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少年志壮难酬伤国忧家哀黎民——读杜甫的三首诗有感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少年志壮难酬伤国忧家哀黎民——读杜甫的三首诗有感简介:将杜甫青年、中年、老年的三首代表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与杜甫的一生重要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作综合赏析,更清晰地感受一带诗圣的忧国忧民情怀。
正文:现在也许很少人读诗、读史了吧,记不清是从几年前的什么时候开始,我的阅读兴趣渐渐倾注到诗、史方面,尤爱读古诗,研古史。
古诗中,对唐代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尤为关注。
《望岳》、《春望》、《石壕吏》,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
它们涵概了杜甫一生的三个片断:少年登泰山,志宏高远;战乱奔主被俘,忧国思家;归家途中巧遇“石壕村里夫妻别〞,哀痛民苦。
无论是哪一种经历,诗中全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激情昂扬的盛唐时代,那是个造就了潇洒飘逸的李白,豪迈旷达的高适,孤傲洒脱的王之涣,慷慨悲歌的岑参的时代,杜甫也必然会沾染上那个时代的气息。
杜氏家族向来有“奉儒守官〞的传统,而杜甫从小就怀着极大的抱负,要“置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公元731年,20岁的杜甫在“读书破万卷〞后,开始了游历。
泰山是封建时代的圣地,杜甫对它十分向往,从长安东游到山东,他的目标之一就是泰山。
一望无际青翠高大的泰山,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句“阴阳割昏晓〞,突显泰山的高耸,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站在山腰睁大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的小鸟,似是用翅膀将层层缭绕的云雾撩起,让心胸涤荡,腾云而起,不禁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慨和高远志向。
然而杜甫宏大的志愿却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长安十年,他敏感地发现了盛大的唐王朝衰败的迹象,随着安史之乱的暴发,已是壮年的杜甫诗歌早已没有了早年的意气风发,但他也并没有沉沦下去,有的是在与劳动人民广泛接触中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这个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杜甫真正的伟大之处,是对悲苦的正 视和担荷。在他的诗歌里面能够传达 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个生命一 定是他最真实的、最纯真的、用自己 的一生去实践的生命。
——叶嘉莹
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 在空中缤纷的旋舞,他长号,他哀 呼,唱得越急切,节奏越神秘,最 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他的 挫败是胜利的挫败,神圣的挫败。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诗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这首诗留给 我们的印象难道就是悲伤和悲伤吗? 在悲伤之上,我们还读出了什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既然已经年老多病,又无亲朋陪伴,杜甫
为什么还要拖着老迈病躯独自登台呢?
一是为抒怀,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正视与 担当; 二是表明诗人不甘寂寞,不甘沉溺,表 达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三是忠君爱国思想的真情显露。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 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 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而对偶又精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 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此时又是 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 五可悲;亲朋亡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悲;孤零零的独自 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版本:人教版高中语文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登高》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悲”, 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悲意?
永泰元年( 765 ) 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遂 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 秋, 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 766 ) 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秋,寓西阁。 大历二年( 767 ) 公在夔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 PPT课件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 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 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 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 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 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这不是一只快乐 冷。既有身体 的鸟,是一只孤 的,又有心灵 独痛苦的鸟。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含有八层意思, 你能读出几层 意思?
1、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3分) ——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厚的同情, (1分)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 负不得施展的怅惘。(2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疏通文意。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跳 跃性强,多倒装,常用典。要抓住这一特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的字面意思。 2、抓住题目,把握题材和艺术手法,寻找 ‚诗眼‛,快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重视诵读和想象。只有重视诵读和想象, 才能真切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4、析意象,品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杜 甫 诗 三 首
“诗圣”杜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三、杜甫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 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 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 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 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 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 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 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 联结合景色人事,缝合细密,结构谨严。
枫叶凋零 秋气萧森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骇浪滔天 秋 阴云匝地 景
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
时局的动荡不安 国运的光景暗淡 心潮的翻卷不息 内心的阴沉郁闷 悲
秋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 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一阵秋风 一片捣衣声
在外游子无家可归 之惆怅凄凉
(深沉怨恨)
五、主旨
•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 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 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 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诗人怀 古伤己,借昭君的悲剧人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怅惘。
“故园心”
四、主题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 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 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 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3.阅读杜甫诗三首,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 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 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离世,剩下他孤身一人;时日无多,仍 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 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他心急如焚, 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目标一:赏析诗歌的意象 1《.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特点
生命极短 ②_暗___红__、__缺__乏____ _生__命___气__息_
《咏怀古迹》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这组诗以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在夔州和三峡一带遗留下的古 迹为题材,发古人情愫,写自身感慨。课文所选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 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在夔州。这 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 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四、脉络梳理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 杜甫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 从总体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
1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 例如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
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则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杜甫诗三首
整体感知
9.《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整体感知
4.颈联由景生情,抒发作者感慨,该怎样理解这一联?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 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5.“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 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 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 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 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登高》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概括诗歌主旨。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 的艺术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 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 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 格的象征。
整体感知
6.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 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 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 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 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 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 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 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 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 千古的悲哀!工整的对偶,内涵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 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忧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
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同情,创造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
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所有的感伤,所有的喜悦,所有的恨,所有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美字体赏美文悲情的沙鸥——杜甫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阔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已有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
可惜你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
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
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并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的决绝。
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绽放自己的异彩。
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平庸呢?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世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 特考中的失败 ☞ 父亲病故 ☞ 才华得不到赏识 ☞ 儿子饿死 ☞ 安史之乱成了俘虏 ☞ 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官职 ☞ 穷困再次袭来 ☞ 年迈体弱,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 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 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后来安 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 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 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 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 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 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 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 “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 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 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 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 挫”。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 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 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课件
④蛾眉:指王嫱,即王昭君。[1]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昭君出塞”的典故为题
材,高度赞颂了王昭君为了促进民 族团结融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辛 辣的讽刺了汉元帝朝廷中文贪武懦 不能为国效力的政治状况。
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分析技能:诗人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 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怀人伤己
特点归纳: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 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类似性,触发点在
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病相怜和 对照失落。
练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杜甫
《咏怀古迹》 是一组结构周密的 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昭君村、 刘备庙、诸葛亮庙, 都是借古迹抒发诗 人的身世之感。
咏史怀古诗
诗人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抒 发对生活、时事、自身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歌节奏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显露出作者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2.“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开阔,又体 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注意:三段式分析套路。源自(2)有人认为这首诗充满着诗人发奋图 强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 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 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
主旨。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 登高必愁,大方多悲、凄婉哀伤。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而是一只 孤独痛苦的鸟。
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微小,很
孤单。
➢猿鸣——使人听了它的叫声 感到十分悲凉
古诗中的“登高”意象
表现情势:
登山、登楼、登台、登塔、 倚栏、凭栏
古人借登高抒发几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人之情。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 人愁。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 邈,归思难收。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 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显露了飘 泊流离之愁和思念故乡的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 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 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 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小结
• • • • • • •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 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 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 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 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 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 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 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 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 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 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 这里写就的。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 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 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 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 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古今 七律之冠”杜甫七律《登高》
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萧瑟 凄凉 景: 触 丛菊 孤舟 暮砧 景 伤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情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 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 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 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清· 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 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 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的确,面对夔州萧森 的秋日山水,忧国伤 时、思家之情不禁油 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 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的心是和“故园”、 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大家想象一下,每到秋天,当远方的游子 或征人想起家人为他们赶制寒衣时,他们 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是 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源自。二 长 安 十 年 时 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 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秋兴八首(其一)
•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kuí 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 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 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 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hé、吐蕃bō等 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 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 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 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 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 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 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 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 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 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杜 甫 诗 三 首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们时常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一 为诗仙,一为诗圣。二人形成了 不同的风格,请问李白诗歌的风 格是怎样的呢?
杜甫的诗歌又是怎样的风格呢?
哪一个张图更能体现杜甫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 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二、理解字词及诗意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 玉露凋伤枫树林, 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 巫山巫峡气萧森。 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 塞上风云接地阴。 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 丛菊两开他日泪, 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 孤舟一系故园心。 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
咏怀古迹
理解诗意
千载琵琶作胡语,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 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 分明怨恨曲中论。 的满腔怨恨。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 故乡的幽怨。
怨 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统 治 者 的 昏 庸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 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 足见心情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 念长安,系于故园。
内容总评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 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 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 厚。 •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师生共同研读本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 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 现哪六个意象,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意 境。 (意象及意境分析)
首联意象及意境分析 风
急
迅疾的秋风
意境 高远的天空 萧瑟凄凉 哀鸣的猿啼 雄浑开阔
天 猿
渚 沙
高 哀
清 白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读 书 壮 游 时 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 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庾信、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 杜甫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 贯成,为一组诗。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 难以言表。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 的情怀。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 群山万壑赴荆门, 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 生长明妃尚有村。 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 置和环境。 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 一去紫台连朔漠, 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 独留青冢向黄昏。 昏黄风沙中。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 画图省识春风面, 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 环佩空归月夜魂。 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三 45岁以后,由于安史之乱,杜甫 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 战 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 乱 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 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 流 《北征》和“三吏”(《新安吏》 离 《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时 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 期 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鸟
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 使人听到它 渚清沙白鸟飞回。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这不是一只快乐 冷。既有身体 的鸟,是一只孤 的,又有心灵 独痛苦的鸟。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