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合集下载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体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经历了南宋时期的发展和繁荣。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词发展的脉络、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宋词发展的脉络1. 唐宋继承与创新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的乐府诗和绝句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的乐府诗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为宋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绝句则为宋词提供了一种简洁、精练的表达方式。

2. 宋词的形成与初兴宋代初期,词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乐府诗和绝句过渡到词的过程。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以婉约派为代表,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性的运用。

代表性的作家有李清照、周邦彦等。

3. 宋代中兴与全盛宋代中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以豪放派和山水派为代表,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豪放派的词注重豪情壮志的表达,山水派的词注重描绘自然景色。

代表性的作家有辛弃疾、苏轼等。

4. 宋词的衰落与晚期发展宋代晚期,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衰落期。

这一时期的词,主要以晚唐风格和元曲风格为代表,注重形式的华丽和技巧的运用,但情感表达相对较弱。

代表性的作家有杨万里、郑燮等。

二、宋词的特点1. 婉约与抒情并重宋词以其独特的婉约风格而闻名,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抒发。

词人常常通过描写细腻的景物和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音乐性的运用宋词注重音乐性的运用,追求韵律的和谐和音韵的美感。

词人常常通过运用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手法,使词的语言具有优美的节奏感。

3. 情感真挚宋词以其情感真挚而著称,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抒发,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4. 主题广泛宋词的主题非常广泛,既有对爱情、友情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政治乱世的慨叹。

词人通过对各种主题的表达,丰富了词的内涵和意义。

三、代表作品1.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婉约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

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以下是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详细介绍:1.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是诗歌的一种变体。

在唐代,诗歌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一些人开始尝试用长短句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这就是宋词的雏形。

2.宋词的发展:宋词在唐末五代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文人开始关注词的音韵和词牌,开创了词的新篇章。

到了北宋时期,宋词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们开始注重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得词的文学价值逐渐提升。

3.宋词的繁荣:南宋时期是宋词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更加注重词的艺术性和情感表达。

南宋的词人们通过深入挖掘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将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同时,南宋的词人们还创新了多种词牌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词的艺术形式。

4.宋词的演变: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其中,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他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婉约派则以柳永、李清照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词作温婉细腻、柔情似水。

此外,还有辛弃疾等人的田园派、山水派等。

这些流派和风格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5.宋词的影响:宋词的影响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总之,宋词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为宋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宋词的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宋词的影响也深远,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的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宋词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词的发展简史

词的发展简史

的 流
似曾相识燕归来 ” 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 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内容上多涉及人生、社会疾苦等, 其风格豪迈, 无
豪放派 所拘束, 慷慨激昂, 乐观进取, 具有阳刚之美的审美
特征。豪放词作从苏轼就开始了。他把词从娱宾助
兴的天地里解脱出来, 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 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 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 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南渡后, 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 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 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 应是 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 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 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合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 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 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 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 人笑语。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 张耒) 4.周邦彦时期:婉约词风。周邦彦以高度形
南宋: 词发展的又一高峰 1、婉约女词人李清照: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 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 辛弃疾的词: 爱国主义词作的杰出代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3、 姜夔的词: 婉约派词的代表

唐诗宋词发展脉络个人整理

唐诗宋词发展脉络个人整理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 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 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 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燕歌行》、《别董大》、《蓟门行五 首》、《塞下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 昌龄:《出塞》,李颀:《古意》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实状况所 致。唐自建国以来边事不断,这些重大的客观现实必然反 映到诗歌创作中去。二是从军赴边、建功立业是当时文人 的普遍时尚。戍边开疆、建功立业也成为他们建功立业的 首选途径。三是有悠久的文学渊源。先秦的《诗经》、 《楚辞》及汉乐府已有描写征戍的篇章,汉魏之际,南北 朝时边塞诗渐盛,盛唐边塞诗体裁完备。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 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 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 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
陈子昂,他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 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 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洞 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
一、北宋前期的词
代表词人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范仲淹、张先、 柳永、苏轼 晏殊词写男女恋情,已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 包含的轻佻艳冶的杂质,而显得纯净雅致。
欧阳修词作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 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 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苏轼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 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 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有时则把对自然 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 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 感慨,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词在唐朝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也是词的最初形态。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所以词到宋代迎来了创作的高峰。

对于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作简单阐述:1、从时间为顺序来看以时间为序,词经历了:唐词(民间词、文人词)——五代词(花间词、南唐词)——北宋词(前、中、后期词)——南渡词——南宋词(前、后期词)词最初在唐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于具体在唐代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知晓。

后来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

其中有《望江南·莫攀我》、《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等词。

之后在民间词曲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文人来做这类新体的小词,根据现有的材料可知,正式依曲填词的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刘禹锡。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到了晚唐以后,这一时期出现了号称“花间鼻祖”的文人词的奠基者——温庭筠。

晚唐以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亦称“西蜀词派”,后因赵崇祚汇编成《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温庭筠和韦庄。

继“西蜀词派”之后,又出现了“南唐词派”,主要指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在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进入北宋后,词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诗的先导、盛唐诗歌的基础、唐宋继承的转型和宋词全盛的时期。

一、初唐诗的先导
初唐时期的诗歌运动和文化氛围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作品启发了宋词诗人的创作灵感。

这一时期的唐诗风格具有豪放、奔放、直率、深沉等特点,成为宋词后继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盛唐诗歌的基础
盛唐时期的诗歌取得了高峰,唐诗的风格注重诗歌的音韵、节奏、意境等方面,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一时期的诗歌成为宋词发展的重要基础,宋词在表现情感、描绘景物、讽刺社会等方面的表现都受到了盛唐诗歌的影响。

三、唐宋继承的转型
唐宋之际,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更新,宋词开始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宋词摒弃了盛唐诗歌的冗长和雄浑,注重语言的简练、音韵的和谐和意境的深远。

唐诗的体裁和思想渐渐被宋词所替代,宋词成为了当时文学流派的主流。

四、宋词全盛的时期
宋词全盛的时期是南宋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宋词风格多样,涵盖了山水
田园、爱情婉约、忧国忧民等多个方面。

宋词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非常丰富,如抒情、描摹、议论、叙事等。

宋词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综上所述,宋词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初唐诗的先导、盛唐诗歌的基础、唐宋继承的转型和宋词全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温庭筠到辛弃疾:唐宋词选读与文学风格分析

从温庭筠到辛弃疾:唐宋词选读与文学风格分析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
• 辛弃疾的创作背景 • 生活于宋朝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 • 辛弃疾自身的生活经历,也使得他的词作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 • 辛弃疾与许多文人墨客交往,这对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 语言豪放,气势磅礴,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 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又有山水田园之词 • 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个性特色,如《青玉案·元夕》等
• 唐宋词选读的意义和价值 • 唐宋词选读有助于深入了解唐宋时期的文学风貌,探讨文学发 展的规律 • 唐宋词选读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欣赏唐宋词的艺术魅力 • 唐宋词选读有助于拓展文学视野,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 启示
唐宋词文学风格分析 的意义和价值
• 唐宋词文学风格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 唐宋词文学风格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唐宋词的艺术特色,探讨 文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 唐宋词文学风格分析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品味唐宋词的 独特魅力 • 唐宋词文学风格分析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的 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温庭筠的生平
• 生活于唐朝末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 年轻时曾游历江南,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 • 唐朝末年,曾任泗州判官,后因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 一生郁郁不得志,以词作闻名于世
温庭筠的创作背景
• 生活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温庭筠自身的生活经历,也使得他的词作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 • 温庭筠与许多文人墨客交往,这对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温庭筠词作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温庭筠词作的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 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又有山水田园之词 • 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个性特色,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诗歌形式,起源于宋代(960年-1279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词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

在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绝句”。

绝句是一种四行诗,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明快。

这种新的诗歌形式为后来的宋词奠定了基础。

二、宋词的发展1. 唐宋继承与创新宋词在唐代的诗歌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唐代的诗歌注重形式和格律,而宋词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

宋词的词牌也相对较多,使得宋词的音乐性更加丰富。

2. 宋辽金元四个时期的发展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宋辽金元四个时期。

在宋代,词人陆游、辛弃疾等以其激昂豪放的作品成为了宋词的代表。

在辽金时期,词人李清照以其纤细婉约的作品成为了宋词的代表。

在元代,词人张可久、杨万里等以其清新自然的作品成为了宋词的代表。

三、宋词的特点1. 情感真挚宋词以其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宋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宋词常常描写爱情、离别、思乡等主题,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2. 表达技巧独特宋词以其独特的表达技巧而受到赞赏。

宋词常常运用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词句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宋词还常常运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

3. 音乐性强宋词的音乐性是其独特之处。

宋词的词牌曲调多样,有的悲凉忧伤,有的欢快明朗。

宋词的音乐性使其更加易于传唱和演唱,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宋词的影响宋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入的情感描写,开创了中国古代词体文学的新局面。

宋词的影响还延伸到了明清两代,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结: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致的艺术表达和深入的情感描写而闻名于世。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宋时期文学的代表之一。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将诗歌创作的重心转向了音乐和声律的表现。

唐代的乐府诗在音乐上的表现非常突出,这为宋代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初期,南宋文人开始将乐府诗的音乐性与诗歌的表达力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宋词。

二、宋词的发展1. 宋代初期的词宋代初期的词以北宋文学为主,代表作家有苏洵、苏轼等。

他们的词作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自然景色、社会风俗等方面。

同时,他们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使词作更加婉转动听。

2. 宋代中期的词宋代中期的词以南宋文学为主,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他们的词作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

在艺术形式上,他们更加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表达的直接性。

3. 宋代后期的词宋代后期的词以南宋晚期为主,代表作家有杨万里、杨维桢等。

他们的词作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描写。

他们的词作以清新、自然为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宋词的特点1. 音乐性宋词注重音律和韵律的运用,追求词曲合一的境界。

词作常常配以曲调演唱,使词曲相得益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2. 情感表达宋词以情感表达为中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抒发,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追求。

词作常常表达爱情、离别、忧国忧民等情感主题。

3. 描写手法宋词注重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意象的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宋词也善于运用对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宋词的影响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后世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宋词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词的发展脉络

词的发展脉络

词的发展脉络一、词的出现和发展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这也体现出宋词发展之盛,以及词的地位。

王国维将其与诗等并列作为一代之文学)1.宋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最初)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保留了词的最初样貌。

2.唐声词: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到晚唐五代时期,词分为西蜀和南唐两个中心。

一、西蜀词与南唐词的产生及繁荣五代时期的西蜀词人与“花间词”、“花间派”多数相同。

西蜀远离战火纷扰,又有特殊的地理环境的保障,依靠着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宴游的需要,西蜀词得以快速发展。

而蜀国国主纵情声色的奢糜生活助推了文人士子享受生活的盛行。

西蜀词的繁荣,得力于王建下诏“乐营为教坊”沿用唐制,并依才能高低任用为躲避中原战乱而来的世族文人。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引言概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词的发展脉络,分析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唐宋词的起源1.1 唐代诗歌的影响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1.2 诗词的演变唐代诗歌逐渐演变为宋词,形成为了独特的格律和风格。

1.3 宋词的特点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传统,但在表现方式和意境上有所创新,具有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描写。

二、宋词的发展阶段2.1 前宋词前宋词是宋代初期的词作品,以较为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风格著称。

2.2 中宋词中宋词是宋代中期的词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为特点,代表作品有苏轼、辛弃疾等。

2.3 后宋词后宋词是宋代晚期的词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和对世俗生活的描写为主要特点。

三、宋词的流派和代表人物3.1 江西词派江西词派是宋代著名的词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等。

3.2 宋辽金元四大家宋辽金元四大家是宋代最著名的四位词人,包括苏轼、辛弃疾、陆游、杨万里。

3.3 南宋词派南宋词派是宋代南方地区的词派,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

四、宋词的影响与传承4.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宋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

4.2 词学的传承宋词的传统向来延续至今,影响了后世文人的词作品创作和风格。

4.3 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结语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宋词的发展脉络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传承宋词的优秀传统,将其发扬光大,让这一文学瑰宝永远流传下去。

唐宋词的发展

唐宋词的发展

唐宋词的发展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唐宋文学的一个光辉成就。

本文大致叙述了一下唐宋词的发展历程。

一、唐代词的兴起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随着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文化生活日益普及,乐师歌妓活跃于都会城市,为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民间词因而得到广泛流传。

在民间词的影响下,文人们也开始填制新词。

目前能见到的早期文人词,一般认为是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

文人词到了晚唐五代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出现了一些著名词人,如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他们以各自独到的风格影响着后来的词人。

二、五代时期词的发展在五代十国分裂动荡的局面,地处边远的西蜀和拥有长江天堑的南唐战乱较少,加之南唐和西蜀的国君颇爱文学,所以文人才子多萃集于这两处。

五代时期,在偏安一隅的区域形成两个词体的创作中心,从而形成两个著名的词派,一个是花间词派,一个是南唐词派。

花间词派尊温庭筠为鼻祖。

在《花间集》中,主要词人除温庭筠外,另一位便是韦庄。

韦庄的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除闺情外,还抒写个人真切的乡愁旅思,语言明白,音节响亮,从而开创了文人词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的新风气。

从词体发展来看,温、韦二人都是从民间小令发展而来,又以独创性极强的小令影响了以后的词坛,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在温词影响下产生了花间词派,而韦词则又影响到南唐李煜词,花间词、李煜词继而又对宋词有着极大的影响。

唐宋词的发展历程课件

唐宋词的发展历程课件
宋词在艺术手法上不断创 新,运用了比喻、象征、 拟人等手法,使作品更加 生动形象。
宋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柳永
辛弃疾
《雨霖铃》、《蝶恋花》等作品,以 抒发离别之情和爱情为主。
《青玉案》、《破阵子》等作品,以 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为主题,表现了 豪放派的另一面。
苏轼
《水调歌头》、《念奴娇》等作品, 以豪放派风格著称,抒发个人情感和 人生感慨。
02
唐代的曲子词多以民间曲调为基 础,经过文人加工后成为一种新 的诗歌形式,这些曲子词后来被 称为“唐词”。
唐词的初期发展
唐词在初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讲究平仄、韵 律和谐、语言优美等。
唐代的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曲子词,使 得唐词逐渐从宴席娱乐走向文学创作 ,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宋词与音乐紧密结合,适 应了当时音乐表演的需要 ,成为当时流行的艺术形 式。
宋词的繁荣
词人群体壮大
宋代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词 人,如柳永、苏轼、辛弃 疾等,他们创作了大量优 秀的作品。
题材广泛
宋词涉及的题材广泛,包 括离别、相思、风景、历 史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各个方面。
艺术手法多样
03
唐宋词的艺术特色 与影响
唐宋词的艺术特色
形式美
唐宋词讲究平仄和韵律 ,注重词的节奏和音乐 性,具有独特的形式美

意象丰富
唐宋词中大量运用意象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 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和意境。
语言优美
唐宋词的语言简练、优 美,用词精准,富有诗
意。
情感真挚
唐宋词表达了作者真挚 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
的文学形式。
唐宋词的繁荣

唐宋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唐宋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唐宋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演变引言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它在唐代和宋代取得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唐宋词派是指在这一时期内,出现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和创作方法的各个流派。

本文将探讨唐宋词派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过程。

1. 唐代词派的出现1.1 六朝乐府诗对唐代词派的影响六朝乐府诗是唐代前期最具影响力的文体,它以其简练、抒情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为后来唐代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六朝乐府诗中融入了民歌和民谣等丰富多样的民间元素,为唐代词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 近体詩流行对唐代詞派产生影响近体詩是六朝文坛上一种较为自由灵活、构造比较松散但仍保持意境深远的诗体形式,它对唐代词派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近体詩推动了诗歌表达风格的多样化,为后来唐代词派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2. 唐宋词派的特点2.1 清新婉约派清新婉约派以陈后主、杨万里等人为代表,强调感情细腻、语言优美以及意境曲折迷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2 豪放派豪放派以杜牧、苏轼等人为代表,注重个性张扬、表达壮志豪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情感。

他们在写作中常采用华丽辞藻和奇思妙想,展示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真实个性的特点。

2.3 深沉含蓄派深沉含蓄派以柳永、晏殊等人为代表,倡导内敛含蓄、意境深邃和感悟人生的情感态度。

他们常使用暗示和拟物等手法,在深层次上表达出对人生、自然以及情感的独特理解。

3. 唐宋词派的发展演变3.1 唐代词派的继承与发展唐代词派在乐府诗和近体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清新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两个主要流派,并在后来的宋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2 宋代词派的新兴与变革宋代词派对唐代词派进行了创新和转变。

在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创作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深沉含蓄派等新兴流派。

这些流派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使得宋代词艺术达到了巅峰。

结论唐宋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而丰富的遗产,它们在不同时期中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宋代,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初唐时期的骈文诗初唐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提升,文学创作逐渐兴起。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骈文诗为主,以其形式严谨、语言华丽的特点而闻名。

骈文诗追求对偶和平仄的完美结合,注重修辞和形式的繁复,表达了士人的风雅情怀和社会观念。

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盛唐时期的豪放诗盛唐时期,唐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豪放诗为主,以其奔放豪迈、气势磅礴的特点而著名。

豪放诗追求真实、直接的表达,注重情感的激烈和形象的生动。

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和李白的《静夜思》。

三、晚唐时期的婉约诗晚唐时期,唐朝开始走向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文化氛围逐渐转变。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婉约诗为主,以其柔婉委婉、涵蓄深沉的特点而闻名。

婉约诗追求意境的抒发和情感的细腻,注重形象的蜿蜒和意象的独特。

代表作品有李商隐的《无题》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四、北宋时期的新乐府诗北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文化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新乐府诗为主,以其音乐性强、情感真挚的特点而著名。

新乐府诗追求音韵的和谐和情感的真实,注重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感慨。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五、南宋时期的词南宋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文化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词为主,以其音乐性强、艺术性高的特点而闻名。

词追求音韵的和谐和意境的抒发,注重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追求。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六、晚期的词坛变革晚期的词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词的创作也发生了一些变革。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它在唐代继承了诗歌的传统,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和南宋。

一、初唐时期(618年-626年)初唐时期,受到唐代诗歌的影响,宋词还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多数仍然沿袭了唐代诗歌的格律和体制,但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初唐时期的词,主题多以抒发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为主,语言简炼,意境深远。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时期,宋词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唐代诗歌有了明显的区别。

盛唐时期的词,主题更加广泛,不仅有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题材,还有山水田园、宴饮游玩等题材。

词人开始注重写景描写,形成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采的风格。

三、中唐时期(826年-860年)中唐时期,宋词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中唐时期的词,主题更加多样化,不仅有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题材,还有政治、社会、历史等题材。

词人开始注重写实描写,形成为了以写实主义为主的风格。

四、晚唐时期(874年-907年)晚唐时期,宋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文学的瑰宝。

晚唐时期的词,主题更加多元化,不仅有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题材,还有宴饮游玩、山水田园等题材。

词人开始注重意境的营造,形成为了以意境为主的风格。

五、五代时期(907年-960年)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文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宋词仍然有所发展。

五代时期的词,主题多以抒发离愁别绪、壮志难酬等情感为主,语言简炼,意境深远。

六、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时期,是宋词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宋词达到巅峰的时期。

北宋时期的词,主题更加多样化,不仅有爱情、离别、思乡等情感题材,还有宴饮游玩、山水田园等题材。

词人开始注重意境的营造,形成为了以意境为主的风格。

七、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南宋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文学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宋词仍然有所发展。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宋词的发展脉络。

一、宋词的起源宋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是古代民间歌曲的一种形式,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唐代,乐府民歌逐渐演变为诗词的一种形式,并在唐代的文人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代的诗词形式逐渐演变为宋代的词牌和词调,形成了独特的宋词形式。

二、宋词的发展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

在北宋时期,宋词经历了由乐府民歌到诗词的转变过程。

北宋时期的词人们致力于创作和改革词牌和词调,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口语表达习惯。

同时,北宋时期的词人们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到了南宋时期,宋词达到了巅峰。

南宋时期的词人们更加注重词的音韵和韵律,使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同时,南宋时期的词人们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词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南宋时期的词人们还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和艺术的元素,使词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多样。

三、宋词的特点宋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抒情性强:宋词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词人们通过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 音乐性突出:宋词注重词的音韵和韵律,使词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词人们通过巧妙的运用音韵和韵律,使词更加优美动听。

3. 内容丰富多样:宋词的内容涉及到人生哲理、爱情、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

4. 语言简练:宋词以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词更加通俗易懂。

5. 形式多样:宋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短句、对仗句、夹句等多种形式。

综上所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词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代,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词具有抒情性强、音乐性突出、内容丰富多样、语言简练和形式多样等特点。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

宋词发展脉络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自唐代演变而来,经过宋代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宋词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宋词的起源与发展1. 宋词的起源:宋词起源于唐代的诗歌创作,唐代的诗人们在表达感情和抒发思想的同时,开始注重音乐性和韵律的运用。

这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宋诗词的转变:进入宋代,诗歌创作逐渐转变为以辞章为主,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

这种转变使得宋词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 北宋与南宋的发展:北宋时期,以苏轼、黄庭坚等人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以自然景物、爱情和社会现实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词作。

南宋时期,以辛弃疾、杨万里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更加注重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使得宋词达到了巅峰。

4. 宋词的流派与发展:宋词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如江西派、浙西派、苏门派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宋词的艺术形式。

二、宋词的特点与风格1. 内容丰富多样:宋词的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对爱情、友情、家国等方面的抒发。

宋词以其广泛的题材涉及面,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境界。

2. 音乐性与韵律感:宋词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的运用,通过对字音的选择和句式的变化,使词作具有优美的旋律感,使人耳目一新。

3. 情感真挚细腻:宋词以其真挚细腻的情感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词人们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使作品更加贴近人心。

4. 借景抒情:宋词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将情感与景物相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宋词具有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三、宋词的代表作品1. 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以其优美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了宋词的经典之作。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其悲壮的气势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辛弃疾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唐宋词的发展

唐宋词的发展

唐宋词的发展第一节词的起源和发展一、词的名称、起源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为它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五代称为曲、曲子词、词等;它在初唐出现,在中唐得到了发展,在晚唐五代得到了繁荣;唐代政局统一,经济发达;南北交通与中外贸易,带来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作为词乐的燕乐也就随之兴起并广泛流传起来了,唐代城市繁荣,助长了官僚地主、豪门富商的享乐欲望,歌楼妓馆随处可见,城市中处处管弦,处处笙歌,随之涌现了许多乐工歌姬;他们演奏、传播燕乐,歌唱并创制曲词,这就促进了词的产生和发展;其次,词随燕乐而兴;燕乐就是宴乐,是宴饮时演奏的音乐;南北朝以来,中国音乐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楚汉旧声逐渐衰落;另一方面,通过军事活动、中外通商以及教徒传教等多种渠道,输入了大量的外来音乐,即西北各民族的音乐和中亚、印度等地的音乐;这些外来音乐与原来流行的中原音乐、民间俗乐相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着名的“唐音”;他们经常在宴饮时演奏,被称为燕乐,词就是随着这种燕乐的广为流传而兴起的合乐诗歌;再次,词的兴起也是诗体嬗变的结果;唐代近体诗十分发达,近体诗往往可以作为声诗入乐;但近体诗都是整齐的律绝,它在配乐演唱时与抑扬多变的燕乐谱曲难得协调,所以乐工歌姬在演唱文人近体诗时,或加和声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不同高度的乐音同时发声,谓之和声,或加虚字,或略为增减字数,以适合乐曲的需要;如王维的渭城曲在演唱时采用“阳关三叠”曲谱,正是律绝合乐时改动字句的例子;而最终解决词曲矛盾的办法,还是以乐定词,使声文相从,于是出现了以曲拍为句的词;因此,词是合乐诗歌,是依声填词的合乐诗歌;是律化了的句式参差的诗歌;它的合乐方式,从因诗入乐到依声填词;他的句式,从整齐的律绝到律化长短句,就是由诗入词的演变过程;二、词的发展过程1.民间词:词最早产生在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它的题材内容广泛:“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逸君子之怡性悦志,少年学子之热爱与失望”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等,在曲子词中都有反映;如凤归云征夫数载,写连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菩萨蛮敦煌古往出神将写边关百姓失地的痛苦和恢复失地的愿望,都十分感人;又如酒泉子:每见惶惶:队队雄军惊御辇,蓦mò街穿巷犯皇宫,只拟夺九重;长枪短剑如麻乱,争那失计无投窜,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词写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情景;上阕写义军入京,下阕写唐军与官僚们败退,对比强烈,爱憎分明;还有一些词反映市民生活,如长相思哀客在江西,写商人落魄流浪,哀痛真切;望江南莫扳我写妇女的情爱相思和被遗弃的痛苦,也十分感人;第二节晚唐词晚唐是词的成熟时期;这时依声填词形成了风气;词家众多,而且出现了以词名世的大家;大量词作问世,还出现了文人词集;词人运用的词调远比过去增多;不过,词的题材内容多为男女情爱;词的艺术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苍劲雄浑的作品减少了,而柔靡绮丽逐渐成为词的主要特色;晚唐词人把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推向成熟,使之脱离民间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的初创状态;但同时也使词脱离了民间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在内容上、风格上的丰富多样,从而走上了狭窄的道路;发生这种情况,和晚唐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晚唐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上更加黑暗,李唐王朝摇摇欲坠;知识分子失去了盛唐时代的奋发精神,一些人消极颓废,混迹秦楼楚馆,征歌逐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颓废的生活,狭窄的视野,决定了他们词作的内容香艳,风格轻软,语言绮丽;最能代表这种倾向的词人是温庭筠;第三节五代词一、西蜀词五代时期,中原接连换了五个朝代,离中原偏远一点的地区又有十国政权,因此时局纷乱,战争频仍,中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有两个政权因偏于一隅而维持着安定的局面,这就是西蜀和南唐;它们分别拥有四川、江南的富庶地区,农业生产和城市经济都继续发展,城市繁荣,生活安定;这两个政权的统治者,爱好歌舞声伎,各自聚集了一批文人,因此形成了西蜀词坛和南唐词坛;这两个词坛虽然在不同的地域,但两地经济状况和社会风情相似,又同受晚唐词风的影响,滋长着重娱乐、求轻艳的文学思想;因此他们的词内容相近,风格相似,都是晚唐词的延续,只是南唐词在追求娱乐消遣的同时,还追求一种内心感情的抒发;二花间词西蜀词坛以“花间派”为中心;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mì、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琼qióng、孙光宪、魏承班、鹿虔qián扆y ǐ、阎选、尹鹗è、毛熙震、李珣xún等18家词500首,编成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合集花间集,花间派由此而得名;这里除了温庭筠、皇甫松等少数人之外,都是西蜀文人,所以花间集实际上是西蜀文人的词集;花间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韦庄;二、南唐词南唐词与西蜀词一样是统治阶级娱宾遣兴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笔墨转向闺阁庭园,粉腻脂香;所不同的是代表词人不是一般的文人,而是帝王大臣;这几位词人先慑于后周,后亡于赵宋,“亡国之音哀以思”,致使他们的作品,轻艳之外带有一种感伤的基调;代表词人是李煜;第二章北宋前中期词第一节二晏和张先的词北宋初期,为适应统治者追求享乐、歌舞升平的需要,词人多沿袭晚唐五代红香翠软的词风;至北宋中期词的格局始大变:宋中期词人继承了晚唐五代词的合理内核——以美丽芬芳的语言抒写深挚的情感,而在塑造优美的意境上,比前人有所发展;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故佳作名句颇多;代表作家是被称为“二晏”的晏殊、晏几道父子和张先;第二节柳永的词柳永是北宋前中期词人中有较大突破的作家,晏、欧、张等词人虽然各有成就,但总体说来未脱离晚唐五代的影响,宋词还是一个崇拜偶像的少年,未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风貌;只有到了柳永,以其大量的富有个性的慢词创作,才标志宋词走向成年,走向成熟;因此,柳永成为北宋前中期成就最高词人,成为宋词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三节范仲淹和王安石的词在北宋前中期词坛上,婉约词成为时尚,内容不脱离爱情、离情,形式多抒情委婉,语言绮丽,呈现阴柔之美,晏、欧、张、柳的词均如此;但也有一批词人开始突破这种词风,以词作反应忧国忧民的思想,语词刚健,塑造含有阳刚美的新意境,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先导,范仲淹、王安石就是代表;第三章苏轼的词——豪放词与文人词苏轼现存词作340首,比起2000多首诗来,数量不多;但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是继柳永之后着名的词人,是宋词的第二个里程碑;一、苏词的贡献:一苏词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和词体的作用;晚唐五代和宋初的词的题材局限于艳情、离情,欧阳修、范仲淹等的少量词作开始突破此樊篱,写个人的理想抱负;柳永词写市民生活和羁旅感受,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但总体上看,欧、柳等人囿yòu于“词为小道”的观念,词的题材还是较为狭窄的;只是到了苏轼,词才完全摆脱了“词为艳科”、“诗言志,词缘情”的限制,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从传统的爱情离情到亲情友情,从理想抱负到古代英雄,从城市风光到人民生活等等,无不出现在苏轼的词当中;刘熙载艺概认为苏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认为词的本质是诗,是古人“长短句”与蔡景繁书;因而也可以像诗一样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全方位的表现作家的自我;他把诗人惯用的怀古、感旧、纪游等题材都运用到词当中,并广泛地引用前人的诗句和经史子集的语句入词,扩大了词的语言,前人称之为“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使词从专门的应歌发展为可以抒情述志的新诗体,这是他对词的第一大贡献;二苏轼开创了豪放风格的词作;苏轼以前的词作,多为婉转秀美的婉约词;范仲淹、王安石虽然有几首风格疏朗的作品,但总体词风还是比较单一的,到苏轼笔下,这种单一的词风被彻底打破,他开创了豪放中带有清旷的崭新词风,以其艺术魅力风靡词坛,并影响到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东坡词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正道出苏词开拓词风的意义;三苏词提高了词的品格;苏轼以前的词作,多儿女情长、寄情声色的“艳词”,骨力孱弱;有一些恋妓词还有色情的庸俗倾向,格调低下;苏轼不满柳永、秦观词的格调不高,努力开辟雅词,他的豪放词抒发乐观开朗的情怀,笔力刚健;他的婉约词以健笔写柔情,柔而不腻,均能给人以格调高雅之感;陈洵海绡说词说:“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苏轼对雅词的提倡,提高了词的品格地位,使词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四苏词使词摆脱了作为音乐附庸的地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本是应音乐的发展而产生的,须合律歌唱,但当时已经出现了词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好词不一定可歌,可歌之词不一定是好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时人已经要求突破词的一些格律,所以出现了词的“拗体”、“又一体”;苏轼生性崇尚自然,诗文都主张“行于所当行”,就内容而变化形式,因此,在词义与词律发生矛盾时,往往改乐就词,以免词律束缚其喷涌的思潮;如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句的句读就与流行的词牌不同,但因为十分出色,得到人们的认可,后来念奴娇词牌就多了“又一体”,名为大江东去或酹江月;当然,苏轼这种大胆的作法,也遭到时人和后人的非议,李清照的词论就讥为“句读不葺之诗耳”,陈师道也认为:“要非本色”后村诗话;苏轼的词和他的诗文一样,是自由抒写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词作风格千姿百态,既有豪放恢宏,也有旷达飘逸,还有婉约清丽等等,而以豪放词最为着名;第四章北宋后期词——词的拨乱反正和格律化北宋后期的作家多受苏轼影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就是其中着名的作家;苏轼一方面热心培养和团结新进作家,另一方面他生性豁达,崇尚自然,不强求学生对自己亦步亦趋,因而苏门学子在学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另辟蹊径,自成文风;黄庭坚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秦观写景抒情委婉细腻,丰富和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成为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张耒和晁补之也在诗词方面各有成就;在词坛上成就较高的作家还有贺铸、周邦彦;贺铸词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为人称道;周邦彦精于词的技巧和音律,崇尚雅正,开南宋姜夔、吴文英等格律词派的先河;北宋后期,无论诗和词都进一步推陈出新,使北宋后期文学出现了新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讲究形式的倾向;北宋末年另一词大家是周邦彦;他精于词艺和词律,促进了宋词技巧的成熟,与苏轼、柳永齐名,世称“柳俗、苏豪、周律”,并开创了宋词格律派,成为宋词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第五章南宋前期词——爱国文学的高涨与词演进南宋初期,由于国势艰危,有些词人用词为武器,直接参加主战派抗金的政治斗争,表现爱国的思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他们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发展史上是过渡性的作家;南渡初期豪放词大盛,但婉约词仍在继续发展,其杰出作家就是北、南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第六章爱国词人辛弃疾——爱国词的高峰辛弃疾的稼轩词存词600多首,不但数量上超越了前辈和同时的词人,在质量上也集前人之大成,成为独树一帜的大家,是宋词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的又一大家,词史上并称“苏辛”,他的豪放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豪放词辛弃疾曾是一位跃马疆场、冲锋杀敌的武将,并终生以报国为己任,因此,他的词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无论描绘什么人物和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气势,富有跳跃突兀的动感;继苏轼稳健旷达的豪放词之后,开创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扩大了词境;二、悲壮沉郁的风格辛词丰富和发展苏轼开拓的豪放词,还表现在悲壮沉郁的风格上;辛弃疾生活在南北分裂的南宋时期,国势危急,人民强烈要求抗击金兵,而南宋朝廷却苟且偷安,对抗战派百般阻挠和打击;辛弃疾空有满腔热血、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才能、为国捐躯的机会,心情十分抑郁和悲愤;在面对祖国的雄伟江山、回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就油然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往往具有悲壮沉郁的风格,别于苏轼的豪放旷达的登临之作;三、刚柔合一的词辛弃疾以前的词作,或豪放或婉约,大都界限分明,互不混淆;李清照词始见柔中有刚的作品,但仍以婉约为主;而辛词的部分作品却有刚柔合一的倾向;这一类词表面上运用婉约词惯用的绮丽词句、缠绵情调,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词人壮烈的情怀、沉痛的感情,具有豪放词的强健骨力,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辛弃疾之所以写这类词,是因为他力主抗战,又是从北方反正回南方的官吏,倍受投降派的猜忌打击,在朝廷中处于孤危的地位,不得不借鉴屈原用香草美人抒写君臣之事的手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爱国热忱,从而使词作具有外柔内刚的特殊的风格;五、在词的语言方面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创新精神,不但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以俚俗语入词,将经、史、诗、文熔为一炉,运用多种文学手段自由抒写怀抱,大大增强了词的表现力;1.辛词大量运用了成语、典故,以典雅精炼的语言叙事抒情;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但有时过分堆砌典故,也招来“掉书袋”的批评;辛词用典之多,是超越前辈词人的;他学识丰富,用典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当用典以托古喻今,并与情景紧密结合时,则使全词生色;如永遇乐.千古江山用刘裕和刘义隆的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用陈皇后、赵飞燕、杨贵妃的典故等,都是借古喻今,并符合登高临远的情景,增添了词的古朴苍凉之感;但他有些词滥用典故,成为炫耀渊博、卖弄才情的之作,如六么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选用了七八个与朋友同姓的古人来对他颂扬,就近乎文字游戏了,这样的词说“掉书袋”并非过分;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辛弃疾也喜将前人诗文语句加以改造,化入词中,往往能做到天衣无缝,不见生搬硬套的痕迹,表现出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2. 自然质朴的俗语辛弃疾有部分词作却完全不用典,用市井俗语进行创作,与其多用典故的雅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批俗词多为赠妓、应酬的作品,多模仿柳永、李清照词的写法;辛弃疾很推崇李清照的词作,丑奴儿下注:“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而词中“骤雨一霎儿价”、“风景怎生画”都是用自然质朴的俗语,描画出清新的意境,很像李清照“化俗为雅”的语言风格;而辛弃疾的另一首蝶恋花.赠妓却用了“妆晃子”、“巴巴”、“些些”等宋代市井口语,与妓女戏谑调笑,则近似柳永某些浅白庸俗的词作;3.受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影响,南宋词人也以散文笔法入词;辛弃疾一腔悲愤无可解脱,运用散文笔法写词,可以更自由、更酣畅的倾泻感情,较少受词律的束缚,因而辛词具有更为明显的散文化的特征;这类词作,在感情抒发上横肆强烈,但同时也往往失去音乐美感,直露而少韵味;由于辛弃疾在政治上和艺术上的巨大的声望,他的词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辛弃疾以词唱和的就有陈亮、刘过以及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都与辛弃疾相近,都喜写爱国内容,并崇尚豪放,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强大的爱国词派,史称“辛派词人”;不过,他们的艺术水准距辛弃疾很远;第七章南宋后期词——词的清雅化南宋中期的着名诗人和词人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陆游等在1193年至1209年的十年间相继去世,这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这时期所发生的政治大事件也对文学变化的动向有着相当的影响;其一是韩侂胄于宁宗开禧二年1206发动的北伐战争遭到惨败,南宋以更为屈辱的条件获得暂时的苟安,这使得朝野士大夫恢复中原的梦想,日益黯淡下去;辛、陆那种富于英雄主义精神的激昂声调虽然还有人继承,却终究是不那么响亮了;其二是史弥远擅权,钳制言论,制造文祸,也促使社会思想文化趋向消沉;南宋后期文学家大多社会地位较低,流连光景、吟咏性情自然更容易成为他们创作的中心;从生活年代来说,年辈虽然比辛、陆诸人为低而去世时间与之相近的姜夔,本也可以视为中期作家,但其词作以日常生活、自然风光为主要题材,抒情风格委婉而低沉,语言形式讲究工丽精巧的特点,却引导了南宋后期词的方向;活动年代稍后的“四灵”在诗的领域内,也强化了对形式美的追求;一、格律词派:姜夔在批判了北宋以来的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的成就之后,另树“清空”、“清劲”的旗帜,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又说:“姜尧章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既摒弃了婉约派软媚的作风,又避免了豪放派直露的弊病;既保留了婉约词蕴藉的长处,又吸收了豪放词雄健的优点,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在南宋词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史达祖、吴文英以上为南宋中后期、王沂孙、周密、张炎以上宋元之际等人都追步姜夔词的风格,上承北宋周邦彦的余绪,重视音律的和谐和格调的高雅,被称为“格律派”,又称为“清雅派”或“风雅派”;二、格律派的特点1.协合音律是格律派的第一要求;张炎的词源自称对音律“用功逾四十年”,并对作词的“五音”、“律吕”、“制曲”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可见他对词的音律的重视;2.他们推崇“雅正”;沈义父乐府指迷转引吴文英词论说“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张炎词源也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雅正之音”;3.张炎将“清空”作为词的最高境界;“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白石词如疏影……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跃”词源;吴文英、史达祖等人的词作即被张炎认为“质实”的一类,典雅精致,极妍尽态,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象,显得较为板滞;故又有人将格律派词人分为“疏”、“密”二类,姜夔、张炎等崇尚“清空”的词人为“疏”派,吴文英、史达祖等喜欢精工典丽的为“密”派;4.格律派作品的内容比较单薄;多抒写个人的穷愁落魄,有脱离现实的倾向;也有一些思想内容可取的作品,如南宋覆亡之后,王沂孙、张炎的一些词作,将个人的凄凉身世与沉痛的故国之思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感;5.格律派词人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就是对咏物词技巧的发展;他们常常结社分题咏物,如周密与杨缵等人结吟社于西湖杨氏环碧园,王沂孙、张炎等14人结社吟词,编为乐府补题词集等;北宋咏物词如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周邦彦的六丑.蔷薇谢后作等,主要表现方法还是赋体,着力刻画景物,比兴只是略有提及;而南宋格律派词人在继承北宋咏物词的立意新颖、摹写细致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词的托意深远,将赋和比兴两种表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咏物词在描绘景物、抒情达意两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姜夔等格律派词人对清代词坛有重要的影响;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崇尚醇雅,宗法南宋,尤为推崇姜夔、张炎,朱彝尊在〈黑蝶斋诗余〉序中说:“词莫善于姜夔”;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推崇比兴寄托的手法,也是对格律派咏物词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周济将王沂孙推为宋词四大家之一,比之诗中杜甫;这些评论或有溢美之词,但南宋格律派词人对词艺的研讨,进一步促进了宋词的成熟,被后世词坛作为学习的楷模,却是无法抹煞的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词在唐朝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这也是词的最初形态。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所以词到宋代迎来了创作的高峰。

对于唐宋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作简单阐述:1、从时间为顺序来看以时间为序,词经历了:唐词(民间词、文人词)——五代词(花间词、南唐词)——北宋词(前、中、后期词)——南渡词——南宋词(前、后期词)词最初在唐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于具体在唐代什么时候,现在已无从知晓。

后来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其中最受人注意的是以词集形态出现的《云谣集》,这是现存最早的曲子词集。

其中有《望江南·莫攀我》、《鹊踏枝·叵耐灵鹊多瞒语》等词。

之后在民间词曲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文人来做这类新体的小词,根据现有的材料可知,正式依曲填词的文人,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居易、刘禹锡。

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到了晚唐以后,这一时期出现了号称“花间鼻祖”的文人词的奠基者——温庭筠。

晚唐以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亦称“西蜀词派”,后因赵崇祚汇编成《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温庭筠和韦庄。

继“西蜀词派”之后,又出现了“南唐词派”,主要指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在社会大动荡时代,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进入北宋后,词的发展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宋室南渡后出现女词人李清照,开创婉约词。

到了南宋,中原沦落,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

这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最后到了元朝灭宋,出现了以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代表的词人群,他们继承了辛派爱国词的传统,书写哀愤之音。

而以王沂孙、张彦为代表的词人群,表露了故国之思结尾,唐宋词至此落下帷幕。

2、从体裁变化来看根据体裁变化,词经历了:词的原初形态(唐词)——成型期(五代词)——发展期(北宋小令词)——变化期(柳永、苏轼词)——集大成期(周邦彦词)——缓慢发展期(姜夔、吴文英词)——结束期(宋末词)唐代敦煌曲子词是词发展的原始形态,因为它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因此体裁内容也没有什么限定,表现形式上亦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所以别具一种原始朴素的美感。

到了晚唐温庭筠手里,词才宣告了成熟,温庭筠最大的贡献,就是定型了词体。

五代时期,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则使词这种题材最终定型。

到了北宋时期,经过第一阶段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词,推动小令词的发展;因传统的小令词体裁短小,所以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柳永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继柳永后,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狭隘题材得到解放,对词境进行大力拓展,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周邦彦则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注重词调音乐上的美听和新调的创制,成为宋词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者。

南宋后期,词进入了缓慢发展期,出现了两大词派同时并存的局面,一是以辛弃疾为首的“辛派词群”打破原来词体的清规戒律,进一步解放了词体,成为继承和发展苏轼豪放词的又一大家。

二是与辛派爱国词并行的“雅词”作品,著名代表作家有姜夔、吴文英等人,他们执着于词艺的精致和音律的精美,注重词的典丽、纯雅。

宋末的“江西词人”和“浙江词人”,表达爱国情怀、故国之思,词就此进入结束期。

3、从内容变化来看根据词的题材内容变化,词经历了:不定型期(唐词)——以两性为主(花间词)——以人生感慨入词(南唐词)——艳情与闲适(北宋小令词)——市井与文人(柳永词)——士大夫词(苏轼词)——隐逸、感伤、愤怒(南渡词)——国事(辛弃疾词)——伤痕(姜夔词)——亡国之恨(宋末词)从内容变化上来看,词在唐朝处于不定型期。

最初唐代的敦煌曲子词题材比较广泛,歌唱边防将士、塞外居民、商人士子、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风格也相当质朴,大多写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比如较为著名的《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

者人折来那人攀,相爱一时间”。

《长相思》:“做客在江西,得病卧毫厘。

往还观消息,看看似别离。

村人曳在道旁西,爷娘不知。

身上缀牌书,此是死不归”。

再到中唐的诗客曲子词,是指文人诗客尝试写的词作,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唐代文人词写作最多的两位,也是首次明确依曲调填词的两位词人,他们两人写的五首《忆江南》,是中唐时期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长短句体词。

到了晚唐温庭筠手里,词体才宣告成熟,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定型了词体,他还创立了一种抒情范式,以女性为题材,以柔情伤感为基调,例如他的《望江南·梳洗罢》描写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一个容貌美丽、体态娇柔的寂寞空虚的女子形象。

晚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花间词派”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从其题材内容来看,男女情爱成了词的母题,如欢会词、离别词、相思词、闺怨词等等,如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就是借更漏夜景写妇女相思之情。

而稍后出现的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派”,除了表现男女恋情之外,面对国家的沦落,则是以人生感慨入词,更多的是表现出“忧患”的心理面貌,如表现“人生长恨”的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无形化有形,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内心的愁之深重。

北宋结束了五代纷争的战乱局面,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面貌呈现出繁荣景象,这时以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写作的小令词逐渐发展起来,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被称为“小令圣手”的晏几道词《临江仙》等。

其内容多写富贵生活和婉约情致,题材多为艳情与闲适。

此后面对新的社会境况,传统的小令词因其体制短小,难以满足人们对享乐心理和恋情心理的表达,于是适应着新的时代要求,柳永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如他的经典代表作《望海潮》。

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其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苏轼“以诗为词”,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且在创作的内容上对词体有意识地进行了雅化。

宋室南渡前后,李清照、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相继登台献艺。

这个时期,因为民族危难、国家破亡、社会战乱,词的题材内容开始表现地隐逸、感伤、愤怒,由北宋末年写不完的艳情恋思、风花雪月转向忧国忧民,忧伤身世。

张元干、李纲、岳飞的词就充满了政治色彩,词中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感,如岳飞的《满江红》表现出了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横空出世,她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流露出亡国伤感之音,便形成了南宋前期词坛的感伤隐逸面貌。

之后到了南宋中后期,词坛再次辉煌,辛弃疾和姜夔是此期词坛的两大领袖。

辛弃疾以他的英雄单是和才气,在词境上开疆拓土,进一步解放了词体。

在他周围和身后,出现了一批志同道合、风格相似的“辛派作家群”,其词作多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与辛派爱国词相并行的,则是南宋的“雅词”作品,比较著名的有姜夔、吴文英等人,从词作内容来看,他们多表现恋情心理,另又加上了高雅的享乐情趣,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末以文天祥、王沂孙、张彦等词人词人,表达爱国情怀、故国之思。

至此,宋词舞台即将拉上帷幕。

4、从风格变化来看根据词的风格变化,词经历了:清新质朴(唐五代民间词)——香艳绮丽(花间词)——忧患伤感(南唐词)——闲雅雍容(小令词)——浅俗浓艳(柳永词)——清雄旷达(苏轼词)——典雅规范(周邦彦)——豪放雄健(辛派词人)——清空雅正(姜夔词)——晦遐难测(王沂孙等)——粗浅无味(辛派末流)唐代的敦煌曲子词和五代时期的民间词,因题材内容没有什么限制,表现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艺术上还比较稚嫩,所以其风格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质朴清新的原始淳朴之美。

晚唐以后,到了温庭筠手里,词体才宣告成熟。

来到五代十国时期,这时“花间词派”和“南唐词派”先后崛起,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其题材多写艳情且偏于狭深,以绮丽为美,透过艳情表现出忧伤,形成“婉丽绮靡”的风格特征。

而以李璟、李煜父子及大臣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派”,其词作充满着“忧患”的心理面貌。

李煜词的“人生长恨”冯延巳词的“柔婉清雅”,共同构造了南唐词“哀婉凄丽”的词作风格特点。

再到北宋小令词的风格多样,富贵闲雅中透着深思的晏殊词、雅俗并存的欧阳修词、“古之伤心人”晏几道词等,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后至柳永开创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承载市民情趣,形成“以俗为美”的词学风格。

苏轼“以诗为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使词境进行大力拓展,使词题材广泛,开创了豪放一派,表现出沉雄旷达的风格。

后至周邦彦,其次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注重词调音乐上的美听和新调的创制,成为宋词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者,形成了“典雅规范”的词风特点。

南宋后期,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辛派词人”他们在南宋词坛上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豪放词”,其词作体现出慷慨激昂、豪放雄健的风格特征。

南宋后期,以姜夔、吴文英为代表,词作多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词风清空雅正。

后至宋室末年,以王沂孙、张彦为代表的“姜派传人”,写雅词、唱雅调,常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迂回曲折地表达他们的故国之思和遗民之痛,词风表现地晦涩难测。

后来的一些辛派末流,词已变得粗浅无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