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道子线描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第6期Journal of ChiFeng College(S oc.Sci)No16 Vol126

论吴道子线描艺术

付光辉 王永波

(内蒙古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

摘 要 线作为造型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唐代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道释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吴道子是唐代人物线描艺术的代表,其“吴带当风”的线条,把线描艺术提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推动和开拓了线描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影响深远。

关键词 吴家样;吴带当风;以形写神

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67(2005)06-0042-02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画中,“线”一直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中国历代画家特别注重用线,不借助任何辅助色彩,全凭线条表现神韵、传递感情。蒋兆和先生说:“国画像浮雕”,就是说中国画向来以线来表现物体的关系、层次,不讲究三度空间,不像素描那样有立体感,属于“平面造型”。利用线的组织、层次表现对象的形、神和质感,通过主观表现物象,最后追求高出物象的艺术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受透视规律的束缚,画面保持平面造型的统一性和装饰性。线也是“六法”中所描绘“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骨法用笔”是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来的,同“气韵生动”一样同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使中国传统绘画从远古时期朦胧而神秘的粗笔绘画开始,受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的支配,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艺术个性。

东晋顾恺之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描,使画家从萌芽状态开始转向了对线条形式美的探索。就其发展而言,它的高峰期出现在唐朝。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经济的繁荣促使绘画全面发展。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门类,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由于佛教的不断普及和统治阶级政治教化的需要,宗教艺术占据当时画坛的重要地位。在当时,大量世俗化的宗教壁画比比皆是,寺观壁画是体现此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面。宗教人物绘画在此基础上得到辉煌的发展,并成为绘画主流,很快进入艺术成熟的阶段。吴道子是此时宗教人物领域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也是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人。大约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初,至肃宗乾元初还在,其后就不见记载了。幼年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没有学成,后改学绘画。“年未弱冠”即“穷丹青之妙”。后因擅长绘画被唐玄宗召入宫廷,改名道玄,授予“内教博士”,正式成为宫廷画家。以宗教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是盛唐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吴道子的成就和早年就学于民间画师有关系。由于当时民间美术发达,从事画工、画师的人很多。吴道子先在双流县令韦嗣立举办的闻名两京的“学行”里做画工,多次跟随韦嗣立入蜀。后在衮州瑕丘当过县尉,由于与他所学毫不相干,不久便辞职不干了。之后,不到20岁的吴道子到了繁华的东都洛阳,放弃书法,专攻绘画。唐代的洛阳和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雕塑家和画家,上千个寺观里面色彩绚丽的壁画,就像公开的画廊,吴道子在这里饱览了前代及当代名家如张僧繇、郑法士、扬契丹、展子乾等画家的作品。这段经历直接影响着吴道子以后创作风格的形成。同时,吴道子也在寺院中从事壁画创作,慢慢展露艺术才华。不久,吴道子在洛阳成名后,被爱好艺术的玄宗李隆基召入宫中,“非有诏不得画”。入宫后的吴道子,多半在长安和洛阳,有时跟随玄宗到其它各地游览。在此期间,吴道子曾经变三百壁,洛阳画五圣,随驾画《金桥图》,曾无粉本一日之内描绘“嘉陵江三百余里”景色,玄宗看后评论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成为画史上绘炙人口的美谈。安史之乱后的吴道子在乾元后,就寂然无声了。

吴道子曾受过初唐大画家张孝师的影响。张孝师的《地狱变相》笔法自创一格,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多有参考它的地方。对吴道子影响最大的是张僧繇。由于他的画变态多端,纵横如意,有人说他是张僧繇的后身。张僧繇,吴中人(今江苏苏州人),是萧梁时期冠冕一代的大画家。自创“疏体”的表现形式。唐人在论述他时,往往与吴道子连在一起,并称“张吴”,说明两者之间画风联系的紧密性。吴道子的弟子很多,据记载,有卢棱枷、杨庭光、张藏、翟琰等。卢棱枷,长安人,是吴道子子弟中最有成就的,但只在晚年才勉强达到老师的水平。杨庭光和吴道子为同一时代,善画佛像与佛经变相,也画山水杂画,很有吴的风貌,但行笔细,不如吴。但他的画像,曾使吴道子叹服。翟琰和张藏算吴道子子弟中的高手,吴道子每次在寺院作画,勾完人物轮廓,都让俩人上色,结果总让

·

2

4

·

吴道子很满意。所以,他们合作的作品,外人难辨别踪迹。吴道子的画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在宗教绘画上有突出成就。凭借充沛的精力、热情的创造力,创作作品数量惊人,付出了难以计数的辛勤劳动。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就绘制壁画300余壁,不仅有宗教壁画,还有山水画。他的宗教绘画数量大,种类变化也多。仅佛教经变就多达10多种。“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这只是一部分,至两京之外的壁画,多不胜数。吴道子的宗教作品,还有大量的卷轴画。据《宣和画谱》记载,仅在宋徽宗的宫廷里就藏有93件作品。吴道子这种旺盛的绘画热情,是历代画家中少有的。由于在画史上名望大,“无有不知吴生善画”。相传在兴善寺画内神时,观者喧呼,惊动坊邑。使老百姓这样轰动,在画史上都极为罕见。可以看出,吴道子的绘画在当时是极受人们喜欢、信赖和推崇的。所以,摹仿的人也特别多。明代诗人梁时观吴道子画时有句云:“真迹渺难得,摹迹遍江东。”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吴道子作品三百本,全是“伪作”。甚至有的与吴道子毫不相干的作品,也会署上“唐·吴道子”或“吴道子恭绘”字样。

吴道子在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在对宣扬佛教思想的宗教人物上确立了白描的新形式。白描当时也称“白画”,人物造型手段以线为主,但注重强化了线的表现功能。为突出线在画面上的艺术效果,吴道子很少或根本不着色,以追求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每次落笔之前,“必凝视良久”,再起稿,做到胸有成竹。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之章,在书法上有功力,《画鉴》中这样描述:“贺监(之章)之意,为众工所不能及”。吴道子在线条的风格上,早年“行笔差细”,“常摹恺之画,位置笔意,大能仿佛”,以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做标准。到了中年,吴道子已不固守顾恺之,借助牢固的书法笔力,线条挥洒“磊落”大气,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线描法:即两头细,中间粗,富于立体感的兰叶描。这种圆润、兼有宽扁的线条有个形象的称谓“莼菜条”,其表现力和丰富性,较一般工笔画运笔流畅、粗细相等的线条,更加强了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显得遒劲有力,轻重顿挫,在画面上呈现出迫人的动感。能让所表现的人物在运动中表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特别是画仙女“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种迎风起舞的动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这种特点世人称“吴家祥”。通过对“莼菜条”线描的应用,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到风格,成为后世的“白描画”的最早典范。

另外,吴道子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色彩绚烂的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的设色形式,自成面貌。初唐的尉迟乙僧“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这种凹凸晕染表现形式,主要依靠物象的结构用丰富色彩晕染而成,加之铁线勾勒,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吴道子吸取这种染色法,加强线的表现功能,因形施色,创造了一种“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的淡着色法。就是在白描的基础上,以墨色为主,加以淡色渲染,使人物结构

有骨有肉,“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显示一定的结构凹凸。在设色上,吴道子主张应“敷粉简淡,浅深晕成”,不单纯追求色彩的绚丽。在设色浓丽的盛唐时代,简淡的傅彩,更显清丽,格外出众。吴道子在吸收西域画风的基础上,在强调用线勾勒的同时,采用淡色晕染辅助表现,使色彩既丰富又层次分明,从而保持、发扬了我国传统绘画以线为主的民族特色。

在当时的画坛上,除了密体之外,虽然已有了张僧繇创造的“疏体”表现形式,但因没有被继承,仍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密体画风所统治。历史上的每一位大家,都善于学习优秀的传统,吴道子也不例外。他学习张僧繇的长处,但不迷信张僧繇,善于巧变。“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吸取其“钩戟利剑森森然”的简约概括笔法,落笔更加雄劲、气势、雄大,赋予了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发展巩固了“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疏笔的绘画地位。“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有的作品“脱落”到只有“墨踪为之”,使后人再无法加色,这也中吴道子与众不同之处。

吴道子不仅善画道释人物,在山水画上的贡献也很大。山水画在唐代以前,或是水不容泛,或是人大于山。由于多次入蜀,吴道子尽享川蜀美丽的风光,启发吴道子在山水画上作了大胆的尝试,他一改顾恺之、展子乾等工密细巧的作风,放纵行笔,如雷电行走之迹,取得一些成就。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他这个时期“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可见,这期间的经历,关系到他一生的绘画风格。吴道子在大同殿与李思训同画千里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累月方毕”,吴道子“一日而就”,显然,青绿山水没有这样快的速度。他“笔不周而意周”的疏笔以及流畅的线条,与李思训工整巧密的山水画相比,更显异常突出,是水墨大写意画法的初露端倪。这种“山水之体”是一种笔简意远的“疏体”,有“逸写”的感觉。故有“山水之变始于吴,而成于李”之说。后来的水墨山水画家王维“敛吴生之锋,洗李氏之习”,成为山水画南宗之祖。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的作品,也被看作是“踪似吴生”。所以,吴道子确立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是写意山水画的先驱,其影响不在人物画之下。

在唐代,由于绘画的发展,对于人物画的要求很严格。比如“画马要能走,画人要开口”。这要求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人物有细致的观察和自身极高的修养。在吴道子的作品中,对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都是一般画家无法达到的。民间传说吴道子画龙生烟雾,画水夜闻其声,都是生动性的体现。另外,吴道子所画人物,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东观余论》中描写所画地狱变相,“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唐朝名画录》中还有更具体的记载,吴道子在长安景云寺画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入业者,往往有之”。《宣和画谱》中记载吴道子在崇岳寺画的四真人像时,“其眉目风矩,见之使人遂欲仙去”,足见吴道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说明吴道

(下转第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