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月光》)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段的阅读鉴赏。

通过揣摩“景语”,弄清__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荷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该诗通过对荷花开放的季节和荷花的香味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荷塘晚香的美好感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散文也是关于荷花的,名字叫“荷塘月色”。

二、解题、初步感知1、问:大家觉得题目“荷塘月色”是偏正短语还是并列短语?为什么?明确:并列短语,因为第四段是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2、朗读、播放配乐朗诵(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__的感情基调)三、理清__思路第一部分(1—3段):写夜赏的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情)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第2段:去荷塘的路上。

第3段:抒发月下独处时的感受。

第二部分(4—6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的四周。

(景)第4段: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的四周。

第三部分(7—8段):写由眼前之景所发生的联想,回到现实,思乡回家。

(情) 第7段:联想江南采莲的旧俗和采莲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

四、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景语”描写)㈠问:__是如何描写荷塘月色的?主要集中在哪几段?明确:主要集中在4、5、6三段,集中笔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描写。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2.分析并品味文中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分析文中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散文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朱自清散文,如《背影》、《春》等。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散文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

3.分析课文(1)分析散文的结构层次,梳理散文的主题。

(2)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精讲课文(1)讲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

(2)分析散文中的关键词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

(3)讲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运用了拟人手法。

5.课堂讨论(1)讨论散文中的意境美,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

(2)讨论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如“我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夜晚,荷塘上应该有另外一番样子吧”等。

(3)讨论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如“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宁静与愉悦。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

(3)模仿《荷塘月色》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散文。

7.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荷塘月色》主题班会,分享散文阅读心得。

2.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散文鉴赏讲座,共同探讨散文的魅力。

3.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学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本节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意境美、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散文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通过课后作业和教学延伸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荷塘月色》优质设计教案

《荷塘月色》优质设计教案

《荷塘月色》优质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荷塘”、“月色”、“宁静”等。

(3)掌握作者描述荷塘和月色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荷塘月色》。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和欣赏作者的描述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荷塘月色》。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荷塘月色》。

(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荷塘月色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词汇学习:(1)教师讲解和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和模仿,巩固记忆。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荷塘月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进行写作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词汇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或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4.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和创造力,以及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荷塘月色》2. 作者:朱自清3. 课时:1课时4. 年级:八年级5. 学科: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引导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作者写作技巧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先生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荷塘月色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

(2)选取课文中的美句进行仿写。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景描绘的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校园一角”为主题的作文。

7.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增强对美景的感受。

2. 对比教学:将《荷塘月色》与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七、教学步骤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

2.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8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8篇荷塘月色课堂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三、写作背景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标签:标题]篇一: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3)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4)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课文中的意境美;(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哲理,丰富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以荷塘月夜的美景为背景,通过对荷塘、荷花、荷叶、月亮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教学重点:(1)课文生词和短语的学习;(2)课文的朗读和背诵;(3)课文意境的分析和欣赏;(4)作者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的探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3)提问:“荷塘月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交流和分享。

3.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荷塘、荷花、荷叶、月亮等景物是如何描绘的?;(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

4.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分析意境美;(2)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喜欢荷塘月色?;(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5.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读后感;3.收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三语文总复习 荷塘月色教案

高三语文总复习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

二.教学方法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学探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与作品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

(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

(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

(现代作家。

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

“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

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

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

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荷塘月色》经典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经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理清游踪。

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

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

《荷塘月色》教案两课时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感受《荷塘月色》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2.领悟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荷塘月色》这个题目,提问:你们觉得荷塘月色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分析课文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排比、拟人等。

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抒情。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2.提问:你们认为文章中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月色”、“荷塘”等。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从赞美大自然到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荷塘月色》的景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2.强调文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追求美好。

五、课后作业1.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精彩语句。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景的散文,借鉴《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让学生感受到了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其语言之美。

2.分析《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散文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朱自清散文,如《背影》《春》等,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注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各段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荷塘月色》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美。

2.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四、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以“我的荷塘月色”为主题,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艺术魅力。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散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艺术特色。

2.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讲解1.讲解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的魅力。

2.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审美价值。

2024年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2024年语文教案-《荷塘月色》

一、教案基本信息《荷塘月色》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学习。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PPT,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荷塘月色》,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课文描述了哪些景物?2. 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三、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结果,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描写一个景物。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1. 让学生阅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

三、课堂讨论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在写作中的运用。

2. 如何欣赏自然美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

五、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荷塘月色》。

2. 完成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作文。

七、板书设计《荷塘月色》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以及作文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提升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美景的美好和作者对荷塘月色的热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体味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介绍课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和背景,理解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来表达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如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看法。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练习展现出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课文《荷塘月色》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PPT或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教案篇一:荷塘月色优秀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三)作品结构分析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六)语句赏析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023年杜甫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2023年杜甫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2023年杜甫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诗作《荷塘月色》。

通过深入剖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目标- 理解《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辨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表达- 能够独立阅读和欣赏《荷塘月色》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复印杜甫的《荷塘月色》诗歌,准备相关课件和讲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学生准备:阅读杜甫的《荷塘月色》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月亮和自然景色的兴趣。

预与理解(10分钟)1. 学生在课前阅读《荷塘月色》。

2. 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押韵规律和节奏感。

2. 解读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表达与讨论(20分钟)1. 鼓励学生发表对于诗歌的情感理解和个人意见。

2. 分组讨论诗歌中描述的景色给自己带来的联想和共鸣。

创作与欣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荷塘月色》的情感和意象,写一段自己的创作。

2. 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创作,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特点和文化价值。

2. 提供更多杜甫及其他古代文人作品的阅读推荐。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作业评价:学生创作的质量和对《荷塘月色》的个人理解教学延伸本教案可以延伸到更多的杜甫和其他古代文人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之美。

参考资料- 《杜甫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导读》。

2024年《荷塘月色》教案模板汇总9篇

2024年《荷塘月色》教案模板汇总9篇

2024年《荷塘月色》教案模板汇总9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约2762字)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__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 (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

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

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过如明珠--洁白处如星星--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

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释题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二、自读感知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提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

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

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

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此即文眼之说。

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三、再读质疑(一)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5.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6.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8.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9.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10.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11.《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如上1. 3. 6.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如上4. 2. 7. 9. 10. 8.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如上11.四、讨论交流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一)投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第二层写动态。

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

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

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

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最后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了。

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

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

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

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存疑留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题目让他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

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六、作业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