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8531f14afe04a1b071dee2.png)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单元第三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上学习目标(一)科学知识: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脱而倒传到骨膜,引起骨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交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骨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骨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
难点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秘密了,那么关于声音你还想知道什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导入,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引出本课的新内容,使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讲授新课我们是通过耳朵听到外界的声音的,耳朵又是通过什么路径来听到声音的?下面来研究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说一说耳朵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
2.小组讨论: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3.小组汇报总结外耳——收集传输声音外耳:耳廓kuò耳道中耳——感受声音并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耳朵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内耳——振动转换刺激神经耳蜗姜振东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们就听见声音了什么是耳聋?1.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观察耳朵的结构图小组讨论先观察图片了解耳朵的大致结构,为讨论作用做准备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c2e05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e.png)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P9~1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提问:你们发现耳有哪些结构?来说说看。
(预设: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3.讲解: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听小骨是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听觉的神经。
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探索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出示:A4纸。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用纸卷成的“喇叭”听声音,感受耳郭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的振动1.出示: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中,当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不变,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怎么样?课后作业课时训练。
六、医生可以借助听诊器(如图)去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相关病情。
2.医生是如何借助听诊器听到病人的心跳声的?请你按声音传递的先后顺序填写正确的结构名称。
心跳声→__________→橡胶管内的空气→________→__________→鼓膜→__________→耳蜗→__________→大脑参考答案六、2.听诊头耳挂外耳道听小骨听觉神经。
小学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小学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5d998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8.png)
小学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并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掌握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描述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到达大脑的过程。
3.利用实验观察的方法,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器官的结构的图片及动画。
2.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一支杂物装满的铅笔,一张纸片。
3.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声音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在空气中产生波动的图像,并问学生他们认为这是什么,为什么产生了波动。
Step 2:声音的产生(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平时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或者“当我们唱歌、说话或者敲打东西时,声音是从哪里来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搜集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初步理解。
Step 3:声音的传播(15分钟)教师介绍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并通过课件展示声波的传播图像。
然后,通过示范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小实验来验证声音通过振动传播的过程。
实验步骤:1.教师拿起玻璃瓶,用手轻轻敲击瓶口。
2.学生观察音的形成并描述。
3.教师用一个铅笔将纸片固定在瓶口上。
4.再次敲击瓶口,学生观察纸片的变化,发现它会震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传播的,并且传播的速度可以通过不同介质的外形变化来改变。
Step 4:听觉器官(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部位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例如,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负责接收声音,中耳负责放大声音,内耳则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输到大脑。
Step 5:听觉器官的传递过程(20分钟)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动画展示声音从外耳到大脑的传递过程。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94ac0259eef8c75ebfb313.png)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水盆。
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
示波器、话筒一、引入新课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cccfe3d5bbfd0a7956732f.png)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骨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
教学难点
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骨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设计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师讲解: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结构图。现在老师考察一下大家的课前预习情况,哪位同学上来说一说耳朵里都有什么?(生:边指边答,是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构成的。
师:表现真棒,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学习习惯真不错,课前预习很充分,现在我们一起齐读耳朵的结构,并看清楚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
A耳朵B眼睛C嘴巴
2.声音传播的路径是()
A声源——中耳——外耳——内耳
B声源——外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耳——内耳
C声源——内耳——中耳——外耳
D以上结果都不对
3.鼓膜受外耳道传递的声波而产生( )。
A.声音B.振动C.音质
4.鼓膜的特点是( )。
A.薄而有弹性B.厚而有弹性C.薄而没有弹性
判断题
1.外耳主要是通过振动传播声音的。()
师: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课件呈现并板书)
3、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动画再来回顾耳朵的结构吧!(flash动画呈现)
4.师:现在请大家思考我们的外耳、中耳、内耳各有什么作用呢?(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三、演示鼓膜实验
1、讲述: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鼓膜的振动与敲击鼓面振动不同,鼓膜振动是空气振动引起的,属于声波引发的振动;而鼓面振动是由被敲击产生,是产生声波的振动。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b59546473c1ec5da50e270b5.png)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人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2.通过观察人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及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的传播。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和讨论、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四、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依靠声音我们才能正常文流信息,就像现在我们上课,主要依靠的就是声音。
下面给同学们30秒时间,发出自己想听到的声音,注意;音量小一些,不要影响其他班的学习。
师:大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那么你发出的声音是依靠什么发出的呢?不同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声音为人类服务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板书课题,引人新课(二)新课教学活动I:观察振动发声师:演示实验:(1)敲击音叉,将音叉插人水中,溅起水花.(2)在播放音乐的收录机的扬声器中放人一些碎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一边做,一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并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让物体停止振动,物体还会发出声音么?下面请大家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感觉一下,当你发声和不发声时声带的振动有无变化。
师: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案分享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案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fff646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c.png)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案分享。
一、实验目的1.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及传播方式2.掌握声音频率、振幅与声度的概念及关系3.了解人耳的听觉系统工作原理4.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二、实验器材及材料振荡器、扬声器、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电池、音叉、麦克风、示波器、直角三角木板、橡皮垫、轻吹瓶三、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第一部分:声音产生与传播实验一:振动的产生与传递1.取一个直角三角木板,在木板底部放上橡皮垫。
2.用木槌敲击木板便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观察可以发现金属棒振动时,木板也会振动。
3.将木板中部放置于静止的中心点,轻击正中央部分可以听到响亮的谐振声。
实验二:信号发生器产生声音1.打开信号发生器,将频率调至500Hz,用麦克风接收信号。
2.调节振幅,可以听到信号发生器发出的响声。
实验三:扬声器发出声音1.取扬声器,用音频线将扬声器与信号发生器相连。
2.在信号发生器中,调整频率为1000Hz。
3.关闭声响发泄,扬声器便发出了声音。
实验四:轻吹瓶产生声音1.将纸质音频放在轻吹瓶口上,轻吹瓶底部,可听到清晰的声音。
2.将轻吹瓶放置在水中,轻轻拉动瓶口,可以听到声音的变化。
第二部分:人类的听觉与声音感知机制实验五:音叉产生声音1.将音叉放置于桌面上,在音叉尾部挂上轻铁丝。
2.振动音叉,用麦克风接收信号,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实验六:人耳对声音的感知1.先用示波器观察信号的特点,包括波形,频率,振幅,声度等。
2.用耳机或者扬声器播放音频文件,观察人耳对不同声音的反应。
第三部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实验七: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取扬声器,在静止空气中进行实验。
播放同样频率的正弦波,调整音调。
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出现声音衰减和延迟的现象。
实验八:声音在水中的传播1.取一个透明的水桶,在水中放置扬声器。
播放同样频率的正弦波,观察波形。
2.调整频率,人耳可以明显听到声音发出的巨大差异。
八年级物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6c9cf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a.png)
八年级物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理解人耳听觉的基本原理。
4.掌握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听觉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人耳听觉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掌握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听觉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本、教案和教具。
2.实验材料:音叉、空心管、麦克风、示波器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导入活动:声音的传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借用一些常见物体来展示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纸、一根木棒和一杯水,让学生通过手拍、敲击和吹气等方式发出声音,然后观察纸、木棒和水面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
2. 理论探究学习活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课本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重点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
3. 实验探究实验活动:声音的传播速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速度,并进一步巩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音叉和空心管进行实验,示范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管的长度的关系。
4. 讲解听觉原理学习活动:人耳的结构和功能逐一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5. 听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听到不同频率声音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对听觉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示波器和音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进一步理解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6. 小结和评价小结活动:声音的重要性和应用通过课堂讨论和个人思考,让学生总结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声音传播和听觉原理的作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后讨论。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bbe057fe7f1922791788e826.png)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过程(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通过演示实验:1、喇叭发声时纸屑跳动2、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3、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跳起来验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并由老师给出声源的定义,再由练习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发声”(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音的传播方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2、声音的显示实验:用话筒和示波器显示声波。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我们已经知道气体可以传声,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对你的问题作出猜想。
学生会提出:“液体和固体能传声吗?”和相关猜想。
请:设计实验或说出生活中的现象:证明你的猜想。
让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演示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
让学生听声音的变化。
(最后,后面的学生听不到声音,而第一排的学生却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同学相互交流方法的可行性)(四)声音传播有多快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总结声速与什么有关记住在150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五)人怎样听见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精品教案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04da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f.png)
【ppt23-26】随堂练习
【ppt27】知识拓展
【ppt28】进行课堂小结
【ppt29】布置作业
倾听自然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受声音对听觉上的冲击
学生动手做
观察、思考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结合前面实验现象讨论、思考
听讲、记录
思考、回答
思考、讨论
知识巩固
思考、回答
板书: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
2.真空不能传声
【ppt18】展示图片
请同学们思考课件中所展示的两个事例,先看到后听到,认识到是光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不同所致,引出声速,强调声速的物理意义
【ppt19】展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
提问:阅读下面的声速表,你能发现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同一种介质,声速是否相同?
板书设计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
3.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介质种类、温度
5.人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方案
课题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课型
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4.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初步认识示波器及声音的波形图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2db858168884868762d653.png)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人耳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的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类比声波;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了解人耳听觉的过程。
3、会设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2)声音的传播速度。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归纳出理想推理法。
2、难点:真空不传声的实验设计。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纸条、鼓、吉他、喇叭、塑料尺子、石块、水槽、土电话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生共同聆听各种声音(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
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让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观察乐器发声课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并回答帕斯卡故事的问题)2、声音的传播――声波。
扔石子类比声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板书: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大屏幕声波的显示(学生生活中见过心电图波)板书: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4、声音的传播条件○1固体传声:演示土电话,让学生总结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演示实验: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教案】第2课时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案】第2课时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d2de5b117cd184254b3535ed.png)
第2课时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回声现象及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回声现象,知道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及声速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问题: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
如图所示: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回声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2.当两个声音传到人耳时间大于0.1 s时,人耳就能分辨这两个声音。
若小于0.1 s 则原声加强(如图所示)。
(1)开山放炮时为什么能听到隆隆不绝的响声?(2)人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说明:(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探究点二声音传播有多快声速: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思考问题: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多媒体展示:声速表。
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空气(15 ℃)340海水(25 ℃) 1 531空气(25 ℃)346铜(棒) 3 750软木(25 ℃)500大理石 3 810煤油(25 ℃) 1 324铝(棒) 5 000水(常温) 1 500铁(棒) 5 200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0cf60535e2bd960590c67737.png)
桂城初级中学____八__年级____物理_科“121思”教学案主备人陈少雄审核人张红任教班级八年级课题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课型新课学习目标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学习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导学的内容、步骤与方法教师复备栏自主探究(10分钟)引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
把正在发音的物体叫做__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_____,计算距离公式S=_____。
3、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等介质。
____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____传声效果好。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是___m/s.4、人耳听声:外界的声音顺着外耳道传至_____,引起鼓膜的____,这个振动通过听小骨传至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入_____,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点拨释疑(20分钟)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观察演示,思考问题:(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感觉喉头在_____,停止发声呢?(2)看课本24页图2-2实验:_____的音叉激起水花,如果把没有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呢?(3)如图2-3,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如果扬声器停止播音纸片还跳动吗?(4)请拿出你的刻度尺,把它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用手拨动伸出端,你是否听到了嗡嗡声?。
用手拨动后立刻握住它,还能发出嗡嗡声吗?。
2、声音是由物体而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声源发声时,声源在振动,周围物质中的粒子随着声源而,就形成一系列的形状的波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2、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____。
三、把声音显示出来观看视频:“显示声音的波形”,体验各种不同的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95ce52fc4ffe473268ab49.png)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一段音乐感受耳廓的作用。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养成保护双耳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估摸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揭示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声波的传播路径以及各部位的名称。
材料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耳朵模型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根橡皮筋桂香村纸片碎音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题出示(图图)师:认识他吗?观察,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耳朵有什么用处呢?生:听声音。
师:对。
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么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件出示课题)二、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师: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知道我们耳朵的构造。
1、师:师撩开头发露出耳朵,指着耳廓,这就是我们的耳朵,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2、课件呈现,耳朵的构造剖面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
它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等构成。
(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师: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3、说着出示耳朵结构实物模型。
师:耳廓、耳道属于外耳。
(板书)师:这是鼓膜的位置,它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
师:这是听小骨,属于中耳。
(板书)师:这个像蜗牛壳的是耳蜗,这一束黄黄的就是听觉神经。
这是内耳。
(板书)师边说边从模型上拿出小模型,加深学生印象。
4、耳朵怎样接受并传达声音。
师:(拿起耳朵模型)声波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震动,再传达到听神经。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e80ac05eff9aef8941e06bf.png)
(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
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师: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举例:(讲述)“信息浏览”:贝多芬的故事(含棒听音);
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挖地道的声音)
课题: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备注
(教学反思)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知道声波进人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厂疏密波的观察,将对“波”的认识逐步扩展,进而知道声波;通过活动知道声波可以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从而得出有关结论;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有的人耳结构及引起听觉的过程。
师: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
『学生实验』
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
(备用方案:若实验器具不够,可用麦克和扬声器代替图中人耳,让音叉声音通过不同介质后再由扬声器放大,使全班同学听见,辨别传声效果.)
师:由此我们发现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
(讲述)“信息链接”: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的兴趣,同时用其他物体进行实验,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2)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我们怎样听见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93d5ed4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6d.png)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面试教案: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
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学生:老师:李老师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
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
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
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前章温故
⏹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学习科学探究,善于科学探究,方能学好物理。
本章知新
⏹声音的产生【探究】
⏹声音的传播【探究】
⏹声音的差异【探究】
⏹声音的利用与控制【自学与社会调查】
新课教授
一、新课引入
通过播放音频引入课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三个内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人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尺子发声时尺子振动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
人发声时喉咙在振动,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活动:学生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
结论: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
问:音叉是不是声源?
敲击音叉发声,用手紧握,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我们说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声源,没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
所以说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声源,没有发声的音叉不是声源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方式
a)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 b)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
(2)声音的传播条件
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那么声音是否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传播呢?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例如在空气中,现在听老师讲课,就是靠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么?
a、水中击石,缸外听音
b、隔墙敲墙,隔墙听音
以上现象说明除了气体、液体也可以传声.
(举例:游泳潜水时在水下可以听见岸上游泳池的广播;
钓鱼时,钓者不喜吵闹,因鱼可以听见岸上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电影《地道战》中,猪头小队长趴在倒扣于地的水缸上,听游击队员挖地道的声音)
气、液、固都可传声,那么,那种效果最好呢?
回忆课上实验: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不同物体传声)
结论: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液体和气体.
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因为它们的物质粒子随声源的振动形成声波.若物质粒子是紧紧靠拢的,传声效果就好,反之,就差.
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
『回忆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
一般情况下,闹钟铃声不能完全消失:因为抽气机不能将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所以仍可听到微小的铃声,如果能够抽尽,无法听见铃声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
影片中太空爆炸的场景能否听到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
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250C的水中,声速1500m每秒;钢铁中,5200m每秒;
结论: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150C的空气中,声速340m每秒;温度每上升10C,声速每秒增加6m;
固体
v>液体声v>气体声v
声
3.人怎样听见声音
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4.声音的显示
声音是一种波,不仅能听见,而且可以通过示波器显
示出来.
三、小结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方式:声波(2)显示:话筒、示波器
(3)条件:真空不能传声.(4)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v = 340m/s (150C空气)
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