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邓猛

合集下载

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_邓猛

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_邓猛

第9卷 第6期教育学报Vol.9,No.62013年12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Dec.2013收稿日期:2013-10-16作者简介:邓猛(1969—),男,湖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视觉障碍、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管理与政策、残疾人康复等研究。

E-mail:mdeng@bnu.edu.cn;赵梅菊(1987—),女,湖北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融合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特殊教育体系发展研究”阶段成果。

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邓 猛1,赵梅菊2(1.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2.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南昌330022) 摘 要: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高质量的师资是关键。

通过分析国际融合教育发展对教师培养体系改革的影响,发现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此基础上,就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讨论,并对建立符合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实际的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思考与探索,培养特殊教育骨干人才、融合教育专门人才以及随班就读普及型人才是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59.21,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3)06-0075-07一、前言在西方回归主流以及后来的融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试验[1]。

迄今为止,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

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人数达到25.96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60.99%[2]。

读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读书笔记

读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读书笔记

读邓猛《融合教育实践指南》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初遇哇塞,当我拿起邓猛的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发现了一座宝藏。

我心里想,这里面到底藏着多少关于融合教育的秘密呢?这就好比我站在一个神秘花园的门口,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就像小时候第一次打开装满糖果的盒子,那种兴奋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却又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仿佛在对我说:“快来探索我吧。

”二、融合教育的概念书里对融合教育的概念解释得特别清楚。

融合教育啊,就像是一场大聚会,各种不同的孩子,不管是有特殊需求的,还是普通的,都被邀请到同一个教室里。

这让我想起了小区里的百家宴,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口味,却能在一张桌子上共享美食。

我当时就跟朋友说:“你看啊,融合教育不就是这样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一道菜,大家凑在一起才更热闹,更能互相学习呢。

”朋友听了也不住点头。

三、特殊孩子在融合教育中的角色在这本书里,特殊孩子在融合教育中的角色可重要啦。

他们就像一颗独特的星星,虽然可能有点黯淡,但在融合教育这个星空中,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我曾经在学校里看到过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在融合班级里努力学习的样子真的很感人。

就像书中说的,他不是被边缘化的存在,而是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我就想,那些觉得特殊孩子是负担的人可真是大错特错啦。

这就好比说花园里只喜欢那些娇艳的花朵,却忽略了那些不起眼但同样美丽的小野花一样愚蠢。

四、教师的挑战与机遇对于教师来说,融合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啊。

这就像是走在一条没有太多人走过的小路上,充满了未知。

教师得像超级英雄一样,具备各种能力。

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他就跟我抱怨说:“这融合教育可不容易啊,每个孩子的需求都不一样,我得时刻准备着应对各种情况。

”但他也笑着说:“不过这也是个机会,能让我成为更棒的老师。

”就像攀登高峰,虽然路途险峻,但登顶后的风景肯定超美。

五、家庭的支持作用家庭在融合教育里的支持作用那可不容小觑啊。

融合教育中西方研究进展比较和追溯

融合教育中西方研究进展比较和追溯

融合教育中西方研究进展比较和追溯运用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以融合教育为标题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了知识图谱。

旨在了解国内外研究态势,追踪国际前沿,探究国内外差异,找到国内研究不足,为新时期融合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融合教育;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一、引言“融合教育”的概念,最初由Stainback夫妇于1984年提出,并在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正式获得了确立,认为“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1〕。

2014年,为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共同研究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预期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2〕。

融合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西方的融合教育发展早且快,那么我们和西方融合教育发展差距在哪里?又如何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中进行科学的归纳与分析?当前国际上兴起的知识图谱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支持。

本文所使用的CiteSpace是构建知识图谱软件的一种。

近年来,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的文献较多,但鲜有学者运用CiteSpace 对融合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更没有学者以计量学视角开展过对融合教育进行中西方比较的研究。

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视角,以国内外融合教育研究为基础,进行该领域研究进展的比较和追溯。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一)资料来源本文外文文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以“inclusive education”为标题进行检索,设置文献的年限范围为所有年限,检索截止时间为2016年1月6日,共收集到文献736篇。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摘要: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并不是由我国率先提出的,但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将融合教育的理念引进并号召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贯彻实施。

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阻挠远比普通儿童更多,因此融合教育主张特殊儿童与其他人拥有同样的、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鼓励特殊儿童走进校园接受常规教育。

本文主要简要分析特殊儿童群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并根据经验提出面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健康的受教育环境,让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互相了解和接纳对方,让特殊儿童从内心深入打消自卑的心理和消极心态,积极参与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日后融入复杂的社会大家庭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特殊儿童;小学;班级管理;融合教育引言: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普及、推广,特殊儿童和家长开始打破心理的枷锁,走向校园生活、融入大集体,成为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特殊儿童群体走进校园后,面对普通儿童心理上难免产生自卑、敏感的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给予相等的关心和爱护,让每位特殊儿童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善意,并与教师建立起信任关系。

在小学阶段,针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要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关注接纳,正视儿童的问题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寻求关注的表现,或者说某类孩子在某个阶段的特点。

为了有效解决问题,关爱特殊儿童,我们首先要端正态度,真正做到接纳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

首先,我们需要向问题儿童传递一种信号,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无条件陪伴、接纳他,从而有效的拉近教师和特殊儿童之间的关系;再者,无条件陪伴和接纳并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帮助他向好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实现自我教育。

二、理解包容,探求问题行为的原因任何问题解决前都需先了解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

特殊儿童的先天生理缺陷和后天家庭教育缺失是其出现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邓猛)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邓猛)

行为问题的功能
想逃避 想获取注意 感官刺激 要求明确的东西
Durand (1990)
行为动机评量表
改变行为的三个介入点:
前因 行为 后果
相关的个人特征
正向行为支援四大策略
1. 前瞻性的预防
Prevention with a vision Skill Building
2. 良好行为的拓展
过程描述
• 今日气温骤升,九点排练绘本剧。烈日下,孩子们穿着服装、带着头 饰,排完一遍,早已大汗淋漓,家长们先是在舞台前列队拍照,时间 一长,有的也退到树荫下休息。 • 总导演王老师和孩子们始终在一起,反复斟酌、熟练每一个动作和站 位,没有一个孩子想要放弃,也没有一个孩子喊哭,尽管心里已经热 得难以忍受。 • 总打杂江老师窜上窜下,一会帮着排练儿歌,辅导动作和表情;一会 做孩子工作,尽管你不站在舞台中央,也许每人给你喝彩,你也要认 真对待,因为你的家人在乎你,你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在他们眼里, 你是他们的主演;一会在台前幕后拍起了花絮,还采访休息的演员们; 一会和导演商议演出的种种细节;一会和家长商议收集资料制作纪录 片。 • 今天的排练效果已经达到上台演出的水平。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
邓猛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一、前言
例1:阿文每天都在搞事
启示:
• • • • 专业支持的确很重要! 学校生态的改变更重要! troubling 还是 troubled behavior? 融合提倡的是很多美好的东西。
例2:融合教育绘本剧
亲子绘本阅读分享,
• 一位爸爸声情并茂讲述《大猩猩》,感动 了孩子们。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美妙的 不是播音员的声音,也不是歌唱家的歌声, 而是爸爸妈妈饱含深情的声音,字字真情, 句句浓情。爱孩子,就给他多讲故事吧。 再富裕的生活也比不上一个给孩子讲故事 的爸爸或妈妈。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论文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论文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论文摘要:我国不仅要健全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性的支持,整合有限的资源,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使教育的发展更符合所有儿童和家庭的需要。

还要从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程度出发自闭症儿童进入融合班,要从自闭症儿童的自闭倾向程度考虑,高功能的自闭症儿童可以尽早实现融合。

一、相关定义研究综述(一)自闭症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一般出现在3岁前,显著干扰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以及社会交往的一种发展性障碍,对学习成就产生负面影响。

经常伴随出现的其他特点有重复行为和刻板活动,抗拒环境的变化或日常琐事的改变,以及对感觉经验的异常反应。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自闭症的明确定义为:自闭症症状通常皆在出生至30个月内出现,是一种症候群。

自闭症儿童对视、听觉刺激有异常反应,语言发展迟缓或语言正常但有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反转、文法结构混乱现象,在抽象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

自闭症不是指正常的儿童闭门不出或退缩在某种“壳”的状态中,而是在社会性、沟通和想象方面表现出严重障碍,因此借用了精神病学中“自闭(autism)”一词来命名。

(二)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主张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提供特殊方法,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能有最大的互动并使双方获益。

美国全国教育改革与融合研究中心(1994)指出[1],融合教育并非删除所有特殊教育服务,亦非为少数学生之利益而牺牲其他学生,且不仅限于非学业上的活动,而是在普通班级中提供教师与学生必要的支持性服务,并协助个别化的课程调整,确保学生在课业、行为和社会的成功,使其成为一个有贡献且完全参与的社会分子;在实施形式上有全融合、半融合、反向融合三种主要形式,全融合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全部时间里和普通儿童在同一课堂内一起学习。

半融合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部分时间里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部分时间到特殊班或康复中心接受训练。

反向融合是指在获得父母允许的前提下将一两个普通儿童安置在招收有重度多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童的班级[2]。

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_邓猛

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_邓猛

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邓 猛1* 景 时2(1.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北京,100875;2.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武汉,430079)摘要 论文探讨了通过发展最佳实践方式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本土化的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作者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根本指标,也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与长期困惑的根本问题。

西方特殊教育有效性是通过各种最佳实践方式来实现的,是判断不同安置模式的重要依据。

随着西方特殊教育发展与全纳教育理论的兴起,特殊教育实践方式得到重视与发展。

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策略、中观层次的学校变革模式,以及宏观层次的理论范式共同构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最佳实践体系。

中国特殊教育应注重发展本土化的实践方式,在范式转变、教学环境设置、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最佳实践方式 教学有效性分类号 G760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如同其他各类教育形式一样,教学有效性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根本指标,同时也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与长期困惑的根本问题。

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里,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十分匮乏的。

全纳教育思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逐渐占领了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伦理的制高点,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2]。

但是,在推动回归主流以及全纳教育发展的动因中,理想与伦理的力量大于对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的证明。

如果说全纳教育遭遇“未能提供有效教学”的滑铁卢,同样,对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的怀疑也不绝于耳。

因此,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是目前特殊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

特殊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研究

特殊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研究

特殊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研究一、引言融合教育大体上是说将特殊儿童置于正常儿童的教育环境中,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体制,它是继“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已经演变成为挑战隔离教育和实践的运动,并取得了迅猛发展势头。

在我国,接受教育是政府赋予每个人的一项权利,政府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让特殊和普通儿童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为了使残疾儿童充分顺利融入普通学校就读,我国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就开始实施随班就读政策,以保障残障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但就其发展来看,虽然普通学校开办接纳特殊儿童的班级在不断增加,完全被融入的学生数仍然很小。

目前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仍然是有特殊需要学生主要的教育场所。

邓猛教授认为我国的随班就读属于融合教育范畴[1],然而融合教育的成功开展需要大量的支持性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态度是影响到融合教育的成功开展,充分参与孩子受教育决策过程的父母的态度更具影响力[2]。

如前所述,融合教育是一种趋势,如何成功开展是政府部门和家长密切关注的,因此需要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证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或许可以对特殊儿童融入普通班级就读提供有用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一)参与者研究对 30 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其中15 名孩子在普通班就读,15 名孩子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从他们对融合教育的个别看法获取定性数据。

大多数父母具有中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中等。

(二)研究工具研究主要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来收集资料,访谈提纲主要包含以下主题的开放式问题:参与者如何看待、是否支持融合教育,特殊儿童的学术水平,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佳安置环境。

(三)研究过程研究者获得参与者的口头核准以开展研究。

研究者描述了研究的目的,访谈在学校时间隔离的安静的房间进行,向受访者保证他们提供的信息仅用作研究目的,对他们的身份保密,所有参与者背告知他们的观点或许能促进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数据分析:为获取定性数据,对信息分类和编码,主题或模式被确定,这些主题通过有意义的方式总结。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摘要:随着融合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兴起,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在随之发展着,在我国具体体现为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如今在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趋升高,众多专家和教授也在研究我国融合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就各专家教授关于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观点总结归纳,并结合我国融合教育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来谈谈自己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看法。

关键词: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发展趋势前言: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适合儿童不同学习特点的、没有歧视的教育。

尽管融合教育的效果没有为实证研究所证明,它却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并顺理成章地占领了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伦理的制高点,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产生深刻的影响。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形式为随班就读,这种模式是融合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产生的。

本文结合各个专家的理论进行分析我国融合教育发展趋势。

正文:关于融合教育的起源和概念,李拉教授表示过,教育时期,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分别居于不同的安置方式,泾渭分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的双轨,极少存在互通。

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公平理念的深入人心,使得传统的隔离教育逐渐受到质疑,普通教育与社会开始向特殊儿童开放,融合教育的理念遂逐渐产生和形成。

对融合教育作历史考察,我们需要回溯到整个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之中。

我们知道,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由隔离走向融合。

“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形成的一些理念和思想,如“最少受限制环境”、“个别教学计划”、“资源教室”等,极大地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从概念起源上来看,融合教育的概念来源于特殊教育领域。

融合教育概念及理念的提出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残疾人实施公平教育的应然选择。

融而共生 和而不同

融而共生  和而不同

融而共生,和而不同---浙江衢州2019年听障年会收获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10月31日至11月2日,蒿老师、朱老师和我在李主任带领下参加了,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的2019年全国听障教育年会,本次年会以“听障儿童教育康复及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主题,深入探讨新时期聋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而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融而共生,和而不同”的聋听融合范式,独树一帜,备受关注。

在为期两天的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活动中,有现场专家讲座,有聋听融合示范课展示。

现在我从什么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聋人教育;独树一帜的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成效与思考这四个方面向大家做出简单汇报。

一、融合教育是什么?融合教育就是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按照程度最基础的是物理层面的融合,即坐到一块儿;最高层面的是心灵契合,就是彼此忘却了类别、身份,无痕的在一起学习生活。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的聋人教育北大博士生导师邓猛教授指出:第一、融合教育的安置是一种无条件的安排,不是等学生达到某种标准才能实施,而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提供手语支持:推广通用手语,培养并配备手语翻译,鼓励学校教师和聋人教师或特教教师相互协同教学,鼓励将几位听障学生安置在同一班级。

第二、融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推动,要为普通学校提供完整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如进行巡回辅导、指导资源教室建设、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协同教学、培养专业师资、促进团队发展等。

在融合教育的推进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要走功能综合化发展道路,要转变功能与角色,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或者资源中心,为融合教育提供专业咨询、评估、培训、巡回指导等工作。

第三、在服务阶段上,要向“两头延伸”,逐渐从义务教育阶段转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在服务内容上,要走向多样化,提供包括教育、康复、保健、职业训练、等综合化的服务。

聋人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郑璇教授认为,对聋人来说,语言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语言沟通上的无障碍才是真正的无障碍。

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

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

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策略摘要:融合教育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首先阐述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分析了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然后探讨了融合教育促进学前听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略,为听障儿童能够顺利融入普幼、普小打好过渡基础。

关键词: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社会性发展;策略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全民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共识,融合教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其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隔离现象的发生,让所有儿童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并让听障儿童融入到普通教育中来。

听障儿童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阻碍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介入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就是为了减少其接受公共教育的阻碍,使其尽快的融入普通教育,实现听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融合教育的早期开展可以促使特殊需求儿童可以与其他正常发展同伴一同接受相关教育。

融合教育本质上并不是学校教育中随班就读模式的一种下延,更像是一种早期筛查、及时干预与早期教育。

听障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属于听障儿童进入到普通学校机构与健听儿童一同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其教学重点在于打破了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封闭性问题,可以促使听障儿童更快且在更小限制的普通幼儿园的普通班级和健听儿童一同参与游戏、学习与活动,并形成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享受平等与优质的受教育机会。

目前来看,听障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儿童安置的相关问题,还应当充分考虑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之下健康成长,满足听障儿童教育需求的同时更好的保障儿童可以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享受同等、公平以及优质的融合学习机会。

二、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听障学生融入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随着听力辅具技术的发展,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并经过专业康复训练后听觉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为其融合教育提供了基础。

但听障儿童在普通班级就读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儿童自身的听力语言问题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儿童—基于心理健康视角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儿童—基于心理健康视角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儿童—基于心理健康视角发布时间:2021-04-25T15:16:56.4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3期作者:李慧芳[导读] 融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旨在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安排在一起接受学习李慧芳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摘要:融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旨在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安排在一起接受学习,让特殊学生也能享受到与普通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但单纯的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安排在一起接受学习的方式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尤其是对于身心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展,我国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对于融合教育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发展空间,本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对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一、相关概念(一)、融合教育融合教育 ( Inclusive Education),也称全纳教育,是一种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盛行的教育理念,指将身心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不刻意区分开学习的模式,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学生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环境,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能够在一个环境中融合(刘洋,2012)。

融合教育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张将残疾儿童放在普通学校中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我国融合教育的形式为随班就读,这一概念于1987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提出。

国内学者一般都承认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 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邓猛,2007)。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度的提高,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国民经济水平等问题,我国融合教育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由于随班就读班级里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残疾学生,不仅忽视了残疾学生的学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1相关概念融合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为热烈的议题。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Stainback夫妇于1984年提出,认为“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或其他任何条件”(邓猛,潘剑芳,2003)。

一般认为,融合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都必须接收服务区域内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文桃,2017)。

但随着时代发展,融合教育不只是指某种特殊儿童的安置形式和教学方法,而是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都密切相关的新的教育思潮,是“回归主流”教育理念后的全新特殊教育理论。

学前融合教育,旨在为3-6岁的特殊儿童提供正常化、非隔离的教学环境,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和相关的服务措施,使特殊儿童与普通幼儿共同学习,实现最大潜能的发展,其核心是保障有特殊教育需要幼儿的教育权力、实现教育公平(刘悦悦,2019)。

它想要实现的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和整体化,而不是将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周围都是不健全的儿童,这样会局限他们的认知,使特殊儿童发展和康复更加无望(孟莎莎,2019)。

该理念强调融合不只是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班级中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和相关服务支持来体现。

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尝试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实践,但实践效果却不尽人意,推进实践过程中面临许多难题。

结合理论文献,综合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实践推行提供建议。

2发展困境及应对2.1 理论研究方面虽然我国研究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已经初具模型,但是该领域的研究以高层次研究者为主,如师范院校,而幼儿园、其他相关机构参与度不高(封孟君,祖静,2020),并且只有以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主的华北、华东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迅速,而在偏远的西部地区以及中小城市中,很少有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研究(武明洁,胡珊珊,韩若伊,2020)。

学前融合教育的理想与现实(课堂PPT)

学前融合教育的理想与现实(课堂PPT)
在理想的融合环境中,每个学生被认为是有 价值的,可以被培养的,所有的成员都被认为是 平等的,所有的成员都有机会为集体做出贡献, 不管贡献大小都应该受到尊重。
19
(2)对学生多样性的尊重问题 • 这些多样性包括生理、智力和学习方面的多样性
、语言的多样性、行为和个性的多样性等。学校 中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学会忍耐,学会接受别人 的不同,并能在合作学习中获益。 • 认识并欣赏学生的多样性。 • 感谢并尊重这种多样性。
23
融合课程需要设定不同的基线水平,以便不同 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课程进度设计也必 须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越综合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要为教师提 供足够的支持,才能有效地执行这些课程。
24
(4)有效的管理和教学问题 教师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如何进
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包 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16
2、所有教育者都要共同承担特殊儿童教育的责任, 并为此感到光荣;
3、在学校的每个层面都要承诺融合这些特殊学生; 4、每个儿童必须在普通班级里有自己的一个位置,
并受到欢迎。
17
融合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儿童放在一个学校 里,而是需要重新思考,构建创造一个不同的普 通班级和学校。
18
育的理想与现实 ——以自闭症幼儿的融合教育为例
湖北师范学院 许祖剑
1
2
3
4
学前融合教育研究
•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自闭症幼儿的基本症状研究 • 三、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实证研究
5
从隔离教育到融合教育发展的过程
• 一、融合教育的发展史 1、机构化时代
• 将障碍者放在统一的机构中进行看护。 • 障碍者被看作为病人。 • 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照顾饮食起居,帮助日常生活

(参考资料)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

(参考资料)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

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关系1.定义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是在西⽅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实施特[殊教育的⼀种形式,它能够经济、快速地使特殊⼉童就近进⼊邻近的普通⼩学接受义务教育[1]。

⾃1989年原国家教委试⾏在全国开展随班就读⼯作以来,我国随班就读⼯作得到⼤⼒的发展。

随班就读在⼀定程度上提⾼了特殊⼉童义务教育⼊学率,保障了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公平。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种让⼤多数残障⼉童进⼊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种⽅式。

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统整独⼀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融合在⼀起。

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普通班[2]。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随班就读属于特殊教育范畴,是⾯向特殊学⽣的⼀种教育⽅式,⽽融合教育则是⾯向全体学⽣,不论其能⼒⾼低提供适合的教育。

2.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差异随班就读参照了西⽅融合教育的做法,例如,将特殊⼉童置于普通教室,逐渐重视学⽣潜能的鉴定与开发;随班就读也保留了苏联的某些影响,例如,重视对学⽣的缺陷进⾏补偿与矫正。

我国随班就读发展不完善,还⽐较简单、粗糙,并不像融合教育那样具备⼀个理想的教育哲学或完备的教育⽬标、⽅法体系。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长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融合教育以西⽅的⾃由、平等、多元的社会⽂化价值观念为基础。

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特殊⼉童为主,许多中重度残疾、综合特殊⼉童以及其他残疾类型的⼉童还没有进⼊普通学校,还没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融合教育的根本⽬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特殊⼉童在内的所有⼉童提供⾼质量的教育,⾯向的是全体学⽣。

3.中国的随班就读最终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随班就读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民族性,具有中国特⾊的融合教育之路。

浅谈“自闭症”家校合作的现状

浅谈“自闭症”家校合作的现状

大学科普·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752019年第4期“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多在3岁之前发病,核心障碍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言语与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而家庭与学校作为特殊儿童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场所,教师与家长作为特殊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其间的合作必然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产生巨大影响。

现阶段的特殊教育家校合作在合作对象、方式和内容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通过搜集“自闭症”“家校合作”的有关资料并整理,提出有利于“自闭症”及其家庭发展的家校合作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自闭症”儿童出现率逐渐上升,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形式及内容的创新成为当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

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家长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如何更好发挥家长对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的作用,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其中家校合作是最重要的方面。

残疾学生家校合作可以定义为: 残疾学生家长和融合学校教育人员之间的一种建立在信任、有效沟通、尊重和承诺基础之上的,在学校情境下的各种活动中共同参与的支持性互动。

通过家校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发展,还可以推动教师及家长的成长。

二、特殊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创新,新的教育思潮不断产生并推进特殊教育实践向前发展。

在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中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但是特殊儿童的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自闭症”儿童家长为儿童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看不到儿童的进步,导致家长缺乏成就感,因此很多家长倾向于采取消极的退避的态度和方式,在与学校的合作中积极性不高。

又因“自闭症”儿童家长自身精力有限、专业知识不够等等原因,目前“自闭症”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特殊教育领域中家校合作现存的问题现有的家校合作形式传统。

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获得生命绽放

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获得生命绽放

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获得生命绽放【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放眼全景教育,做到融合教育,综合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在全景课程、融合教育的理念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成长道路上一路花开,获得生命的绽放!【关键词】小学;特殊学生;融合教育;关爱;合作交流;策略特殊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主要教育问题之一,一直以来干扰着我国教育从业者的教育教学思路。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将特殊儿童统一放置于一个单独、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忽略了特殊儿童的社会性,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

“融合教育理念强调所有儿童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应当满足所有不同能力、背景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残疾儿童、天才儿童在内的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入普通课堂接受教育。

”一、扬起关爱之舟,共建和谐人际关系融合教育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而中国特殊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并体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与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在普通教室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随班就读的服务对象目前来说还是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

作为老师,要多多关心孩子,并且调动全班的学生设立帮扶小组。

共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融合教育,主要是根据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创设合适的教学活动,为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做长期、中期及短期计划并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灵活组合成各种融合形态,使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在活动受益。

比如我班的陈琳就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小姑娘。

老师针对她的情况,举行了一次优秀习作评讲活动。

她的习作《我的爸爸》获得了一等奖,并在全班读出来。

她的心理很开心。

其他孩子从她的作文中有感受到生活有诸多不易。

但父爱如山,即使人生遭遇了风雨,但父亲的爱如一座巍峨的高山,为我们遮风挡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鹅班家长做小型绘本讲读培训
• 今日给企鹅班家长做小型绘本讲读培训,为的是 周末亲子绘本营的讲台上能有家长们的身影。8位 爸爸,8位妈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父亲们如此 重视孩子的教育,连从来没时间参与活动的张爸 爸也来了。爸爸们的表现一点不输妈妈们,讨论 积极有效。朱爸爸是绘本讲读营的组织者之一, 自始至终最为认真参与,很有想法,得到爸爸团 一致认可,他上台表现相当精彩!谁说爸爸不会 讲故事?谁说讲故事时妈妈的专利?妈妈团也是 严正以待,拉来了最会读绘本的孩子做参谋和听 众,绘声绘色的讲述很是吸引人!爸爸妈妈一起 来阅读悦美!
• 这才是我想要的效果,每个孩子参与,每 个孩子受益。尽管我当初的出发点是为了 给特殊孩子争取参与机会。
全校参与
• 是整体的、系统的改变, • 是学校质量的提升, • 是学校文化的营造, • 是学校品味的提炼, • 是合作共赢的方式, • 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校参与意味着学生是学校的学生, 其次才是特教学生!
胖石头的价值!
• 曾经跟我一起深夜讨论如何促进特殊孩子参 与的芳芳,给我留言:为了每一个孩子有尊 严的活着!小英姐,你践行了这句真言!我 再次被你感动了!无论是当王子还是当公主, 哪怕我们就是个胖石头,我们都要让孩子知 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方式,没有人阻 拦你做好一块胖石头的价值!就做个幸福普 通的善待他人的胖石头同样是有意义的人生! 幼儿园不曾抛弃你们,小学也融入你们,中 学大学社会都不会因为你们的特别剥夺了你 们有尊严的生活!
• 今天的排练效果已经达到上台演出的水平。
继续
• 排练最大的亮点还不在于此,而是将绘本剧当然排练由原 来的部分参与变成了全班参与,除了原来的演员外,还增 加了儿歌的演员,使得剧情连接得更加自然,专门安排了 剧务,以及后台的音响师等,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充 分地信任孩子,把舞台交给孩子,家长几乎不再帮忙,也 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他们个个都认真对待,履 行自己的职责。
功能評量
A – 行为发生前的人、事 、物 B – 可观察可记量的行为 (程度、
次数) C – 结果 (其他人/学生的反应、
处理方法)
功能评量
日期/时间
5-6-2004 第二节课 10:15a.m.
10:25a.m.
10:30a.m.
前因 A
行为 B
老师正忙于教导一 小美大声呼唤邻座 位学生执笔。其他 同学并把书本扔在 的同学在练习写字。 地上。
以学校为单位规划应对所有学生的 教育需求,而非只是某个老师的责
任,例如资源教师!
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是关键!
是融入(put in)而非抽出(pull out)
支持走向人,而非人走向资源
全校参与模式的特色
• 全校共识:营造共融的文化环境
• 课程调适:修订或扩阔正规课程
• 教学调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和
他/她可能想告诉你:
“我实在不明白请说得简单一些。” “这件工作太困难了。” “我好闷呀 ” “请给我多一些关心。” “不要当我小孩般跟我说话。” “请告诉我发生了甚么事。这并非我的生活常规。”
• 管道具的孩子,紧紧盯着舞台,一到时间就及时上台安放 桌椅。音像师看不到舞台的演出,想出了听声音辨别进度 的方法,实现与舞台表演完美对接。
• 排练完,留下几位下周讲读绘本的家长,再进一步探讨绘 本讲读每个细节:提问设计、语气处理、不同的解读。家 长们有备而来,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期待下周孩子们 和爸爸妈妈一起完美绽放!
• 总打杂江老师窜上窜下,一会帮着排练儿歌,辅导动作和表情;一会 做孩子工作,尽管你不站在舞台中央,也许每人给你喝彩,你也要认 真对待,因为你的家人在乎你,你的每个眼神和动作都在他们眼里, 你是他们的主演;一会在台前幕后拍起了花絮,还采访休息的演员们; 一会和导演商议演出的种种细节;一会和家长商议收集资料制作纪录 片。
• 因为善良勤劳的种子埋藏在我们心田,她时 刻都激发着抵御风雨的力量!孩子们,为你 们骄傲!真正的教育就是这样,触及到每一 个生命的灵魂深处……
全班参与,全班受益!
• 今天上午又去参加彩排了,在我的建议下, 绘本剧从个别孩子的演出,变成真正地全 班参与,自闭症的孩子也有机会唱端午节 的儿歌,多动症的孩子成了整个演出的技 术达人,负责所有音乐、背景图片的播放, 非常肯动脑子,在看不到演出场景的境况 下,能够通过听声音判断演出的进度,适 时播放。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
邓猛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一、前言
例1:阿文每天都在搞事
启示:
• 专业支持的确很重要! • 学校生态的改变更重要! • troubling 还是 troubled behavior? • 融合提倡的是很多美好的东西。
例2:融合教育绘本剧
亲子绘本阅读分享,
• 一位爸爸声情并茂讲述《大猩猩》,感动 了孩子们。对孩子来说,世界上最美妙的 不是播音员的声音,也不是歌唱家的歌声, 而是爸爸妈妈饱含深情的声音,字字真情, 句句浓情。爱孩子,就给他多讲故事吧。 再富裕的生活也比不上一个给孩子讲故事 的爸爸或妈妈。

辅助工具
• 朋辈支援:如学习小组、朋辈辅导
• 教师协作:教师通力合作及互相支持,如

协作教学
• 课堂管理:改善学习环境
• 评估调适:调整评估方法
例3:Helping Tom to ‘be good!’
启示:
• 提示很重要! • 图片交换只是手段之一。 • 情绪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明确的规则是关键! • 积极行为支持与环境重建!
后果
C
老师走近小美的身 旁,一面喝令她安 静下来,一面替她 捡回书本。
老师上前指导小美 功课。
小美很用心写字。
老师离开小美的座 位去照顾其他同学。
老师再集中指导另 一位学生功课。
小美东张西望,走 出座位大叫,并把 书本扔在地上。
老师责骂小美,喝 令她返回座位;小 美返回座位,老师 捡回书本给她。
行为的背后
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描述
• 今日气温骤升,九点排练绘本剧。烈日下,孩子们穿着服装、带着头 饰,排完一遍,早已大汗淋漓,家长们先是在舞台前列队拍照,时间 一长,有的也退到树荫下休息。
• 总导演王老师和孩子们始终在一起,反复斟酌、熟练每一个动作和站 位,没有一个孩子想要放弃,也没有一个孩子喊哭,尽管心里已经热 得难以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