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解析
齐鲁文化解析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齐鲁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两国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齐国以姜太公为代表,注重功利和革新;鲁国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伦理和传统。
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二、齐鲁文化的特点尚功利与重伦理:齐鲁文化既有尚功利的倾向,也有重伦理的特点。
齐国的尚功利表现在追求实际利益,重视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而鲁国的重伦理则强调道德、礼义的重要性,注重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尚自然与重人文:齐鲁文化既有尚自然的倾向,也有重人文的特点。
齐国的尚自然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鲁国的重人文则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三、齐鲁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孔子的思想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为了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我们需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齐鲁文化。
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齐鲁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推动齐鲁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浅谈齐鲁文化
引言概述: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齐鲁文化以山东省为中心,涵盖了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包括山东的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方面。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正文内容: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背景
1.山东的地理及历史位置
2.山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3.山东的儒家文化传统
二、齐鲁文化的思想内涵
1.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
2.齐鲁文化对人性的思考与体悟
3.齐鲁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
三、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1.齐鲁文化的书法艺术
2.山东民间文艺及曲艺形式
3.齐鲁建筑艺术的特点
四、齐鲁文化的民俗风情
1.齐鲁地区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2.山东民间舞蹈及音乐艺术
3.齐鲁地区的传统美食与饮食文化
五、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挑战
1.齐鲁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2.面临的传承困境与挑战
3.推动齐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策略
总结: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和民俗风情。
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齐鲁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齐鲁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为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齐鲁文化第一章
目录
01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 02 齐鲁文化的积淀与流变 03 齐鲁文化的时代价值
01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
齐鲁故地—东夷文化 夏商周之融合 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1.1齐鲁故地— 东夷文化
旧石器时代——沂源猿人
1.1齐鲁故地— 东夷文化
新石器时代—— 后李文化(距今8500年——7500年) 北辛文化(距今8000年——7000年) 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4500年) 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前) 岳石文化(距今3900年——3600年)
防风氏——皋陶——伯益——后 羿——寒浞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71诸侯国
山东省版图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伯邑考(姬考)姬昌嫡长子 周武王(姬发) 管叔鲜(姬鲜) 周公旦(姬旦) 蔡叔度(姬度) 曹叔振铎(姬振铎) 郕叔武(姬武) 霍叔处(姬处) 卫康叔(姬封)
三监之乱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伯禽受教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周厉王、共和执政、周宣王、周幽 王、周平王、鲁武公(括、戏鲁懿 公)、鲁孝公、鲁惠公、鲁隐公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1.3齐鲁文化圈的形成
会盟:北杏会盟、柯地会盟、洮之盟、葵丘会盟
姻亲:文姜、哀姜
学术交流:齐威王齐宣王
邹忌田忌 稷下学宫 孟子荀子
二是道法结合、以道论 法、兼采百家者。
2.2 齐鲁文化与汉初黄老之学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 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齐鲁文化历史(一)2024
齐鲁文化历史(一)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齐鲁文化的起源、代表性建筑、文字书法、音乐舞蹈和节庆活动五个大点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齐鲁文化的独特之处。
1. 齐鲁文化的起源- 齐鲁文化起源于古代的齐国和鲁国,这两个国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齐国的齐文化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鲁国的鲁文化则以孔子思想为核心。
- 齐鲁文化的起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
2. 齐鲁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泰山是齐鲁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被誉为“五岳之首”。
- 孔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齐鲁文化中的代表性建筑。
- 泰安大槐树是齐鲁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齐鲁文化的文字书法- 齐鲁文化的文字书法以楷书为主,具有严谨、庄重的特点。
- 孔子是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词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鲁迅先生是齐鲁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他的书法作品展现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4. 齐鲁文化的音乐舞蹈- 齐鲁音乐舞蹈以大鼓、琵琶等乐器为主,具有激情澎湃的表演风格。
- 舞蹈形式有齐鲁舞、腰鼓舞等,以舞者矫健的舞姿和舞曲的悠扬动人著称。
- 齐鲁音乐舞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齐鲁文化的节庆活动- 泰山登顶节是齐鲁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朝圣者。
- 孔庙文化节是鲁文化的重要节庆活动,通过庙会、演出等形式弘扬齐鲁文化。
- 全运会是齐鲁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在体育赛事中展现了齐鲁文化的魅力。
总结: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从齐鲁文化的起源、代表性建筑、文字书法、音乐舞蹈和节庆活动等方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千年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欣赏和传承齐鲁文化的美好价值。
齐鲁文化概述
齐鲁文化的贡献及其精神
齐鲁文化的贡献 一.孔子创立儒学 二.以管仲为代表的礼法并用、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的治国理念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主刑辅” 三.全真道的兴起及其在全国的流传(丘处机)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孔子 “为之不厌” 、 “ 好古敏求 ” 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
鲁文化的特性: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鲁人 皆以儒教。”
孔子及儒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 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创始人。
儒学思想核心:道德教化、“仁”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悌。
其他:子思、孟子、荀子等
经典:《论语》、《中庸》、《荀学宫
田齐的第三代君主齐桓公,继 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传统, 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立学 宫,以招揽天下贤士传道授业, 著书论辩。
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阵地,战 国时期的政治咨询中心,是诸 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 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其鼎 盛时期,百家荟萃,儒家、道 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 阴阳家、小说家、农家等各学 术流派的存在,促进了齐鲁文 化的融合和学术思想的繁荣。
齐鲁文化概述
一.齐鲁文化的形成 1.齐鲁历史溯源及地域分布 2.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3.齐鲁文化的交融 二.齐鲁文化的特色及其演变 三.齐鲁文化的贡献及精神
齐鲁文化的形成
一.历史溯源 齐国
早在殷商之时,临淄一代就被称为“齐”。西周初年,姜 太公受封于齐地,都成设立在营丘,建立齐国。
“齐”名的来历
齐鲁文化特色及其演变
齐鲁文化的特色
1.融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为一体,德法并重的文化体系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
确切地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子等继往开来,而且在孟、荀所处的时代在周边的齐、卫、燕、赵、魏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发展,客观上为儒学的进一步走出山东创造了时机。
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创造了时机。
但是,儒学复古和崇尚仁义的思想观点并不被崇尚法制、专权的秦始皇所重视,反而制造了“焚书坑儒的文史劫难。
直至西汉,齐鲁的儒生们才得以施展才干抱负。
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得以施展才干抱负。
汉武帝在位时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
比如,山东人淳朴厚道,任劳任怨,齐鲁古代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优越于其他地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基本精神之外,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基本精神之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齐鲁文化中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的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它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齐鲁文化概述(二)2024
齐鲁文化概述(二)---引言概述---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它以山东省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深远。
齐鲁文化以其多元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本文将在上一篇文章的基础上继续探讨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正文---一、齐鲁文化的多元化1. 多样的民族文化融合2. 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3. 多元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4. 深厚的宗教信仰体系5.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二、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发展2. 重视教育和思想的传播3. 传统节日的举办和保护4. 传统产业与现代发展的融合5. 齐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三、齐鲁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1. 曲艺和说唱文化的传统表演形式2. 绘画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3. 戏曲和舞蹈的艺术表达4. 传统建筑的独特特色5. 文学与文化刊物的传统创作四、齐鲁文化的经典传世之作1. 古代典籍的重要著作2. 历史文献与古迹的珍贵遗产3. 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4. 传统戏曲剧本的经典之作5. 传统名画和艺术收藏品的珍品五、齐鲁文化的影响与价值1. 增强地方文化凝聚力和自豪感2. 丰富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3. 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4. 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5. 鼓舞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总结---通过本文对齐鲁文化的概述和探讨,我们了解到齐鲁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传承与发展、代表性艺术形式、经典传世之作以及其影响和价值。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贡献不容忽视。
我们应当努力保护和传承齐鲁文化,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指在齐国和鲁国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体系,不仅拥有雄厚的思想体系,还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观念和审美理念。
齐鲁地区培育了众多卓越的文化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首先,齐鲁地区的养殖农耕文明为齐鲁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这里,古人们开始了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家禽牲畜的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齐鲁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形态和道德伦理观念。
其次,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至深。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和“致良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中庸和和谐,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原则,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
再次,齐鲁地区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人才和精湛的艺术形式。
自古以来,齐鲁地区就有“文化之邦”的美称。
在齐鲁文化的熏陶下,孔子及其弟子们开创了弟子规模、规范的师徒制度,教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子。
此外,齐鲁地区还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如曾国藩、林则徐、曹雪芹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还是工艺美术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齐鲁文化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建筑艺术上。
齐鲁地区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如孔庙、曲阜三孔、泰山等,这些古建筑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术。
同时,齐鲁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这无疑是齐鲁文化的一大亮点。
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使得齐鲁文化更具魅力和独特性。
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齐鲁文化概述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最早受封于河南鲁山一带。伯禽在平 叛鲁地部族叛乱的同时,其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发展,渐 渐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不久,伯禽由鲁山迁 往曲阜。随后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出国吞并,随后秦国建立了大一统 的王朝,但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仍然沿称为 “鲁”。
齐鲁文化的贡献及其精神
齐鲁文化的贡献 一.孔子创立儒学 二.以管仲为代表的礼法并用、农商皆重、义利兼行的治国理念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主刑辅” 三.全真道的兴起及其在全国的流传(丘处机)
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孔子 “为之不厌” 、 “ 好古敏求 ” 忧,不知老之将至”
“发愤忘食,乐以忘
稷下学派
杂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儒家学派、阴阳学派
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者,神之也。”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 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重要仪式, 是最重要的泰山历史文化特色, 也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
孙子 以正义的战争止不义之战
墨家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 善养“浩然正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管仲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三.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四.“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儒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亲亲上恩”。
齐鲁文化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刚健自强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它
似源头活水,注入齐鲁文化以无穷活力。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
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儒、 墨、管、兵等家学派,都是积极入世、救世,充满刚健进取、自强不
息的精神。
管仲重功名,尚有为,不拘小节,力行改革,富国强兵,相齐桓
一圣人
所谓“一圣人”是指孔子。其实,齐鲁地区古圣人何止孔子一个,
上古的三皇五帝都是负有“圣”名的人物,他们与齐鲁与泰山有密切关
系,已见上文,勿须多说。只说春秋战国时代称“圣”者孔子之外,就
还有兵圣孙子、工圣鲁班、医圣扁鹊,以及次一等的复圣颜渊、述圣孔
仅、宗圣曾参等。
“圣人”之下,是大批贤哲。孔子弟子就有72贤。齐地管、晏之后,
“鲁”为何意?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鲁字的上部为鱼下部为口, 金文 鲁字的形体似甲骨文只不过口中多了一横划,意为口中之舌, 表示可尝到甜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在篆楷书中演变为 “日”字了。
古代鲁国多山水,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鱼,鲁人自然 可捕鱼为食,因鱼为佳肴美食,说明“鲁”本义是嘉美的意 思。《汉字例话》解释“鲁”字的甲骨文下部是锅之类的器 物,将鱼烹煮熟食,味道佳美,《新编说文解字》也说鲁字 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鱼味美、嘉,也符合“鲁”字的 本义,由于鲁国之地具备了“鲁”字本来的含义,所以以 “鲁”名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鱼为 健脑益智之物,常食可令人聪明灵慧,这也许是邹鲁之地出 现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原因吧。
的道德基础,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齐
鲁诸子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但是最突出的还
是儒家。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
文化地理-齐鲁文化
(風月)
泰山民俗文化历 史悠久,数千年 连续不断。民俗 文化丰富多样, 被誉为“微型的 中国民俗教科 书”。对于泰山 民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泰山老奶 奶和泰山石敢当 的信仰民俗领域。
泰山石敢当 上古 之时有很多禁忌 和崇拜,石崇拜 就是其中很特别 的一种崇拜,而 将小石碑(或小 石人)立于桥道 要冲或砌于房屋 墙壁,上刻(或 书)“石敢当” 或“泰山石敢当” 之类,要禁压不 祥之俗,在民间 甚为流行。2006 年6月,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
大明湖的“眀”字“日”字旁为什么写成
“目”多一横。 有五种传说:一,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点 流到大明湖上添到明字上了;二,是这“大 明湖”三字,是清嘉庆年间时任济南泺源书 院训导的书家于书佃书写。多一笔,表明大 明湖就是济南的眼睛;三,是清朝实行文字 狱,清书法家为防止背上反清复明的罪名, 故意把明字写错而在日上加一横;四,是书 法家笔下无错字,少一点多一横的事常有,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无所谓;五,是古时 的明,左边是窗户,右边是月,到了章草之后, 把左边窗户的形态,简化成了两横,这就是为 什么很多古帖的明字是目字旁的原因了。
(五)齐鲁区域文化特征概括
“齐鲁”一名,因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 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 逐渐融合为一体。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 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2024
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二)引言概述:山东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齐鲁文化。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重要方面,包括艺术、习俗、思想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山东传统齐鲁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文内容:一、传统齐鲁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绘画艺术:传统山东绘画注重写实和刻画情感,形成独特的风格。
2. 雕刻艺术:山东雕刻以木雕和石雕为主,注重雕工的技艺与创作思想。
3. 曲艺表演:山东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艺,如相声、评书、快板等,为山东人民提供了娱乐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4. 书法艺术:山东书法注重笔势和结构,以楷书为主导,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和气势。
5. 剪纸艺术:山东剪纸具有精细、独特的特点,常常用于节日期间的装饰和表演。
二、传统齐鲁文化的民俗习俗1. 节日习俗:山东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民俗习俗。
2. 婚俗:山东的婚礼仪式注重庄重而隆重,有多个环节和讲究。
3. 祭祀习俗:山东人民尊重宗族观念,有丰富的祭祀习俗,如祭祖、祭孔等。
4. 传统服饰:山东的传统服饰多以绸缎为材料,注重色彩和款式的鲜明与精美。
5. 风俗习惯:山东人民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人情往来、宴席礼仪等。
三、传统齐鲁文化的思想与哲学1. 社会思想:山东传统齐鲁文化注重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家族观念。
2. 宗教信仰:山东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对山东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教育思想:山东历史上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如孔子、曾子等,倡导勤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4. 策略思想:山东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如孙武《兵法》中的谋略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5. 道德观念:山东人民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传承了慈善、助人为乐等传统道德观念。
总结:山东传统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的民俗习俗和思想哲学,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电大齐鲁文化概论
电大齐鲁文化概论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璀璨的篇章之一、齐鲁文化纵横于山东半岛,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齐鲁文化的起源与特点、齐鲁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代表性文化现象以及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
首先,齐鲁文化的起源与特点。
齐鲁是中国早期典章制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文明起源的地方之一,其文化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齐鲁文化地理环境独特,地处黄河下游和山东半岛之间,东临渤海,南邻江苏,北接胶东半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同时还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这些特点共同造就了齐鲁文化的独特风貌。
其次,齐鲁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代表性文化现象。
齐鲁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孔子是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父子之间的亲子情等,为社会奠定了法、礼的基础。
另一方面,齐鲁文化还推崇思想智慧和学术研究,古代的齐国是文化繁荣的中心,涌现出了众多文化名人和学者。
在齐鲁文化中还有许多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比如“菊花会”是鲁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在农历九月九这一天会举办盛大的菊花观赏活动,以以示对菊花的推崇。
另外,齐鲁文化中还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齐鲁木偶戏、齐鲁印章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鲁人的智慧。
最后,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孔庙、孔府、曲阜大学等。
这些文化遗产成为齐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同时,齐鲁文化也积极践行创新与发展,用现代方式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比如齐鲁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建立。
总之,齐鲁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起源与特点、核心内涵与代表性文化现象以及传承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齐鲁文化概述课件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强调仁、 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注重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 过学习和修养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质 和精神境界。
儒家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孝是为人之 本,也是家庭和睦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 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时采取折中调和 的态度,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推动齐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开发具 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学术研究与交流
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深入挖掘齐鲁 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文化研究的 国际合作与交流。
文化旅游融合
将齐鲁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 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提 升旅游的文化品质。
社会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的推动作用。
齐鲁文化的文学、艺术、科技等 方面的成就,对于世界文化多样 性的丰富和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 的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 展。
齐鲁文化的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认为天下之害源于人们的不相爱,因 此主张兼爱非攻,即无差别的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思想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 际行动才能实现理想和改善社会。
墨家思想是齐鲁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思想,强 调兼爱非攻、尚同尚贤等理念,主张以实际行 动来改善社会。
墨家思想提倡尚同尚贤,认为只有通过选拔有德 才的人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齐鲁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如诗歌、戏曲、音乐、舞蹈等,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 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齐鲁文化
南
被 誉 为 我 国 古 代 四 大 名 楼 。
昌 滕 王 阁 、 武 昌 黄 鹤 楼 齐 名 ,
蓬 莱 阁 同 洞 庭 湖 畔 岳 阳 楼 、
糖 醋 鲤 鱼
鲁 菜 酱 牛 肉
孔子
❖ 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 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 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 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 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又名“武老二”。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一 带。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初为演员 两块相片掌握节拍,后出现打竹板和铜 板的,现较多使用铜板。一般采用站唱 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 袱”。“扣子”的运用,动作幅度较大。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兼 以说白。
方言
❖ 语言崇拜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许 多风俗习惯的形式与民俗故事的流传是与语言崇 拜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到了胶东,宴席一般要备 “吉祥菜”——鱼和炖豆腐。宴席到了最后,如 果端上一盘整条的鱼,便表示酒宴结束,即使再 贪杯的客人也应该知趣地干完杯中酒准备吃饭。 以“鱼”谐“余”,表达幸福欢快的生活没有完 结,余福长久。长岛等地过年少不了“炖豆腐”, 也是取其谐音:“炖”音近粮囤的“囤”,“豆 腐”谐音“都富”,还有“幸福”的寓指,可见,
齊 魯 文 化
齐鲁地理位置
❖ 现在意义上说来, 现在的临沂,日照, 泰安,济宁,枣庄, 荷泽一带就属鲁 国;
❖ 潍坊,济南,淄博, 东营,滨洲,青岛, 威海,烟台等地 属齐国
齐鲁文化
•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 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 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为 璀璨夺目、最核心的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 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齐鲁文化逐渐由 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呈现出鲜明的 精神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推动了中 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 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 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虽然在现有的 文献中已难于找到系统、详实的记载资料,但是,自20世 纪以来,山东地区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 却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齐鲁 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 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 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 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 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这种文明发达的史前 驴肉
清油盘丝饼
油旋
潍坊火烧
鸡鸭和乐
朝天锅
德州扒鸡
商河老豆腐
戏曲艺术
•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 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隋代齐倡名动 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 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 的重要过程。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 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 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 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 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 深得人民的喜爱。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 响最大。在演出方面,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 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 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 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 体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 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 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 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这 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 重要作用。
齐鲁饮食文化
• 大家知道中国的四大菜系是什么吗?
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齐鲁菜系
齐鲁菜系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鲁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齐鲁菜系以 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尤重制汤, 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用 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爆炒腰花、糖醋鲤鱼、宫爆鸡丁(鲁 系)、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奶汤蒲菜、南肠、玉记扒鸡、济南烤鸭 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有:锅贴、灌汤 包、盘丝饼、糖稣煎饼、罗汗饼、金钱酥、清蒸蜜三刀、水饺等。 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历史 语言 建筑 思想 饮食
齐鲁文化历史
• 齐鲁历史文化是指齐鲁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 机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齐鲁文化。秦 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 化和主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推动 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西周初年到东周末年,在现在的山东境内,主要 有齐国和鲁国两个最大的诸侯国。由于所处的地 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渊源,特别 是治国方针的差异,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学说,齐国吸收了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术文化。
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引言概述: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不仅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齐鲁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为主题,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哲学思想、艺术特色以及现代传承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地理环境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1.地理位置:齐鲁文化源自中国东部的齐鲁大地,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对齐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自然环境:齐鲁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富饶的土地为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
3.地方特色:齐鲁地区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等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了齐鲁文化独具魅力的风貌。
二、历史背景对齐鲁文化的孕育与发展的影响1.古代政治中心:齐鲁地区历史上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之一,先后出现了齐、鲁两大势力,为灿烂的齐鲁文化奠定了基础。
2.周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周文化对齐鲁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期以鲁文化为代表的齐鲁文化达到鼎盛。
3.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齐鲁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对齐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哲学思想对齐鲁文化的影响1.儒家文化的传承:齐鲁地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等儒家学者的思想充盈于齐鲁文化,深深影响了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2.礼乐文化的培育:齐鲁地区注重礼制,推崇音乐和舞蹈艺术,使得齐鲁文化拥有独特的礼乐文化特点。
3.儒家学派的传播:儒家学派在齐鲁地区得以传承与发展,推动了齐鲁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艺术特色对齐鲁文化的丰富与繁荣的贡献1.文学创作: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学创作,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文人和文学作品,为齐鲁文化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2.音乐舞蹈:齐鲁地区的音乐舞蹈多样化,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为齐鲁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3.书法绘画:齐鲁地区蕴藏了大量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精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为齐鲁文化的繁荣贡献了重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创始人诞生之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 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诗经》、《尚书》、《仪礼》、 《乐经》、《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 《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孟子》, 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易》、《诗》、《书》、 《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属 于“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 《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左传》。
一山、一水、一圣人
山东名山、名水、名人虽少,却都是名震天下、 无与伦比的。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水即黄 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圣人即孔子,被尊为万世 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 伏尔泰、康德)之首。由此三者,即足可看出齐鲁文 化的历史地位。 《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 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 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又引《五 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 父,荷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 之功。”.
(四)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不 仅神道主义者认为,天是人的主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是作为哲学的自然观,也 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孟子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是 天人合—‘观点的开端。孟子的所谓性,就是人固有的本性,如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所谓心,就是 思维器官:“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 我者。” 所以,尽心便能知性,知性也就知天了。 人定胜天精神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天论》云:“天有 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 参,则惑矣,”明确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 天”的光辉思想,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这种思想在古代是难能可贵 的,里面充满了辩证、唯物精神。
孔子的基本思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张
儒家诞生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5年),是一 个蓬勃生长的新文明浪潮对摇摇欲坠的旧文明根基不懈冲击的 时代。至孔子立学成派,华夏天下已经是士人大起、学派大兴、 变革迭生的春秋中后期。 孔子的政治主张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治仁政,回复 周礼,回复井田,兴灭国,继绝世,完全回复到周代的礼制社 会去;其社会架构主张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仁 本,完全回归严格的礼制社会;其处世理念是:忠恕中庸,文 行忠信,完全回归礼制社会温柔敦厚的人际关系;其对社会阶 层分工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等,完全的维护礼制社会的 构成基础;其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六艺教人,始于诗书终 于礼乐,回归以上古经典为归宿的王化教育。
(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 恶屈服的品质。气节之中,民族气节为重。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 的道德基础,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齐 鲁诸子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但是最突出的还 是儒家。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养“浩然正气”,以充 塞天地的气概,推行其王道主义,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提出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主张,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可以 舍生忘死。在强暴面前,孔子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公元前500 年,齐鲁夹谷之会。齐有司黎弥以献舞乐为名,欲劫持鲁君(定 公),在千钧一发之际,孔子“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 言”,以礼严辞痛斥齐国君臣,挫败了齐人的阴谋,保卫了鲁君 安全,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黄河
二、齐鲁文化的精髓
齐鲁文化的精髓,大体可归纳为: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 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刚健自强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它 似源头活水,注入齐鲁文化以无穷活力。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 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儒、 墨、管、兵等家学派,都是积极入世、救世,充满刚健进取、自强不 息的精神。 管仲重功名,尚有为,不拘小节,力行改革,富国强兵,相齐桓 公,称霸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首霸事业。孔子重“刚”,把“刚” 作为仁的德目之一,积极进取,“为之不厌”,“好古敏求”,“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在其修撰的《易传》中提 出“刚健”观念,云:“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提出 “自强不息”原则,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孙子兵家,为 安定统一天下,主张用正义的战争制止不义之战。墨家比儒家有过之 而无不及。为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日夜不休, 以自苦为极”,“牵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他齐鲁诸子,虽观点不 同,但在刚健进取方面,则是异曲同工。
(五)“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孟 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 民本主义发展到战国时代极激进的口号。其实,民本主 义并不是形成于战国,在春秋时期已形成一种思潮,影 响了诸子思想,最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是管仲,齐 国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义者。然而鲁 国的儒、墨在“重民”、“爱人。”方面,更加激进, 理论也更系统。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就是在民本思想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者爱人”,是对人本主义的最 高概括。“民贵、君轻”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注 脚。
泰山封禅
在泰山上正式举行封禅大典仅有六位: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 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因为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来封禅,它的条 件大体上有三个,第一,更朝换代,国家统一;第二,帝王在位的时候必 须政绩卓著,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第三,就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就是有 一个吉祥物降临人间。 泰山封禅祭祀,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 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 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 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 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 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 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 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祭祀泰山是 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三)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 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是指称 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 念。“经世”概念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 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孔子强调“仁”的观念时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有弟子问何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回 答也是经世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 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第四讲
齐鲁文化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齐鲁文化的源头
地域
山东自古称齐鲁,有“齐鲁之邦”之谓,齐和鲁是周王朝在山 东地区的两个最大的封国,齐国在营丘(今临淄);鲁国在曲阜, 其封疆北至泰山,东过龟、蒙(山名,在今平邑县、蒙阴县),南 沿泗水包有凫、峄山。历史上曾用鲁字置鲁县、鲁郡等政区名。齐、 鲁两国,齐国地盘大,经济强,鲁国地盘小,经济弱。但是从文化 意义上的原因,造成今日山东称鲁不称齐。 一是周朝的分封,姜尚(姜子牙)分封于齐国,周公旦分封于 鲁国。姜尚属于外戚,而周公属于宗亲。齐国此时为东夷少数民族 聚居区,鲁国却是富庶之地,齐国的强大是分封之后慢慢形成的。 二是鲁国相对于齐国来说文化上明显占优势,孔子是鲁国人, 他的历史地位无人能及,因为孔子地位至高无上,所以,本地人更 愿意把山东称为鲁,来显示自己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地位。
齐鲁文化之渊源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 一变,至于道”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过了 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又进一步强调了两 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天非私齐鲁 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 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 哉!”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 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 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 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 佛教之齐鲁”等等。“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 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 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