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道子线描艺术

合集下载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艺术成就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艺术成就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艺术成就吴道子在盛唐时期山水画方面推陳出新独特的用笔用墨,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

擅画道释人物,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

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唐朝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给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肥沃的土壤。

唐朝在贞观以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到“开元”、“天宝”年间,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绘画的各门派中呈现出宫廷画、仕女画、山水画等题材。

占据重要地位的宗教艺术,创作出了大量世俗的宗教壁画,此时吴道子是宗教人物画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

吴道子(约689年—758年),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丧父母,生活贫寒。

初学书法,后改学绘画,二十岁未满才华出众。

曾任县尉,任过小史,后召为御用画家,并改名为道玄,授以“内教博士”。

天宝年间,吴道子在唐玄宗懿召之下,漫游嘉陵,纵目远眺,一幕一景,铭记于心,高度概括,凝神挥笔,一日成作。

嘉陵江三百余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评之:“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在宗教壁画上以不同故事场景,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所画“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

1.独特的用笔用墨吴道子的作品数量大,种类变化丰富,风格独特,人物造型整体感强、面部圆润,旁见周视,意会连连。

在用笔技法上,早年工整细腻,中年以后改创顾恺之的线型技法,以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为主。

在人物画中对服饰的描绘具有迎风舞动之美,被世人称之“吴带当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用墨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道子的用笔技法海纳百家之所长,特别吸取了张僧繇的“钩戟利剑森森然”的刚健笔法,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把线条造型艺术提升一阶,形成一家风范、别具风格。

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

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

浅析《八十七神仙卷》的线条美《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由北宋画家吴道子创作。

这幅卷轴画描绘了八十七位中国传统神仙的形象,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各种福祉和美好寓意。

在这幅卷轴画中,除了神仙的形象以外,线条美也是其一大特点。

线条美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它指的是线条的造型美感,以及线条在画面中的运用方式。

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线条美的表现十分出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线条美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线的变化和线的处理上。

吴道子运用了不同种类的线条,如粗细、曲直、浓淡等,根据不同的构图和物象来变化笔墨,呈现出神仙们的形象。

通过这些线条的变化,神仙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每个神仙的性格特点和神态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并且,吴道子还通过对线条的处理,巧妙地表现了神仙们的服饰、动态和神通等,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由此可见,线条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的处理十分精湛,显示出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功底和审美造诣。

线条美在《八十七神仙卷》中还表现在线条的运用上。

吴道子在这幅卷轴画中,运用了丰富的线条来勾勒神仙们的形象,使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他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表现出神仙们所处的环境和场景,如山水、云雾等,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吴道子还通过线条的运用来构成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在整幅画面中形成了有机的结构和和谐的比例,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可以说吴道子在《八十七神仙卷》中的线条运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展现了出色的线条美。

线条美是《八十七神仙卷》这幅卷轴画的一大特色,而且在这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

吴道子通过对线条的处理、运用和表现力的发挥,使得这幅卷轴画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并欣赏《八十七神仙卷》中线条美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

吴道子-白描画创始人画圣吴道子简介,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吴道子-白描画创始人画圣吴道子简介,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

吴道子-白描画创始人画圣吴道子简介,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和代表作品吴道子简介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今河南禹州人。

吴道子小时候家庭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因为吴道子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

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

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

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

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

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画和大量卷轴画。

吴道子 -艺术特点吴道子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

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发展了张僧繇的简括画法,即所谓“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并在此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人物画自成体系,被称为“吴家养”,对中国佛教人物画得影响深远;创作了的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的“莼菜条”线描,有豪迈自由的气势和波折起伏的变化;线条有速度,有力量,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视觉效果。

人称其线条是“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画用色倾向于简淡、雅致,在焦墨痕中略加点染,从而突破了南北朝以来的重彩风格,当时称为“吴装”;首创了白描画法。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的线条表现

浅谈画圣吴道子绘画的线条表现

浅谈画圣xx 绘画的线条表现线条是画家的语言,是画面的骨架,也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画家对线条倾注了自己深厚的感情,使其成为自己绘画的鲜明特征,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周肪、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子昂,明代的陈老莲,清代的石涛,近代的吴昌硕等艺术大师都在线条的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风貌。

唐代画家吴道子(约686〜760前后),被誉为画圣”他曾学习过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学画,“年末弱冠,穷丹青之妙”,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表现在宗教绘画上,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凡的创作热情,绘壁画300 余幅。

他在绘画中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和具有运动感的表现,体现“天衣飞扬满壁风动”、“下笔有神”的效果,“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吴道子的宗教图像样式被称为“吴家样”,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曰:“吴之笔,其势圜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曹家样”的影响。

而成为与之对的样式,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根据这些叙述,可以知道吴道子用笔迅疾,所描绘的线条特别的灵动和圜转,所画衣服,有一种象是被风吹动的感觉。

唐张彦远平曰:“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之法具令,几不容于谦素,笔迹磊落,随姿意于壁墙,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中国画最早就是用线造型,自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之后,色彩发展了一步,线条却相对地不够突出。

到了盛唐时代,线条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成为凌驾于色彩之上的因素,这是中国画风格上的转折点,吴道子对此是有杰出的贡献的。

傅抱石先生说:“他给中国绘画—特别唐以后的中国绘画以无比影响的是对于线的发展和提高,他认为应该把画上面的线提高到头等重要的位置,色彩应该服从线。

我们知道,六朝以来对于线的运用,虽说重视,但画家们—一例如顾恺之和阎立本,都还没有考虑到应该怎样进一步予以充实和变化。

吴道子则不同,他特别重视线的变化和力量,天才地把线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独立而自由的表现手段。

他认为绘画创作,线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有机联系是传达内容、情感的主要关键。

浅谈吴道子

浅谈吴道子

浅谈吴道子12雕塑6班陆霖学号201210120611一吴道子生平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禹州市)鸿畅乡山底吴村人,幼年贫穷孤苦,但画史记载他“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

他是一个“幼抱神奥”早熟的画家,也是一个全才的画家,据记载他的作品有《送子天王图》、《道子墨宝》、《朝元仙仗图》等。

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

传说,吴道子于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剑手斐旻,斐旻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斐旻舞剑以壮气。

舞毕,奋笔,俄顷而就。

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

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真乃人生之幸事”。

二吴道子的画风——吴家样在绘画史上,画家的创造,被尊称为“样”的有南朝张僧繇的“张家样”,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唐吴道子的“吴家样”,唐周昉的“周家样”。

那么何为样呢?“样”即“样子”,即楷模的意思。

在艺术上要给人以楷模的作用,首先要具有独特的风范,吴道子的绘画是由张僧繇发展而来的,但在多样地、富有变化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方面超过了张僧繇,固有“至其变态纵横与造化相上下,则僧繇不能及也”。

“吴家样”固然有吸收“张家样”长处的地方,但是吴能巧变,不受张之“法度”的束缚。

他也受到凹凸法的较大影响,成为继“张家样”以后更成熟的宗教画样式。

然而吴道子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集中表现在他既熟悉凹凸法又不为这种技法所囿,他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用线或主要用线,辅之以淡色来生动表现形象的画法,一反盛唐以前依靠均匀的线条加以重彩的造型路线,在发扬以线作画的民族风格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设色浓艳的盛唐时代,吴道子的简淡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显得格外新奇出众。

吴道子早年行笔很细,保持了六朝和初唐的传统,到中年以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风格,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

“莼菜条”说法出自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之口,它是一种睡莲科植物,其圆形绿叶浮在水面上,根茎在水中生长,其表面附有胶质黏液,所以给人的手感非常润滑,“莼菜条”是莼菜茎。

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目录目录 (1)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吴道子释道‎人物画的特‎征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吴道子释道‎山水画的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吴道子的释‎道画艺术成‎就及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对中‎国人物、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吴道子绘画‎风格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吴道子释‎道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徐金华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09级2班‎指导老师:李兰平文章摘要:吴道子艺术‎成就释道人‎物和山水画‎最具影响力‎。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吴道子是中国宋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的绘画作品以笔调简练、线条清晰著称。

吴道子的绘画用线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开创的笔墨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革新。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一、继承唐代画法唐代绘画注重疏密有致的线条和墨色的虚实变化,同时强调线不离墨、墨不离线的绘制原则。

吴道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提高了线条的清晰度和精确度。

比如在《秋景图》中,吴道子以细笔勾勒枯叶和枝条,成为整幅画的主线,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美。

这种疏而不漏、密而不杂的线条表现手法在吴道子的其他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应用。

二、巧妙运用落笔法吴道子在绘画中运用落笔法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这种技法是通过控制笔力和速度,在落笔时形成虚实相间、轻重有致的线条效果。

吴道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变化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画风。

在《缘梦忆双娇》中,他运用落笔法勾勒出人物的衣纹和鬓发,形成了独特的纹理感和生动的形象塑造。

这种技法让他的画作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笔墨结合的表现手法吴道子在绘画中运用笔墨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线条和墨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清晰的画面构图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墨竹图》中,他用笔墨相结合的手法勾勒出了竹子的变化和精神,同时笔画却异常简洁、凝重,形成了深深的艺术感染。

这种创新的绘画手法不仅展现了吴道子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吴道子的绘画用线既融合了唐代的传统笔墨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他通过落笔法和笔墨结合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和视觉效果,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吴道子的艺术风格与贡献

简述吴道子的艺术风格与贡献
本身所产生效果,不应该强调成绘画艺术的唯一的表现目的,然而予以适当的注意也会加强艺术的感染力量
。吴道子就是结合着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造,在运用线纹上也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
中诸表现因素的统一性。
由以上所引述的各点,可以知道吴道子在作品中有着一种强烈的和极度紧张的感情的力量。
直尺”,完全是空手描出。又有记载说他作佛像,最后画圆光的时候,“转背浑墨,一笔而成”,“立笔挥扫,
势若风旋”,而引起观众的喧呼,甚至惊动了几条街道。
五、技法特点:吴道子在
我则离披其点画。人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很绚烂的,所谓“浅深晕成”,
尚有一种阴气袭人而来,观者不寒而栗。”图中并未描写任何恐怖的事物,然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使人在情绪上受到震动。据说他在长安景公寺画的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因而屠夫和渔夫都为之改业,
怕因为杀害了生命,将来会在地狱中受制裁。这一地狱变相的画面我们知道得虽不具体,
但是从这些描写和记述中可以知道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发挥了巨大的想象能力的。
六、线纹的激壮的律动的表现:吴道子用以组成形象的线纹一向以富于运动感和富于强烈的节奏感而引起
评论家的特别注意。他的线纹的表现或被描写为“磊落逸势”(唐·李嗣真),“笔迹遒劲”,“笔力劲怒”
(唐·段成式)或被描写为“落笔雄劲”(宋·郭若虚),“气韵雄状”,“笔迹磊落”(唐·张彦远)。
线纹是表现手段,而其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助于形成吴道子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所特有的风格。这种线纹
有“口诀”,即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没有人知道那口诀如何,也就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能够那样自由的挥洒。
例如他画丈余的大像,可以从手臂开始,也可以从足部开始,而都能创造出很有表现力的形象,可见他的默画的

浅论吴道子人物画的艺术价值

浅论吴道子人物画的艺术价值

浅论吴道子人物画的艺术价值吴道子(约683—759年),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朝第一大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尊其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

他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长期居住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是那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藏龙卧虎,聚集数以千计的知名画家和民间画工。

在这种群芳争艳的环境里,吴道子善采众长,以其杰出的创作天分和绘画成绩脱颖而出,博得了时人的高度赞誉和崇拜,被后世尊为“画圣”。

以至于《历代名画记》说“玄宗召入禁中,更名道玄,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官至宁王友”。

“非有诏不得作画”,这一方面是对他的一种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又使他取得最优厚的条件,借此可以施展他的艺术天赋与才华。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道:“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并借鉴南朝谢赫《古画品录》的“六法说”,把吴道子尊为画圣,列为绘画“神品”上的唯一一人。

北宋苏东坡在观看吴道子的绘画后赞叹道:“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中国论文网/5/一、艺术修养吴道子有着十分扎实的绘画功底,谙熟于胸的人体解剖知识、饱满的创作热情、超强的默画能力、惊人的绘画速度和精准的描物绘形的技巧。

吴道子绘画十分专注,严守“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每一挥毫,必须酣饮”,常是借酒助兴,醉中作画,犹如挥舞醉剑,一气呵成。

相传他在壁画中绘佛像头顶上的圆光时,不用尺规,徒手“转笔挥墨,一笔而成”“立笔挥扫,势若旋风”。

每日有数百人“竟相观之”“望者如堵”,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皆惊讶其画技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

一次,唐玄宗命吴道子赴嘉陵江写生作画,漫游归来时,玄宗索画,道子答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玄宗命其在大同殿壁上作画,道子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风光跃然墙上。

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

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

吴道子的艺术成就简述吴道子,生活于唐代,被誉为“画圣”,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吴道子艺术成就的简述,主要从绘画技法创新、人物画造诣、宗教壁画贡献和艺术风格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绘画技法创新吴道子在绘画技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突破了传统绘画中线描的局限,运用流畅自如的线条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

他的线条既有力又富有变化,有时粗犷豪放,有时细腻入微,使得画面极具动感和生命力。

这种独特的绘画技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典范。

二、人物画造诣吴道子在人物画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

他的人物画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通过传神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特征,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

吴道子的人物画在当时被赞誉为“形神兼备”,对后世的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壁画贡献吴道子在宗教壁画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绘制了大量的佛教、道教壁画,这些壁画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艺术魅力。

他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宗教故事,使得壁画作品既有神圣感又不失艺术性。

吴道子的宗教壁画作品在当时被视为珍品,为后人研究唐代宗教文化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四、艺术风格影响吴道子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既有雄浑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表现。

他的作品既有粗犷豪放的一面,又有精细入微的一面,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吴道子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备受推崇。

许多画家纷纷效仿吴道子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吴家样”,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综上所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表现在绘画技法创新、人物画造诣、宗教壁画贡献和艺术风格影响等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艺术魅力,对后世的画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作为“画圣”,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吴道子是唐代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影响深远,被誉为“花鸟画之祖”。

在他的绘画中,线条是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吴道子在继承先人绘画线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吴道子继承了闵子骞的画风,在画中得到了呈现。

闵子骞对线条的运用非常独特,他所用的线条是交织、蜿蜒的,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这种线条的运用对吴道子后来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在继承闵子骞线条的基础上,加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并突出了线条的曲线美。

他的画面中,常常能看到柔和流畅的线条,它们或是如华丽的饰带飘荡,或是如健美的肌肉结构,在画面中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人不禁为之感叹。

吴道子在绘画中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革新。

他在使用线条的时候,采用了另一种绘画手法,即不用圆锥笔造成细线的变化,而是用筆进行细线的变化。

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线条的表现力,突出了画作的质感。

同时,他还注重墨量的掌控,使得他绘出的线条墨香四溢,观者感受到了极致的审美享受。

因此,吴道子的线条具有柔润、夸张的特点,它们在画面中的组成关系及运动节奏方面更为协调,达到了细腻和饱满的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的来说,吴道子在绘画中对线条的运用,继承了老前辈的线条表现手法,又作出了一些创新,使得线条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达到了新的境界。

吴道子绘画中的线条,既有“细处看之,有骨气之资,谓之韧纤亦可”,又有“远看则弯似轮廓,纵横曲折,有生气”。

这种线条的运用,加之吴道子的一些创新,使得他的绘画风格十分独特,并且在后世的绘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花鸟画的代表之一。

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

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

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作者:李美月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1年第09期摘要:吴道子的线描艺术研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线条表现情感、线条组合的表现以及用笔的灵活性是他创作艺术的最大特点,他线描艺术的革新精神对当代国画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吴道子;艺术成就;影响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9—013—03一、吴道子其人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吴道子,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

在画风上,吴道子师法张僧繇、张孝师等大家,但自己有很大创新,其风格豪放与婉约兼而有之,并把传统的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合起来,自创格局;早年笔法纤细流丽,至成熟期蜕变为豪放洒脱。

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他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吴道子擅长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的刻画,尤精于佛道、人物,擅长壁画创作,《宣和画谱》记载:“吴道子画神像灵兴,不用圆规,立笔挥扫,势若凤旋,自然准确无差,至使观者喧呼,惊动坊邑。

”吴道子是具有巨大创作热情的艺术家,一生所作的壁画,仅在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两地,便有300余件之多。

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菩萨以及梵释天众等。

壁画的构图和人物状态,竞没有重复或雷同的。

作品中以地狱变相最为出色,据载他画的地狱变相虽无牛头马面、剑林等可怖之物,但“笔力劲怒,变态阴怪,睹之不觉毛戟”(段成式《寺塔记》),其阴森之气,竞可令观者毛骨悚然,以至当时不少杀猪卖鱼者怕轮回报应而纷纷改行,可以想见他的作品震撼力之大。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摘要】吴道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之一,其绘画用线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入手,分析了他在线条运用上的创新和传承。

探讨了吴道子线条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的启发和影响。

结合当代艺术现状,探讨了吴道子线条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绘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艺术发展的认识,展示了吴道子绘画用线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对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吴道子、绘画、用线、继承、革新、独特魅力、影响力、当代艺术、应用、艺术发展、意义1. 引言1.1 吴道子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吴道子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推崇。

吴道子绘画艺术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格,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不仅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线条简洁明快、笔触流畅自如,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在的审美追求。

吴道子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更被后人所推崇和传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当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2. 正文2.1 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特征。

吴道子将传统的线条表现技法发挥到极致,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线条美学。

在吴道子的作品中,线条的运用非常精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主题的情感和意境。

吴道子擅长运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各种事物的形态,从而使作品显得更加细腻和生动。

他对线条的运用不仅具有极高的技巧性,更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令人赏心悦目。

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还体现在他对传统线条表现技法的承袭和发扬上。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吴道子(约公元680年-758年)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以擅长绘画人物而闻名于世。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独特,线条安放得体,色彩鲜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下面将从绘画用线的继承和革新两方面来探析吴道子的绘画艺术。

吴道子在继承绘画用线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道子的绘画风格深受继承绘画用线的影响,在绘画过程中注重用线勾勒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特征和神态。

他善于运用传统绘画用线的技法,加深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吴道子绘画中的线条柔和流畅,流淌自如,给人以舒畅、自然的感觉。

他运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构建出人物的形态和姿态,使人物更加生动栩栩。

吴道子在绘画用线的革新方面也有很多独到之处。

吴道子不仅在传统线条的运用上进行了创新,还在线条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突破。

他的线条更具表现力,可以表达出更丰富的情感和状态。

他大胆运用明暗对比和线条的粗细来描绘人物的皮肤质感和轮廓,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吴道子还在着色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将色彩运用得更加鲜艳明亮,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线条也不再局限于勾勒轮廓,而是可以自由地组合和拆解,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形态和意境。

吴道子以其独特的绘画用线风格在唐朝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他对传统绘画用线的继承和革新,为唐代画坛带来了新的风貌。

他的绘画作品既有传统的线条技法,又有独特的线条表现手法,受到后世画家的广泛影响。

吴道子的绘画用线既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强调线条的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在线条的运用上,他追求意境多变,形态丰富,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吴道子的绘画用线艺术既继承了传统,又有不同寻常的创新,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吴道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

在他的画作中,线条非常重要,它们构成了整个画面的骨架和节奏。

吴道子的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探索吴道子绘画中线条的继承与革新。

一、线条的继承吴道子是唐代大画家吴思的后人,他在艺术上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吴道子在绘画中充分继承了前人的画风和技法,但又追求自己的个性和创新。

1. 继承了前人的线条特点吴道子的画线条遵循了唐代山水画的传统特点,即线条粗重、变化多、走势充满变化和流畅有力。

他善于运用桃花源式的虚实交错手法,将笔触变得富有韵律感和饱满度。

在画岩石和树木的线条处理上,吴道子的线条变幻丰富多样,表现出真实的自然景象,充分体现了唐代山水画家的传统特色。

吴道子在笔墨技法方面也发扬了唐代山水画的传统。

他精通墨客和释家的书写和笔法,在画山水和人物的时候结合了书法的气韵和意境,加大笔力和墨汁量,展现出恢宏壮丽的山水风光。

二、线条的革新吴道子在继承前人的画风和技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自我创新和突破。

他不再像唐代大画家那样墨染纸张,而采用了更为轻便的笔法,使画面呈现出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新风格。

1. 线条变得柔和细腻吴道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细节表现,使线条变得柔和细腻。

他画叶、枝、花、草等,线条开始变得轻柔、清丽,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优美和温馨的感受。

这使得他的画具有极高的品质和欣赏价值。

2. 线条的曲直变化更多元化吴道子的线条变化总是在一个轮廓线的基础上晕染,从而使线条之间产生一种丰富而微妙的协调关系。

他善于利用偏斜、拐弯、颠倒等手法,使线条的曲直变化更为多元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创新在唐代山水画中是相对出现的,表现出了吴道子的独特才艺。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吴道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以绘画用线著称于世,被誉为“线意大家”。

他的绘画风格继承了古代绘画的精髓,同时又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继承与革新两个方面来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特点。

一、继承吴道子继承了古代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这一点体现在他的线条运用上。

1. 继承古代笔墨技法吴道子擅长运用细腻的线条表现画面的神韵,这一点在古代传统绘画中有着深厚的积淀。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精湛的笔墨技法能够展现出丰富的意境。

吴道子继承了古代绘画中线条的技法,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

2. 继承古代绘画的题材和意境吴道子的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意境,这也是他继承古代绘画的重要体现。

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传统的文人墨客、山水、花鸟等题材,这些都是古代中国绘画中的常见元素。

吴道子在继承这些传统题材的通过线条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革新除了继承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外,吴道子在绘画用线方面还进行了许多革新,使得他的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1. 线条的流畅和变化吴道子擅长运用流畅而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神韵,这一点是他的创新之处。

在古代绘画中,线条往往是稳定而沉着的,但在吴道子的作品中,线条常常呈现出跌宕起伏、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富有动感和活力。

这种线条的变化不仅是对古代线条的继承,更是对其革新和发展。

2. 线条的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吴道子在线条的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

他的线条常常表现出节奏感和动感,并且能够精准地描绘出人物和景物的形态和轮廓。

他还运用了丰富的线条形式,通过不同的线条粗细、长短、曲直等变化,表现出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

这种表现形式在古代绘画中并不常见,是吴道子在绘画用线方面的重要创新之一。

总结:吴道子的绘画用线既继承了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又进行了革新和发展。

他善于运用流畅而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神韵,赋予了作品新的生机和活力。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

探析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摘要】吴道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之一,在其绘画创作中线条的运用极为重要。

本文从吴道子绘画中线的继承和革新两方面展开讨论,分析了他线条的独特魅力以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吴道子在绘画中的创新之处也被细致剖析,突出了其作品在线条运用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章最后总结了吴道子绘画用线的继承与革新对后世绘画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绘画创作的启示。

通过对吴道子的绘画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展现出吴道子留给后世绘画界的重要影响和价值,为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吴道子在绘画领域的突出贡献提供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吴道子、绘画、线、继承、革新、独特魅力、影响、创新、意义、启示、传承、创新。

1. 引言1.1 绘画用线的重要性绘画中的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它能够在画面中起到承上启下、连接各个元素的作用。

线条可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纹理,同时也可以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线条的运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法。

绘画用线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准确传达画家的意图和情感,让观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线条的粗细、强弱、曲直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念,通过线条的运用,画家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表现效果。

线条还可以带给观者美的享受,它的流畅、优美、有力的表现可以让人感受到画家的艺术技巧和审美情趣。

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是一门极具挑战的艺术,它要求画家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画家才能够掌握线条的运用技巧,让线条成为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对绘画用线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提高画家的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吴道子及其绘画风格吴道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生活在唐代,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精湛的线条技法闻名于世。

吴道子擅长描绘人物和动物,其作品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

他的线条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让人感受到画面中的生气和动感。

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

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

浅析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画坛的影响吴道子的线描艺术研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线条表现情感、线条组合的表现以及用笔的灵活性是他创作艺术的最大特点,他线描艺术的革新精神对当代国画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标签:吴道子;艺术成就;影响一、吴道子其人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吴道子,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吴道子少年时孤苦穷困,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

在画风上,吴道子师法张僧繇、张孝师等大家,但自己有很大创新,其风格豪放与婉约兼而有之,并把传统的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合起来,自创格局;早年笔法纤细流丽,至成熟期蜕变为豪放洒脱。

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

他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诏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吴道子擅长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的刻画,尤精于佛道、人物,擅长壁画创作,《宣和画谱》记载:“吴道子画神像灵兴,不用圆规,立笔挥扫,势若凤旋,自然准确无差,至使观者喧呼,惊动坊邑。

” 吴道子是具有巨大创作热情的艺术家,一生所作的壁画,仅在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两地,便有300余件之多。

涉及各类经变、文殊、普贤、佛陀、菩萨以及梵释天众等。

壁画的构图和人物状态,竟没有重复或雷同的。

作品中以地狱变相最为出色,据载他画的地狱变相虽无牛头马面、剑林等可怖之物,但“笔力劲怒,变态阴怪,睹之不觉毛戟”(段成式《寺塔记》),其阴森之气,竟可令观者毛骨悚然,以至当时不少杀猪卖鱼者怕轮回报应而纷纷改行,可以想见他的作品震撼力之大。

他无须借助那些狰狞怪象,却能收到强烈的感动人心的效果,足见他在构图与情节方面有卓越的表现,能够感人心肺,这是艺术上最大的收效。

二、吴道子的艺术成就(一)“吴家样”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独具一格的释道人物画,即世人所称的“吴家样”。

谈吴道子的线描艺术

谈吴道子的线描艺术
中 国绘 画 的 影 响 。
关键词 : 吴道 子 线描 吴 家样
吴 道 子艺 术 生平 线 是 中 国画 最 基 本 的描 绘 方 法 . 同 时 也 是 最 有 魅 力 的艺 术 语 言 . 无论是花鸟 、 山水 还 是 人 物 画 , 都 广 泛 运 用 到 线 条 唐 代 是 中 国绘 画发 展 的一 次 高 峰 . 作 为 这 一 发 展 过 程 中的 重 点— — 线 描 艺 术 . 其 中最 杰 出 的 代 表 当属 吴 道 子 , 吴道子名道玄 , 字子道 . 生 于 武 则 天 永 昌元 年 或 垂 拱 元 年 . 他 的绘 画 活 动 主 要 活 跃 于 玄 宗 开元 天宝 年 间 吴 道 子早 年 曾 师法 于 张 僧 繇 。他 的 人 物 画造 型 和 笔 法 继 承 张 僧繇 的长 处 . 笔 法 又 吸 收 张 旭 之 长 从 现 存 有 传 出 自吴 道子 手 笔 的摹 本 或 作 品 来 看 . 每 件 都 具 有 丰 满 的造 型 . 和 文 献 记 载 中张 僧 繇 的 人物 造 型颇 为 相 似 吴 道 子 虽 师 承 张僧 繇 . 但 已青 出 于蓝 而胜 于蓝 他 创 造 了 有 别 于外 来 的佛 教 样 式 . 并 且 创 造 出被 人 们 称 之 为 ” 吴 带 当风 “ 的线 条 . 吴 道 子 将 中 国古 代 线 描 艺 术 发 展 到 空前 的状 况 创 造 出独 具 风 格 的佛 像 画样 式 “ 吴家样 ” 由 于 当 时佛 教 艺 术 的广 泛 流传 . 宗教人物画盛行 . 其 中吴 道 子 以 其 独 创 的 宗 教 样式“ 吴家样” 以 及 其 独 特 的线 描 艺 术 对 宗 教 人 物 画 产 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二 吴 道 子 线 描 艺 术 的特 点 ( 一) 线 的外 在 表 现 形 式— — “ 吴带当风” 中 国 美术 史 有 一 对 著 名 的 术语 . “ 曹 衣 出水 . 吴 带 当风” . 将 这两 者 相 提 并 论 . 是 因为 通 过 两 者 的 比较 能 够更 加 突 出 “ 吴带当风” 的特 点 。 郭若 虚 《 图画见闻志》 专 有 一章 论 “ 曹吴体法” 说: “ 学 画 者 的 一 般都 以 曹 仲达 、 吴 道 子为 师 北 齐 曹 仲达 . 最擅长画梵像 . 称为“ 曹家样” 。 曹 仲达 所 画人 物 就 好 像 刚 从水 中 出来 一 样 . 而吴 道 子 所 画 人 物 衣 服 飘 举. 具有运动感 、 节 奏 感 故 后 人 称 之 为 : ‘ 曹衣 出水 , 吴带当风。 ” ’ 吴 道 子线 描 的特 征 . 在 唐 代 一 些 名 人 的著 述 中有 明 显 的体 现 如 杜 甫 诗 中有 “ 妙绝动宫墙 ” . 段 成 式 所 说的“ 天衣飞扬 . 满壁风动” . 都 具 有 代 表性 又很 典 型 他 们 的 这 种说 法 . 主 要 在 于 吴 道 子所 描 绘 的人 物 在 处 理 衣 纹 与 动态 上 . 都采取 动势 , 具 有运动感 、 节奏感 , 因 此 产 生 迎 风 飞扬 的视 觉 效 果 ,其 《 送子天王图》 与 《 鬼伯》 都 体现 了这 个 特 点 可 惜 的是 这两 幅作 品 中 的 人物太少 . “ 满 壁 风动 ” 的视 觉 印 象 不 足 以得 到 体 现 . 不 过 可 以 通 过 宋 代 武 宗 元 的《 朝元仙仗 图》 借 来 阐述

“画圣”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笔法鉴赏

“画圣”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笔法鉴赏

“画圣”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笔法鉴赏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一、吴道子“莼菜条”线描由来及其艺术表现特点。

吴道子画画用线如“莼菜条”, 最早记录于北宋书画家米芾的《画史》。

书中所记吴道子绘画“行笔磊落, 挥霍如蒪(“蒪”与“莼”通用) 菜条, 圆润折算, 方圆凹凸, 装色如新”。

文词中可见吴道子所用似“莼菜条”线描作品, 行笔提按节奏鲜明、迅捷、粗细有致, 翻卷过渡自然, 停顿曲折有度, 线形饱满。

后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莼菜条, 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

”赵希鹄将吴道子的“莼菜条”与顾恺之及李公麟的“游丝描”作类比, “莼菜条”圆厚明润, 而“游丝描”则谨细均匀, 两者形质特点大相径庭。

而元汤垕又继承了前人的论说, 在他的《画鉴》中记载:“吴道子笔法超妙, 早年行笔差细, 中年行笔磊落挥霍, 如莼菜条。

”汤垕则把吴道子早年的细笔拘谨之用笔,与中年开始大胆挥洒似“莼菜条”用线相比较, 来说明吴道子在艺术探索学习中的不断进取创新。

以上三位对吴道子似“莼菜条”用线的评说虽有侧重, 但对其所用似“莼菜条”线描品质赞赏是一致的, 故“莼菜条”似的线描, 在画史上成为吴道子人物画标志性用线之一。

吴道子绝冠古今的画作, 有似“莼菜条”的线条, 后世一再赞叹, 比他稍晚的张彦远对他的绘画评说:“六法俱全, 笔迹磊落, 遂恣意于壁墙。

”说他早年吸收张旭、贺知章书法养分, 又转张怀瓘之言, “是张僧繇后身也”。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张僧繇绘画曾以“点曳斫拂, 一点一画, 别是一巧”擅名, 他的绘画用线书意表达运用自如, 对吴道子用线的艺术风格形成应是产生过积极影响。

对照张彦远对吴道子的用线论说, 其作形神兼备, 更以气韵神采取胜, 而这种“是张僧繇后身”的风神俊爽笔线, 包括了“莼菜条”似的用线, 这说明, 从中年开始吴道子充分发挥这种极具书意表现的似“莼菜条”之线, 这是他早年细密一路风格中所没有的, 随着中年放达纵逸的草书笔法和节奏的融入, 书意用笔的成分不断加重, 使得这种似“莼菜条”的线迹, 散发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这也正是他绘画风格变化的原因, 据此推测, 吴道子“莼菜条”用线行迹的出现, 是他绘画风格的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 第6期Journal of ChiFeng College(S oc.Sci)No16 Vol126论吴道子线描艺术付光辉 王永波(内蒙古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43)摘 要 线作为造型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很重要的位置。

由于唐代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道释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

吴道子是唐代人物线描艺术的代表,其“吴带当风”的线条,把线描艺术提到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推动和开拓了线描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影响深远。

关键词 吴家样;吴带当风;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 J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67(2005)06-0042-02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画中,“线”一直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是中国传统绘画最简练、概括、基本的艺术语言。

中国历代画家特别注重用线,不借助任何辅助色彩,全凭线条表现神韵、传递感情。

蒋兆和先生说:“国画像浮雕”,就是说中国画向来以线来表现物体的关系、层次,不讲究三度空间,不像素描那样有立体感,属于“平面造型”。

利用线的组织、层次表现对象的形、神和质感,通过主观表现物象,最后追求高出物象的艺术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受透视规律的束缚,画面保持平面造型的统一性和装饰性。

线也是“六法”中所描绘“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

“骨法用笔”是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来的,同“气韵生动”一样同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使中国传统绘画从远古时期朦胧而神秘的粗笔绘画开始,受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的支配,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艺术个性。

东晋顾恺之如“春蚕吐丝”般的线描,使画家从萌芽状态开始转向了对线条形式美的探索。

就其发展而言,它的高峰期出现在唐朝。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经济的繁荣促使绘画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门类,先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由于佛教的不断普及和统治阶级政治教化的需要,宗教艺术占据当时画坛的重要地位。

在当时,大量世俗化的宗教壁画比比皆是,寺观壁画是体现此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面。

宗教人物绘画在此基础上得到辉煌的发展,并成为绘画主流,很快进入艺术成熟的阶段。

吴道子是此时宗教人物领域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也是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人。

大约出生于武则天垂拱初,至肃宗乾元初还在,其后就不见记载了。

幼年时丧失父母,生活贫寒。

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没有学成,后改学绘画。

“年未弱冠”即“穷丹青之妙”。

后因擅长绘画被唐玄宗召入宫廷,改名道玄,授予“内教博士”,正式成为宫廷画家。

以宗教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是盛唐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吴道子的成就和早年就学于民间画师有关系。

由于当时民间美术发达,从事画工、画师的人很多。

吴道子先在双流县令韦嗣立举办的闻名两京的“学行”里做画工,多次跟随韦嗣立入蜀。

后在衮州瑕丘当过县尉,由于与他所学毫不相干,不久便辞职不干了。

之后,不到20岁的吴道子到了繁华的东都洛阳,放弃书法,专攻绘画。

唐代的洛阳和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

汇集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文学家、音乐家、雕塑家和画家,上千个寺观里面色彩绚丽的壁画,就像公开的画廊,吴道子在这里饱览了前代及当代名家如张僧繇、郑法士、扬契丹、展子乾等画家的作品。

这段经历直接影响着吴道子以后创作风格的形成。

同时,吴道子也在寺院中从事壁画创作,慢慢展露艺术才华。

不久,吴道子在洛阳成名后,被爱好艺术的玄宗李隆基召入宫中,“非有诏不得画”。

入宫后的吴道子,多半在长安和洛阳,有时跟随玄宗到其它各地游览。

在此期间,吴道子曾经变三百壁,洛阳画五圣,随驾画《金桥图》,曾无粉本一日之内描绘“嘉陵江三百余里”景色,玄宗看后评论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

”成为画史上绘炙人口的美谈。

安史之乱后的吴道子在乾元后,就寂然无声了。

吴道子曾受过初唐大画家张孝师的影响。

张孝师的《地狱变相》笔法自创一格,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多有参考它的地方。

对吴道子影响最大的是张僧繇。

由于他的画变态多端,纵横如意,有人说他是张僧繇的后身。

张僧繇,吴中人(今江苏苏州人),是萧梁时期冠冕一代的大画家。

自创“疏体”的表现形式。

唐人在论述他时,往往与吴道子连在一起,并称“张吴”,说明两者之间画风联系的紧密性。

吴道子的弟子很多,据记载,有卢棱枷、杨庭光、张藏、翟琰等。

卢棱枷,长安人,是吴道子子弟中最有成就的,但只在晚年才勉强达到老师的水平。

杨庭光和吴道子为同一时代,善画佛像与佛经变相,也画山水杂画,很有吴的风貌,但行笔细,不如吴。

但他的画像,曾使吴道子叹服。

翟琰和张藏算吴道子子弟中的高手,吴道子每次在寺院作画,勾完人物轮廓,都让俩人上色,结果总让·24·吴道子很满意。

所以,他们合作的作品,外人难辨别踪迹。

吴道子的画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道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

在宗教绘画上有突出成就。

凭借充沛的精力、热情的创造力,创作作品数量惊人,付出了难以计数的辛勤劳动。

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就绘制壁画300余壁,不仅有宗教壁画,还有山水画。

他的宗教绘画数量大,种类变化也多。

仅佛教经变就多达10多种。

“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

这只是一部分,至两京之外的壁画,多不胜数。

吴道子的宗教作品,还有大量的卷轴画。

据《宣和画谱》记载,仅在宋徽宗的宫廷里就藏有93件作品。

吴道子这种旺盛的绘画热情,是历代画家中少有的。

由于在画史上名望大,“无有不知吴生善画”。

相传在兴善寺画内神时,观者喧呼,惊动坊邑。

使老百姓这样轰动,在画史上都极为罕见。

可以看出,吴道子的绘画在当时是极受人们喜欢、信赖和推崇的。

所以,摹仿的人也特别多。

明代诗人梁时观吴道子画时有句云:“真迹渺难得,摹迹遍江东。

”米芾在《画史》中提到吴道子作品三百本,全是“伪作”。

甚至有的与吴道子毫不相干的作品,也会署上“唐·吴道子”或“吴道子恭绘”字样。

吴道子在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在对宣扬佛教思想的宗教人物上确立了白描的新形式。

白描当时也称“白画”,人物造型手段以线为主,但注重强化了线的表现功能。

为突出线在画面上的艺术效果,吴道子很少或根本不着色,以追求一种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

每次落笔之前,“必凝视良久”,再起稿,做到胸有成竹。

吴道子曾学书于张旭、贺之章,在书法上有功力,《画鉴》中这样描述:“贺监(之章)之意,为众工所不能及”。

吴道子在线条的风格上,早年“行笔差细”,“常摹恺之画,位置笔意,大能仿佛”,以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线条做标准。

到了中年,吴道子已不固守顾恺之,借助牢固的书法笔力,线条挥洒“磊落”大气,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线描法:即两头细,中间粗,富于立体感的兰叶描。

这种圆润、兼有宽扁的线条有个形象的称谓“莼菜条”,其表现力和丰富性,较一般工笔画运笔流畅、粗细相等的线条,更加强了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显得遒劲有力,轻重顿挫,在画面上呈现出迫人的动感。

能让所表现的人物在运动中表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特别是画仙女“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种迎风起舞的动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这种特点世人称“吴家祥”。

通过对“莼菜条”线描的应用,把线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到风格,成为后世的“白描画”的最早典范。

另外,吴道子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相结合,突破了当时工细密描、重彩积染色彩绚烂的画风,创造了水墨淡彩的设色形式,自成面貌。

初唐的尉迟乙僧“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

”这种凹凸晕染表现形式,主要依靠物象的结构用丰富色彩晕染而成,加之铁线勾勒,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

吴道子吸取这种染色法,加强线的表现功能,因形施色,创造了一种“敷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的淡着色法。

就是在白描的基础上,以墨色为主,加以淡色渲染,使人物结构有骨有肉,“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显示一定的结构凹凸。

在设色上,吴道子主张应“敷粉简淡,浅深晕成”,不单纯追求色彩的绚丽。

在设色浓丽的盛唐时代,简淡的傅彩,更显清丽,格外出众。

吴道子在吸收西域画风的基础上,在强调用线勾勒的同时,采用淡色晕染辅助表现,使色彩既丰富又层次分明,从而保持、发扬了我国传统绘画以线为主的民族特色。

在当时的画坛上,除了密体之外,虽然已有了张僧繇创造的“疏体”表现形式,但因没有被继承,仍以顾恺之、陆探微为代表的“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密体画风所统治。

历史上的每一位大家,都善于学习优秀的传统,吴道子也不例外。

他学习张僧繇的长处,但不迷信张僧繇,善于巧变。

“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吸取其“钩戟利剑森森然”的简约概括笔法,落笔更加雄劲、气势、雄大,赋予了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发展巩固了“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疏笔的绘画地位。

“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有的作品“脱落”到只有“墨踪为之”,使后人再无法加色,这也中吴道子与众不同之处。

吴道子不仅善画道释人物,在山水画上的贡献也很大。

山水画在唐代以前,或是水不容泛,或是人大于山。

由于多次入蜀,吴道子尽享川蜀美丽的风光,启发吴道子在山水画上作了大胆的尝试,他一改顾恺之、展子乾等工密细巧的作风,放纵行笔,如雷电行走之迹,取得一些成就。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他这个时期“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可见,这期间的经历,关系到他一生的绘画风格。

吴道子在大同殿与李思训同画千里嘉陵江山水,李思训“累月方毕”,吴道子“一日而就”,显然,青绿山水没有这样快的速度。

他“笔不周而意周”的疏笔以及流畅的线条,与李思训工整巧密的山水画相比,更显异常突出,是水墨大写意画法的初露端倪。

这种“山水之体”是一种笔简意远的“疏体”,有“逸写”的感觉。

故有“山水之变始于吴,而成于李”之说。

后来的水墨山水画家王维“敛吴生之锋,洗李氏之习”,成为山水画南宗之祖。

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的作品,也被看作是“踪似吴生”。

所以,吴道子确立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是写意山水画的先驱,其影响不在人物画之下。

在唐代,由于绘画的发展,对于人物画的要求很严格。

比如“画马要能走,画人要开口”。

这要求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人物有细致的观察和自身极高的修养。

在吴道子的作品中,对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都是一般画家无法达到的。

民间传说吴道子画龙生烟雾,画水夜闻其声,都是生动性的体现。

另外,吴道子所画人物,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东观余论》中描写所画地狱变相,“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