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诫子书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1-
武 侯 祠 图 片
-22-
武 侯 祠 图 片
-23-
武 侯 祠 图 片
■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24-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修身名言,请选一个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4-
·
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志”是成才的前提 和基础,胸怀大志方能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两

句话有什么作用?

点明“淫慢”“险躁”的不利之处,从反面补充论述
,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

■“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什么?
诸葛亮劝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有所作为。
■ “静”与“俭”关系是怎样的?。
文题解读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 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简洁明了。
诫子书
-7-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37)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37)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明确)
②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增长)
3.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行为
(1)行: 与友期行:同行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2)以:
非学无以广才:拿来
(3)成: 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 遂成枯落:成为
结构梳理
淡泊



立志
养 品


惜时
拓展出文
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我喜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 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重点句式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将复及 何”)
初步感知
重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②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③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⑤,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品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 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 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 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 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诸葛亮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 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 诸葛瞻。
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意与日去 (古义:离开,这里引申为“消失”;今义: 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七年级上册语文16课生字解释

七年级上册语文16课生字解释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重点生字词解释
【重点字、词解释】: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广:使……增广。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走近作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顾茅庐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草船借箭
白帝城托孤
神机妙算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 —234)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 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读出节奏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
来得及!
仿写句式
从“
”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告诫儿子诸葛瞻
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不要放纵懈怠,不要轻薄浮躁。
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中, 我知道了诸葛亮希望他的儿子诸葛瞻做一个不慕名利的人。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 毅,时人莫之许也
,每自比于管仲、乐
《三国志 ·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
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国之重器、兼济天下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修身。
《把心安顿好》 ----周国平
人生在世,首先应当追求的是优秀,而非成功。成为 一个优秀的人,在此前提下,不妨把成功当做副产品来争 取。所谓优秀,是在人性的意义上说的,就是要把人之为 人的禀赋发展得尽可能的好,把人性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 现出来。按照我的理解,可以把这些品质概括为四项,即 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整体感知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
整体感知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 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 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 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整体感知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 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 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 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 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 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 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背景知识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 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 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 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 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朗读节奏 诫子书
分析:多用对偶,精简地传递了作者的意图,鲜明地表述了作者的 观点。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更易为人接受;句子整齐,读来朗 朗上口,便于记忆。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9页
16 诫子书
(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 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第20页
疑难突破
16 诫子书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那么“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第8页
整体感知
16 诫子书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2.文章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第9页
文本翻译
16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首,
表示发端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第22页
16 诫子书
2.诸葛亮认为成才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第4页
背景资料
16 诫子书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 版)。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 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 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刻,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第5页
16 诫子书
文体常识 书信
书信一般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和日期构成。 ①称呼。顶格写,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 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 正文,也可以另起一段空两格写。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写。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知识拓展
阅读古诗,说一说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地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名句积累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2、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王勃 4、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杂诗》傅玄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李白 6、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
文章主旨 论述重点 人生总结
文章赏析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 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围绕“静”字加以论述, 把失败归结为“躁”字。
教诲儿子发出肺腑之言,告诫儿子 要珍惜时间、认真学习、努力成才。
写作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证明论点 论证方法
论证角度 总结论点 诚恳告诫 文释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屏除杂念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学习,
事实 道理 比喻 对比
正面 反面
思考探究
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
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思考探究
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什么作用?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分读试诵
夫 ,以 ,以 。 非 无以 ,…非 无以 。
夫须 非 无以
则不能
,须

,非 无以 。
, 则不能 。
连读成诵
读诵小口诀
一夫带两以,外加两句非无以 二夫跟两须,仍是两句非无以 ,后多两个则不能 三组四字句,两两成双背
展诵亮剑
用最工整美观的书写默 写你能背诵出来的语句
诸葛亮
初读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这篇《诫子书》是诸
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静以修身,俭 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门两兄弟 气节万古传
◆他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 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 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他率军至 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他怒斩来使。在绵竹 与魏军决战时,由於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 职,惟他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他封爵,他推辞说 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国,愿终老於家。晋帝同意了他 的请求。
——句式整齐 富有韵律
自读亲文
要求:1、放声朗读
夫fú 2、结合书下注释给相 淫yín 应的字标音
3、连读三遍
范读增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练读获能
同桌或前后两人互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时间的宝贵性 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年纪 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 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 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 贡献。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呢?
拓展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句话形 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意志 消磨的可悲。它提醒我们要珍惜时 间、把握机会,不要等到年老体衰、 意志消沉时才后悔莫及。这种警示 在现代社会中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 只有珍惜时间、不断努力才能取得 成功。
静以修身
“静”指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指修养身心。
02
俭以养德
“俭”指节俭;“养德”指培养品德。
03
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04
明志
“明”指明确、坚定;“志”指志向。
05
致远
“致”指达到;“远”指远大目标。
01 02 03 04 05
险躁
“险”指轻薄;“躁” 指浮躁。
治性
“治”指修养;“性” 指性情。
● 拓展:“静”在现代生活中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有助于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冷静和 理智,避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而“俭”则是指节俭和简朴的生活方式,它提醒人们要珍惜资源、 避免浪费,并培养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 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遂成枯落
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05
多不接世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01
悲守穷庐:只能悲 哀地守着陋室。
02
将复何及:又怎么 来得及呢?
03
四、路漫而求索
04
(一)句子理解与 拓展
05
夫君子之行,静以 修身,俭以养德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 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yín)慢:漫不经心。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 , 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读准字音
JIE ZI SHU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读准字音
JIE ZI SHU
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 习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 业
重点句子我翻译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形容词作动词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远大的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
1、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无常 今义:危险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屏除杂念干扰 今义:环境安静 3、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慢
JIE ZI SHU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
JIE ZI SHU
诫子书
诸葛亮

16 诫子书

16 诫子书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 ) 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今义:危险,惊险 今义:治理

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 具备哪几个条件?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A、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 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 名君子。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课外拓展:
你知道吗?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 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 西川

16 诫子书

16 诫子书

第四单元
16诫子书
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品文言文对照翻译
作品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主要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记文言知识
1. 重点注释
①诫.(告诫、劝勉)子书.(书信)
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君子
..(有才德的人)之行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
④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
⑤年与.(随同)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⑥遂.(于是,就)成枯落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⑦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作动词:非学无以广.
才(增长) ②形容词作名词: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目标) 3. 古今异义
夫.
君子之行 古义:f ú,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今义:丈夫
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
4.一词多义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
枯落(变成,成为) 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学业) 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志向)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第16课《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文题解读】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北伐途中放心不下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劝勉诸【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政权日夜操劳,对儿子,他寄予厚望,又不大放心,故写下这篇《诚子书》,对他加以教诲、训诫。

【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译文助词,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养译: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志向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达到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16诫子书

16诫子书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 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 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 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 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 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 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 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 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 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 “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 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 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 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 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 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读一读,议一议,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注
释】
⑴夫(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⑶行:操守、品德。 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⑸明志:明确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⑺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淫慢:放纵懈怠。慢:懈怠。淫,放纵 ⑽励精:振奋精神。 ⑾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 ⑿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诫子书(共42张ppt)

1.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
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对比鲜明。
拓展迁移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
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以俭养德”)
课文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课后作业
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说一说学习了 这课之后有什么启发。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 课文。 品德高尚的人的操守,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 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岁月。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

研读探究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含义: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 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
作者从反面阐述,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 成才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研读探究
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疏通文意
必要, 一定要
才干
成功,
增长
成就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学业
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要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法增 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修养性情。
励,振奋。 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 励精, 险躁则不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 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 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 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 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 总结,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 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 育儿子。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诸葛亮 之兄):“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 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30年后,邓 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 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

16、诫子书(教学)解析

16、诫子书(教学)解析
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 夺得根据地) 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 大军平定)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 北面与曹魏对抗)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 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 (指公 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 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深入探究
8、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话, 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拓展:惜时诗句、故事: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 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 确的时间安排。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 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 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 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 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 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 偏能用火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诫子书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他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著作有《诸葛亮集》.本文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务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家信告诫诸葛瞻.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夫.君子之行(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 )遂.成枯落( )悲守穷庐.( )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2)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古今异义(1)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2)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险要)(3)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一词多义(1)成⎩⎪⎨⎪⎧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遂成.枯落(成为,变成) (2)学⎩⎪⎨⎪⎧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学须静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将复何及!(宾语前置,“将复及何”)3.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4.本文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6.联系现实社会,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诫子书⎩⎪⎨⎪⎧⎭⎪⎬⎪⎫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析论点⎩⎪⎨⎪⎧治学修身惜时谆谆教诲无限期望正反对比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告诫更鲜明,视野更开阔.文章先从正面强调了做人做事的原则方法;后从反面入手,指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进而设喻明理,更强调了德才兼备对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意义.7.为下面这段话提供一个反面事例.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许会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相信他们所崇拜的只是这二位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指挥才能.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只能以“有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更多的是人们对他们的鄙弃与否定.他们没有爱心,他们的才能偏离了正义的轨道,他们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躯来铺砌.野蛮!残忍!郑①刘瞻之先②,寒士也.十许岁,在郑左右主笔砚.十八九,为御史,巡荆部商山③,歇马亭,俯瞰山水.时雨霁,岩峦奇秀,泉石甚佳.坐久,起行五六里.曰:“此胜概④,不能吟咏,必晚何妨?”却返于亭,欲题诗.顾见一绝,染翰尚湿.大讶其佳绝.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公戏之曰:“莫是尔否?”景拜曰:“实见侍御吟赏起⑤予,辄有寓题.”引咎又拜.公咨嗟久之而去.比回京阙,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刘景他日有奇才,文学必超异.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⑥一切,无异尔辈.吾亦不复指使.”至三数年,所成文章,皆辞理优壮.凡再举成名,公召辟法寺学省清级.(选自《太平广记》) [注] ①:念yīn.②刘瞻之先:指刘瞻的父亲,即刘景.③荆部商山:地名.④概:景象.⑤起:启发.⑥馔(zhuàn):食物.8.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2分)(1)________十八九,为御史,(2)________巡荆部商山,歇马亭,俯瞰山水.9.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自此可令与汝共处于学院,寝馔一切,无异尔辈.11.《太平广记》按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以“郑”为题,应属于(2分)( )A.俊辩B.气义 C.知人 D.幼敏12.刘景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4分)___课时作业(十六)__[16 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诫.子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照要求默写.(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强调苦学、立志、成才三者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常被人们引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时蜀汉的________家、______家.你知道与他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俗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题目中的“子”是指__________.4.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年的“文化遗产日”你们学校将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乐山大佛是峨眉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迄今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材料二“夏之韵”诗文朗诵比赛于2016年6月6日在××中学落下帷幕.材料三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材料四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注] 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它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品、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音乐等.(1)上面四则材料,不适合选入板报的是哪一则?请简要谈谈理由.(2)板报的内容要求有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书写要求规范、工整)上联:登长城览神州风貌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题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本文从体裁而言属于__________,文题中的“诫”意为____________.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列句子.(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7.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迷信鬼神和灾祥.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孙叔敖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数.封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10.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2分)“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11.理?(2分)详解详析【听课手册】1.fújiǎn dànbóyín suìlú2.(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3.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5.[解析] 结合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写作背景来体会.[答案] 告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寄予了诸葛亮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6.[解析] 理解原句的含义,联系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结合自身品性、周围实例及社会贪污腐败现象等来谈.[答案] 略.7.示例:当肆虐的洪水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及其生命时,那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怀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终于收敛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爱的包容下变得温柔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人,我们才能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8.(1)刘景(景) (2)郑 ()9.时南北无行人/左右曰/但刘景在后行二三里.10.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意对即可)11.C12.示例:一是善于学习,刘景作为书僮能一鸣惊人,不难推测他长期以来留心学习;二是敢于展露才华,并不因为自己是仆人而妄自菲薄,而是大胆题诗,才有被赏识的机会;三是珍惜学习机会,仅三年左右时间就学有所成,这与他努力进取的态度密不可分.[参考译文]刘瞻的父亲刘景,(当初)是个贫穷的读书人.(刘景)十岁的时候,就在郑的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刘景)十八九岁的时候,郑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正是雨过天晴,山色非常秀美,泉水分外好看.郑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郑)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怎么样呢?”于是(他)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惊奇这首诗作得非常好.但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说:“刚才只有刘景走在后面,落后了二三里.”郑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行了礼说:“实在是因为看见侍御您欣赏风景作诗所引起的,所以特意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自我检讨又行了一个礼.郑赞叹很久才离开.等到(这次巡视)回到了京城,(郑)对自己的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是个出奇的人才,文学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从今以后让他和你们共同上学院读书,住宿吃饭的标准和你们一样.我也再不(把他当作仆人)指使.”三年以后,(刘景)所做的文章词汇十分出色.经过科举考试被录取,郑推荐他当上了辟法寺学省清级.【作业手册】1.(1)告诫、劝勉.书信.(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3)达到远大目标.(4)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5)放纵懈怠.(6)修养性情.(7)日子,岁月.(8)增长才干.2.(1)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诸葛亮集诸葛亮三国政治军事故事示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俗语示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4.(1)[解析] 选择材料的原则是辨析材料是否与主题一致.[答案] 材料二;材料二不属于文化遗产范围,与所办板报主题不符.(2)[解析] 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答案] 示例:游故宫品华夏文明5.议论文告诫、劝勉修养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不看轻世俗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平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3)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成为没有用处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7.示例: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1)生病(或“生重病”).(2)多次(或“屡次”).9.[解析] 翻译句子首先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然后是意译,对直译的内容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答案] (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为利益(或“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10.因为“荆人畏鬼,,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11.“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下面两件事上: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接受;让儿子不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而“请寝之丘”.道理示例: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参考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寝丘,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页眉内容祥.可以长时间占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把肥沃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他)寝丘,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为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