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最后一篇,这是一篇元代散曲。
相较于诗、词,学生对散曲这一体裁较为陌生,因此想通过这一篇课文让学生对元曲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入的鉴赏。
而睢景臣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风格鲜明,并且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那么,根据文本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人物形象”的探究上,通过诵读、品味语言、联系比较等方式分析高祖这一形象,以期学生有更深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提高鉴赏散曲的能力。
2.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等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吟咏让学生体会散曲声律特点,语言特色,分析套曲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品思想内涵。
2.通过鉴赏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戏剧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鉴赏评判历史人物的辩证思维,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树立传承传统文化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吟咏让学生体会曲词声律特点,语言特色,分析
套曲中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联系相关作品,深刻领会作品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编写导学案、教学设计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元)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作品选》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推荐作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散曲、套曲,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2、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2、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师:根据教学目标,我们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元曲?有没有同学能谈谈你对元曲的理解。
生:宋灭亡后,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不同于宋词的新的音乐唱法,和表演的形式,因为主要发生在元代,所以被称之为元曲。
师:非常好!其实呢,元曲是个笼统的说法,元曲实际上包括两种体制不同的样式。
根据这个知识,我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首散曲,那么在这个题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里,这个又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专业术语?宫调:散曲中的每一支曲子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元代的曲子常用六宫十一调共十七个宫调。
师:像“般涉调”这样的宫调,一般人都会觉得很陌生,宫调的问题很复杂,很专业,一般人不易了解,也不必深究,但也不用想的那么复杂,简单一点,通俗一点来说,所谓宫调就是乐曲的调子。
就像今天音乐中的C调,D调,E调,每首曲子都有个调。
曲牌:曲牌和词牌差不多,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
俗称“牌子”。
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
曲题:适合文意的题目。
了解完元曲的一般常识,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睢景臣。
之前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其实我觉得了解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抑或是从作品中去了解作者。
关于作者睢景臣,最让人遗憾的,莫过于几乎没有任何资料以及相关作品。
值得安慰的是,睢景臣同时代人,著名的剧作家戏曲史家钟嗣成的旷世杰作《录鬼簿》为我们留下了有关睢景臣弥足珍贵的一束剪影。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人教版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推荐作品,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兴趣,增加文化积淀,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普遍缺乏对戏曲(元曲)的深入认知,要理解曲中的情感,需要学生明确元曲的表现形式,并反复的诵读。
为此,学生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学生结合文本的注释熟悉曲子的内容;二是创设情境体验曲子中传递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一)关注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抓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提高课堂效率,拓展“课堂空间”。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内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大胆质疑、运用拓展、延伸知识。
(三)教学互动中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赏析本套曲幽默诙谐、兼具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2.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及讽刺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设疑讨论、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套曲中人民群众敢于蔑视斥责统治者这一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赏析本套曲独特的讽刺艺术,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及意义。
难点:理解本套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
六、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疑探教学法、点拨指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教师朗诵《大风歌》并介绍作者刘邦吟诵此诗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知刘邦衣锦还乡志得意满的英雄豪气,从而与睢景臣笔下的高祖还乡的情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去体会讽刺的意味)(二)文学积累、学生解题学生先介绍元曲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PPT展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学会自学)(三)走进文本学生集体朗读去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和强烈的讽刺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2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元曲。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同一单元中安排宋词、元曲,说明教材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产生完整一体的感觉。
尽管两种文学样式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体现它们的个性。
本课大量使用口语,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应重在体会和思考,从“新奇”的角度去挖掘讽刺戏剧的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维求异能力,丰富写作中多种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中国元曲接触、了解的不多,本课也是在高中学习的第一首散曲,在课堂上应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阅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元曲的有关知识(二)能力目标:赏析就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三)情感目标: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其局限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体会这一历史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处。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大风歌》视频,引到汉高祖刘邦,引出历史上刘邦的典型故事高祖还乡,并用PPT展示《史记》高祖本记中对高祖还乡的描写,并让同学们有感情的齐读。
这是史官对史实的记录,非常庄严,那么有一个人换了一种形式,把这个历史题材翻出新意来,使之更生动更有趣,那就是睢景臣用元曲的形式重新演绎了《高祖还乡》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1.元曲分类及散曲特点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
2.疏通文意文意疏通重点突出文言词语,元代口语,文化常识,用“我说你猜”的游戏形式来检查学习对一些关健词语的掌握。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师寄语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在元曲中有这样一个作品,敢于打破"天命攸归"的神话,别出心裁,以乡民们的眼和口为视点,揭下了蒙在封建统治者脸上的神秘面纱,将矛头直指皇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藏在衮衮华服下的虚伪和无赖行径,它就是元代睢景臣的散曲名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作品,探寻其诙谐语言背后深藏的审美理想和滚烫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元曲有关的文学常识。
2、赏析这篇套曲的新奇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
3、感悟本篇诙谐语言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滚烫的内心情感和朴素的审美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深入探究其进步性和时代局限。
2、难点: 独具特色的口语化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作家作品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江苏扬州人,一生沉迹书会才人之中,未能仕进。
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以《哨遍高祖还乡》名世。
2.解析曲题3.涵咏功夫布置任务,教师范读,学生分读4.分析课文提问:【1】.这首散曲可分为几个层次明确:三个层次,迎驾驾到见驾【2】.这首散曲的主要人物明确:“我”和汉高祖【3】.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份:乡民(没见过世面,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的乡民,和刘邦很熟悉)性格特点:野朴正直泼辣敢言深入评析整个曲子叙述视角,也是从“我”的角度来看,乡民视角,所以他对那些显示皇帝威仪的旗帜、仪仗、随从用自己语言的来形容,这都是切合他乡民身份的语言。
这就是最世俗的普通百姓眼光,什么都没见过,什么也不懂。
可是我们深入思考以后会发现,这个“俗眼”其实才是“天眼”,是不被虚伪的外在迷惑,没有被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吓倒的平等视角。
这都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雅与俗、内在和外在的评判和标准。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6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体味本曲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手法。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多元化看待历史人物的意识,以及热爱祖国古典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点:本曲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手法。
教学难点:多元化地看待历史人物,热爱祖国古典诗歌【导入】(PPT刘邦图片)图片上的这位是汉高祖刘邦,他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鸿门宴》中,我们就结识过他,那时他是一个忍辱负重、知人善认、能言善辩的人。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邦,看看在《【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一、诵读感知(本篇高祖还乡可以说是元散曲的扛鼎之作,历来为人称道。
但作品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何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下面,老师先来范读,范读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相信一会儿同学们的朗读会更加精彩。
)(下面同学们自由放声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作者对刘邦持什么态度?)二、整体感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曲的文化常识,疏通了句子含义。
本节课,我们要对本曲的内容进行赏析。
)(一)、理清层次(首先我们来理清本篇套曲的层次结构,本篇套曲由八支曲子组成,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说出每一层的大意)(PPT结构图)【明确】第一部分(1)描述迎驾前,村里的忙乱景象。
第二部分(2—4)写皇帝仪仗队进村豪华热闹的场面。
第三部分(5—8)描写见驾、骂驾的情形,揭刘邦早年行径。
(二)、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理清层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刘邦持什么态度)【板书讽刺】三、合作探究(到这,老师不禁有了疑惑,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赫赫有名的汉高祖,对于他还乡这事,传统的文学作品都是赞赏有加,那么本曲为什么要讽刺刘邦?他又是怎样讽刺刘邦的?这样写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又是什么?【板书】(PPT)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对本曲进行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4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赏析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教学难点: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课堂类型:欣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典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由此导入。
二、相关知识介绍1、元曲介绍2、作者简介3、背景介绍三、整体感知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以什么人的口吻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件?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弄清大意。
3、这篇套曲由八支曲子组成,从内容上看可以分成几部分?说出每一层的大意。
第一部分:写迎驾前,村里一片忙乱。
第二部分:写皇帝仪仗队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写见驾、骂驾。
4、进一步理清文章结构。
四、阅读思考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2、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4、结尾一曲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
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5、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为什么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呢?五、归纳主旨,分析作者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思想局限。
六、请说说本曲在语言上的主要特色?七、拓展延伸请与《史记》相关记载比较,谈谈本文在创作上有哪些过人之处。
(构思的新奇之处)八、课堂小结情感取向决定认识角度;多角度认识人物形象(历史人物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九、课后作业1、熟读全诗,深钻诗意。
2、请谈谈诸葛亮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十、板书设计第一层: 准备迎驾第二层:仪仗队进村第三层: 见驾、骂驾。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1.教学内容《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曲作家睢景臣的套曲作品,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通过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的口吻,把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之举写成了滑稽可笑的闹剧,以辛辣的语言,剥露了刘邦微贱时期的丑恶行径,从而揭露了刘邦的无赖出身,剥下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还其欺压百姓的真面目。
全曲情节鲜明,形象生动,角度独特,风格朴野,诙谐泼辣,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该篇设置在人教版选秀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要引导学生在感悟套曲艺术特色的同时能融入感情去朗读,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去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整个单元所涉及的篇目后能够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品读能力,但对于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相对匮乏,文意理解有困难,因此应以解释字词及文化常识、疏通文句、概括大意的思路入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曲、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了解这篇套曲新奇的构思、形象的人物塑造、幽默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等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吟咏曲词,赏读结合,问题探究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主题及思想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一元代著名套曲在思想上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教学重点:赏析这篇套曲的构思、语言及艺术形式上的新奇之处。
四、教学难点:了解这篇元曲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五、学法指导:吟咏,赏读结合,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1.《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记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8
教学设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元曲语言浅俗、活泼的特点。
[能力目标]了解作品讽刺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高祖本纪》中有这样一段(展示)板书高祖还乡二、我来回顾(展示)(速写分享演示)“汉高祖”来村之前,。
稀奇古怪的“乔男女”走进村后,;但村民始终没有弄明白“”。
三、我来串演1、范读(视频)(展示)2、第二至四支曲子描写仪仗队,皇帝外出的车驾是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到这些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展示)过度《皇帝的新装》为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讽刺(引出乡民的角度考张讽刺)①读(齐读、节拍、体会元曲语言浅俗,活泼的特点)②“我”当时看到……场景,和现场的真实情况一样吗?(想象体验、学生自主思考后讨论展示)威凛凛进村排场四、我来品评文章中的刘邦在“我”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展示)(指名朗读分析)流氓无赖一煞:揭发刘邦不光彩的历史:欠账不还,强取豪夺。
尾声:揭发刘邦当亭长时,以权谋私的丑行。
五、我谈感悟为什么对刘邦持这种态度?(展示)(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题目,达到最高难点,突破难点,需要教师的点拨)[历史形象]点拨: 布衣皇帝刘邦,被人称为,赤帝子, 出身农家,沛县起兵, 入关灭秦,分封汉王, 楚汉之争,登基称帝。
(展示)(欣赏视频大风歌,感受历史上刘邦的豪情与帝王之气)[民间形象]民间文艺和野史中是颇不得人心的。
[文学形象]情感取向决定认识角度。
元代社会因科举的废除,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六、我的作业我心目中的高祖推荐阅读: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之第九讲刘邦崛起之谜第十一讲刘邦成功之谜第十二讲刘邦对手之谜板书设计威凛凛进村排场农人眼光明了了无赖皇帝导学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学习目标:1、体会元曲语言浅俗、活泼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课件_8
元曲名家睢景臣,字景贤,一作嘉贤, 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13世 纪末14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 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 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 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 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 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三煞)5组
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 没有看在眼里。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赶 紧用手扶。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个我认 识的,差点气死我了! (二煞)6组
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 你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 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和我一 起割草喂牛,耕地。
(一煞)7组
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 其他零零碎碎的我都不知有多少了。趁着换田契, 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少给我几斛 豆。这有什么不明白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 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煞尾)8组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
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 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 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写作
借鉴
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刘邦底 细,并在刘邦没有发迹前,和刘邦还有过一 些瓜葛的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 幅幅画面。
思
皇帝外出的车驾是威武壮观的,
考 可我们在读第二至四支描写这种场
题 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
二 这是为什么 ?
: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
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然而,这个旁观
1、反复铺陈,先扬后抑。
写作 借鉴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教案_14
《菩萨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词作的内容及情感,学会鉴赏词作情感和美感的基本方法;了解花间派词作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字词,学习分析词作感情的方法;通过讨论、点拨的教法使学生掌握欣赏词作形式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鉴赏、品读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词作情感美、形式美的喜爱;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以及将美转化为内在,不断追求的动力。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归纳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宋禅宗有一首诗偈,开头两句如此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世界处处有美,四季皆美。
人生在世,读书便是一件美事,书给我们以智慧之美,理性之美,情感之美,甚至视觉、听觉之美。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词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片明艳的花园,在这片明艳的花园中有朵精致的小花叫花间派,而花间派的鼻祖是温庭筠,温庭筠的代表作便是《菩萨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朵小花,领略它的芬芳。
一、疏通词意:(一)[过渡]首先,老师为大家加几个注释1、小山重叠小山:古代女子十种眉形之一,形状弯弯。
重叠:过了夜女子女眉黛深浅不均如远山重叠浓淡不一。
2、金明灭:金指额黄,唐代女子善额黄妆,用金色在眉心一点或以花朵(桃、梅)。
3、金明灭:过夜后其色脱落有明有暗。
4、鬓云:双鬓之头发如云般又细又软又蓬松。
5、前后镜:前镜:梳妆台上之大镜。
后镜:手中拿之小镜。
6、贴:一种绣花方法,先将花样绣好,再绣合在衣裙上。
二、探讨情感:(一)诵读①轻声各自诵读②齐声读(二)词作的主人公是一位晨起梳妆的女子,她心绪如何?结合词作中的某个字或某一句谈谈你的想法。
①相思——双双金鹧鸪,眼神所滞处流露出心思所结之因,鹧鸪双双对对,而自己却孤影一人,人不及物的相思之情呼之欲出。
②懒、弄、迟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才懒懒地起床,随意地、漫不经心地装扮,慢慢吞吞、意迟退。
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a、内心空虚,百无聊聊赖生活,生活闲适。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课件_19
思
1、就全套曲子看,是以谁的视角来写的?在他
考 的眼中刘邦是个怎样的人?(预习)
2、这套曲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在作 者笔下却异常滑稽,为什么?
4﹑本文是写“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尽快 出场,而要用大量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 类的场面?是否偏离主题了?
二、语言的通俗有趣 《高祖还乡》组曲,以乡民的口吻,用的多是乡土 语言和流行口语,通俗、生动,而且与全曲的讽刺性、 喜剧性、幽默感相辅相成。
三、主题的大胆讽刺 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 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 而这曲子中的被嘲弄的皇帝刘邦,只不过是作者 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 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主题上:在老百姓看来改姓换名实在是不光彩的事。汉高祖是刘 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一则是因为这个 尊号已为大家所熟悉,此处借用;二则活人为了赖债,竟然要用死后 的尊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也增加了喜剧效果。
请与《史记》相关记载比较, 谈谈本文在创作上有哪些新奇 之处。
高祖还归,过沛,留。
第一层: 写社长派差摊税,农民议论纷纷的忙乱情况。
第二层: 写王乡老、赵忙郎一个手里捧着个瓦台盘,
一个怀里抱着个酒葫芦在等候接驾。
用意:面对车驾还乡,平民老百姓为支应差役又急 又苦,大户人家是为邀恩求宠又急又盼,反应和目的截
然不同。作者正是通过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差距 的悬殊,也写出劳动人民对封建地主的鄙视。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
《
儿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
史
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课件_15
我的作业
我心目中的高祖
推荐阅读: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之
第九讲
刘邦崛起之谜
第十一讲刘邦成功之谜
第十二讲 刘邦对手之谜
12
谢谢聆听!
13
威凛凛进村排场
7
我来品评
文章中的刘邦在“我”的眼中是 怎样的一个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流氓、无赖
一煞 欠账不还,强取豪夺。 尾声 当亭长时,以权谋私的丑行。
8
我谈感悟
为什么对刘邦持这种态度?
(自主思考后讨论演示)
历史形象
9
我谈感悟
10
我谈感悟
为什么对刘邦持这种态度?
文学形象 民间形象 历史形象
海子街中学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睢景臣
1
2
我来回顾
“汉高祖”来村前,
。
稀奇古怪的“乔男女”走进村后,
;但村民
始终没有弄明白“
”。
3
我来串演
二至四 支曲子描写仪仗队。
4
我来串演
5
我来串演
“我”是何许人?
乡民
(齐读、注意节拍)
6
我来串演
“我”当时看到了……的场景, 和现场的真实情况一样吗?
(想象体验、自主思考后讨论演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示范课课件_11
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 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 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 是否有点走题?
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 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作者着意是写 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 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 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 折。
写作的时代背景:
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都很深重,汉 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 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这套套曲虽是 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 斥责的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 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 义所在。
基本阅读
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以什么人的口 吻写的?写的是什么事件? 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弄清大意。
积极意义:对皇权大胆否定。
思想局限:把“喂牛切草,拽 俱扶锄”作为出身低微卑贱的 标志。
请说说本曲在语言上的主要 特色?
1、通俗性。
2、趣味性。
请与《史记》相关记载 比较,谈谈本文在创作上 有哪些过人之处。
• “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 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元曲中写“高祖还乡”这件事的很多, 有白朴的《高祖归庄》,张国宾的 《歌大汉高祖还乡》等。但睢景臣的 这首《高祖还乡》却成为当时压倒各 家,技盖群芳之作。
魄犹乐思沛。”
沛父兄诸母( 同宗婶子大娘)故人日乐饮极欢,
道旧故(叙谈往事)为(取)笑(作)乐。十余日,高祖欲
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随从)人众
多,父兄不能给(供应不起)。”乃去。沛中空县皆
之(到)(城)邑西(敬)献(礼物)。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
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赛课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懂得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体会本篇的特色。
能力目标: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一历来被传诵的元曲名篇的“新奇”之所在。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篇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过程作者简介: 《高祖还乡》套曲是元曲名家睢景臣所作的著名套曲之一。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
据钟嗣成《录鬼簿》说: 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
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
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背景简介: 刘邦本是丰邑人,当过秦朝的一名小小的亭长。
他的父兄都是自己耕田,他却好酒贪色,不爱劳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占据沛县,响应起义军。
后来他的势力逐渐强大,打破了秦的京城。
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
高祖还乡这一史实在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从这一段叙述来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的。
并说他“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
”还说: “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因请留高祖。
”后来高祖“张饮三日”。
睢景臣却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这就是当时所谓制作新奇之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元曲(包括元杂剧《窦蛾冤》)和大量诗词,能初步鉴赏。
但对词作深入不足,大多停留在表面情感理解上,对处理的表现方式缺少细致分析。
在学生本身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及其表现方式的联系,推动学生深入解读词曲,真正掌握文本的独特处,并能正确评价人物认识生活现象。
【教学目标】1.积累元曲重要常见语词和一些如“旋、肯”等特殊词语;2.通过题目与事件的文本表现与现实的裂缝比较研读“新奇”之处,理解作者对统治者的嘲讽之情;3.在对比与视角的观察中感受理解“无知与有识、误解与真实”的反讽,并重新审视类似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文本“新奇”与情感理解【教学难点】文本“新奇”之处理特色【教学设计】一、导入阅读,了解学情(5分钟)旧时我们称皇帝一般都叫“真命天子”,什么意思呢?……(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如刘邦——腿上72颗黑痣。
刘秀——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隋文帝——头上“三龙冠顶”。
)当然今天也可以指命中注定的爱人。
皇帝在文人心中大都是神圣、圣明的“至尊”,王勃称之为“日下”,东坡称之为“美人”……荣归故乡的帝王该是何等荣耀,所以项羽说“衣锦不夜行”,欧阳修说“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朗读全曲,吟咏诗韵(读出停顿、读出韵脚)二、【质疑答疑】(15分钟)学生迅速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归纳层意、中心思想。
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质疑答疑,教师小结。
【预设】高祖还乡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村里迎驾准备、迎驾的乐队与旗队、迎驾的仪仗队、迎驾的侍从、刘邦的根底)三、【思维导学】(10分钟)教师通过倾听,收集融汇学生的问题焦点,归纳出最具价值的思维生长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板书形象导学,启发学生质疑。
问题:高祖还乡是个什么事件?(本身、文本中)你怎样看这种写法?【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指睢景臣)《哨遍》制作新奇,诸公者皆出其下。
(《录鬼簿》)】四、【说写交流】(15分钟)1。
根据课堂学情和教学目标需要,设置一个核心话题,布置说话或写作任务【预设研讨】高祖还乡事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为什么出现了这种情况?这件事是怎样写的?有什么效果?【链接】汉高祖荡平天下当了皇帝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又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威风凛凛地回到故乡沛县。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
’乃去。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由此可见刘邦还乡不仅神气,而且还很热闹,走时全城送行。
2.教师学生分享交流。
(明确:高祖还乡:本身——庄重热闹威严……文本——强制性、概念化、装模作样(《哨遍》)乐队旗队怪(乔、瞎、胡)仪仗队(不曾见、大作怪)侍从(天曹判、递送夫)主角(那大汉、如无物、险气破……刘三、汉高祖)谁眼中所见谁心中所思——俺、我问题:“汉高祖”是什么时候的称谓?(明确: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出场前着墨集中,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反转的意外之感,收到极强的讽刺效果。
“刘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刘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声中荡然无存。
作者批判的锋芒不仅仅是指向汉高祖一人,而是指向所有欺压百姓却要装模作样的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更是指向残酷地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元代统治者,表现出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
元曲作家多以“高祖还乡”题材作套曲。
这大约与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回一次上都有关。
“猛可里抬头觑”的乡民虽然无知,所见不广,但性格刚直,疾恶如仇;社长、王乡老、赵忙郎等忙于接驾的表现,显露出他们善于巴结逢迎的心理。
用的是与乡民身份一致的语言,亦即乡间生动的口语方言,以乡民叙述的口吻展开,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又生动、准确,一针见血。
题目为“高祖还乡”,但如果一上来就明写“高祖”,那么一系列嘲笑、讽刺就无法展开。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先写“还乡”而不是还乡者是谁,逐渐由“那大汉”过渡到“刘三”,最后以村民痛骂“刘三改姓更名”点出“汉高祖”,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这个名号,大家非常熟悉,活人为赖账竟然用死人的尊号,增加了讽刺力量和喜剧色彩。
)3.朗读全文,玩味曲情。
4.家乡人对耶酥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就厌弃他。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拓展思考:结合上面这一段文字与课文,你怎样看待“富贵而归故乡”这一行为?(《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示例:富贵归故乡,本身是可喜的,但自身无需炫耀,做人还是要低调,分享快乐可以,忘本不可取;作为乡人,不贬低不媚从不迎合不借机打秋风炒根源,不因过去别人处境而心怀不平甚至藐视敌对,正面肯定祝贺分享快乐,教育后代学习以资借鉴有益。
生活各有归宿,各安其处,各得其妙,美美与共,天下大美。
)【附课文】【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哨遍】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
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胡芦。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么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
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
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
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
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
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煞】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名,换了姓,唤做汉高祖!【注释】般涉调:宫调名。
宫调,表示曲调声音高低的音乐名词,每个曲牌都属一定的宫调。
哨遍:曲牌名,又作“稍遍”。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
社:古时地方的基层单位。
元代以五十家为一社。
排门告示:挨家通告。
元朝规定农村在各户门前立白粉墙,遇有告示挨家写上。
《元典章》上载有:“排门粉壁告示。
”但:只要。
无推故:不要借故推辞。
不寻俗:不寻常,不一般。
“一壁厢”句:一边要供给马饲料。
一壁厢,一边。
纳草,交纳草料。
除根,除去草根。
除,一作“也”。
也,助词,无意义。
差夫:服劳役的人。
索应会:须认真对待。
索,须。
车驾、銮舆:都是帝王乘的车子,因以作为皇帝的代称。
故:事情。
乡老:乡村中的头面人物。
执定:端稳,托住。
瓦台盘:一种带底座的陶制高盘。
忙郎:也叫“忙儿”,宋元时俗语,指村童。
刷来:刚洗刷过。
恰:刚刚。
糨来:浆好,刷洗。
用米汤给洗净的衣服上浆叫“糨”。
“畅好”句:正好充装有身份的阔佬。
畅好是,又作“常好是”、“畅是”、“唱道”,作“真是”、“正是”讲。
妆么,装模作样。
大户,大户人家,阔佬。
耍孩儿:曲牌名。
“瞎王留”句:爱出风头的青年率领一伙装模作样的坏家伙。
瞎,犹言坏,胡来。
王留,元曲中常用以指好出风头的农村青年。
火,同“伙”、“夥”。
乔男女,坏家伙,丑东西。
对男人的贱称,詈词。
乔,装模作样。
男女,指男人,并非男人和女人。
胡踢蹬:胡乱,胡闹。
踢蹬,语助词,起强调作用。
一彪人马:一大队人马。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一彪”条:“虏中谓一聚马为彪,或三百匹,或五百匹。
”匹头里:犹“劈头”、“打头”、“当头”。
舒:招展。
“白胡阑”句:指月旗。
胡阑,“环”的合音,即圆圈。
迎霜兔,玉兔,古代神话谓月中有玉兔捣药。
一面旗上画的是白环里套住只白玉兔,即月旗。
“红曲连”句:指日旗。
曲连,“圈”的合音,即红圈,象日的形状。
毕月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
后来的星历家又以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及各种鸟兽配二十八宿,如“昴日鸡”、“毕月乌”等。
鸡学舞,这是指舞凤旗,一名凤凰旗。
狗生双翅,这里指飞虎旗,上画有一非虎非马、背生双翅的动物,身处火焰中。
一名飞黄旗(即神马旗)。
蛇缠葫芒:这是指蟠龙戏珠旗。
一名黄龙负图旗,上画黄龙背负河图图案。
这些旗帜都是乡下人没有看到过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随意加以解释的。
煞:曲牌名。
多用于套数结尾处。
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序数一般是倒过来写,例如用五煞则先写五煞,然后写四煞,三煞,二煞,一煞(重复的几段,煞字可以省去),偶尔也有顺写的,但不多见。
各“煞”是“尾”前的配曲,表示乐曲由缓入急,最后用“尾”来结束整套曲子。
叉:歧头的兵器。
银铮:镀了银的斧。
斧,斧钺。
“甜瓜”句:这是说金瓜锤,在红漆棒上装个镀金的瓜,帝王的仪仗。
“明晃晃”句:这是说朝天镫(又名“鐙仗”),其形状像倒放的马镫,下面有长柄。
帝王的仪仗。
“白雪雪”句:这是写鹅朱宫扇(又名障扇或掌扇)。
乔人物:怪人物,装模作样的人。
大作怪:非常奇怪。
套顶上不见驴:车前看不见用驴驾车。
当时农村很少用马拉车,这里是对全用马表示惊奇。
套顶,北方俗称“套包子”,套在牲口脖子上以便驾车。
“黄罗伞”句:此指帝王仪仗中的“曲盖”。
曲盖象伞,柄是曲的。
所以乡民以为这伞柄是自然生成弯曲的。
天曹判:天上的判官。
这里指“导驾”的官员。
一个个板起面孔,神情呆滞,像庙宇里泥塑、木雕的判官。
递送夫:送东西的差役。
这里指车驾后面跟着的一群捧香案、交椅、水盆、净巾等杂物的内官。
多娇女:指美丽的宫娥。
那大汉:指刘邦。
施礼数:行礼。
挪身:挪动身躯。
猛可里:猛然间,忽然间。
觑:偷看。
上文“觑得人如无物”的“觑”,当“斜视”讲。
“你身须”句:你个人本姓刘。
须,本。
你妻须姓吕:你的妻子本来是姓吕。
刘邦妻姓吕,名雉,即吕后。
根脚:根基,犹今言出身。
亭长:刘邦曾经做过泗水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