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世界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探讨.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

环境建设探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和战略任务。在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的持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等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重要。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减轻农业环境压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最有效途径。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

1.1农业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关联性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

一种农业经济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它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从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概括。要求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但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然是不可行的。

由上可见,基于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为原则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有效途径;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充分体现农业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最科学的利用农业资源、最有效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最少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量的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最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最有效载体。

1.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环境的根本改善。发

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深度利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是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提倡绿色生产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否定,对农业经济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既能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又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四是为建设生态型城镇村找到了有效的实现形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建设生态型城镇村找到了有效的实现形式,而建设生态型城镇村又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载体。如此相互促进,可以不断提高城乡各种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是有利于防治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扼制先污辱后治理的掠夺性农业经营方式,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采用高新农业技术,有效防治污染,处理好农业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永续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污染日益加重

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2006年7月18召开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受到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5亿亩,污灌面积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

2.2水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我国许多地表水系、湖泊河网,在城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染的围攻下,受到严重污染,如富营养化,加剧了农业水资源危机。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造成的农业用水危机,许多地区利用污水对农田灌溉使农田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受到污染威胁。根据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性污染灌溉地区调查,我国污灌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病原菌、有害有机无污染物、盐分和重金属等污染。200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氨氮排放量141.3万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辱,Ⅳ类以上水质占60%以上。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公里的河流污染物超标。

2.3土地荒漠化加剧

据统计,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全国每年荒漠化净扩展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荒漠化危害导致全国耕地退化773.33公顷,占荒漠化地区耕地面积的40.1%。

2.4草场退化严重

目前5个牧业省区的草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载:甘肃为20%、西藏为16.1%、内蒙古为14.5%、青海为9.8%、新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