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8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选择题专项练习(共18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选择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之伐越”“自伐者无功”中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故曰圣人蚤从事焉”中的“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中的“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中的“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2.下列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事请不烦出敕”中国的“敕”,指“皇帝的命令”,《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意为奉皇命而建。

B.“乞容臣出牒处分”中的“乞”,文中义为“请求”,与《陈情表》中“愿乞终养”的“乞”意思相同。

C.“古有讨除不胜者”中的“胜”,文中义为“尽”,与《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相同。

D.“帝然之”中的“然”,文中义为“认为……正确”,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然”意思不同。

3.下列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

文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

文中“泰尝举有道,不就”中的“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

《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文中“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缓急,“缓急得以应援”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中“作息”一样都是偏义复词。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专项练习(真题+优化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专项练习(真题+优化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概括分析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真题练习(一)(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

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

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

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类+说苑+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类+说苑+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小说类说苑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

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

”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

”子曰:“然。

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魏文侯且置相,召李克而问焉,曰:“寡人将置相,置于季成子与翟触,我孰置而可?”李克曰: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可知矣,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矣。

”文侯曰:“先生出矣,寡人之相定矣。

”李克出,过翟黄①,翟黄问曰:“吾闻君问相于先生,未知果孰为相?”李克曰:“季成子为相。

”翟黄作色不说曰:“触失望于先生。

”李克曰:“子何遽失望于我,子之言我于子之君也,岂与我比周而求大官哉?君问相于我,臣对曰:‘君不察故也,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由此观之可知也。

’君曰:‘出矣,寡人之相定矣。

’以是.知季成子为相。

”翟黄不说曰:“触何遽不为相乎?西河之守,触所任也;计事内史,触所任也;王欲攻中山,吾进乐羊;无使治之臣,吾进先生;无使傅其子,吾进屈侯鲋。

触何负于季成子?”李克曰:“不如季成子。

季成子食采千钟..,什九..居外一居中,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彼其所举,人主之师也;子之所举,人臣之才也。

”翟黄迮然②而惭,曰:“触失对于先生,请自修然后学。

”(节选自《说苑·臣术》)【注】①翟黄,即翟触。

②迮(zé)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B.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C.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D.臣闻之/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臣者疏贱/不敢闻命/文侯曰/此国事/也愿与先生临事而勿辞/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则齐无管仲”与“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两句中的“然则”意义和用法相同。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阅读练习题0821(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阅读练习题0821(古代诗文+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5小题。

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人。

晟幼孤,奉母孝。

往事河西王忠嗣,从击吐蕃。

悍酋乘城,杀伤士甚众,忠嗣怒,募射者,晟挟一矢殪之,三军欢奋。

魏博田悦反,晟为神策先锋,与河东马燧等合兵攻之。

晟内攻郑景济,而外抗朱滔等,自正月至五月不解。

李怀光屯咸阳凡八旬,帝数促战,以伺贼隙为言,卒不出兵,阴通朱泚,反迹浸露。

晟恐二盗合以轧之,则卑词厚币,伪致城于怀光者。

时敖仓覂,调畿内赋,不淹旬,刍米告具。

乃陈兵下令曰:“国家多难,乘舆播迁,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非豪英也,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士皆雪泣曰:“惟公命。

”贼伏千骑出官军背,晟以麾下百骑自驰之,贼惊溃,禽馘略尽。

余党悉降。

贞元三年,帝坐宣政殿引见晟,备册礼,进拜太尉、中书令,罢其兵。

通王府长史丁琼见晟曰:“以公功,乃夺兵柄,夫惟位高者难全,盍蚤图之?”晟曰:“君安得不祥之言?”执以闻。

诏为晟立五庙,追贲高祖芝以下祔其主,给牲器床幄,礼官相事。

薨,年六十七。

帝闻流涕。

册赠太师,谥曰忠武。

及葬,又御望春门临送,遣谒者宣诏于柩车。

晟性疾恶,临下明。

每治军,必曰:“某有劳,某长于是。

”笃分义,隆于故旧。

岚州刺史谭元澄尝有德于晟,后贬死。

晟既贵,直其枉,诏赠元澄宁州刺史,晟抚其二子,为成就之。

在凤翔,尝曰:“魏征以直言致太宗于尧舜上,忠臣也。

我诚慕焉。

”行军司马李叔度曰:“彼缙绅儒者事,公勋德何希是哉’”晟曰:“君失辞。

晟幸得备将相,苟容身不言,岂可谓有犯无隐邪?是非唯上所择尔。

”叔度惭。

故晟每进对,謇謇尽大臣节,未尝露于外。

治家以严,子侄非晨昏不辄见,所与言未尝及公事。

正岁,崔氏女归宁,让曰:“尔有家,而姑在堂,妇当治酒食,且以待宾客。

”即却之,不得进。

达礼敦教类若此。

(选自《新唐书·李晟列传》,有删减)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圈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2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22(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之无,而能为之备。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B.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C.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D.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知越州,越州知州。

知州是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知州权柄,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B.“前民之未饥”中“前”作状语,意为在……之前,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中的“前”用法相同。

C朔,古代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之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戊申晦,五鼓”。

D.“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中“为”意为修筑、修建,与《<老子>四章》中“凿户牖以为室”的“为”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越大旱,赵公来到越州,在饥荒还未到来之前,就亲自带领属官到各个县调查了七件事情,并谨慎地准备应对。

B.文章通过一连串的数量词,如“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四万八千余石”“一升”“四千一百丈”等,充分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成绩。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1016(附参考答案)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知越州,越州知州。

知州是官名,宋初州本有刺史,别命京官知军州事,以分知州权柄,后罢刺史,专用知州,总治州郡政事。

B.“前民之未饥”中“前”作状语,意为在……之前,与《项脊轩志》中“前辟四窗”中的“前”用法相同。

C朔,古代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之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戊申晦,五鼓”。

D.“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中“为”意为修筑、修建,与《<老子>四章》中“凿户牖以为室”的“为”含义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越大旱,赵公来到越州,在饥荒还未到来之前,就亲自带领属官到各个县调查了七件事情,并谨慎地准备应对。

B.文章通过一连串的数量词,如“二万一千九百余人”“四万八千余石”“一升”“四千一百丈”等,充分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成绩。

C.文章详写了赵公救灾,结尾简要地概括了赵公的其他方面的品德和修养,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具有无穷的余味。

D.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公在越州救灾的始末,重在总结并推广他的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扑的吏才与吏德。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1)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2)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10.本篇救灾记重在记事,而非写人,但由于笔端含情,人也因事可见。

请根据文本第一、二两段简要概括赵公的形象。

(3分)附:参考答案一、【挖空训练】苏秦说(游说)赵王曰:“请屏(屏退)左右,白(禀告)言所以异(不同)。

大王诚(果真,如果)能听臣,燕必致(送达,献纳)毡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

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之)致封地汤沐之邑(指天子赐给诸侯的王畿以内的一块土地,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地,也可以指国君、皇后、公主等收取赋税的私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4分)(2)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4分)5.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②,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韩魏公:北宋宰相韩琦。

②东阁:汉代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

③曲台:太常寺,主管礼仪制度。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九日”与“佳节”相呼应,“和”字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B.首联“晚岁”与“华发”相互映衬,其中“不才”颇具自嘲之感。

C.颔联以公孙弘比韩琦,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又表达了辞谢之意。

D.尾联“寒无睡”“百遍开”刻画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诗人形象。

7.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价此诗“哀而不伤”,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衣》中从“________________”至“修我矛戟”,到最后“________________”,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情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孔子“何哂由也”,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答了曾皙的问题。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用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悠然自得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沈思孝传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

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

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

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

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

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

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

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

”乱卒咸涕泣谢。

入见殷,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

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

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

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

”殷从公,兵乱始定。

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

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

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

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

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

公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

”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

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

④明年,公历救言官。

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

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

公又告病去。

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注释】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力沮不奉行________ ②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斥不收部()A.排挤 B.罢免 C.责备 D.拒绝②而反侧潜消矣()A.辗转 B.反复 C.反叛 D.惶恐(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项练习16(共两组,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4分)(2)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

(4分)5.司马光对待孟尝君养士持有的态度和司马迁有所不同,司马光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持此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馀戏题一律(清)赵翼只为名心鉥①肺肝,纷纷梨枣②竞雕刊。

岂知同在恒沙数,谁独能回大海澜。

后代时逾前代久,今人传比古人难。

如何三寸鸡毛笔,便作擎天柱③地看。

注释:①鉥shù:导,引导②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③擎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后来用“擎天柱”比喻担负重任的人。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认为众人因名利之心引导思想,故纷纷竞相刊印诗集,期望能扬名立万,导致了诗人泛滥。

诗人对此持怀疑批判态度。

B.颔联诗人用连续问句,表明众人皆如恒河沙一般,谁能力挽狂澜谁就能脱颖而出,诗人对有这种能力的人持赞赏钦慕的态度。

C.颈联表明时代更迭延续之久远,后代年份应远超今朝以前的年份,因而诗人认为当下的诗人名垂青史比前人更加困难。

D.尾联表明诗人对诗歌难以传世的悲痛与无奈,但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在此情形下更应担起时代重任。

7.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与季羡林对话时说到:“清代赵翼诗:‘如何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是何等地沉痛和无奈!……知识分子是文化身份的命名者,不可能跻身为“沉默的大多数””。

请从本诗中分析,知识分子应如何承担“文化身份的命名者”的时代重任,创作出传世佳作?(6分)B.材料二开篇,苏轼就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虚怀若谷,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的时候,由于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也不兴兵动武,所以,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练习(内容概括分析+翻译句子)(共11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练习(内容概括分析+翻译句子)(共11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片段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9·全国Ⅰ卷)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20·全国Ⅱ卷)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

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

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

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20·全国Ⅲ卷)永和末,多疾疫。

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重点字词解析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片段重点字词解析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文言文片段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丞相公孙弘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

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

发十策,弘不得一。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淮南、衡山谋反。

弘病甚,自以为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

乃上书曰:“今陛下过意擢臣,封为列侯,致位三公。

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乞骸骨,避贤者路。

”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不可,不庭.辩之庭:官署B.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倍:背叛C.自以为诸侯有畔.逆之计畔:反叛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显扬(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

②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汉高祖四年冬十月,韩信袭齐,已定临淄,虏齐王广。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

”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

六年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

帝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葛乾孙,字可久,平江人也。

生而负奇气,仪状伟特,膂力绝伦。

未冠,好为击刺之术,战阵之教,百家众技,靡不精究。

及长,遂更折节读书,应进士举所业,出语惊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

君曰:“此不足为也。

吾宁龌龊从谀,离析经旨以媚有司意乎!”遂不复应试。

犹时时指授弟子,皆有可观。

金华黄公溍尤奇其文,劝之仕,不应。

②世传药书方论,而君之工巧,独自天得,治疾多奇验。

自丞相以下诸贵人得奇疾,他医所不能治者,咸以谒君,无不随愈。

有士人患伤寒疾,不得汗,比君往见,则发狂,循河而走,君就摔置水中,使禁不得出。

良久出之,裹以重茧,得汗解,其治他疾多类此。

当是时可久之名,重于南北,吴人有之四方者,必以可久为问,四方士大夫过吴中,亦必造可久之居而请焉。

③至正壬辰,徽寇转掠江浙,吴人震恐。

浙西廉访佥事李公仲善请与君图,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明年癸巳春正月,与予游开元佛舍,私与予言:“吾闻中原豪杰方兴,而吾不及预,命也夫。

”公云:“六气淫厉,吾犯司地,殆将死矣。

如期必于秋。

”予曰:“何至是!”逾月果疾,予往视之,则犹谈笑无他苦。

秋七月,沐浴竟,遂偃然而逝,年四十有九。

其诗未及诠次,藏于家。

君既没,而朝廷聘君之命适至,已无及矣。

(节选自元·徐显《稗史集传》)(1)出下列加下划线中的意思。

①比君往见________ ②君既没________(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治疾多奇验()A.验证 B.经验 C.灵验 D.试验②而吾不及预,命也夫()A.参与 B.预先 C.料想 D.预兆(3)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主司方按图索骏不能识斥弛之士把玩不忍舍置君亚选(4)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君劝城之,因守以讨贼,仍请身任其事,李公壮其言,然其计,卒城之,而民赖以安。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系列练习121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系列练习1219(共两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材料一:李及字幼幾,郑州人也。

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

(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

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

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

”既而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

”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

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

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材料二: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

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

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

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

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将吏皆惊。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

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杨亿以众A言B告C旦D不答E及至F秦州G将吏H心亦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枯,指使人穷达,与贾谊《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共四道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共四道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解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二、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

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

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

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

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

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

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候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

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

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馀家。

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圈出正确答案的标号,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 分)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1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指困窘、困厄。

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共两组4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共两组4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C.长孙皇后认为,生死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而大赦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她一个妇人就扰乱天下之法,因此没有接受皇太子的请求。

D.从两则材料来看,唐太宗虽然反对对罪犯颁布赦令,认为这样做会使愚笨之人怀有侥幸心理,但实际上,他也曾赦免死囚近四百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4分)(2)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

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4分)5.材料一中,唐太宗引用古语及《尚书》中的话,分别想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述。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杜甫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①国,何得迕天威②。

【注】①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

②迕:冒犯。

天威:指唐朝的威严。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地僻”“山髙”号出秦州的环境特点,暗寓诗人思家未归的感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暗淡的边德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声威不足。

C.颈联中的“常”“屡”既凸显军情紧急,又渲染出唐朝将士勇赴国难的豪迈。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7.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据史书记载,谢灵运好游山水,他备有特制的鞋子专门用于登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这典故。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楼阁依地势而建、精致工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一、专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

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帝默然。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两组不同之处:“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此处主语为“此人”,谓语为“有”,后跟宾语“痴名”,“闻”为动词,后面需要跟宾语“其”。

由此可见“痴名”后必定停顿,可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不同点有两处:“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和“僮仆亦奔散无留者”,语句“僮仆亦奔散无留者”两种断法皆可,重点分析“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此句中的“时”必定归到上句,即“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由此可排除B项,确定答案为C项。

答案:C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

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

”(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

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

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

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

”世宗皇帝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多次,被感动而叹息。

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少把选项两两分组:A、D两项为一组,B、C两项为一组。

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这里的“时”指当时的情况,可排除B、C两项。

比较A、D两项,分析“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

答案:D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

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

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

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从王朝衰落到重新振兴以来首屈一指。

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

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

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

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

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

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帛乃退去。

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

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

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 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项。

故选A项。

答案:A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

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组成军队。

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霍笃的部下。

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

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

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

”杨帛于是退去。

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

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

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

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

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

”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后登乾道八年进士第。

至行在①,士争从之游。

言论感发,闻而兴起者甚众。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闻其大概而得其为人。

尝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

丁母忧。

服阕,改建宁崇安县。

以少师史浩荐,召审察,不赴。

侍从复荐,除国子正。

注:①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指南宋都城临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

C、D两项相比,“知人……”与“绳人……”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D。

答案:D参考译文:陆九渊字子静。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笑却没有回答。

陆九渊便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忘记休息和吃饭。

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两个字,书上解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陆九渊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宇宙内的事。

”后来,乾道八年陆九渊考中进士。

到了临安,读书人争相跟随他并与之交往。

他的言论能感动并启发人,听到而感动奋起的人很多。

陆九渊教育人不用学校里的规范,弟子如有小过,能以理服人,有时使他们愧疚。

有人心中包含着某种思想感情不能自己懂得的,则为之细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一如那个人心中所想。

也有的人在千里之外,陆九渊只要听说那个人的大概情形,就能了解那个人的为人。

他曾说:“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

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

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

通过行事来观察人,终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

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陆九渊最初调任隆兴靖安县主簿。

遭遇母亲去世。

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

因受到少师史浩的举荐,受召审察,陆九渊未前往。

侍从再次举荐他,授国子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3分)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