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本单元侧重于认识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在学习了《沙之书》,初步认识了虚构与真实的基础上,本课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自主分析,交流探讨;本篇小说的主题较为多元模糊,可鼓励学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讨,课内最好不做无边际的讨论;为拓展学生阅读面,加深对虚构与真实的理解,可在课内开展群文阅读;本篇小说篇幅短小,应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读,更好体会人物心理、处境与形象;用一课时完成即可;如果设计群文阅读,应提前一天印发阅读材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2.理解小说的主题。

3.群文拓展,加深对虚构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小说虚构和真实的有机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群文阅读材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卡夫卡简介。

背景简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二、一读作品,概括情节

快速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不复再见”。

三、二读作品,认识虚构与真实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真实”?

2.本文中的哪些地方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3.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虚构的方式?

参考理解:

真实: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人物真实,场景真实,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第一人称

虚构:骑着煤桶前去,高高漂浮在地窖穹顶,它太轻了,浮升到冰山区域

匈牙利文学批评家卢卡契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整体上的荒谬和荒诞是以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基础为前提的。”

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能有效地凸显主题,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四、三读作品,理解主题

方法:朗读作品相关片段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研讨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通过虚构与对比,作者想表达什么?

参考理解:

主题:揭示贫困者的窘状与困苦;批判有产者的自私与无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社会的冷酷。

五、四读作品,群文阅读强化认识

方法:学生阅读相关作品与问题交流探讨结合。

1.阅读卡夫卡《变形记》片段,看看《变形记》与《骑桶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参考理解:变形、夸张,荒谬、荒诞;人常异化为“非人”或者有了“非人”的举动。

2.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它与卡夫卡的《骑桶者》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

人物结局有不同,《骑桶者》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的世界;《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在墙角。富人的表现有不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桶者》里的老板好像不坏,关心穷人。

主题有不同:《骑桶者》主题多元模糊,还可能包含其它主题;《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较为单一明确。

表现手法不完全相同:《骑桶者》运用变形、夸张的虚构手法,显得荒谬、荒诞;《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运用幻想,悲剧性更强。

六、课外阅读与练笔

在下面题目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题完成。

1.课外阅读卡夫卡《变形记》全文。

2.对《骑桶者》这篇小说的主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3.假如骑桶者不是骑着桶去赊煤而是提着桶去的,故事情节会有什么不同?请以“提桶赊煤”为题目改写《骑桶者》,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4.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写出你飞翔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虚构与真实

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