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中国现代文学史 知识点笔记整理 老舍
老舍老舍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了富有独创性的市民世界的图卷,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探讨、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都是发人深省的。
1.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老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并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及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从而批判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方面。
诸如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二马》),知足认命、墨守成规、敷衍平庸的张大哥(《离婚》),回避政治、保守苟安、谨遵祖传礼教、逆来顺受的祁家老太爷(《四世同堂》)。
2.新派市民形象:通过给他们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谨慎以至批判、排拒的态度。
3.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子》写了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三、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一)“京味”作为老舍的风格特征,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其注入的文化趣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其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重点掌握《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塑造。
能够就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节概述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与茅盾、巴金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对多种文艺体裁都有实践,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话剧等。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1924年赴英教学,到1929年夏返国之前,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老张的哲学》: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宗法社会中老张这个恶棍命运的描写,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艺术特色:长于表现北平市民生活,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笔调幽默,视野开阔,在新文学史上较早地描写了北方都市的市民生活。
《赵子曰》:作品通过对赵子曰们空虚无聊的生活的透视,剖析了这群新人物骨子里的旧与俗。
他们卑微的心理与空虚的灵魂,正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写照。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的思想:它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复杂的画面。
在老马这个老中国、老民族的老分子身上,老舍痛快淋漓地剥露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迂腐、落后、可笑之处。
作者以此寄托了深深的忧虑,并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兴盛,必须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在小马和李子荣身上,则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面向世界潮流,走向开放的新姿态。
两代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无可调和的冲突,显示了他们不同的心态,亦即昭示了民族新生的希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笔记
老舍一、概述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
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
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
《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
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①反对感伤,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
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②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强调诗人带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③形式上主张“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④进行多种形式的实验:尝试现代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十四行等多种体式,完成了为新诗“赋形”的历史使命。
新月诗派以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和“三美”主张,在诗歌界掀起了一场新格律诗运动。
新月诗人——徐志摩2、诗歌创作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艺术上格调清新健康。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二是抒唱爱与美的追求。
如《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1932;后期诗歌情况较复杂,大致三种诗:A、不乏积极进取的篇章(如《拜献》);B、描写男女之间感情、戏逗、调笑,格调不高(如《别拧我,疼》);C、大多诗作笼罩着伤感、失望、悲哀、颓唐的情绪,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3、艺术特色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执着于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如《雪花的快乐》中“飞扬”的连用。
《再别康桥》中三次“轻轻的”回环反复。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
如《沙扬娜拉》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如《秋月》《再别康桥》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现文史笔记(老舍)
358951120.doc1—1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1、《二马》的艺术特点?——221(1)人物: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细腻、准确,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2)结构:倒叙的结构,受到英国小说家康拉德影响。
(3)语言:语言幽默,作品的背景移至英国,与老马保守心态形成不协调的喜剧效果。
2、骆驼祥子悲剧的原因?——228(1)悲剧的客观原因:一是把人变成规的旧社会的逼迫,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2)悲剧的主观原因:祥子个人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他的农民意识、狭隘的眼光和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
3、《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229(1)主题: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2)人物: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尤以祥子和虎妞最为突出。
祥子的悲剧通过“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
(3)语言:“京味儿”是一大特色。
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4、祺瑞宣的形象意义?——237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长房长孙。
(1)祁瑞宣身上既有老一代市民身上传流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来自新旧两方面的力量使他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2)祁瑞宣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即想尽忠有想尽孝,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
(3)祁瑞宣的思想中爱国主义思想占主导面,最终从矛盾中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4)祁瑞宣从矛盾、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
祁瑞宣是一个不同于也是长房长孙的觉新的行象,成为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有独特新意的创造。
5、《四世同堂》的艺术特点?★——238(1)结构:《四世同堂》时间上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空间上遍及北平各地,可以说是一幅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这种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在广度、深度、力量和气势上都富有史诗的气魄。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笔记整理老
中国现代⽂学史知识点笔记整理⽼⽼舍⽼舍对⽂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化尤其是俗⽂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有眷恋,⽽这⼀切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常⽣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舍作品中的“京味⼉”、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凝练、纯净的语⾔,形成了独特的⽂体风格,标志着我国现代⼩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舍⽤“⽂化”来分割⼈的世界,关注特定“⽂化”背景下“⼈”的命运,以及在“⽂化”制约中的世态⼈情、作为“城”的⽣活⽅式与精神因素的“⽂化”的蜕变。
在⽂化批判视野中展开了富有独创性的市民世界的图卷,其对中国传统⽂化的反思、对国民性的探讨、为现代⽂明探索病源,都是发⼈深省的。
1.⽼派市民形象:他们虽是城⾥⼈,但仍是“乡⼟”中国的⼦民,⾝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态度与⽣活⽅式很旧派、保守闭塞。
⽼舍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这些⼈物的精神病态,并将市民⽣活⽅式中所体现的⼈⽣观及其⽂化根底加以展⽰,从⽽批判北京⽂化乃⾄传统⽂化中的消极落后⽅⾯。
诸如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物⽼马(《⼆马》),知⾜认命、墨守成规、敷衍平庸的张⼤哥(《离婚》),回避政治、保守苟安、谨遵祖传礼教、逆来顺受的祁家⽼太爷(《四世同堂》)。
2.新派市民形象:通过给他们画粗俗的漫画,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表,表现了对外来的西⽅资本主义⽂明谨慎以⾄批判、排拒的态度。
3.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带着⽐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他的理想市民性格。
⼆、《骆驼祥⼦》:对城市⽂明病与⼈性关系的探讨塑造了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舍与下层⼈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写了⼀个来⾃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明相对⽴所产⽣的道德堕落与⼼灵腐蚀的故事。
⼩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的⼼灵,揭⽰⽂明失范如何引发“⼈⼼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其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重点掌握《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塑造。
能够就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节概述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与茅盾、巴金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对多种文艺体裁都有实践,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话剧等。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1924年赴英教学,到1929年夏返国之前,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老张的哲学》: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宗法社会中老张这个恶棍命运的描写,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艺术特色:长于表现北平市民生活,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笔调幽默,视野开阔,在新文学史上较早地描写了北方都市的市民生活。
《赵子曰》:作品通过对赵子曰们空虚无聊的生活的透视,剖析了这群新人物骨子里的旧与俗。
他们卑微的心理与空虚的灵魂,正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写照。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的思想:它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复杂的画面。
在老马这个老中国、老民族的老分子身上,老舍痛快淋漓地剥露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迂腐、落后、可笑之处。
作者以此寄托了深深的忧虑,并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兴盛,必须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在小马和李子荣身上,则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面向世界潮流,走向开放的新姿态。
两代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无可调和的冲突,显示了他们不同的心态,亦即昭示了民族新生的希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第二部分·现代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继续点击下方空白区域▼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五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
他紧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个字来概括。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的主要考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舍的主要考点老舍的主要考点1、《骆驼祥子》如何体现老舍对底层市民命运的思考。
关键点:①揭示导致祥子堕落的社会原因和个性原因,刻画其逐渐变化的心理历程;②揭示虎妞与祥子婚姻悲剧的深层经济原因2、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关键点:①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的“改造国民性”主题;②对北京自然及社会景观的描绘;③“官”样文化特征的展示;④北京方言的运用及幽默感。
【《骆驼祥子》:庶民文学的典范】站在底层百姓的立场,替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们鸣不平,向罪恶的社会制度发出抗议,是老舍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小说《骆驼祥子》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一、祥子的形象塑造:《骆驼祥子》的最大成就,就是塑造了祥子这一真实典型的人力车夫形象。
祥子从一开始那个朴实、健壮、对人生充满理想的青年,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变迁后,变成吃喝嫖赌、出卖朋友、丧失信念的流氓无产者。
他的悲剧表明:在那样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底层百姓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是不可以摆脱生活的困境;而这样社会本身也是没有任何希望,最终将走向灭亡的。
小说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真实细腻地表现了祥子心灵畸变和异化的自然过程:无所不在的社会氛围和世俗观念,逼迫和诱使祥子一步步地滑到了黑暗丑陋的道德深渊之中。
正如有评论所说,祥子的悲剧是双重的,第一重悲剧是外在的,即与贫穷作战,他败得相当惨;第二重悲剧则是内在的,即与自己灵魂深处蔓延滋生的卑微丑陋品质作战,在这里,他败得更惨。
此外,作者还探索了祥子堕落的个性原因与思想意识原因。
小说开头的祥子是那样的纯结朴实,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近乎痴傻的年轻人,又怎能抵挡得住黑暗世俗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祥子的心灵缺少一种更高的可以抵御世俗黑暗的超越性的精神资源,而这又绝不是祥子个人的悲哀。
缺少形而上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普通百姓世代信奉的纯物质化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绝不可能给祥子以这样的心灵支持。
更为可悲的是,小生产者的思想也必然决定了祥子视野的狭窄和陈旧。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概括。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科学、民主、进步的精神为指导,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
这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和改革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改革。
传统文学注重形式美,讲究韵律和格律,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很多作家开始倡导自由创作的思想,不再受束缚于传统的文学形式。
三、代表作家的作品分析1.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批判现实、呼唤民主的精神为主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茅盾: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着重描写农民阶级的生活,作品深入浅出,充满人文关怀。
《子夜》、《春蚕》等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3. 钱钟书:以描写社会生活为主题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围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现实主义倾向:中国现代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反思,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示。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
2.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非常明显。
作家们通过描写个体的命运,反映社会的不公与扭曲。
3. 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他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实、反思传统的平台。
作家们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考点整理一、文学史常识1.老舍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上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3.瞿秋白赞赏《子夜》:《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三幕剧《香稻米》(1931)、四幕剧《青龙潭》(1932)。
7.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1932年9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嗣后又创办《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一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表现性灵的创作。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小品要“语出灵性”,“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张天翼的小说《华威先生》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老舍)【圣才出品】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老舍10.1复习笔记一、生平及创作道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在小说、戏剧和散文的诸多领域,都留下了重要作品。
他以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出生及早年经历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
出生不久父亲就在战斗中不幸身亡,老舍兄妹数人全靠母亲替别人缝洗衣服和做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在老舍早期的人生经历中,底层背景和满族出生是值得注意的两点。
1.社会底层的出身背景底层出生决定了老舍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把关切的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尤其是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城市贫民身上,他的作品始终激荡着浓烈的关切民族、国家之命运的爱国情怀。
2.母亲的言传身教在老舍的成长道路上,他的母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母亲性格的坚忍、顽强以及对生命尊严的看重,甚至热情好客、喜爱花草树木的脾性,深刻影响到他的性格和习惯。
3.满族出身的文化身份和背景(1)出身于贫民家庭的老舍,对于本民族的腐朽政权有着清醒的体察。
(2)由于满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兴衰荣辱给老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隐痛,老舍的作品并不张扬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但积淀着数百年的旗人文化传统。
(3)满汉杂糅、满汉一体的文化面貌,使得老舍能够把对本民族的文化反思与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考察以及对文化积习的严峻批判结合起来。
4.基督教文化的浸染1922年老舍加入了基督教。
平等、博爱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了他以后对于社会革命的认识,对于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始终保持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二)英伦时期1924年,老舍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习中文,开始真正走上创作道路。
英伦5年,是他思想观念与创作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间,老舍共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在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上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老张的哲学》这是老舍的起步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一章一、生平与创作概况老舍(1899、2、3 1966、8、23),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年出生于满族骑兵的家中(父亲属正红旗,母亲属正黄旗),从小家境贫困,父亲任清皇城护军,在老舍不满2岁时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靠母亲的劳动艰难维系。
老舍的童年在大杂院里度过,因而对城市底层的贫民生活极为熟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受洗礼加入基督教。
老舍十分喜爱流传于市井街巷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对他后来创作的平民化风格和京味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23年老舍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署名舍予。
老舍没有直接参加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对五四运动也采取旁观者的态度,在20-30年代,他始终与时代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创作上也常常表现出不苟时尚的自足心态。
在创作中他试图超越一般感世忧国的范畴,关注市井生活和人性善恶,尝试探索现代文明的某些病源。
1924年夏老舍赴英国,任伦敦东方学院汉语教师,1929年夏离英回国,途中在新加坡逗留半年,任中学教员。
在英期间他先后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
1930年春老舍回国,在山东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边教学边写作。
1931年与胡挈青结婚。
同年《小坡的生日》在《小说月报》连载。
1932年8月,《猫城记》连载于《现代》。
1933年出版《离婚》。
1934年任青岛大学中文系任教,同年出版短篇集《赶集》。
1935年出版中篇《月牙儿》和短篇集《樱海集》。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专事创作。
同年出版代表作《骆驼祥子》和短篇集《蛤藻集》。
1937年由青岛返回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只身赴武汉。
抗战中,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积极投身抗战工作。
1944年《惶惑》(《四世同堂》第一部)连载于《扫荡报》,次年出版《偷生》(《四世同堂》第二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
一、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在英国期间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以北京为背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
作品塑造了张德明这个恶棍形象,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崔擦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赵子曰》写的是新一代,主要人物有:赵子曰、欧阳天风、李景纯。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是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中的翘楚,它通过对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的对比,切入了中西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更新的趋势。
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中,透视了民族心理的各个层面。
《二马》标志着老舍早期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抗战前老舍的其他作品,童话体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中篇小说《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赶集》、《婴海集》、《蛤藻集》。
《猫城记》接猫人丑恶行为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痛心疾首的剖析,并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
小说标志着老舍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和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
《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
写的。
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
在新文学的短篇小说里克列为上品。
老舍的短篇小说是对其长篇小说的补充。
二、《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靠拉洋车为生的破产的青年农民。
从客观上面来讲,造成祥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二是车厂主的女儿虎妞的诱骗。
小说是通过主人公:“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毁灭者的灭亡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远的悲剧力量。
这是《骆驼祥子》在艺术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而且作者采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显示老舍这部卓越长篇现实主义的艺术深刻性的是:作者不光对黑暗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血泪控诉,还从祥子自身发掘其悲剧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写出了生活对他的限制,揭示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
其次,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至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
虎妞是《骆驼祥子》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虎妞在作品中有双重身份:车厂主的女儿,人力车夫的妻子。
使她性格也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市侩习气。
另一方面,她对父亲处于私心延宕了青春,心存积怨,直至闹翻。
同时《骆驼祥子》还展示了生活在祥子周围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群像。
语言上的“京味儿”也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的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历时五年,全书80万字,分为三部: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极端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弥补了抗战外文艺中反映市民生活的不足,在老舍创作历程中更是一块高耸的界碑。
它以新的超越表示这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
《四世同堂》通过描写抗战八年期间故都北平的家家户户、每日每时都经历着的痛苦与屈辱的境遇和精神折磨,从而有力的鞭挞了那些疯狂地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战争狂人和有奶便是娘的民族败类,代表中国人民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这部作品一共塑造了一百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就有三四十个。
以祁家为主,冠家为辅,穿插钱家。
芸芸众生之中各有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走了不同的道路的差异。
《四世同堂》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同时洋溢着作者强烈感情倾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