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盛世危机
初中历史目录

六上历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P1——P24)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活动课寻找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P25——P62)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6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10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P63——P114)第11课:秦王扫六合第12课:罚无道,诛暴秦第13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9课: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115——P147)第20课:三国鼎立第21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3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4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六下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P1——P48)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和同为一家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P49——P88)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中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15课: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P89——P138)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第18课:君主集权的强化第19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21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2课:明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3课:明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第24课:活动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七上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P1——P26)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3课: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6课:活动课模拟时时报道——侵略与反抗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P27——P52)第7课:洋务运动第8课:戊戌变法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新文化运动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P53——P82)第11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12课:北伐战争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15课:活动课模拟导游——冲走长征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83——P100)第16课:难忘九一八第17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第18课:血肉筑长城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101——P118)第19课:内战烽火第20课:战略大决战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P119——P130)第21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P131——P140)第23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七下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P1——P16)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最可爱的人第3课: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7——P36)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37——P60)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9课:改革开放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1课:活动课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P61——P76)第12课:民族团结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P77——P92)第15课:钢铁长城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P93——P118)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9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第20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第21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第七单元:社会生活(P119——P125)第22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第23课:活动课家庭的照片八上历史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P1——P26)第1课:人类的形成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P27——P38)第4课: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P39——P60)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第9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P61——P92)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第11课:活动课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第12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3课:美国的诞生第14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第15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P93——P104)第16课:血腥的资本积累第17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P105——P115)第18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美国南北战争第20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P116——P134)第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22课:活动课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第23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P135——P150)第24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第25课:世界的文化杰作八下历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P12)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P13——P32)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第6课:活动课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P33——P50)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P51——P62)第9课:美国经济的发展第10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P63——P72)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12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P73——P84)第13课:亚非拉的奋起第14课:动荡的中东地区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P85——P102)第15课:冷战中的对峙第16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7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P103——P124)第18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19课:现代文学和美术第20课:现代音乐和电影第21课:活动课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
第22课 盛世危机

第22课盛世危机导学目标:1、康乾盛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2、闭关锁国:清朝前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社会危机:乾隆后期,清朝国势开始走向衰落,此时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课时:1课时导学方法:阅读、比较归纳、图表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清朝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帝都积极吸收汉文化,勤于政务,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康乾盛世”的局面。
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过前代水平,____________是最大的丝织中心。
瓷都____________是全国制瓷中心。
2、清朝前期的____________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先进文化和科技,阻碍了____________,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3、从_________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__________。
表现在统治集团____________,财政____________,军备____________,土地集中,赋税____________,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最具影响力的是____________起义,历时9年,涉及5省,沉重打击了清统治。
4、清由盛走向衰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在____________阶段,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快,在当时世界占有广大殖民地,此时,他们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____________。
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
课堂导学:1、康乾盛世有哪些突出的表现?2、闭关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而实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用?3、清朝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4、归纳康熙帝的主要活动,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共1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些内容呢?
6
1.请大家浏览全文,用波浪线勾画每段中的关键句,依据重点句子概
整
括各段主要内容,稍后请同学展示。
体
感 知 读
回答示例:我在第___段勾画的关键句子是______,根据这句话,我 概括本段的段意是__________。
繁
华
7
整体感知读繁华
2.理清说明顺序,完成思维导图
创作时代背景、题材 作者及主题
2
我 是
任务一:读繁华
小
小 讲
由于这幅珍宝的画质和颜料极其珍贵且脆弱,所以很少
解
对外展出。假如故宫博物院将在2025年建院100周年之际,
员
对外展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向全国招募优秀讲
解员。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合作,争做优秀讲解员,助力本
次文化盛宴。
思考:你是讲解员如果你要向观众安利这幅画,你会介绍哪
作者简介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 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 宋绘画大师。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宋徽宗 时供职翰林图画院,有《西湖争标图》《清 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 珍品。
6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 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 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图纵24.8厘米,横528.7 厘米,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 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 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22 梦回繁华
毛宁
1
夯实基础
篙 ( ɡāo ) 翰林( hàn ) 题跋( bá ) 擅长( shàn ) 覆灭( fù ) 绢本( juàn ) 田畴( chóu ) 驮队( tuó ) 岔道( chà ) 踏青( tà ) 跋涉( shè ) 漕运( cáo ) 枢纽( shū ) 舳舻( zhú lú ) 纤夫( qiàn ) 宏敞( hónɡ ) 桅杆( wéi ) 酒肆( sì ) 遒劲( qiú )春寒料峭( qiào ) 长而不冗( rǒnɡ ) 络绎不绝( yì ) 摩肩接踵( zhǒnɡ )
《盛世危机》教案

《盛世危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盛世危机的概念,理解盛世危机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
2. 通过分析盛世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盛世危机的概念:盛世危机是指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在达到鼎盛时期后,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导致国家由盛转衰的现象。
2. 盛世危机的代表案例:唐朝安史之乱、明朝嘉靖大倭寇、清朝鸦片战争等。
3. 盛世危机的原因: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经济过度依赖、军事衰弱、文化保守等。
4. 盛世危机的影响:国家衰落、民族危机、人民生活困苦、历史倒退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盛世危机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盛世危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盛世危机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盛世危机的代表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盛世危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盛世危机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盛世危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盛世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盛世危机,让学生了解其原因和影响。
3. 分析盛世危机的代表案例:以唐朝安史之乱、明朝嘉靖大倭寇、清朝鸦片战争等为例,深入分析盛世危机的发生和发展。
4. 讨论盛世危机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避免盛世危机的发生,以及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如何应对。
5. 总结课程:强调盛世危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提醒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盛世危机相关问题的思考深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盛世危机概念、原因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3. 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盛世危机案例、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时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示范教案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方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专题《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二课,上承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动,作为中国古代发展的新的至高点而备受推崇;下启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融入工业文明而暗含危机。
本课主要讲述清朝的政治形态、疆域的奠定和统治危机的出现。
康乾盛世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确定,体现了清朝的鼎盛;强化君主专制、人口迅速膨胀,加剧了社会危机,闭关锁国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体现了清朝的危机。
从鼎盛走向危机,清朝的历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教学目标1.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识记密折制、军机处、文字狱、基本史实。
结合《清朝形势图》,梳理台湾设府、管辖西藏、巩固西北边疆的大致过程,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清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史实,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3.通过学习清朝巩固边疆四至的史实和了解清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提高对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弘扬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康雍乾时期的盛世与危机。
教学难点:认识清中叶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万国来朝图》轴由清代宫廷画家创作。
画卷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藩属及外国使臣在新年伊始携带各种珍稀贡品,聚集太和门外等待觐见乾隆皇帝。
作者以鸟瞰的角度从太和门前的两个青铜狮子画起,将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依次呈现。
在大雪的银装素裹之下,整个场面层次丰富,宏伟壮观。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增强了学生对清朝强盛的认识。
引出第一目内容:清朝前期的强盛主要是康雍乾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盛世,也是君主专制的形成时期。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第22课 梦回繁华(教学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
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
般的界画,可谓独一无二。《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
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细节刻画十
分真实,艺术价值极高,历史价值极大。总之,《清明上河图》的
墨剑飘宏雨大、独一无二、真实灵动,以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使它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第李永一强liy、ongq二iang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第 一 自 然 段 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 历 史 背 景;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画的作者——张择端,引出 本文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 画作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反映了当时宋朝的 盛 世 假象。
布置作业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请完成本课 作业
板 书 设 计 墨剑飘雨
画卷创liyon作gqia的ng 社 北宋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
李永会强 背景
城市文化生活十分活跃
作者信息、创作时间、特
梦
殊意义
回 繁 华
本文遣词用语恰如其分,在表达方式上有说明,有描写,有叙述,有议论, 墨剑飘更雨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春寒料峭”等,不仅概括
liy力ong强qia,ng节奏鲜明,而且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文化意蕴。
李永强
墨剑飘雨
主 旨 归 纳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七年级历史盛世危机

政治方面 国家统一 疆域辽阔 社会安定
军事方面 反击外来侵略 平定叛乱
h
10
开山造田
h
11
水田农作图
h
12
精耕细h 作图
13
治黄治淮
h
14
海外传入的高 产农作物得到 普遍种植
h
15
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成 为主要经济作物
h
16
景h德镇
17
北京前门商业区
h
18
北京商业街道
h
19
二、闭关锁国
h
1
h
2
第22课 盛 世 危 机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三、社会危机
h
3
一、康乾盛世
1.康乾盛世产生的原因
什么叫康乾盛世?为什 么会出现康乾盛世?
h
4
康熙
(1661-1722年 在位)
h
5
雍正
(1723-1735年 在位)
h
6
乾隆
(1735-1795年 在位)
h
7
一、康乾盛世
1.康乾盛世产生的原因 2.康乾盛世的表现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原因
清什政么府是为闭什关么锁要国实政行策? 闭关锁国政策?
h
20
1730年的广州商馆
h
21
二、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及其产生原因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一关定锁程国度上政起策到有自何卫影作响用?
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h
22
三、社会危机
清朝的社会危机有那些表现?
你能举些具体事例来说明 康乾盛世在经济、政治、 军事等方面的表现吗?
教材分析第22课 盛世危机

第22课盛世危机
课标内容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康乾盛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通过对康乾盛世的学习、了解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局面,但此时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繁荣的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思考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提高辩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指导学生分析清朝的社会危机,对东西方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清朝前期社会繁荣的诸方面,从而对清朝前期的繁荣局面有整体的认识的把握。
②比较唐朝和清朝外交政策的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影响;比较17——18世纪的中西方发展状况,认识近代中国遭到外来侵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清朝前期,随着统治政策的调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政局亦渐趋稳定,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繁荣——康乾盛世。
②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殖民侵略活动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得当时的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后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让学生明白: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重点和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
难点:清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内部危机)。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
第22课《盛世危机》

第22课
盛 世 危 机
一、康乾盛世
二、闭关锁国 三、社会危机
一、康乾盛世
1.康乾盛世的含义 2.康乾盛世的原因
3.康乾盛世的表现
康熙
(1661-1722年 在位)
雍正
(1723-1735年 在位)
乾隆
(1735-1795年 在位)
农业上:耕地面积增加,兴 ①经济方面: 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手 工业水平超过前代。 ②政治方面:
温故知新
举出康熙帝的主要活动,谈谈你 对他的看法。
①反抗沙俄侵略军,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 ③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 ④三征噶尔丹; ⑤册封班禅; ⑥在位期间,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出现盛世局 面。
畅想天地
唐朝和清朝前期分别实行怎样的对外政 策?它们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朝的高度繁荣, 造就了兼收并蓄,全面辉煌的唐文化。 清朝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 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先 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社会进步,造 成中国落后。
乾隆末年封建制 机的表现:
• ①政治上:统治集团利益腐朽, 人民起义不断; • ②经济上:财政匮乏,土地集中, 赋税繁重; • ③军事上:军备废弛; • 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增强, 开始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巨贪和珅
英国骡机
中国纺织机
英国战舰 中国兵船
国家统一、 疆域辽阔 、加强 对边疆的管辖,社会安定,阶 级矛盾相对缓和。 反击外来侵略 , 平定叛乱,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军事方面:
二、闭关锁国
1.含义
2.实行的原因
3.影响(评价)
三、社会危机
第22课 梦回繁华 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六】
深读文本思繁华
1.本文题为“梦回繁华”,能否换成“《清明上河图》介绍”?为什么?
不能。①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繁华”应该是指北宋城市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 那么《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这种繁华局面是不是真实的呢?在历史上或许是真 实的,但从第2段介绍画作创作的时间来看,那时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 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因此画作所呈现的可能只是画家所能忆起 的往昔的真实,所以文章题目中称“梦回”,这“梦”中应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 往日繁华的追念。
理清结构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梦回繁华
第1段:北宋经济繁荣,拓展了绘画的题材范围, 引出《清明上河图》 第2段:介绍作者及 画作创作背景 第3段:介绍规模、内容
开卷:汴京近郊的风光
第4段:介绍画面 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空间顺序
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逻辑顺序
第5段:介绍 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中国馆的建筑结构,以“斗拱”结构为主,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穿 插”的特点,结合了现代建筑的力度美和结构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当代表现。
打开模型底座开关,灯光变换着色彩从斗拱的榫卯间放射出来,光影流动、光 彩照人。恍惚间,一堆长长短短的红色木条在我眼前层层叠加起来,越抱越紧、越 搭越高。转瞬间,一幢气势恢宏、光彩夺目的宏伟建筑出现在我的眼前,它花冠高 耸,状若宝鼎,使我联想起当代中国的鼎盛与繁荣。红色斗拱,层叠架空,形似一 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预示着中国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2)
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突出了《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 写得生动形象,同时以简驭繁,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比较专业的内容。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读者深受感染,印象深刻情。
课文赏析(三)
“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 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这句话将《清明上河图》与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 ,很好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兼工带写的手法。
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体现《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的?
文章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如 对画面中人物、建筑、交通工具等的细致描绘,包括人物 的服饰、神态、动作,建筑的结构、风格,交通工具的种 类等,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
2、体味文中准确、严谨的语言,学习文中运用的说 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作者简介
毛宁,1975年生,是一位致力于文化研究的 学者。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展 现了《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其作品风格严谨又 富有感染力,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让读者更 好地理解过去,感悟历史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写作背景
灵动。
当堂检测
4、下列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的杰作。 B.画面内容主要是汴京郊野、汴河两岸和汴梁市区的繁华景象。
C.是一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D.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课后作业
1.请你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古代绘画作品,仿照 《梦回繁华》的写法,为这幅作品写一篇说明文。要 求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语言 准确、生动,不少于600字。
整体感知
2.简要概括《梦回繁华》的主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创作背景、内容、 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
3、《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城市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兴起,为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提供了社会基础。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逻辑的优化

提高历史课堂实效需要讲求教学逻辑,即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规律和内在理路。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就特别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教材中的知识逻辑、思维上的学科逻辑和学生的学习逻辑。
一、梳理知识逻辑,整合教材内容知识逻辑即教科书编写者依照“课标”要求梳理出来的历史知识逻辑。
[1]第13课标题《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定义了本课的时间(约1644年至1840年)和内容(鼎盛与危机)。
从标题看,编写者要求学生从鼎盛与危机两个角度了解清朝前中期,从而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近代前夜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可教科书对鼎盛与危机的表述却显得很含糊。
如,第一子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是鼎盛还是危机?这一子目下,开篇即介绍“康乾盛世”的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可紧接着的“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难道也是鼎盛的表现?第三子目“统治危机的初显”介绍了清朝百年间人口由1.4亿增长至4.1亿的史实。
按一般常识和逻辑,在农业社会,人口的这种爆炸式增长不应该是“危机”的表现。
教科书的这几个方面明显不符合基本常识和历史知识的逻辑。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教科书顺序教学,可能会造成逻辑和思维的混乱。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根据课标的要求进行整合,优化知识点之间的逻辑。
笔者把本课内容整合如下:一、康乾盛世1.政局的长期稳定2.边疆的有效经略3.人口的迅速增长二、盛世危机1.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2.思想文化的严厉禁锢3.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4.对外交往的闭关自守三、危从何来?国将何去?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可以明晰“鼎盛”与“危机”的主要表现,并进一步对近代前夜中国社会面临的这些危机进行追问,从而对历史进行反思,也可以很好地与后面几课进行衔接。
通过整合知识的逻辑,有助于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认清历史演变的规律,感悟历史蕴藏的智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遵循学科逻辑,提升历史思维学科逻辑指的是反映真实的科学过程、体现科学认识规律的知识形成过程。
第22课《梦回繁华》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者
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简要介绍张择端的籍贯、经历、绘画特长及代表作品。
除了作者,还知道了哪些信息?
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 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特殊时代背景
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
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
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整日忙碌,无暇读书。思绪远游,遐想联翩。玉无杂质,则无瑕疵。
暇( xiá ) 闲暇 遐( xiá ) 遐思
擅(shàn) 擅长 檀( tán ) 檀香
瑕( xiá ) 瑕不掩瑜
膻(shān) 膻气
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纽( niǔ ) 枢纽 钮( niǔ ) 按钮 扭( niǔ ) 扭头
【形旁辨字法】 修订(dìnɡ)书稿慎言(讠)辞, 盯(dīnɡ)梢跟踪眼(目)不离, 钉(dīnɡ)锤镶金(钅)敲不停。
说明方法 列数字 引用
表达效果 列举确数精准地说明画作尺寸,列举约数“人物有五百 多个”大致说明画面中的人数,稳妥准确。 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 文献,既清楚,也有权威性。
打比方
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如“整个长卷犹如 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一句以“乐章”比喻 长卷的画面布局,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 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
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鉴赏作品时, 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尽量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 历程和精神世界。
知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
人
机等信息。
_盛世危机

假如你是乾隆帝,你将如何回答。
1、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清朝统治 者产生自给自足自骄情绪。(根本 原因) 2、外国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日益猖 獗。
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
利: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
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 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社会 弊: 的进步
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落后
反思篇
唐朝和清朝前期分别实行怎么样的对外政 策?它们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从影响中你 对外开放 得到什么启示?
外交政策 唐朝 影响 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唐朝的高度繁荣,造 开放 就了兼收并蓄、全面辉煌的 唐文化。 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 闭关自守 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 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 步,造成中国落后的局面。
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化,勤于政事,奖励农桑, 兴修水利。
政治上:社会安定,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经济上: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明显提高 军事上:打败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你能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康乾盛世在政 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吗? (可以参考18、19、20课所学内 容)
危机篇
清朝的有哪些社会危 机呢?(内部和外部)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这种政策带来的消 极影响包括( B ) ①完全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 学技术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古老的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危 机开始于( A ) A.乾隆后期 B.康熙时期 C.嘉庆时期 D.雍正时期
第22课
盛世危机
1、什么是康乾盛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2、清朝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 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清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的内外危机?
七年级历史下册各课背记口诀

七年级下册各课背记口诀(中国古代史)本册归纳的历史朝代歌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氐羌慕容,拓拔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于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代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朝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化,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主义。
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581——907年)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文帝杨坚建隋朝,炀帝杨广运河凿。
四段五河通南北,科举制度选官好。
第2课贞观之治太宗世民“玄武门”,减租戒奢吸教训。
善任纳谏增宰相,唐朝科举考诗论。
第3课开元盛世功过女皇武则天,“贞观遗风”基础定。
玄宗前期执法严,“开元盛世”社会稳。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疆域空前广,民族政策很开放。
吐蕃向唐求通婚,文成公主嫁西藏。
第5课唐代的中外交往对外开放政策好,亚洲遣使来唐朝。
鉴真六次渡日本,玄奘天竺取佛宝。
第6课隋唐的科学技术隋朝李春赵州桥,雕版印刷现隋朝。
僧一行测子午线,德高药王孙思邈。
第7课隋唐的文学艺术黄金时代多诗歌,书法绘画造诣高。
隋朝敦煌莫高窟,繁盛音乐盒舞蹈。
第8课编辑历史手抄报(后附:历史朝代歌)第六单元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时期:960-1368年)第9课辽、夏与北宋的和战鲜卑契丹国号辽,北宋匡胤变陈桥。
澶渊之盟辽宋订,羌族党项夏元昊。
第10课金宋对峙靺鞨女真建立金,北宋灭亡靖康变。
岳飞抗金受诬陷,宋金和议对峙成。
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经济重心移南方,宋代发展农工商。
纸币交子代铁钱,瓦肆里面有戏场。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建立蒙古铁木真,忽必烈改国号元。
世祖重视农生产,民族关系大发展。
第22课 梦回繁华(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

第22课 梦回繁华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遒劲”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各层次的内容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
3.明确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是中考说明文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课文开头两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开头两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 、作者 及其 。
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为读者了解这幅画的价值做了 。
通过这些介绍,读者就会对《清明上河图》的 、 等有大致的了解。
这有助于读者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进《 》,去领略画作 ,欣赏其非凡的 。
【微点拨】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 》的说明文。
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 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
知识点02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知识精讲目标导航1、作者简介,1975年生。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等。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有改动。
北宋末年,社会表面上虽是一片繁华的盛世景象,但实际上内忧外患,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张择端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风俗画《》。
3、文题解读“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的景象。
文章以“梦回繁华”为标题,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表达人们对繁荣昌盛的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标题极富美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主旨点睛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风情,加深了人们对当时的了解,同时肯定了《》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浏览,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通过精读,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增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历史上,有这样一幅了不起的画作,它被誉为是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国宝级画作,无价之宝”;在它身上还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它5次进宫,4次被盗,成为无数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就是享誉世界的千古传奇——《清明上河图》PPT资料补充:据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人物千人之多,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都要多。
此外,还有各类船只、楼宇、车辆、树木等数以百计。
——齐藤谦《拙堂文化.卷八》二、图回繁华既然这幅画如此传奇,同学们想不想亲临现场,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同学们可要细致地欣赏,一会我要请你来谈观后感。
播放清明上河图最繁华片段,请学生用一两个形容词或一句话谈观后感。
预设:内容丰富,尺幅巨大,壮观宏伟震撼,过渡:的确,这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的巨画是因其绘画工程之浩大和细节描绘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如果要用文字来介绍这样一幅巨画,你觉得最大的难度是什么?三、文回繁华(一)说明顺序井然有序之“繁华”预设:这样巨大的一幅画怎样介绍清楚?内容如此丰富,怎么介绍才能面面俱到?——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同学们考虑到的困难,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画作尺幅巨大,内容繁多,怎样才能有条不紊地介绍;二是这么繁多的内容,怎样才能面面俱到,而且还要扣住画作的特点。
老师把两个问题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述出来,就是“井然有序之繁华”和“细腻具体之繁华”。
设问:我们首先来解决“井然有序”的问题?要说“井然有序”,回扣到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就是说明顺序,本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画作?老师在同学们的预习作业里,挑了一位同学画的括号图,我觉得她的这幅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B、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
C、资本主义的全盛时期D、封建主义的上升阶段
5、这时的世界,最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是()
A、意大利B、美国C、法国D、英国
6、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
7、在当时世界上,开始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西方国家是()
A、德国B、法国C、英国D、荷兰
8、“康乾盛世”是指()
A、康熙帝在位B、康熙和乾隆在位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D、整个清朝前期
9、清朝前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封闭港口,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的根本原因是()
4、清由盛走向衰落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在____________阶段,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快,在当时世界占有广大殖民地,此时,他们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____________。中国面临着严重危机。
(三)交流展示
1、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以上基础知识填空。
(四)问题探究
1、康乾盛世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1、全国最大的丝织业中心是()
A、江宁B、广州C、明州D、泉州
2、这一时期____________生产棉布数量多、质量好,畅全国各地()
A、江宁B、广东C、松江D、福建
3、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是()
A、扬州B、广州C、江宁(今南京)D、景德镇
乾隆后期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据此回答4-7题。
学习重点、难点:
乾隆后期面临的盛世危机,与清朝灭亡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练习反馈
清朝时期,平定了哪些叛乱?
(二)自主学习
1、清朝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帝都积极吸收汉文化,勤于政务,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康乾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粮食产量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超过前代水平,____________是最大的丝织中心。瓷都____________是全国制瓷中心。
第22课盛世危机
课时:1课时班次: 姓名: 制作人:梁静 审核:
学习目标:
1、康乾盛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2、闭关锁国:清朝前期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社会危机:乾隆后期,清朝国势开始走向衰落,此时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2、闭关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而实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用?
3、清朝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4、归纳康熙帝的主要活动,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五)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表
类别
朝代
名称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六)当堂达标
清朝前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康乾盛世”局面。据此回答1-3题。
2、清朝前期的____________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先进文化和科技,阻碍了____________,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3、从_________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__________。表现在统治集团____________,财政____________,军备____________,土地集中,赋税____________,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最具影响力的是____________起义,历时9年,涉及5省,沉重打击了清统治。
A、清朝实行闭关政策B、清政府实行残酷的文化专制政策
C、西方国家发展迅速D、清朝社会制度落后
11、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清朝社会经济面貌的概括,较准确的应该是()
A、繁荣与开放的经济社会B、万千气象的经济社会
C、闭关保守的经济社会D、万世平和的经济社会
12、明清时期,最能反映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八股取士B、资本主义的发展C、郑和下西洋D、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