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
“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继承了苏门论词“自是一家”说的菁华,在其所著《词论》提出新的词学观点。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李清照“别是一家”,意指强调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词体独立文学地位的开拓性的创举。
所以这一句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文学(二)期末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二)期末》单项选择题1、李清照是今()人。
D.山东2、南曲理论之作《曲品》的作者是()。
A.吕天成3、()被公推为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
B.顾炎武4()编刊《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A洪楩5、“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是黄庭坚《》中的诗句。
A.登快阁1、《娇红记》是部爱情剧,作者()。
C.孟称舜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C.铁崖体3、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A.李贽4、()评价自己的散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B.苏轼5、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
A.张惠言3、《四时田园杂兴》是()退隐石湖时所作。
A.范成大4、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
B.神韵说5、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B.幽深孤峭)。
6、钟嗣成的()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
B.《录鬼簿》1、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是()。
B.曾国藩2、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C.《施公案》辛弃疾的()以失宠美人自况,曲折表达忧谗畏讥的心境。
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3、下列作家不属于金代的是()。
D.刘因4、“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提倡的口号。
C.前后七子1、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
B.杜甫2、晏几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写与歌女重逢时的情形,今昔对比,百感交集。
此词的词牌名为《》。
A.鹧鸪天1、《窦娥冤》的作者是()B.关汉卿2、《白石词》是()的作品。
A.姜夔1、《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多项选择题6、清初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系统()。
参考答案ABCDA.为〈金瓶梅〉系统,以家庭生活为描写的中心,著名的有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B.为《水浒传》系统,写英雄传奇,著名的有陈枕的《水浒后传》。
B.为《三国演义》系统,主要是演义历史的通俗小说,著名的有《梼杌闲评》。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解郑树平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
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此论一出,立即受到广泛注意,有的肯定,有的否定,毁誉褒贬,意见难以统一。
近年来,对这篇文章的研究仍在继续,或辨其真伪,或考其本事,或评其理论得失,或析其观点正误,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不仅加深了对《词论》本身的理解,也促进了对整个词学理论的探讨。
但是应该看到,这篇文章在词学史上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它所体现的主题观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意义。
本文将从这个方面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
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评李清照<词论>—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
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到李清照已经有了漫长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词从内容到形式,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从词体方面看已由唐五代的小令发展到长调慢词;从词的表现手法看,也由单薄的抒情发展到以铺叙展衍为能事的叙事、状物、抒情的结合;词的内容也从多倚红偎翠,开始发展为表现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所处的词坛,已开一代之盛,新声竞繁,众体大备,名家辈出,出现了多种艺术风格纷呈的局面;有的以铺叙明白见长;有的以抒怀旷达取胜;有的以婉约清丽为主;有的因富丽精工见称。
李清照所面对的词苑,就是这样一片奇花异葩的艺术现实。
对于这种局面,应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每一个词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创作主张及审美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反应。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正是从推崇词体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作艺术特色赏析(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添字丑奴儿)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赏析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的代表,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并从本体论出发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
就是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不能混淆,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
在她的《词论》中,她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尚典重与故实的要求。
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协音律,由此她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
由此可见她对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
她写下了许多蕴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词作。
而纵观她一生的创作, 可以发现无论是写柔情蜜意,离愁别恨、流亡痛苦, 都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由于时代的巨变,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因此也就有了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我们可以从她的创作上看到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首先,在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是甜蜜而宁静的。
她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
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两人的生活出现的暂时的别离,于是在李清照平静的心中掀起思夫心切的涟漪。
在她前期的词中,多见的是她寄托给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如她在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占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
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
衷肠难解,欲语还休,这种滋味沁入人心。
这是一首最纯洁真挚的爱情词,反映了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词作直抒相思愁情,虽说这种相思是“闲愁”,然而词人却不知如何排解,正如茧中抽丝,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她的另一首《醉花阴》,更是以她委婉细腻的笔触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再一次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词别是一家
词别是一家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巾帼词人李清照的横空出世,使南渡词坛放出奇异的光彩。
而她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是因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李清照借鉴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探讨这一学术论题.思想内容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陈下”,反对以俚词俗语入词。
主张为词应像南唐君臣那样“尚文雅”,要有文人的清高情趣和格调. 艺术风格浑然天成式.李清照重视文学的整体性,批评张先、宋祁有佳句而无佳篇,“破碎何足名家”。
认为词应有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表现形式李清照不满贺铸作词“少典重:,认为作词应当端庄典雅,不宜轻佻为之."她认为词要严格遵守五音六律及清浊轻重,反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作词不协音律,并讥其为“句读不葺之诗”。
由于当时长调慢词盛行,故而李清照认为词要注意铺陈,不满晏几道多为小令而少铺叙。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要求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词“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途同归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词坛上的巾帼词人,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这个主张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她的前辈苏轼“自成一家”的词创主张则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地位。
李清照和苏轼二人虽然对词体的阐释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关键词:《词论》“别是一家”“自是一家”殊途同归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她不仅细读过唐宋词家的作品,研究了词的起源,声律,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词家进行了品评,写出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词学专著《词论》。
《词论》是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把诗与词区分开来,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则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词“自成一家”的主张。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有对苏轼的评价,说苏轼的词“不谐音律”,但是,二者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词的地位。
一、李清照压倒须眉的词学专著《词论》及词“别是一家”之说的提出李清照在她的词学专著《词论》中对宋初词坛的大家进行了评论,可谓勇气可嘉。
因为她没有考虑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位是亲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凭着自己对词的研究和对艺术的真诚与热情,让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汇聚成文。
就这样,一篇被后代词学家所重视的《词论》诞生了。
《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评价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们的局限。
如对晏殊,认为他“苦无铺叙”,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风逸,而缺乏富贵态”等。
其实,《词论》中对词家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
比如秦观的《淮海词》在爱情词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写的怀古类的词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实”,反而是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由此可见,李清照此篇《词论》是在广泛阅读前人作品。
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一家之言”。
读《李清照词传》有感
读《李清照词传》有感读《李清照词传》有感「篇一」沈谦曾感叹“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一代词宗李清照在那个封建时代用她的才情征服了无数人,千百年之后,她的词亦没有被埋没,正如这句话“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李清照是灵动俏皮的。
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清新脱俗,不拘一格,让人感觉心情愉悦,一个贪玩的小姑娘跃然于纸上,充满了灵气。
然而,作者李易安此时才16岁。
李清照不只是一介女流,玩弄儿女情长,她更有男儿的血性。
她目光远大,不拘于闺中之事,她忧国忧民,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展现了她的铮铮铁骨。
人人都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开创者之一,却不知她骨子里流露着的是大义。
只可惜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无法实现她远大的志向,却丝毫不减弱她的满腔热血。
李易安身上有一种愁绪,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仅十四字诉尽了词人无数愁怨。
丈夫离世,山河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从此颠沛流离,没有人理解她的痛,当初不谙世事的少女,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是高潮,令我忍不住催然泪下。
李清照一代才女,要的不过是一世安定,但这于她而言是奢侈的,只恨天妒骄子。
这本书让我认识并爱上了李清照,她的词无论风格是清丽、豪迈,还是哀愁,无一不吸引着我。
李清照,一代女词宗,独一无二!读《李清照词传》有感「篇二」秋日午后,一缕暖阳,手捧一杯香茗,感谢随园散人,让我遇见最好的你。
在诗词恣意流淌的北宋文坛,多的是才思敏捷的文人骚客,少的是婉约清淡的窈窕淑女。
在男尊女卑的北宋社会,多的是噤若寒蝉的闺阁少妇,少的是绝代风华的娉婷才女。
而钟灵毓秀的济南城涵养了婉约至极、而又不失豪放的你。
家有才女初长成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从她周岁那天起,命运似乎就将她与文字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苏门后四学士”的北宋文人李格非,对聪慧无比的女儿也格外用心,书房成了年少的李清照经常流连的风景。
李清照《词论》浅谈
李清照《词论》浅谈【摘要】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
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
“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要具特色,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
《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词别是一家”李清照,生于1084年,自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诗、词、文兼善,“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她不仅词写得好,而且文学理论修养颇高。
其载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的《词论》,便可洞见她文学理论造诣的高深精微。
其《词论》总结唐五代至北宋词学的发展,评点当代词人,观点鲜明,语言犀利,是一篇“别是一家”的词论,在词学史上熠熠生辉。
一、当代对《词论》的一些主要看法千百年来人们对《词论》褒贬不一。
近代学者对《词论》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否定者如夏承焘、邓魁英等先生。
他们认为:《词论》“这篇文字对宋词的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属于“词坛上保守一派”,“排斥新的风格和手法”,排斥豪放一派”,“对宋词风格、流派的丰富发展也是有消极作用的”。
他们认为,李词“重铺叙,尚典重,既有情致又重故实,有富贵态”“奉为典范,而肯定者如顾易生先生,他在编写的《宋金元文学史》中,高度评价了李清照的《词论》,认为《词论》“开宗明义揭示了词体发展的多元化渠道”,“眼界开阔”;“论词并非只重形式”,“反映了李清照既爱新声,又尚高雅,既赏妙语,更重整体美的艺术观点”,反映了“李清照审美兴趣非常宽广,既包括词坛传说的婉約优柔之美,也博取诗歌中充实闳壮之美”。
总的来说,对《词论》的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否定其内容的片面与狭隘为主流。
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强调词要协律的重要意义,对《词论》的正面评价日益升温,但似又誉之过高、求之过深。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
“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到宋词,你很难避开李清照;说道李清照,你又很难躲开她那篇惹出无数争议的《词论》。
她的《词论》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关词的理论的批评文字。
在《词论》中,她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毫不隐晦地批评词坛上不少名家。
为此,引出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自成一家”则是她潜心创作的具体而深刻的实践。
这一重要的文学理论与杰出的创作实践的完美统一,无疑对当时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今天有关词的理论研究及其创作提供的新的经验。
一、《词论》及其中心论题“别是一家”《词论》的中心是“别是一家”,是李清照针对苏东坡提出的“以诗为词”的作法而提出的议论。
围绕这一中心论题,李清照大胆地、多方面地批评了词坛上的许多名家。
对词的实践创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提倡高雅,不满柳永的词“词语尘下”。
“词语尘下”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指责柳永在题材上多事醇酒女人,有的地方还近于秽亵;另一方面指责他的语言缺乏锤炼,下笔率易,不够蕴藉。
* 提倡协乐,词要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句读不茸之诗”、“又往往不协音律”。
批评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李清照对词的“协音律”、“能歌”的特点,叙述非常详细具体。
* 提倡典重,不满贺铸“少典重”。
贺词也多写艳情,他在此种塑造了一批歌妓舞女的形象,但他大多把这些歌女当作玩物来看待,他的那些女性形象多是一些甘心供人玩弄、而没有真情实感的任务。
如从这一角度上批评贺铸“少典重”,也是有道理的。
* 提倡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小山词善于用清新的语言来创造一些富有特征性的形象和情景,把缠绵伤感的情思表露无疑,令人回味无穷。
在小令的技法上,小山词的确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但小山只工小令,不善慢词,而慢词正是讲究铺叙的,李清照的遗憾正是在此。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词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的观点。
词别是一家就是 : 词就是词 , 词与诗、与文都是不同的 , 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
要求词必须讲究音乐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必须有别于诗,显出词的“本色”来。
《词论》“词别是一家”观念的意义所在:①“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立个性,从而尊体的目的。
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
②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
2 、小品文指语言简洁,体制短小的散文,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
风格轻灵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向的某种变化。
大多描写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风貌,真实细腻地表现他们新的生活情调,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以及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
代表作有公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代表作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
3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作为新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试评析李清照《词论》
试评析李清照的《词论》摘要:李清照的《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词论》既有其局限性又有进步性。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李清照作为我国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论文《词论》不仅对她之前的词史做出了系统准确的总结,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理论主张,扶正了词在文学史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在词创上语言要协于音律、结构完整、艺术手法有铺叙、精神格调高雅、典重的理论主张,奠定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为中国古代词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下边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的理论主张作简要的评析。
首先,李清照认为词的语言必须协于音律。
词是兼具文学与音乐两种身份的特殊抒情诗体,李清照批评欧阳修、苏轼苏轼等人的词不协音律,只不过是站在音乐的角度的。
李清照认为“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如果词单纯是用来和乐而歌的,那么依声填词无疑是成立的。
但它一经纳入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循文学的轨迹前行。
苏轼在词艺创作上重文字意趣,任慷慨之气,喜直抒胸臆,形成了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
它的词作题材内容广大,风格刚健明朗,艺术手法显豁简直,创立了豪放一派,其有些词作虽不免失之轻率叫嚣,但毕竟创出了词艺新风格。
所以走传统创作道路的李清照对苏轼等人豪放词的批判不免有些失当。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手法上是尤推铺叙的。
铺叙手法在词艺上的应用,开先河者当推北宋柳永。
但柳永对于铺叙的运用有不足之处,如缺乏一定的韵味,缺少感情上的变化。
审视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她的词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其着重点是在平叙中讲求浑成、含蓄,以及曲折宛转。
以其一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为例:“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李清照《词论》原文|注释|赏析|译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
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1,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2。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3。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4、宋子京兄弟5,沈唐6、元绛7、晁次膺8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9、欧阳永叔10、苏子瞻11,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12、曾子固13,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14、贺方回15、秦少游16、黄鲁直出17,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典重。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注释】1郑卫之声:指春秋时郑卫两国新兴起的一种长于言情的音乐,后来便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
李清照《词论》及对其创作影响
李清照的《词论》及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十二世纪著名的女作家。
作为文学家的李清照,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
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词。
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继承了唐、五代词的传统。
早期的词作明显的受“花间派”的影响,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词论》是李清照关于词的理论批评文章,它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第一篇扼要地总结词的发展,富有独创性见解的专论,在词史上有重要的价值。
《词论》没有涉及南渡后的词坛,故可推定是李清照南渡前写的。
《词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词的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
李清照十分强调词的音律,认为词必须能配乐歌唱,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她反对郑卫之声、靡靡之音,要求词合乐协律、富情致、高雅、浑成、铺叙、典重、故实。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即词是另一类文学体裁,在艺术上有它的特点,要求协音律,有情致,《词论》的合理性造就了李清照这颗在词史上的璀璨明星,而《词论》的局限性,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
二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南宋初期。
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党政激烈,汉民族遭受灾难的动乱时期。
靖康之乱前后,李清照的生活有巨大的变化。
乱前,幸福美满。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
他们志趣相投,言谈融洽,爱情深沉缠绵,以至不知分离是什么滋味。
这期间写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李清照前期创作的词,少妇相思是重要主题,并不乏佳作名篇。
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如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美好感情。
李清照词的语言富于音乐美。
[词别是一家名词解释]词别是一家
[词别是一家名词解释]词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篇(1):诗人李清照简介及作品引导语: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们通过下文一起来了解一些李清照的人生简介与作品吧。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的声声慢就创建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生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
浅谈李清照《词论》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篇辞锋锐利的《词论》传世。
《词论》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对北宋许多重要词人都提出了批评。
《词论》的诗词分野观,后世争论很多,而且以否定的意见为主。
事实上,如果能对《词论》区别诗词的用意作进一步廓清,并分析一下它何以在北宋时代由一位女词人明确标举,就很可以避免过分绝对化的论断。
论者一般认为,《词论》提出了关于词的五个标准:一、协律;二、铺叙;三、典重;四、情致;五、故实。
但《词论》文义的核心在“协律”。
所谓“铺叙”、“典重”等标准都以“协律”为前提。
《词论》所言“协律”是指协音律,而不是协以往近体诗所遵循的格律。
《词论》论词最重音乐特点。
文章开篇即举出唐代歌者李八郎“转喉发声”、“众皆泣下”的故事,说明音乐的感人效果。
至于宋代,首称柳永“变旧声作新声,大得声称于世”,而于前辈词家仅举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四家,以其能知音律。
《词论》特别区分了词之音律与诗之格律的不同,所谓“盖诗文分平侧,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其中“平侧”即是“平仄”,而“五音”是指唇、齿、喉、舌、鼻五音,这是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对字音做出的区分。
“五声”是指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六律指古代乐律的十二律吕,阳六为律,阴六为吕,称六律六吕。
“清浊轻重”则是指声调中的阴阳,清轻为阴,重浊为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诗不须合乐,用字只讲平仄即可;词须合乐,用字要细辨“五音”、“阴阳”,以求与词调之“五声”、“六律”相和。
这也就是填词所要遵循的“审音用字”的原则。
《词论》依照这个原则还指出了词韵之不同于诗韵的特点“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这里,入声字所以不能作仄声韵脚,是因为词“随律押韵”(杨缵《作词五要》),一部分入声字一经吟唱,就容易变成平声字,这就违背了押仄声韵的要求。
《词论》对词律、词韵的讲求,虽然还比较简略,但它相当集中地反映了北宋晩期词体的成熟。
别是一家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别是一家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别是一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词,最早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认为词与诗不同,词有自己的音乐性、章法、语言和表现手法,并强调词应该合于音律,强调词的韵味和艺术性。
这个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另外,“别是一家”也指宋词中的一种流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主张以婉约、清新、柔美、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抒发情感。
这个流派在宋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专业的解释。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浅析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摘要:李清照借鉴前人词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文学主张,“别”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
李清照的词音律严谨,声调谐婉,为后来的词在脱离演唱形式之后也能大致保持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奠定了基础。
她强调的典雅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底蕴、具有高雅情致和秀美神韵的雅。
李清照铺叙有自己的独特造诣。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是文学自觉的表现,它对后来的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关键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早在北宋中期,苏轼就说过他的词“自是一家”。
“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看来相似,其实内涵完全不同。
苏轼的“自是一家”说的是他的词同柳永词的区别,指的是词派;而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讲的是词与诗的区别,指的是词体。
它们之间只是字面相似,在理论上没有承传关系。
和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有密切关系的是李之仪的词跋,他在《跋吴思道小词》中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
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
”这里所说的“自有一种风格”,就是说词与诗不同,它有自己的风韵和音律,和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词论的精神基本相同。
李之仪生活的年代比李清照稍早一点,可以说李之仪的长短句“自有一种风格”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的先导。
词别是一家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只有结合《词论》才能找出比较正确的答案。
所谓词别是一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词就是词,词与诗、文都是不同的,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它究竟别在哪里呢?我们从《词论》中概括出三方面:协音律、尚典雅、重铺叙。
我们来看词别是一家在李清照词作中的展现。
首先,是词要协音律。
《词论》中论述音律的篇幅约有200多字,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李清照大胆批评了晏、黄、苏词“往往不协音律”,仅是“句读不葺之诗尔”,指摘王、曾虽“文章似西汉”,但若作歌词,“别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她指出:“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古典文学(下)考试题B(1)-答案
中国古典文学(下)期末考试B卷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1.宋代诗人中,传世诗歌数量最多的是( A )。
A.陆游B.苏轼C.黄庭坚D.欧阳修2.在宋代作家中,“醉翁”是指( A )。
A.欧阳修B.苏轼C.黄庭坚D.陆游3.( D )不属于“唐宋八大家”。
A. 苏洵B.曾巩C. 王安石D.辛弃疾4.宋代“江西诗派”特别推崇唐代诗人( D )。
A.李白B.白居易C.韩愈D.杜甫5.“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是( A )的诗句。
A王安石 B. 苏轼 C.范仲淹 D.黄庭坚6.宋代的“淮海居士”是指( B )。
A.晏几道B.秦观C.柳永D.姜夔7.成语“柳暗花明”出自( C )。
A.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B.王安石《泊船瓜洲》C.陆游《游山西村》D.林逋《山园小梅》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 D )的诗句。
A. 苏轼B. 范成大C. 杨万里D. 黄庭坚9.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称为( B )。
A.散曲四大家B.元曲四大家C.戏曲四大家D.悲剧四大家10.( A )大多采用一人主唱的形式。
A.元杂剧B.南曲戏文C.明清传奇D.昆山腔11.( A )不属于“四大南戏”。
A. 《倩女离魂》B.《白兔记》C. 《荆钗记》D.《杀狗记》12.“南洪北孔”是( D )的戏曲家。
A.元代前期B.元代后期C.明代D.清代13.“三言”的编者是( C )。
A. 李渔B.凌濛初C.冯梦龙D.施耐庵14.《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 D )。
A.陈最良B.张珙C.王十朋D.柳梦梅15.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 B )。
A.笔记小说B.章回小说C.传奇小说D.世情小说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ABD )是柳永的著名词句。
A.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D.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以下出自苏轼《赤壁赋》的句子是(AB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帖]从李清照的《词论》看词别是一家Post By:2010-3-31 17:05:00李清照的《词论》首先论述的是词的起源问题,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
这里李清照要说明的就是词和音乐的紧密联系。
“从历史上看,诗在《诗经》的阶段也是可以歌唱的,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节),但是到后来诗里面就分成了两支,一是文人诗,二是在民间流传的乐府诗。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
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词的产生是和乐府分不开的,“唐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
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燕乐)。
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所讲的就是词产生的另外一个要素胡乐的进入所带来的影响。
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词的产生和民间音乐的关系。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李清照首先引用李八郎的典故,侧重词的产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没有错的,这里有一问题就是诗在最初也是一种歌词现象,而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体现为“诗缘情”和“诗缘志”的冲突,而在音乐性这个方面就是所剩无几了。
到最后文人诗就变得不适合歌唱了,刘永济的《词论》中说:“唯有近体,章有定句,句有定字,长于整饬而短于错综,其弊也拘,能常而不能变者也,故其道易穷。
而词体承之以兴,参奇偶之字以成句,合长短之句以成幸,复重而为双叠,演而为长慢,字句之错综既已极矣。
(律诗八句中也有错综,但太简耳。
) 而五声从之参伍其间,变乃无穷。
”这一点正是给了词巨大的发展空间,词要注重的领域就是诗所丢弃的歌词传统。
而这一点也是李清照所再三强调的。
《词源》详载张先其父张枢作词时反复修改以求协音的经历云:先人晓畅音律。
每作一词, 必使歌者按之, 稍有不协, 随即改正。
曾赋《惴鹤仙》一词云“ 粉蝶儿, 扑定花心不去。
”此词按之歌谱, 声字皆协, 惟“ 扑” 字稍不协, 遂改为“ 守” 字, 乃协。
又作《惜花春起早》云“ 锁窗深” , “ 深” 字音不协, 改为“ 幽” 字, 又不协, 改为“ 明” 字, 歌之始协。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一册, 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6页。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人对词协律的要求已经到了不顾词意的地步,“扑”与“守”、“深”、“幽”、与“明”之间完全是大相径庭的,但张枢竟然能对其随意替换。
苏轼其后不顾协律,对词进行诗化的改造。
我想同这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文学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
正是基于词的音乐性这一点,李清照对北宋的几大词人进行了品评,而正是这样的品评引起了后代一些词学家的批评。
“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 此论未公,吾不凭也。
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
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正为此辈发也。
”这是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所见到的对李清照《词论》最早的评价,胡仔主要指责李清照自傲于对音律的擅长从而贬低别的词人。
不过从李清照的品评来看,她所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看她对晏几道、欧阳修和苏轼的评价: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因为词一直是作为“诗余”的身份出现在宋朝文人的文化生活中的,何谓“余”?《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其余不足观也已。
”,“余”就是多余、可有可无的意思。
晏几道、欧阳修和苏轼都不是专业的词人,也不可能将词提到什么样的高度,所以他们对词的写法,不可能严格到完全符合音律的地步,是确实存在的现象,特别是苏轼更开拓出诗化的一面。
如果说柳永是在词的排调即形式方面丰富了词,苏轼完全就是词的内容乃至境界的开拓者。
而李清照很明显是反对苏轼在这个方面所做的事情。
这里要指出的一点就是在历史上像苏轼这样的文化天才是不可以模仿的,如同唐诗中的李白诗,所以李清照反对苏化的词应该有一层考虑就是,后人会在对苏词的模仿上走上一条歧途,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
从李清照的话中,可以看出她的意图不是否定这些文人词,她所想建立的是词的一种特有规范,正如诗在唐朝完成了它从内容到形式的标准化建设,李清照是想按照唐诗的模式给宋词下一个定义,所以她要做的就是完全将诗和词的手法、用途和领域完全分开。
为此,协律只是李清照所强调的词“别是一家”的最重要的方面,另外《词论》中其他的几个观点也很值得注意:(1)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2)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3)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4)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5)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6)词旨正确,不满晚唐词的郑卫之音和南唐的“亡国之音哀以思”李清照在划清词与诗的界限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词自身的特点如何表现,词固然可以是一家,但这一家的成员是哪些?李清照在对北宋词人的总结出这些点,所以我们不应该将上文中李清照的品评看作是一种批评性话语,而解释为她从前人的词作中体会到词整体美感是如何建构的,它需要哪些规范,这正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女词人所拥有的视野,不是停留在某一部作品的优劣上面,而是深刻感觉到在词发展到她那里,应该有一个主体性的地位,而不是“诗余”这样作为文人的消遣之物,词走到李清照这一步,它应该成为严肃的表达体,这一点在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词作中有着更为完美性的表达。
李清照晚年由于身世的关系,词风显得更为深沉,可以说达到了她自己在《词论》中的理想境界,可以参看后人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评价。
柳永虽然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词论》中所言:“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但柳词有一个毛病就是因为柳永一生仕途不顺,潦倒于歌楼妓馆之间,作有大量的艳词,甚至于有一些淫词荡语。
这样的现象在诗的发展历程中同样可以看到,孔子讽刺郑卫之地的音乐是靡靡之音,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民歌有着一些过于直露的表达,很明显这样的话语是不可能被上层的文化人士所接受,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但这确实我们历史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同样的问题也出在词身上。
所以词要想正式进入主流的文化话语系统就必须要避免柳永部分词作中俗和淫的一面,李清照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在北宋词的发展历程中,不是柳永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很多词人都有,比如在诗歌上有重大成就的黄庭坚就有一些比较低下的词作,所以不认清、不解决这个问题,词是没有办法获得自身的正常发展。
“浑成”和“典重”则是指词的风格问题,而“铺叙”和“故实”则是创作手法的问题,这四点要求正好构成了词创作整体上的要求。
而这些点李清照也是建立在对前人文学成就吸收的基础上,“铺叙”历来多属诗文辞赋的写作手法。
《文心雕龙? 诊赋》云“ 赋者铺也。
” 柳永创作慢词, “ 始铺叙展衍” 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
近人夏敬观《手评乐章集》谓其“ 层层铺叙” 为“ 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 。
晏几道后于柳永而所作的多属小令, 未能从较长篇幅展开铺叙, 故李清照引以为憾。
她本人之作, 如《声声慢》一连十四叠字, 张端义《贵耳集》即谓之“ 用《文选》诸赋格” 。
而“故实“也见于《文心雕龙?议对》云“ 采故实于前代, 观通变于当今。
”在故实这个方面,黄庭坚由于受其江西诗派创作主张的影响,在写词方面典故用的过多也是毛病,所以李清照指责其“尚故实而多疵病”。
而在秦观这里“ 词虽婉美, 然格力失之弱”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秦观虽然是苏门六学士之一,但其词的风格更接近于柳永而不是苏轼,所以他的词多用白描而少用典故,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由于人生的悲惨遭遇,其词有过于悲痛之处。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
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则变而凄厉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而李清照也早于王国维看出秦观的这些缺点,所以她想如果辅之以“故实”和“富贵态”,秦观的词可以更上一个境界。
从李清照对晚唐词和南唐词的评价则可以看出她在词旨上的追求,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词想在文学上获得一个更高的地位,它必须在词的思想内容上摆脱歌女之词的传统,表达上更让主流的文化系统所接受,词之所以一直是“诗余”的地位,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词的内容一直是以艳丽为主,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而苏轼词作的出现应该是给李清照一个很大的启迪,虽然李清照不同意苏轼的写作手法,但她不会否定苏词在词上史巨大的意义。
李清照的《词论》很明确的规定了词所表达的范畴,讲求婉约。
虽然李清照本人也有着豪放的词作,如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在南宋时期虽然有着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争执,但从词学以后的发展历程来看,一直是以婉约为正宗的,词在元明一直没有什么杰出的作品,在清朝有着很大的复兴,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
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
包括清朝最杰出的词人纳兰性德,词作的风格都是指向婉约的。
而在确立这些规范方面,李清照的贡献是很卓越的,在后来文学史的发展中,替词获得了和诗一样的地位。
这在张惠言论词的归旨上有着很大的潜在影响,张惠言需要将儒家的文化加到词的内容上去,其目的是想提高词的地位,这和李清照《词论》中关于词旨的说法有相同之处。