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
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
![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6ec5877be23482fb4da4c64.png)
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述评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05 10:27 共60人浏览[大] [中] [小]一、产业布局与集聚问题的研究线索和理论渊源研究产业布局与集聚问题的空间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国际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在经济学产生之初,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糅合在一起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各门分支经济学。
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各门具体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才逐渐产生出来。
因此,如果我们要探寻产业布局理论或者空间经济学的起源,就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
在每一门与空间理论有关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产生的源头和发展的节点上,我们都可以找到研究这一问题的早期渊源。
为了探明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对空间经济理论的各条研究线索进行一番梳理。
(一)国际贸易理论对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经济学可以追溯到重商主义时代,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由李嘉图(Davi d Ricardo)所创建的,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具有相当强的说服力,以致人们一谈到国际贸易的有关问题,就必谈李嘉图。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依然在国际经济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也正是这一理论将空间因素从主流经济学中驱除出去(Ekelund and Hebert,1999)。
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其一是李嘉图模型对运输成本问题考虑不当。
在该模型中,运输成本是以作为与其他成本毫无差别的方式并人模型的,也就是说,运输成本仅仅“暗含在生产成本之中”。
这种方法显然不恰当,因为按照这一理论,任何地区或国家总是会在一些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因此,国际或地区间的贸易就总是必要和可能的。
然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引入运输成本,国际或区域间的贸易并不是必然的。
当运输成本大于通过贸易和分工所获得的收益时,贸易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时各国或各地区倾向于各自生产所需要的产品(自给自足)。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
![产业经济学:第八章 产业布局:区位与集聚](https://img.taocdn.com/s3/m/37f11724cfc789eb162dc805.png)
12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四)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 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 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13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5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 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16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20 2014-12-18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三、新经济地理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最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及。 (一)区域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
新经济地理学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解释,认为一 体化经济对区域经济活动和财富空间分布的影响将 取决于市场规模效应的相对大小、运输成本的降低 以及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
杜能确定了围绕一个城市市场出 现的6个同心环状的农业地带:
三林六 圃业个 农带农 作、业 带轮地 、作带 畜农分 牧业别 带带为 。、: 如谷自 右草由 图农农 作作 带带 、、 响经 农 影 方 农营 场 响 式 杜 业者 的 集 出 能 的本 自 约 发 之 收身 然 度 来 后 益的 情 的 研 , 和特 况 因 究 布 土征 、 素 农 林 地等 社 有 业 克 利, 会 农 区 曼 用集 经 场 位 从 方约 济 的 布 集 式度 发 交 局 约 。的 展 通 。 度 高水位他和 低平置认经 影和、为营
空间集聚综述
![空间集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80cc42a8956bec0975e37f.png)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研究综述一、 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谓“集”是指大量相关事物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现象,而“聚”则具有更进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在“集”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行为主体间产生物质的、信息的和社会的各种流,进而汇聚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所以,本文中的集聚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以某种有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根据对“集聚”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1。
产业集聚是同类企业、或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群聚和共生现象,它往往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要相关理论(一) 马歇尔的“工业区域”及外部性最早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使用了“集聚”的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地方性工业是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的地区称作“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内集中的是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
地方性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区域内集聚,根本的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马歇尔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提供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便利顾客。
马歇尔指出,协同创新的环境是产生集聚的“空气”,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如马歇尔所述:“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1倪卫红,董敏.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11期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2。
产业集聚空间外部性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产业集聚空间外部性的微观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e3a713a8114431b90dd8fd.png)
经济效益 和成 本的节约。企业在集聚过程
中 , 于 知识 外 部 性 、中间 投 入 品 共 享 、 由 风
其 中, 】 L表示 中间投入 品 i 门的劳动 部
力 的 总 投 入 , 满足 L= J J n l J 。
产。每种 中间投入 品的生产可 以通过 以下
生 产 函数 来 描 述 : X h= pJh一 。i j ) () ( ( l i ( 2)
关 键词 :集 聚 经济
经 济 分 析
空 间外 部性
微 观
其中 I ) 表示企业的劳动投入 ,Bi J ( h 为
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O C 企 业 i 固定 成 是 的
化和规模 化 ,如果 中间投入品生产规模报
酬 递 增 ,即使 最 终 产 品 生 产 是 规 模 报 酬 不
产 集 空问 部 业 聚 外 性的 微 济学 观经 分析
■ 鲍 丽洁 博 士生 ( 汉理2 大学经济学 院 武汉 武 E .
◆ 中 图分 类 号 :F 9 . 文献 标 识 码 :A 2 92
集 聚 经 济 的 内涵 及 其 基 本 形 式
产业集聚是~ 种有效的区域经济空 间 组织形态 , 以提高生产效率 , 可 这种效应一
般 被 称 为 集聚 经 济 。 所 谓 集 聚 经 济 是 指 企 业 生 产 经 营 活 动 在 空 间 上 的 集 聚 所 带 来 的
部获得 某种 节约或效率。马歇尔认为外部 经济划分 为三种形式 :
规 模 经 济 ,用 来 指 外 在 于 企 业 、 内在 于 产 业 ( 区域 )的 加 总 的 规 模 经 济 。 这 种 外 部
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金融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2003—2007年省际经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1d77263169a4517723a34a.png)
明显大于证券 、保险业且逐年递增 ;保 险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 “ 有益” 的阻碍作用。
国2 0 0 3— 2 0 0 7省 际经 济数 据为 例 ,探 讨金 融 集 聚对 产 业 结构 升 级 空 间溢 出的影 响 ,以期 构建 适 应 区
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结构体系。
二
文献 回顾
自1 9世 纪马 歇尔对 产 业集 聚 的研 究 至今 ,A l f r e d We b e r 、P o  ̄ e r 、K r u g ma n 、P a l i v o s 和 Wa n g等 众 多学者从 不 同 的研 究视 角证 明了几 乎所 有 富有 经济 活力 的地 区往往 都是 产业集 聚且 高端 化 的地 区 ,另 外 金融业 集 聚对推 动产 业结 构升 级也 扮演着 越 来越重 要 的角色 。国 内这 方 面的研究 起步 相对 较 晚 ,刘 世锦 ( 1 9 9 6 ) 较早关 注金 融 与产业 关系 问题 ,他认 为金融 发 展 的着 眼 点要 放在 促 进产 业 发展 上 。吴 中超 ( 2 0 0 6 ) 通过对 香港 和新 加坡 产业 结构转 变 的 动 因分析 ,发 现 金融 对 于 区域 产业 结构 升级 起 关
[ 关键词 ]金 融聚集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空 间滞后模型 ;空间误 差模 型 [ 中图分类号 ]F 2 0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6 7 4— 8 2 9 8( 2 0 1 3)0 1  ̄0 0 5— 1 0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a792e5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1.png)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经济学空间效应
![经济学空间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619645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8.png)
经济学空间效应
经济学中的空间效应是指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影响。
空间效应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文化、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空间效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空间集聚效应。
空间集聚效应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或企业的聚集现象,这种聚集现象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创新等。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集聚效应的例子,这里集聚了大量的电子、通讯、制造等产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
除了空间集聚效应,空间分散效应也是空间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空间分散效应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或企业的分散现象,这种分散现象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成本,如增加成本、降低效率、削弱创新等。
例如,中国的一些小城市就存在着空间分散效应,这些城市的产业分散、规模小、创新能力弱,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和竞争力。
空间效应对于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学研究中,空间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在政策制定中,空间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空间效应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地理位置、交通、通讯、文化、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对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空间效应的规律和特点,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
产业的空间集聚名词解释
![产业的空间集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6560cd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51.png)
产业的空间集聚名词解释在经济学领域中,产业的空间集聚是指类似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聚集现象。
当某一地区内的特定产业或相关企业数量相对较大,并且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产业链关系时,就可以说该地区发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
产业的空间集聚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和优势会促使特定的产业聚集于此。
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聚集:产业的空间集聚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产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群聚。
这种集聚有利于产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享资源。
2. 垂直关联:产业的空间集聚往往形成垂直的产业链关系。
不同环节的产业企业相互依存,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条,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3. 水平关联:除了垂直关联,产业空间集聚还具有水平关联特点。
相同环节的产业企业之间会形成竞争与合作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竞争推动着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
4. 近距离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往往是由于某一地区具备了特定的资源和优势,使得该地区成为产业发展的理想地点。
这些资源和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优势、市场需求或政策支持等。
产业的空间集聚对于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包括:1. 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即在一定规模下,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这使得集聚地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2. 技术创新:在产业空间集聚的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便利,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
企业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3. 人力资源集聚:产业空间集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于此,形成了人才密集的地区。
这对于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便利,促使产业的持续发展。
4. 社会经济效益:产业的空间集聚还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积极效益。
例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而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da624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6.png)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刘月;邹苗苗;陈建军【摘要】产业协同集聚是现实世界中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组织现象,对产业协同集聚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空间经济学理论并指导区域与城市发展实践.文章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首次回顾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产业协同集聚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包括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产业协同集聚机制与效应研究、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三个方面;此外,还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未来研究重点和趋势.【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7页(P47-53)【关键词】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外部性;机制与效应;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作者】刘月;邹苗苗;陈建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28;美国内华达大学商学院,里诺89557;浙江大学,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在空间上的不断集中,更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协同集聚。
[1]-[11]Ellison &Glaeser(1997)[1]最早对差异化产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现象进行了关注,并提出产业协同集聚(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的概念(也有译者称为产业共同集聚),即不仅单一产业在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不同产业也倾向于在空间上彼此邻近。
产业协同集聚中的差异化产业之间通常具有某些关联关系,例如投入产出关联(垂直关联)、技术关联(水平关联)等,通过集聚产生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等空间外部性,以及协同集聚效应。
与产业集聚(1)相比,产业协同集聚更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空间邻近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
作为现实世界中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组织现象,学界对产业协同集聚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12]-[16]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尚未有文献系统梳理和总结产业协同集聚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机制与效应以及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等。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818720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e.png)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例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aa7810c281e53a5902ff0c.png)
府干预过度及政 策扶 持过 多的影 响为 负。 关键词 : 高新技 术产业集聚 ; 空间 自回归模型 ( S A R ) ; 长江三 角洲 中图分 类号 : F 2 7 6 . 4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8 5 0 5 ( 2 0 1 3 ) 0 6—0 0 8 3— 0 6
t h r o u g h c a l c u l a i t o n , nd a i n t r o d u c e s i t i n t o s p a t i a l a u t o eg r r e s s i v e m o d e l( S A R) ,d o i n g es r e a r c h o n h i g h ・ t e e h i n d u s t r i l a a g g l o m e r a i t o n
Re s e a r c h o n Hi g h - t e c h I n d u s t r i e s Ag g l o me r a t i o n a n d I t s I n l f u e n c i n g Fa c t o r s Ba s e d o n t h e S p a t i a l Ec o n o me t r i c s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
![第七章 工业集聚、产业集聚和新产业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f4b68a30029bd64783e2c9f.png)
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 切相关。也即,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区 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而另有一些学者(Scott,
1988~Storper&Scott,1992)指出,新产 业区,作为新的产业空间,是大量专业 化中小企业在集聚过程中生成的“柔性 生产综合体”(Flexible Production Complex)。新产业区出现在福特制 (Fordism)批量生产已被抛弃的地方,同 时也出现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即将新 产业区看作是后福特制(Post-Fordism)的 产物。
素的竞争优势(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 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形成)和非直接经济要 素的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 间相互作用形成)两个方面。
(四)集群化战略及对中国的 启示
虽然从成因来看,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
因素的作用,但与政府的政策扶持不无 关系。
①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有
必要干预经济活动。 ②政府应当扶持合作良好的企业群,而 非单个企业。同时,在扶持对象的选择 上,应考虑到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竞 争优势并非无本之木。
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马库森根据集聚 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2、 表5):
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
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
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实施集群战略,关键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 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涉及产业问题,又涉及区 域问题,是一个“产业区域化”的过程。由 于中国产业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 不协调,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结构趋同现象 严重,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产业政策 与区域发展政策相结合。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https://img.taocdn.com/s3/m/0b4687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a.png)
农业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往往实行多元化经营策略,涉及种植、养殖、 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
05
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 影响
提升区域竞争力
规模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使得大量相关企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区域竞争 力。
创新驱动
产业集聚促进了知识、技术和信息的 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 竞争力。
04
产业集聚类型及其特征
传统产业集群
地理位置集中
传统产业集群通常集中在某一特定地 理区域,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 。
产业关联性强
资源共享
集群内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 力市场、技术创新等资源,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链 合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生吸引了大量的人 才集聚,为企业提供了丰 富的人力资源。
政策因素引导
产业政策扶持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扶持特定产业的集聚发展,如 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
区域发展规划
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和资本向特定 区域集聚。
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 综合承载能力。
01
02
03
自然资源禀赋
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如 矿产、土地、气候等,为 产业集聚提供了基础条件 。
交通运输便利
地理位置靠近交通枢纽或 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有 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 产业集聚。
市场需求拉动
靠近消费市场或有利于开 拓新的市场,能够吸引企 业集聚。
规模经济效应促进
生产成本降低
01
产业集聚使得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知识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02424d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58.png)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七章——产业布局与集群](https://img.taocdn.com/s3/m/8727190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7.png)
第七章 第一节
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 (1)增长极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借鉴增长极理论指
导产业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增长极,比如经 济特区的设立、开放城市的确定、各类开发区的建设等,对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 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推行这种增长极模式,通过多层次的增 长极带动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 • (2)点轴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是增长极和生产轴理论的 延伸,比如T字形的产业带、字型产业带、弓箭型产业带、 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二)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人口
社会 历史
行为
集聚 与分
散
基础 设施 条件
市场 因子
技术 因素
第七章 第一节
以信息技术(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是新型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基础设施是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以数字型基础 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拥有广阔发展空间。所谓新型基 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 础设施体系。从新基建涉及的范围看,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 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布局又会受到国际产业转移 和世界分工的影响,世界产业的空间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 世界经济地理正在被重塑。
第七章 第一节
三、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中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a28094d69eae009581bec2a.png)
基 于空间经济 学视 角
口 王 立恒
407 ) 304
( 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 湖北 ・ 武汉 摘
要: 在空 间经济学的视角下探讨产业集聚与经 济增长 的关 系。主要选取 区位熵、 中系数和空 间基尼 系数 集
等 能够合理反映产业集聚程度 的指标 , 用 S S 运 P S软件对其进 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结果发现 : 间基尼 系数 与 空
1 文献 综 述
定制 造 业 为 R &D 部 门 生 产 新 产 品 提 供 中 间产 品 , 造 业 的 集 指标, 制 建立 多元线性 回归模型 , 运用 S S P S软件 具体测量经济 聚会减少 R &D 部 门 的创 新 成 本 , 而 导 致 R 从 &D 部 门向 该 地 活 动 的 空 间集 聚 与 经济 增 长 的关 系 : 5 根据 模 型 结 果 , 出 () 得 区集 聚 , 而 促进 经 济 增 长 Gep rea 应 用 了德 国 18 从 p ettl 9 0~ 可 靠 的 结 论和 具体 的政 策 建 议 。 本文选择 中国所有的省份, 结合 2 0 年 中国工业的具体 08 2 0 年 的 数据 ,采 用 Po i模 型 和 非 参 数 估 计 的 方 法 实 证 分 00 rbt
.8 00 .5 14
.5 17
置
±
人 口 自 增 长率 然
出 口环 比增 长率
经 济 增 长 呈 负相 关 。 关键词 : 业集聚 产 经 济增 长 多 元 线性 回 归
中号 :10 -9 3( 0 0 O ・1-2 0 73 7 2 l ) 5l50
济增长的关系 。主要步骤: 1寻求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增长 的 () 经济指标 , G P环比增长 率等 :2 寻求 能较好地 反映产业 如: D () 国外主要研 究有:E gman n l n &Wa 19 首 次融合新经济 l 95 z 空间集聚程度 的经济指标 , : 如 空间基 尼系数等; 3 采用因子 () 地 理 学与 内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以 Krg n 9 1 “ u ma I9 的 中心 一 外 分析法分析找出影响经 济增 长的主要 经济 指标, : 口自然 如 人 围 ” 模 型 为 基 础 ,分 析 了 农 业 、 制 造 业 与 R &D。Mat & rn i Ot v n 2 0 结合 了 V na l 1 9 t i o0 1 aa e-be 9 6垂直联系模型与 G os s rs. 增长率、 出口环 比增长率 、 P 、 C I 工业产值增加率 、 固定资产投 ma . ep n R me 的 创 新产 品 种 类 内 生 经 济增 长模 型 , lHl 1 ma . o r 假 资率、 城镇就业人数 比率 、 财政支 出比率等 :4 根据 上述经济 ()
空间集聚的研究
![空间集聚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87a87402768e9951e73897.png)
•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初始诱因 历史原因
• 核心——边缘模型强调特定的集聚机制,
即核心区消费者的需求更大,因为它吸引 更多的厂商,相应的地区的产品种类增多, 这又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该区域,从而 形成滚雪球般的聚集效应。 理论关键 • 技能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性远远高于非技能
劳动力的流动性。 • 贸易成本的低水平会强化这种机制。 • 劳动力的流动性对集聚的效用大于资本的 流动性。
• 规模经济是经济集中或集聚的重要原因。没有规模 经济,人们可以在每一个地方市场上建厂生产每一种 产品,而不需要额外成本。规模经济是产业集中或集 聚优势的必需条件。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企 业区位聚集有三个原因: ①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提供了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 市场,确保了较低的失业概率及劳动力短缺的可能性; ②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 ③信息的溢出可以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独企 业的生产函数 。 克鲁格曼非常注重一般性的外部经济,而不是特定于 某一产业的外部经济,所以,其外部经济概念是与需 求及供给关系相联系的,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外溢效应。
生产鞋和针织产品的意大利北部及第三意大利(对我国西
部大开发的启发) 、西欧其它国家、美国的某些地区则
常被冠以“ 新产业区” 的称谓。
弹性专业化(第三意大利模式)
• 弹性生产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新 产业区域内,单个企业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另一方面,新 产业区内的各个小企业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作为一个集 体。弹性生产通常在福特主义生产的大本营以外重新产生空间集聚。 这主要在于: • 首先,弹性生产单位的劳动力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他们是一些从事 研究与开发以及管理市场的多面手,具有高新、高素质和有固定职业 等特点;第二,是一些半熟练、低工资的弹性工人;第三,是一些临 时工和打部分时间工的人。 • 其次,由于各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之间相互作用对高技巧和多技巧工人 的依赖使得空间扩散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弹性生产与空间扩散相互矛 盾似乎成为一条规律。 • 其最终的结构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强大的弹性力倾向于空间集中,一 些高层次技术变革可能倾向于在企业战略联盟网络中分散,其总特征 是在不同国家出现几个技术变革中心,而且这些中心有复杂的专门网 络相互连接起来的。这样,晚福特主义的全球资本的公司等级体系的 空间形态由于后福特主义的弹性生产被颠倒过来。概括起来,后福特 主义预示了生产的北—北国际分散和劳动力的区际分工,而不是晚福 特资本主义的南—北国际分工 。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
![城市集聚的空间经济学分析——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3742d849649b6648d747be.png)
《 产经评 论》 2 1 0 1年 7月第 4期
城 市 集 聚 的空 间经 济 学 分析
— —
以 宁镇 扬 一 体 化 发展 为例
孙 晶 许 崇正
[ 摘要 ]近年来 ,空间经济学家在 空间集聚领域 不 断放 松假设 条件和探 索新 的研 究方法 的基 础上 ,进
行 了大量 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 究,得 出了许 多有益 的结论 ,同时也富含许 多政 策含 义,尤其是对城 市集聚
范 区 ,推 动 宁镇 扬城 市群 发展 升级 为 国家战略 。
二
空 间经济集聚的理论综述
( )空 间经济 学 集聚经济 理论 研究 框架 一
克鲁 格曼 (9 1 19 )开创 性地 以迪 克 希 特 和斯 蒂 格 利兹 垄 断 竞 争 一般 均 衡 分 析框 架 为 基础 ,借 鉴 新 贸易 理论 、新增 长理 论 ,利 用 萨缪 尔 逊 的 “ 山” 型运 输 成本 (IeegTaeC s )理论 ,采 用 冰 cbr r ot d s 历 史演 进 的分析方 法及 计算 机模 拟 技 术 ,把 空 间概 念 引 入 一般 均 衡 分 析框 架 中 ,提 出 了著名 的 “ 核 心一边 缘 ” ( oepr hr)模 型 ,使 空 间问题 进 入 了主 流经 济 学研究 的视野 。此 后 ,经过 藤 田、维 C r—epey i 纳 布尔 斯等 学者 的共 同努力 ,建立 了一 个新 的空 间经济 学研究 框架 。该 框架创 立初 期 的研 究 重点 之一 是 解释 不 同层 次地 理空 间上 的经济 集 聚现象 和集 聚力 的来源 ,它放 弃 了传统 的基 于完全竞 争 理论 的 自 然禀赋 的外 生 因素 决定 空 间集聚 的分析 传统 ,开创 了在 不完 全竞争 的条 件下 ,从集 聚力 的 内生演 化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张 翎 窦静雅(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摘 要〕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4—02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1]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不同的学者已分别从产业组织、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则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以及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为产业集聚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1 空间经济学背景介绍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克鲁格曼(K rugman P 1)、奥塔维诺(Ottaviano )、维纳布尔斯(Venables A 1)等等。
空间经济学最大的特征就是重新将长期被忽视的空间因素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研究这些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机制,主要应用于产业、区域以及国际贸易等领域。
通过引入空间因素,以往所熟知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解释。
虽然空间经济学真正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它产生的理论基础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Dixit and S tiglitz )的垄断竞争模型、艾瑟尔(E thier )的内部和外部规模收益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
随着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最初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是张伯伦,而后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巧妙地将垄断竞争思想和一般均衡的建模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建模的技术性障碍;艾瑟尔则提出了由分工的扩大而带来的外部规模收益,奠定了规模收益递增的理论基础。
[2]特别是克鲁格曼对空间经济学的兴起所做的突出贡献,早在70年代末,克鲁格曼就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从而创新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原理,在他(1991a )[3]的文章中完成的核心—边缘模型在空间经济学发展史上则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正如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学》(1999)中写道“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冰山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4]2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纯理论的分析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已有了大量文献,本文以Martin 和Ottaviano (2001)模型[5]为例来说明经济增长和集聚的相互作用。
该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在初始阶段两地区完全对称。
南部的变量加3来表示。
两个地区的劳动总量是固定的为L ,且地区间不存在劳动力的流动。
劳动力可以用来生产同质品或不同质的产品来组成最终的复合品。
复合品本身可以作为创新部门的中间投入品用以生产新的复合品。
经济中的创新和生产分别由不同部门完成,而且假设在开始时两个地区的专利存量是相等的。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偏好是CES 生产函数形式,且函数具有不变替代弹性的性质。
211 集聚度可以是增长率的函数,当创新活动集中于北部地区时①γ=αL (E +E 3)[(1+δ)ε-δ]+gNF(1-δ)[αL (E +E 3)+gNF]如果αL (E +E 3)2gNF >δ1-δ(1)公式中的γ=n/N 是北部地区生产的差异品的比例,γ≤1成立。
这里的γ是模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因为它可以度量北部地区生产不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程度。
N 表示产品的种类数,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就可以认为是经—97—济增长的表现形式之一。
F 表示北部地区的创新成本,E 和E 3表示北部和南部的总支出,α是全部支出中用于复合商品的份额。
τ是借用萨缪尔逊(1954)的概念来表示运输成本且有τ>1成立,这里δ=τ1-σ。
g =N g/N 代表经济的增长率,ε代表北部地区的支出份额。
该式揭示了模型中的前向联系机制,随着北部创新部门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带动了对异质产品较高的需求,这将激励企业向该地区迁移,企业的迁移带来支出份额的迁移,即γ随着g 一同增加。
212 增长率可以是集聚度的函数g =2αLηβσ[γ+δ(1-γ)]1/(σ-1)-ρσ-ασ-1(2)σ是不同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而且σ>1。
β表示每种差异品的供给都需要β单位的劳动力投入,ρ是消费者的时间偏好。
该等式解释了创新活动全部集中在北部地区时的后向联系机制,随着在北部经济活动集聚的增加,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从而有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创新部门,这反过来又提高创新率,增加企业产品数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213 多重均衡状态在γ=1/2的情况下,两区域保持对称是一个均衡状态。
但是γ=1/2并不是唯一的均衡,如果假设北部地区有更多的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则由于两地之间运输成本的存在用于该地区创新部门投入的成本就会降低。
由于创新部门是完全竞争的且其生产的产品专利可在两地间自由交易,因此该地区将会拥有全部创新活动。
此时的均衡状态可由(1)式表示γ>1/2,可将(1)重新写为g =(1-δ)(2γ-1)α1-(1-δ)γ{σ-1ηβσ[γ+(1-γ)δ]1/(σ-1)+ρ2L}(3)因为如果用g 表示γ为非线性形式,所以变换形式用集聚度表示增长率。
同时满足式(2)和(3)的解(γ,g )就是该模型的均衡状态。
不同区域结构的发生取决于贸易自由度δ,当δ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的时候,将出现不同的均衡状态。
该模型通过以集聚和增长二者互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说明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从文中可以看出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函数的变量之一。
假设初始时完全对称的两个区域,即使有一个较小的扰动,都会带来较高的增长率和集聚度。
原因是这个扰动会增加某个地区的支出份额,这将会刺激所有创新活动转移到该地区。
由于创新成本降低刺激了经济增长,即集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反过来,由于需求联系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聚,增长又导致了集聚的加剧。
[6]3 模型的扩展: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一般特征分析311 区位初始优势:历史偶然性和预期经济中处处可见产业的集聚现象,如加利福尼亚酒业的集聚生产、意大利皮革业的集聚,而在我国比较有影响的则是广东东莞的IT 业集聚、重庆摩托车产业的集聚等等。
这些不同产业的集聚都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所在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为何这些经济活动会集聚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呢?正如上文所说,经济系统的状态是存在多重均衡的,空间经济学认为当出现可供选择的多种均衡结构时,历史偶然性因素在产业空间集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某个“历史偶然性”使得一个产业定位于一个地区,从而使该地区获得初始优势。
一旦这种事件发生,将可能带来某种长期聚集结果。
在包括规模收益递增和外部经济的经济学经典文献中,历史因素都被认为是影响经济系统多重均衡的主要因素。
例如在Arthur (1986)关于区位和技术的随机选择的分析中,假设区域下一个分布模式的出现由前一个模式决定,因此作为随机产生的历史因素将决定最后的结果。
[7]而在K rugman (1987)包含学习效应的交易模型中,任何已经存在的比较优势都会自我加强,所以经济的现在状况决定了将来的情况。
[8]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集聚形成的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预期在经济要素的集聚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区域中的某要素的预期发生“突变”时,那么地区的发展不仅会受到客观的影响,也会受到自我实现的预期的影响。
至于何种因素的作用更大,在K rugman(1991b )的分析中认为,历史偶然性和预期谁更重要取决于所在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和调整成本相关。
[9]而梁琦(2004)利用数学模型论证了当不存在重叠(overlap )区域时,在集聚中心的动态累积过程中,历史起重要作用;而如果存在重叠区,若初始资源(劳动)配置落在该区域外,那么历史对于集聚中心的形成仍有重要作用,若初始资源配置落在区域内,则预期起重要作用。
[10]312 区域优势的扩大:累积循环因果链由于区域间非均衡力的存在,当某一个地区开始有企业集聚时,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缪尔达尔(G 1myradal )曾提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原理,他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某个地区可能获得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
在空间经济学中,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核心———边缘模型中,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两种,一种与需求有关的市场接近效应,当企业向核心区集聚时,核心区就业增加,消费支出的转移导致生产活动的转移,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消费支出的转移。
第二种是与成本有关的生—08—活成本效应,当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时,生产活动的转移降低了核心区的价格指数,从而提高了核心区的实际工资水平,将会进一步激励人口和生产的转移,提高北部的产业份额。
[11]这种正反馈的机制往往会拉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一个省区内部不同部分经济发展的差异,还是宏观上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的逐渐拉大,可以说都是因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从而形成缪尔达尔所说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同时在空间经济学的模型分析中,也存在着一种与上述集聚力相反的分散力。
由于市场拥挤效应,企业盈利水平下降,产业部门倾向于向竞争较为缓和的地区迁移。
至于究竟是均匀分布还是核心—边缘模式,就要比较产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所获得的收益与交易成本的关系。
当前者大于后者时,产业集聚就会持续下去,并且随着当地产业份额的增加,该地区的经济也会由于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存在,从而充分享受到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最终出现持续增长。
313 企业区位的转换与运输成本因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两区域间微小的差距都会由于自我增强机制的存在而逐渐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它起着阻止生产集中的作用。
从德国的古典区位理论开始,运输成本就成为企业选址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