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一、什么是哲学?1、苏格拉底(469-399BC)之死:共同体主义:个人及其自我最终是他或她所在的共同体决定的,共同体(国家)优先于个人;契约论的观点:个人和国家之间有一个默许的契约。

苏格拉底的教益:反思我们的生活,澄清我们的观念。

简单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应当相信什么、希望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

对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明确表达的想法根本质疑的过程。

比如,right/wrong, 杀人不对,为何?堕胎、安乐死。

自杀?知识(黑客帝国)。

钵中之脑。

2、“对智慧的爱“(philosophia):对真理的探究,一种批判的和系统的思考态度,而不是一个特殊的主题。

诸科学之王。

【ph.d】3、一种生活方式;二、如何做哲学:一种概念澄清和论证建构的活动(对概念、观点作出合理辩护,试图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结构关系,证明你所持的信念是恰当的,你需要发现与其他哲学家的观点的联系,区别,与不同意见者的争论)反思的、批判的、对话的活动。

不能只是一些想法-愿意为之而活的信念-融贯的-可辩护的。

:1)反思:我们未经思考就接受了很多东西,哲学首先要后退一步,尽可能明确清楚地说出自己观点。

通常,我们会认为我们相信某种东西,然而一旦小结石或试图写下来,就模糊不清了。

2)明确表达2)论证你的观点:明确表达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值得相信的或有说服力的。

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并且能够经受住来自反对者的各种批评。

使大哲学家的观点成为你自己的。

二、哲学的领域形而上学: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

有时被称为本体论。

伦理学:对善恶对错的研究,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有时被称为道德哲学。

认识论:对知识的研究,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知道某物的?”、“什么是真理?”这样的问题。

逻辑学:对合理思维和论证形式结构的研究。

宗教哲学:对宗教、宗教的本质以及相信或不相信上帝存在的各种理由的探究。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气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三、实现正义的手段之一——教育
• (一)护卫者的教育 • 护卫者必须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需要一定的天 性基础:秉性刚烈,爱好智慧。此外,他们要接 受正确的教育: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 冶心灵。 • (二)统治者即哲学家的教育 • 为了培养合格的统治者即哲学家,国家要为他们 提供“把灵魂拖着离开变化世界进入实在世界的 学问”。 • 1. 科学知识的学习 • 2. 辩证法的学习
• • • • • • • • • •
(四)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自我批判 1.是不是所有事物都有相应的理念或相。 2.事物如何分有理念或相。 3.第三者问题。 4.理念或相可否被认识。 (五)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1.为同类事物设立一个同名的理念,毫无用处。 2.形式(理念)和具体事物之间缺乏必然性。 3.理念无法解释可感事物的运动变化。 4.分有和模仿都是无意义的。
四、哲学家及其职责
• (一)爱智慧者与爱意见者 • 哲学家的职责就是启蒙,即重新回到洞穴 之中,把洞穴中的囚徒带到阳光下,使人 们从“爱意见者”提升为“爱智慧者”。 • (二))哲学家-王(Philosopher-king) • 只有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统治者成为哲学 家,城邦或国家才能完善。
五、柏拉图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
三、苏格拉底之死的启示
• • • • • • • • • (一)不苟生 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二)人怕死 1.爱智慧者即哲学家应该摆脱肉体的束缚,鄙视与肉体相 关的感官快乐,专注于灵魂本身。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2.真正的哲学家最不惧怕死,甚至带着特有的喜悦迎接死。 相反,怕死的人决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三)不自杀 1. 西方反对自杀的根据:生命属于神 2. 佛教反对自杀的根据:人身是人入圣成佛的一个基础 2. 中国智慧中反对自杀的根据:道家的“顺乎自然”和儒 家的“孝”。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课程讲义

哲学导论(一)9.20.2002这堂课只是导论。

主要目的不是讲述重要的知识和材料,而是让大家首先对哲学有较明确和清楚的概念,在入学后能够对哲学越来越有兴趣,这就是这堂课的目的。

大家要树立明确的观念,第一学期学哲学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原著,读不读是态度问题,读不读得懂则是相对的水平问题。

难读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正因为难,才要尽早开始,以哲学为业,就不能绕开这一块,而教材只能作为二手材料,只能是参考的"地图"哲学包罗万象,很杂,所以也需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需要理科的基本训练。

外语对于哲学来讲是很重要的。

哲学相当部分是外文,所谓读原著应该是用它原创者的语言来读,以哲学为专业,不能用二手,不能依靠翻译(包括英、日的译本也只能是作参考)。

哲学要求读原著就像学中国哲学要读古文一样,虽然难也要如此,作为爱好当然可以另当别论,但作为专业,这是最终任务。

为什么要有如此的要求呢?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对哲学来讲,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而且还是存在方式,原著者怎么说,你就该怎么学、怎么听、怎么体会。

当然,并没有要一下就如此,但读原文原著应成为原则,再学习过程中不断明确。

前面说了哲学是包罗万象的,那么该如何进入哲学,它的门又在哪呢?我说,条条道路通哲学,无论哪门学问都会接触到哲学问题,那么作为专业,不同于别人的要求、方法、道路何在呢?这要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

哲学和哲学史是不能分的,各门学问尤其是文科都离不开历史,但历史对哲学有特殊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有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要求,同样的哲学历史也有哲学性的研究方式(当然也得关心历史背景)。

区别在于我们是哲学地思想地研究。

我们将整个哲学史设想为一个人在讲,即"接着讲",但各个哲学家之间又是不可替代的,柏拉图代替不了苏格拉底,费希特代替不了康德。

谢林代替不了费希特。

自然科学可以以一个涵盖更广的理论去代替另一个理论,后人超过前人,而哲学不能以只读后人的著作来代替前人的著作,不能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只有历史意义,柏拉图、叔本华等人的著作还仍有理论意义。

哲学导论 王德峰

哲学导论 王德峰

第一讲哲学学科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哲学是人类知识的开端哲学的起点标志着对理性权能的确认。

哲学晚于神话和原始宗教。

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初民解释经验世界的最初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在对待世界的神话态度中,人类心灵的理性权能从属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古希腊第一位哲人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意味着确立了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解释经验世界时诉诸人类心灵的理性能力。

理性的对象是实在的终极真实性。

从这里引出了与单纯的想象和迷信相区别的关于“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哲学从这里起步。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

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

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

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

这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想基础。

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在业已形成了狭义的知识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将知识和智慧加以区别。

对philosophy一词的词源追溯表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哲学与智慧相关。

何谓“智慧”?人为什么需要智慧?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如何?如何获取智慧?这些问题关乎哲学的性质、作用。

第二节哲学探讨人类信念体系(世界观)的思想根据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

在生活意识中包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

每一个人在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

人通过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

因此,生活意识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

哲学导论(ppt)

哲学导论(ppt)

.
19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 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 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 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 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 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
5
哲学与科学
.
20
观念真实性的缘起
• 柏拉图的分有学说,笛卡尔、康德以探讨 理性的先验本性的方式来追问观念真实性 之起源,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中揭 示“实践的意识”对普遍观念的生产作用。 现象学哲学,如胡塞尔的理论,则在感性 是领域中探寻普遍观念之真实性在逻辑前 的起源。
• 观念的真实性问题给了哲学以无穷的动力。
.
7
哲学 宗教 艺术
• 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18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张祥龙的讲座哲学导论

张祥龙的讲座哲学导论

第一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边缘问题的合理性探讨的学问。

哲学是游离的。

宗教变成了信仰,它的哲学味道很少了。

什么是合理的?理性的——最典型的就是逻辑——所以最出色的就是数学。

中国人理解的的哲学不止于论证。

加深你的理解和领悟,它就是哲学活动。

问题永远出现在边缘。

在中间。

感受到好像抓不住,学中的问和问中的学。

幸福,你不能充分地对象化,但是能够很真切地来思考。

哲学不是只是相对主义,它可以达到很确定的解,你的人生因此而改变了,但是没有人能够证明这是一个唯一的解。

二.西方哲学的诞生及哲学的门类。

最关键的是数学。

希腊人学了很多,希腊人厉害的是,一下子变轻巧和形式化,还能证明这样算不会错。

这就叫定理。

公理化系统。

西方数学的特点是充满了形式感。

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谐。

音乐里面有数学关系。

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

提出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一切事物都有形式的,甚至是纯形式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毕达哥拉斯时代,一个数的时代。

形式化、概念化、逻辑化的哲学不能垄断对终极问题的探讨,还有其它的角度。

形容判断要用系词,to be,判断才有真假,后面出现了(是,存在)存在论,存在问题后面又翻译成本体论。

宇宙论加存在论,叫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讨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

到了近代,叫认识论,研究我们如何认识真理,能不能认识真理。

在这个之外,还有个叫价值哲学,里面最重要的是伦理学,什么是美德,勇敢是怎么回事,那个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还有个美学,美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美;还有政治哲学。

后面叫烂了,饮食哲学,就是原理的意思了。

它要寻找形式上的什么来说明世界的本原。

“什么”,西方要很确定。

中国讲道。

西方语言文字的影响很相关。

西方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形式特别突出的,它的语法功能通通要通过变格来体现。

理念,form,型式。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沃尔夫哲学导论

沃尔夫哲学导论

沃尔夫哲学导论
沃尔夫哲学导论是沃尔夫(Wolfgang)的基础思想的集大成者。

这本书由沃尔夫从1948年到他的去世1974年的整整三十年间写成,
集中介绍沃尔夫的哲学思想。

在此书中,沃尔夫试图清楚地描述科学和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沃尔夫在他的书中强调了一种有机和可衡量的理论,它按照科学方法
把经验描述出来,但也超出了科学方法。

这种理论称为“哲学科学”。

此外,他还指出了一种将科学思想与实践、实践与哲学相结合的新观念,他称其为“实践理论”。

沃尔夫继续用他的书探索哲学的范畴和方法。

他以“辩证法”为
基础,用来分析、理解和归纳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他认为,只有通过
辩证法,才能以一种系统的、有组织的方式处理事物的性质。

沃尔夫拒绝了哲学上的传统名词,像“真理”和“自由意志”,
而认为它们只是不切实际的抽象概念,无法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他进而追求一种新的、具体的科学思想,它将可衡量的事实与可衡量
的观点结合起来。

沃尔夫的哲学导论以其深度的概念、朴素的结构和扎实的思想组
织而受到好评。

他的著作对于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都是一本经典之作,为人们了解哲学实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哲学导论(完整版)

哲学导论(完整版)
耕民族,以农业为生,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 ●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即四个传统的阶级:士、
农、工、商。士就是地主,农就是耕种土地的 农民。农为“本”,商为“末”。重本轻末。 崇尚“耕读传家”。 ●由于经济的原因,中国的家族制度成为世界是 最复杂、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主 要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祖先崇拜也由此发展起来。
三、历史的考察(以古希腊为例)
●古希腊哲学产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背 景希腊半岛贫瘠而多山,随着人口繁衍 ,希腊人只能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 他们在爱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和岛 屿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公元前6世纪波 斯自东向西入侵,造成了国家领土的变 迁、 民族的迁徙和融合,东西方的文化 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外来文化和 自身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 出新思想的萌芽。
二、哲学何为
●哲学是非功利的。
●西方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 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哲学不能当饭吃,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是 为了什么,让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 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
二、哲学何为
● 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 对一切问题追本溯源寻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 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 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 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 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哲学思维就是向传统观念挑战。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理念论主要来源: 其三,师承苏格拉底的哲学。苏格拉底的哲学兴趣主 要在于人事伦理方面。主要探讨什么是美德?什么是 正义?什么是勇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探讨问题的 方式主要是从许多具体事情中寻找出普遍的东西,并 试图对这种普遍性东西作出定义。这种思想方法对柏 拉图有很大影响,激发了他在哲学上的想象力和创造 力。他把从特殊推出普遍的方法与关于世界性质的本 体论联系起来,认为事物的共相是绝对存在者,是具 体事物的本质和根据,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他把 这种共相称之为“理念”,并以其为核心建立了庞大 的哲学体系。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哲学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真迹中国冯友兰用语。

指逻辑上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理世界”,与“实际”对称。

《心理学〃绪论》:“真际是指凡可称为有者,亦可名为本然”、“实际是指有事实底存在者,亦可名为自然。

”认为它与“实际”的关系是“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属于实际中者亦属于真际中,但属于真际中者不必属于实际中”。

“实际”中的事物是变动的,真际中的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际比实际更根本。

真际是不能用感觉得到的,只能通过逻辑分析即思考来把握。

认为“新理学”的对象是真际。

“哲学上对真际有所肯定”。

哲学“由知实际地事物而知实际,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宋儒所谓“由著知微”,亦可说此。

●世界本原学说本原:(英 beginning,principle,first principled等,希腊 arche)它的本意是"始基",即最初存在的东西. “本原”是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元素。

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本原有不同的见解。

由古希腊阿纳克西曼德提出第一个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此作出比较全面的概括:万物都由它构成,开始由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本体长存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属性)。

他们认为这就是万物的元素,也就是万物的本原。

伊奥尼亚哲学开始倾向于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体形态的物体中寻找本原,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开始形成朴素的唯物论。

阿纳克西曼德鉴于这种观点在解释世界共同基础时存在困难,从而提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无定限体”)是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的本原说,认为火、气、水、土“四根”是本原;阿娜克萨哥拉热内本原是无限多元的“种子”(“同类部分”)。

原子唯物论者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

与此相对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则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或思维的派生物中区寻求万物的本原,从而演变成唯心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
王德峰的《哲学导论》探讨了自由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从直觉上来说,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是自由的,但科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这两个观念相互冲突。

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比如人推动杯子,杯子就会移动,人的推动是原因,杯子的运动是结果;人感冒了,医生会分析生病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把病治好。

因此,因果律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们认为凡是都有原因,事出有因就是这个道理。

拉普拉斯是决定论的代表,他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不仅是决定了的,而且是由先前状况所决定的,如果先前状况可以决定当前的状况,那么我们根据当前的状况,理论上就可以预见未来的状况。

如果世界是被因果律决定了的,那么我们是否还拥有真正的自由呢?我们所看到的自由选择是否只是一种幻觉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潘德荣 哲学导论

潘德荣 哲学导论

潘德荣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是由中国哲学家潘德荣所著的一本哲学教材。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派别。

书中涉及的主题包括认识论、存在论、价值论、伦理学等。

潘德荣在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并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哲学导论》是一本适合大学本科哲学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也适合对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1.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什么是实在论关于共相的实在论:共相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抽象实体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两种共相实在论:柏拉图式实在论:共相独立于殊相而存在,共相不依赖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存在亚里士多德式实在论:共相仅仅存在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中,共相不能独立存在各种各样的实在论:物理世界的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心灵的实在论关于时间的实在论道德实在论实在论(realism),也译为唯实论,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观点。

实在论者,承继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看法,认为真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感官、信仰、概念与想法之外的。

他们相信,我们所相信为真实的一切都只是近似于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实的一种投射,并不是真实。

现今世界认为的实在论,与古希腊、或中古经院哲学所说的实在论,在内容上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什么是共相、殊相,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举例说明。

殊相 particular:个别事物,个体对象共相 universal:某种或某类的所有个体的共同属性或关系抽象事物 abstract object:数、集合、性质、关系、命题等具体事物 concrete object:物理对象、个别事件、心理实体等如何解释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物理主义(自然主义,唯物论)行为主义心脑同一论;功能主义消去唯物论二元论相互作用论;平行论与前定和谐副现象论与随附论笛卡尔式二元论中立一元论双重性质论什么是自我?如何确定人格同一性的标准?自我作为身体身体=躯干及四肢+大脑躯干标准,置换实验脑标准,大脑= 左半脑+右半脑大脑与脑内存储的信息身体特征的连续性与心理特征的连续性自我作为心灵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记忆标准=记忆连续性(记忆关联)困难失忆心理标准=心理连续性(心理关联)困难(脑裂实验)2.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怀疑论的形态和论证。

因果关系和休谟问题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张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学导论

张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学导论

谢谢观看
张世英,当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21年生,1941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经 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9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5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 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黑格尔哲学研究、中西哲学的融通与批判等。
推荐
推荐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批判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会通中西方哲学, 创造性地展现出了一套现代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哲学体系。
张世英文集 第6卷:哲学导论
20xx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图书目录 04 推荐
基本信息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是2016年5月北京大学收《哲学导论》一书。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际》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了作者从主客关系式 的传统形而上学(又称"在场形而上学")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转向。其后,作者花了几年 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现当代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基础上的"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生活哲学。 至此,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 伦理学和历史哲学。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两位负责人要作者为本科新生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内容 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东西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结束本课程的讲授时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学导 论》一书,后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说,以"哲学导论(或概论)"命名的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 介绍、讲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教科书;一类是论述作者个人哲学观点的创作。《哲学导论》这本书属于 后者。不过,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作者在各章节的起始还是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一点很简单的介绍。《张世 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体系之作。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一、哲学的出场1——哲学的定义哲学不是从定义开始,而是从研究开始任何定义都会引起争论,因为它只是体现了某一种哲学态度。

探求哲学究竟为何物的唯一途径就是从事哲学研究。

——哲学家对哲学的有代表性定义:(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

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4)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5)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6)毛泽东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

为什么关于思想的问题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关于任何事物的思想,首先它是一种思想,它都与关于思想的思想密切相关。

关于思想的思想,是全部思想的关键。

2——为什么会造成:一门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学科,竟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种尴尬的局面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哲学涉及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追问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可以因为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强调哲学的不同方面。

**另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由哲学的本性决定的。

哲学根本特性在于对宇宙、人生、社会展开“思”之事情。

对哲学的领会必须通过对哲学的探究来获得。

#为恰当地切入真正的哲学思考,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路径出发。

1.人在世界中在世时是人最基本的状态2、世界的含义广义:整个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狭义: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尤其是生物圈。

人所在的现实世界又可分为三部分:自然、社会和人3、人的在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生产实践活动动物的存在是生存,人的存在是生活。

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则是一种自觉的生存——不仅是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且是创造生存意义上的生命活动。

哲学导论整理

哲学导论整理

实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识知:识知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要先外物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由视觉、触觉等组成的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只形成对于外物的印象,其自身无法做出判断。

判断需要包含非得自感觉的理解,需要把一组感觉材料同一种观念联系起来,然后才能把杂乱的感觉构成一个别的此物,从而做出判断。

某一事物被发现了,这一发现就是识知。

经验:经验大都由对个别实际事物的判断所构成,将知觉状态粘合在一起。

理性是经验的根据,如果没有理性则只有一片混沌的知觉状态,无法粘合成经验。

真际:真际是对于外部实际事物的判断被如此判断的道理,但真际不涉及外部事物,而在纯粹思维中展开。

比如"凡方的事物都有四个直角”,这一判断既思及实际,又思及实际事物被判断为方的道理,是拿"方之理”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从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断上升到科学的判断。

而真际仅仅思及"方性”本身,我们把"方”看作是直角之为直角的道理本身,真际不依赖于实际的经验证实,不管方的事物是否存在,真际都不会消失。

真际与实际的区分(待补充):在真际中有所领会,才能在实际中有所判断,真际中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实际中体现,"实者一定不妄,真者未必不虚”。

//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

实际必蕴涵真际,真际可超出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凡真际与实际重合之处,均为有实际事物存在的领域。

真际并不依赖于实际事物,而是对于实际事物加以判断的道理本身,实际范畴可以被感官感知,而真际存在于纯粹思维中,无法被感知。

人类做学问,就是从实际中推出真际,然后在真际中不断前进,得出尚未在实际中体现的理想。

理想:真际超出实际的部分,即“所应当是”因其还不是有实际事物存在的“所是”故还是虚的,但此“虚”并不是仅将感性材料做任意组合的由情绪和想象做成,无真际之依据的“幻”,而是理想。

理想是由著知微后所知道的“应当”,故而是以真际之理作依据的“应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是本体论的最初形态,可以把世界本原学说称为"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哲学导论--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

哲学导论--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

哲学导论--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哲学是人类思维探索的一种活动,它试图通过思考问题、探索真理、寻求智慧以及解答生命的意义等来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本质。

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以及功用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哲学进行探讨。

首先,哲学的品格体现了其特有的理性性质和思辨性质。

哲学作为一种学科,并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思辨的活动。

在哲学中,人们通过辩证思考、逻辑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和解答各种问题。

哲学的品格要求人们具备开放的思维、勇敢的追问和批判的精神。

哲学家们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跳出传统的框架,通过质疑和思辨来寻找真理。

正因为如此,哲学常常是具有挑战性和争议性的。

哲学家们不仅需要有质疑和逻辑思考的敏锐,还要有超越常规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其次,哲学的本质精神是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哲学作为一种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学科,关注的是基本问题和终极真理。

哲学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和反思,试图从万象背后揭示出一种更本质的存在和真理。

他们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探讨善恶、美丑、正邪等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知等等。

哲学的本质精神要求人们超越重视感性经验和表象现象的层面,更深入地审视和思考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哲学的功用在于拓展人类思维和增强人类智慧。

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理性思维,还包括了艺术、宗教、伦理和科学等多个方面。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深化对世界和人类存在的认识,拓宽视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增强人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哲学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综上所述,哲学作为一种思考和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学科,具有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和功用。

哲学的品格要求人们具备开放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哲学的本质精神是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哲学的功用在于拓展人类思维和增强人类智慧。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摘录自张世英先生版《哲学导论》)1.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最高最大的普遍性问题。

(2)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前的古希腊早期思想家认为哲学是爱智,“爱”是指事物之间和谐一致、相互适应的意思,“智慧”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中于存在之中(存在又译作“是”,“是”在希腊文中是及物动词“聚集”“集合”之意)把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集合为一。

“爱智慧”在赫拉克里特那里,就是指人与万物(一切存在者)合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

(3)哲学思考来源于惊异,惊异是从无知到知的“中间状态”。

(4)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时期哲学是把存在当作独立于人之外的概念加以追问的学问。

(5)在黑格尔死后至现当代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学问。

(6)张世英先生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之学,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和关系。

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

3哲学的分类?西方主要哲学家分类法:(1)亚里士多德:一、针对理论和认识活动的理论学科,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针对实践活动(包括政治方面和伦理方面的活动)的实践学科,其中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针对创造活动的创造性学科,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逻辑学放在三类之外,称为工具学科)(2)古希腊晚期斯多亚派: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

(3)中世纪的神学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物理学,数学,神学(形而上学)。

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形而上学(树根),物理学(树干),伦理学在内的各门具体学科(树枝)。

(4)17世纪到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理论哲学(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神学,又统称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是一切学科的导论)。

(5)黑格尔:与形而上学合流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继承斯多亚三分法)。

(6)意大利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克罗齐:理论哲学(美学和逻辑学),实践哲学(经济学和伦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德格尔的自由、沉沦和异化是什么意思?
自由、沉沦和异化: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
(1)人的自由和超越: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先行于其自身的此在。

(2)人的沉沦和异化:此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约束,甚至被后者所吞没。

(3)此在的基本情绪--畏。

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而烦的展开状态是通过畏来现身和领会的。

(4)良心的呼唤正是表明此在已果断地选择了其最本己的存在,展现为当下个别化的此在,使此在在的在世成为本真的在世。

2、海德格尔如何论述人的存在?
此在的存在模式:本己的——内在时间性;非本己的——历史性
海氏认为“原始而本真的时间性首要是将来”将来包含有曾在和现在。

时间境域是“存在”得以可能的先决条件。

海氏认为, 此在在世, 死亡作为其终结是不可逾越的, 由生到死构成此在的整体性,此在是有时间性的。

他后期的思想把“存在”归结为天道,充塞在天地万物之间, 无规律无循, 作为人的此在不过是“存在”的执行者和看护者。

他把“存在”的不确定性作为“存在”的特征确定下来。

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此在的时间性包括先行于自身的存在、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和依附于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

三者分别表示将来、过去、现在。

3、如何理解诗意的栖居?
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诸人所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

所谓“刻板化”是指现代技术为了生产和使用的方便,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

而“碎片化”则指人和自然脱节,感性和理性脱节,人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一个碎片。

1、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指的是什么?
哥白尼革命: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哥白尼式的革命:科学知识=感觉经验+普遍必然性=后天经验+先天形式
2、他的理论与认识论上的问题有何关系?
在近代哲学之初,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康德的解决办法是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

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

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3、如何理解先天综合判断及其理论意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总问题和基本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是用于判断知识是否是科学知识。

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主要因为它以先天为前提,它是关于经验,但又不基于经验的,是由我们通过感官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固有的知识能力从自己本身中拿来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具有普遍必然性。

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包含哪些内容?
合理的社会契约其要旨就在于“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由于这种转让的条件对每个人都是同样的,因而每个人并没有把自己奉献给任何人,反而从所有订约者那里获得了自己转让给他们的同样的权利,所以每个人在订约后仍然只是服从自
己本人,而且像以往一样自由。

所谓“公意”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从作为个人意志的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因而永远是公正的。

“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表现为法律。

于是,这一契约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和集体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往叫做“城邦”,现在称为“共和国”。

2、如何理解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
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正义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平等自由原则),主要涉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

第二个正义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
(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

这个原则涉及到地位、收入、财富包括权力的分配。

罗尔斯的两个优先规则:
第一个优先原则(自由的优先性):两个正义原则应以词典式次序排列,因此,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

这有两种情形(1)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加强由所有人分享的完整自由体系;(2)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第二个优先规则(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第二个正义原则以一种词典式次序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也有两种情形(1)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2)一种过高的储存率必须最终减少承受这一重负的人们的负担。

总的观点:
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某一种价值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分配制度的均等要求并不意味着分配结果的平均主义。

涉及的是分配以及分配的调节,以满足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1、审美的本质是什么?
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

追求生命的旺盛,是一切物种生存的至高理想,审美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旺盛生命力的艺术能给人以精神鼓舞,从而调动人的内蕴去实现推动历史的进步。

2、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
(1)审美意识不像道德意识那样关心现实的存在物,不计较利害。

(2)道德意识有目的性,道德应然,审美意识则是自然而然。

(3)道德意识中有己与人的区别,而审美意识是人与物、人与人相融合的。

审美意识通向自由,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

3、道德与自由之间有何关系?
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自由,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

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

1、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1)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创造许多财富。

当然,当人们运用科学做了善事的时候,功劳不仅归于科学本身,而且也归于指导着我们的道德选择。

(2)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由于科学的发展,我们今天可以想象无穷奇妙的东西,比诗人和梦想者的想象丰富离奇千万倍。

(3)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学在创造物质文
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它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2、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何?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据,是人类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先导,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构成,现代中国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巩固政治管理、促进文化传播。

同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