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研究:总述

合集下载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2-12-24 16:37:39)一梭烟雨: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抗日战争研究综述,甚至收录了我本科时的一篇论文,恍然有隔世之感。

我曾有着文人梦想,后来走上了律师之路,也不知是祸是福。

抗日战争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历史性转机,甚至恢复了鸦片战争以来失去的大国地位,却在国共两党相互攻击“片面抗战”、“游而不击”中封尘甚至毁灭。

一个将一党一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不仅是可悲的更是可怜的,只有当这个民族珍惜自己的历史、重视自己的国民,她才可以走向成熟。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作者:程舒伟6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这个历史性胜利,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达到新的里程碑。

30年来,围绕抗日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研究的文章、资料、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带有抗日战争字样的论文近万篇,资料选编、档案资料、学术著作、人物传记、通俗读物等近千种,综述类文章近50篇,大量的高质量的博硕论文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学术研究综述对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是近10年的,这以前有大量的学术综述性文章,因此,不再重复。

(一)综论研究1、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促进盟国战略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日战争阻断了绥靖政策在东方的实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远东政策由绥靖转为遏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还有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在战后维护和平、促进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

[1]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在过去认识到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两点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挖掘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响。

一些学者从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的角度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标志,是民族认同感由自发到自觉的转折点,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空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述评作者:曾景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陆正面战场研究起步较晚,真正从学术上取得进展,大致可以说是近20年间的事。

回顾和总结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抗战史研究的深入不无助益。

本文就此所作论述,因为篇幅限制,不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学界指正。

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概况1949年以后的30年内,大陆抗日战争史研究进展缓慢。

比较而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有一些进展,而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极端漠视。

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一些省市委员会的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了一些原国民政府官员撰写的抗日战争回忆录,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史料整理处选编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公布了部分档案资料,为正面战场研究提供了参考史料。

中共党史革命史论著对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和战绩基本不提,连现代史通史性著作也概于贬斥。

如有的著作论及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时,其基调为:国民党实施“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战场上不断大溃退。

就学术研究而言,直至70年代末,大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直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方针后,学术界才逐步恢复生机。

随着逐步摆脱以往“左”的指导思想的束缚,一方面史学界开始敢于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研讨,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史学科的建立,也要求对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举措进行比较公允的评断。

80年代以来,在中华民国史、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学术领域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史料陆续有所刊布,研究领域广为开拓,论著大量涌现,新的论点提出后引起争鸣,学界现在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较20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正面战场研究比较活跃,进展比较突出。

在史料方面,主要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纂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资料选编,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局编《卢沟桥事变和平津抗战资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八一三抗日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等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云南省档案馆编《滇军抗战密电集》,南京市政协编《蓝天碧血扬国威:中国空军抗战史料》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资料,出版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湖南四大会战》、《闽浙赣抗战》、《粤桂黔滇抗战》、《远征印缅抗战》等;还有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编《川军抗战亲历记》、政协广西区委编《广西儿女抗日亲历记》、民革武汉市委编《热血报中华――武汉民革成员抗战回忆录选编》等;一些原国民政府将领的回忆录中,都有不少关于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内容。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

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综述作者:魏延秋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5年第06期[摘要]对一·二八淞沪战役的研究,学界历来比较重视,成果颇丰。

从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战役相关情况,以及历史地位、意义等方面,对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可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一·二八淞沪抗战;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首战,是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梳理综述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入。

曾一直有学者认为,十九路军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国民政府在淞沪抗战中的积极表现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给予了肯定。

[1]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有学者从对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时南京政府方针的比较分析出发,指出:保护自身利益、对日战略意图的错误估计以及国际社会、人民呼声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了南京政府在一·二八事变中妥协和对抗相交织的态度与政策。

[2]有学者从这一期间南京政府的对日谋和活动出发,认为淞沪抗战始终处于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政策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之下,受此制约和束缚,这也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遭致失败的深刻根源。

[3]有学者把一·二八事变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方针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剖析,以此弄清抗战前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演变规律及实质。

[4]也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抵抗还是妥协这两种方针的斗争。

而随着以蒋介石为首的势力占据上风地位后,表面上作出誓死抵抗的方针,实际上真正用意仍然是伺机与日妥协。

因此,当十九路军奋战时候,蒋汪等向十九路军施压,并向日本密探妥协。

抗日战争时期张澜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时期张澜研究综述


研 究现 状
( 一) 文献 资料
由龙 显 昭主编 的《 张 澜 文 集》 是 大 陆上 第 一 部 有关 张澜 的文 献 型 书籍 。文献 收集 的 内容 比较 广
泛、 系统 , 大量 收集 了张 澜 自清 末保 路 运 动 以来 到
1 9 5 4年张澜 去 世前 , 所 发表 的具 有代 表 性 的 著作 、 演说 文稿 、 与朋 友来 往 的信札 、 电文 、 公 牍和 杂著 近 1 9 0余 篇 。 由于 张 澜 没 有 自己 编 写 的 日记 和 文 集 之类 的文 稿 留世 , 这些著 作 、 信札 和 电文 , 就 是研 究 张澜 的最 为宝 贵 的 第 一 手 资料 。无 论 是 抗 战 时 期 的 民主政 治思 想 , 还 是 他 的教 育 思 想 , 都 具 有 非 常
V o 1 . 3 2 N o . 5 2 0 1 3 . 1 0
抗 日战 争时期 张 澜研 究 综述
张 肖静
( 西南 大学 , 重庆 4 0 0 7 1 5 )

要: 学术界 对抗 日时期 张 澜的研 究 已经取 得 一 定 的成 果 。文章 通 过 相 关 文献 资料 和论 文 的初 步搜 集 和梳理 , 得 出学术界 对 张澜的研 究集 中于其 民主政 治思 想和教 育 思想 两个 方面, 对张 澜的研 究有 一 定的不 足和 空 白 , 有进 一 步提 高和扩展 的 空 间。
合 政府 的 主张 。对 以张 澜 为代 表 的第 三 种 势 力 的 研究 , 可 以展示 出 第 三种 势 力 在 探 索救 国救 民 , 实 现 民主政 治和 民族 独 立 的道 路 上 , 如何 不 断演 变 , 最 终 和 中国共产 党 “ 荣辱 与共 , 肝胆 相 照” 。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抗日战争调查报告1反法西斯和抗战70周年胜利是十分值得纪念的。

70年来,无数的腥风血雨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每个人都不想有战争,战争是残酷的。

和平,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了和平,更不要提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了。

日本鬼子的残暴行径是肆虐的,激起了部署中华儿女对他们的深刻的憎恨。

他们是和平世界里的捣乱者,是战斗世界里的活跃着。

来到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丧失了人性。

幸好我们没有生存在那个年代里,那中酷刑否则会让我们更加惨不忍睹。

可是又后悔我们没有生存在那个年代里,那样,我们就可以为抗日战争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英雄烈士们,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更是十分伟大的,没有他们那时的英勇作战,哪里还有我们这群茂腾腾的后生和中华的崛起啊!如今的一切都是宝贵的,珍惜的,来之不易的,是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把国家发展的更加壮大,他们才能在土里安心啊!抗日战争调查报告2摘要: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抗日战争。

湘中各地沦陷后,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党员积极领导或参与抗日游击战,在乡军人和工农群众纷纷组织大批抗日自卫团或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汉奸、土匪,保家卫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调查人员:朱亚城探寻身边的抗战历史1939年平江惨案后,中国各地遇到重重困难,但在邵阳沦陷前后对抗日游击有所准备;有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支部或党员仍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

(一)3支突出的游击队1、是“湘桂边抗日游击纵队”。

1944年夏,邵阳沦陷前夕,原在东安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布谷,奉命到湘桂边区和雪峰山一带建立抗日武装据点,开展游击战。

刘布谷介绍在武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任政治教官兼副大队长的谢锦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商请他筹建抗日武装。

谢受命在武冈分校筹集了一批枪支,组织了一批抗日爱国青年,组建了湘桂边抗日游击纵队,以谢锦涛为司令,负责军事工作,刘布谷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党的工作,下辖3个支队,有1000余人,500多支枪,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游击队。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4年03月18日10:1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京)2000年01期作者:《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内容摘要: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

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

关键词:日本;日军;侵华;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出版;蒋介石;遗留问题;分析作者简介: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

1999年出版的与抗日战争研究相关的图书,涉及这一课题的占了多数。

其中一类是揭露日军暴行的,主要有《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天理难容》)、《东史郎日记》(东史郎日记翻译组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步平、高晓燕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李恩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 月出版);第二类是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有《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袁成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花冈事件》(画册)(张国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日本的战争责任》([日]若槻泰雄著,赵自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9月出版)、《浙江省崇山村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实录——受害索赔,崇山人的正当权利》(张世欣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月出版)等。

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结束和抗 日战争开始的一个历史性转 变的关 键 。【 4 还有 的三个 阶段划分 是科学 的 , 但 由于战争后期 国际形 势骤
学者认 为 , 如果 没有西 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 国民党蒋介 变 , 中 国战场未能实现战略反攻 , 所 以中国的抗 日战争应 即敌 之 战略进 攻 , 我之 战 略防御 阶 石集 团是不 可能 由对 日妥协走 上抗 日道路 的 , 也 就无法 该 划 分为 两个 阶段 ,
始 的。【 2 】 1 叭 胡锦 涛 也 曾指 出 ,1 9 3 1 年 九一八 事 变是 中 值得商榷 。 国抗 E t 战争 的起 点 。[ 3 虽 然一 般来说 , 有侵 略就有反 侵
略的 自卫 战争 , 但是, 九一八 事变 发生时 , 蒋介 石奉行 不
( 二 ) 抗 日战争的阶段划分
五个 阶段说 。有学者认 为 , 抗 日战争 的正 面战场 出
西 安事变 标志 十年 内战的结束 , 是 中国抗 日战争 的 现过 两次 战略大撤退 , 导致抗 日战争 出现两次 战略 防御
起点 。有学者认为 , 在 中国近代史上 , 抗 日战争是与十年 阶段 , 与此 相适应 自然出现两个战略相持 阶段 , 因此 中国 内战互相衔接 的特殊历史 时期 , 因此 , 抗 日战争的起点问 的抗 日战争应该划分为五个 阶段 。[ 8 题也是 十年 内战 的终 点问题 , 而西安事变 则是 十年 内战 两个 阶段 说 。有 学者认 为 , 毛泽 东 《 论持 久 战 》中
抗 日战争研 究综述
鲁俊 茹
摘要 : 抗 日战 争是 近 百年 来 中国反 抗外侵取得 的第一 次伟 大胜利 , 是 中华 民族 走向复 兴的历 史枢 纽。关 于 抗 战起 点及 阶段 划分 、 抗 战胜利 的原 因、 抗战 中的 两个战 场、 主要战役和 事件 、 抗 战胜利 的意义等方 面的研 究观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研究综述作者:谭玉龙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7期摘要:《新华日报》作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三大主流报刊之一,一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史料,更是抗战宣传话语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之一。

当前,学界不仅在《新华日报》有关抗战主题的史料整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对《新华日报》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包含了《新华日报》发挥党媒喉舌作用、进行抗战动员、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现巧妙的宣传策略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抗战话语权等多方面的研究。

上述研究主要从舆论宣传的角度切入,或者进行文本分析等,而基于《新华日报》构建中共抗战话语叙述体系的深层次研究成果则略显单薄。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日战争;宣传;话语中图分类号:D6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7-0076-06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以抗战救国为宗旨创办了《新华日报》,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刊载消息和评论文章进行抗战宣传。

在战事跟踪报道、战局分析、国共两党的抗战地位、战时动员、民众抗战作用、中国抗战的国际意义、民族抗战精神等问题上,经过《新华日报》的宣传报道,进行了初步表达和诠释,逐渐深入人心,获得民众的信任,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基本话语叙述,并引起了中华民族心灵上的广泛认同,产生了全民族“革命话语”的共鸣。

因此,基于《新华日报》来展开中国共产党抗战宣传的深入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华日报》抗战主题史料整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无论是历史学、新闻学还是传播学等都将《新华日报》的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关注。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潘梓年等人以《新华日报》办报人的回忆为主线,整理编辑成《新华日报的回忆》①和《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②两部著作,收集和记录了《新华日报》办刊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历,成为研究新华日报的重要文献。

1979年韩辛茹的《新华日报史(1938-1947)》③以记述文本历史的方式将《新华日报》报道话题作为分析文本,全面概述了《新华日报》的原貌。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及问题

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及问题

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作者:步平等文章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点击数:1848 更新时间:2009-4-24 编者按: 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

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立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近年来,中日两国学者间就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与努力。

2002年开始,中日韩三国学者建立了共同的历史编纂委员会,经过3年的共同研究与讨论出版了《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大约在同一时间,日本学者与在日中国学者成立了“日中年轻历史学者会议”,讨论以历史问题为背景的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动,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版了《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日本与韩国在2002年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在2005年告一段落后,于2006年开始了第二期的共同研究。

从2006年开始,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者也开始了作为两国对话机制之一的共同历史研究,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年。

国际社会之所以关注跨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德国与法国,德国与波兰共同编写教科书的目标在经历数十年努力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欧洲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经验是否适合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中、日、韩等国学者间是否可以进行历史问题的对话,就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当然,对于上述共同历史研究的结果尽管还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但共同研究的过程都涉及到超越本国历史,超越国民国家的历史记忆这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历史学者都在围绕统合相互不同的历史记忆,探索其中的关联性,思考其中的共同性而努力。

而在这样的探索与思考中,学者们也逐渐注意到了以往局限于一国视角的研究中的缺陷与问题。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一、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民族革命战争。

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历时八年之久,牺牲惨重,但是最终还是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军民用自己的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伟大牺牲和贡献。

”那么,在这场抗日战争中,都有哪些事情发生了呢?今天我将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调查报告。

二、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将针对抗日战争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和意义;2.具体的组织和工作模式;3.民族统一战线对于战争胜利的贡献;4.今天我们可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学到什么?三、调查过程1.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程和意义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反动派并没有完全被人民抛弃。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常常采取离间、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

毛泽东曾经说过:“别人打仗靠枪,我们打仗靠群众”,可见,组织好群众是打赢抗日战争的关键。

为了团结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恰当地采取了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民族统一战线内,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贤达、爱国民主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构筑起了坚固的抗战堡垒。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没有舍弃革命原则,而是从“独立自主、和平民主”的原则出发,积极开展一系列统一战线工作。

建议成立联合政府,制定各项民主政策,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

这些原则和行动,既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又能够团结各个阶层、各个民族,是在团结全民抗战的同时,促进了民族团结,确立了新中国的统一基础,具有历史巨大的意义。

2.具体的组织和工作模式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有联合政府、抗日救国会、降敌容后会、工人民主团体、农民团体、青年团体及其它各种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民主团体。

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和工作,共产党还成立了村社两级委员会、县区和省市地委、监察委员会等组织,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化和法制化。

滇西抗日龙陵抗日战争综述

滇西抗日龙陵抗日战争综述
滇西抗日龙陵抗日战争综述
龙陵位于滇西边陲,属高黎贡山南延支脉,直立于怒江西岸。东南周边一百五十五公里为怒江环绕,西北临界五十五公里有为龙川江切割。境内山岳绵横,群峰巍立,林木常青。可谓扼滇西之门户,控芒、遮、畹之锁钥。为历代卫国戍边之要地。
龙陵抗战是整个滇西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龙陵抗战从一九四二年五月四日日军占领龙陵起至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三日收复龙陵止,历时两年零六个月。在敌我相互对峙的两年中,龙陵人民惨遭日军蹂躏杀戮。中国远征军广大官兵.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用鲜血染红了龙陵土地,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流芳千古、永垂寰宇。
从一九四二年六月起,敌五十六师团秉承西尾寿造之旨意.着手在龙陵建立固守据点。
1、 在龙陵建立五十六师团战时司令部,临战时直接指挥腾冲、松山、平戛作战。以一一三、一四六两个步兵联队和工兵五十六联队、炮兵五十六联队布防于龙陵。
2、
除在龙陵、松山、平豆三个中心据点构筑半永久性工事并置重兵固守外,于怒江沿岸的红木村、椅子山、皑木林、三村、章寨、寇寨等险要地段建立控制怒江备渡口的前沿据点,并在中心据点与前沿据点中间和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镇安、黄草坝、蚌渺、象达等地建立储备物资、训练部队的中转据点。各据点间有交通、通讯网络,能相互支援、相互策应。
(二) 攻击红木树,掩护二十集团军渡江
红木树,位于怒江坝正西高黎贡山山腰,是日军呼应松山,控制双虹桥附近渡口的前沿据点。攻击由第六军之新三十九师师长洪行担任指挥。该师以一一五团和一一六团二营、独立工兵团三营、军工兵营二连、七十一军山炮连,师搜索营重机枪连、六O炮排、迫击炮排组成二十九师加强团,并下设渡江先遗连、中央支队、左翼支队和右翼支队来施行攻击任务。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国军队的组织、指挥、战术、战略等方面,探讨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结合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成果,展示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1941年至1945年间,中国军队参与了抗日战争的重要阶段。

这是中国军队与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时间段,也是中国军队经历了艰难困苦,发扬光荣传统的时期。

中国军队在这段时间内充分发挥了精神依托、人力资源以及地利条件等优势,与日本军队进行了血战,给予了日本侵略者严重打击。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指挥系统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军队通过完善的部队编制和各级指挥机构的建设,有效地组织了战争的进行。

其中,中国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正规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地方基础,秘密运动和游击战等战术手段,对日本军队进行了有效的牵制和攻击。

同时,在战术和战略方面,中国军队也做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创新。

在战术上,中国军队采用了多种战术手段,如游击战、正规战、兵力分散等,以应对日本军队的优势。

在战略上,中国军队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合围包围圈,以削弱敌军实力。

这些战术和战略上的改革,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艰苦斗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研究抗日战争史也对中国军队的表现作出了重要评价。

抗日战争史研究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档案、日本军事史素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重新评价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国军队在战略规划、情报战和对日本军队的有效组织等方面的威力,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在组织、指挥、战术和战略上的创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中国军队的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评价。

通过对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决策,战术应对和对日本侵略者的顽强抵抗。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向中国投降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抗日战争研究综述》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

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

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

[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 由谢忠厚等人合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 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是把抗日战 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前后接续的特殊时期,具体地考察了 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即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 具体地论证了共产党人如何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向现代化进步的实践及其结果。作者特别强调,“改 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是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 个重要奋斗目标,奋斗的结果则是,中国社会形态中出现了 过渡到现代化而必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而值得注 意的是,作者还针对西方一些学者关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 期是“利用了农民的民族主义”,新中国成立“是农民自 发性向政权结构挑战的顶点”等观点,提出:“抗日与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密切联系着”,而通过这一时期共产党对社会 改造的努力,极大地削弱和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 社会基础,这是与打败侵略者同样重要的胜利,它使抗日战 争成为新旧中国历史接续的枢纽,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由 此完成。
• 关于国民党是否开展过敌后游击战。与前述战略问题相关, 近年来还有人提出国民党为了实现持久消耗的战略目的, 也曾提出过抗日游击战的方针并加以实施。相反的意见则 认为: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并不重视游击战,也未曾计划在敌 后部署游击战争,少数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也是违抗蒋 介石的命令而与中共合作的结果,这些部队后来都参加了 八路军;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才开始重视敌后游击战,并成立 了冀察战区和苏鲁战区,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使正规 军作战得到游击战的支援和配合,二是为了限制和破坏中 共敌后根据地的发展。这些部队后来有相当部分投敌成了 伪军,其余的则撤退到国统区,还有一些游杂部队,活动范围 狭小,很少抗日作战,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国民党的敌后游击 战场。
• 一、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 • 关于日本侵华研究,以往多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而 近年来开始有人做理论方面的探讨。针对有人认 针对有人认 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有学者 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 有学者 明确提出: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 明确提出 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 在日本兴起,而且它 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更 而且它“ 在日本兴起 而且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 更 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 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 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 以来的对外政策,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 以来的对外政策 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 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 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日本法西斯扩张理 既有对传统武士道、 论,“既有对传统武士道、日本主义、天皇中心论 既有对传统武士道 日本主义、 等思想的兼收并蓄” 也有 也有“ 等思想的兼收并蓄”,也有“一批现代法西斯理论 活动家针对时局提出各种论述,以及军部各决 家、活动家针对时局提出各种论述 以及军部各决 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所确认的指导思想,表现五花 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所确认的指导思想 表现五花 八门,极富于诡辩性、多样性、独特性、应用性与 八门 极富于诡辩性、多样性、独特性、 极富于诡辩性 丰富性” 还有学者提出:“中日战争期间 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 丰富性”。还有学者提出 中日战争期间 日本国 内有许多侵略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东亚联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亚联 内有许多侵略理论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盟论、东亚协同论和大东亚共荣圈论。 盟论、东 敌后战场一般也称解放区战场,后一种称谓来源于中共七 大时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和朱德的《论解放 区战场》军事报告。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著 述比较丰富,而现在比较新的观点有以下方面。 • 关于敌后战场的战略方针问题。过去一般认为“独立自主 的山地游击战”或“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 下的运动战”是在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提出的。而 近年来有人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 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即提出“游击战争对于战胜日本帝国 主义……有很大的战略作用”。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 为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仍然是为着南京政府 战略部署的需要而以正规战为主,直到中共召开六届六中 全会,游击战战略方针才为全党接受,而在此前,中共党内存 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张国松姚昕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2020年9月16—17日,由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社、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承办的“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形式召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在开幕式上致辞。

此次会议共收到海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80余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32篇参会。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国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省档案馆等2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和青年学者,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抗战时期中共活动、国民党政权与抗战、国际视野下的抗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关于日本侵华与日军暴行1931—1945年期间,日本政府在“总体战”方针下,将日本全体国民动员起来,纳入了战时体制,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朱丁睿《日本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研究(1931—1945)》一文,梳理了1931—1945年间日本民众与侵略战争的关系,从日本当局对民众的思想动员、组织动员以及“生活动员”和统制三方面,研究日本侵略战争时期的“国民动员”问题,阐述战时体制下的“国民动员”的本质,挖掘“国民动员”在日本侵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对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进行再思考*侵华战争期间,为了弥补优质兵员,日本征召中高等院校学生服役参战,催生了学生兵的涌现。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曹亚坤《被遗忘的“皇军”: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学生兵研究》一文,通过考察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学生兵的动员过程,作为侵略者的学生兵在中国战场的所作所为及其如何看待中日战争,以及战后日本对侵华学生兵的选择性遗忘,以新的视角检证了日本发动并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和战争责任*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在这种局势下,日本儒教界趁汤岛圣堂重建落成之机举办盛大的儒道大会,以配合日本政府标榜的“中日亲善”的对华政策*日本关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子康《“尊孔”与“中日亲善”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探析》一文,根据原始材料及日本外务省档案,还原了1935年日本儒道大会史实,并通过对儒道大会的筹划经过、举办目的、中日围绕包括孔子后裔在内的中方人士参会的交涉等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其为配合日本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笼络中方尊孔的人士,企图消弭中国的反日情绪,营造同文同种、共尊孔子的假张国松姚昕孜/“战争•书写•记忆:抗日战争研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象之目的,以深化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政策的认知*在沦陷区,日伪政权企图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建构符合统治意志的新文化,1941—1945年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活动,是其假借宣传中日文化沟通与合作,进行文化入侵尝试的缩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白进伟《日伪在武汉沦陷区的文化建构(1941—1945):基于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的考察》一文,通过爬梳武汉沦陷时期中日文化协会武汉分会有关史料,对日伪政权在武汉沦陷区文化建构活动的复杂面相进行梳理和探讨,揭示日伪侵华的全面性及文化上的虚伪性,对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政策作一窥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广大地区,伪满洲国虽以“王道乐土”等为宣传口号,实际上民众生活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省档案馆历史档案管理处主任科员柳泽宇和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戴宇《伪满洲国“人身自由权”实态(一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一文,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为中心,结合相关史料,通过对东北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的考察,揭露伪满洲国宣扬“近代法治”的虚伪性:一方面,在“治安维持”“建设与开发满洲”等口号的掩护下,日伪当局肆意逮捕、审讯和杀戮抗日力量,强征“慰安妇”与劳工;另一方面,推*行秘密制度,沦陷区民众在严密监视体系下“寸步难行”,甚至成为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对象1935年,为加强对伪满洲国的控制,日本关东军决定以“内阁改造”为由,迫使郑孝胥内阁辞职,伪满政权进一步傀儡化、形骸化。

抗日战争文献综述

抗日战争文献综述

抗日战争文献综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以及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对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回顾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文献,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一、《抗日战争史》《抗日战争史》是抗日战争的一本重要文献资料,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战略学院编写,出版于1954年。

这本书以客观、科学的角度全面梳理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脉络,并对战争的背景、动因、战略方针以及各个重大战役进行了深入研究。

《抗日战争史》的出版填补了当时的空白,成为了研究抗日战争的重要参考书。

二、《抗战十年》《抗战十年》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纪实性作品,由著名记者季羡林主编,于1946年出版。

该书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方式,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艰苦生活、顽强抵抗以及抗战期间各个重要战役的情况。

《抗战十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真实的叙述,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残酷与光辉。

三、《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部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组织和军事等方面的贡献。

特别是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抗战中的艰苦建设和武装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抗战精神和为抗日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四、《抗战记忆》《抗战记忆》是一部聚焦抗日战争的口述历史文献,由吴冷西和康波联合编写,于1995年出版。

该书通过采访抗战时期的幸存者和见证者,展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这些口述资料告诉了我们抗日战争的真实面貌,记录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感人的故事,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抗战时期人们的痛苦、奋斗和牺牲。

五、《战火中的女性: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战火中的女性: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妇女》是一部研究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妇女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文献。

作者彭德琼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的研究,展现了妇女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抗日战争中中国民间抗日运动研究

抗日战争中中国民间抗日运动研究

抗日战争中中国民间抗日运动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其中,民间抗日运动是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群体行动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为反抗日本的侵略而努力。

本文旨在探究抗日战争中中国民间抗日运动的研究。

一、民间抗日运动的背景和起因民间抗日运动的背景和起因源于抗日战争的局势。

在当时,由于国民政府和国共两党对抗日斗争的分歧,无力组织有效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于是,中国各个角落的民间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觉地组织了各种抗日活动,展开了抗战斗争。

二、民间抗日运动的类型和组织方式民间抗日运动主要包括游击战争、地下抗日和游击医疗等,这些运动都是在城市和乡村中展开的。

这些运动的组织方式非常灵活,既有群众自发组织,也有地方政府或者共产党领导的组织,还有中间力量组织的运动。

无论哪种组织方式,都与当时的情形和具体地域有关。

三、民间抗日运动的主要影响民间抗日运动虽然覆盖面不广,但是它们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在城市里,民间抗日组织凭借着商会、乡会和社团等组织网络,为抵抗日军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如防卫战、抢购粮食、制造地雷等,为把日军的占领区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乡村里,游击战争主要是依靠民间组织,如乡村抗日委员会、农民自卫军等,给日军的抵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游击战争的主要武器是手枪、步枪、手榴弹等,也有些地方使用了土制炸弹、毒剂等。

总体来说,在游击战争中,民间抗日组织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但是却有效地骚扰了日军,制造了一定的战略影响。

四、民间抗日运动的意义和启示民间抗战是中国民间力量的一次历史性崛起,不仅丰富了抗日战争的内容,而且对推进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的反面,就是和平的美好世界。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勇气与坚强的象征,通过民间抗日可以反映出人们面对极端困境时所展现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在今天,民间运动仍然非常活跃。

抗日战争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

中国抗日战争研究(xx学院,xx班,xxxxxxxxxx,xxx)摘要: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雪洗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同侵略者屡战屡败的耻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转折点,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以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团结抗战;反法西斯;主权独立;伟大复兴正文:谁都知道,远在明代,倭寇就屡屡进犯我国沿海,清代,他们又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甲午中日战争”“卢沟桥事变”以后又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实,无不印证了日本这个由大和民族构成的禽兽行径。

一、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仔细想想,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胆敢侵犯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分析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资源匮乏,外出掠夺众多周知,日本人自古就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好斗,还有就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也是他一直渴望向外扩张的原因。

距离远近对它来说只要有能力它都不想放过,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中国,自清朝末年中日就已交战,它理所应当的希望霸占中国,再次,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时,中国已战乱多年,没有一个正式的政权来控制这个国家,处于军阀混战各占一方的局面,国力衰败,人心涣散,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占了天时和地利,外加多年与中国打交道,它们完全掌握了中国人的心理弱点。

以上是由于资源和当时环境的原因。

2.文化背景日本,这个东亚的岛国,它的文化源自中国,这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从历史上看,中国对日本是友谊的,在中国强大的时候,特别是唐宋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日本人民在科学、文化、宗教、军事、冶金、上层建筑、农业、工具、技术等方面的输出是毫无保留的,这造成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持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一定条件下走向了极端,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战胜了当时的清政府,这种自卑感一下转化成为一种高度的优越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 1、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 □ 是中国人民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 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正义民族自卫战争;
□ 2、关于抗日战争的进程 □ 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
□ 理由:1、国民党坚持以三民主义为抗战建国的最高纲领。 1938年4月3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总则 第一条指出,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 及建国之最高准绳。
□ 2、中国共产党愿以三民主义为基础,与国民党实行第二 次合作、团结抗日。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 递送《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再次向全国郑重 宣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 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 第三、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与中共《抗日救国十大 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且为中共所拥护;
□ 第四、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坚决地执行了《抗战建国纲 领》,并且以这个纲领作为孤立和反对顽固派的武器。
三民主义为共同纲领的理由
□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民主义,即对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 对内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
□ 关于战略阶段(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抗战没有战略反攻阶段, 为什么?)
□ 两层次说(一是总态势看,中国只有总体上的战略防御, 没有将战争推进到日本国土上的战略进攻;二是战争的总 态势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
□ 三层次说(主要依据毛泽东的划分,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可 以商榷?)
□ 二、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合作问题
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
□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
【请思考是否应加上“完全”一词?】胜利,谱写了中 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研究之争议问题及观点
□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
□ 计有:九一八说、一二八说、西安事变说、七七说、八一 三说、八一四说、并存说(即九一八与七七并存)、区别 对待说、对日宣战说等;目前有新观点为江桥抗战起点说 (1931.11.4)
□ 五、关于中日秘密交涉问题
□ 命题1、交涉作为手段—妥协,妥协是否=投降?
□ 一般定义:妥协即是投降;
□ 新的见解:重内容而非形式,蒋介石的底线是什么?
□ 命题2、蒋介石是主动还是被动?
□ 从陶德曼、高宗武、孔祥熙、宋子良到张季鸾,均为日方 主动
□ 命题3、对蒋介石和谈的认识?
□ 1、国民政府是抗战的,体现在军事和外交上;2、和谈目 的是停战,即外交途径恢复七七之前状态,有损国家主权 完整,策略是拖延日军侵华进程;3、唤起国际社会的同 情与支持,也为其后的援华进程和力度上作了铺垫。
□ 四、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
□ 国统区:主要涉及国民党的战时统制政策、金融 政策,对其学界褒贬不一;褒的方面如:对农业 生产的扶助;对工矿企业的扶持;扩大贸易对抗 战的贡献等;贬的地方如统制政策使政府拥有较 大的经济权利,官僚资本膨胀,部分官员借机压 制民营,贪污受贿,导致经济衰退;
□ 陕甘宁边区:其经济与统一战线政策相辅相成, 如土地政策、私营经济、劳动政策、财政税收政 策等方面,视为一种战时经济政策,基本上给予 肯定。
□ 3、联想探索法:通过一个问题的思考,探索与之 相关的来龙去脉,多注意横向的因素。
□ 4、综述练笔法:通过查阅某一相关问题的研究现 状,罗列相关观点,从宏观上把握事态,通过微 观探索提高史学素养。
抗日战争研究总述
本课程要讲什么?
□ 一、课程简介 □ 本课程为历史学专业本科选修科目,是历史学科下属二级
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选修课程。 □ 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
等各个方面的基本史实,附以热点、焦点等方面的学术探 索,力求全面反映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这一重大事件 的基本情况,为今后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乃至 研究生阶段的深度探索打下一定的基础。 □ 二、学时与学分 □ 本课程共计36学时2学分。(根据学校规定集中在9周内 完成)
读、论文或笔试。 □ 五、成绩评定 □ 根据教学环节的内容,结合论文或笔试给定相应成绩与学
分。
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 本课程分9个专题:
□ 专题一:局部抗战 □ 专题二:抗战战略 □ 专题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 专题四:傀儡政权 □ 专题五:日军暴行 □ 专题六:抗战时期的经济 □ 专题七: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 □ 专题八: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 □ 专题九:抗战胜利的历史影响
本课程要怎么讲?
□ 三、教学目的 □ 1、专业知识的传授(历史过程解读); □ 2、专业素养的培育(查阅、运用文献的方法与技能;史
学论文的写作与规范;问题的提出与释疑、表达等); □ 3、良好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国情教育、历史经验教
育)。 □ 四、教学环节 □ 包括课堂教学、讨论、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影视作品解
□ 三、关于战争的战场及关系问题
□ 二个战场说: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 哪个是主战场的分歧:三种意见 □ 视角问题:1、中日之战应看作中日两国,而不应
视为两国三方;2、是否存在主次的转化,应考虑 日方的因素;
□ 三个战场说:即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中缅印战 场或西线战场
□ 各战场之间的关系:在战略上是相互配合的,并 存在于整个战争过程,而且国共两党军队都有正 面作战和敌后作战,还有共同制定作战计划和互 相指挥的范例(忻口会战)。相辅相成、互相依 存是主流关系,矛盾、摩擦、斗争是次要关系。
□ 蔡德金:《历史的怪胎—汪精卫国民政府》,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
□ 林治波:《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
□ 任贵祥:《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 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王真:《动荡中的同盟—1931~1945年的中苏关 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党化教育等
抗日战争史系列丛书介绍
□ 杨奎松:《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唐宝林:《深谷幽兰—战时“国母”风采》,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
□ 解学诗:《历史的毒瘤—伪满政权兴亡》,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2年版;
□ 李良志:《度尽动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徐勇:《“征服中国”的哀歌—日本侵华战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马振犊:《血染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 《浴血八年树丰碑——受降与审判》 □ 《挽危救亡的史诗——西安事变》 □ 《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 □ 《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 □ 《侵略与自卫——全面抗战时的中日关系》 □ 《历史的洪流——抗战时期中共与民主运动》 □ 《铁血远征——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 □ 《浴血奋战——抗日英雄八路军》 □ 《抵抗与妥协的两重奏——一二八松沪抗战》
共同纲领的依据
□ 第一、“共同纲领是建立统一战线的前提”、这在毛泽 东、张闻天、王明抗战爆发初期的讲话中都有所表述;
□ 第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两党都对共同纲领 做过酝酿,中共向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项要 求、四项保证”,实际就是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的具体 纲领;蒋介石提出成立国民参政会时,也表示要讨论共 同纲领;
□ 3、抗日战争的实践进程也表明,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共 同的指导思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与纲领。
关于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方法
□ 1、精要记录法:对所讲内容只需要将精要的观点 记下来,便于树立问题意识;
□ 2、文献印证法:选修课程在于启发学生思维,通 过文献印证方能解决思考的问题。即“知其所以 然”。
□ 主要分歧在于有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的问题
□ 认为有纲领的学者观点:抗战建于 三民主义的时代内涵作为合作基础,抗战建国纲 领是重要体现,其约束力不强。
□ 认为无纲领的学者观点:主要是从第二次国共合 作的特点上来认识的,一是国共合作具有广泛性、 进步性和革命性;二是合作没有固定的形式,国 共两党都有很大的独立性,都有各自的纲领;三 是两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具有矛盾性。
□ 六、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教育问题 □ 1、东方文化复兴问题 □ 现代文明的轨迹:萌孽于近代社会变革,发轫于
五四新文化,成熟并发展于抗战时期。 □ 标志:新儒学派、西化自由派、马克思主义派—
—现代人文基础 □ 2、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问题 □ 毛张之争,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 □ 3、战时教育问题 □ 延安女子大学、抗大、沦陷区高校内迁及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