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理论
工资决定理论
(四)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决定理论的定义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工资高过一定的限度,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力的供给反而减少了。
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中,工资决定理论有边际生产力论、供求均衡价格论、集体谈判工资论、效率工资论和分享工资论。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资决定的理论1.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在工资决定方面一直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它必须等于维持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最早对劳动力价值进行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他指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此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在这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他们认为,对于需要靠劳动力过活的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其家室而传宗接代了”。
此后,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价格是由生产这种劳动力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同时,作为劳动力商品价格的工资,它的形成与决定同样受到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制约,供求与竞争因素的作用使工人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上下波动。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决定理论。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中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阐释了决定工资的另一个因素,即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最初上升,而超过某一点后,开始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使用可变要素的原则是边际成本与相应的边际收益相等,这个原则也是企业确定劳动力价格的原则。
工资理论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①生存工资论:“生存工资理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理论。
生存工资论是早期比较流行的工资理论,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
后来,在19世纪中叶,生存工资理论逐渐被工资基金理论所替代。
这个由古典经济学派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于它的最低生活费用。
也就是说,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
②工资基金论:关于工资取决于人口与资本比例的一种理论,19世纪中期由英国的边沁、马尔萨斯和詹姆士·穆勒提出,后由麦克库洛赫、约翰·穆勒加以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雇主为支付工资而留出的固定数量的资本和工人人数。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额是一个固定的量,其中用来支付工资的部分即工资基金,是固定的。
工人的工资总额受工资基金的限制。
由于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定数量的工人的工资基金是预先确定而不可变动的,所以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长远看,工人的总人数越多,每一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额就越少;只有减少人口才是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有效方法,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可见,工资基金论实际上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基础,是最低工资论的翻版,强调工资只能短期高于最低水平。
19世纪后半叶人们普遍放弃了工资基金论,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工资不仅可以从某一基金中支付,而且还可以从现时生产中支付。
20世纪初期,边际生产率工资论逐渐取代了工资基金论。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2024/7/15
22
(三)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
他认为,工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 者是文明社会的三大阶级,与其相适应的有
三大收入,劳动收入——工资;资本收入— —利润;土地收入——地租,在资本主义社 会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扣除劳动者的工资 后才提供利润和地租。
2024/7/15
23
亚当·斯密对工资的两种解释
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劳动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24/7/15
12
(三)调节制能
调节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稀缺程度,地区、产业、企业、职业 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力轻重和难易以及社会地位 存在差别,通过工资调节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最 大化发挥效用
调节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科学技术发展,产品技术结构发生变化,对 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不断变化。通 过工资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力需求达到相对平衡
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 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
企业
2024/7/15
4
基本特征
➢ 计时工资 由劳动的直接持续
时间来测量
适用性强,适用范 围广
➢ 计件工资
由在一定时间内所 凝结成的产品的数 量来计量
适用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2024/7/15
5
收入、风险承担者及成本比较
பைடு நூலகம்
➢ 计时工资 基本工资收入比较
周工资制
周货币工资日工资率 标准周日数
2024/7/15
3
适用范围
➢ 计时工资
➢ 计件工资
产品数量、质量难 产品数量、质量可以
以度量的企业
准确计算检验的企业
产品的数量、质量 主要取决于机械性 能的生产行业和企
工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工资理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工资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的产物。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的确定往往受到供求关系、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工资理论的角度,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对工资的决定因素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一、经典工资理论经典工资理论主要由边际生产力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组成。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应当等于劳动者对生产过程中边际贡献的报酬。
也就是说,工资应当等于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
而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工资应当等于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劳动在决定工资上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工资理论逐渐被现代工资理论所取代。
现代工资理论更加注重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在工资确定中的作用。
二、现代工资理论现代工资理论包括集体谈判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效用最大化理论等。
集体谈判理论认为,工资是由劳资双方在集体谈判中达成的一种妥协结果。
根据这种理论,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资双方的相对谈判能力和利益权衡。
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和教育背景等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
在这种理论中,工资被视为一种回报投资的结果。
效用最大化理论则强调了劳动者在工资选择中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在合适的工资水平上达到平衡状态。
供给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受到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
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当供求两个方面相对平衡时,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然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因为存在着各种因素的干扰。
例如,制度性因素就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例如,政府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工资歧视和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此外,市场失灵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例如,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某些劳动者无法获取到有关工资的准确信息,从而导致工资水平的扭曲。
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
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管理领域,它是指对企业员工薪酬总额和薪酬分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
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工资理论工资理论是薪酬管理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主要包括劳动力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成本理论等。
其中,劳动力价值理论认为工资应该根据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价值来确定;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工资应该根据边际效用确定,即工人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最后一单位工作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工资的提高之间应该保持平衡;生产要素成本理论认为工资应该根据生产要素的成本来确定,即工资收入应该反映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
二、工资标准理论工资标准理论是针对薪酬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的理论,它主要包括成本法、需求法、效益法、现金价值法和市场规律法等。
其中,成本法认为工资应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来确定;需求法认为工资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效益法认为工资应该根据员工的绩效表现来确定;现金价值法认为工资应该根据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来确定;市场规律法认为工资应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力来确定。
三、绩效考核理论绩效考核理论是相对于工资理论和工资标准理论而言的,它主要针对员工绩效考核和绩效与薪酬的关系提出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员工的薪酬应该与其绩效成比例关系,即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直接关联的。
因此,绩效考核理论强调薪酬应该建立在有效的绩效考核之上,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绩效与薪酬之间的正向关联。
四、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对员工劳动积极性影响的理论,它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激励理论认为只有合理的激励方式和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投入度。
因此,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应该运用激励理论,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知识点: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人力资源知识点:均衡价格工资理论1、角度: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只是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揭示了工资水平的决定,而没有考虑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对工资的影响作用。
2、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工资水平的决定,他是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创始人,3、理论:他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价格。
(1)从劳动力的需求看,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根据克拉克的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所以,雇主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也递减。
(2)从劳动力的供给看,工资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者及家属的生活费用以及接受培训和教育的费用,二是劳动的负效用。
所谓劳动的负效用是指由劳动引起的不舒适和不愉快程度,劳动的负效用需要用金钱或闲暇来补偿。
所以,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吸引力也增加,劳动力的供给递增。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从水平上和趋势上对决定长期实际工资的基本要素给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所以,这两个理论至今仍是工资理论的主流,都是构成现代西方工资理论的主要基础理论。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的联系与区别???(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克拉克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的投人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论提出以后,一些经济学者指出,这一理论只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研究了工资的形成,没有反映劳动力供给方面对工资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这个理论并不全面。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所谓均衡价格,就是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达到一致,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一般地说,需求价格是指买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它取决于这种商品对买者的边际效用。
第二章 薪酬管理理论总结
工资不能灵敏地对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工资不像所有其他商品那样,需求量大,工资就高, 反之工资就低。当需求曲线由D1向D2移动时,工资不 能下降到新的均衡工资水平,这就是工资刚性。工资 刚性所体现的是工资易升不易降,易增不易减的特点。
工资刚性原因
通常认为,工会、合同与政府最低工资 法规,限制了工资的波动。 同时,不能降低工资还由于降低工资而 不是解雇低效率的员工会使优秀员工失 去积极性甚至跳槽。
第二章 薪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工资决定理论 工资差别理论 薪酬的管理学研究理论 劳动报酬分配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工资决定理论
一、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二、工资基金理论 三、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四、均衡价格理论 五、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一、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也称“糊口工资理论”、“最低工资理论”、“工资铁 律” 主要观点: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 工资取决于工人的最低生活费用。 不足 不能解释在同一国家和地区的工人之间存在工资差别。 意义 许多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协调劳资
同工同酬
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岗位、 付出相同劳动、取得相同工作业绩的劳动者, 支付大体相同的劳动报酬。
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相同;
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劳动 工作量;
同样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
一般而言,同工同酬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男女同工同酬。 不同种族、民族、身份的人同工同酬。
二、劳动报酬分配实践
引例:分苹果 什么是分配制度? 什么是初次分配,什么是再次分配?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 制度的总称。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 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是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GDP 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提供 与报酬支付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市场机制 起主导作用)。 再次分配就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与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 手段进行
工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 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同 时,《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12月6日劳动 部发布)第五条也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 付,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 针对一些用人单位在发放工资时以实物充抵的现 象,江西省政府近日出台规定指出,工资只能以 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非货币 形式替代,违者最高可处以2万元的罚款。 货币工资也称为名义工资。(薪酬管理)
2.适用范围
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的工作; ⑵不便以件数计算的工作; ⑶产品合作性强,不宜分解为个人的; ⑷任务完成周期长,劳动成果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周期才 能显示出来的工作。
3. 弊端
⑴约束激励机制差; ⑵需要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成本
4.解决对策
⑴效率工资可以避免工人偷懒或怠工,从而节约管理成本; 效率工资(efficiency-wage),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 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 激励与薪酬制度。它的主要作用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⑵内部劳动力市场。 可以通过年功序列制、晋升刺激和退休金刺激等手段克服 雇员缺乏激励的弊端。
实得工资是指货币工资扣除法规规定的个人统一缴费项目 (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等)和缴纳所得税后,可供个 人支配实际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以及储蓄的工资。 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的对称,是指在消除居 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消费价格指数。 如果货币工资提高,而食品、衣着、住房和其他消费品价 格稳定,实际工资就提高;如果货币工资提高,而食品、 衣着、住房和其他消费品价格提高得更多,实际工资就会 下降。
第七章 工资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6章 工资理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工龄和年龄的作用都在淡化。
工龄对工资的正向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
出来,一是管理和技术职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都
与工作经验有关。
15
!曲线A:按照现实劳动贡献, 员工
工资会随年龄增大而下降,一般
W
B
不为员工所接受。
C !曲线B :工资制度与工作表现脱
1990 0.88 0.81 0.51 0.73 0.70 0.72 0.89
1994
0.81
0.72 0.76 0.90
14
! 8、年龄和工龄
工龄在工资中起作用的原因:
第一、补偿员工过去的贡献
第二、平滑年龄收入曲线(见下页)
第三、减少劳动力流动
工龄工资政策使得频繁的跳槽给员工成较高的机会成 本和一定的经济损失。
曲线为D2时,不存 在补偿性差额,这 说明有些员工不讨 厌工作A,他们愿意 在相对工资水平为1 的时候工作。
25
!非货币特征变化的效应
• 分析:如果一种工作的有关
特征发生了变化,例如变得 不很危险了,补偿性工资差 别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这 种分析的基本机制是供给曲 线的移动。例如曲线S2表示 不愉快的工作特征有所减少, 相应的均衡工资也降到 (WA/WB)2。
23
!偏好不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
• 分析:假设所有的员工都
讨厌A工作的某一方面, 但讨厌的强度彼此不同。 员工对A工作的供给曲线 将向上倾斜,如图所示。 曲线开始处相对工资大于 1,其幅度刚好达到满足 那些对A工作讨厌程度最 低的员工。
24
!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
• 分析:劳动力需求
英国
0.60
美国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工资的定义: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1,明确了工资的支付者和收入者。
2,明确了工资支付的形式。
3,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
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
也可以理解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工资率&实得工资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指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量计算而得到的工资。
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水平的指标。
绝对工资水平&相对工资水平绝对工资水平是指莫一区域内职工群体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间接的决定了工资总额水平。
相对工资水平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不同类别的劳动者之间平均工资的对照关系。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组成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4,津贴和补贴(特殊劳动津贴,额外劳动津贴、保健津贴、技术津贴、年功津贴、其他津贴、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薪酬形式 1,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 3,激励工资 4,福利和服务边际生产率工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
克拉克认为,劳动和资本都有生产率,而且这种生产率是递减的。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提出的。
马歇尔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决定的。
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1,普通教育2,职业技术培训 3,卫生保健 4,劳动力流动PV≥PVC:得到预期总收益的现值和成本现值之后,就可以判断投资是否值得了。
惟独当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或者等于成本现值时,投资才是可行的。
PV=PVC:指的是普通投资的收益与投资成本正好相等时的报酬率。
效率工资理论:是指工人的生产率取决于工资率。
(效率工资可以认为是高于市场工资的工资)生产率为什么取决于工资? 1,刺激效应()2,逆向选择效应() 3,劳动力流动效应() 4,社会伦理效应()劳资谈判理论的核心:在一个短时期内,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集体交涉的讲定条件。
薪酬理论_精品文档
2 科学管理阶段:围绕工作标准和成本节约展开的 薪酬政策
“高工资、低成本”的观点 劳动报酬与劳动表现相联系。 3、行为科学阶段:适应员工心理需求的薪酬制度 薪酬要满足个体心理需求 思考: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二、薪酬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计件工资制度
主要内容: 通过工时研究,制定具有科学依据的劳动定额
合。
三、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郝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爱尔德弗的ERG理论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讨论:激励理论分为哪几类?说说这些激励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薪酬管理的启示
➢ 基本工资必须足够高,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 在制定风险薪酬计划时,如果不能满足员工的低层次生
绝对报酬、相对报酬 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四、分享经济分配理论
工人的工资与某些经济效益指标挂钩、随经济效益 水平而同比例增减。主张以“分享基金”作为工人 工资的来源,它与利润挂钩,工人与雇主在劳动力 市场上达成协议规定双方在利润中的分享比例
这一理论对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扩大就业和提高 产量、激励工人与劳资相融都有积极的效应。它是 现代利润分享理论、雇员长期激励理论及员工持股 计划的基础。
四、均衡价格理论
工资水平决定于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均 衡价格。
理论前提:自由的市场经济,市场当事人各方都是追逐 利益最大化。
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 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取决于实际成本和心理成本 实际成本?心理成本?(劳动的负效用
均衡价格理论从需求、供给两个方面对薪酬进行分析, 较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大大向前一步,它奠定了现代 薪酬理论的基础。
经典工资理论
经典工资理论工资理论是研究工资的所有理论的总称。
工资的五大理论:(一)早期的工资学说:①生存工资论:“生存工资理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理论。
生存工资论是早期比较流行的工资理论,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
后来,在19世纪中叶,生存工资理论逐渐被工资基金理论所替代。
这个由古典经济学派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于它的最低生活费用。
也就是说,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
②工资基金论:关于工资取决于人口与资本比例的一种理论,19世纪中期由英国的边沁、马尔萨斯和詹姆士·穆勒提出,后由麦克库洛赫、约翰·穆勒加以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雇主为支付工资而留出的固定数量的资本和工人人数。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额是一个固定的量,其中用来支付工资的部分即工资基金,是固定的。
工人的工资总额受工资基金的限制。
由于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定数量的工人的工资基金是预先确定而不可变动的,所以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长远看,工人的总人数越多,每一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额就越少;只有减少人口才是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有效方法,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可见,工资基金论实际上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基础,是最低工资论的翻版,强调工资只能短期高于最低水平。
19世纪后半叶人们普遍放弃了工资基金论,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工资不仅可以从某一基金中支付,而且还可以从现时生产中支付。
20世纪初期,边际生产率工资论逐渐取代了工资基金论。
工资理论
1.1主要工资理论概述1.1.1 早期的工资理论在早期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谈到有关工资的一些问题,例如工资的概念、工资增长的决定因素和造成工资差别的原因等等。
他们的论述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对工资进行分析的学者。
他认为,工资是在财产所有者与劳动相分离的情况下,作为非财产所有者的劳动者的报酬。
因此,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即雇主与劳动者的力量对比。
但他发现,一般而言,雇主的力量大于劳动者的力量。
因为:(1)雇主人少,团结较为容易,而且当时的法律保护雇主们的利益。
(2)雇主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在对抗中持久。
因此在工资契约中,雇主经常处于有利的地位。
对于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斯密认为主要由于每年提供的就业机会都比前一年多,劳动者不够,从而导致雇主们竞相出高价雇用劳动者。
斯密进一步分析了决定劳动需求的因素。
按照他的看法,对劳动者的需求,必定随着预定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地增加,资金增加的原因是生产扩大和国民财富的增加。
在亚当·斯密之后,李嘉图和穆勒等人对工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李嘉图认为工资具有直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自然价格是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市场价格是由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确定的实际支付的价格。
他进而分析了影响这两种价格的因素。
穆勒提出了一种工资基金论,他认为工资是雇主拥有的、确定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基金,他的数量取决于劳动供求关系。
劳动的供给由雇用劳动者的人数决定,需求取决于直接用于购买劳动的那部分“流动资本”。
在穆勒看来,工资由供求关系决定,实际上等于说由劳动人口数与资本数量决定。
1.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力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第二章 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
第二章工资理论与收入分配政策第一节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第二节均衡价格工资理论第三节人力资本工资理论第四节效率工资理论第五节分享经济工资理论第六节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第七节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人力资本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了解决定和影响个人工资差别的因素;系统掌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
【重点概念】边际生产率均衡价格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型效率工资分享经济工资利润分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橄榄型分配格局【引例及分析】H公司是一家广告公司,主营业务是体育用品连锁店店铺设计与装修。
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已经从成立之初几个人组建的“小作坊”式广告公司发展成为旗下具有多家生产加工企业,融生产、设计、策划和建造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公司近几年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向社会广纳贤才。
2007年3月,该公司集团总部欲组建××部,人力资源部在某招聘网站上发布用人信息,面向社会招聘该部部门经理。
随后,有应聘者来面试。
在应聘者与公司0></a>人力资源总监洽谈薪酬待遇的问题环节,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并没有直接提出该岗位的薪资水平,而是问了应聘者的薪资要求,应聘者R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薪金——××××元/月。
事后,经过各个环节的面试,最终该公司录用了R先生为部门经理,工资待遇为R先生应聘时提出的期望薪资水平。
上面这个案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一般情况下,企业和就业者对某一岗位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那么,究竟工资水平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企业短期内和长期内工资差别变动现象遵循哪些一般规律?又是哪些因素决定和影响了个人工资差别?请你带着上述问题开始本章的学习。
第一节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次??克拉克(1847—1938)提出的。
薪酬制度相关理论
薪酬制度相关理论薪酬制度是企业用来激励员工并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合理设计的薪酬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薪酬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绩效工资理论、公平理论和激励理论。
1. 绩效工资理论绩效工资理论认为,员工的薪酬应该与其绩效直接相关。
根据这一理论,绩效工资可以通过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将员工薪酬与其个人绩效、团队绩效或企业绩效挂钩。
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员工会更加积极地努力工作,以实现绩效目标并获取更高的薪酬回报。
2.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对于他们所获得的薪酬是否公平有很强的感知。
如果员工觉得自己的薪酬与辛勤付出和个人贡献不相符,他们就会感到不满,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因此,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应该注重公平性,即确保薪酬分配的公正和透明。
公平的薪酬制度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3.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旨在解释员工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因素。
根据激励理论,员工的动机和行为受到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影响。
内在激励指的是员工从工作本身中获得满足和乐趣,而外在激励则包括薪酬、奖励和认可等外部因素。
在薪酬制度设计中,企业应该考虑如何结合内在和外在激励,使员工同时获得心理满足和物质回报。
例如,除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企业还可以提供发展机会、培训计划、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等,以满足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相关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在实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员工需求,结合不同的理论原则来设计薪酬制度。
以下是一些设计薪酬制度的实施建议:1. 明确薪酬目标:企业应该明确薪酬制度的目标,例如提高绩效、吸引人才、优化资源配置等。
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指导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实施。
2. 定期评估和调整:薪酬制度应该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工资(W)理论概述
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
初期,工资增加,劳 动会增加。
到一定程度后,劳动 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工资高过一定限度,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 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负 效用,劳动的供给量 反而减少。
劳动的需求与供给 共同决定了工资水平
由劳动力市场 的供给曲线与 需求曲线的交 点所决定。
W DS
E W0
O
L
L0
工资(W)理论概述
1、种类 从计算方式分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从支付手段分
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 从购买力分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 动的边际生产力(边际产 量 )。
WD
2、劳动的需求曲线
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
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
倾斜,表明劳动的需求量
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O
L
3、劳动供给的特殊性:
3、工会影响(提高)工资的三种方式
工会的存在是:工会控制了工人,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不但会使工资增加, 且可增加就业。
W D0 D1 S
增加劳动需求的方法
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反对用机器替代工人, 反对失业
W1 W0
一人做的分给两个人
O
做
E1 E0
L0 L1
机器设备 代替劳动 会导致: 劳动的需 求曲线向 左移动
•随着工资的提高,工人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 •一方面:替代效应。希望工作更多的时间,因为每小时工 作的工资比以前更多,这样每一小时的闲暇就变得比以前 更贵,你于是受到一种激励想用额外工作替代闲暇。 •另一方面:收入效应。工资更高时,你的收入更多。有了 更多收入,你就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此外你还想有 更多的闲暇。你可以在春天出去旅游一周,在夏天再加一 星期假期,而在以前你却不能做这些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①生存工资论:“生存工资理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的理论。
生存工资论是早期比较流行的工资理论,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
后来,在19世纪中叶,生存工资理论逐渐被工资基金理论所替代。
这个由古典经济学派大师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描述的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于它的最低生活费用。
也就是说,工资只能保持在维持其生存、使其勉强糊口的水平上。
②工资基金论:关于工资取决于人口与资本比例的一种理论,19世纪中期由英国的边沁、马尔萨斯和詹姆士·穆勒提出,后由麦克库洛赫、约翰·穆勒加以发展。
这种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雇主为支付工资而留出的固定数量的资本和工人人数。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额是一个固定的量,其中用来支付工资的部分即工资基金,是固定的。
工人的工资总额受工资基金的限制。
由于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定数量的工人的工资基金是预先确定而不可变动的,所以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长远看,工人的总人数越多,每一个工人所得到的工资额就越少;只有减少人口才是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有效方法,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可见,工资基金论实际上是以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为基础,是最低工资论的翻版,强调工资只能短期高于最低水平。
19世纪后半叶人们普遍放弃了工资基金论,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工资不仅可以从某一基金中支付,而且还可以从现时生产中支付。
20世纪初期,边际生产率工资论逐渐取代了工资基金论。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包括土地)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张抽象演绎法,认为经济生活是人们无限的需要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决定的,而假定每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花费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
从而,个人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就要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和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
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
边际主义学派把社会看作仅仅是个人的机械总和,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缩影。
这样,从个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出发,边际主义学派就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之先驱,它懈释了工资的长期水平,也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英国剑桥学派的著名领袖、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以供求均衡价格论为基础,建立起供求均衡工资论,从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说明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
马歇尔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二者均衡时的价格。
他引入边际劳动生产力理论和劳动的生产成本理论,用前者来说明劳动的需求价格,用后者来说明劳动的供给价格。
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是当时各种新旧分配理论的大综合,既吸收了古典学派的有关分配理论的思想,也吸取了边际学派的边际革命的精髓。
他将注意力从分配份额的大小转向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并把要素投入报酬与要素生产贡献联系起来,这在经济学上是一大贡献,以至于他的分配理论很长时间都居于主导的地位。
从一定意义上讲,马歇尔的分配理论莫定了经济学中工资理论的基础,其后的许多研究是在他所莫定的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基础上展开的。
(四)工资谈判论: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会组织的成长和壮大,工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参与了工资的决定。
这一事实也反映到经济学的研究上,一批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弗雷德•韦伯、阿瑟•塞西尔•庇古和约翰•希克斯
集体谈判工资学说认为,由于工会的作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模型让位于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模型。
工资不再由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来确定,而是由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和资本家通过集体协议的方式来确定,即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取决于市场上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工会及集体谈判能够影响工资的观点,后来的新古典主义者在和制度学派的论战中通过对工会垄断力量与作用的比较研究后认为,工资谈判本身只是一种形式、手段和方法,它不能确定工资水平,工资水平的长期趋势由生产率决定。
(五)分享工资论:麻省理工学院的马丁•魏茨曼提出了的分享工资理论。
分享工资,是指对生产单位——企业的利润分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分红工资。
它是工人的工资与某些经济效益指标挂钩、随经济效益水平而同比例增减的劳动报酬制度。
在西方经济学里,“分享工资理论”已经跨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生存工资理论”、19世纪中叶的“工资基金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和20世纪中期的“劳资谈判工资理论”,成为主流的工资理论。
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分享企业发展的好处,已经成为民众的基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