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发展史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包括盛唐时期、李白与杜甫的贡献、诗歌题材的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唐诗的影响与传承。
一、盛唐时期1.1 时代背景:盛唐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氛围浓厚。
1.2 诗人群体:盛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如王之涣、杜牧、李商隐等。
1.3 诗歌特点:盛唐时期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情感深沉为特点,描写了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
二、李白与杜甫的贡献2.1 李白的创作: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为特点,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2.2 杜甫的贡献: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深刻的社会写实为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3 影响与传承: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
三、诗歌题材的多样化3.1 自然题材:唐诗中自然题材丰富多样,描绘了山水、花鸟、季节等自然景观,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2 社会题材:唐诗中也涉及社会题材,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3 思想题材:唐诗中也涉及思想题材,探讨了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四、艺术形式的创新4.1 诗歌体裁:唐诗中出现了律诗、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体裁,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4.2 诗歌技巧:唐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3 诗歌音韵:唐诗中的音韵优美和谐,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五、唐诗的影响与传承5.1 文化影响: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
5.2 文学传承: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唐诗的启示。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
唐诗的起源和发展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
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与典范。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
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及其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被誉为“诗歌之魂、古典之巅”。
诗人们在这个时期创造出了极富个性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诗歌的形式演变和风格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唐代诗歌形式演变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 初唐五言初唐五言诗是指唐初五律之外的五言诗。
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处于酒宴、游玩和山水游览等场合,而诗歌题材并不限于这些,也有感慨人生、惆怅时事的作品。
初唐五言的特点主要是明快简洁,语言流畅,取材广泛,以“清新、拟古”为主要特点。
2. 先唐七言先唐七言诗是指唐代初期七言诗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七言诗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主流形式,特点主要是情感真挚,表达深沉,多写爱情、离别和怀古等题材。
3. 唐中八股唐中八股是指唐代中期的八股诗歌,主要取材于“史论辞赋”等古文体例。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比较规范化,因为史论辞赋具有明确的文体和格式要求,因此也成为了诗歌的一种教科书式的写作方法。
4. 晚唐绝句晚唐绝句是指唐代晚期四行诗的主要形式。
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语言结构的严谨性都超过了以往阶段。
晚唐绝句拥有鲜明的个性,它有着舒缓明朗的节奏,对语言形式和意境表现的要求较高,成为晚唐诗歌的代表。
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取决于不同的文体,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高超的艺术性唐代诗歌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力求在措辞上精挑细选,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2.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唐代诗人既注重感性的表达,在情感和形式上倾注了深情款款的风采,同时又注重理智的展示,在文学上极富思辨。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形成了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
3. 内容丰富唐代诗歌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爱情、自然、历史、政治和哲学等方面,这些内容都得到了对称的表达,唤起了广泛的共鸣,达到了优美的创作意境。
4.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唐代诗歌的语言、思想和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既有自然派,又有拟古派,既有感性的多情派,又有理性的思辨派等多重文学风格的表现。
简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简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 个阶段。
1、唐代自开元至大历间,为唐诗的全盛时期,唐诗分期者称为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2、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
虽然盛唐的时间在四个时期中是最短的,但是成就是最大的。
这一时期,唐朝的经济十分繁荣,与此同时,诗歌也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3、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4、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
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5、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
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唐诗的发展脉络
唐诗的发展脉络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份,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唐诗的发展脉络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和演进。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详细介绍唐诗的发展脉络。
一、唐诗的起源唐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这些古代诗歌为后来的唐诗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唐代诗歌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二、唐诗的发展阶段1.初唐时期(618-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开端,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人活跃于此时期。
他们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要特点。
2.盛唐时期(712-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王之涣、王之焘、王之涣、王之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涌现出来。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
3.中唐时期(755-820年)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过渡时期,诗歌创作的热情有所减退。
然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仍然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以叙事性和抒情性为主。
4.晚唐时期(820-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代表的诗人仍然在这个时期保持了一定的创作活力,他们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要特点。
三、唐诗的主要流派1.豪放派豪放派是唐诗的一大流派,以李白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个人豪情。
2.婉约派婉约派是唐诗的另一大流派,以王之涣、杜牧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温婉细腻,注重表达内心的柔情和细腻的感受。
3.田园派田园派是唐诗的重要流派,以王维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要特点,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4.宫廷派宫廷派是唐诗的另一重要流派,以白居易为代表。
他们的作品多以宫廷生活和政治事件为题材,语言简炼,意境深远。
四、唐诗的代表作品1.《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慨。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唐诗的起源开始,通过四个部份的详细阐述,揭示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李白的诗歌创作:李白是唐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狂放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浓郁的个性和情感表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杜牧的新乐府运动:杜牧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提倡恢复乐府诗的创作,将乐府诗与五言绝句相结合,形成为了新乐府运动。
这一运动使得唐代诗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
1.3 王勃的古文运动:王勃是唐代初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提倡以古文为基础创作诗歌,倡导用古文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当代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使得诗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杜甫的社会批评:杜甫是唐代盛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以社会批评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而著称。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痛苦的愤怒和呼吁。
2.2 白居易的咏史抒怀:白居易是唐代盛期的重要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量和对时代的关心。
2.3 孟郊的边塞诗:孟郊是唐代盛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边塞体面和边塞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边塞的描绘和对守边士兵的赞颂,表达了对国家安危和边塞人民的关心和敬意。
三、晚唐时期(847年-907年)3.1 李商隐的婉约诗:李商隐是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柔媚为特点,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3.2 杜牧的豪放诗:杜牧在晚唐时期再次崛起,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感受。
唐诗的发展历史
《唐诗发展历史》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
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
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
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
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
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
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
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唐朝诗歌的发展与变迁
唐朝诗歌的发展与变迁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世界无双”。
唐代诗歌的发展和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革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一、诗歌的起源与鼎盛唐代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优良传统,融合了民间歌谣和民间艺术,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唐代诗歌形式多样,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律诗等,其中以五言诗最为流行。
五言诗的节奏明快,字数较少,适合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成为唐代最为重要的诗歌形式之一。
唐代的诗人以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他们创作的诗歌流传至今,为后世所称赞。
王维的诗歌以写景为主,重视表现自然和人文情感,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等。
杜甫则擅长于抒情和反映现实问题,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黑暗面,代表作有《春望》、《赤壁》等。
白居易的诗歌则追求通俗易懂,着重表现女性生活和爱情,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二、诗歌的风格多元化唐代诗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随着唐代的逐渐走向衰落,诗歌的风格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在形式方面,唐代的律诗、绝句等新诗体逐渐兴起,律诗形式严谨,要求使用规范的字音、韵律和句型,代表作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绝句则形式简练,以四句诗体现出精练的意境,代表作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甫的《三吏》等。
在内容方面,唐代诗歌不仅仅反映了自然和人文环境,还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直接影响了唐代诗歌的气质。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女性人物形象,通过黛玉的爱情纠葛和牵连,表达了对唐朝执政集团的不满和悲情。
杜甫的《将进酒》,则通过草根英雄李白的形象,表达出后来者要努力追逐和超越前辈的意愿。
三、散曲兴起与诗歌的黯淡衰退唐代的诗歌艺术,直到今天仍然被各地人们广泛传唱和欣赏。
唐代诗歌的发展和变迁,不仅仅体现了文化传统的精髓,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
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
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
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
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
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文宗大和九年(835),约60年,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其作品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诗歌的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
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约70年。
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他们的创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歌也揭露黑暗。
唐朝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朝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题目】唐朝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案】唐朝诗歌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诗人中,有创见的是陈子昂等,他强调诗歌思想内容,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
盛唐时期,诗歌有了新的发展,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
王维以优美的山水、田园诗闻名。
这时诗歌成就最高的大诗人是李白,和杜甫比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人称为“诗仙”;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称他为“诗圣”。
中唐时期,诗坛掀起改革浪潮。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提倡诗歌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晚唐时,国事日趋衰危,是多事之秋。
李商隐和杜牧是这时文坛上的双壁,他们的诗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请论述唐代诗歌发展史,并列举出相应时期的代表人物。
请论述唐代诗歌发展史,并列举出相应时期的代表人物。
唐代诗歌发展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时期。
唐代诗歌以其高超的文学技巧,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丰富的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唐朝诗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唐代诗歌,也被称为“白衣体”,是指隋、唐之间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诗歌在审美观念、文体表现、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前期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等。
中期唐代诗歌,也被称为“花衣体”,是指唐太宗到武则天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诗歌在内容上从古典的审美观念转向更加自由主义的审美观念,在文体上也更加多样化,情感表达也更加浓郁。
中期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李端、秦观、韦应物、杜牧、元稹、高适等。
后期唐代诗歌,也被称为“金衣体”,是指开元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之间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唐代诗歌更加注重抒发思想情感,在文体上也更加多样化,而在内容上则更加复杂,更加关注人物思想情感的抒发。
后期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李煜、李商隐、黄庭坚、陆游、苏轼等。
总之,唐代诗歌在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而流传至今。
以上就是我们对唐代诗歌发展史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唐代,诗歌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而多样化的发展历程。
从初唐的盛唐时期,到中唐的文人兴起,再到晚唐的变革与衰落,唐代诗歌从形式到内容都经历了多次变化。
初唐时期,由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影响,唐代诗歌呈现出较为奔放豪迈的特点。
诗人们以豪放、豪情激发而著称,表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豪情壮志和对世俗的不满。
他们以自然景物为素材,表达自我情感并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体现了时代特点。
而到了盛唐时期,诗歌风格开始多样化。
唐玄宗时期,宫廷诗人或贵族文人开始掌握了诗歌创作的主导权。
他们注重诗歌的修辞技巧与声音美。
王之涣、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诗作形式上更加严谨,表达细腻而含蓄,以及意境深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唐时期,士人文化渐渐兴起,诗歌开始出现大量私人创作。
这一阶段的诗作以个体情感和个体经历为主题,注重展示自身的感受和审美追求。
白居易、元稹等人以他们的诗作对中唐的文人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时的诗歌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风格。
晚唐时期,诗歌开始呈现出变革与衰落的态势。
这一时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困扰,使得诗人更加关注于社会、政治以及自身处境的反思。
杜牧、杜甫等人以他们的诗作反映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与苦难。
这一时期的诗歌表现出了较大的悲情与忧思,呈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总体而言,唐代诗歌历经起伏与变革,从初唐的豪放奔放到盛唐的修辞凝练,再到中唐的个性多样化和晚唐的衰落与变革,都展现了唐代诗歌丰富多元的发展历程。
这些诗歌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诗经》到唐诗,古代诗歌发展演变概览
从《诗经》到唐诗,古代诗歌发展演变概览导言古代中国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诗经》时代。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古代诗歌逐渐形成了多样的风采,其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莫过于唐代。
本文将从《诗经》到唐诗,对古代中国诗歌的发展演变进行概览。
1. 《诗经》:古老而典雅的民间诗集《诗经》是我国最早并且保存最完整的文学作品之一,主要记载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前后约300位不同作者所创作的305篇民间歌谣和宴会赋。
这些歌谣以琅琅上口、格调优美、表达深情为特点,并运用韵律手法来丰富表现力。
2. 先秦时期:哲学与政治融入诗歌在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随着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的兴起,诗歌逐渐融入了思想和政治的讨论。
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这些诗篇主题广泛,既表达个人情感,又反映社会现实。
3.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成为主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山水田园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主要创作题材。
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派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来传递他们对宁静、豁达生活的向往。
4. 唐代:盛世灿烂的黄金时期唐朝(公元618年-907年)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出一大批千古名篇。
唐诗以豪放热情、意境深远、形式多样为特点,涵盖了宫廷诗歌、田园诗歌、山水诗等不同题材。
5. 结语从《诗经》到唐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古代中国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变迁。
这些传世之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于后人学习和赏析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
唐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就像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各个阶段都有独特的魅力。
一、初唐时期——诗歌的觉醒与奠基。
初唐就像是诗歌发展的小荷才露尖尖角阶段。
这个时候的诗坛还在慢慢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
齐梁诗风那可是比较讲究辞藻华丽、内容却有点空洞的。
不过初唐也有一些诗人开始努力做出改变。
还有陈子昂,他简直就是个诗歌界的“愤青”。
他高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深沉感慨,把诗歌的境界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再是那种小情小调,而是有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历史感和宇宙意识,为唐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盛唐时期——诗歌的黄金时代。
盛唐那就是唐诗的巅峰时刻,就像一个大花园里百花齐放。
1. 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和孟浩然是这个诗派的代表。
王维就像是个隐居在山林里的文艺青年,他的诗充满了禅意。
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把那种深山里的幽静空灵写得入木三分。
他画画也很厉害,所以诗里就像有一幅幅山水画。
孟浩然呢,他的诗更加质朴自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像是在跟你讲他去朋友家做客的故事,简单又美好,把田园生活的惬意描绘得活灵活现。
2. 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等是边塞诗的高手。
他们就像是一群勇敢的冒险家,跑到边疆去体验生活,然后把那里的一切写进诗里。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有对朋友的安慰,又有一种豪迈的自信。
岑参的诗更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边塞的雪景写得那么美,本来是寒冷又艰苦的边疆,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3.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那可是诗坛的超级巨星。
他就像一个来自天上的神仙,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诗充满了奇思妙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能有三千尺那么长,这想象力简直绝了。
他还特别爱喝酒,喝了酒之后诗兴大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喝酒都能喝出这么多花样,把孤独都写得那么浪漫。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
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摘要:每次我们提到诗歌必会想到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不仅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而且内容广阔、形式丰富,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珍品。
唐朝立国后,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在这一情况下文学艺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唐代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刻意创新的独创精神,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的高峰。
以下即是唐朝诗歌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文:初唐诗歌唐代建国伊始,统治集团接受了杨隋速亡的严重教训,把巩固王朝政权作为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不可避免的催发了文学的变化。
相较于隋朝,它明显表现为:理论上阐述了对南北文学传统的清醒认识;实践上无论创作题材还是形式技巧均有改观,这在初唐贞观年间的文坛上体现的较为清楚。
唐太宗是此际文坛的核心,虞世南、魏征等宫廷文人则是他的羽翼,他们的文学主张和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导向作用。
而归隐田园的王绩却自弹心曲,为贞观诗苑培植了一簇引人注目的奇葩。
但初唐时期,诗坛基本上还是笼罩在南朝颓靡浮艳的宫体诗风之下,由于这个时期的诗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如上官仪、“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沈佺期、宋之问。
他们明显受到南朝诗风的影响,大都离不开应制、奉和、闺阁艳情及游宴生活,形式上追求辞采华艳、绮错婉媚,而内容空洞、感情贫弱。
然而,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也在感召着诗人的创作灵感,清新刚健的新诗风开始显露出来。
这一时期,真正能反映时代精神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唐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是新兴的一代诗人,年辈不一,诗歌创作各具特色,“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然而他们也有很多共同点:“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出身庶族,活动于宫廷之外,社会阅历丰富。
在国运昌隆、充满希望的时代氛围里,他们怀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在进仕之路上,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而行为浪漫,狂放狷介、恃才傲物的禀性气质又颇受时人谤议,始终蹉跎官场,屡遭打击,竟致潦倒终生,空怀报国之志,结局相当悲惨。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一、初唐时期(618年-712年)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唐代文人诗风初现的时期。
初唐时期的诗歌以继承和发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为主,以五言绝句为最常见的形式。
代表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
他们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情感真挚,语言简炼。
二、盛唐时期(712年-755年)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唐代诗歌的巅峰时期。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杜甫、李白、王之涣等大家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豪放的气息,情感激昂,意境深远。
五言绝句成为盛唐时期最主要的诗体形式,同时也有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的浮现。
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形式多样,艺术性极高。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落阶段,也是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晚唐时期的诗歌以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社会风貌为主题。
五言绝句仍是主要的诗体形式,但诗歌内容开始趋向于内省和抒情,形式上也更加注重音韵和压韵的处理。
晚唐时期的诗歌多以清新、婉约为特点,给人以温婉、柔美的感觉。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的诗歌承袭了乐府民歌的传统,情感真挚,语言简炼;盛唐时期的诗歌达到了巅峰,以杜甫、李白等大家为代表,作品豪放激昂,意境深远;晚唐时期的诗歌虽然衰落,但也有杜牧、李商隐等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给人以温婉、柔美的感觉。
唐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一、初唐时期(618年-710年)
初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的诗人主要以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人为代表。
初唐诗歌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表现出较为朴素的风格。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开创了骈文诗的先河,杨炯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则表现出了雄浑壮丽的气势。
二、盛唐时期(710年-755年)
盛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众多,包括杜甫、李白、王之涣等等。
盛唐时期的诗歌形式多样,除了五言绝句之外,还有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盛唐诗歌的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的杜甫,也有豪放洒脱的李白,还有婉约细腻的王之涣。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唐诗达到了一个高峰。
三、晚唐时期(755年-907年)
晚唐时期是唐诗发展的衰退期,这一时期的诗人数量减少,创作水平也有所下降。
晚唐诗歌的主题多与社会动荡、战乱等问题相关。
其中,白居易的诗作较为知名,他以其平易近人的风格和真挚感人的情感,深受后世诗人的爱慕。
总结起来,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唐诗以五言绝句为主,朴素而直接;盛唐时期唐诗形式丰富,风格多样,达到了巅峰;晚唐时期唐诗数量减少,创作水平下降,主题多与社会动荡相关。
唐诗的发展
历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林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就如人们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了,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这就成为了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王维与孟浩然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
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获罪下狱,但不久就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761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早年对功名也是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1.单车:单车独行。
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侦察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
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
《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上的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善于作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40岁以前他一直隐居、游学。
728年他入长安应举,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他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城,但却不幸落地。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一位地道的隐逸诗人。
其实,孟浩然与其他唐代诗人一样,怀有纪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但他禀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后,他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
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接近自己的生活,“我”“余”等字常出现在诗里。
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的诗比王维对的更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繁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且偏爱水行,在乘舟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
他常从高原落笔,自寂寞处低徊,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境界。
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客新添几分忧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观其全诗,一气浑成,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维被称为“当代诗匠”,孟浩然的五言诗被称为“天下称其尽美矣”。
3.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他们将归隐看做是傲视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大自然能够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扰,产生忘情于山水的高逸情怀。
但是,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于是,人向外发现了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4.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
很多的诗人都与禅僧来往密切,作诗受禅风的熏染。
他们的山水创作都带有禅宗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禅宗的“无生”观念对诗人们的影响最大。
他们学习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绪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
让人的纯粹意识变成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进入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
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出来以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关照的对象,而使山水创作独具慧眼。
拈花微笑,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歌中追求的最高境界。
拈花一笑的故事【释义】比喻心心相印、会心。
“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