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 – 1949) 之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 – 1949) 之三

早在1929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建议,随即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并于1930年4月28日,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月杨振声校长到任并启钤办公。1930年6月,根据筹委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其中理学院设有四个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至此物理系正式诞生,当时物理系有教员王普先生;1930 年8月,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在济南、青岛两地招收一年级新生,物理系新生十余人,聘蒋德寿教授为主任,9月2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1931 年又聘郭贻诚先生,学生增至三十余人,购置图书仪器若干,开设热学、物性、电磁等实验,初具规模。1932 年9月行政院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物理系与数学系合并为数理学系,蒋德寿辞去主任职务,聘王恒守先生为主任来校工作。1933 年3月学校新建科学馆落成,物理系进入一楼,仍自成一系,与数学、生物两系合用科学馆,王恒守先生仍为主任,聘任之恭、王淦昌、蔡方宪、何增禄、蒋丙然、方光圻、潘祖武、吴敬寰、李珩、郑衍芬以及德国人费

尔先生等来系执教。又购置图书仪器数批,各年级实验室逐渐充实。到1934年时,物理系已经建起6个实验室:(1)普通物理实验室,已有声、光、热、电诸实验设备;(2)物性实验室,有热学、物性实验设备;(3)电学实验室,有初等和高等电磁学诸实验设备;(4)无线电实验室,有200W 无线电广播机和无线电基本实验设备;(5)光学实验室,有高级光学实验设备和全套光源3架(6)近代物理实验室,有高度真空抽气机、水银蒸气抽气机和象限电流计,以及阴极射线实验、放射体实验等设备。1935 年物理系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购置气象和无线电仪器若干,建设工厂一所,专供修理和自制仪器之用。在课程方面,二年级以上学生分三组:一是纯粹物理学组,二是天文气象学组,三是无线电学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一组课程,为专门的学科研究培养人才,先后毕业学生有四个班,约三十人。1936 年10月王恒守先生辞去主任职务,由方光圻教授担任主任。物理系历任主任、院长(按任期先后排序):蒋德寿、王恒守、方光圻、潘祖武、王普、郭贻成。

赵忠尧(1902 - 1998)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并入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底赴美国加州理工留学,师从该校校长、1923年诺贝尔奨得主密立根教授。在博士论文工作中,他最先观察到g射线通过重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这是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实验证据。1930年

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赴英國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

访问。回國后先后任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32- 1946),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

任研究员(1946 - 1948),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1949- 1950)。1930年底,严济慈携夫人从巴黎取道西

伯利亚回国。途经北平时,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邀,接替李书华出任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任所长后至抗战爆发前的六、七年里,他把物理所办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丰硕、人才辈出的学术机构。此间,物理所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六、七十篇论文,从1932年至1937年相继邀请郎之万(1931-1932)、朗缪尓(1934)、狄拉克(1935)、

哈达玛(1936)、N. 玻尓(1937)到物理所参观和讲学。严济慈还大力推荐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年轻人去国外著名实

验室深造。其间先后有陆学善、钟盛标、钱临照、翁文波、吴学蔺、钱三强、方声恒、陈尚义、吕大元、杨承宗等。1931 设在瑞士的国际联盟派了四位专家来考察中国的教育,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Paul Langevin)。他曾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邀请,分别作学术报告。在一次北平的物理学者欢迎他的宴会上,郎之万建议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应联合起来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并建议中国物理学会应加入國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由于郎之万的促进,迅速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组织,推选当时清华大学校長梅贻琦为筹备会主任。任之恭(1906 - 1995)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学士学位,192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1931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哲学博士学位。1930 - 1933年先后任哈佛大学物理学助教、讲师。1933年回國后,任山东大学物理学教授,1934- 1937年淸华大学物理学兼无线电学教授。1937年后任清华无线电研究所所长,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和电机工程教授。1946年教育部派其出國研究,1955年留居美国。1946 - 1950年任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客座教授。其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高空电离层、电子振荡器的理论与实验,氢负离子亲合性吸收光谱的量子力学理论;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主要研究微波波谱学、电子自旋磁共振、分子转动磁矩塞曼效应、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等。李庆贤(1902 - 1987)191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理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1928年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J.孔茲(Kunz)教授指导下,研究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的磁性,在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回國后,1931 - 1952年任东吴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87年病逝于南京。顾静徽(1900 - 1983)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1920年入上海大同大学,

成为胡刚复的学生。1923年在上海大同大学考取留美公费生,192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28年在耶鲁大学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转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院,师从理论物理学家丹尼森(D.M. Dennison, 1900 - 1976)研究光谱学。1931年获物理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二氧化氯的吸收光谱和对称三原子分子带光谱系中的强度分布》。该文分别以题为《二氧化氯的吸收光谱》和《对称三原子分子带光谱系的强度分布》刊载于1933年9月同一期的美国《物理评论》上。1931年回國后,先任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授及物理系主任(1931 - 1933),成为继饶毓泰之后第二任南开物理系主任,后任大同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33- 1937)。此间,她曾指导吴健雄研究低温下某种气体分子的光谱。1938 - 1939年,在德国柏林威亷皇家物理研究所(战后改为普朗克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她独自研究了《铬钒在低温下的斯塔克效应及其热与磁的特性关系》,由于二战的日益激烈而未能发表。1940年回國任唐山交通大学物理教授(其时,该校在贵州平越县,即今福泉县)。1941 - 1945年,在广西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后,顾静徽于1946年回大同大学任教,1947- 1949年任职于国立编译馆。1949 - 1952年又任教于大同大学。1940年8月顾静徽与施汝为结婚。他们是小同乡,又都是胡刚复的学生(同师而不同校)。朿星北(19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