贵德而尊士”,“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孔子曰:“崇道贵德”。
道是什么?“一阴一阳谓之道”。
由此可见,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即天道;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我们的老祖先从天道悟出人道即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五种人伦关系之道,就是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
德是什么?德就是按客观规律做事、顺人伦之道做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从、朋诚、友信、君仁、臣忠。
正如孔子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小报传统美德小报
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小报传统美德小报概述本小报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传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通过了解这些传统美德,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道德引导和价值基石。
仁爱仁爱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成分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传统中国人民视他人为兄弟姐妹,注重互助和支持,并通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等行动来表达这种美德。
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强调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坚定忠诚。
传统中国人民视忠诚为一种美德,将其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并通过诚实守信、尽责尽职等行为来体现忠诚。
和谐和谐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特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传统中国人民认为和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通过追求和平、倡导公平正义等行动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勤奋勤奋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努力工作和积极进取。
传统中国人民视勤奋为一种美德,将其作为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并通过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来体现勤奋。
尊重尊重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传统中国人民注重对长辈、师长、领导和他人的尊重,通过言行举止和礼仪仪式等方式来体现尊重的价值观念。
结语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通过弘扬和实践传统美德,我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资料:- 张宏杰等. (2014). 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 (10), 113-114.- 马凤如. (2005).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美德教育.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 (02), 108-109.。
度量衡的经典著作《汉书·律历志》
度量衡的经典著作《汉书·律历志》《汉书·律历志》是中国古代衡量衡制度的经典著作,全名为《汉书·律历志·度衡志》。
该篇记录了汉代度量衡制度的历史沿革、标准规定以及具体测量方法等内容。
下面将以1000字介绍《汉书·律历志》对度量衡制度的贡献和重要价值。
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自古就已经存在,由于历史发展的需要,各个朝代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调整和统一。
《汉书·律历志》是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包括长度、重量、容量等多个方面。
在长度方面,它规定了丈、尺、寸、分、厘等单位,系统而完备地描述了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测量方法。
在重量方面,它规定了斤、两、钱等单位,明确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不同物品的测量方法。
在容量方面,它规定了升、斗、斛等单位,详细记录了各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和具体计量方法。
《汉书·律历志》的编纂具有标准和系统性。
它采用了传统文献的记载,结合实地调查和测量,使得制度更加科学、规范和实用。
在编制过程中,作者不仅参考了前代的记载和规定,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统一,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一系统性的编纂,为后世度量衡制度的规范与稳定奠定了基础。
《汉书·律历志》对后世的度量衡制度有重要的影响。
它的编纂成果成为了制定永乐大典和《钦定新编字典》等后来编纂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它记录了当时度量衡制度的最新标准,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为后来的制度制定和规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对度量衡制度的规定和标准,《汉书·律历志》还记录了当时度量衡制度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它详细记载了不同地区的度量衡习惯和利弊,指出了不合理和不规范的地方,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这对于度量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汉书·律历志》是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经典著作,它对度量衡制度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荟萃手抄报
中华文化荟萃手抄报“中华”的定义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即56个民族的文化总汇。
但以汉族为首所发起的辛亥革命的口号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在众多人的心目中认为汉文化才是正统的中华文化。
而在17世纪,满族的清朝代替汉族的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朝鲜的儒者们认为满族没有正统性来继承中华文明,中原的中华文明随着明朝一起灭亡了参照中国中心主义。
可知朝鲜也认为“汉文化才是中华文化,满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而清朝统治中国后,越南认为中原的中华文明分别由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对等继承,而阮朝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明的责任,此想法则视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之一。
判断其文化是否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主要是依照依照汉字文化传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继汉字文化国家,多半也继承“中华思想”,所以日本、朝鲜、越南可视为中华民族。
而非使用汉字文化民族如蒙古,西藏,则大多不具备中华思想,并非中华民族之一。
但明清以后,中国执政强权却主张可依照朝代的关系而定,如该国与天朝中国有附属关系以及其汉化程度有很大关联,例如元朝时蒙古文化也被当权者认为是中国文化、满清皇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天子而继承中华文化然而今日许多汉人仍对清朝实行的“剃发易服”反感;且1871年,中日两国谈判《中日修好条规》中,日本曾抗议,不准清政府自称中华。
[1].最终使马关条约中汉日文的国家名词产生不同、李氏朝鲜作为中国附属国也常自称其属于中华文化。
直到外蒙古、朝鲜半岛独立,民族主义兴起后,才不再称为中华文化,然而中国国内的民族却仍认同其为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度量衡制度
日常生活离不开物件的计量,其中,长度、体积和重量是最常用到的计量项目,中国古代分别称为度、量、衡。
度量衡的计量取决于它们所依据的标准单位,因此,中国古代计量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制订和统一度量衡标准的历史。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度量衡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度量衡体系越来越完善,但因 ___割据,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并不统一。
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中国后,随即颁布诏令,统一度量衡制度。
今天,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秦代的量器和衡量,表明秦代统一度量衡的政令得到了有效实施。
西汉末年,在著名学者刘歆(约前53—23)主持下,重新修订度量衡。
刘歆以黄钟律管和粮食作物黍为标准,重新校定各级度量衡指标。
刘歆定所用黄钟律管长度为9寸,中等大小的黍,90粒依次排列正好与律管等长。
以这种大小的黍为标准,100粒黍的长度就定为1尺。
将这种黍倒入律管中,填满时正好1200粒。
这1200粒黍的体积就定为1龠(yuè),1200粒黍的总重量就定为12铢(半两)。
在今天看来,刘歆所用的标准器物可能非常粗陋,但从中体现出来
的标准化思想却与今天完全相同。
这一 ___也成为中国古代计量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此后历代,基本度量单位时有盈缩。
虽也不时提出一些新的计量标准,但影响都不及西汉时期。
1903年,清 ___规定以尺、升、两为度量衡的基本单位。
1908年,又委托当时的国际权度局以铂铱合金制作中国的计量标准器。
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次统一度量衡的活动。
综观中国历史,度量衡制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与
___的权威和合法性密切相关。
历朝历代,每当新 ___ ___,必然要推出自己的度量衡体系。
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就有二件极具象征性的物品,一为象征授时的日晷,另一个就是象征度量衡的嘉量。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