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

略论当前我国的产融结合--------------------------------------------------------------------------------一、产融结合的内在机制“产融结合”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狭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在资本、资金、人事等多方面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同生共长,其中资本的融合是根本。
广义的“产融结合”除了包括狭义的概念所提及的全部内容以外,还包括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以业务为纽带而保持的密切联系,其基础为业务纽带。
诸如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企业通过证券公司发行股票等业务上的结合等,也属广义的“产融结合”范畴。
本文所探讨的产融结合主要是其狭义方面。
实现产融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
这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固有特性密切相关。
资本的无限逐利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产业资本天生具有扩张的动机,它必然要寻找到一种能够使其得以扩张的机制。
而现代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对产业资本在存量上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稳定、大量地获得资本和资金的途径。
金融部门作为一种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本身就是应产业部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金融资本所集聚的是一些零散的资金,它必须保证资本和资金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
从最简单的借贷关系开始,产业资本就与金融资本紧密联系,再到两者交叉融合、同生共长,产业资本实现了在相对较低的成本上获取资本和资金,并得到了扩张和发展;金融资本则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增殖,扩大了金融资本的支配权,增加了资本来源,保证了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这两种资本的不同特性正是相互融合中得以互补,所以产融结合具有一般的规律性。
二、当前我国产融结合成因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间由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产业界和金融界掀起了新一轮的产融结合的高潮。
正如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产融结合高潮得益于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兴起一样,这次出现的新一轮高潮也有其重要成因。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需要,我国提出了产融结合的发展战略。
产融结合是指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能力,推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产融结合的核心是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实体经济的融资、投资、风险管理等需求。
产融结合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融结合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等问题,企业往往面临融资成本高、融资周期长的困难。
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技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产融结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
通过金融手段,可以将资金从低效的领域转移到高效的领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融结合可以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减少经营风险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产融结合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
金融业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动力。
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竞争力。
在推进产融结合的过程中,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要建立健全金融和企业监管机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
要加强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金融科技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要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能力建设。
通过建立金融创新试验区、重点支持金融科技企业等方式,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发展。
要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金融业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要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抵御能力。
通过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金融业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要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和交流。
通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产融结合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平台。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产融结合是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
世界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产融自由融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业和产业的融合方式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第二是金融业分业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垄断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混合的疑问,于是美国率先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其他国家也大多追随美国的模式,使产融结合进入了以金融业分业经营为主的时期;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前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胀,有关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迅速兴起,金融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和实业界热议的话题;第四是产融结合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2008年3月),全球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从理论走入实践,产融结合多样化发展,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
1992年,以首都钢铁公司为母体成立华夏银行,标志着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
我国的产融结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
我国产融结合的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
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同年,交通银行成立,随后深圳发展银行等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
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
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由于大量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军金融产业,组建、参股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状况。
中央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
现代产融结合论

现代产融结合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现代产融结合论逐渐成为产业界和金融界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现代产融结合论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分析其重要性及对企业、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现代产融结合论的起源现代产融结合论起源于20世纪末期,当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将产业与金融相结合,以推动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现代产融结合论主要指产业与金融业之间通过资本、业务和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的融合和互动。
二、现代产融结合论的现状目前,现代产融结合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趋势。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了产业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同时,金融业通过参与产业融合,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丰富了业务内容,进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三、现代产融结合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深度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与金融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二者将实现更加深度地融合。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将使得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为产融结合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2、创新发展:未来,现代产融结合论将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为产融结合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在模式创新方面,企业将在不断探索中寻求更加高效、可持续的产融结合模式。
3、监管环境变化:随着现代产融结合论的发展,监管部门也将逐渐适应新形势,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鼓励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
四、总结现代产融结合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以及完善金融市场。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监管环境的变化,现代产融结合论将持续发展和创新。
因此,企业、产业和金融界应积极现代产融结合论的发展趋势,把握机遇,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产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相关研究

产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相关研究产融结合战略是指产业集团通过融资、投资和金融工具,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资本的运作,从而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发展的战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战略成为了产业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围绕产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相关研究展开讨论,分析其意义、形式、优势和挑战,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和风险控制措施。
一、产融结合战略的意义产融结合战略是产业集团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产融结合战略可以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资本的运作。
通过融资、投资和金融工具,产业集团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形成产业生态圈,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产融结合战略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金融工具和资本运作,产业集团可以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升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产融结合战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创业和社会稳定。
通过融资、投资和金融工具,产业集团可以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发展的加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创业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产融结合战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融资融智、融资融资、融资投资和融资保险等几种形式。
融资融智是指产业集团通过金融工具,吸引金融智慧和经验,进行智力资本的融合,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
融资投资是指产业集团通过融资渠道,进行企业并购和投资,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资本的运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产融结合战略相对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产融结合战略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通过融资和投资,产业集团可以加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的投入,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产生与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能力。
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产融结合的经济学分析目前,许多经济事例反映了一个现存并日趋普遍的现象——产融结合。
对产融结合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就已见其身影,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理论界对其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少数,但目前多数文献中对产融结合的相关概念并未加以明晰。
我们认为,产融结合可看作为金融部门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的一种载体,有必要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诠释和指导现实经济为目的,对其进行较严谨的分析。
一、概念阐述按常规的经济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基本经济概念人手分析。
所谓产业资本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
企业或企业集团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其产业资本运用的过程,它的投向取决于盈利状况、整体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规划等,前者是决定因素。
而金融业资本存在于和生产部门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业,从会计学的角度既是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的所有者权益,在性质上体现为所有者对资产的剩余权益,在形式上包括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及其它形式的虚拟资本。
金融业资本聚合社会闲散资金,是金融服务业从事货币经营,发挥其固有的中介调节功能的根本。
理论上产融结合特指在生产高度集中的基础上,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参与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事结合所形成的资本直接结合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包括信贷联系和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对产融结合的分析,自然让我们联系起经典意义上的金融资本的概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融结合的论述也集中体现在“金融资本理论”。
现在看来,金融资本的出现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历史角度考察金融资本,它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与金融业资本以集中、垄断生产经营为目的的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其二,资本的融合主要通过信贷关系,股权参与、人事联结、组织协调、信用结算或资倌咨询、资本运营等方式实现的;其三,资本的融合程度以两者在竞争合作中能否获得比较利益为限,与基本经济制度无关。
企业产融结合情况分析

企业产融结合情况分析
产融结合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金融手段和产业链资源整合,实现资本和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
作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产融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此类战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方面,产融结合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随着经济形态的日益复杂化,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融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通过与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实现融资需求,提高对市场的响应能力,意味着企业可以借助金融创新手段,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和链条协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产融结合可以整合资源,开拓市场。
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更在于良好的产业链整合和资源共享。
通过与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实现利益共享,企业可以更快速建立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市场开拓。
在实际实施中,产融结合给企业带来了许多优势,比如提高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不过,也要注意产融结合需要规范和监管,需要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监管规定,避免风险和脱实向虚。
最后,产融结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也会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1。
产融结合机理

产融结合机理一、产融结合的概念及背景产融结合是指将产业和金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将产业发展作为金融投资的重要方向。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产融结合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产融结合的机理1.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可以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
同时,由于企业与金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还可以享受到更加优惠的贷款条件和更加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
2. 帮助企业解决短期流动性问题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面临短期流动性困难。
此时,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可以得到快速便捷的短期贷款支持。
这有助于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并保障其正常经营。
3. 促进技术创新和升级通过产融结合,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 优化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在与企业合作时,会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这有助于帮助企业识别和规避潜在风险,并提高其经营安全性。
5.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产融结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这有助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产融结合的实践案例1.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农”小额信贷模式该模式是由张家港市政府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共同推出的。
通过政府担保和农村信用社放款,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低利率、低门槛的小额贷款支持。
这一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当地贫困户融资难问题,并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湖南省长沙市“金融+智能制造”产业基金该基金是由长沙市政府与湖南省国资委共同出资设立的。
该基金旨在通过对智能制造领域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贷款支持,促进当地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经成功投资了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基金该基金是由北京市政府与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的。
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产融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经营模式逐渐向资本密集型甚至知识密集型行业集中,产融结合正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从产融结合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条件、发展历程及我国的现实选择、在我国的实行效果、风险及未来如何健康发展七个方面将近年来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产融结合发展方向研究综述一产融结合的概念产融结合,顾名思义,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学术的不同角度给出了它的定义。
张庆亮、杨莲娜(2005)将产融结合定义为: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
李书华,李红欣(2008)认为,产融结合是产业组织与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的总和,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方式。
万亿、傅维、古晓慧(2008)指出,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
在实践中,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产融结合、构建资本营运平台,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
为大多数学者所引用的是王少立(2008)的定义,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产融结合进行了定义。
广义上,产融结合即金融与产业的结合,是指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是通过全部金融过程实现的。
狭义上,产融结合即产融一体化,是指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股民关系相互渗透,形成资本、资金、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稳定关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最终形成产融型集团。
二.产融结合产生的原因许天信、沈小波(2003)从五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产融结合的产生原因:首先,产融结合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
产融结合的制度安排,能使银企之间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能够有效约束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降低、消除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其次,产融结合是消除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要求。
通常, 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筹资目的及相关风险, 而企业则完全掌握这些内部信息。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一直在推进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本文将对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进行研究。
1.产融结合的概念和意义产融结合是指将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无缝对接。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中,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主要提供融资和投资服务,而产融结合则是将金融机构的服务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将金融资源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产品创新是产融结合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产融结合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产融结合有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低成本融资方式,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适应实体经济需求,增强风险管控和服务运营能力,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防控能力。
从而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产融结合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产融结合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1)政策支持。
政府和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融结合发展的政策。
比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合作、设立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
(2)金融产品创新。
在当前的产融结合发展中,金融机构主要是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与实体经济的有机无缝对接。
有些机构开发了智能化的供应链融资、保理业务,将融资服务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紧密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功率,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风险等。
(3)规范发展。
当前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一些乱象和风险,政府和监管机构通过不断的监管和制度建设,加强金融市场风险防范,增强投资者保护意识和能力,规范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保障产融结合的稳定发展。
产融结合的原因_方式及效应

2003年第5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52003 (总第159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59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Ξ许天信1,沈小波2(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厦门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能够降低银行与企业的交易费用,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提高交易效率。
它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必然结果。
产融结合的发展有助于增强资本积累能力,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还不规范,政府应当为产融结合的发展“开绿灯”,并从政策、法律上加以支持和规范。
关键词:产融结合;交易效率;经济效应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3)05-0107-06“产融结合”,是产业组织与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
我国的产融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银行体系改革。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发展,当前,我国产融结合已广泛存在于五个方面:上市公司参股证券公司、企业集团创设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及商业性债转股、商业银行阶段性持有贷款企业股权或实物资产、企业参股新兴商业银行。
本文拟对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和效应做一分析。
一、产融结合原因的理论分析1.产融结合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金融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交易关系,表现为资金的借贷。
金融部门关心的是信贷资金的收益性与安全性,企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地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由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银企交易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金融部门和企业在交易中都面临着巨大的交易费用。
企业的交易费用。
首先体现为企业的融资成本。
企业为获得贷款,需要与金融部门进行讨价还价,从而承担巨额的谈判费用。
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以融促产的研讨范文

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以融促产的研讨范文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以融促产,这几个概念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可是相当热门的话题呢!当我们开始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经济之旅。
我觉得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产融结合。
从字面上看,就是产业和金融的结合呗。
但这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它就像一种化学反应。
产业有自己的发展需求,金融也有它独特的运作方式。
二者结合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一家制造业企业,如果能和金融机构很好地合作,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那它的生产规模就有可能扩大,技术研发也能更顺利地进行。
这就好比给一辆车加足了油,跑得更快更远了。
再说说融融协同。
哎这个就有点复杂啦。
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同,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合作干大事一样。
银行、证券、保险等等,各有各的优势。
银行的资金雄厚,证券市场能提供融资渠道,保险呢,可以分担风险。
它们协同起来,就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金融生态系统。
我认为在阐述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多举些实际的例子。
像有的大型金融集团,旗下既有银行又有证券和保险业务,它们内部的协同合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能给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这样写是不是更具体、更生动了呢?以融促产,这可是整个话题的关键所在呀!金融怎么促进产业发展呢?其实途径很多。
最直接的就是提供资金了,这就像给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是呢,仅仅给钱是不够的。
金融还能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帮助企业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比如说,期货市场可以让企业提前锁定原材料价格,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从我的经验来看,在论述这个部分的时候,把重点放在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多维度影响上,会让文章更有深度。
我们在写这篇研讨文章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比如,目前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以融促产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信息不对称就是个大问题。
产业企业可能不太了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金融机构也可能不完全理解产业企业的真正需求。
那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建立更多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啦。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象及其风险防范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实行产融结合战略。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还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然而,产融结合也伴随着诸多风险,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监管风险等,这些风险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企业集团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内涵、动因、模式及其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企业集团在产融结合实践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企业集团产融结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理论基础源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融结合已成为现代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趋势,它不仅促进了企业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为企业集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和投资渠道。
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资本循环理论、金融资本渗透理论和产融结合优势理论。
产业资本循环理论认为,企业集团通过产融结合,能够有效地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金融资本渗透理论则强调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渗透作用,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产融结合优势理论则认为,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能够带来诸多优势,如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等。
在实践中,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通过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内部金融机构实现的内部产融结合,也有通过控股或参股金融机构实现的外部产融结合。
这些不同的产融结合形式对企业集团的经营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实践、防范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还需要结合具体的企业集团和市场环境,探讨适合自身的产融结合模式和风险防范策略。
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以融促产的研讨范文

产融结合、融融协同、以融促产的研讨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部分:引言。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产融结合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

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产融结合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和金融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产融结合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产融结合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产融结合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为产融结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一、产融结合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产融结合是指产业和金融两个不同领域的融合,其本质是通过金融手段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金融创新,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产业和金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发展需要金融资助和金融服务,而金融行业也需要产业发展带来的需求和市场。
产融结合有利于实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产融结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产融结合可以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二是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
产融结合可以创造更多的金融需求,推动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拓展金融业务范围;三是有利于促进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产融结合可以减少实体经济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降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通过金融手段对实体经济进行监控和支持,提高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二、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我国在产融结合的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就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而言,一是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加,通过各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二是金融创新不断推进。
金融创新是产融结合的重要方面,我国金融机构日益重视金融创新,不断推出适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三是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2006年5月总第146期第5期学术交流May,2006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46No.5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徐丹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39)[摘要]产融结台就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空融资本,但不等同于金融业资本。
金融业责本只有同工商企业的资本通过股权参与形式融合起来才可称为金融责本。
银企关系中的借贷关系也不是产融结合,只有银企之同通过股权参与形成的资本结合才是产融结合。
产融结合的理论发展经历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及信用理论、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不对称信息理论凡个阶较。
[关键词]产融结合f垒融资本;银企关系[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f2006)05—011l--03产融结合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美、日、德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产融结合的典型模式,并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融结合也为我国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分析了产融结合的概念和理论发展。
一、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产融结合概念马克思主义者拉法格(1903)最早提出金融资本概念,虽没有给出准确定义,但他描述了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日益融合的趋势。
希法亭(1910)把银行资本,即实际上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
列宁(1917)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资本的产生及其概念作了更科学的概括,指出,金融资本既是与工业家垄断同盟的资本溶合起来的少数垄断性的最大银行的银行资本,又是和银行资本溶合起来的垄断工业资本。
国内经济学家吴大琨的金融资本概念则是在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传统金融资本概念基础上进行拓展,结合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新变化和新特征,认为产融结合就是垄断性的金融业资本与垄断性的以工业为主的企业资本的溶合。
金融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的商业银行,也包括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本;企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工业资本,也包括垄断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商业等资本。
推动产融结合发展论述

推动产融结合发展论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产融结合也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中的重要议题,而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增加,产融结合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所强调的发展模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推动产融结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产融结合的优势区别于过去的传统模式,产融结合发展平台下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协助企业以更优惠的利率,更专业的金融方案融资。
这样的改进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发展自己的业务,从而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提供更加智能化、透明化的金融服务。
二、发展阶段性分析我们可以将中国的产融结合发展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最初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创新,地方政府运用专项转移支付等各种财政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对本地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和融资担保的相关服务。
第二阶段是试点阶段。
在此阶段,中国央行和银监会等相关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规范金融机构与包括独角兽企业、中小微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企业结合发展。
第三阶段是规范阶段。
在这亿、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完善规范的法规体系,在合理有效的框架下,进一步深化产融结合的合作。
三、推动产融结合发展的措施为了推动产融结合的发展,需要实施以下措施:1. 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协调和优化其内部的流程和组织结构。
让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反之亦然。
2. 金融监管部门应改变其传统监管方式,鼓励创新,鼓励地方政府的措施,同时也应制定一些容错机制。
3. 市场化的机制具有推动产融结合发展的很大潜力,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化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化交易。
4. 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促进产融结合发展的国际化。
以上这些措施是促进产融结合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只有兼顾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才能够推动产融结合的更快发展。
四、总结产融结合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现代产融结合论

现代产融结合论产业部门和金融机构以紧密型债权债务关系、股权融合、人事参与等途径实现的产融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减少产融信息不对称,降低产融交易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功效。
无论是对银企股份持有规定较严格的英美模式,还是相对宽松的日德模式,银行与工商企业之间总是直接或间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产融结合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必然趋势。
我国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取向,尽管当前仍处于体制转轨之中,但各类市场经济主体为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发展包括股权渗透等紧密型产融资本联结关系已初露端倪。
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市场主体自身实力的壮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与以银行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机构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通过渗透与扩张着力建立稳固、持久的产融结合关系。
既然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那么推进产融结合也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必然的、现实的选择。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学者的产融结合理论进行回顾和简介,认识经典的或具有代表性的产融结合理论的发展脉络。
其次,对产融结合进行一般理论分析和深入分析,一般理论分析是在厘清产融结合基本概念和比较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信用理论、企业理论、信息理论、资本结构理论等角度,对产融结合的成因作初步研究;深入分析是对产融结合的作用机制和效率,以及产融结合的宏观经济效应进行理论上的剖析。
再次,分析和总结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以此为我国的产融结合提供启发和借鉴。
最后,系统研究我国的产融结合问题,包括我国产融结合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产融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目标模式和基本方式,我国产融结合的基础构建,并提出金融<WP=5>控股公司是现阶段我国产融结合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这一论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产融结合是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
世界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产融自由融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业和产业的融合方式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
;第二是金融业分业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垄断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混合的疑问,于是美国率先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其他国家也大多追随美国的模式,使产融结合进入了以金融业分业经营为主的时期;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前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胀,有关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迅速兴起,金融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和实业界热议的话题;第四是产融结合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2008年3月),全球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从理论走入实践,产融结合多样化发展,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
1992年,以首都钢铁公司为母体成立华夏银行,标志着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
我国的产融结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
我国产融结合的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
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同年,交通银行成立,随后深圳发展银行等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
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
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由于大量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军金融产业,组建、参股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状况。
中央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
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盈利性需求,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使不少商业银行盲目创新业务,产融结合风险初显。
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融结合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
德隆、海尔、新希望、东方等集团都曾借助产融结合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多元化经营需求。
产融结合的目的之一在于扩大经营领域,分散风险。
但是,银行在突破资本市场进入障碍的同时,也将更大的系统风险引入到企业的内部。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借助产融结合得到快速发展的农凯、德隆、复星、闽发、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
我国产融结合除了存在整合风险、内部交易风险、投资组合风险、财务杠杆风险等一般风险之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产融结合虽然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但大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融合的对象、范围还是深度都受到政府的干预。
这样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组合极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
由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强势,使得这种融合最终往往成为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博弈,导致产融结合低效率甚至负效率。
其次,我国的产融结合常常带有追求规模的冲动和盲目做大的心态。
产融结合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发达的资本市场、一定的
法律基础、合理的资本组合形式、适合的经营模式以及专业性的市场中介等。
但目前我国在某些条件上还不完全具备。
在这种情况下,追求规模扩张的背后,管理的能力、成本和风险控制都可能成为日后危机的起因。
第三,我国的产融结合绝大多数还是单一方向的,即表现在工商企业对银行的单向资本融合。
这种单一工商企业主导型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向工商企业开辟多样化的资本赢利途径,其原有资本运营空间也受到工商企业的挤压;银行不能对企业投资或持股,不利于银行不良资产的消化和处理。
另一个弊端就是融资成为主要的动机和目的,这样结合后的新企业往往偏重于融资功能,而忽视治理结构的完善、风险监控、信息披露等等。
认真对待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与完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产融结合的双向目标模式,即工商企业可以通过持股向银行系统融合,银行系统也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向工商企业进行资本渗透。
只有通过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双向渗透,才能真正形成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产业发展服务。
才能使产融结合更加均衡,即保证产业资本的融资渠道畅通安全,又使金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风险回避能力加强。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展开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组织规模的调整;建立多层次股票交易市场,强化优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促进上市公司在迅速实现资本扩张的同时规范融资行为;打破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和行政行业界限,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并构和资产重组。
第三,树立风险意识,提前设置风险防范措施。
产融结合的风险具有隐蔽性、系统性、破坏性等特征。
建立风险的屏蔽设置,防止风险在母公司与附属机构之间及附属机构相互之间的传递;切实增强财务、经营状况等信息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建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四,完善产融结合的法律体系。
国外产融结合的发展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产融结合的正常秩序就难以维持,也就难以健康稳定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产融结合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也就是实现管理法制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