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实验动物学基础PPT课件

实验动物学基础PPT课件
实验动物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涉及到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实验动物学的研究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和标准化实验方法,以支持生命科学研究,促进人类健 康和科技进步。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医学、生物学和药学等领域,实验 动物被广泛用于研究、试验和开发新药物、新疗法和新技术。
药物药效和安全性
评价
实验动物是新药研发和药物筛选 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估药物的疗 效、毒性和副作用,为临床试验 提供依据。
生理和病理生理研

实验动物用于研究正常生理过程 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 有助于深入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 生理过程。
新药研发与安全性评价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动物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工具,通过观察药物 对动物生理、生化、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揭示药物的 作用原理。
01
实验动物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对人体的
影响,揭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毒理学研究
02
实验动物用于研究各种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生物因子的毒性
作用,为制定安全限值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化
03
实验动物用于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有助于了解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
基因编辑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创建 特定基因敲除或突变的动物模型,用于研 究基因能和疾病机制。
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于药物 筛选、毒理学研究以及疾病机制的探究。
动物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
利用实验动物研究行为与神经机制,揭示 大脑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验动物演示文稿

实验动物演示文稿

封闭群
突变系
近交系
F1杂交群
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用于实验研究的 杂交群是指两个近交系之间交配所繁殖的子一代动 物Pag,e ▪ 简6 称F1代动物。兼有近交系和封闭群的特点。
保持有特殊突变基 因的品系动物称为 突变系动物,往往 具有某些鲜明的人 类疾病模型特征。
实验动物—小鼠(Mouse)
出生时体重1.5g,体长20mm左右。成年体重30-40g,体长110mm。
喜黑暗,昼伏夜动,喜欢群居,雄性好斗。 胆小怕惊,对环境反应敏感,适应性差。
汗腺不发达,怕热,高温容易中暑。
Page ▪ 8
小鼠(Mouse)—一般特性
发育迅速,性成熟早
20日龄左右即可离乳,此时体重达14g(10-16g) 左右,稍加饲育即可用于实验及科研(18-22g),67周龄性成熟。雌性35-50d、雄性45-60d便可交配繁 殖,配种最好在65-90日龄。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Peacgei▪fi4c pathogen free animal
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 的动物。进一步说,是 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 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 均检不出任何微生物和 寄生虫的动物。
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 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根据植入无菌动物体内 菌落数目的不同,悉生 动物可分为单菌、双菌、 三菌和多菌动物。
悉生动物
SPF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 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中,实 行严格的微生物学控制。国 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 有科研实验,是目前国际标 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各种疫 苗生产所采用的动物应为 PageS▪ P5 F级动物。
饲养于屏障环境中或IVC系统中,其 所用的饲料、垫料、笼器具都要经 过消毒灭菌处理,饮用水除用高压 灭菌外,也可采用PH2.5~2.8的酸 化水,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 帽、口罩进入动物室操作,适用于 大多数科研实验。

《实验动物学》绪论 ppt课件

《实验动物学》绪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22
第 二 节
实验动物学发展概况
一. 二. 三. 四.
国外发展简史 近代实验动物学发展特点 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史 我国近期实验动物的发展
医学课件
23
一.
国外发展简史

Aristotle
公元前 384-322 年,进行动物解 公元前304-258年,动物的活
剖。观察各种动物的脏器。

Erasistratus 体解剖。
杂交群
(hybrids) 。
医学课件 7

携带生物限定: 普通级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conventional(CV)animal 清洁动物 clean(CL)anima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animal 无菌动物
医学课件 8

营养条件限定: 营养控制
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实 验、生产、教学、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医学课件
5
实验动物特点:

遗传背景限定 携带生物限定


环境条件限定
营养条件限定

应用范围限定
医学课件
6

遗传背景限定:遗传控制,定向培育
近交系

(inbred strain)、
封闭群(远交群)
(closed colony or outbred stock)、
医学课件
13
实验动物的来源
Wild animal
调查、捕获、人工繁殖
Economical animal Exhibiting animal
选择、培育、纯化
LA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是均一的,如血型、组织型、体重、毛色、可遗传疾病的发病率、对药物的 反应、甚至行为的类型等。因此, 使用较少量的近交系动物可达到生物统计需 要的精密度。
4、长期的遗传稳定性
近交系动物的基因高度纯合,坚持近亲交配则增加其在特定部位纯合子, 减少了遗传变异,使动物的基因型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导致近交系动物长 期遗传稳定性。近交系动物的遗传变异仅发生在少量残留杂合基因,或基因 的突变,而这种机率非常低。
C3h C3H(√) C3H
Balb/c, 129 ,(√) A (√),
C57BL/6
Begg albin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近交系动物的特性
1、基因纯合性
在一个近交系内所有动物的所有基因位点都是纯合子、个体之间、 祖代个体与后代个体之间都是纯合子。这样的个体与品系内任何一个动 物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也应是纯合子。因此,同一近交系动物的基因是 一致的,没有暗藏的隐性基因。
5、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应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
A: 相似的外貌特征; B: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C:稳定的遗传性能; D: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和一定的遗传结构。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交配制度和交配型
• 交配制度是动物不同代之间以某种特定的 交配方式相互发生联系,其预期的基因传 递结果是通过遗传学和概率的知识来分析 表达。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通常禽类和兔类等
实验动物的血缘系数达到 80%以上时 (相当于亲兄妹交配4代), 即可称为近交系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全同胞交配的近交系数

《动物实验》ppt课件

《动物实验》ppt课件
.
无脊椎动物部分各章重点内容
9.软体动物门 〔1〕名词解释: 外套腔、鳃心、齿舌、面盘幼虫 〔2〕简答: 分析比较腹足类、双壳类及头足类顺应于不同生 活方式,在形状构造上的差别 腹足类体制不对称的来源和演化 河蚌适于埋栖生活的特点 软体动物贝壳的来源及构造 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无脊椎动物部分各章重点内容
扁 形 动 物
假 体 腔 动 物
分类位置
寄主 寄生部位引 传播 预防及
起疾病
途径 治疗
.
.
无脊椎动物部分各章重点内容
11.触手冠动物 简述:触手冠动物有何共同特征 12.棘皮动物门 〔1〕名词解释: 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管足、棘皮 〔2〕简答: 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高等类群 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13.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与哪一类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根据是什么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处在什么位置
五种海产幼虫+所属纲门
浮浪幼虫 米勒氏幼虫 面盘幼虫 担轮幼虫 羽腕幼虫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们 软体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称五号种重要的寄所在生纲门虫
利什曼原虫
原生动物门动鞭亚纲
疟原虫
原生动物门孢子纲
日本血吸虫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十二指肠钩虫
原腔动物线虫门
血丝虫
原腔动物线虫门
.
传染媒介 白蛉 蚊虫 钉螺 皮肤 吸血库蚊 按蚊
.
梳理框架 填充内容 对照整理
构建进化框架
进化-环境 中胚层产生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顺应性特征 昆虫真正顺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主要的提高性特征 构造-功能 简述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类型及机能特点 简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类型及机能特点 比较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胚层和体腔演化

实验动物学(462页PPT课件)

实验动物学(462页PPT课件)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动物实验技术
(Animal Experiment Techniques)
是进行动物实验时的各种操作技术和实验方法,也包括实验动 物本身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各种监测技术。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实验物福利
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应该得到友好的对待!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2.实验用动物(Animal for Research)
B. 经济动物(Economical Animal)或称家禽家畜(Domestic Animal and Domestic Fowl) 是指人类生活需要的动物,特别是用科学方法饲育的家禽、家畜等 经济动物,虽经人工培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遗传学、微生物学 控制,但其严格程度与实验动物相比,相差悬殊。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实验动物营养学
(Laboratory Animal Nutriology)
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 科学。
二、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畴
实验动物生态学
(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
是研究影响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例如饲养动物的房舍、通风、 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笼具、饲料、饮水以及各种垫料等。
近交系(Inbred Strain) 封闭群(Closed Colony) 杂交群(Hybrid Colony)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1.实验动物( Laboratory Animal )
四大特点
B.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施行人工控制
目前根据对微生物、寄生虫控制程度,我国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和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GN)

实验动物PPT课件

实验动物PPT课件

03
CATALOGUE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研究
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遗传学、细胞生 物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基因敲除、敲入等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基因功能和疾病发生机制。
人类疾病模型
药物研发与筛选
利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提高新药 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临床试验风险。
疾病机制研究
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揭示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 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生物医学工程与组织再生
利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和组织再生 技术,为器官移植、损伤修复等领域提供技术支 持。
实验动物的疾病控制与预防
健康监测
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免疫接种
根据需要制定免疫接种计划,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隔离与治疗
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06
CATALOGUE
实验动物未来发展展望
实验动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因编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随着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基因 型和表型将更加精确可控,有助于研究特定基因功能和疾 病机制。
03
豚鼠
豚鼠在免疫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常用的过敏反应和免疫学实验动物 。
05
04
兔子
兔子在生理学、毒理学和皮肤病学研 究中较为常用,其皮肤结构和功能与 人类相似。
02
CATALOGUE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
温度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应保持恒定 的温度,以满足不同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对生殖的影响 对表型的影响 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对机体抵抗力的影响 对生理机能和行为的影响
(二)湿度
实验动物湿度要求:相对湿度为40-70%,
并以50±5%为最佳。
高温高湿:动物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发病率、死亡 率增加,病原微生物存活和传播、饲料霉变等。
湿度过低: (1)室内干燥、灰尘飞扬,容易引起实验动物呼吸系统疾 病。 (2)大鼠发生环尾病仔鼠。
光照强度
照度超过60 lux就可造成白化动物视网膜损伤。强光 可使雄性大鼠肾上腺的重量增加,给小鼠超过500 lux 的光照,会导致哺乳母鼠忽视其新生幼仔和它们的死 亡。相反,一些草食动物,例如,山羊如果没有阳光 的照射,将会发生Vitamin D3的缺乏。
黑暗时即使短暂的曝光也对动物产生显著的影响。
据的共享、使用高质量的标准动物、合理设计实 验、规范实验的管理 ❖ 替代:人群资料、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体外 培养、理化技术应用、数学与计算机模型的应用
37
动物实验设计
四、 动物实验设计
动物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 运用有关科学知识和原理,结合统计分析及伦理学 的要求而制定的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的实施计划和 方案,并用文字记录或流程图表述的实验方案和技 术路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第一节 实验动物
一、实验动物定义
❖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 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 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 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 科研、教学、生产、检 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 动物。
KM小鼠 裸鼠
C57小鼠 SD大鼠
Hartely豚鼠
新西兰兔
一、实验动物定义
二、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与分级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共43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共43张PPT)
犬、猴和鸡的微生物学以及寄生虫学等级标准。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 标准有28个。颁布年代主要在2001年,最近对标准又进行了部分修订。
GB14925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GB14923
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GB14922.1
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检测
GB14922.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及检测
法、解剖镜下通体检查法等,主要适用于检查蚤、虱、螨等节肢动物。
(2)体内寄生虫:主要检查蠕虫和原虫,可用直接涂片法(粪便、血液、脏器、肠内容物
)、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透明胶纸肛门周围粘取法、
组织或器官剖面压印法、病变组织切片或压片法、尿液的离心法
(如检查鼠膀胱线虫)等。
我省近5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状况
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影响实验结果。如仙台病毒感染引起小鼠肺鳞状化病变;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血清谷丙转氨酶、谷
草转氨酶升高。
2、影响动物生产。如鼠痘、兔出血热病毒、犬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感染导致动物的大批死亡。 3、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或致死。
4、污染实验材料。如用于疫苗生产的原材料SPF鸡胚污染病毒,接种疫苗导致病原的扩散。
5、寄生虫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掠夺宿主的营养;
2)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3)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5) 对宿主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二)监测意义
1、保证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北美 0.02 0.00 0.00 0.01 0.02 0.04 1.57

动物实验技术PPT课件

动物实验技术PPT课件
不同种系的实验动物对相同因素的刺激反 应既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存在一些特殊反应, 同样的刺激对一些动物敏感,但对另外一些动 物可能不敏感。因此在实验研究中选用那些有 特殊反应、对实验研究敏感的动物作为实验对 象,也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38
(三)标准化原则
标准化原则是指动物实验中选择与课题 研究的目的、内容、水平相匹配的标准化 的实验动物。只有选用经微生物、寄生虫 学、遗传学、环境及营养控制的标准化实 验动物,才能排除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环境及营养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0
2、购入动物时,应向供应单位及时索取 动物的遗传背景、微生物背景、质量合格 证、动物的年龄、体重等资料。
51
3、购入动物时,无论运输距离的远近,都 应考虑运输环境的温度、湿度、饮食以及 途中污染和窒息死亡等问题。
52
4、购入清洁级以上的动物,应采用带有空 气过滤膜的无菌运输罐或带过滤帽的笼盒 运输,严格检查其密封状况。
7
动物实验技术:
研究动物实验所需的各种条件、方法、 技术,以保证取得科学的、完整的、先进的实 验结果。
8
动物实验的要求..
1、科学性 2、经济性 3、伦理性
9
科学性要求
标准化的动物 标准化的实验条件 标准化的操作规程
10
经济性要求
动物的选择 实验方法的选择
11
伦理性要求
动物福利 3R原则
12
22
(二) 常用动物外科手术器械
(三)手术器械的消毒 1、煮沸灭菌法、 2、 高压蒸气灭菌法 3、化学药品灭菌法。
23
(四)敷料、手术巾、手术衣、帽、口 罩的消毒
24
五. 手术人员的准备 为了保证无菌手术的进行,手术人

最新动物实验技术6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幻灯片课件

最新动物实验技术6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幻灯片课件

对实验人员 的安全 有保障。 实验结 果可靠。
为什么要进行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对动物生产有影响 使实验被迫中断 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分级 第二节 普通动物 第三节 清洁级动物与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第四节 无菌动物 第五节 悉生动物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测
慢性表现为: 脚、尾和鼻部出现皮疹和溃疡, 严重者可见脚、尾坏死脱落。
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实验激活鼠痘病毒而 使鼠痘流行。
2、兔出血症(rabbit epidermic hemorrhagic fever)
(1)是家兔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2)具有传播快、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3)主要感染青壮年兔,多呈急性经过。 (4)接种疫苗后,3-4天后即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2、流行性出血热(EHFV)汉坦病毒(HV)
在国际上统称为肾综合性出血热。 在实验动物中,主要感染大鼠造成危害。大鼠感 染后不表现症状,也不发生死亡。 人感染后,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在国内外实验动物单位出现过多起人感染后死亡的 现象。
特别要记住的是:
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鼠中流行,隐性感染为主。
引起的大小鼠呼吸道疾病,经空气传播。
(三)、啮齿类动物细小病毒
小鼠细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 MVM)和 大鼠细小病毒(Rat parvovirus)。
是迄今所知的唯一抗癌谱广、具有高度抗癌特异 性的微生物,对肝癌、胃癌、肉瘤等多种肿瘤均有明 显杀伤作用,故其感染将会给肿瘤的研究造成严重的 干扰。
二、普通动物的管理与用途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ppt版课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ppt版课件
16
仙台病毒感染
仙台病毒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由副流感 病毒I 型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急性感染多见于断乳 小鼠,成年鼠多数情况下呈隐性感染,在饲养条件恶化, 气温骤变或并发呼吸道细菌感染时,传播快,流行广,造 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仙台病毒隐性感染会给实验研究带 来严重干扰。 1、 严重影响机体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2、 影响干扰实验性致瘤作用 3、 影响胚胎的发育,对鼠类生殖繁育造成影响
大鼠 兔
携带微生物 3年前 秒门菌、皮肤病原真菌、鼠痘病毒
近3年

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
皮肤病原真菌、体外等生虫
体外寄生虫
猴疱疹病毒、沙门菌、志贺菌 仙台病毒、小鼠肝炎病毒
猴疱疹病毒、皮肤病原真 菌
小鼠肝炎病毒

嗜肺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鞭毛中

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 菌
9
1 、病毒感染危害性及其对实验研究 的干扰作用
猴痘病毒 猴狂犬病毒 黄热病毒
中非和扎伊尔的一些物 种
许多种类
非洲和新大陆种
大部分无临床症状,有 时出现发热和丘疹
狂犬病
接触分泌物 伤口接触唾液
在南美猴种从症状不明 蚊子 显到死亡变化
痘病变 狂犬病 黄热
来自非洲猴的检测
11
猴疱疹病毒1型感染 (B 病毒)
由猴B病毒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多数情况下 呈良性经过,仅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 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 期潜伏在组织器官中,产生抗体。人类接触性感染,主要 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 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PPT课件

《实验动物学》PPT课件
2
第一节实验动物学的学科概念
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实验动物与
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研究范 围从实验动物扩展到动物实验。
3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概念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 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 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 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6
实验动物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实验动物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培育、维 持和生产供应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改进 或建立标准化的动物实验条件、技术与 方法,为科学研究、生产、检定等服务, 最终促进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提 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实验动物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怎样实现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
7
实验动物学的分支学科
(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 breeding science),是根据遗传学 原理,研究实验动物的遗传改良、遗传 控制、遗传特性、品种和品系培育以及 实验用的非实验动物的实验动物化的学 科。
8
实验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的分支学科
(2)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laboratory animal microbiology and parasit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携带的微 生物、寄生虫的种类,寄生或共生规律 以及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控 制的学科。
9
实验动物学的分支学科
( 3 ) 实 验 动 物 解 剖 学 与 生 理 学 (laboratory animal anatomy and physi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的形态结构 和功能以及实验动物的解剖生理特性或 模型性状的学科。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virus infection)
Lyphocytic choriomenin gitis
virus
狂犬病 (Rabies)
Rhabdo virus
小鼠、仓鼠
类 似 流 行 性 感 冒 的 症 状 ,接 触 感 染 ( 接 触 小 鼠 头痛、肌痛、发热、恶 粪便和尿液);吸入; 心 、 呕 吐 、 喉 痛 、 畏 光 。咬伤,或由节肢动物
如蚊子、蟑螂传播
所有哺乳类
头痛、肌痛、发热、恐 咬伤、皮肤伤口或黏
水、狂妄、抽搐、昏厥、 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
死亡
唾液
细菌性疾病
疾病
病原
媒介动物
人类临床症状
传染途径
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s)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犬 Brucdla Canis 、 猪 Brucella suis
正常菌群
a. 正常菌群受内外环境变化发生菌群失调,将产生数量和位置的改变, 由非致病菌变为致病菌。
3. 真菌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病原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原,病原性弱,为慢性过程,以慢性增生性炎
症为主。
真菌孢子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动物和实验、饲养人员。
4. 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掠夺宿主的营养
(Rabie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Germfree animal GF
三、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 实验动物病毒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鼠痘病毒
a. 实验性结核、X射线、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运输可使隐性感染病毒激
活。
b. 大量内毒素或切除脾脏可改变吞噬细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对病毒的易 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在医学和兽医学研究领域,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但是实验动物一般不采取 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主要由于实验动物的特殊性:
1、应用疫苗或治疗制剂可能干扰实验结果。 2、经过治疗或免疫的动物,外表健康,但可能
是带菌或带毒者,可能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课题研究和论文发表,以及研制新药,生物制品, 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科学实验。
Page ▪ 18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饲养环境 清洁级动物常来自屏障环境的SPF动物的后代或
降级。饲育使用的垫料、饲料、引用水和用具等均应 经过高压蒸汽消毒;或饮用水经过酸化,饲料经过钴 (co60)辐射灭菌。工作人员需穿无菌服进入屏障环 境进行饲养和实验。 ▪适用范围
Page ▪ 15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来自与动物实验▪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CV)
必须是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动 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Page ▪ 16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饲养条件 饲育在开放环境里,使用的垫料和饲料,
只消毒不灭菌;其饮水须符合城市饮用水标准。
▪适用范围 只能用于教学实验和某些科研工作的预
实验,不能用于科学研究和发表论文的实验。
Page ▪ 17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CL 亦称最少疾病动物(minimal disease animal)
此类动物必须是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 病原体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又不 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影响大的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Page ▪ 3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 物实验 (1)人源性 (2)动物源性
▪引起传染的条件 (1)要有病原性和一定的毒力
(2)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 病原体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
Page ▪ 4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 (1)、直接传染:健康动物与患病动物(包括携带病原体
影响人类健康
Page ▪ 14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一)非生物性传播:a、经空气飞沫、尘埃传播;b、以饲料、 垫料传播;c、经饮水和饮水用具传播;d、经笼器具传播。
(二)生物性传播:
a、节肢动物:苍蝇、蚊子、蟑螂、蚤、虱、蜱、螨等。 b、野生动物:野生啮齿类动物,常携带各种病原体,例如携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野鼠的尿污染实验动物的垫料、饲料。
(1)高压蒸汽消毒:103.4 Kpa, 121.3 ℃ 15-30min。可杀死芽孢在
内的所有微生物。饲料、垫料、器具等消毒。
(2)高热煮沸:器械、笼具、水瓶等消毒100 ℃ (20min)。 (3)干烤消毒:可达180-280℃(15min~30min) ,消毒效果较好。 (4)火焰消毒:温度可达300 ℃,主要用于不锈钢
c、实验动物:从外部新购入的实验动物,未经严格检疫和隔离。 d、饲养、实验人员不注意卫生防疫传染病原体;有些人兽共患
病,也可经人传播给实验动物,例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Page ▪ 6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1)种类(品种) 2)年龄 3)营养状况 4)机体的抵抗力 5)机体防御器官状况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 质量与动物实验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分类 ▪合格动物群中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及 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检测
Page ▪ 2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3、对于小型实验动物,治疗措施可能在经济上
不合算
Page ▪ 9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卫生防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平时的预防措施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3、消毒措施 4、隔离措施
Page ▪ 10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物理性消毒
动物)直接接触而感染。如狂犬病病毒、猴B病毒、艾滋病病 毒等。
①水平传播:实验动物群体中互相的传播。传播途径包括 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粘膜创伤等。如沙门氏菌常经消化道感 染;仙台病毒常经呼吸道;布氏杆菌病常由配种直接感染等。
②垂直传播:由母体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例如支 原体、细小病毒等。
Page ▪ 5
笼具、金属器械、墙壁的消毒。
(5)照射:紫外线、γ-射线等,用于空气、饲料、垫
料和器具的消毒。
Page ▪ 11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 化学消毒 ▪ 是使用化学药物喷洒、浸泡、熏蒸等,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常用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液体消毒和蒸汽消毒。 (1)液体消毒剂:包括石炭酸、过氧乙酸、来苏水、次氯酸等。 (2)熏蒸消毒:包括福尔马林和三聚甲醛等。
Page ▪ 7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是传染病传 播的三个基本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新的 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造成传染病在 实验动物中的流行。而当传染病流行已经形成 时,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
传染源
传播途径
Page ▪ 8
易感动物
Page ▪ 12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微生物微生物学 和寄生虫学分类
Page ▪ 13
上海交大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的体表、粘膜 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
共生微生物丛
病原体
对宿主有益 条件致病
烈性传染病
对动物和实验 产生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群 全部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