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版纳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简介我州世居民族界定为在州辖区内居住时间为100年左右、有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
经调查,我州世居民族有汉族、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
傣族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
据傣族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断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并与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为至今傣族的主体部分。
宗教信仰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
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
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有教化。
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现今,因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
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
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傣族家庭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母权制小家庭。
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
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风情西双版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多民族和睦共处。
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等13个世居民族,世世代代劳作耕耘,生活不断向前延伸。
他们依托勤劳、智慧,在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中,拓展了色调斑斓的生活空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极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为美丽的西双版纳勾勒了七彩绚丽的图景。
西双版纳各民族节日是这个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蕴涵了各民族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寄托,是展示民族文化的汇集地、多棱镜和万花筒,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
傣族泼水节中荡漾出的晶莹剔透、幸福吉祥的水花,哈尼族嘎汤帕节跳竹筒舞飞散出的欢乐激情、动人场景,拉祜族拉祜扩节“三跺脚”展现出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布朗族年节热闹富有特色的赶摆场面,基诺族“特懋克”节那震撼山谷的雄壮鼓点,瑶族盘王节时唱盘王歌、跳盘王舞时狂歌劲舞中的挥洒自如,彝族“百诗佳”节活动的欢乐和动人……。
西双版纳各民族风情犹如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彩迷人;犹如一首诗,意境深邃;犹如百年老酒,甘美醇厚,回味无穷。
凤尾竹掩映的傣家竹楼上传来的悠扬赞哈声,赶摆场上小卜哨(少女)舞姿优美的孔雀舞;高山茶地里采茶哈尼族阿布(少女)婉转动人的山歌;各民族各具特色的婚恋习俗;射弩、荡秋千、打陀螺等特色活动呈现的欢快场景;质朴率真、粗旷豪放、热情真诚的待客礼节……平静、祥和、快乐地生活在西双版纳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群众,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多彩的民族服饰】西双版纳的各少数民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得到自然界的慷慨恩惠与有益启示,从而唤起丰富的幻想与惊人的灵感。
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设计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
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族妇女所戴的三角形尖顶帽来自于创世神话史诗。
传说天地混沌之时,水中浮出一头戴白色尖顶帽,身穿素白衣裙的世间万物的创世女神。
于是基诺族奉她为始祖母。
因为基诺族崇拜太阳,所以妇女喜欢在胸前颈上挂块绣有“太阳”花纹的小肚兜。
西双版纳州民中简介
西双版纳州民中简介“西双版纳”系傣语,“西双”即十二,“版纳”意为一个提供封建赋税的行政单位(直译为“十二千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
一、历史沿革西双版纳古称勐泐。
三国、两晋时期及以前属永昌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西双版纳一带的12个傣族部落“泐西双邦”,奉天朝为“天王”,受到封赏。
公元8—10世纪,勐泐政权属唐代地方政权“南诏”银生节度管辖。
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勐泐,属南宋地方政权“大理”管辖。
帕雅真奉天朝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号,其后,帕雅真之四子桑凯冷继父位时,受天朝封赐为“勐泐王”。
元灭宋后,在云南设立行省,将云南划分为37路、5府,勐泐一带称为“车里路”。
此后勐泐一带地区开始实行土司制度,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在车里设“车里路军民总管府”,管辖勐泐一带地方。
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改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为宣慰使。
傣历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为了分配贡赋,把所管辖地区划分为12个“版纳”,即“西双版纳”(12个版纳之意),这即是西双版纳名称的来由。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相继建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普洱专区。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自治区首府设在允景洪,自治区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普洱专员公署(1955年后改称思茅专员公署)领导。
1953年5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二次(扩大)会议根据中央及省批复文件,撤消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县建制,按照传统习惯,将辖区重新划分为12个版纳及两个民族自治区、一个区和一个生产文化站,即设立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棒、易武12个版纳政府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归版纳勐海领导)、易武瑶族自治区(归版纳易武领导)、布朗山区(归版纳勐混领导)、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归版纳勐养领导)。
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景洪概况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景洪市地处西双版纳州中部,也是州府所在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00°25′至101°30′,北纬21°26′至22°35′。
幅员面积6959平方公里,东邻江城县、勐腊县,西接勐海县,北连思茅市,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12.39公里。
景洪市是一个以傣族为主,有汉、哈 _伲、拉祜、布朗、基诺等二十多个民族聚居市,全市辖6乡6镇,83个村委会(办事处),724个自然村,境内还有相当县级农场6个。
全市总人口3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占总人口的74%。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5.85%,劳动者素质低,科技文化落后,农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2、自然概况景洪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区南延尾端,系由澜沧江下游及其支流切割而成的中低山地。
气候属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降雨量为1209.3—1675.5mm。
气温多年平均值为20.2—21.7℃,光照时数为1766—2174小时。
区内有5条江河,径流总量为633.622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3、农业生产概况全市耕地面积48.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9亩,其中水稻20.6亩,旱地27.7,旱地面积中陆稻面积13.5万亩,玉米8.5万亩,黄豆1.5万亩,杂粮0.8万亩。
粮豆总产127254吨,平均单241公斤,其中水稻总产93391吨,平均单产336_公斤;陆稻总产20442吨,平均单产151公斤;玉米总产12975吨,平均单产145公斤;黄豆总产824吨,平均单产61.1公斤;其它杂粮产量622吨,单产74公斤。
全市甘庶面积2.4万亩,总产3.2吨,橡胶面积114.7万亩,茶叶面积12.4万亩,产量269.13吨,水果面积7.7万亩,产量1740.81_吨,南药面积3.6万亩。
景洪市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市,种植业发展如何,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至关重要,为了使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政府把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应用列为我市重点推广的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之一。
基诺族
简介
基诺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1979年6月正式确认。
“基诺”为自称,民国之前
汉释其为“攸乐”,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为云南地区特有民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
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一称来自其主要聚集区“基诺山”,清地理志称此山为
“攸乐山”故清档中多以攸乐人为其称谓。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
诺族乡,其余分布毗邻地区。
文化
基诺人,多以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为主要劳动,同该地区其它
民族一乐爱歌舞,所以相对多的保留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
比较广的有两部《玛
黑和玛妞》、《女始祖尧白》均为其的创世神话*(分另为:创人的兄妹成婚,与尧白造
天地,撒茶)。
此外还有:《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等。
基诺人
还有丰富的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使用的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
鲁、洞箫、二胡、七柯(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
节庆
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年,约在春节前后。
分别有: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人礼,祭大龙。
服饰饮食
基诺族男女皆自小戴大耳环,耳环眼很大,认为耳环眼的大小,代表着勤劳与否。
基诺族男子的裤子宽大,白色无领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上戴三角形尖帽,身上背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种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
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的布。
日食三餐,主食为大米。
基诺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制作多以煮、包烧、舂为主,而且喜欢
用竹筒和芭蕉叶当锅烧饭菜。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保护
傣族服饰
傣族佛塔
六国艺术节
傣族泼水节
傣族手工造纸
傣族织锦
三、开发模式以及案例分析
(一)、开发模式
通过不同的功能规划和定位,依托不同投资开发模式,实现村落保护与文化传 承。 1、定位于村落景区,依托旅游行业公司+村民的投资方式,对少数民族村落进 行景观规划和生态维护,大力发展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产业。如傣族园、基诺山寨、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等。 2、定位于文化艺术创意项目,依托文化创意专业投资公司+合作社的投资方式, 对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技艺进行开发,以文化艺术创新传承发 展为主要功能,形成产业集群,延伸发展旅游产业、手工业等,用以保持村落保护 和文化传承的完整性,规模化持续性发展。如傣可素艺术空间、曼召造纸合作社等。 3、定位于地方特色村落,依托政府政策扶持和村民自筹的投资方式,建设民 俗新村,以民俗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展示村落文化或原住 产业,如曼掌文化庄园等。 4、定位于文化旅游城市小镇,依托文化旅游地产企业强大实力的投资方式。 依托商业氛围,以文化演艺、文化传播、商业地产为主要功能,主要以满足当地居 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投资建设文化旅游城市小镇。 如告庄西双景、万 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等。
4、告庄西双景
基本概况: 告庄西双景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江北,毗邻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扼守进 出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咽喉要道,是千万游客到西双版纳的第一站。以重现古时景洪 盛景为蓝本,规划“一江两门九塔十二寨”,融合大金三角、湄公河流域傣泰文化精 华,筑就大金三角旅游环线上首席文旅大城。 业态构成: 汇聚“文化、休闲、度假、体验、娱乐、旅游、商贸、居住”等功能业态于一体 主要特色: 重现景洪古时盛景,一座繁盛的“景洪城中异域之城”。 社会经济效益: 自2012年开业至今,年接待游客量已经突破400万人次,2016年春节期间,日均 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已成为云南旅游新地标。 成功经验: 告庄西双景的面世,打破了以往旅游业狭隘、僵化的模式,从城市需求出发,以 国际水准,打造最能代言西双版纳资源、文化、价值、未来的产业。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基诺族
基诺族编辑[jīnuòzú]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1979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中文名基诺族外文名The Jino ethnic minority另译攸乐分布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语言基诺语信仰太阳目录1民族概况2服饰3文化艺术4风俗习惯▪饮食▪语言▪食俗▪饮食习惯▪建筑▪婚姻家庭▪生育习俗▪葬俗▪墓地习俗5历史6社会经济▪建国前▪建国后7宗教信仰8节日▪打铁节▪新米节▪特懋克节▪火把节▪成年礼9文化遗产▪生产▪服饰1民族概况编辑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约为25000人。
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普洱茶。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无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1 9 7 9 年6 月经国家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 6 个民族。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诺族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
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纪。
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雍正七年(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
嘎洒镇基本概况
嘎洒镇基本概况1、人文地理嘎洒镇因政府驻地嘎洒街而得名。
元至清朝先后在镇内的宣慰街设置府、司,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土司治下为版纳景洪的勐景洪,1911年改置为“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等一分局,1927年改置为车里县的一个区,1958年改置为景洪县的景洪区,1988年改置为嘎洒乡,1997年改置为嘎洒镇。
世居有傣、哈尼、拉祜、汉、布朗、彝等9个民族。
主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有: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也节”。
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无字文化”。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风情集中展示的节日,是一个狂欢的节日,是参与性强的节日。
时间为每年的公历4月11——14日,为期三至四天,头两天为送旧,后两天为迎新。
节日期间,泼水、赛龙舟、赶摆、放高升与丢包是泼水节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项目。
泼水的那一天,人们先到佛寺浴佛后,才能相互泼水。
开始泼水时,彬彬有礼,姑娘们提着一小桶掺有香水的凉水,用树枝蘸水向长者、来宾脖后轻轻泼洒,以表示祝福,这是礼节性的泼水。
泼水进入高潮时,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泼水,满瓢、满盆的水,在追逐中泼向对方。
“水花放,傣家狂”,泼水节成了狂欢的节日,平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少女,顿时活跃起来,不甘示弱的与小伙子展开对泼。
水花在空中飞舞,传递着吉祥与祝福。
“嘎汤帕”节是本地哈尼族为纪念祖先的节日。
“嘎汤帕”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
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
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
男人们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做一个陀螺,大家到开阔的场地上开展打陀螺比赛。
无论男女老少,都尽情娱乐,红红火火辞旧岁,欢欢喜喜迎新年。
节日上,让来宾难忘的是进寨门过酒关。
所谓“进寨门过酒关”是当地哈尼人的一种待客的礼节,就是所有的来宾和亲朋,不论老少都必需从身穿节日盛装手捧米酒排成两行的迎宾队中进入村子,而进村的客人则必需一杯杯喝完迎宾人员手中的酒才能进到村中,洒量不好的客人就要想想办法了。
探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
探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云南西双版纳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
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西双版纳地区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他们自古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傣族文化。
本文将探寻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
傣族人历史悠久,他们是古代南方的百越之一,曾被誉为“水鬼百越”。
在古代,傣族人大多居住在山区与边境地带,以农耕为生。
他们崇尚自然,尊崇世代神祇,信奉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信仰体系中有许多神祇,如“猴面神”、“凤仙神”等,这些神祇被傣族人视为护国神,被奉为崇敬的对象。
傣族人热爱舞蹈,舞蹈在傣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傣族舞蹈形式多样,有舞狮、舞龙、舞鹿和舞雁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傣族傩舞,该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在傣历新年和其他重要节日上演。
傩舞的舞者身穿五彩缤纷的服饰,手持各种器械,舞蹈中充满了欢快的音乐和动感的动作,表现出傣族人民对于新年美好祈愿的期待。
傣族人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人喜欢穿着鲜艳多彩的服饰,男人多穿蓝色、白色等色彩鲜艳的上衣,下穿蓝色或白色的裤子,女人则穿着色彩斑斓的中式旗袍,配以银饰、孔雀羽毛等装饰品。
傣族人还喜欢纹身,认为纹身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恶灵的侵袭。
傣族人喜爱音乐,民歌是傣族音乐的代表。
傣族民歌以歌颂自然、赞美爱情和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为主题。
傣族人还擅长制作乐器,如芦笙、葫芦丝和木鸡等。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活动,傣族人都会演奏出悠扬动听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例如,傣族人婚礼时有舞蹈仪式,新娘新郎及亲朋好友都会参与其中;他们还有丰富多样的祭祀活动,如水灾祭祀、火神祭祀等。
此外,傣族人还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他们饮食讲究爽口、辣味,以米饭、米面、饼和豆类为主食,配以辣椒、草木灰等调料,形成了独特的傣味菜肴。
总的来说,傣族文化在云南西双版纳有着深厚的底蕴,傣族人民保留并传承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世界中依然存在并且发展。
西双版纳民族结构
西双版纳民族结构西双版纳州是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
经调查,有傣族、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13种,除汉族外,共有世居少数民族12种。
(一)傣族西双版纳傣族总人口319086人,其中景洪市137739人,勐海县122 211人,勐腊县59136人。
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
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二)哈尼族西双版纳哈尼族人口190182人,其中景洪市69504人,勐海县6673 3人,勐腊县53945人。
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
散居于部分乡(镇)、农场。
(三)彝族西双版纳彝族总人口49365人。
其中景洪市19799人,勐海县6428人,勐腊县23138人。
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象明乡、易武乡、勐伴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
(四)拉祜族西双版纳拉祜族总人口56839人。
其中景洪市11324人,勐海县437 03人,勐腊县1812人。
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五)布朗族西双版纳布朗族总人口45659人,其中景洪市7988人,勐海县3523 1人,勐腊县2440人。
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勐捧镇等。
(六)基诺族西双版纳基诺族总人口22898人,其中景洪市21611人,勐海县79人,勐腊县1208人。
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基诺族简介
基诺族简介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县的动旺、动养、橄榄坝、大渡岗和动腊县的象明、动仑等地。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主要以农为生,旱稻、棉花、玉米是他们的传统农作物。
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诺族历史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
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 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
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
如今,基诺族基诺族音乐基诺族约有一万一千九百多人,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
没有本民族语言,也无方言区别,没有文字。
刻木,刻竹或数苞榖粒记事,记数,信奉万物有灵,尊奉诸葛孔明,对祖先的崇拜占有重要地位。
基诺族人的歌舞活动常通宵达旦,尤其在节日婚丧和盖新房时,歌声悠扬,连绵不断。
基诺人的歌同养育他们的西双版纳一样美丽动人。
从高高的基诺山,传来了悠扬的歌谣,仿佛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基诺族礼仪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
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景洪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景洪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2011年4月第27卷第2期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JournalofSimaoTeachers'CollegeApr.2011V o1.27No.2景洪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陈燕(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西双版纳是云南的王牌旅游地之一,也是云南最先发展旅游业的地区,而景洪是西双版纳的核心与主题.认清景洪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有助于促进景洪旅游业及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景洪;旅游业;SWOT[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1)02—0021—04 一,景洪市旅游发展优势条件(一)"桥头堡"——战略区位优势1,沿边地理区位优势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边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地处北纬21.27一,22.36,东经100.25~101.31之间,东与勐腊县相连,东北与江城县接壤,西连勐海县,西北与澜沧县毗邻,北邻思茅市,南接缅甸,国境线长11239公里.景洪市是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总面积6,959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下辖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普文镇,景哈哈尼族乡,基诺基诺族乡,景讷乡,大渡岗乡,勐旺乡共10个乡镇及允景洪街道办事处, 86个行政村."东方多瑙河"澜沧江——湄公河从市区内穿流而过,景洪有"东方多瑙河之门"的称谓,是中国进入东南亚各国的主要通道,为云南乃至中国联系东南亚国家的桥头堡.2,水陆空立体通道网架构的交通枢纽地位景洪市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景洪(关累)港,景洪国际航空港,以及一个重要的240陆路边境通道,构成中国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口岸通道, 是云南省唯一的"水,陆,空"齐全的口岸和边境通道城市.从景洪出发,沿水路至泰国340公里, 陆路经缅甸到泰国310公里,经老挝到泰国488 公里,空路至泰国清迈和曼谷分别为374.4公里和874.8公里.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路的改善,新的国内航线成都,重庆至景洪直飞航线的开通,景洪——老挝南塔——老挝琅勃拉邦国际班车线路和景洪——泰国清盛水路旅游线路的开通,景洪——老挝会晒——泰国清孔专线大巴车旅游项目的推出,形成了以景洪为枢纽,直通周边各国的水陆空立体通道网,为景洪城市,社会,文化,经济与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插上翅膀.3,面向两个市场的旅游区位优势从国际旅游区位的大背景看,景洪市地处中国大陆旅游圈与东南亚国际旅游圈两大旅游圈的交叉边缘地带,同时,较为特殊的是,景洪市也属于东南亚旅游圈的湄公河旅游区内,所以,景洪市不仅具有开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还有云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互动的口岸通道优势,客源集散优势,使得景洪市可以同时面临国际和国内两个客源市场.①[收稿日期】2011一O3一O2[基金项目]2009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HZ2009043);2009云南民族大学青年基金项目(09QN03);2010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旅游惠民研究一一以西双版纳僚族地区,红河哈尼族地区为例". [作者简介]陈燕(1974~),女,哈尼族,云南墨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旅游,旅游经济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雨林景洪,柔情傣乡"——旅游资源优势1,"热带雨林":生物资源优势世界上与西双版纳同样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被稀树草原和荒漠所占据,即所谓"回归沙漠带",然而,西双版纳这片神秘的绿洲,象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这条"回归沙漠带"上,故西双版纳被动植物专家称为"物种基因库"和"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据统计,西双版纳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0.2%,但是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物种占全国的1/4.景洪市就是这棵绿宝石的核心,森林覆盖率达72%,"雨林景洪"为其最重要的自然景观特色.2,"和谐家园,神秘风情":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景洪市世居民族有傣,汉,哈尼,基诺,拉枯,彝,布朗,瑶,佤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2%,其中,傣族占35.5%.景洪是傣族的聚居区,同时,有景哈哈尼族乡,基诺基诺族乡.在长期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景洪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创建"民族特色城","文明和谐城"提供了条件. (三)"三个好地方"——旅游环境优势1,"北方人避寒过冬的好地方":气候环境优势景洪属热带季风气侯,历年的平均气温为21.70C,年平均将雨量1209.3毫米.夏季丰雨不酷热,冬季有雾不干燥,浓荫匝地,花香四季.景洪还是国内少有的静风区,常年风小.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景洪市发展避寒度假,康体疗养旅游奠定了基础.2,"东南亚傣民族寻根访源的好地方":文化认同优势西双版纳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同属贝叶文化圈,共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与东南亚各国民族在历史,宗教,文化,血缘等方面息息相通,有利于景洪与周边国家的合作.3,"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健康的好地方":环境氛围优势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自然天成的雨林氧吧,纯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谐生态的人居家园,营建出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旅游感应氛围,使景洪成为国内外游客亲近自然,追求身心健康的好地方.(四)"旅游强州"——政府强力主导优势西双版纳州委提出的六大战略中,其中一大22战略为"旅游强州".政府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做大做强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力争西双版纳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主战场,成为开放云南的主阵地.政府的强力主导. 大力投入,必将大大促进景洪市旅游发展. (五)"生态立州"——理念科学优势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西双版纳州委的六大战略中,首要一条即为"生态立州",并发展为两个率先:率先建设生态州,率先建设平安和谐州.景洪市以"生态立州"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倾力打造景洪国际生态旅旅游度假天堂. (六)"云南旅游发展的先驱"——旅游发展历史积淀优势在云南旅游发展历程中,西双版纳是最早启动旅游业的地区,可谓云南旅游的先驱,为云南最先树立的世界旅游名牌.20多年的旅游发展路程,从旅游产业规模,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营销等各方面,为景洪奠定了丰厚的基础积淀.目前,景洪有旅行社19家,旅游汽车600余辆,星级酒店4O多家,购物企业19家,旅游接待设施已较完善,集散功能逐渐凸显.二,景洪市旅游发展不利因素(一)旅游目的地老化与形象重塑并存作为云南最早开发旅游的地区,长期的旅游发展为景洪奠定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但也出现旅游目的地老化现象,如旅游产品单一,部分景区老化,市场档次有待提升,接待设施老化,理念,技术落后, 业内恶性竞争较为突出,各方利益冲突加剧,旅游服务质量下滑,行业管理亟待加强等.旅游目的地老化现象,使景洪市失去后发优势,为其旅游二次创业增加了成本和难度.在处理旅游目的地老化问题的同时,景洪市面l临旅游目的地新形象的树立和重新获得市场认可之问题.因为,在固有传统形象上,在旅游者的心理认知中,景洪所处的西双版纳州首先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而非旅游集散地;其次,西双版纳往往被旅游者自然归属为中国大陆旅游圈,而非东南亚旅游圈和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区;再次,"金三角"与毒品固有的负面形象会影响到景洪健康,和谐,平安旅游形象的塑造,这些将为目的地重塑带来一定的制约. (二)旅游的社会感应氛围欠佳旅游的社会感应氛围欠佳是老牌旅游地到一定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居民而言,由于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旅游地进人老化状态,本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变得商业化,并且陈燕:景洪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根据双方利益的博弈而变得不稳定,曾经的新鲜好奇,曾经的热情好客,曾经的纯朴民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淡化,旅游感应氛围逐渐变差, 失去了好客的社会感应氛围.对于从业人员而言,由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滞后或不到位,旅游开发经营理念落后等多方原因,旅游服务质量下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热情慢慢丧失,服务思维固化,服务模式程式化.(三)现代旅游新要素相对稀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传统的旅游资源,更多地转向依靠"管理,科技,信息,人才,资本"等现代旅游要素,而景洪市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云南省,现代旅游新要素相对稀缺,这将严重制约着景洪市旅游竞争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从目前招商引资来看,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本省和本州;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的思想观念和人员素质滞后,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不适应于现代旅游发展的要求;旅游科技和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四)国际政治因素和边境政策约束区域内政治和政局的不稳定以及国家之间政体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为区域旅游合作,国际大通道建设,旅游通关和无障碍旅游的建设带来困难. 目前,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政策因素的多变性,社会的动荡性,带来太多的不可控因素,金三角旅游合作存在诸多的政治风险.由于国家边境口岸政策,出入境管理规定等边境政策趋于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景洪市旅游发展与改革产生一定的制约,目前景洪市的出人境手续繁杂,成本居高,严重制约了大通道和桥头堡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此外,毒品问题的存在,为金三角旅游蒙上了负面的阴影,不利于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形象的树立.三,景洪市旅游发展机遇(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纵深发展构建的机遇充分利用景洪得天独厚的战略区位,变地理区位优势为"开放云南的主阵地",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度推进的机遇,加强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地区的旅游合作,加快景洪旅游市场向国内,国际市场"两轮驱动"转变,把景洪建设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互动的桥头堡,集散地,目的地,使之成为"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城市","'大金三角'国际性枢纽城市","国际级热带雨林休闲城市".(二)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机遇2010年7月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制定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随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全国人大办公厅和国家46部委,企业,160多人组成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围绕制定支持云南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深人云南省各地开展调研工作;7月26日,云南正式启动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这一切标志着云南桥头堡建设已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云南将实现从"大通道"到"桥头堡"的发展战略转型.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将遵循"统筹内外,互利双赢,以外促内,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初步定位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云南"桥头堡"规划中,已明确把旅游业作为云南省重点扶持的先导产业,景洪市作为沿边地区和云南重要的老牌旅游地将拥有建设面向东南亚国际旅游桥头堡的重大机遇.(三)国家关于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架构的机遇2009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统筹考虑,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编制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并于2009年4月27口获得了正式批准,云南成为国家推进旅游产I,改革发展实验工作的联系点.2010年5月27I=1,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政府签订了推动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云南省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智力,信息等各方面的更大支持和帮助.此外,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来建设.作为云南省沿边地区和王牌旅游目的地的景洪市在旅游发展改革进程中将大有作为.(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色造的机遇200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真总结云南旅游业发展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题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实现l1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重大决策.而《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08—2015)》, 明确了旅游"二次创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为景洪旅游产业改革23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和再创辉煌创造了重大机遇.(五)景洪"跨越式发展"打造的机遇在云南省州政府的指导下,景洪市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景洪"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打造提升城市品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景洪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整体跨越. 到2020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名; 力争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外经济贸易总额实现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根据"跨越式发展"蓝图,景洪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深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通过长远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引水入城,打通两条路,护好两个湖,架好两座桥,做好两道门,提升五个园,改造三片城,打造两个区,画好一个圈"工程. 最终使景洪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天堂,居住天堂,购物天堂,实现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群众生活大提高.景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宏图,为景洪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四,景洪市旅游发展面I临挑战(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挑战生态环境是一地旅游发展的根本.西双版纳是回归沙漠带上唯一的绿洲,是以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为承载的生态旅游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整个亚洲的气候举足轻重,一旦受到破坏将很难恢复.一方面,在开发阶段,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评估,可能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和受经济利益驱动,不能有效控制旅游地的环境容量,导致超载,造成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威胁.(--)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挑战"热带雨林","避寒胜地"是景洪美丽宜人的自然环境,而"柔傣乡","神秘风情","和谐家园"是景洪引,f人胜的魅力所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与传承的同时,也会促使民族文化发生变异,甚至造成对民族文化的破坏. 主要表现于: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化过程中容易舞台化,商业化及庸俗化;二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民族文化资源被过度利用,或遭建设性破坏, 破坏性建设;三是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加速,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改变,传统文化氛围慢慢消失. (三)同类型旅游地竞争的挑战从国际层面看,主要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就是来自周边的泰, 老,缅,越等国的竞争.共同的地理区域,共属的旅游区位,一样的热带雨林,类似的民族风情,使景洪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共谋联合发展的同时, 必然造成相互之间的竞争.从国内层面而言,一是来自德宏,普洱,临沧等云南省内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竞争的挑战.从地理区位而言,上述地区具有"边境,边贸,口岸"特点;从旅游资源而言,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自然旅游资源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主,在民族文化上, 德宏与景洪同为傣乡,普洱有哈尼,拉祜,佤,傣等民族,民族风情更为浓郁,临沧以佤族为特色;在普洱茶文化上,普洱,临沧也有优势;在交通地位上,普洱与景洪共同占据昆曼大通道,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在毗邻国家上,普洱同时毗邻缅甸,老挝,越南;从旅游发展阶段看,普洱,临沧为新兴旅游地,对市场而言,更具新鲜感.二是云南与广西的桥头堡之争会对景洪的前沿地位有影响.广西具有沿海,沿边和邻近中国港澳地区的特殊优势,为西南各省的出海口,与越南毗邻,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的落户极大提升了其海上桥头堡的地位.广西在民族风情游,边境游和东南亚门户集散地的竞争上,会对景洪造成一定影响.三是景洪与海南的避寒胜地的竞争.海南与景洪都有热带雨林,避寒胜地,民族风情的招牌,且海南已树立起国内高档度假胜地的旅游形象,主题定位突出,产品类型丰富.但景洪还是停留在热带雨林,傣家竹楼的旅游形象上,以大众观光为主,度假形象有待树立,高档度假产品还未形成.。
56个民族介绍详细
56个民族介绍详细中国官方承认的民族有56个,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和汉族。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
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
以下是不分民族的详细介绍:1.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2.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3.回族: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
4.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景洪市简介
景洪市简介
景洪市简介
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及全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中部,北回归线附近,与老挝、缅甸、泰国一水相依,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12公里。
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一江连着六国的黄金水道“澜沧江—湄公河”穿境而过,是中国进入东南亚各国的主要通道。
辖区总面积6956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48.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9.6万人。
是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世居着傣、哈尼、基诺、布朗、瑶等13个民族。
景洪是全国少有的湿热地带,气候属热带和南亚气候。
静风少寒,基本无霜,一年分干季(11—4月)和湿季(5—10月),年平均气温21.7度,终年长夏无冬。
优越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景洪成为我国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植物的宝库”、“森林生态博物馆”。
景洪,拥有绚丽多姿民族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有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无字文化”和基诺族的“热带丛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
傣族的章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等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74.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不敷出10.2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9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8元。
西双版纳民族情况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西双版纳民族概况西双版纳民族情况,进一步规范使用少数民族称谓和有关数据,州民宗局组成调研组,于2004年5月至6月,对全州辖区内的少数民族种类、世居少数民族、跨境少数民族及未识别民族情况进行了调研,并重点调查了苗族、壮族、佤族、景颇族,归属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归属哈尼族的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以及未识别民族的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等。
一、西双版纳州辖区内所居住的少数民族种类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除汉族外,我州辖区内居住着44种少数民族,共有人口70.4万人,占总人口的70.90%。
这44种少数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瑶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壮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纳西族、满族、景颇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鲜族、仡佬族、黎族、维吾尔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尔克孜族、鄂温克族、独龙族、东乡族、塔塔尔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
(按人口多少排列)二、西双版纳州世居少数民族情况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
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
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
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
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
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
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
早在隋、唐、宋、元、明、清
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
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
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
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
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
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
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
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
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又继续南迁。
景洪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江县迁入。
拉祜族自称“拉祜”。
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
关于“拉祜”的称谓记载,始见于《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喇乌,临安、景东有之”。
“喇乌”即今“拉祜”,之谐音。
景洪拉祜族自称“拉祜”,傣族称之为“目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龙镇、嘎洒镇。
2011年人口为11744人。
四、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
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古代分布在怒江中游和澜沧江中下游。
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徒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地区濮人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其他分散居住在普洱和临沧的部分县。
布朗族先民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曾被称为“濮”、“朴子蛮”、“蒲满”、“蒲人”、“朴子”。
过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汉族称“蒲蛮”,傣族称“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五、彝族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
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
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两晋时期称为“叟”;唐宋时期称为“乌蛮”;元、明、清时期称“罗罗”或“倮倮”。
西双版纳的彝族自称“腊鲁泼”,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在景洪市,彝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嘎洒镇、勐养镇、普文镇、勐龙镇、大渡岗乡、景讷乡。
2011年人口为20497人。
六、基诺族
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如下两种观点:其一,根据基诺族语言、文化等特征分析,认为基诺族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徒而来;其二,据基诺族创世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洛特老寨)。
汉文献有关基诺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清代,清代称基诺族为“攸乐”、“三撮毛”,傣族称“卡洛”,基诺族自称“基诺”,后统称为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养镇、普文镇、大渡岗乡、勐旺也有分布。
2011年人口为22043人。
七、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玉溪蛮”。
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开化、屏边、普洱、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市勐旺乡和勐腊县边沿一线山区。
瑶族自称和他称较多,自称有“龙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
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定瑶”、“花瑶”、等十余种。
西双版纳的瑶族有自称“龙门”(蓝定瑶)和“勉”(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景洪市的瑶族主要居住在勐旺乡。
2001年人口为2664人。
八、壮族
壮族他称“沙人”,壮族自称“养”。
西双版纳境内世居壮族祖先,多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进入老挝,后又因战乱从老挝迁入勐腊县瑶区乡定居。
景洪市的壮族多为内地支边迁移来的干部、工人、农民及科技人员,为零星散居。
2011年人口为1301人。
九、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西双版纳州回族有回族与回傣之分。
回族、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
西双版纳境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昆明清明时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
2011年景洪市的回族人口为1910人。
十、苗族
苗族自称“蒙”,其祖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墨江、思茅至易武,后入勐伴居住一段时间,最后向南迁至尚勇境内定居,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2011年景洪市的苗族人口为5999人。
十一、景颇族
景颇族自称“载佤”。
西双版纳境内世居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云南省德宏州龙川县经澜沧县迁入勐海县的。
景洪市没有景颇
族村寨,2011年景洪市的景颇族人口为69人。
十二、佤族
佤族自称于古代“濮”人,“濮”、“濮子蛮”中的一支。
佤族自称“佤”或“阿佤”。
1962年,国务院根据人民意愿统一定名为佤族。
西双版纳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遮镇阿佤寨、佤族寨、佤族新寨、勐宋乡回寨、西定乡浓岛老寨、浓岛中寨、浓岛新寨。
2011年景洪市的佤族人口为1668人。
参考资料: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
二、《景洪市经济工作手册》(2012年)
景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二0一二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