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文化
雅文化、俗文化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老师: 任课老师:龚红月 学年度: 学年度:07-08 11月13号 月 号 评分:良 评分 良+
任课:龚红月 任课 龚红月
“雅文化” “俗文化”的表现和代表 雅文化” 俗文化”的表现和代表 雅文化 作
其实,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而 其实,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 是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是成了所谓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文明创生了阶级,五大文明(中国、希腊、印度、 文明创生了阶级,五大文明(中国、希腊、印度、 埃及和米索不达米亚)中都有阶级的存在, 埃及和米索不达米亚)中都有阶级的存在,各个阶级的 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雅文化常见 于城邦学校,寺庙和宫廷中,俗文化则见于乡村中。 于城邦学校,寺庙和宫廷中,俗文化则见于乡村中。雅 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文人学士, 文化通过哲学家,神学家,文人学士,士大夫贵族阶级 等以书面形式流传; 等以书面形式流传;俗文化则在目不识丁的农民平民阶 级中以口头形式流传。 级中以口头形式流传。 雅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其都是以各自本土的哲学 雅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思想作为基础的:如中国以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思想, 思想作为基础的:如中国以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思想, 欧洲中亚地区则以他们的宗教哲学。 欧洲中亚地区则以他们的宗教哲学。雅文化的艺术形 式多存在于贵族阶级的宫廷中,表现宗教历史、 式多存在于贵族阶级的宫廷中,表现宗教历史、情感 生活甚至是艺术幻想等。 生活甚至是艺术幻想等。所有文明的俗文化也基本相 同,大多是农民平民祖上流传下的习俗和生活习惯还 有技术知识经验,它们大多没有记录在书上。 有技术知识经验,它们大多没有记录在书上。艺术表 现则是以丰收的喜庆为主,还有迷信和习俗的部分。 现则是以丰收的喜庆为主,还有迷信和习俗的部分。 它们的艺术形式都很丰富,也有深度。 它们的艺术形式都很丰富,也有深度。
中国雅俗文化的分野
❖ “雅”和“俗”是指它们的主体性含义。“雅 文化”向有“精英文化”、“贵族文化”之 称,是指以上层文化群体为主体、满足较高 层次文化需要的文化内容;“俗文化”亦有 “平民文化”、“大众文化”之谓,其含义 正相对应。这是依主体分层所做的划分。此 种划分中的“雅”“俗”之间,至少对我们 来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包含褒 贬用意的。
❖ 以城乡题材来作为雅俗的分野是庸俗的,今天 的俞伯牙们大可不必慨叹子期不再。刘老根作为一 个成功的乡巴佬,彻底地征服了观众包括城里的观 众,原因并不复杂,通俗而不庸俗,流俗而不媚俗, 世俗而不低俗,必然俗得真实,俗得精彩,俗在舞 台上,俗到了心窝里。
❖ 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架构的根基,也是推动精 雅文化不断沿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 贴近民族的生态,人们自然会去追逐原生态,反璞 归真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而高山流水又何尝不 是来自山野之间?
3.雅文学可以说是主流文学、正统文学。雅,正也;又 是高尚、美好的意思;古代又指中原地区。《荀 子·荣辱》:“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同书 《儒效篇》作“君子安夏。”雅、夏,均指中原。所 以雅文学即居于国家中心之社会上层及文人士大夫 的 文学,自然也是被视为正宗的文学,高雅的文学, 为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文学
人们常常认为雅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物品,只 有有地位的人才可以拥有;而俗文化只属于 落后的乡村地区,是一种不入流的低级文化, 看不起这种地道文化。当雅文化被装订成册, 在市面上流传,被人们热烈讨论的时候,俗 文化只能在田边老农的口边流传
而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很早以前就是 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雅文学在反映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生活时所具 有的深厚艺术韵味,强调雅文学对于现实人 生隽永深刻的影响
何为雅文化?何为俗文化?
雅俗文化——精选推荐
论雅俗文化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成为艺术品吗?有些在过去价值不高的物品,但经过若干年后却成为美术珍品。
也许今天我们身边非常普及的,随处可见的东西例如门票,手提袋,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事物,或许下一个时代的人就会把他当做宝贝。
为什么呢?可以总结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物以稀为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大量普及的东西,却在另一个时代很少见,数量少的东西自然显得珍貴,这是人们的心理作用,和物品本身的价值好坏无关。
第二:可能一件物品的艺术价值并不会这么快就被人发现,而且不同时代人的审美观念不一样,例如商周时代的代表作品青铜器,在那个时代是上层貴族生活和祭祀时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换做现代人还会用它来做这些事吗?显然不可能,据说商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重达832.84千克,高达133厘米,试想一下,这么笨重的东西,放在家里你肯定不会要,如果是生活用品现代人会选择更轻巧方便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中,任何流行的东西都会过时。
第三: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关注我们生活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发现的艺术品。
那么青铜器就失去了他原本的实用功能,它对后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竹院品古》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画面中人们不再关注它的实用功能,而它成了文人收藏家欣赏把玩的的艺术品。
人们更注重他的外表形式,开始研究他的装饰纹样,造型,色泽。
它的艺术价值就被体现出来了。
可见,在商代统治者看来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庸俗”的东西,在后人看来却是高雅的艺术珍品。
再比如:后现代达达派艺术家杜尚的创作的《泉》把小便器这种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当作艺术品展览,在作品送展时曾经遭到拒绝,杜尚辩解道:这些瓷小便器为什么不是艺术品?它符合形式美的标准,它有稳定的,古典的等边三角形造型,还有光滑的曲线美。
这件作品证明了对于普通的生活物品换一种审美眼光会产生奇妙的效果,极大地开拓了人们关于艺术和艺术价值的思路。
雅俗文化 刘吉超
我观雅俗雅俗文化,我觉得可以称其为雅俗文学。
因为文化的底蕴太过深沉,而文学,仅以个人认知是较文化而言较为浅显的。
据我翻阅资料显示:雅俗文学的出现是源于阶级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不同自然产生阶级的差别,从而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的或雅或俗的不同文学形态。
然而,不同社会层次、认知程度不同的人们都有着自己阶层、自己认知程度上的雅与俗!我觉得雅文化就如同一种经典的存在,就像是断臂的维纳斯,最开始出土的时候,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躯体。
于是,雕塑艺术家、古玩收藏家、学者纷纷猜测她的胳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对于普通人的我来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我曾经看过断臂维纳斯的图片,发现她的胳膊是在有大概10厘米左右的上臂,而断处是那样的平整。
不晓得是否出土时就是那个样子。
假如,她一出土时就是这个样子,那么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之流还在揣测人家的胳膊岂不正如皇帝的新装一样是一个既荒唐又滑稽的笑话。
而这些所谓高人一等的艺术家之流就和那两个不学无术的裁缝无异。
而最终,人们还是放弃了对那一双玉臂的模仿,因为理由是:不管怎样的摆放姿势,都是对维纳斯雕像的亵渎。
而那碌碌无为的猜想只能改换成是所有见过维纳斯雕像的人们的幻想,因为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们总会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双属于维纳斯的双臂,而这样的,我认为就是一种经典。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雅文化其实也可以存在于大众当中,而不是仅仅的对于脱离了大众的那仅占所有人口十分之一的上流社会所流行的产物而存在着。
雅,在文化上来讲是一种主流文化的体现。
偏激一点的例子是,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在那个时期的儒家文化就是高雅的。
虽然是统治阶级的强加,但是那个时候的儒家文化精髓得到了董仲舒等达官贵人的推崇。
在上课时,听到老师说:上层社会、精英一些词汇。
何为上层社会?又何为精英?就我这个俗人认知程度的上层社会并不是那些达官显贵珠光宝气一掷千金的人组成。
而是超越他们这种拜金的浮华,在文化修养达到一种如已仙游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那样一种返璞归真的处世态度而又有着共同爱好抑或是基于对某些领域有着真知灼见的一群人所处的位置;精英就比较好解释了,精英说白了就是在他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占据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一群生物。
中国传统文化—雅文化.俗文化
就文化的发展看
雅文化带动整个文化前进的动力要超过 俗文化 俗文化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就会 (如:模仿文人书画 ) 向雅文化靠拢 文化素养较高的工匠还会创作出自己 的书画作品也会像文人书画一样,讲究 意境,笔法,布局等等 ……..
中国传统”俗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俗文化覆盖之大、影响之深远。远的不说,看近处中国 人喜欢大吃大喝俯拾皆是,贪官多是为了情妇,色情产 业没领工商执照照样红红火火的营业(其免税待遇胜过 高科技企业)。也难怪中国男人世代相传一句人生宣言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牡丹亭》)。豪杰中 更有许多“跪拜石榴裙”的行为,还有更多的“难过美 人 关”。读者不要以为中国只有男人这样注重 “物欲”,女人也不例外。武则天面首4人, 甚至不少女人还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时至今日,网上到处流传“男人是女人最佳 床上用品”的粉子文章。
谢 谢
背景+动力
书
雅文学
雅俗文化在各时代的不同
俗文学
《诗经》在春秋以前是俗文学 汉乐府是俗文学 唐代兴起的词是俗文学
诗歌到了汉代首次成为雅文学 魏晋南北朝和唐代便成了雅文学。
唐宋兴起至明清而到达顶峰的小说是雅文学
中国的雅俗文学显然是一个动态系统 “温柔敦浓”的诗、词、散文成为了雅文学的代 表 随着社会历史的转型,以小说为成为了“冲突的美”的代表
背景+动力
士人的结社
规模大小不一 三五人即可约集成社,其发展为政治 势力只是一端 并不足以代表全部 而士人的交游活动,除部分具有政 治意涵外,也可说是种文化活动 特别是其中颇为繁盛的诗文往来,更 是「文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背景+动力
清后文人文化背景
清社会文化发展 文人文化的形成和不断开展是明清社会文化自我繁衍
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
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唐代的文人更是以其独特的雅俗文化观念而闻名于世。
雅俗文化观念指的是文人对于雅俗之辨的认识和态度,即对于高雅文化和庸俗文化的界定和评价。
在唐代文人的眼中,雅与俗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存在。
首先,唐代文人对于雅俗文化的观念体现在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追求上。
唐代文人崇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他们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对于新的文化形式持开放的态度。
在文学创作中,他们既能写诗骚文,表达高尚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创作俚俗的小令和曲子,娱乐大众。
这种雅俗兼容的文化观念,使得唐代文人的作品既有高雅的艺术价值,又能贴近庶民生活,广泛传播。
其次,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于艺术品的鉴赏和评价上。
在唐代,文人们对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并不局限于高雅的文人圈子,而是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注重审美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不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同时,他们也善于发现并赞赏庶民艺术中的独特魅力,认为庶民艺术同样具有雅俗兼容的特点。
此外,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于社交礼仪和生活方式的看法上。
唐代文人注重修身养性,崇尚礼仪和规矩,但并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他们认为,雅俗之间并不存在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他们既能在高雅的文人聚会中谈论诗词,品评文学作品,也能在庶民的酒楼茶馆中与朋友畅谈人生,享受世俗的快乐。
这种雅俗文化观念使得唐代文人既能保持高尚的情操,又能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最后,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还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和学术的追求上。
唐代文人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他们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他们注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人文学科的修养。
他们认为,雅俗文化的结合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总之,唐代文人的雅俗文化观念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追求。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
美国拉斯维加的“show”、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马戏、法国巴黎“红磨房”的歌舞等是典型的俗文化;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盛行于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地的歌剧、芭蕾舞等则是典型的雅文化。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
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
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俗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低俗、通俗、雅俗三个层面。
盛行于西方的脱衣舞、三级片等是典型的低俗文化。
类似于二人转、相声、小品等老百姓喜闻乐见,与老百姓不隔音、不隔心的艺术门类是典型的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以俗为根,以众为本,通俗而不低俗。
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是俗文化中的垃圾,不但与高雅文化格格不入,也与通俗文化背道而驰。
通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以俗为根、以众为本,在于它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生活。
俗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雅俗共赏,也叫大俗。
刘双平认为,俗文化与雅文化的区别是相对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
雅文化源于俗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
发源于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戏曲的国粹京剧,原来就生存于民间,属俗文化。
1890年徽班进京后,逐步受到宫廷欣赏,经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成为民族特色鲜明、影响巨大的雅文化。
因此,无论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二者同根同源,发展路径虽异,终须殊途同归,“雅俗共赏”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大雅也就是大俗。
小沈阳的节目形式和内容,是这样的代表,是“雅俗共赏”。
“繁荣高雅艺术”与“二为”方向的搏弈刘双平说,在中国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认真反省一下国有院团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特别是对多年高呼的“繁荣高雅艺术”口号、对“繁荣高雅艺术”与坚持“二为”方向是否有冲突等进行认真的反思。
中国“雅俗”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的雅与俗都是不存在 的 ,这两者是雅 中有俗 俗 中有雅 ,处
—
_1 2 0 —— 形象品牌
靳埭 强 《 字》“ 、“ ” “ ” “ ” 汉 山” 水 、 风 、 云
于 雅俗 互 见 的 状 态『。 雅俗 共 赏 ” 的美 学 思 想 应 当是 当前 艺 术 位往往是最重要 的 . 3 ] 也是整个设计开展的核心 . 这就如同中国画
北 京 申 奥标 识 “ 太极 拳 ”
平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文化… 。它的特 点是朴 素易懂 ,便 于流行 , 化 与艺 术关系的认识 , 需要客观的分析 , 不能轻易下定论 。 雅” “
如 民 谣 、 纸 、 画 等 , 为 劳 动 人 民 的生 产 生 活 服 务 、为广 大 文化 中的琴 、棋 、书、画等固然很优 美 , 剪 年 是 也很有艺术性 , 但也有
劳动 人民所喜 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文化。
它们 的 空洞 之处 。 而 俗 ” 化 虽 然 是 平 民大 众 的文 化 . 它是 文 但
通俗 ” 是大众的 , 的, 具有 自然 、 朴素的美 , 是本色的艺术体现。
二 、“ 雅俗 ”文 化和艺 术的关 系
比 如我 国 的 京剧 艺 术 ,它 就 是 由 民 间的 徽 戏 、汉 戏 、 作 中去 ,在 设计 中充 分理解 文 化本 身 的 内涵 ,追 求 “ 雅俗 共 赏 ”
的 设计 作 品 。
中华 民族是 一个拥 有五千 多年深厚文化底 蕴的古老 民族 , 几千年来 . 勤劳智慧的 中国先人们创造 出了具有鲜 明民族特色 、 内涵博大精深 的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华文明演变 过程 中撒在神 州大地上的璀璨 明珠 是伟大 的中华民族 智慧和
由于 中国封 建社会 的统治阶级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 腔 等发展演变而成的 ,现今却成为 了我 国的国粹艺术 ,来 自民 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 “ 尚雅鄙俗 E的。他们认 为 ” ”才是美 间的 大众文化” 俗”文化 反而 成了传统 文化 中的瑰 宝 . 上 雅 “ 登 的 属于社会上层阶级 的 雅美 才是艺术 , 才具有艺术性和文 了 大雅 之 堂 。这 就 说 明 ,” ” 的 “ 众 文 化 ”也 是 艺 术 ,更是 俗 大 化性 . 以 雅 ”文化一直 以来都是艺术 的代表 。而 俗 ”文化 民族 的艺术。由此可见 .“ ” 俗 文化 与艺术 都是 密切相 关 所 雅 、“ 则被认为是 “ 粗俗 ”的,因为它是平 民百姓所创造 的 , 不会有任 的 .它们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 大俗 即大 雅 的观念 , 明单 说 何的美感 , 更谈不 上跟艺术 有什 么关系 . 以在封建社会里 , 所 那
通俗雅俗文化
毕淑敏曾说过:生命之高下并不在于绵长或短暂,而在于丰美和深邃。
以命之长短来衡量生命的意义,确实庸俗。
若用高雅与通俗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却是无知的。
在我看来,能读出点味道的就是高雅的,与形式无关。
以俗写雅,大有人在。
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人物白居易,用他的笔杆子写出了盛世,道出了衰败;他的诗通俗易懂,但凡读过几首诗词的人都能看懂他的诗。
你说他高雅吧,他的诗中却无宝石点缀;你说他通俗吧,他却写出了大半个世纪,写出了百姓疾苦,诗中散发出高雅的淡香。
以通俗之词道出高雅之意,这就是雅。
能让不少文人学者奉为圭臬,让诗人墨客引为至交,让历史学家研究唐宋沧桑的诗,就是高雅。
通俗的作品,能让人尝出高雅之味,品出高雅之精髓。
繁华逝,铅华尽,能存留的,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的就是高雅。
莫言来自乡村,他的文字自然带上了点俗气。
可他的作品不但不“通俗”,还被认作“高雅”之作。
因为他写出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农村风味,展现土地力量。
摘取诺贝尔奖时,他的言谈如旧,却不自觉地带出了那么点“雅”,所以说,雅俗之作,不在言谈文字,而在于所写之物是否让人读懂,让人读出味道香山居士的诗历来被称颂为“通俗中的经典”,白诗妇孺皆可读,妇孺皆可懂,谓之“通俗”;白诗寓意之深,其内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虽历经沧海而不衰,谓之“经典”。
通俗也能成永恒。
通俗的语言与深刻的内涵的有机结合必将成就一部永恒的作品。
设想一下,假如一部作品中尽是高深奥妙的术语,生僻难懂的字词,那么它的读者将仅限于少数的那几个精英,这对于推动全人类发展是绠短汲深的。
唯有那些以通俗的文字为载体,寄托深刻的精神的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高雅文艺的这种唯美主义倾向,是由文艺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的。
高雅文艺作为文艺中较为纯粹的一种,往往集中了艺术的主要形式因素。
这种形式是‚非功利的‛,并不为着某种现实的目的而存在。
有人以‚艺术‛或‚非艺术‛来区分‚雅‛和‚俗‛、‚精英‛和‚大众‛、‚高级‛和‚低俗‛,事实上更为准确地应该是艺术的这种‚非功利性。
古代雅俗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古代雅俗文化的交融与互补中国古代的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有很多的经典文化和民间文化。
这些文化分为了两类:雅和俗。
雅文化指的是高雅的文化,传统的文化,知识分子的文化;俗文化指的是俗俗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流行的文化。
古代的中国文化中,雅和俗有着很强的交融和互补性,这种交融和互补成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发展路径。
1. 雅俗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的文化始终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
相对而言,古代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宫廷和著名社会名流群体的文化传承,称为“雅”;二是民间文化,称为“俗”。
在古代,官方文化和文化精英人士都倡导“雅”的文化,以儒家书院和艺术文化为代表。
相对的,“俗”则是指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和喜欢的文化。
例如艺人、小吃等等。
在汉朝时期,随着西域贸易和佛教的传入,文化也更加多样化,唐朝时期,文化达到了顶峰,艺术、诗歌等等在宫廷和普通百姓之中广泛传扬。
元朝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大明太祖建立了明朝,文化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由于清朝的成立,文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化被逐渐离开了百姓和普通人的生活,往封闭和狭隘的方向走了。
2. 雅俗文化的特点中国的先贤们认为,文化传承自然而然地分为两类:雅和俗。
宫廷文化是发自精英人士的文化,在正式场合讲述,以高雅脱俗的形式表现,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社群有深厚的关系。
而民间文化则是大众文化,是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谈天说地中的一些娱乐和消遣活动,与普通民众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加贴近生活。
这两个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却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雅和俗的文化交融,形成的特点不仅是文化内涵丰富庞杂,而且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雅和俗的文化相辅相成,互为依附,既能满足精细的文化需求,又能向大众普及,促进文化的发展。
3. 雅俗文化的互补性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历程中,雅和俗的文化始终密不可分。
俗文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创造主题生动自成一派,达到了文化的多样化;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由于精确地掌握和把握文化本质,常常能够创新性地突破传统方式,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诉求的文化产品。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价值
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沉淀和积淀,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
雅俗共赏,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魅力。
它不仅能够引导人们生活中的情感和行为,还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雅俗共赏:文化的融合雅俗共赏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是高贵与平民生活方式的融合。
可以说,它在不同流派的文化之间建立了桥梁,还整合了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雅俗共赏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融合,更是一种人民生活的态度。
从古至今,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新鲜的力量。
二、人民工艺美术:雅俗共赏的代表人民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集雅俗于一身,是雅俗共赏的代表。
而人民工艺美术的和谐、纯净和舒适的艺术风格,以及对人民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的描绘,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工艺品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神本质。
三、曲艺文化:雅俗共赏的精髓曲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古代音乐、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是雅俗共赏的精髓。
不仅具有古老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而且以其平民化、大众化的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种文化娱乐和精神放松的方式。
曲艺文化所蕴含的阅读习惯、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的修养,还有助于推进社会文化的整体升华。
四、书法艺术:雅俗共赏的另一种表达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高深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包含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一系列哲学思想和文化智慧,而且展现了书法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审美态度和阅读文化的能力。
书法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另一种表达,它通过书法家的笔触和意境,为人们展示了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
五、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通过高度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内涵,从而在当今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维护和展示民族的文化自信。
旅游文化知识:雅俗文化之旅——体验中国雅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旅游文化知识:雅俗文化之旅——体验中国雅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雅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独特之处之一,雅俗文化是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即古典与流行、优雅与粗俗的融合。
这种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面貌,其特点是丰富多彩、时代感强烈、独具特色。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项目,雅俗文化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品尝的文化盛宴。
以下是本文将介绍的中国雅俗文化之旅的独特魅力。
一、古韵悠长,雍容华贵的古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先民悠久文化的结晶,构造精美、配搭合理、形态优美。
翠黄金阁、偃师龙翔阁、杨州瘦西湖亭、仙林寺、潘家园、周家庄、曲径通幽等趣味繁多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给旅游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二、浓厚的地方风情,丰富的民间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旅游先向祖庙、古镇、渔村等地走,能让你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和历史积淀,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三、国粹文化的代表——京剧中国京剧是国粹中的经典之作,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和推崇。
在京剧中,旋律优美动听,曲调华丽,造型优美,神采动人,其文化内涵深且广泛。
京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感受到了前人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四、文化艺术和流行文化的融合雅俗文化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旅游者可以在现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完美结合,美食、时尚、影视、动漫、音乐等各种文化元素贯穿始终,可以令旅游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的服装、家居、美食等方面独特的雅俗文化风情,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及时回应了旅游者的愿望和需求。
雅俗文化
雅俗文化摘要:近年来,雅俗之辩热闹非凡,文人学者或抑俗扬雅,或扬俗抑雅,互不相让。
纷乱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雅俗交融。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
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到对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的看法。
一说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不伦不类;一说这种作品就低不就高。
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本人认为:文学有雅俗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雅俗文学不是文本的概念而是时代的概念;雅俗之辨不在于作家而在于读者;雅俗文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雅俗合流是文学的发展趋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雅俗文学中国文学以20世纪为标志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以前的文学称做古代文学,20世纪以后的文学称做现代文学。
这两个阶段的雅俗文学是不一样的,评判雅俗文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胡适在《词选序》中将唐宋词分为三个时期:“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并作了这样的分期:“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杆、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
”胡适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中国文学都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起来的。
胡适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主流观点,因为它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
中国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都有一个从民间艺术走向文人艺术的过程。
胡适对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作了辨析。
俗文学是民间的、粗糙的,雅文学是文人的、精致的。
因此,郑振铎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就下了如下的定义:“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出,郑振铎所说的通俗文学就是指民间文学。
文人文学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是通俗文学,以这样的分类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以此来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却有很多文学现象无法说清。
中国传统文化八雅
中国传统文化八雅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
其中,八雅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八种高雅的品质和修养。
这八雅分别是音乐雅、棋艺雅、书法雅、绘画雅、骑射雅、礼仪雅、射箭雅和诗词雅。
音乐雅是指对音乐的欣赏和创作,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古琴、笛子、琵琶等乐器被广泛使用。
棋艺雅是对棋类游戏的热爱与研究,围棋、象棋等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书法雅是对汉字书写艺术的追求,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门高雅的艺术形式。
绘画雅则是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与创作,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而闻名于世。
骑射雅是指对骑马射箭等武技的追求,古代中国士人追求文武双全,骑射即是其中的一种体现。
礼仪雅是指对礼仪规范和仪式的重视和遵守,中国古代礼仪之邦,注重礼节与仪式的规范。
射箭雅是指对射箭技术的追求与研究,射箭是古代军事技能,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
诗词雅则是对诗词创作和鉴赏的热爱,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以诗词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这八雅不仅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追求修身养性、追求高尚品质的体现。
这些雅俗共赏,既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又能提高人们的修养水平。
同时,这八雅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依然不减。
八雅中的音乐、棋艺、书法、绘画、骑射、礼仪、射箭和诗词,依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在享受音乐的美妙旋律时,也在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在研究棋局、书写汉字时,也在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艺术;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骑马射箭时,也在领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在参与各种礼仪和仪式时,也在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谦和。
八雅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正是这些雅俗共赏的文化元素,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雅文化和俗文化例子
雅文化和俗文化例子雅文化和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雅文化以高雅、精致、文艺为特点,强调修养、艺术和人文精神;俗文化则以通俗、大众、生活化为特点,关注实用性和日常生活。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列举雅文化和俗文化的例子。
1. 服饰:雅文化中的服饰注重品质和设计,如传统的旗袍、礼服等,而俗文化中的服饰则更注重实用和流行趋势,如牛仔裤、T恤等。
2. 饮食:雅文化中的饮食讲究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品质,如法式料理、高级茶点等;而俗文化中的饮食更注重实惠和便捷,如快餐、方便面等。
3. 艺术:雅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多样,如古典音乐、油画等;而俗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更贴近大众生活,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4. 娱乐:雅文化中的娱乐活动通常是高雅的,如交响乐演奏会、芭蕾舞表演等;而俗文化中的娱乐活动更注重娱乐性和互动性,如KTV、游乐场等。
5. 社交礼仪:雅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注重庄重和尊重,如正式的酒会、宴会等;而俗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更随性和轻松,如朋友聚会、聚餐等。
6. 建筑:雅文化中的建筑注重美学和艺术价值,如古典建筑、宫殿等;而俗文化中的建筑更注重实用和功能性,如民居、商业建筑等。
7. 文学:雅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通常是经典和深刻的,如古代诗词、名著等;而俗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和大众,如网络小说、漫画等。
8. 教育:雅文化中的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思想培养,如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培训等;而俗文化中的教育更注重实用和职业发展,如职业培训、技能学习等。
9. 社会价值观:雅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注重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如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而俗文化中的社会价值观更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如功利主义、追求名利等。
10. 传统节日:雅文化中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庄重和神圣的,如春节、清明节等;而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更注重娱乐和欢乐,如元宵节、中秋节等。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雅文化和俗文化在不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雅俗文化)
一、雕栏玉砌今犹在—史与史家的地位
史与史家的地位及史家精神与史学精要 史家精神:史之三才与四长 史学观念的变迁和史家精神的丧失
二、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史著的文化欣赏
前四史的文化思想意义:《资治通鉴》与 《二十四史》(正史、野史、秘史、稗史及其它)
三、最可惜、一片江山—司马迁与《史记》
2013-8-4 17
一、清晨帘暮卷轻霜—诗意文化的源流
诗意文化的国度 及诗文化的源与流
二、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诗意文化本质内涵
诗与文的文化教义化 及以诗为舞的社会
三、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诗文教义的文 化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的诗文化及关于社会生活的诗文化 关于人生情感的理性化及关于精神信仰的哲学化
2013-8-4 18
2013-8-4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雅文化
2013-8-4
8
俗文化 的代表作
2013-8-4 9
按中国古代官修体例,经史子集已能包括
皇家天下的全部内容,其中,史家在中国 历史上始终具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中国 传统文化之中,史学的成就 及其所占的地位,令 世界各国古代 不敢望其项背, 同时,也可以 这样说,没有《史记》,几乎就不可能有完 整的中国古代历史
2013-8-4 15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文学艺术起源简论
文艺起源于人性自然抒发 及文艺是人有意识的情感表达
二、漂零久,而今何意—文艺、巫术与政治 文艺与政治传统 及文艺与政治关系错觉 三、箫声断,约彩鸾归去—美学概论 美的情感表达 就是文艺及美学定义
2013-8-4 16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于世, 但也应是当之无愧的诗的国度,因为中国古 代诗文的历史与成就是世界各国古代难以比 肩的,这不仅是由于汉语的 韵律美, 也是由于以诗歌为生活内容的风土民情.中国 是诗的国度,也是以 诗、文为文化政 治教义的国 度.形成这 种现象的 原因在于精神意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宗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俗文化摘要:近年来,雅俗之辩热闹非凡,文人学者或抑俗扬雅,或扬俗抑雅,互不相让。
纷乱中,人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雅俗交融。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还存在于学术研究中。
这种现象的出现,涉及到对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的看法。
一说雅俗交融的创作方法不伦不类;一说这种作品就低不就高。
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本人认为:文学有雅俗之分,这是客观事实,但雅俗文学不是文本的概念而是时代的概念;雅俗之辨不在于作家而在于读者;雅俗文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雅俗合流是文学的发展趋向。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雅俗文学中国文学以20世纪为标志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以前的文学称做古代文学,20世纪以后的文学称做现代文学。
这两个阶段的雅俗文学是不一样的,评判雅俗文学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胡适在《词选序》中将唐宋词分为三个时期:“歌者的词”“诗人的词”和“词匠的词”,并作了这样的分期:“东坡以前,是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的词;东坡到稼杆、后村,是诗人的词;白石以后,直到宋末元初,是词匠的词。
”胡适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中国文学都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起来的。
胡适的这个观点基本上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主流观点,因为它符合中国文学的发展实际。
中国的诗歌、散文小品、小说、戏剧都有一个从民间艺术走向文人艺术的过程。
胡适对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作了辨析。
俗文学是民间的、粗糙的,雅文学是文人的、精致的。
因此,郑振铎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中给俗文学就下了如下的定义:“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从定义中就可以看出,郑振铎所说的通俗文学就是指民间文学。
文人文学是雅文学,民间文学是通俗文学,以这样的分类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以此来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却有很多文学现象无法说清。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活动也和物质生产生活一样,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一个是社会文化文明成果的创造生产过程,一个是社会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消费过程。
这两个方面有统一的本质:它们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活动。
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可以定位于这两个方面:它们或者满足人和社会进行文化生产的需要,或者满足人和社会文化生活消费的需要。
前者意味着不断为社会的文化生产、创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后者意味着直接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对象资源,使人们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
与此相应,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在内,区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
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谓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关系。
它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精英”与“大众”的主体分层并不意味着,也决不应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占有上的分裂和对立,而应该合理地理解为,是同一文化体系自身结构和运转中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对立形态。
生产与消费互动防止“文化沙漠化”纠正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简单对立的观念,确立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关键所在。
所谓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是指:一方面,让文化消费的需要,特别是它的发展需要,尽可能成为文化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以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并保持与大众消费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让文化创新生产的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以帮助大众文化不断地上升到新的境界。
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双向趋近,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有良好机制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优越状态的整体表现。
它呈现出的是一片文化繁荣、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犹如一片“生命的绿洲”;与之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发生了文化生产与消费、“雅”与“俗”之间的分离和对立,那么不要多久,这个社会就将呈现出一派“文化沙漠化”的景象。
“文化沙漠化”的直接根源和核心标志,是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和文化生产的低俗化。
民国初年徐枕亚用骈文体写了小说《玉梨魂》,用词典雅艰奥,是一部典型的文人作品,但被认为是通俗小说;40年代赵树理用说书体创作了许多小说,用词浅白,老少皆宜,却被认为是雅文学。
张恨水被认为是通俗文学作家,他的作品被称之为报章小说,可是同是报章小说的鲁迅的《阿 Q正传》却被看成是 20世纪雅文学的经典之作。
要规定20世纪中国雅俗文学的划分标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有别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性。
这一特性表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是在传统文化之中自我运行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是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的结果。
“五四”新文化运动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用西方的文化重新审视和评估中国的传统文化。
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提倡就是要用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取代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在这样的文化观念中产生的中国新文学也就是用西方的文化观念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
对这一点,新文学作家也不讳言。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他提倡“人的文学”就是要给中国文学建立新的价值关系。
随着社会发展,新文学的内涵有所变化,到了20年代后期,“人的文学”开始要求和政治思想意识结合起来,并逐步地成为了中国新文学的主导意识。
自新文学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之后,也就取得了中国文学的正宗地位,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条主流文学发展线索代表着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从而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雅文学。
被新文学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学在20世纪同样继续发展着。
传统文学作家并不像新文学作家那样有明确的纲领和众多的社团,他们是一些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他们以杂志为中心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创作。
传统文学作家同样强调文学要“警世觉民”,但其内涵与新文学作家不同,他们不是想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创造出新的文化内涵的文学来,而是想用中国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创作出具有新的世俗道德的文学来。
他们也注重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但影响的方式与新文学不同。
他们不以教育启蒙的方式启迪读者,而是以一种消遣趣味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在政治、经济、文化冲击下,20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发生着变化。
传统作家们拥护共和政体,反对军阀混战和异族的入侵;承认金钱的价值并以市场为手段进行文学炒作;对新文学提出的人性的价值和人格的独立也表示认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发生什么变化,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始终不变,始终是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传统文学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拥有大量的读者,是文学的阅读主体。
这一条文学系列也就被称为通俗文学。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事物的适应性上,以作家、作品来辨析中国古代文学的雅俗,能够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雅俗现象;以文化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标准,中国现代文学的雅俗之分就很清楚了。
我们能够清楚地辨明那些仅仅借鉴通俗文学常用手法的新文学作品不能算是通俗文学;“五四”时期胡适、周作人等人提倡的“平民文学”,30年代“在联”所进行的“文学大众化运动”,40年代初展开的“民间文学形式的讨论”以及40年代之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要求的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等都不是通俗文学,它们只是为宣扬西方文化或思想启蒙而展开的通俗化的运动。
同样凡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不论它是白话的还是文言的,不论它是民间创作还是文人加工的都应该是通俗文学;金庸的小说、琼瑶的小说借鉴了许多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要求个性自由和人格自由,但它们还是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都是通俗文学作品。
雅俗文学在读者阅读中完成从文化的角度论证文学的雅俗,还只是理论上的概念,雅俗文学在美学上还是各自有着侧重点的。
雅文学总是以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自我的思想感情提升读者或影响读者;通俗文学总是将世俗社会的人生感情宣泄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区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得很清楚,那些文人创作的作品表现的是自我得意或失意的感情,一般都充满着玄学哲理,而那些民间文学表现的是那些大众的对社会人生的评价和感受,形态简单却清新或质朴。
如果哪一位文人利用了民间形式进行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往往都被称为雅俗共赏。
在现代文学中区别显得比较复杂,雅文学表现出对既有社会的人生价值的怀疑和批判,而通俗文学则正是在既有的社会中展开人生的演绎,很清楚,两种文化的不同决定了雅俗文学对社会人生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决定了雅俗文学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同样如果这两种文化在作品中融合,其作品就被看做是雅俗合流了。
由于雅文学的个人色彩很强,雅文学也就表现出很强的哲理性;通俗文学的社会情绪很浓,通俗文学也就表现出很浓的煽情。
雅文学的哲理由个人对社会的评价和人生的评价两方面组成,通俗文学的煽情性也由社会的情绪和人性的情绪两方面组成。
雅文学的个人观念如果得到了他人的认同和附和就会形成文学流派,通俗文学的煽情如果得到社会的呼应就会形成文学的社会热点。
这种形态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表现得尤为充分,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派等新文学的社团流派实际上都是一些个人的社会人生观念相同或相近作家的组合;而民初的言情小说热,三四十年代的武侠小说热以及后来的琼瑶小说热、金庸小说热等等,这些热点的形成无不是作家创作和社会呼应相结合的结果。
为了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社会人生评价的认同,雅文学作家总是把创作视角延伸到哲学和历史的空间中去,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变化和生活琐事不感兴趣,而看重人生的终极关怀;通俗文学作家为了作品得到社会的呼应,他们不去作什么哲学和历史价值的思考,他们就是原原本本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描述出来,并通过这些事情表达出当代的社会情绪。
与新文学比较起来,通俗文学反映生活比较浅,但它写的事与中国读者的实际生活很接近,更具有本土特色。
雅文学对读者的影响讲究顿悟,读者在作品的阅读中似乎得到了什么,优秀的雅文学作品每读一次似乎都给人一次人生启悟,无论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都是这样。
通俗文学对读者的影响来自于煽情,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都会产生广泛的社会认同。
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和碰撞,20世纪中国雅俗文学美学上的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已相当明确了。
为了得到更多的读者,雅文学的以人为创作中心和通俗文学的以环境为创作中心在创作实践中开始走向融合。
雅文学中的中国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描写明显地加强,通俗文学中对人性的剖析明显地加深。
40年代的张爱玲等人的小说几乎都是在中国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血缘关系中开展人性的挖掘和人性的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