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
试谈穆棱河流域小城镇形成的内生动力机制

的重 要举措 之 一 。 《 吉林全 省放 荒规 其规模 与 功能都 得 到 了不 同程 度的提 员达 1 5 0 0 人 ,日产 煤炭平均 1 0 2 1 吨。
则 》规 定, 东北沿边 各县每 垧 荒价较 升 ,作 用也进一步加 强。
雏形 ,有效 地凝 聚 了人 气,增 强 了由 崛起 。沿穆 棱 河流域 形成 一条 呈条 带 就是 矿业 资 源开发 的典 型之 一。这 座
村 屯群 落向城镇 发展 的 内生动 力 。据 形 分布的 农 垦型的 小城镇 群 ,有的 还 煤矿 是 由 白俄人 与 吉林 省政 府合 办的
9 2 4 清末 民初 东疆 开发和 人 民反 侵略 斗 争 与 工矿型 的 小城镇 相 交织 ,形 成 了某 混合 所有制 的煤 矿企 业 ,成 立于 1 等 史料记 栽 。续放 垦荒就是 招 垦移 民 些具 有辐射 与 带动作 用 的 中心 城镇 ,
穆 棱 河开发 既有 农业 开发 ,又有 小 城 镇 之 一 。
鉴 成 功 的 经 验 , 先 后 形 成 了诸 如 “ 招 制 受 日俄等 列 强的 影响并 不 落后 ,尤 富 集 资 源 开发 。加 快 了 工 矿 型 小 城
荒” 等一整 套 的制度 体制 ,很像 现在 先进 理念 与经 营管理 模式 ,从 而促进
镇建 设
政 府 主导型 的农 业开发 时期 应该 是在 促 进了产业集群 与小城镇 的兴起
域 开发 是 继 吉林 图门江 开发 之后 ,借 矿 业 与 林 业 开 发 ,但 是 开 发 的 模 式 机 垦移 民” 、 “ 扶持 移 民” 、 “ 奖励 垦 其 在 垦荒 实边 的农 业开发 上 ,引入 了
我国小城镇产业动力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E CO NO I /L M C OtI OO TH OI I ' K E B ' A I SE A
的就 业弹 性 .对 劳 动 力吸 纳 能 力 比较 强 。因此 .第三 产 业 的发 展 会 增强 对 城 镇发 展 的拉动 .带 来城 镇 的更快 发
展。
题 ,严 重影 响 了三 产 业 的发 展 。小城 镇 三 产业 的发 展 需要城 镇 基 础 设施 的 支 持 .而 我 国 小城 镇建 设 长 期投 资不 足 .基 础 设 施落 后 .远 远 满 足 不 了小 城 镇三 产业发 展 的需求
文 化 、科技 等 方面 也 比较 落 后 .很 难 满 足企 业 在 资金 、人 才 、技 术等 方 面 的 需求 。小 城 镇企 业 自身 也存 在 许 多 问题 :如 企 业 规模 较 小 .管理 水 平 不
中城 市 新 兴产 业 发展 迅 速 .加 快 了这
我 国小 城 镇 产 业 动 力 面 临 的 问题
在 我 国城 镇 化进 程 当中 .由于 特
殊 的 国情 .发 展 小城 镇 有着 特 殊 的 意
义 .它对 破 除城 乡二 元 结构 .解 决 三
农 问题 。扩 大 内需 .建 立有 中国 特 色
求 的局 面 已经结 束 .现 在是 买方 市场 ,
我 国很 多 小城 镇 目前 主 要职 能 是 面 向农 村 提供 服 务 .因此 .小城 镇 三 产 业 的发 展水 平 受 周 围农 村 农民 收 入
的 影响 比 较大 .在 目前 农民 收 入 水平
市场 竞 争 非常 激 烈 .而 我 国 工厂 又 普
金、科技 、通讯 业 的服 务 :产 品 流 设 方面 大 大落 后 大 、中城 市 .影 响 到 企 业 的 发 展 。小 城 镇 在 金 融 、教 育 、
加快河北省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模型及策略分析_基于对河北省50个省级重点镇的调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搞好小城镇建设。
作为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小城镇起着上承大中城市、下联广大农村的重要作用。
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应优先发展重点镇从河北省目前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看,优先发展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重点镇是小城镇建设的合理选择。
坚持重点镇优先发展是贯彻了城市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使城市发展走上了一条曲折道路。
邓小平的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是所有地区同时富裕,而是通过优先发展一部分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即城镇地区,使其发展起来后带动乡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具体来说,就是突出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优先得到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人才、土地、政策等生产要素,在其发展起来后,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使得整个区域实现共同发展。
由于河北省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均衡发展很难培育成具有较大带动力的小城镇,从而不能很快推动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小城镇作为重点镇或中心镇进行着力建设,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重点镇的原有基础和区域条件、经济优势等,应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和选择准绳。
重点镇的选择不宜过多,否则就失去了重点的意义。
一般而言,除县城镇外,每个县可以选择一至三个重点镇。
2004年,河北省出台了《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定》,明确按照“省会、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五个层次和“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城市化工作思路和战略部署。
为此,河北省在全省非县城建制镇中选择了150个经济实力强、发展基础好的建制镇进行重点培育,其中,省侧重培育50个、设区市侧重培育100个。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
4.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推动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产业向城市集聚以获得聚集效益;科技的进步,必然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而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着城镇体系升级;信息化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区成为城市化的一条途径。信息化在四个方面对城市化有促进性作用。
6.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 强调区域要素在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7. 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也不能例外。同时, 城市化的外延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 城市化的内涵则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关键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规则教育)。教育是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步入现代城市生产活动的前提, 是农村人口打破传统生存和生活观念, 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 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上。
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_李松志

第13卷增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Vol.13,Sup.2001年6月 YUNNAN GE OGRAPHIC E NVIR ONMENT RE SE ARCH Jun.,2001文章编号:1001-7852-(2001)S0-0022-04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和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李松志,武友德,何绍福(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摘要:“小城镇、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等重要途径。
通过对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现状资料的收集和调研,指出其小城镇发展的地域差异大、发展水平低、特色不明显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对其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小城镇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根据其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云南小城镇发展的传统集镇型、乡镇企业主导型、城郊型、商贸旅游型4种模式,并结合实例对4种模式的成长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城镇;云南;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1 云南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到1999年底,云南省各类型的小城镇已由改革初1982年的128个发展到423个,同时农村集镇发展到1456个[1]。
城镇功能由原来单一的政治中心发展成为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单一的低层次的交换功能转化为集生产、交换、服务、消费、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体系。
1999年云南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达1000多万人,其中只有50—100万人能够向省内城市和省外城市转移。
显然,云南的城市化将主要不是农民进城,而主要是造城———建设和发展小城镇。
改革开放20年来,云南小城镇在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中迅速兴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促进作用正在显现出来。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云南省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1 地域差异明显,分布和发育程度是内密外疏,东高西低格局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沿元江河谷向西北到洱海折向北至金沙江中段,在这一段以东为云南高原,以西为横断山纵谷。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探讨

住 工 业 化 ,把 大 力 推 进 工 业 化 作 为 提 高
尽 管 出现 了 重 工 重 商 轻 农 ,农 业 疏
了 城 镇 规 模 效 益 和 服 务 功 能 的 发 挥 。 城
镇 化 滞 后 的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我 国社 会 经 济 进 人 工 业 化 发 展 时 期 之 后 ,没 有 及 时 推
不 平 等
3 现 行 的农 村 土 地 制度 也 是 乡村 居 民 . 进 城 的 牵 制 力
小 城 镇 城 镇 化 发 展 的 动 力机 制
1新 型 工 业化 是 城 镇 化 的主 要 动 力 .
产 业 结 构 的 非 农 化 转 换 是 城 镇 化 的
主 要 动 力 机 制 ,工 业 化 是 城 镇 化 的 “ 发 动 机 ” 和 根 本 动 力 ,第 三 产 业 是 城 镇 化
式 粗 放 型 增 长 方 式 ,导 致 基 础 设 施 与 市 政 设 施 建 设 严 重 滞 后 ,城 镇 集 聚 和 吸 纳 功 能 低 下 ,无 法 发 挥 其 综 合 辐 射 功 能 。 加 上 城 镇 规 模 过 小 ,达 不 到 许 多设 施 建 设 的 规 模 门槛 ,增 加 了建 设 资 金 筹 集 难 度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与 市 政 设 施 建 设 难 以 满 足 城 镇 化 要 求 ,多 数 小 城 镇 仍 没 有 污 水 、 垃 圾 处 理 系 统 等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 电 力 和 水 资 源 供 应 紧 张 , 无 法 满 足 城 镇 建 设 和 人 民 生 活 的 需 要 , 基 础 设 施 与 市 政 设 施 的 缺 乏 成 为 吸 引农 民 进 小 城 镇 发 展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阶段

改革 开放 之初 小城镇发 展 的基本动 力是 农 业 的发 展 以及 农 产 品商品率 的提 高 。17 8 9
维普资讯
《 青槔社会科学 0 2年第 2 2D 期
中 国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动 力 和 阶 段
罗宏 翔
早在 2 纪 5 代. O世 O年 毛泽 东就 提 出 了 “ 多搞小 城镇 ” 的方 针 ,95年国家 建 耍给党 15 中央 的报告 中也提 出 :今后新建 的城 市原则 “
制约 的作用 。
国 有经 济结 构 的调 整 是一 项 系统 工 程 , 它不仅 涉及 到 国家 的产业 政 策 、 国有 资 产管理 体 制 、 有经 济产业 定位 , 国 以及 国有 企业 的组 织结构 调整 。 而且 还 涉及 到 财政 体 制的 改 革和观 念 转变 。 财政 部 门必须提高认 识 , 努力 发挥 国家 赋予 的职 能作用 , 全面 规划 . 系统推进 国有 经济 结
构 的战略 性调整 。 .
c 单: 喜 行 作 位 喜; 者 :
3 6
维普资讯
吨; 油料 、 花 、 棉 黄红麻 、 甘蔗 、 菜 、 果产量 甜 水
则 分 别 增 长 了 1 8 2 、 8 . 、 7 1 、 2 . 1 8 8 3 .
l8 年与 17 相 比, 94 98年 粮食 产量 在播 种 面
积 减 少 1 1 亿 亩 的情 况 下仍然 增长 1 多 .6 亿
积 极运 作 . 改变 目前 资金分 散所带 来 的规 模效益 低 、 监管和 运 营 成本高 的现状 , 可借 鉴国 际 并 上规 范 的社会 保障基金 管理 模式 , 推行基 金会制 和基 金经理制 . 将基 金监 管职能 和运 营职能 分 开, 由财政部 门实行 统 一监管 , 由基金会 通 过招标 选择 基金 经 理公 司运 营基 金 , 起到 互 相监 督
浅析如何开发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浅析如何开发小城镇发展的动力12行政管理陈平【摘要】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发展战略也应各不相同。
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应盲目采用某种模式,而是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订适宜的发展策略,因地制宜,挖掘潜在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动力国家在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道路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我省共有1689个小城镇,它在城镇体系中层次最底.数量最大,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在其中起到一个蓄水池的作用。
作为基层农村干部,我认为,要完美的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就要社会各界都要一起努力,针对重点问题具体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挖掘潜在的发展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最近,围绕这个问题,在我镇及周边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中,既看到了我镇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小城镇的概念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近十年来国内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四种 类 型 。
【 键 字】 关 城镇化 ;动 力机制
【 基金项 目 】 本文受浙江省住房与城 乡建设厅 《 乡 城 一体化进程 中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 课题资助。 【 作者简介 】 杨万江,浙江大学管理 学院教授 , 究方向:农业 经济 ; 红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 士研 究 研 蔡
府 自上而下 型城 镇化 主要表 现为 大 中城 市在 国家大
规模 集 中投 资下 ,城 市地域 人 口和产业集 聚呈 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8.
成分分析方法 ,取特征值达到 1 以上的5 . 5 个变量 , 分 别 归 纳 为 ‘ 业增 长 ” ( 1 、 ‘ 资 导 向的 出 工 V ) 外
2 1年 6 00 月
经 济 论 坛
EC . l i F r m O Od e ou
J n 01 u .2 0
G n4 8 e . 7 No0 .6
总第 4 8 7期
第o 6期
近十年来国内城镇化动力机铜研究述评
文/ 万江 蔡红辉 杨
【 摘 要 】 本文回顾 了国内近1年来城 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有关成果 ,根据 学者研究视角的不 同。将这些 o
至上世 纪9 年 代 中期 以前 的主要 城镇化 动 力 。 内力 O
究 ,形 成诸 多不 同 的观点 ,本文 进行 简 单 的归 类 , 将 这些动 力机制分 为主体行 为动力 机制 、产业 结构 转 换 机 制 、制 度 动力 机 制 以及 比较 利 益 动 力 机 制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摘要:经济产业、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现代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且各种动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相互制约,在多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有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动态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上的城市性转型。
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众多,如工业、第三产业、信息技术、农民利益、农村资源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农村城镇化进程。
1 非农业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非农业机制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拉力机制,从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作用因素上来说,工业化起决定性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其他动力因素,如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等,而且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具体来看,其一,工业化具有利益特征。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济南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其作用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这就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了人力资源利用,在2012年,济南农村居民人均务工收入849元,其中长清区人均工资收入高达6000元,平阴县人均工资收入接近4500元,这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推动了农民利益的实现。
其二,工业化具有产业链接性。
工业化带动农业生产,在重工业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刺激劳动力解放和经济发展,在其作用下,小商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朝阳产业发展起来,如旅游业、小农家乐等。
其三,工业化具有循环作用性。
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循环积累效应,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就信息建设来说,平阴县单2012年就拉通农户宽带3000余条,120急救服务网络实现高水平全覆盖,每一个镇、村都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基础服务,吸纳更多劳动力等,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陈燕燕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目的: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总结,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来总结出分别适合东中西部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出有益措施。
方法:查阅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
结果: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公共政策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结论:不同地区的动力机制不同,应因地制宜。
关键词:小城镇动力机制因地制宜1西部地区1.1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产生的条件,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要高出许多;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曹宗平2009)。
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近两倍,对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进城务工是实现脱贫的最便捷的途径。
1.3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覃成林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
可以说,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
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资总是人们趋利行为的外在表现。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带动力在西部,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应大力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的转移。
2、中部地区2.1内外作用力2.1.1内部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内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区域市场对各种要素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场的活力。
2.1.2外部动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内生力量正处于形成和孕育阶段,自发力量显得不足。
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部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丹东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

约束 … 。这 些 资 源 的 开 发 恰 恰 是 丹 东 地 区 小 村 镇
增 。 民户从顺 治 十八 年 (6 1年 ) 5 16 557人 , 到康 熙
收 稿 日期 :2 1 1 0 0 0— 1— 3
基 金 项 目 :2 0 0 8年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7 02 d 12 ) 4 8 16 / 00
发展 的初始 动力 和现实 动力 。 ( ) 丹 东 地 区 城 镇 体 系 发 展 的 起 步 阶 段 一
( 8 6年一 l4 17 9 9年 )
加 ,但 是 小 城镇 的 经 济 发 展 与建 设 仍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如小城 镇数 量过 多 、规模 过小 ,与全 国 和省 内 相 比 ,其 总体发 展水 平低 ,地 区 内部发展水 平也 参 差不齐 ,大 多数 小 城 镇 的发 展 缺 乏 持 续 的 动 力 机 制 。这 些 问题 不 仅阻 碍 了丹东地 区 小城镇 的健康 发
济发展离 不开 城镇 群体 的发 展 ,因此 ,应尽 快尽早
实施 小城 镇发 展 战略 ,制定 出更加 科学合 理 的城镇 发展 的 动力机 制 ,做 足做 大 “ 五点 一线 ” 的节 点 ,
从 而实现 建设 大丹 东 和东北 东部 的现代 化港 口城市 的 目标 。
一
、
以资 源开 发为先 导 的城镇 发展 阶段
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的分析研究

34018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y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研究专业: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吴元波导师:张同乐摘要从农业、工业及农村与城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出发,结合我国目前现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状,本文论证了小城镇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政府行为、科技投入、投融资环境等等与小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着手,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各种条件,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不同模式r文章认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系统运行机制、经济动力机制,并详尽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迁聚小城镇并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各种推一拉一阻力,提出了小城镇整体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图。
)盘≈.通过分析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乡镇企业分散发展、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工业污染、可持续发展不足、区域规划不合理以及区位选择、投融资环境不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其具体的解决途径,最后从整体上提出了若干有关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小城镇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只能涉及其发展的某些重点方面,以期其能为各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小城镑城镇够非农够、农村城镇垡、可持续发屠论文类型:理论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硬士论文StudyingontheMotive-forceMechanismandthePatternsoftheDelelopmentofLittleTownsSpeciality: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me:WuYuanB0Instructor:ZhangTongleThroughthecomplexrelationshipbetweenagricultureandindustry、Countrysideandurban,andaccordingtotherealityofdualsocial--economicalstructurestillexistinginmycountry,theimportantstrategicstatusofthelittetowns7developmentisexpoundedandprovedonincreasingpeasantsincome、transferingruralsurpluslaborers、promotingtheagriculture,smanagementinbroadscaleandtheintegrationbetweenurbanandrural、especiallyonenlarginginnerneedandthuspromotingthemodernizationofvillagessocietyandthesustained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Bytheaspectsthatareclose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littletownssuchaSthetransferingofruralsurpluslabors、non—agrieulturalizationofpeasants、thegatheringofindustry、thebehavioursofgovernments、thedropp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investingandCapital--mergingenvironment,theconditionsandthedifferentpatternsofthedevelopmentoflittletowns&reanalysed.themotive—forcemechanismoflittletowns7developmentisalsocalrifiedincludingthesystematicrunningmechanism、economicalmotive——forcemechanismandthepushing——drawing——reslsitingforcesabouttheruralMbourstransferingfromcountrysidetolittletownsandmeanwhilefromagriculturetoindustryarethoroughlyanalysed,andtherunningpictureofthewholemotive--forcemechanismpictureaboutthehealthydevelopmentoflittletownsareputforward.andByanalyzingtheexlsitingproblemsuch∞:thedecotttralizeddevelopmentoftowntownshipenterprises、thepolicyofland、theinstitutionolcensus、theindustrialpollution、theinsufficiencyofthesustaineddevelopment、theunrationalizationofinvestingandcapital——mergingenvironmentandtheimperfectionoftheplace——choosingandtheregional——plarln诅g'somespecificresolvingmeans"eputforward,andsomeconcretepolicy—stIggeationsasawholearestatedatlast.Thedevelopmentoflittletowtls扭asystematicenghaeer/ng,soon如SOl'IReimportantaspectsaboutitcanbcconcernedinmythesis,andIhopeitcanprovidereferentialbasesforthepolicymaltingdepartmentsofgovernmentsKeywords:littletowHd·urbanization,_∞一agricnlturalizatios,vitlage8urbanization.sastaiseddevelopment.Typeofpaper:TheoriealStudy1绪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继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历史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必经之路。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时工作 为一 条出路 ,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
品交 易 、饮 食服 务 业 和 手 工 业 ,成 为小 城 镇 发 展 的初 始 动 力要 素 。
市场 空间在缩小 、 发展机制 的优势 在减 弱 ,
发 展 的竞 争 力 在 下 降 。
(二 )专业 市 场
T |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由于 受
从
城 镇 发 展 的 多元 动 力
劣
外 在 动 力
( )大城 市 的 辐 射 一
市 场 是 商 品 、劳 务 、信 息 、 资 金 等 各
都 存 在 着 差 异 。但 是 ,作 为 一 个 完 整经 济
种 要 素 的聚 集 之所 , 素 通 过 市 场 而 流 通 , 要 人 口 因 为市 场 而 聚 集 ,经 济 依 托 市 场 而 繁
◆
地 上的有效投入 ,带来 了劳动 生产率 的加 快提 高 ,由此从农业 中解放 出了更 多的剩
余 劳动 力 ,也 带 来 了大 量 剩 余 劳动 力转 入
中图 分 类 号 :F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2
交通 、邮 电通讯 、金融 信贷等基础设施行
非 农产 业。与此 同时 ,劳动力市场和城市
一பைடு நூலகம்
建 设面 临的 挑 战也 更 大 。
维普资讯
烈, 市场的业态也会发生转化 , 专业市场的
小 镇 展 城 发 的 多 动 机 探 元 力 制 讨
■ 李
初 始 动 力
随 着经 济 发 展 , 劳动 力 在三 大 产业 分 布 的 趋 势是 ,第 一产 业 逐步 减 少 , 二 、三 产 第
怡 左
娜 副教授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我国小城镇建设正步入加快发展的进程,已获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动力和向导。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小城镇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的众多小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
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
截至1998年底,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小城镇总数超过5万个。
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
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小城镇建设类型多样,其中既有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基础型小城镇,也有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商贸型小城镇,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小城镇,还有依托大中城市促进自身发展的城郊型小城镇。
这些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全国小城镇实有道路长度已超过三十二万公里,其中次高级道路长度超过十一万公里;通电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绝大部分人口使用自来水;还建设有三十多万公顷的绿化面积,二千三百多个公园。
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规模已超过了内地的一些中、小城市;在中部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
浅析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中存在 劣势 , 也应 当承认这 一客 观事实 , 转而 结合 自己的实际 情况, 扬长避短 , 因地制 宜发展 自己城镇的特色经济 。洞庭湖生 态经济 区的城镇在发展 的过程 中, 因为其是长江 中下游仅存的
近 年来的发展 中,我 国的城镇 经济取得 了长足 的发展 , 经
层 面为 主 : ( 1 ) 资源 禀赋 因素 , 具体 有环境 因素、 自然 因 素 等 ;
笔 者调查分析 , 认为影响 区城镇化经济 发展的 因素 以下面四个 近还是 山区的城镇 发展 大多都上升到了瓶颈期, 这在一定程度
( 一) 政策 因素 的主导推动作 用。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镇 的建设 和发展过程 中,政策性 因素 一直起着主导 的推动 作用 ,
( 四) 社会 因素的拉 动作 用。 湖南的文化产业走在 中国的前 列, “ 江南 ” 最早在湖 南得名 , 这 也为此地 的旅游 产业 的发 展带
具体 表现 为省及地 方政府指 定的 了城 镇经济 发展相 关 的考 核 来 了契机 , 吸引和聚集 了大量 的外来资金 , 推动 了小城镇 的发 指标 , 在 该 区域 城镇经济 的发展 过程 中, 各级 政府给与 了很大 展, 另外 , 在教育 水平方面 , 湖南 自古文教 发达 , 有衡 阳石 鼓书 的政策优 惠和扶持力度 ,结合各个城镇 资源 组成等 的不 同, 政 院 、 长沙 岳麓 书院 , 是 古代教 育 的发展 地 , 结 合 笔 者 的 调 查 得
小城镇空间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东莞石龙镇为例

小 城镇 发 展 的论 题 一 直 是 社 会 学 、经 济 学 、
人 文地 理 学 以及 城 乡 规 划 学 者 关 注 的研 究 领 域 ,
但是每个学科对其 研究 的视 角有着 明显 的分界 。
小 城镇 的发 展 显 然 是 一 个综 合 性 论 题 ,其 涵盖 了 经 济发 展 引导人 口集 聚 ,从 而继 续拓 展 城镇 空 间 ,
中 国城 市发 展 历 史 源 远 流长 ,小 城 镇 作 为 一
种 独特 的聚 落 形态 ,有 着其 自身 的 发 展历 史 和 独 特 特征 ,将 小城 镇 置 于 其 发展 的历 史 进 程 中 ,将 有 助于认 识 小城镇 发展 的本 质规 律 。无 论是 乡村 、 城 镇还是 大 都 市 ,作 为 物 质 空 间 的存 在 ,我们 可 以看到 实实 在在 的空 间 形 态及 其 演 变 轨 迹 ,但 是 这 一空 间聚 落 的演 进 的动 因却来 自于 复杂 的社会 、 政 治 、经 济 乃 至文 化 要 素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有 哲 人 曾经论 述 对 社 会 科 学 和 自然 科 学 研 究 的特 征 : 研究 自然 科 学 ,距 离研 究对 象越 近越 能认识 清楚 ,
结构 的形成 又 进 一 步作 用 于 城 市 资本 、人 口等 要 素 。总体 而言 ,所 有 在 城 镇地 域 范 围 内影 响城 镇 发展 的诸 如 社 会 、经 济 、人 文 、 自然 等 要 素 ,均 相 互作 用形 成 合力 共 同影 响 城镇 的空 间形 态 。因 此 ,可 以说 城 镇 空 间发 展 与 布 局 ,是 城镇 经 济 结
口不 断 向东部 城 市 地 区 聚集 ,同 时在 东 部 地 区人
口又 不断 向大城 市 聚 集 。这一 现 象 带 来 的 问题 是 大城 市 超 负 荷 运 转 ,诸 如 房 价 高 涨 、交 通 拥 堵 、 环境 污染 等 “ 城 市病 ” 不 断 困扰 着 大 城市 继 续 推
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柳春林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6(000)023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转方式、促增长、增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同级别城镇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总页数】1页(P300-300)
【作者】柳春林
【作者单位】菏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J], 丁生喜;王晓鹏;诸宁扬
2.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探析 [J], 柳娥;冯海英
3.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动力机制研究 [J], 窦银娣;陈淑燕;李伯华
4.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动力机制 [J], 牛晓锋
5.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动力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J], 杨佩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小城镇发展动力研究

中国小城镇发展动力研究
李五四;陈康
【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当前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特点,但从根本上它们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动力因素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小城镇发展的本质入手,着力分析小城镇的深层发展动力,阐释了发展动力的作用机制,并由此试图揭示不同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差异.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李五四;陈康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9;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阶段 [J], 罗宏翔
2.小城镇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 [J], 高华中;郑家庆
3.新形势下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求解--评杜建芳贾丽娟专著《小城镇发展问题综合研究》 [J], 何建斌
4.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群和小城镇——基于区域结构动力角度 [J], 尹帅
5.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要论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下选项中属于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有

以下选项中属于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有以下选项中属于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有小城镇的成长动力模式主要包括对资源的吸引力、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农民的需求驱动。
这些模式共同推动小城镇的持续发展。
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概述小城镇的成长动力模式是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机制。
这些模式不仅反映了小城镇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揭示了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理解小城镇的成长动力模式,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的具体分析对资源的吸引力小城镇对资源的吸引力是其成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这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小城镇通过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外部资源流入,从而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具有独特自然资源或地理位置优势的小城镇,能够吸引旅游、矿产开发等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以中国的丽江古城为例,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者,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是其成长的重要动力。
乡镇企业作为小城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小城镇通过提供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
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为小城镇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点。
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不仅推动了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依托乡镇企业的支持,形成了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农民的需求驱动农民的需求驱动是小城镇成长的另一重要动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心地带,承担着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任务。
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小城镇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前来居住和生活,进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
摘要:目的: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总结,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来总结出分别适合东中西部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出有益措施。
方法:查阅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
结果: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公共政策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结论:不同地区的动力机制不同,应因地制宜。
关键词:小城镇动力机制因地制宜
1西部地区
1.1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产生的条件,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要高出许多;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曹宗平2009)。
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近两倍,对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进城务工是实现脱贫的最便捷的途径。
1.3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覃成林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
可以说,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
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资总是人们趋利行为的外在表现。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带动力
在西部,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应大力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的转移。
2、中部地区
2.1内外作用力
2.1.1内部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内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区域市场对各
种要素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场的活力。
2.1.2外部动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内生力量正处于形成和孕育阶段,自发力量显得不足。
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部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2.2工业推动力
李树琮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必然推进城镇化。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工业的聚集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熊吉峰(2005),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比较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最直接动力。
2.3区位优势与资源综合开发
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与动力因素。
周伟(2004)以5km和10km为缓冲半径,对沿京包、京承铁路干线进行缓冲区分析,通过现实发达的城镇和缓冲区内城镇的结果匹配,来分析北京对外交通给北京市郊区县城镇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匹配度高达55%。
2.4科教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李富荣2008),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3东部地区
3.1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发展的产物。
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孙小燕,2005)。
3.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3.2.1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量外资、外企、外技的引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陈香,2007)。
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苏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苏南模式”的重要特点。
3.2.2产业集聚
随着各类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的建设,产业布局趋于集中,产业规模效益凸现。
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群体就会倾向于在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域集中起来,以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群。
国外城镇化走过的就是一条在利益机制作用下市场化推动的自然演变的道路。
3.3经济外向化
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多次著文阐述外资投入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新动力的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
陈香(2007),通过常州市1986-2000年间GDP的外贸及外贸依存度的提升来阐述常州市城镇化的增长动力。
3.4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创新,熊彼特将其归纳为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法制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等。
知识、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甄峰,2001)。
3.5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力
目前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制度层面,多数学者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问题是导致城镇化滞后的主要根源。
叶裕民将制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制度是通过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镇化并构建了影响城镇化的制度框架。
相关制度有很多,如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镇经营制度、产业发展制度、行政区划变更制度等。
4结论与讨论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差异,任何单一视角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都不足以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做出比较满意的解释,即使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来讨论也只能概括出各地的一般情况,必须结合各地实际综合上述城镇化发展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