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基本观点“天人合一”。不 仅神道主义者认为,天是人的主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这是作为哲学的自然观,也 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孟子讲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是 天人合—‘观点的开端。孟子的所谓性,就是人固有的本性,如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所谓心,就是 思维器官:“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 我者。” 所以,尽心便能知性,知性也就知天了。 人定胜天精神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天论》云:“天有 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 参,则惑矣,”明确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 天”的光辉思想,强调人的能动作用,这种思想在古代是难能可贵 的,里面充满了辩证、唯物精神。
“鲁”为何意?
从甲骨文可以看出,鲁字的上部为鱼下部为口, 金文 鲁字的形体似甲骨文只不过口中多了一横划,意为口中之舌, 表示可尝到甜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在篆楷书中演变为 “日”字了。 古代鲁国多山水,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鱼,鲁人自然 可捕鱼为食,因鱼为佳肴美食,说明“鲁”本义是嘉美的意 思。《汉字例话》解释“鲁”字的甲骨文下部是锅之类的器 物,将鱼烹煮熟食,味道佳美,《新编说文解字》也说鲁字 形象鱼在器皿之中,本义是鱼味美、嘉,也符合“鲁”字的 本义,由于鲁国之地具备了“鲁”字本来的含义,所以以 “鲁”名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现代科学意义上讲,鱼为 健脑益智之物,常食可令人聪明灵慧,这也许是邹鲁之地出 现了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原因吧。

一山、一水、一圣人
山东名山、名水、名人虽少,却都是名震天下、 无与伦比的。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水即黄 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圣人即孔子,被尊为万世 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 伏尔泰、康德)之首。由此三者,即足可看出齐鲁文 化的历史地位。 《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 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 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又引《五 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 父,荷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 之功。”.
泰山封禅
在泰山上正式举行封禅大典仅有六位: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 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因为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来封禅,它的条 件大体上有三个,第一,更朝换代,国家统一;第二,帝王在位的时候必 须政绩卓著,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第三,就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就是有 一个吉祥物降临人间。 泰山封禅祭祀,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 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 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 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 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 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 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 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祭祀泰山是 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 恶屈服的品质。气节之中,民族气节为重。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 的道德基础,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齐 鲁诸子共同铸就了齐鲁文化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但是最突出的还 是儒家。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善养“浩然正气”,以充 塞天地的气概,推行其王道主义,把治理天下作为己任,提出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主张,为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可以 舍生忘死。在强暴面前,孔子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公元前500 年,齐鲁夹谷之会。齐有司黎弥以献舞乐为名,欲劫持鲁君(定 公),在千钧一发之际,孔子“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 言”,以礼严辞痛斥齐国君臣,挫败了齐人的阴谋,保卫了鲁君 安全,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儒家诞生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5年),是一 个蓬勃生长的新文明浪潮对摇摇欲坠的旧文明根基不懈冲击的 时代。至孔子立学成派,华夏天下已经是士人大起、学派大兴、 变革迭生的春秋中后期。 孔子的政治主张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治仁政,回复 周礼,回复井田,兴灭国,继绝世,完全回复到周代的礼制社 会去;其社会架构主张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仁 本,完全回归严格的礼制社会;其处世理念是:忠恕中庸,文 行忠信,完全回归礼制社会温柔敦厚的人际关系;其对社会阶 层分工的主张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等等,完全的维护礼制社会的 构成基础;其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六艺教人,始于诗书终 于礼乐,回归以上古经典为归宿的王化教育。
第四讲
齐鲁文化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齐鲁文化的源头
地域
山东自古称齐鲁,有“齐鲁之邦”之谓,齐和鲁是周王朝在山 东地区的两个最大的封国,齐国在营丘(今临淄);鲁国在曲阜, 其封疆北至泰山,东过龟、蒙(山名,在今平邑县、蒙阴县),南 沿泗水包有凫、峄山。历史上曾用鲁字置鲁县、鲁郡等政区名。齐、 鲁两国,齐国地盘大,经济强,鲁国地盘小,经济弱。但是从文化 意义上的原因,造成今日山东称鲁不称齐。 一是周朝的分封,姜尚(姜子牙)分封于齐国,周公旦分封于 鲁国。姜尚属于外戚,而周公属于宗亲。齐国此时为东夷少数民族 聚居区,鲁国却是富庶之地,齐国的强大是分封之后慢慢形成的。 二是鲁国相对于齐国来说文化上明显占优势,孔子是鲁国人, 他的历史地位无人能及,因为孔子地位至高无上,所以,本地人更 愿意把山东称为鲁,来显示自己中华文化发源地的地位。
(五)“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首先提出来的。《孟 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 民本主义发展到战国时代极激进的口号。其实,民本主 义并不是形成于战国,在春秋时期已形成一种思潮,影 响了诸子思想,最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是管仲,齐 国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义者。然而鲁 国的儒、墨在“重民”、“爱人。”方面,更加激进, 理论也更系统。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就是在民本思想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者爱人”,是对人本主义的最 高概括。“民贵、君轻”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注 脚。
Baidu Nhomakorabea
黄河
二、齐鲁文化的精髓
齐鲁文化的精髓,大体可归纳为: 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 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刚健自强是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它 似源头活水,注入齐鲁文化以无穷活力。齐鲁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姜 太公、管仲、晏婴、孔子、孙子、墨子、孟子等,以他们为代表的儒、 墨、管、兵等家学派,都是积极入世、救世,充满刚健进取、自强不 息的精神。 管仲重功名,尚有为,不拘小节,力行改革,富国强兵,相齐桓 公,称霸诸侯,成就了齐桓公的首霸事业。孔子重“刚”,把“刚” 作为仁的德目之一,积极进取,“为之不厌”,“好古敏求”,“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在其修撰的《易传》中提 出“刚健”观念,云:“刚健而文明”,“刚健笃实辉光”;提出 “自强不息”原则,云:“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孙子兵家,为 安定统一天下,主张用正义的战争制止不义之战。墨家比儒家有过之 而无不及。为救世救民,推行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日夜不休, 以自苦为极”,“牵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他齐鲁诸子,虽观点不 同,但在刚健进取方面,则是异曲同工。
一圣人

所谓“一圣人”是指孔子。其实,齐鲁地区古圣人何止孔子一个, 上古的三皇五帝都是负有“圣”名的人物,他们与齐鲁与泰山有密切关 系,已见上文,勿须多说。只说春秋战国时代称“圣”者孔子之外,就 还有兵圣孙子、工圣鲁班、医圣扁鹊,以及次一等的复圣颜渊、述圣孔 仅、宗圣曾参等。 “圣人”之下,是大批贤哲。孔子弟子就有72贤。齐地管、晏之后, 战国时代,稷下学者,多至数百千人。是这批圣贤再造了齐鲁文化的辉 煌。到两汉,齐鲁仍人才济济。无须多说,最重要、最能说明齐鲁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突出地位的还是孔子。 学术界公认,中国传统文化不管内容多么复杂,其核心和主干是儒 家文化,孔于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尽管儒家文化经过孟、荀及汉儒屡 次改造,特别是董仲舒的改造,被汉武帝定为独尊的儒术,已非原来的 孔子儒家,儒学已经齐化,成了齐鲁两国文化的融合体。但是孔子的创 建之功,是怎么也抹不掉的。“中华无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是承上 启下,继往开来的大师则是恰当的。
儒家创始人诞生之地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 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诗经》、《尚书》、《仪礼》、 《乐经》、《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 《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孟子》, 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易》、《诗》、《书》、 《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属 于“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 《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左传》。
(三)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经世精神。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经世”有时 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经世”是指称 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 念。“经世”概念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 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孔子强调“仁”的观念时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有弟子问何为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回 答也是经世的: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 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齐鲁文化之渊源
首先将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 一变,至于道”这是指齐、鲁两国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而言。过了 不久,他又说:“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又进一步强调了两 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最早把“齐鲁”作为统一地域概念使用的是荀子:“天非私齐鲁 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 者,何也?以秦人之纵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义故也,岂其性异矣 哉!” 《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有齐鲁之说”;《晋书·范 宣传》:“讽诵之声,有若齐鲁”;苏辙诗有句:“我本生西南(四 川眉山县),为学慕齐鲁”;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 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吴伟业《赠苍雪诗》:“洱水与苍山, 佛教之齐鲁”等等。“齐鲁”一词,已成为较为固定的地域概念,这 一概念源于齐鲁两国,且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点,从而形成一个 独立的地域文化圈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