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 国际体系 PPT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二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讲-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825fa61125c52cc58bd6be9f.png)
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这一特性导致了国际政治生活 具有显著的相似性(结构)。
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产物,而非人性 的结果,所以威胁与潜在威胁处处可见。
要面对和应对威胁的考虑和行为决定了国际关系 中的相互关系就是一种紧张状态,敌视是常态。
所以,每个单元(国家)都会尽全力保障自己的 安全,从而导致结盟与军备竞赛。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 无政府性才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存在,才是社会事实。国际和国内 两种不同政治环境的根本分水岭就是无政府性。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摩根索认为政 治家的目的是积累权力,而沃尔兹认为国家所最终关心的不是权 力,而是安全。
第三,国际体系结构决定着国家的行为。摩根索认为因果关系是 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或国家那里寻找原因。沃 尔兹认为因果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某些国际后果的原因存在于相 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结构层次上。
主学、要加试州图大解学伯释克体利系分层校任次教上,的曾国担任际美行国为模式,如为什么会 发对外生政战策争委、员国会委家员为,什美么国会政治去学制会衡会强长大等的国家等大问题。
1职99。4年退休之后,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荣誉教授。主要著作《人、国家与战
争》(1959),《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国际政治理论》(1979)。 《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最大,引用率最高的著作。2013年去世。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4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4章](https://img.taocdn.com/s3/m/fa9c7212284ac850ac02420b.png)
成部分,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在国际政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 因。
5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11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4.国家利益的构成 根据国家利益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可将其分为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根据国家利益的时效性,可将其分为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 根据国家利益的适用程度,可将其分为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个方面来界定。 (1)安全利益。安全利益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一国最核心的利益。 (2)经济利益。经济是一国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基本内容,也是维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1)国家利益的抽象性。从国家利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家利益并不是指单个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
也不是这些单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的相加,而是一个国家、民族内各种阶级、阶层和集团利益的综合, 是各种利益中的共同利益,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抽象。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内部各种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要 素的综合或抽象。
2.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推动了国际政治的发展 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对于国际政治的发展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行为体的互动推动了现代国际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 第三,国际行为体的互动形式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
3.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利益和权力的互动 国际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的互动行为是以利益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的。国际政治中的互动行为,实质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4
![国际政治学概论ppt4](https://img.taocdn.com/s3/m/57d67a1bf12d2af90242e63b.png)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一、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什么是国际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具体由四个特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2、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4、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关于国际行为主体的三种观点1、一元主体论(国家)2、二元主体论(国家和非国家)3、多元主体论(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国内组织、个人等)国际行为主体内涵的扩大与认知首先,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国际政治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政治所取代,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角色;其次,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不仅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一些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第三,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传统的经济实体也日益被视为国际政治行为的主体。
第四,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个人也日益被视为重要的国际政治行为者。
三、国际行为主体的形成与发展1、国家间政治与国家行为主体封建社会的君主城邦国家之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社会。
因此,当时的国家并不能称之为国际行为主体。
1648年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公会后,以主权国家为单位的国际关系体系逐步确立,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行为主体。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乃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之上,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主体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组成部分,是在国家间政治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国际政治的不断变化而逐步发展。
以跨国组织形式出现的非国家行为主体或跨国行为主体也随之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跨国政治行为只是局部地或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发挥作用,而且基本上是在国家的控制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政治快速发展。
不仅跨国行为主体的数量迅速增多,而且其职能作用也不断加强,从而使跨国政治成为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新的内容。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大纲)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9687448be1e650e52ea9976.png)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二、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1.什么是国际政治?汉斯·J·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昆西·赖特:国际政治是“一门艺术,它影响、操纵或控制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团体。
促进某些团体的目的的实现,反对其他团体的相反目的的实现”。
梁守德:“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的关系的统称。
”周敏凯: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多种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各种联系”。
王逸舟:“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但理解上又有多义:一种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英文里叫“politics among 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指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生态组织、恐怖组织等,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
我们不妨将前一种称作狭义的国际政治(又叫“国家间政治”),后一种则为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
2.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教材观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章:国际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5982058be1e650e52ea99b7.png)
-0.20%
1.54%
-249,766
1,550,738
347
343
364,571
298,192
70,000
-140,000
1.70%
1.38%
13
14
Ethiopia
Viet Nam
101,853,268
94,444,200
2.48%
1.07%
2,462,518
996,599
102
305
999,541
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 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 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作为体系的 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 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行为 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 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二、权力的分类:
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 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 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 的领导。 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 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 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裁, 或两种手段结合。
二战前:松散型结构: 为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竞争共处、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10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 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国际政治学概论(上)
![国际政治学概论(上)](https://img.taocdn.com/s3/m/c9120bcbaa00b52acfc7caef.png)
对外政策、对外行为与对外关系
国家的职能、利益、力量构成、外交目标的设定、
外交决策的依据与程序、影响因素等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影响
9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对象
3、问题领域的研究
单一问题以及相关问题的综合研究 如:战争与革命、内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 全球化等 优势: 关注和跟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
2、当代分析方法 d.定量分析法(Statistical- Analysis)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综合和评价 对国际现象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假设,搜集相关资 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比较,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国际关系的评价:战争次数、军队调动动员次数、对 外冲突死亡人数、断绝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等 国内形势的评价:政府危机次数、暴动革命次数、 刑事案件发生率、失业人口、对政府支持率等
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 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政治 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
2、国际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国际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 的各种关系之总和 联系:对象基本相同;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
4、国际法学(让· 博丹、格老秀斯) 主权平等、互不侵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5、国际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6、历史学 历史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22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 戴维斯资助建立 威尔士大学国际政治系,设立伍德罗威尔逊讲座 教授,学科诞生。 国际研究机构建立、高校教学研究、理论著作问世 1919-1926年,美国40所大学建系 1931年,美国开设的国际关系课程达3700门。
PPT教程: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
![PPT教程: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bece6bdd88d0d232d46a50.png)
二、新中国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开始了新的起步。但是,“文化 大革命”使中国刚刚开始的国际问题研究受到严重损害。直到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才重新出现了生机,并开始朝着 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政治学科体系和国际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方向前进。
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和学者在下述几个研究领域和理论问题上作出了重要 贡献:
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国际政治学又是一门更综 合、更宏观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 ●外交学 ●国际法学 ●政治学(狭义的、一般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概论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 的政治相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国际社会 ●行为主体 ●政治关系 ●一般规律
冷战的结束加快了建构义的兴起,使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 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 益和行为。(3)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 关系。
第四节 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研究
2.列宁的民族殖民地理论 (1)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区分。 (2)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3)民族自决权原则。 (4)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战争。
国际政治学概论
四、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说
(1)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落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的理论中,权力和利益是两个最核心的概念。汉 斯·摩根索的“以权力限定利益”的公式以及“现实主义六 原则”乃是其最典型的代表。
(中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中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PPT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093027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1.png)
三大思想传统,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1.2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传统
1.2.1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既带有现代民族国家刚刚形成 的时代特征,又打着早期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印记。在 政治哲学上,重商主义者信奉的是修昔底德、马基雅弗 利、霍布斯等人的“自然状态”学说和霸权理论,即认 为国际社会处于一种彼此争夺权力与财富的无政府状态, 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一方之所失必为另一方之所 得”的零和博弈 。
2.1.1霸权稳定理论的逻辑基础
➢ 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Charles Kindleberger)率 先将奥尔森的逻辑应用到国际经济领域,以此解释国际经 济中的稳定与动荡。
➢ 公共物品的分析也适用于国际经济。私人物品就可以理解 为国家的收益。公共物品就可以理解为保持世界经济。世 界遭受公共物品不足之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贪婪的利益 和支配或剥削,而在于“搭便车”的原则。正是在这一理 论逻辑的运用中,霸权稳定理论提出了关于国际权力结构 与国际经济机制相关性的两个重要命题:其一,霸权国的存 在将会导致自由贸易这样的稳定国际机制的提供。其二, 虽然霸权国从这一局势中受益,但小国将得到更多的收益 。尽管小国没有承担成本,却能分享其收益。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1.3.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实需求与智识积累的基础上,“开放经济 政治学”(open economy politics,OEP)作为新兴的学术领域出现 了,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其中, 经济利益、国内制度与国际议价构成了开放经济政治学的三个必要 组成部分
1.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国际体系)【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国际体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ab43c92910ef12d2af9e7a6.png)
第四章国际体系1.什么是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答:(1)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指某种社会系统。
任何国际体系都是围绕着某种问题形成的,存在着某种“问题领域”。
作为体系的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
(2)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体系的几种不同的解释①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不同的互动构成不同的体系。
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从整体上来说存在着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
②由于行为体为谋求自身利益参与国际互动存在复杂的情况,因此国际关系从整体上来说,呈现的是一种多体系并存的复杂局面。
针对国际行为体围绕不同的问题进行互动和构成不同体系的现象,有学者提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
这一概念是对当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很好的表述。
它强调了体系的问题基础,以及多元体系并存在的现实。
③多元体系的存在来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由于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都是多个体系的参与者,而它们参与互动的国际问题存在各种联系与相关性,因此在不同体系之间就形成了复杂的相互联系,呈现为一种相交叠或交织的状态。
2.简析权力的基本概念与影响权力的主要因素。
答:(1)权力的基本概念①权力的含义权力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这种影响的实现既有平和的积极诱导,也有运用强制的消极威胁;既包括“合法”的影响,诸如依据国际法行事,也包括非法的影响,诸如实施公然的侵略;既包括“软”权力方式,也包括“硬”权力方式。
②权力的分类a.软权力与硬权力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硬权力是指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迫使其他国家接受某种领导的能力,其实质是行为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
b.潜在权力与现实权力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和无形资源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期的能力,如领土和人口;现实权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
国际关系学第四章 国际体系
![国际关系学第四章 国际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4e47ffb172ded630b1cb631.png)
• 洛克文化
– 战争被制约;弱小国家蓬勃发展;领土疆界基 本固定;均势成为常态;世界走出安全困境
• 康德文化
– 以谈判、仲裁或付诸法律的方式解决冲突;国 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三种体系文化下的国际体系
• • • • 体系文化类型 霍布斯文化 洛克文化 康德文化 无政府性 高强度 中强度 低强度 秩序状态 国际秩序 无序状态 国际体系 准秩序状态 国际社会 有序秩序 安全共同体 国际暴力 绝对暴力 有限暴力 非暴力
• 现实主义:没有政府所导致的无秩序的状 态
• 自由主义:无政府不等于无秩序,无政府 仅指不存在一个世界政府 • 建构主义:无政府不是客观存在,而是国 家建构出来的。无政府下的国际关系可以 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现实主义的世界体系 ——权力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所谓“国际格局”,亦即国际体系的权力 格局或战略格局(亦称“国际战略格局”)。 具体而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舞台 上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力量(主要指大国和国 家集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相对稳 定的结构和态势。
以战争方式改变国际格局的结果
• 国际体系的挑战者都成为失败者
–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失败。 – 统一后的德国称霸欧洲的野心失败。 – 重新崛起的德国称霸欧洲的野心失败、崛起 的日本称霸亚洲的野心失败。
• 国际体系中霸主国的地位严重削弱
– 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曾经主导世界 的欧洲国家都沦为二流国家。
第四章国际体系体系与国际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认识国际体系的三大视角现实主义权力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新自由主义制度与国际规范的演变建构主义文化与体系文化的演变体系与世界体系体系是指一个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而发挥整体作用的系统它对其组成部分有重大的作用力影响和制约着它们的存在发展和相互关系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14745f998fcc22bcd10dee.png)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
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
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政治学概论(第四章)
![政治学概论(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7ef1af3683c4bb4cf7ecd160.png)
欧洲中世纪政体理论的代表:托马斯· (二)欧洲中世纪政体理论的代表:托马斯·阿 奎那
1.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根据基督教的信仰重新解释Aristotle的理论,政体学说上 也继承了Aristotle的分类 2.主要贡献 主要贡献 A.理想政制不能来自人或哲学指导,而是来自上帝的恩典, 使得近代基督教世界人们对法律制度所抱持的宗教式的敬 畏。(提供内在的合法性基础) B.理论承传者,将Aristotle的主要著作和论文译成拉丁文, 论证理性和信仰领域、道德科学和政治科学界分的可能, 还被誉为“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
3.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 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为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向议会负责, 议会无权解散委员会,国家元首由委员会成员轮流担 任,任期一年,不得连任,各委员同时任各部部长, 瑞士 4.半总统制: 半总统制: 半总统制 介于内阁制与总统制之间,选举出的总统既是国家元首, 又有权任免总理、主持内阁会议、颁布法律、统帅武 装部队,议会无权弹劾总统,总统只向人民负责;总 理是政府首脑,议会可以通过政府的不信任案。常出 现“左右共治”现象,总统下的三权分立,当今的俄 罗斯,法国—戴高乐,篷皮杜、
僭主政体
Tyranny
平民政体
democracy
寡头政体
Oligarchy
柏拉图的政体学说 ◎The Statesman,
一个人 统治人数 是否实行法治 君主政体 Kingship 僭主政体 少数人 贵族政体 Aristocracy 寡头政体 多数人 平民政体 Democracy 暴民政体
◎The Laws:两种典型的国家形式 The Laws A君主制:波斯 B民主制:雅典 追求各阶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的正义国家的理想
(二)共和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04aaf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9.png)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本讲主要内容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二国家的分类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一、国家行为体概说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国家的类型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其他标准三、国家主权1,主权概念的提出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对内主权对外主权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源:全球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2.非国家行为体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一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国际非政府组织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如库尔德游击队等,国际经济组织如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宗教组织如世界基督教协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奥委会等,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等;2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缘起及演化●起源于19世纪●早期活动集中于人道主义和宗教●现代非政府组织数量惊人,活动领域广泛3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间接性●功能性4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相互协商与合作,并逐步实现机制化第二讲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概述☐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温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观第一节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及国际体系结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就是指“国家的外部环境”,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互动构成的一个整体;国际体系既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又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舞台和环境国际体系结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二.理解和解释国际体系的两种视角第二节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观一、权力的概念●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的实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反映的是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权力的实现——权力的实现归根结底要看权力关系的结果二、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1,影响国家权力的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对国家权力进行量化极为困难2,考察国家权力必须从综合角度入手三、国际权力结构1.国际权力结构的概念国际权力结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2.什么是“权力分配”所谓“权力分配”,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力大小“差序相关”,即彼此相比较有权力差距,这种权力的差距或高低顺序对各国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3.国际权力结构的形态极就是全力中心或者大国讨论国家权力结构的形态的另一种思路权力均衡/均势: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存;霸权体系:国际体系中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一个或两个国家,从而使得这些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性权力;4,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具有必然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由大国或大国集团发起●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一般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但在实践中往往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的最终结果既取决于发起变革的大国的行为,也决定于其他大国的反应5,国际权力结构的合法性问题●国际体系的合法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国际体系中的所有大国均接受现存的权力结构,那么,该权力结构才具有合法性●合法的国际权力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国际冲突的发生,或限制国际冲突的范围第三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体系观1,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看法2,国际合作的概念●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已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3,国际合作存在的意义●国际合作是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国际社会4,国际合作产生的原因行为体之间存在互动行为体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以及彼此对这种利益的感知行为体依理性原则行事5,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国际合作:参与者自愿,参与者对共同目标的认同与承诺·结果对参与者有利6,国际合作的基础●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条约、协定等; 特点稳定●默契:产生的原因; 特点不稳定;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互动;7,国际合作形成的手段谈判或讨价还价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与合作的条件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作用与限度1,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构成国际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背景与条件●便利与限制2,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具有脆弱性●与无政府状态有关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1,建构主义对国际关系、国际体系的基本理解●国际关系不仅是国际行为体在物质层面互动的结果,也是其在观念层面互动的结果;●国际体系最终由国际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决定;而这种共有知识是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国际体系具有“主体间”的属性;2,观念互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观念互动中,共有观念产生,并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体系文化—国家身份和利益—国家行为3,观念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一般会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文化——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产生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国际社会中最典型的结构特征是无政府文化;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国际体系文化有多种形式,温特提出了三种可能的国际体系结构: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物质结构的意义取决于这些文化的意义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第四讲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一. “安全”概念的界定人们对“安全”概念的界定产生分歧的原因:客观原因:安全主体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与安全有关的问题复杂、多样;主观原因:不同安全主体具有不同的安全利益追求,因此对安全的理解和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安全”是可界定的;它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不存威胁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研究要解决基本问题:行为体在互动中如何免受威胁的现状和心理状态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一、安全关系的概念国际政治中的安全是在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或国际行为体与国际体系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安全关系;二、各种不同的安全观现实主义1,古典现实主义◆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这一状况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国家之间天然具有不相容性,国家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二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国家普遍存在不安全感;因此,国家参与国际互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加强自身的安全;◆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权力power;而权力的最重要内容就是军事能力;因此,军备竞赛是国际体系中的常态;新现实主义◆虽然国际体系呈现无政府状态,但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并不总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国家之间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存在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权力;◆国家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即存在“安全困境”◆克服“安全困境”的基本途径是以合作求安全;当合作制度化以后,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或“安全体制”;新自由制度主义依存安全:跨国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使得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制度安全:基于互惠基础上的国际制度的运行,可以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增进行为体之间的互信,从而降低行为体因误解、恐惧、疑虑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民主安全:民主国家之间无战争,在全球推广民主制度能够维护国际安全;建构主义行为体之间的观念互动,既可能产生“安全困境”,也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1、建构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家安全的影响2、安全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建构;3、安全困境也是国际社会建构的结果;4、国家间可以通过建构形成安全共同体第三节安全战略一、战略与安全战略1,“战略”与“安全战略”的概念◆战略是指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科学与艺术;2,安全战略研究的内容◆涉及的行为体:主要是主权国家◆涉及的内容: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国家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国家维护安全的途径与手段二、国家维护安全的出发点1,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判断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要标准2,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通常是指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的需求need 和欲求want;3,国家利益的产生◆国家利益产生的两种解释:整体主义的解释两个基本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实证主义的解释两个假定;产生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各国国家利益的形成大都是“上”、“下”互动的产物三、国家面对的安全问题1,传统安全问题◆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安全关系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安全内部、外部和军事安全问题2,非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安全关系既包括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内部不同政治经济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内容与分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属性1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家行为体之间对抗性的政治军事关系的产物,但它仍然涉及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2非传统安全所涉及的是国际安全问题;3非传统安全也涉及政治军事冲突,但这种冲突是指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问题;4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国际合作;四、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1,实力政治理论基础:权力政治观,不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谋求霸权含义、谋求均势含义;◆特点: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但在面临威胁时也可能选择暂时的合作;◆实质: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2,合作安全形成背景: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逻辑困境;运用实力政治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困境;理论基础:”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认同相互依存基本做法:建立和维护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安全合作特点:倾向于采取双边或多边的行动,但具有脆弱性实质:以所有相关国家的安全作为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第 5 讲国际冲突与战争第一节冲突与战争的界定1.“冲突”与“国际冲突”的界定◆冲突是行为体之间对抗的状态与行为;涉及的主体:个人、小团体、国家、国家集团;涉及的内容:物质或非物质;采取的形式:暴力或非暴力;烈度:低烈度到高烈度;◆国际冲突是行为体跨越国界的对抗状态与行为;2.“战争”与“国际战争”的界定◆战争是有组织的群体其中至少有一方是政府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战争一般是指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使用暴力的冲突;3.战争的基本特征◆使用暴力◆参与者是有组织的集团,其中至少一方是政府◆目的是获取一定的利益5.冲突与战争的特点◆经常性;冲突和战争是人类互动的一种方式;◆复杂性;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引发冲突和战争的原因的复杂性,卷入冲突与战争的主体采取的战略和策略的复杂性,冲突与战争的烈度的复杂性◆动态性;影响冲突与战争的因素发生变化,冲突的结构和烈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第二节战争的起因1.探讨战争起因的目的◆找到消除战争、化解冲突或降低冲突烈度的途径和方法;2.探讨战争起因的基本方法◆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个人,国家,国家体系3.引发战争的个人层次的原因◆人类天性说;核心观点:人类天生具有敌意和侵略本能;主要分支:心理驱使说;生物本能说;道德堕落说;◆决策者因素;个人好恶价值取向;误判形势夸大或低估对手的能力,夸大或低估对手的意愿,对第三方作出错误判断,对战争收益的预期;3.引发战争的国家层次的原因◆国内政治和社会生活不稳定,执政者试图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或转移国内焦点◆国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民主和平论”4.引发战争的国际体系层次的原因◆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均衡被打破◆霸权体系被打破霸权稳定论◆国际权力发生转移权力转移理论◆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理论,长周期理论第三节冲突解决与秩序建立1.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际关系现实证明了这一点2.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代表性合法性;国际组织的建立体现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反映成员国的共同愿望;●相对独立性;得到相关国家的赋权,具有一定的权力和能力;●规范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二、集体安全1. 集体安全的概念●一批国家构成安全共同体具体表现为建立联盟、条约组织或国际组织等,并承诺采取共同行动,援助受到侵犯的成员国,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实施惩罚;2. 集体安全的性质●是一种介于世界政府和均势之间的一种安全模式;它所具有的压倒性优势使得惩罚侵略者成为可能,这使其与世界政府相似;但因没有中央权力机构,这又使其与世界政府不同;3.集体安全运作的条件●权力来源广泛,以对任何可能采取侵略行为的国家形成足够的威慑;●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维持现状作出强有力的承诺,以确立义务,形成约束;●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必须对侵略达成一致的意见,以确立采取集体行动的依据;●参与集体安全的国家愿意使用自己的资源,参与对实施侵略行为的国家的惩罚;三、第三方介入1. 第三方介入的概念●国际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采用判决、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澄清事实,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以消除紧张气氛,促进冲突各方的对话与沟通,为最终解决冲突创造条件;2. 第三方介入解决国际争端的两种方式●法律的方式;国际法律机构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法院、欧洲法庭等接受争端当事国的请求,通过判决方式化解冲突;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常见;●政治的方式;国际组织通过善意的斡旋、调解、仲裁等方式,试图化解有关国家之间的冲突;较为常见;第四节联合国与国际和平一、联合国概况1,联合国的性质、功能◆最具普遍性◆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但维护和平是其最重要的功能2,成立联合国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际冲突和战争问题3,成立联合国的基本过程★4,联合国的基本特征:大国统治★5,联合国发挥作用的基础:大国一致二、联合国实现和平的方式1.和平手段◆和平解决争端,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职能;该职能在联合国宪章中有明确的规定◆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实践:成功的案例:解决印度尼西亚独立问题;失败的案例:斡旋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时,秘书长常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联合国运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前提:冲突各方都有解决争端的意愿;客观上存在解决争端的条件2.强制行动◆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条件: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根本不起作用;安理会确认存在对国际和平存在威胁、侵略和破坏的事实◆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的形式:促进各成员国实施制裁以及除武力之外的其他措施;决定使用武力◆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案例:成功与失败◆对联合国采取强制行动解决国际冲突的评价:始终伴随争议3.维和行动预防性外交战略◆维和行动的性质:介于和平与强制之间◆维和行动的产生:联合国宪章中没有相关规定,是联合国在解决国际冲突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填补了和平手段和强制手段之间的空白;◆维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原则哈马舍尔德三原则:中立、同意和自卫◆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基本特点:◆维和行动的任务:制止或遏制冲突行为,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当事国愿意;大国支持◆如何评价维和行动:见ppt第六讲经济发展与国际安全一、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1.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经济安全的两大基本因素;后面的三组因素实际上都属于社会因素的范畴◆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属于“纯自然”的,一般没有可控性;如果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一般具有可控性;◆影响经济安全的社会因素是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产物,包含复杂的因素,具有可控性;2.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安全的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机构的运作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债务负担等;◆影响经济安全的非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如国内政治稳定状况,政治体制是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军事因素,如是否面临外部的军事封锁、军事入侵等;◆在经济安全领域,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3.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
国际政治学之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ppt 20页)
![国际政治学之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ppt 20页)](https://img.taocdn.com/s3/m/d8c1c15802020740bf1e9b38.png)
两极对峙(19末-1918) 力量重组(1919-1939) 两极多元到两极(1939-1945)
2020/8/10
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1313
3.1二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
17世纪-1789年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1689-97、1701-13、
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5
1.1 国际体系及其形成
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科技革命的推动 垄断的产生和发展 殖民政策
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 体系、世界市场的出现、殖民体系的建立。
2020/8/10
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6
1.2 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体系的五个维度(K.Holsti)
11
3.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3.1 二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 3.2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3.3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2020/8/10
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1212
3.1二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
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7世纪-19世纪末)
17世纪-1789:主权国家为基础的格局形成期 两极对抗(1789-1815):法与反法同盟 多极均势(1815-19末):英法俄普奥
第一在于其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特征 第二在于其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第三是贯彻始终和不断翻新的美苏军
备竞赛 最后是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2020/8/10
变动中的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1818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 实。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 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行健, 以自强不息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 不明白真理。用习惯和智慧创造奇迹,用 和信心换取动力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 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人必须要 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努力向上的开拓, 弯曲的竹鞭化作了笔直的毛竹。不要让追 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扬起奋斗的风帆
国际政治学第四章
![国际政治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aa559646a8956bec0975e3b4.png)
三、国际政治体系的历史演进
1.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标志着近代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1648年)标志着近代 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是国家主权、国际法 准则与均势原则。这些内容也构成了现代国际政 治体系的基础。 2.现代国际政治体系的演进 2.现代国际政治体系的演进 拿破仑战争向欧洲政治体系与力量均衡的格局挑 战,导致近代国际体系向现代国际体系的转化。
第四章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 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政治体系极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含义
1.体系 1.体系 是指相关事务即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 整体或一种秩序。 2.国际体系 2.国际体系 是指由某些国际行为体(或称国际基本单元),依据各自 的力量,遵从某些国际行为准则,相互作用,互相制约构 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或秩序。 3.国际政治体系 3.国际政治体系 是指在国际政治领域,由某些基本国际行为主体遵循某些 国际行为原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 有机整体或秩序。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一般特点
1.国际政治体系的相对稳定由一般国际行为准则 1.国际政治体系的相对稳定由一般国际行为准则 维护 2.基本单元的共同行为与相互作用构成体系的基 2.基本单元的共同行为与相互作用构成体系的基 本特点 基本单元行为的出发点或动机,主要有两种:(1 基本单元行为的出发点或动机,主要有两种:(1) 生存动机;(2 生存动机;(2)发展的动机。还有诸如称霸、扩 张、吞并、掠夺等 ,但主要动机就是前述的两种。 3.基本单元的多样性决定国际政治体系的表现形 3.基本单元的多样性决定国际政治体系的表现形 态的复杂性 4.基本单元的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国际政 4.基本单元的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国际政 治体系的存在形式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政治学课件【向】第四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政治学课件【向】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c279c75577232f60ddcca110.png)
• 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历史 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 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第一, 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 划者和指挥者, 划者和指挥者,因而能对历史事件产生直接 和深刻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第二, 和深刻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第二,杰 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第三, 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第三,历史人 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第五节 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 一、个人是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行为者 • 1·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个人按其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以分为普通 个人按其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以分为普通 的个人和杰出的人物;而杰出的人物按其对 的个人和杰出的人物 而杰出的人物按其对 历史影响的性质又分为进步的正面人物和 反动的反面人物。 反动的反面人物。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体系)【圣才出品】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体系)【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9d5da922cc58bd63086bd11.png)
第四章国际体系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体系及其社会意义(见表4-1)★★表4-1 国际体系及其形成考点二: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是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
为体的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布决定着国际秩序的形态与走势。
对于这样的权力体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1.权力及相关概念的定义(见表4-2)★★★表4-2 权力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的定义2.权力的分类(见表4-3)★★表4-3 权力的分类3.影响权力的因素(见表4-4)★★表4-4 影响权力的因素4.国际权力结构国际权力结构所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布。
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
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是超级大国,其次是大国,再下面是中等国家和小国。
(1)“极”的含义“极”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
(2)国际权力结构的类型从以往的权力结构看,大国所构成的国际权力结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单极、两极和多极。
单极是指权力集中于一个国家,两极指权力集中于两个国家,多极则是指权力集中于三个以上的国家。
5.国际权力的模式(见表4-5)★★表4-5 国际权力的模式6.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源于国家权力的不同的增长率。
(1)吉尔平的假定罗伯特·吉尔平在研究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行为时,提出了如下假定:①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相信改变一种国际体系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这种体系就是稳定的(即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②如果预期利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能获得纯收益),那么一个国家就可能力图改变这种国际体系。
③一个国家通过领土、政治和经济扩张的方式谋求国际体系变革的过程,只有到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时才会停止。
④当变革和扩张的成本与所得收益达到平衡状态之后,维持现状的经济成本的增长就会快于维持现状所得到的经济能力的增长。
国际政治概论 第四讲
![国际政治概论 第四讲](https://img.taocdn.com/s3/m/2154bfcfa1c7aa00b52acb29.png)
第四讲国际冲突与合作主要内容•国际危机、冲突及控制•军备控制与扩军备战•权力平衡与集体安全•战争与和平、国际战争、恐怖主义•当代国际政治的主题•相互依存与国际合作和发展•和谐世界的理论前面我们涉及了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与国际政治体系演变的问题。
这是一条纵的线索。
如果从横向来透视,究竟什么是近现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讲,国际关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主要是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这些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之间的竞争、冲突与合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
(参阅PDF——1975-1995世界范围的冲突;主要冲突地带;国际合作:欧洲一体化,EU,EPAs,APEC,TransAtlantic Marketplace…请指出其中主要的一体化进程)第一节国际危机、冲突及控制•国际危机与危机处理•国际冲突•军备控制与扩军备战–军备控制与国际冲突–军备控制与裁军•权力平衡与集体安全–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危机与国际危机危机–第一、危机是一个重大事态。
–第二、危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或其基本价值观念构成一定冲击。
–第三、危机一般来讲有一个决策的压力,对决策者来讲,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
–第四、危机有升级的危险。
国际危机–首先有可能产生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有可能产生某一国国力的变化,甚至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变化,这才叫国际危机。
危机管理–第一、对事态进行预警。
美国中央情报局,实际上就是一个危机管理的机构,它既是一个情报机构,更多的(职责却是)危机管理。
–第二、指挥。
危机产生焦虑的情况下,需要指挥协调,这种指挥协调,第一要有力,第二要明确,第三,它还应该是一种更全面的指挥,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挥。
–第三是管理。
–真正危机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由于当时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
危机造就了一批学者,它们开始研究危机怎么解决,怎么定义,怎么进行管理,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冲突与国际冲突政治冲突的要素(1)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固有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行为体参与各种不同的国际互动,
作为一种基于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 总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作为体系的 界定性标志,“问题”构成了一个体 系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主要区别。行为 体进行互动所围绕的问题是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欧洲一体化的进 程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5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三、权力的影响因素:
领土与地缘因素。大国通常拥有 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军事上的 回旋余地。地理位置对于一些国 家来说是永久性的有利条件。
16
绪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
领土:
七俄世 百罗界 多斯上 万,最 平面大 方积的 公一国 里千家 。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0.44平方公里
华尔兹认为权力可以提供四个方面的利益:(1) 保持自主;(2)增大行动自由:(3)获得更大 的安全回旋空间;(4)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影 响力。
1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3.与权力相关的几个概念:影响,权威,暴力 影响是指一个行为体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行为的能力。 权威是最重要的一种非强制方式,是指行为体在不使用 强制或者威胁使用强制的情况下,权力是其他行为体自 愿接受其命令的一种能力。 暴力是强制其他行为体接收其影响的能力,是行为体实 施其影响的最暴烈的方式。
14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二、权力的分类:
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或无形资源 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测的能力。 现实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 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 有形权力:通常指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如领土、 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 无形权力: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 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 士气等。
8
第四章 国际体系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
垄断资本主义的地位得以增强 社会主义进入调整改革、经济转型时期 第三世界战略地位下降,处境困难 协调、合作、求同、存异成为世界主导趋势
9
第四章 国际体系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以系统论的方式研究世界体系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 1.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标准
4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从单元的层面来讲,由于每个行为
体基于自己的利益,都有多个“问题” 需要通过国际互动来解决,因此会以 不同的互动都成不同的体系。有的学 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以互动为基 础的多元体系”的概念。多元体系的 存在源于多元问题的存在。
5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世界上最小国 家——梵蒂冈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三、权力的影响因素:
2.人口因素。较大规模的人口可以为一个国家提 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并会提供一个广大 的市场。一般而言,最有影响的国家大多是拥有 较大军队的国家。但是,人口少的国家,权力未 必就小。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并不多,但是由于有 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再加上 实行某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也可以拥有强大的 国力。比如以色列。
二、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
国际分工的完成 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殖民体系的建立
6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1.创立阶段(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出现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萌芽 国际交往的外交社团制度诞生
2.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竞争共处、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11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一、权力的概念:
1.国际关系中权力,其最一般的意义,就是指国际 关系行为体对其他行为体实施影响的能力。
2.从理论上讲,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有限而国家的发 展要求无限,因此冲突不可避免。而拥有较大权 力的国家在保护和促进其利益的时候会比权力较 小者更成功。
13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二节、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二、权力的分类:
软权力:是指影响或说服其他行为体的能力。软 权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说服与合作的国际关系。如 通过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来实现对其他国家 的领导。 硬权力:运用强制或暴力手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 某种领导。硬权力的实施实际上是行为体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给其他行为体,目的是迫使其做原本 不会做的事。例如实施军事打击或者经济制裁, 或两种手段结合。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列宁:“三类国家”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论
2.以政治制度的差异为标准的不同类型:
封建专制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10
第四章 国际体系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3.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标准
二战前:松散型结构: 为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目录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第二节 权力政治与世界格局 第三节 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 第四节 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 第五节 国际体系与综合视角
2
第四章 国际体系
第一节 什么是“国际体系”?
一、定义: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系”,
指涉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某种社 会系统。国际体系指涉的社会现象乃 是人有意识互动的结果。由于国际行 为体的行为都有意图指导,始终存在 着观念交往,因此国际体系是一种具 有主体间性的存在。
垄断资本在国际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国际化 世界经济体系以私有制为核心 世界政治体系以强权政治和集团政治为中心
7
第四章 国际体系峙阶段(1945-20世纪90年代)
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和大国合作为基础
1944-1945 欧洲势力范围划定,体系在西方形成 美军1945年独占日本;苏联占领库页岛、千岛群岛 在中国以长城为界划定美苏势力范围 8月苏联进入朝鲜北部,成立朝鲜 9月美国进入朝鲜南部,成立韩国 雅尔塔体系在东方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