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合集下载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种关系的实质及其区别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此展开。

这两对关系既相互独立,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又相互影响和制约。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更为根本或者说是更为优先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则是派生的。

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关系的展开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

当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突现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两种基本关系,尤其是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演变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此时并不构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存在。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应然而生。

人生活于自然界,人的活动必然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而自然界也必然对人产生影响。

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既是自然界发展进化的结果,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

这就决定了人对自然的永恒依赖,人类不论多么聪明,有多大能力,也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如何进步,都不能脱离自然界。

人永远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就意味着人不能破坏自然,不能对抗自然,只能保护自然,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是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还是一种有理性思维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有理性就能思维,就有自我意识。

能思维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人对周围环境不仅仅是适应,而且还进行改造,以便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有自我意识,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就能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于自然界的主体,而不是像其他生物一样永远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与自然相对立的一极,也就无从谈起它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因为它们本身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人有理性思维,有自我意识,能与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物质能量交换,才形成了特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形成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产物,即“人化自然”。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本单元主要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体性,分析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员可以对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个阶段、实现“两个和解”和“两个提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大纲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2.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现形式1.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2.人的实践推动“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3.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三、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实现1.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人与人的关系2.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同一、冲突、融合3.实现“两个和解”和“两个提升”知识点汇总概念C01:人的能动性C02:人的受动性C03:“自在自然”C04:“人化自然”原理K0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K02: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K0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K04:社会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促使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有效形式K05: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人与人的关系K06: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同一、冲突、融合K07:实现“两个和解”K08:实现“两个提升”K09:实现“两个和解”和“两个提升”的价值目标正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1)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讨材料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与自然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这种关系带来了巨大变化。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演变1.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依赖于自然的资源和环境,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和谐共生的。

2.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

3.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三、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1. 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工业化生产、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量能源消耗、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侵蚀等问题。

2. 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的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特殊天气事件的增多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害风险。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与对策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意识形态的引导,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2.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们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结论与展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话题,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建设美丽我国、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我的观点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法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绿色发展;要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人们自觉尊重自然的态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如何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就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不就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就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瞧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与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与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与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与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与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与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三:人能改变自然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并对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三个阶段的关系第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第三阶段: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趋势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马克思曾说过:“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才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

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

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并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于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科学万能论科学万能论出自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

它认为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原则上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当下的人们认识到了什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

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6)--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试卷答案

(6)--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答案要点] 这种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渗透着灵魂的、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中生长出来的。

由于这种自然观把一切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都归为某种带有灵魂的有机体,因而它又被称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2. 外部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外部自然,是指在人之外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

3. 自然的人化[答案要点]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去利用和改造各种自然物质,使自然界按照人的尺度和目的发生变化,使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

4. 人化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人化自然,就是已经同人类发生联系、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造、这样那样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那部分自然。

5. 天然自然[答案要点]无论是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还是人类产生以后仍处于人类活动范围以外的自然界,都属于尚未纳入到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之中的那部分自然界,我们将其统称为“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

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答案要点]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当代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态问题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它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被人们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7. 生态伦理学[答案要点] 生态伦理学致力于改变人类以往的错误观念,努力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强调人类只能在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有节制的物质能量交换,要求人们自觉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8. 绿色科技运动[答案要点] 绿色科技运动则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阶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依赖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清,从而造成了对自然的恐惧,崇拜与依赖。

征服阶段:即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大机器的制造获得人类对能源的依性增强,从而向大自然索取、宰割,妄图征服自然。

协调阶段:到了现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任意宰割,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的生命,从而人类开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使人类终于认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缤化出来的,不能以自然的毁灭,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应该知道: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恩格斯就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目光短浅的利用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破坏环境,必将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使人类的未来面临困境。

所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植树造林,治理环境污染,开发新型能源,为了我们及子孙后代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文章摘要:自然是万物生长的环境。

大部分的生命的生存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有着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由于这种能力对自然环境的平衡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以征服自然的的心态来与自然共处。

此文就是围绕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来展开的,并阐释了如何做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所以,在当代,我们更加应该小心翼翼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从自然中来,依存于自然,要和自然和谐发展。

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第4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4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经济发展要与生态和谐
社会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等于GDP增长
五、人工自然异化导致环境问题
人类在开放的自然界中实践,变天然自然 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认识自 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它干扰了自然界自 身的演化过程,是自然界人化,又使自然 界异化。尤其工业革命以后,人对自然的 掠夺借助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了肆无忌 惮的状态。
实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阶段
有序统一 混沌 奴隶 主人 伙伴 协同进化
(不分) (疏离分裂) (统一)
从奴隶到将军/从混沌到有序
(中间) (两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劳动
近代机器
工具
大工业
人 人工自然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生存方式、消费方式天然化、 生态化(城市规划、居家设 计、衣食住行) 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发展
(6)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 ……外化、对象化 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 关注物质生活 物欲膨胀、心灵枯竭 人的片面发展
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内化、个性化 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 物质与精神生活和谐协调 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 人的生态化、全面发展
工业生产 工业消耗
高生产
高消耗
工业污染 高污染
天然自然 物质种类总量陡减 整体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
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因而只能并存。
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形成
根据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界 的作用方式与所及范围,将自然分为三类:

第三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第三章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3个阶段:一是 古代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阶段;二是 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阶段;三是 未来社会人类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相处、 永续再生的关系阶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 历史演变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与自然 关系的历史演变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
一、人类自然观的演变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 1.原始神话宗教的自然观 原始人认为,自然界也有生命,也像人一 样有运动、思维,有生命,有感受,进而形 成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
慧能去世后,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 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 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 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 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 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以 记述他的事迹。
3.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利弊 其有利的方面是:首先,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从 感觉的直观出发,从整体上思辨自然界的本质与 规律,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 在某种特殊的结构中来寻求自然界的统一,并以 此来勾画自然界的总画面。 其次,古代朴素的自然观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它充分注意到了自然界的永恒运动,坚持从自然 观、从“本原”的运动演变来说明自然界的“生 成”和发展变化,看到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不同方面,并把它们的对立统一看做是自然 界演变发展的动力。
同时,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 人们在生活中深感面对风、雷、雨、 电等自然现象时的无能为力,便对这 些自然现象赋予超自然的力量,并对 超自然力量所震慑、折服而加以崇拜 ,于是形成原始宗教。原始人认为, 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由神控制的 ,神的力量是无限的。
2.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在古代中国、印度 、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等国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 自发、朴素、直观认识的结果,它是以自 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理论认识,以探索世 界的本质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宗旨,是粗 浅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 物。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自古以来,人与自然一直紧密相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这种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迁。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首先,原始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早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处于生存的本能驱使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人们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资源。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促使人类开始认识和尊重自然。

原始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和季节变化,探索自然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来。

其次,农耕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第二个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种植与养殖的技术,有了更多的粮食和资源。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的需求。

人们开始进行农田的开垦、灌溉的建设,控制水流和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

这种对自然的主动干预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工业社会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大规模变革。

工业化的兴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繁荣,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引发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在这个阶段,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环境保护行动。

最后,可持续发展阶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新阶段。

面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人们开始推动转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既满足当前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

人们开始采取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降低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可持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持久繁荣。

总结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社会。

从依赖自然、改变自然到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1.原始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起始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直接的感知和经验,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生存。

在这个阶段,人类主要是依靠狩猎、采集、捕鱼和农耕等方式获取食物和其他生存必需品。

2. 农业阶段: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逐渐控制自然环境,
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养殖。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变得更强,同时也让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并对自然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3. 工业阶段:随着工业的兴起,人类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
高强度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个阶段,人类通过矿产开采、化学工业、大规模的能源开发等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的生产方式也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机械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

4. 可持续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
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推出各种措施,从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人类也开始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寻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方式,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 1 -。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认识演变-自然辩证法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认识演变-自然辩证法
科学推动技术: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机械技术的发展。建立起来的近代工业展示了征服自然和控制
自然的能力。
技术应用:蒸汽机的应用,标志了人成功地实现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电力的使用现实了人对自然的支配。推进了一批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创造巨大物质财富,迎来了工
业文明。
技术的变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人工自然”就是人的基本属性的表现。
共通性原则
概念: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认识: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起的种种灾难危及到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的。
总结:命运和使命同一,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评价、检测地球变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公正性原则
概念: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内容:当代人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剥夺了子孙后代公平享用资源的权利。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和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公平享有资源的可能性。
方法: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建议人们通过国际公约和国家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观念的转变
1)控制自然观念具有了双重含义,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内在自我的控制。内在自我的控制,即:只有对人自身能力发展方向和后果进行何地控制。
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依靠原始生产经验获得的技术,如火的应用、动物驯养、工具制造等,使得人类扩大了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应用技术的目的:为了生存需要,直接利用,获取自然界浅层物质。
结果: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人开始向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不安定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社会过度。
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方针、政策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依赖与适应阶段:人类最初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依赖和适应的关系。

人类仰赖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水源和栖息地等资源来生存。

在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较为有限,主要是根据经验和观察来适应自然环境。

2. 攻击与征服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等方式改变了自然环境,大规模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开采矿产等活动不断增加。

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力不断增强,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 合作与保护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推广可持续发展等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攻击和征服转变为合作和保护的关系。

4. 和谐与共生阶段:这个阶段人类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开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进步和智慧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

包括:在空间上人类尚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那个无限的宇宙世界以及基本粒子以下的未知的微观领域;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以及尚未探明的规律和特征。

2.人工自然:也称第二自然,指社会化的人能从自然界获得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通过有目的应用科学技术及各种物质手段在干预和改造天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属于人的自然。

它包括人所支配和改造的自然环境及自我改造的自身。

3.两种自然的联系: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人工自然的产品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甚至是直接模拟自然,自然物质的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都服从统一的规律。

两种自然的区别:天然自然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人工自然则是随着人类出现,通过人再产生出来的;天然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的东西,而人工自然的存在物则是人的智慧的物化,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出来的,凝结着人的创造性,体现着人类的能动性,显示了科技的巨大功能和作业;天然自然是无限的,人工自然是有限的。

4.为什么辩证法取代了行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

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言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

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的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的思考。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填空部分1:早期人类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如狩猎与采集)。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定居并逐渐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活需要。

(填空部分2: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开垦土地、引水灌溉)。

进入工业革命后,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工厂的建立,城市的扩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填空部分3: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问题,如雾霾、水体污染等)。

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1. 依赖与剥削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依然存在,但却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剥削特征。

(填空部分4:当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情况,例如能源、矿产等)。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对资源的索取上,还体现在生态的失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填空部分5:生态失衡的具体表现,如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破坏)。

2. 环境意识的觉醒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众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开始发生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各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问题时,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

(填空部分6: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如巴黎协议等)。

3. 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的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填空部分7: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表现)。

这一理念意味着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以及生态的修复。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填空部分8:未来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人和自然

人和自然
• (2)原始农业的种植和驯养 • 传统农业 由于扩大耕地而毁林、开草原、 侵占湿地,引发了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问 题。
• 3.控制和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 • (1)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观 • “征服大自然” “人定胜天”
• (2)工业文明时代的控制和转换自然力甚至 自然物质、自然过程(创造) • 破坏了生态平衡(整体性、稳定性、多样 性、和谐性等) • 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为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 经济权益; •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实现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 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3)现实主义 • 美,莱斯特·布朗,1984,《综观世界全 局》 • 3、结果 • (1)生态文明 • (2)可持续发展观

四、可持续发展观
•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与形成
•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 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 的口号,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 基础。 • 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1987年提交的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 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 定义
• (4)经济和自然的不协调 • 用占全世界30%的能源、27%的钢材、 25%的铝材、40%的水泥,来换取占全世 界的5%的经济发展。 • 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美元到 3000美元之间的时期,往往是“黄金 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 • (5)经济和社会的不协调(农民工现象)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现代工业文明时期?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更把人工自然扩展到空前的范围引起了资源短缺森林破坏耕地减少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题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的人类感受到了自然界愤怒的力量但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动物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谐相处阶段
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一个叫 潘多拉的星球上,这个星球上存 在着一种特有的矿物元素。能够 吸引人类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拓荒 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矿物元素 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产业。
然而在这个星球上还存在一 个叫做Navi的生物种族,他们不 满人类的到来,更不喜欢人类的 机器在这个星球的土地上因为到 处挖矿而留下的斑斑伤痕。
Ø➢ 工业革命的产生,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 使得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各种机械装置被发明出来,人类从此进入了工业社 会。
Ø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生 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 力也飞跃前进,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 足感,驱使他们不断创造出新技术去“征服自 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 夺。然而,这种征服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不和谐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 个时期——征服阶段。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Ø 自然界的外在价值:是指它对人和其他生命 的生存意义。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和其他生 命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实现人和其他生 物的利益。
Ø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它自身生产发展的需 要。它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自我维持和再生 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

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类开始直观地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是依赖自然的给予,而是依赖自己对自然的改造。

为了有效地“改造自然”,人们不惜把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看得轻而易举,并加以夸大和绝对化。

随着对自然控制与支配能力的急剧增强,以及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了与自然的对立,人类也不得不面对人口剧增、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当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目标,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立一个完全新式的人类文明,一个可以永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对我们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要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生态环境双重保障,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而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确立一大战略。

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观念。

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

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扎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愿望;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环境问题,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

一是天人一体的思想。

认识到人类生存资料的有限性和地球的唯一性,抛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

二是主动适应的思想。

牢记人类对于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类民族一样,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之前首先想到自己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调整自然界本身的平衡。

三是环保第一的思想。

强力发展绿色科技,并将绿色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

采取五大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人口骤增与资源锐减。

人口方面,要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

资源方面,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

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研究开发无公害生产技术,并把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是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既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总量巨大、品类齐全的优势,自然、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又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资源上狠下功夫,科学地采用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包括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
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

三是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支持“三农”进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生产环境管理体系(HACCP)以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绿色认证,促进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梯度发展。

五是积极培植绿色环保产业。

积极利用目前环保产业正在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最有市场、最具创新能力、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现代科技已经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持和发展空间的机会,通过工业化和经营化农业、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网络化和联营化交通运输业以及数字化和全球化信息业等重要运作方式,大力发展环境资源和绿色环保产业,在投资、价格、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新的增长点。

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及时修复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严格防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二是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坚持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是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必须从精神文明建设着手,紧紧围绕弘扬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重点,大力建设生态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为基础的可持续的文明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是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